《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
一、溶液
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
色的吗?
讨论: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经用过哪些溶液?还看到过哪些溶液?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二、乳浊液:
1、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宏观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3、乳化: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甜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探究发现:
【演示实验】活动天地
现象:①5gKNO3能溶解在20mL水中;
②10gKNO3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KNO3。
【设疑】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设疑】1、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为什么在表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明确“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
思考讨论: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思考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思考讨论深入理解
1、再加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2、改变温度和溶剂的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能发生转化。
利用与内容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自然的进入本节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深化探究
【设疑】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呢?
【探究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
【巡视】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反馈检查】1、三步操作分别产生怎样的实验现象?
2、又说明什么问题?
【获得结论】引导学生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点拨】大多数固体物质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增大的,但有少数物质(如:熟石灰)随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反而降低的。
四、拓展探究
【提出问题】生产生活中我们会听到人们常说某个溶液很“浓”或很“稀”,这里的浓溶液是不是就一定是指饱和溶液;这里的稀溶液是不是指的就是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各盛约10毫升的水,分别加入10克蔗糖和0.2克熟石灰。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设疑】想一想饱和溶液跟溶液的浓、稀有关系吗?
【点拨】1、对于不同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2、对于同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思考讨论:溶液的浓稀和是否饱和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它们间的关系是: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