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总论

合集下载

外科学重点-总论

外科学重点-总论

外科学重点-总论一、水电平衡体液:①体液约占体重的60%,其中细胞内液约占40%,细胞外液约占20%。

②肾素-醛固酮系统维持血容量,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维持渗透压。

等渗性缺水:①最易发生,不口渴。

②丧失5%血容量不足,6%~7%休克伴代酸。

③补充平衡盐溶液。

④补等渗盐水量L=(血细胞比容上升值/血细胞比容正常值)×体重kg×0.25。

低渗性缺水:①组织间液减少>血浆的减少,低钠性休克。

②低渗血容量低,高渗细胞内脱水而口渴。

③需补充的钠盐量mmol=(血钠的正常值-血钠测得值)mmol/L×体重kg×0.6(女性0.5)。

④消化液急性丧失是等渗,持续丧失是低渗。

高渗性缺水:补水量mL=(血钠测得值-血钠正常值)mmol/L×体重kg×4。

钾:①过浓过多,过快过早。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②总量<8g,浓度<3g/1000ml,速度<80滴/min。

③低钾:肌无力,腱消失,肠麻痹,传导阻滞,节律异常。

T低平倒置,ST降低、QT延长、U波。

低钾低氯尿酸代碱。

浓度:≤0.3%,40mmol/L,3克;速度:(<80滴/分,20 mmol/h);见尿补钾:(尿量>40ml/h);补钾不过量(24 h补钾量<6~8 g:100~200mmol)。

浓度40,速度20。

④高钾:肾功能减退,休克骤停。

T髙尖,QT延长、QRS增宽、PR延长。

25%葡萄糖400ml+10%葡萄糖酸钙100ml+11.2%乳酸钠50ml+胰岛素30U,6d/min。

钠和氯:①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影响细胞内外水的移动。

②参与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③参与胃酸的形成。

④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Na可增强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钙:①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过敏反应时通透性增高,可用钙剂治疗。

②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低血钙使肌肉兴奋性升高,引起抽搐,也可用钙剂治疗。

③作为Ⅳ因子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2024版《外科学总论》教案

2024版《外科学总论》教案
人工智能在术后康复和随访中的应用
智能化管理和指导。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01
02
03
发展趋势
精准医疗、个性化治疗、 多学科协作等。
面临的挑战
技术更新迅速、医生培训 不足、伦理和法律问题等。
应对策略
加强医生培训、完善法律 法规、推动跨学科合作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如保持手术野清晰、及时更换污染的手套和器械、避免异物遗留等。
伤口处理与包扎方法
伤口的分类和处理原则
根据伤口的性质和部位可分为清洁伤口、污染伤口和感染伤口。处理时应遵循彻底清创、止 血、缝合或包扎等原则。
包扎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包扎材料应具有无菌、透气、吸水性好等特点。常用的包扎材料有纱布、绷带、胶布等。使 用时应注意松紧适宜,避免过紧或过松影响伤口愈合。
抗生素应用原则 根据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和患者生理状况选 用合适的抗生素;遵循足量、足疗程使用原则,避免滥用 和不合理使用。
耐药菌感染的防治 加强耐药菌监测和报告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采取隔离 措施,防止耐药菌传播;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和治疗手段。
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手段
肿瘤早期诊断方法
定期体检和筛查高风险人群;运用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等手段进行综合诊断;提高医生和患者对肿 瘤早期症状的认知。
《外科学总论》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外科学基础知识 • 外科基本操作与技能 • 外科常见疾病诊疗策略 • 围手术期管理与并发症预防 • 现代外科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 目标
《外科学总论》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
01
《外科学总论》是医学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涵盖外科基本

外科学总论重点

外科学总论重点

外科学总论重点一、无菌术的内容包含: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治理制度常用的物理灭菌方法有:高温、紫外线、电离辐射等应用最普遍的灭菌方法为:高压蒸气法。

121~126℃,维持30分钟,可杀灭芽胞病人手术区的消毒范围及无菌区:①涂擦消毒药液时,应由手术区中心部向周围涂擦。

如为感染伤口。

或肛门区手术,则应自手术区外周涂向感染伤口或会阴肛门处。

已经解除污染部位的药液纱布。

不应再返清洁处②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要包含手术切口周围15 cm的地域。

如有手术有延长切口的可能,则应事先相应扩大皮肤消毒范围。

手术人员的有菌区:背部、腰部以下、肩部以上。

手术人员的无菌区:上肢、腰部以上的前胸、侧胸无菌包的保存时间为:2周二、体液失调正常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mol/L。

★等渗性缺水:〔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最常见〕①水钠成比例的丧失,血清钠仍正常,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保持正常;病因]消化液的急性丧失〔肠外瘘、大量呕吐〕;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

医治]医治原发病;静注含电解质的等渗溶液,补充血容量;不及日需水量2022ml、NaCl4.5g;尿量达40ml后开始补钾。

★低渗性缺水:〔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钠同时丧失,失钠大于失水,血清钠低于正常,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病因]消化液的慢性丧失;大创面的慢性渗液补钠量缺乏;应用排钠利尿剂未补给适量的钠盐;等渗缺水医治时补水过多。

分类]轻度缺钠者血钠浓度<135mmol/L;中度130<mmol/L;重度<120mmol/L。

医治]积极医治原发病;改正休克处理脑水肿;改正体液低渗状和补充血容量,晶胶结合;选用含钠高渗溶液,轻中度可选用等渗或50%GNS,重度5%氯化钠200~300ml。

★低渗性缺水分度与临表:①轻度缺钠,血钠浓度135mmol/L以下,病人疲乏头晕,手足麻木,尿中钠减少.②中度浓度130以下,除上述病症外还有恶心呕吐均速血压不稳或下降,脉压变小,浅静脉萎缩,视力模糊,站立性晕倒,尿量少,尿中几乎不含钠.③重度120以下,病人神志不清,肌痉挛性抽搐,腱反射浅弱或消逝.出现木讷甚至昏迷,常发生休克.低渗性脱水最易引起外周循环衰竭:水钠同时缺失,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一方面水分从细胞外液转移至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总量减少,另一方面机体调节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重汲取减少,尿量排出增多从而提高渗透压,但这样使细胞外液总量更为减少易发生外周循环衰竭。

外科学总论

外科学总论

(四)抗菌、无菌法
伤口化脓是100余年前外科医 生所面临最大困难问题之一。1867 年英国Lister采用石碳酸溶液冲洗 手术器械;1889年法国Furbring提 出手臂消毒法;1890年美国Halsted 倡用戴橡皮手套。
法国细菌学家R.Koch于1878年 发现伤口感染的病原菌之后,德国 外科医生Bergmann创用蒸气灭菌法。 1929年英国 Fleming发现青霉 素;1935年பைடு நூலகம்国Domagk倡用百浪多 息。开创了抗菌药物的新时代。 抗菌药、抗生素、抗菌素
外 科 学 总 论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阴彦林副主任医师
第 一 章
绪 论
一、外科学的范畴(重点)
(一)损伤:各种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 织破坏及功能障碍。 致伤因子 物理:暴力、冷、热、电、放射线 化学:强酸、强碱 外科 (二)感染:炎 症 感 染 外科感染
(三)肿瘤:机体正常细胞在不 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 产生的异常增生,分化所形成的新 生物。 良性:瘤 恶性:癌、肉瘤、母细胞瘤 关于肿瘤的诊断 关于肿块的描述,包块、肿物、 肿块
A.Pare
A.Vesalius(1514-1564)比利 时的外科解剖学家,他开创解剖学 由外科医生教授的先例。 解剖是外科学的大门。
A.Vesalius
(二)病理学、生理学
把病理检查应用到外科的是英 国J.Hunter(1728 -1793),他也是 实验外科的开拓者。
J.Hunter
外科学和生理学的结合使外科 医生的视野从局部扩展到整体。比 较有突出贡献的是美国F.D.Moore, 1952年发表的《对外科手术的代谢 反应》。现代肿瘤的治疗也必须遵 循无瘤术、根治术及尽量符合生理 三原则。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外科学总论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涉及了外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的综合性研究。

在外科学总论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外科学的各个方面和领域。

1. 外科学: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和处理手术治疗的疾病和损伤。

外科学旨在通过手术干预来修复、改善或恢复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2. 手术:手术是外科医生通过在患者身体上进行切割、修复或重建来治疗疾病或损伤的一种方法。

手术可以是开放性的,需要外科医生进行直接切口操作,也可以是微创性的,使用小型仪器和摄像设备通过小孔进行操作。

3. 切口:切口是外科手术中外科医生在患者身体上进行的切割,以便进入和处理内部组织和器官。

切口的大小和位置取决于手术的类型和需要。

4. 麻醉:麻醉是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的药物或技术,以使患者失去疼痛感和意识。

麻醉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腰麻等不同类型,根据手术的需要和患者的状况来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5. 创伤:创伤是指由外力引起的身体损伤,可以是外伤、事故或其他暴力行为导致的损伤。

外科医生在处理创伤时常常需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止血、修复和重建等操作。

6.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指外科手术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患者的身体评估、实验室检查、麻醉咨询、手术区域的消毒和术前禁食等。

术前准备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进行。

7.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指外科手术后的护理过程,包括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处理伤口、管理疼痛、预防感染和进行康复等工作。

术后护理的目标是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外科学总论不仅涵盖了上述名词的解释,还涉及了外科手术的种类、器械和技术、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外科团队的合作等内容。

通过对外科学总论的学习,可以对外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外科学总论

外科学总论
• 动脉血气正常值: PaO2 80~100mmHg, PaCO2 36~44mmHg, pH 7.35~7.45, BE –3~+3, HCO3-22~28mmol/L
特殊监测/6
• 血乳酸 正常值1~1.5mmol/L,危重病 人可到2mmol/L; • 乳酸盐/丙酮酸盐(L/P),正常10:1
休克的临床表现
• 休克代偿期:中枢兴奋、呼吸频率快, 皮肤苍白、出汗,心率快、脉压小、尿 量少。 • 休克抑制期:中枢抑制,肢端厥冷、粘 膜发绀,血压进行性下降,少尿或无尿。
休克的常见表现
• • • • • 烦燥或意识淡漠 皮肤颜色苍白,湿冷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 脉搏快,弱、节律可能不齐 血压下降是休克最晚出现的指标!
一般监测/2
• 皮肤温度/色泽 是体表组织灌流好坏的 标志。如病人四肢温暖、皮肤干燥,粘 膜毛细血管充盈迅速,则表明末稍循环 已恢复,休克好转;反之,休克仍存在。
一般监测/3
• 血压 在休克中并不能及时反应休克的程 度,但维持稳定的血压在休克治疗中很 重要。脉压较收缩压更能反应休克是否 存在,通常收缩压<90mmHg、脉压 <20mmHg 是休克存在的表现。血压回升、 脉压增大是休克好转的征象。
特殊监测/7
• DIC检测 血小板计数<0.8 ×109/L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s 3P试验阳性 血涂片破碎红细胞>2%
外科休克的治疗
• • • • • 一般紧急治疗 补充血容量 积极处理原发病 维持酸碱平衡和循环稳定 治疗DIC
一般紧急治疗
• • • • 创伤制动、止血带; 保持气道通畅,给氧; 体位; 尽快建立粗大的静脉通道;
微循环收缩期-休克代偿期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外科学总论是研究外科医学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等内容。

1. 外科学: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学科,研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来治疗疾病。

2. 外科医生:外科医生是专业从事外科治疗的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外科学知识和熟练的手术技巧。

3. 手术: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一种主要手段,通过切除、修复、移植、重建等方式来治疗疾病,需要由专业的外科医生进行操作。

4. 创面感染:创面感染是指手术切口或其他创伤部位发生感染的情况,常见的症状包括红肿、疼痛、渗液等。

5.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一种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特定部位,使局部区域失去感觉的方法,常用于较小的手术或疼痛治疗。

6.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使整个身体麻痹,失去意识和疼痛感觉的方法,常用于大型手术或需要全身完全放松的病患。

7. 精细化手术:精细化手术是指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利用显微镜、激光器等高精准的工具,在微创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8. 纤维支气管镜:纤维支气管镜是一种通过将支气管镜和光导纤维导入患者的呼吸道,观察和治疗呼吸道疾病的设备。

9. 外科切口:外科切口是指在手术操作时对患者进行切开的部位,常见的有横切口、纵切口等不同类型。

10. 外科感染:外科感染是指由于手术操作或创伤导致的切口、伤口或手术器械等部位发生感染的情况。

11. 外科并发症:外科并发症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疾病,如出血、再感染等。

12. 外科器械:外科器械是指在外科手术中使用的各种工具和设备,如手术刀、钳子、吻合器等。

13. 血管吻合:血管吻合是指通过手术将两段血管连接起来,使其重新恢复血流,常用于修复创伤或手术后血管缺血的情况。

14. 鼓室穿刺:鼓室穿刺是指通过手术将鼓室内的液体或气体抽取出来,常用于治疗中耳炎等耳部疾病。

15. 异体移植:异体移植是指将来自于其他个体的组织或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常用于治疗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

《外科学总论》教案

《外科学总论》教案

《外科学总论》教案学科名称:外科学总论教学对象: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目标:1.了解外科学的定义、范畴及其发展历史;2.理解外科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3.掌握外科常用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法;4.提高学生对外科疾病的认识和分析能力;5.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讲:外科学概述1.外科学的定义和范畴;2.外科学的发展历史;第二讲:外科学基础知识1.组织学、病理学在外科学中的应用;2.外科学的常用检查方法;3.外科疾病的分类和特点。

第三讲:外科学常见疾病1.外科急危重症的处理原则;2.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和诊断方法;3.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巧。

第四讲:外科学的发展方向1.微创外科技术在外科治疗中的应用;2.生物材料在外科修复中的作用;3.外科病例讨论和临床实践。

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讲授外科学的定义、范畴、发展历史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建立对外科学的整体认识。

2.病例分析:结合临床案例,讨论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外科常用检查方法的操作实践,提高他们的技能和操作能力。

4.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外科手术的操作步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外科手术的过程和技巧。

教学手段:1.课堂讲授:教师主讲+学生提问;2.病例分析:小组讨论+汇报;3.实验操作:实地操作+观摩指导;4.多媒体展示:PPT演示+视频播放。

教学评价:1.平时考核: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2.期中考试:笔试考核外科学的基础知识;3.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外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案例:病例一:一名男性患者因胃疼来就诊,经检查发现胃溃疡出血,需要手术治疗。

请结合该病例讨论胃溃疡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病例二:一名女性患者因乳腺肿块来就诊,经检查确诊为乳腺癌,需要进行乳腺切除手术。

请结合该病例讨论乳腺癌的病因、诊断和手术治疗原则。

通过以上教学方案,学生将会全面了解外科学的定义、范畴及其发展历史,掌握外科常用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对外科疾病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培养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医疗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整版)外科学总论重点

(完整版)外科学总论重点

外科学1 现代外科学奠基于三大问题的解决:手术疼痛、伤口感染、止血、输血2 无菌术:无菌术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基本操作规范,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

无菌术包括灭菌、消毒、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灭菌: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等)。

手术伤口感染的细菌来源①人体皮肤表面。

②人体鼻咽腔内。

③体内感染灶和胃肠道、气管等④空气。

⑤手术器械、敷料和其它未消毒或被细菌污染的手术用品。

3 应用灭菌的物理方法有高温、紫外线和电离辐射等。

用物理的方法(高温等)能把应用于手术区域或伤口的物品上所附带的微生物彻底消灭掉。

手术器械和应用物品如手术衣、布单,都可用高温灭菌,紫外线用于室内空气灭菌。

电离辐射法和应用:主要用于药物如抗生素等的制备过程。

也用于一次性医用物品的灭菌。

辐射消毒优点:①可在室温处理(冷消毒)②射线穿透力强,消毒均匀彻底,无有害残留物③易于集装处理,效果高、可靠性强,便于连续作业④成本低、处理价格便宜有些化学品如甲醛、环氧乙烷及戊二醛等也可消灭一切微生物。

应用化学方法还可用于某些特殊手术器械的消毒,手术人员的手和臂的消毒以及手术室的空气消毒,某些药液的蒸气(如甲醛)可渗入纸张、衣料和被服而发挥灭菌作用。

4 (一)高压蒸气法①下排式高压蒸气灭菌器由一个具有2层壁的耐高压的锅炉构成。

清毒室内、蒸气产生高压高温而发挥灭菌作用。

灭菌器压力104~137.3kPa。

温度达121~126℃。

维持30′。

能杀灭包括具有顽强抵抗力的细菌芽胞在内的一切微生物。

②预真空式蒸气~170kPa。

132℃。

4~6分钟达到灭菌效果注意事项①包裹大小适中。

包扎不宜过紧,体积上限40cm×30cm×30cm②包裹排列不宜过密③预置包内、包外灭菌指示纸带(以前同硫磺)粉末溶化为达到标准。

④易燃、易爆物品如碘仿、苯类禁用⑤瓶装液体灭菌,用纱布包扎瓶口。

外科学总论

外科学总论

消毒法指应用化学方法来消灭微生物,
用于器械、手术人员的手和臂及病人的皮肤 消毒。
常用方法 ⑴药液浸泡消毒(用于锐利器械及内腔 镜) : ①1:1000新洁尔灭溶液,浸泡30分钟。 ②70%酒精,浸泡30分钟。 ③10%甲醛溶液,浸泡30分钟。 ④2%戊二醛水溶液浸泡10-30分钟,灭菌 时间为10小时。 ⑤1:1000洗必泰液,浸泡30分钟。
消毒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区域。
植皮的供皮区不能用碘酒。 4 、手术区铺巾 四块无菌巾,先铺不洁区(会阴)或术者对面,后铺术 者侧;需移动手术巾,只能由内向外移。
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1)手术人员洗手后,背﹑腰以下﹑肩以上 是有菌区,手术台边缘布单亦不能摸。 (2)不可在手术人员背后递器械。 (3)术中,同侧手术人员如需换位,应先退 后一步,转身,背对背换。 (4)手术开始前,清点器械﹑纱布,手术结 束时检查体腔,核对器械。 (5)参观人员不可靠近手术人员或站得太高。 (6)手套破损,无菌巾浸湿应更换。
作中,加深理解﹑加深认识,行器官移植
必须了解人体的免疫反应,要认识休克,
就要知道微循环的结构和功能。

无菌术(acepsis)


一﹑灭菌与消毒 微生物普遍存在于人体和周围环境,在 外科各种操作过程中(手术﹑穿刺﹑注射﹑ 插管﹑换药),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空 气进入伤口,引起感染。 无菌术,是针对这些感染来源采取的一 系列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抗菌法(消毒法) 和一定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
外科总论
外科教研室:刘中苏


一、 外科学的范畴 医学是人类在和伤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 形成的。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是随医学发展而自然分出的。 外科学治疗范围早期仅限于体表疾病和 外伤,所以称为外科,区别于以药物治疗内 部疾病的内科。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外科学在理论基 础(病因﹑病理)诊断治疗方法﹑手术技术不 断改进,治疗范围早已超出体表,而包括许 多内部疾病。

外科学_总论_总结_重点

外科学_总论_总结_重点
*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病因:
1) 碱性物质丢失过多;
2) 酸性物质过多;
3) 肾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 疲乏、眩晕、迟钝;
2) 呼吸深、快;
3) 呼气带有酮味;
4) 面颊潮红;
5)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昏迷;
6) 心律不齐;
诊断:
1) 病史、临床表现;
9.创伤
(1)创伤修复过程(炎症期、增生期、塑形期)及影响因素:感染,血液循环障碍,低蛋白血症等身体一般情况欠佳,抗炎药物,糖尿病、尿毒症、肝硬变等疾病。
(2)创伤的处理和治疗:伤口分为清洁伤口、污染伤口、感染伤口。
10.烧伤
(1)烧伤面积的计算(九分法)和深度估计的方法:烧伤深度分为Ⅰ°,浅Ⅱ°,深Ⅱ°Ⅲ°;烧伤严重性分度:轻度,中度,重度,特重。
2) 血气分析、血pH、HCO3-明显下降;
3) CO2结合力下降
治疗:
1) 病因治疗;
2) 抗休克治疗;
3) 重症酸中毒立即输液和用碱剂治疗;
4) 酸中毒被纠正后,注意防治低钙、低钾、血症
*代谢性碱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病因:
1) 胃液丧失过多;
2) 碱性物质摄入过多;
(4)败血症和脓血症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菌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①骤起高热,可到40-41度,或低温,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可有意识障碍;③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④肝脾可肿大,重者可黄疸,皮下出血斑等。菌血症可分为三大类,①革兰染色阳性细菌脓毒症;②革兰染色阴性细菌脓毒症;③真菌脓毒症。治疗一般是:①处理原发感染灶;②应用抗菌药物;③支持疗法;④对症治疗。

外科学总论课件

外科学总论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介绍合理应用药物的基本原则,包 括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适当 的剂量及给药途径等。
03
外科学总论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 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以消除 感染源,预防病情进一步恶 化。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 疗,如解热、镇痛、止吐、 止泻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
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医学研究的基础
03
外科学总论的研究成果为医学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和研究方向。
外科学总论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外科学总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源于古代的西方医学,如希波克拉底学派和古罗马医学。在近代 医学发展中,外科学总论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发展
外科学总论课件
2023-10-28
目录
• 外科学总论概述 • 外科学总论的基本概念 • 外科学总论的治疗方法 • 外科学总论的疾病分类 • 外科学总论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外科学总论的案例分析
01
外科学总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外科学总论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外部形态和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03
职业康复
对于某些职业病患者,医生会提供职 业康复服务,包括职业咨询、技能培 训等,以帮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
04
外科学总论的疾病分类
传染性疾病
01
病毒感染
包括肝炎、艾滋病、流感等由病 毒引起的疾病。
寄生虫感染
如疟疾、阿米巴病等由寄生虫引 起的疾病。
03
02
细菌感染

《外科学总论》课件

《外科学总论》课件
《外科学总论》PPT课件
外科学总论是外科手术的基础课程,它包括外科手术的概述、分类、准备、 操作、护理以及技巧和注意事项。
外科学总论简介
1 医学专业必修课
该课程是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外科学的基本认识和专业技能。
2 历史悠久
外科学作为医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3 发展迅速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外科学也在不断发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手术方 法。
外科手术概述
定义
外科手术是指通过切除、 缝合、修补等操作方式治 疗疾病或损伤的医疗过程。
主要目的
外科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 决疾病或损伤引起的生理 和功能问题,恢复患者的 健康。
常见手术
常见的外科手术包括肿瘤 切除、器官移植、内窥镜 手术等。
பைடு நூலகம்
包括患者清洁、麻醉、手术场地准备 等。
术中操作与护理
手术准备 手术操作 手术护理
为手术提供必要的器械、药物和设备。
根据手术方案进行切割、缝合、外科修复等操 作。
保持手术场地清洁,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手术后护理及并发症处理
恢复室观察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缓 解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伤口护理
定期更换敷料,预防感染和促 进创面愈合。
并发症处理
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 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 影响。
外科手术技巧和注意事项
1 良好的手术操作技巧 2 团队合作
精细、准确和安全的手 术操作技巧是外科医生 的基本要求。
外科手术需要医生、护 士和其他专业人员的紧 密配合和协作。
3 术后康复
术后康复是手术成功的 重要环节,患者需要积 极配合康复治疗。

外科学总论

外科学总论

1. 无菌术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基本操作标准,请问:1. 什么叫无菌术?2. 无菌术内容包括哪些?3. 用于杀灭一切细菌的物理方法有哪几种?其中在医院内应用最为普遍的是哪种?1. 无菌术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

2. 无菌术的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3. 应用于灭菌的物理方法有高温、紫外线和电离辐射等;其中在医院内以高温的应用最为普遍。

2. 煮沸灭菌法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灭菌方法,请问:1. 煮沸灭菌法对于水位的要求是什么?2. 对玻璃类制品应注意什么问题?3. 在高原地区应如何操作?4. 目前最好的煮沸灭菌方法是哪种?①物品必须完全浸没在沸水中;②玻璃类物常用纱布包裹,放入冷水中逐渐煮沸,以免其遇骤热而爆裂;③在高原地区煮沸时间应适当延长,海拔高度每增加200m,灭菌时间应延长2分钟。

④应用压力锅煮沸灭菌方法。

3. 在外科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问题,请问:1. 临床处理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 临床上应首先处理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是哪些?1〕充分掌握病史,详细检查病人体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作出初步诊断。

2〕进行实验室检查。

3〕综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和程度。

4〕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制订纠正水、就、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治疗方案。

应首先处理的是:1〕积极恢复病人的血容量,保证循环状态良好。

2〕纠正缺氧状态。

3〕纠正严重的酸中毒或碱中毒。

4〕治疗重度高钾血症。

4. 钾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电解质之一,低钾血症是因为体内钾代谢失调而引起,请问:1. 其常见病因是什么?2. 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3. 如何治疗?1. 病因:长期进食不足;应用速尿等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以及盐皮质激素过多,使钾从肾排出过多;补液病人长期接受不含钾盐的液体静脉或营养液中钾盐补充不足;呕吐、持续胃肠减压、肠瘘等,钾从肾外途径丧失;钾向组织内转移2. 临床表现:肌无力,先四肢而后延及躯干和呼吸肌,可致呼吸困难或窒息;软瘫、腱反射减退和消失;病人有厌食、恶心、呕吐和肠麻痹等胃肠道功能改变的症状;心脏传导阻滞和节律异常,心电图改变;代谢性碱中毒和反常性酸性尿。

临床医学《外科学总论》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外科学总论》教学大纲

《外科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Surgery general introduction)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3203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专业学分:2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 , 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解剖学、药理学、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后续课程:外科学Ⅰ选用教材:[1] 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 吴孟超,吴在德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必读书目:[1] 吴孟超,吴在德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 韩显林主编,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手册,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3] NCCN 指南系列[4] Barry D.Mann主编,熊俊主译,外科医生临床基本功,中南大学出版社[5] Atul Gawande著,阿图医生,华文出版社选读书目:[1] 石美鑫,《实用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 贝克、费希尔,临床外科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3] 王洪主编,西医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4] 魏保生主编,外科学笔记,科学出版社[5] H.George Burkitt ,Clive R.G.Quick,Dennis Gatt主编,外科学基础,科学出版社二、课程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1.绪论(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3)教学要求:了解:外科学的范畴和我国外科方面的成就。

树立:学习外科的正确观点。

教学内容①外科疾病,外科专科分科。

✹②怎样学习外科。

(重点)③外科学的发展史。

2.无菌术(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3、4)教学要求了解:手术室的管理。

理解:无菌观念及手术时的无菌操作规则。

掌握: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

手术区皮肤的消毒和铺巾。

灵活运用: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教学内容①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示范)。

②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手术区的准备。

(示教和实际操作)3.外科病人的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3、4)教学要求了解:各型缺水、低血钾症和高血钾症、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因、病理生理。

外科学总论

外科学总论
治疗方法
根据心血管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采取药物治疗、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
05
外科学总论的未来发展
先进外科技术
机器人手术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手术机器人将能够更精确、更稳定地执行手术操作,减 少人为错误,提高手术成功率。
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可用于制造定制的外科手术模型,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手术效果,并制 定更精确的手术方案。
案例二: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结词
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等多种手术方式,旨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等多种手术方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 方法。例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可解决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问题,而心脏瓣膜置换术则可治疗心 脏瓣膜病变引起的心脏功能不全。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对于心脏病患者的恢复也至关重要。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可分为上皮组织肿瘤、 间叶组织肿瘤、神经组织肿瘤等。
治疗方法
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可采取手术切除、放疗 、化疗等治疗方法。
心血管疾病
定义
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 压、心肌炎等。
类型
根据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可分为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肌 炎等。
《外科学总论》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外科学总论概述 • 外科学总论的基本概念 • 外科学总论的治疗方法 • 外科学总论的常见疾病 • 外科学总论的未来发展 • 外科学总论的案例分析
01
外科学总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外科学总论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外科手术、创伤、感染等临床问题的研究和治疗。

74.1外科学总论概论外科学总论

74.1外科学总论概论外科学总论

• 1.一般紧急治疗 • 2.病因治疗 • 3.扩充血容量
(1)血容量补充原则及种类 (2)扩容剂选择原则 (3)纠正酸中毒 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1)缩血管药物 (2)扩血管药物
治疗
检查
诊断
1.早期诊断 ①血压升高而脉压差减少;②心率增快;③口渴;④皮肤潮湿、
黏膜发白、肢端发凉;⑤皮肤静脉萎陷;⑥尿量减少(25~ 30ml/L)。
2.诊断标准
临床上延续多年的休克诊断标准是:①有诱发休克的原因。②有意 识障碍。③脉搏细速,超过100次/分钟或不能触知。④四肢湿冷, 胸骨部位皮肤指压阳性(压迫后再充盈时间超过2秒钟),皮肤 有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少于30ml/h或尿闭。⑤收缩血压 低于10.7kPa(80mmHg)。⑥脉压差小于2.7kPa(20mmHg)。⑦ 原有高血压者,收缩血压较原水平下降30%以上。凡符合上述第 ①项以及第②、③、④项中的两项和第⑤、⑥、⑦项中的一项者, 可诊断为休克。
• (2)烧伤性休克 大面积烧伤,伴有血浆大量丢失,可引
起烧伤性休克。休克早期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可 继发感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 (3)创伤性休克 这种休克的发生与疼痛和失血有关。
血管扩张性休克
• 血管扩张性休克通常是由于血管扩张所致的血管内容量不 足,其循环血容量正常或增加,但心脏充盈和组织灌注不 足。
• (3)神经源性休克 交感神经系统急性损伤或被药物阻滞 可引起神经所支配的小动脉扩张,血容量增加,出现相对 血容量不足和血压下降;这类休克预后好,常可自愈。
心源性休克
• 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脏泵功能受损或心脏血流排出道受损引起的心排出量快速 下降而代偿性血管快速收缩不足所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低灌注和低血压 状态。心源性休克包括心脏本身病变、心脏压迫或梗阻引起的休克。

外科学总论

外科学总论

外科学总论简介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人体各种疾病,包括外伤、肿瘤、感染等。

它涵盖了多个专科领域,如普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

外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

历史外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期的外科手术主要以创伤处理和简单缝合为主,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外科学得以逐渐发展和完善。

在19世纪,随着麻醉的使用和无菌技术的引入,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主要领域普外科普外科是外科学的基础领域,主要负责处理各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如胃肠道疾病、胆囊疾病、甲状腺疾病等。

普外科的手术技术涉及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和微创手术等,旨在减少手术创伤和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心胸外科心胸外科专注于心脏和胸部器官的疾病治疗。

心脏手术是心胸外科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包括开心脏手术和介入性心脏手术。

胸部器官的疾病治疗也属于心胸外科的范畴,如肺部疾病、胸膜疾病等。

神经外科神经外科是研究和治疗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的专科领域。

它涵盖了脑部、脊髓和周围神经等器官。

神经外科手术涉及到对脑部肿瘤、脑外伤、脊柱畸形等疾病进行手术治疗,以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

整形外科整形外科专注于改善人体外貌和重塑身体结构。

它可以通过手术和非手术方法来改善面部、胸部、腹部、四肢等部位的外貌和形态。

整形外科手术包括隆胸、隆鼻、吸脂等,旨在满足个体美学和自尊心的需求。

进展和技术外科学不断发展和进步,其中的一些技术创新对于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些技术的进展包括:腔镜技术腔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在患者体内插入一根细长的腔镜来进行观察和操作,从而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机器人辅助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是一种先进的外科手术技术,通过机器人系统的协助,外科医生可以更加精确地进行手术操作,减少手术风险并提高手术效果。

三维打印技术三维打印技术为外科手术提供了更精确的辅助工具。

通过使用3D打印技术,外科医生可以制作精确的手术模型和器械,以便更好地进行手术规划和操作。

外科学总论教学大纲

外科学总论教学大纲

外科学总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的外科学总论是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通过对外科学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系统的外科学思维和操作能力,为其今后成为合格的外科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安排1. 外科学概述- 外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外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 外科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 临床外科学- 临床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外科病的基本分类和诊断方法- 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3. 外科手术学- 外科手术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技巧- 外科手术器械与设备的使用- 外科手术中的常见问题和应对策略4. 麻醉与复苏学- 麻醉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麻醉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麻醉操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手术后的复苏护理原则和方法5. 外科感染与抗生素应用- 外科感染的病原学和发病机制- 外科手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抗生素的分类和选用原则6. 外科医学伦理与法律- 外科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外科手术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和处理原则- 外科医学法律责任和常见纠纷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案例讨论、模拟手术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将运用课堂讲解、病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讨论,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及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回答问题,并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

2. 期中考试: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考察学生对于外科学总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为了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将为本课程配置一系列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用书、多媒体教室、手术模拟实验室等。

同时,学生可以借助图书馆的外科学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来拓展自己的知识。

六、参考书目- 《外科学总论》王敏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外科手术学》李华著,科学出版社- 《麻醉与复苏学》张强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外科医学伦理与法律》王宇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七、教学团队介绍本门课程将由经验丰富的外科专家和教授担任教学工作,他们将结合自身丰富的学术背景和临床经验,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指导,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外科学总论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外壳患者的体液失衡1、体液平衡:①水平衡;②电解质平衡;③渗透压平衡;④酸碱平衡。

2、体液平衡失调:①容量失调:等渗性体液的减少或增加;②浓度失调:细胞外液水分的增加或减少;③成分失调:细胞外液其他离子浓度变化。

(一)水、电解质平衡紊乱1、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电解质。

它分为细胞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2+离子是Na+,主要的阴离子是CI、HCO和蛋白质。

细胞内液中的主要阳离子是K和Mg。

34-主要阴离子是HPO蛋白质。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一般为290~310mmol/L。

22、正常渗透压的恢复和维持: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血容量的恢复和维持:肾素——醛固酮系统。

3、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

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病因】消化液的急性丧失(肠外瘘、大量呕吐);体液丧失在病因感染区或软组织内。

【临表】①缺水;②缺钠;③血容量下降。

当体液继续下降达到或超过体重的6%~7%时,可出现严重休克,导致酸性代谢产物大量产生积聚,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

【治疗】治疗原发病;静注含电解质的等渗溶液,补充血容量;不及日需治疗水量2000ml、NaCl 4.5g;尿量达40ml 后开始补钾。

4、低渗性缺水: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

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失钠,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病因】消化液的慢性丢失;大创面的慢性渗液补钠量不足;应用排钠利尿剂补给适量的钠盐;等渗缺水治疗时补水过多。

【分类】轻度缺钠者血钠浓度<135mmol/L;中度130<mmol/L;重度<120mmol/L。

【临表】常见症状有头晕、视觉模糊、软弱无力、脉搏细速、起立时容易晕倒等。

当循环血量明显下降时,肾的滤过量相应减少,以致体内代谢产物潴留,可出现神志不清、肌痉挛性疼痛、肌腱反射减弱、昏迷等。

【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休克处治疗理脑水肿;纠正体液低渗状和补充血容量;选用含钠高渗溶液,轻中度可选用等渗或50%GNS,重度5%氯化钠200~300ml。

5、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

水和钠虽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病因】摄入水分不够;水分丢失过多(大面积烧伤)。

【临表】①轻度缺水:除口渴外,无其他症状。

缺水量为体重的2%~4%。

②中度缺水极度口渴。

乏力、尿少和尿比重增高。

唇舌干燥,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

常出现烦躁。

缺水量为体重的4%~6%。

③重度缺水除上述症状外,出现躁狂、幻觉、谵妄,甚至昏迷等脑功能障碍的症状。

缺水量超过体重的6%。

【治疗】[治疗治疗]解除病因;静注病因 5%葡萄糖或低渗的0.45%氯化钠溶液;输液总量=每天正常需要量(2000ml)+每丧失体重的 1%补液 400~500ml 计算。

6、低钾血症: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 而引起的一些列代谢紊乱的疾病。

【病因】①长期进食不足;②应用呋噻米,依他尼酸等利尿剂;③补液病人长期接受不含钾盐的液体或静脉营养液中钾盐补充不足;④呕吐,持续胃肠减压肠瘘等钾从肾外丧失;⑤钾向组织内转移见于大量输出葡萄糖和胰岛素或代谢性呼吸性碱中毒时。

【临表】最早的临床表现是肌无力及腱反射减弱。

吞咽困难、腹胀、肠麻痹等;心律失常;T波降低、变宽、双相或倒置;可引起低钾性碱中毒,反常性酸性尿。

【治疗】去除原发病;尽量口服;肾功能正常补钾最好;静脉补钾浓度要<40mmol/L 速度<20mmol/L(尿量超过40ml/h 用10%氯化钾)。

7、高钾血症:血甲浓度超过 5.5mmol/L。

【病因】补钾太多太快(使用含钾药物大量输入保存期较久的血库等);肾排泄功能减退;钾分布异常。

【临表】微循环障碍,皮肤苍白、发冷、青紫、低血压;常有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最危险的是高血钾可致心搏骤停,典型心电图改变为早期T 波高尖、 QT间期延长、 QRS 增宽、 PR间期缩短。

【治疗】停止补钾;处理原发病;降低血钾浓度(输注碳酸氢钠、输注葡糖糖及胰岛素、阳离子交换树脂、透析疗法);对抗心律失常(静注葡萄糖酸钙)。

8、低钙血症:血清钙降低<2mmol/L。

【病因】急性重症胰腺炎、肾衰竭等。

【临表】主要是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的症状【治疗】将10%葡萄糖酸钙10ml或5%氯化钙20ml作静脉注射。

9、低镁血症:血清镁浓度<0.6mmol/L。

【病因】长期禁食、厌食及长期深静脉营养未注意镁的补充。

【临表】与低钙血症相似。

【治疗】用25%硫酸镁溶液5~10ml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缓慢静脉注射。

(二)、酸碱失衡-1、代酸中毒:由体内HCO减少引起,血pH低于7.35的酸碱失衡状态。

3【病因】碱性物质丢失过多;酸性物质产生过多;肾功能不全。

【临表】呼吸系统(呼吸变得又深又快);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心律加快、血压偏低);中枢神经系统(精神压抑性症状)。

【诊断】血中 pH 和 HCO3-明显下降、碱剩余(BE)下降。

【治疗】病因治疗;重症酸中毒患者应立即输液和用碳酸氢钠碱液治疗;边治疗边观察,逐步纠正酸中毒时治疗的原则。

-2、代碱中毒:由体内HCO增减引起,血pH大于7.45的酸碱失衡状态。

3【病因】胃液丧失过多;碱性物输入如过多;缺钾;利尿剂作用。

【诊断】HCO3-和碱剩余(BE)均有一定程度升高可伴有低氧低钾【治疗】严重碱中毒(血浆HCO3-45~50mmol/L,pH>7.65)时可用稀释的盐酸溶液治疗。

3、呼酸中毒:【病因】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如呼吸道阻塞、麻醉过深、气胸。

【临表】呼吸困难、缺氧;【治疗】除原发病;改善通气;将吸入气氧浓度调节在0.6~0.7 之间。

4、呼碱中毒:【病因】通气过度、PaCO2 降低;【治疗】纸袋罩住口鼻增加呼吸道死腔。

五、输血【适应症】①大量失血;②慢性贫血;③低蛋白血症;④凝血异常。

【注意事项】①严密查对,②关于保密时间,③血液预热,④不加药物,⑤加强观察,尤其是T、P、BP及尿色。

要注意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等并发症。

六、休克【概念】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

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症。

【本质】氧供给不足、需求增加。

特征:产生炎症介质。

【病生理】共同的病生基础: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及组织灌注不足,产生炎症介质。

【分类】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性、过敏性。

【微循环改变】①为循环收缩期(代偿期):休克早期,有效循环血容量显著减少,引起循环容量降低、动脉血压下降、只出不进。

②微循环扩张期(失代偿期):血压进行性下降、意识模糊、发绀和酸中毒,为循环内只进不出。

③微循衰竭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引起大片组织整个器官多功能受损。

【休克的检测】⑴一般监测:精神状态、皮肤温度、色泽、血压、脉率、尿量。

⑵特殊监测:①中心静脉压;②肺毛细血管楔压;③心排出量、心脏指数;④动脉血气分析。

【DIC 的检测下列五项中三项】①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对照组延长3秒以上;③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5g/L 或呈进行性降低;④3P(血浆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⑤血涂片中破碎红细胞超过 2%。

七、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概念】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

发病基础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

【病因】①脓毒症;②创伤、失血等;③心跳、呼吸骤停复苏后;④缺血-再灌注损伤;⑤急腹症;⑥输血、输液、药物使用不当;⑦免疫功能低下等。

【分类】①速发型:原发急症在发病24h后有两个或更多的器官系统同时发生功能障碍;②迟发型:先发生一个重要器官或系统的功能障碍,经过一段较稳定的维持时间,继而发生更多的器官、系统功能障碍。

【防治】积极治疗原发病,重点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防止感染,改善全身状况和免疫调理治疗,保护肠黏膜的屏障作用,及早治疗首先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

1、急性肾衰竭:(ARF)各种原因引起的双肾排泄功能在短期内急剧减退,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体内含氮代谢产物迅速积蓄而出现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症。

【分类】①肾前性:血容量绝对减少。

见于脱水、大出血、外伤、休克、心力衰竭等;②肾性:肾小球直接受损。

肾缺血和肾中毒是主要病变。

③肾后性:逆行性肾小球灌注不足。

【临表】①三高:血磷、血钾、血镁;②三低:血钙、血钠、血氯③二中毒:代酸、水中毒。

【治疗】原则是量入为出,宁少毋多。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症。

九、心肺脑复苏【初期复苏】⑴步骤:A 保持呼吸道顺畅;B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C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是初期复苏的主要措施。

⑵心跳骤停即呼吸循环骤停的诊断标准:①病人神志突然丧失②大动脉搏动消失(触诊颈总动脉或股动脉)及无自主呼吸。

⑶心脏按压部位:剑突以上4-5cm,即胸骨上2/3 与下1/3 的交接处为按压点;按压度:是胸骨下陷4-5cm;按压频率:80-100次/分。

⑷判断胸外按压有效:心脏按压有效时可触及颈总动脉或股动脉搏动。

监测呼气末CO分压2(ETCO2)用于判断CPR的效果更为可靠,ETCO升高表明心排出量增加,肺2和组织灌注改善。

【后期复苏】⑴药物治疗目的:为了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强心肌收缩力,防治心律失常,调整急性酸碱失衡,补充体液和电解质。

⑵给药途径:首选静脉内给药,其次气管内给药,当两者途径仍未建立时采用心内注射肾上腺素。

⑶常用药:肾上腺素(心肺复苏中的首选药物)、阿托品、氯化钙、利多卡因(治室性心律失常)、碳酸氢钠(复苏时纠正急性代酸中毒的主药)。

【复苏后治疗】⑴心跳复跳后首要处理的是:维护和支持呼吸循环功能;防止脑水肿。

⑵脑复苏:①体征:估计心脑复苏不够及时,心脏停搏时间超过4分钟且呈现明显的脑缺氧性损伤体征者。

②原则即主要任务:防止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以减轻或避免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保护脑功能。

③防止急性脑水肿的措施:脱水、降温、肾上腺皮质激素。

十二、外科感染【概念】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如创伤手术烧伤等并发的感染。

【特点】①大部分伤口都是继发性感染;②感染局部有相应症状;③感染长集中于某一部位;④瘢痕为结局。

【分类】⑴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归类:①非特异性感染及化脓性感染(疖、痈、丹毒)② 特异性感染(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念珠菌病)。

⑵按病成分:急、亚急、慢性。

⑶按发生条件分:原发、继发;外源、内源。

1、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