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 资料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钱学森教学设计优秀6篇

钱学森教学设计优秀6篇

钱学森教学设计优秀6篇钱学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了解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回到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由整理]2、难点: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老师明白,同学们很喜欢诗歌,这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我们来共同欣赏吧。

课件播放,师有感情地朗读。

(《归侨》作者:青勃)2、让我们带着这些感情,轻声齐读这首诗吧生有感情地齐读。

3、是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难舍故土。

旅居海外的华侨,总有一颗至死不渝的赤子心,一腔汹涌澎湃的报国血。

这天,让我们继续走进《钱学森》,和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心灵相约吧。

二、默读课文,划出感动的语句,写阅读感受。

指名交流,教师评价补充。

三、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1.有句俗语说:言为心声。

学习这篇文章,如果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来品味,就找到了通向钱学森爷爷心灵的在最佳道路。

此刻,就请同学们细心阅读课文,画出描述钱学森语言的句子,轻轻读几遍。

生读,画,再轻读。

2.让我们和钱学森第一次心灵交流吧:大屏幕出示:尊敬的钱爷爷,美国留学期间,你的刻苦学习,成为冯。

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请问,你这样努力的目的是什么?善于读书的同学,你找到钱学森的回答吗?生答。

投影出示下面一段话: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此刻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

让生齐读这句画。

师: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周恩来少年读书时的一句名言,生脱口而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和钱学森的这句话,是何等的相似啊!因为这两句话,都表现了――---强烈的报国心!钱学森说这句话的时候,该是怎样的情绪呢,谁能在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词语。

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此刻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

【配套K12】钱学森教学设计优秀4篇

【配套K12】钱学森教学设计优秀4篇

钱学森教学设计优秀4篇钱学森教学设计:教学设想:钱学森的事例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课前进行收集,课堂中教师加以拓展、补充。

钱学森对祖国的情结――魂牵梦绕,课文分别从“言、行、想”三方面进行描述的,第一课时重在解决“言”的资料。

至于言的资料,通俗易懂,无深奥指出,教师在学生写批注是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具体的字词上。

从学生的感受中层层推进对“魂牵梦绕”的感悟。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资料,运用言为心声的方法阅读感受钱学森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钱学森的资料,对照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

出示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朗读。

猜猜他是谁?说说你对钱学森的了解。

【意图:以颁奖词导入,说说对钱学森的了解,是学生课前准备的交流。

】二、初读感知1、出示词语:A、劈波斩浪屈指一算魂牵梦绕【意图:结合初读,板书魂牵梦绕核心词,结合上下文初步先了解,后面逐步深化对魂牵梦绕的感悟。

】B、袒露心迹C、卓越贡献说说自己对钱学森所做出的贡献的了解;教师出示钱学森的卓越贡献材料: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被誉为中国的“航天之父”、“科学泰斗”。

结合材料理解――卓越2、浏览课文交流课文资料――预习导航第2题。

3、古语说的好:“言为心声”,课文中有两处对钱学森的语言进了描述,从他的话语中,你明白了什么?写写批注【意图:是预习导航4的要求,也是上《詹天佑》的学法,再次运用,】第一句话:“我是中国人。

我此刻所作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围绕具体的词语交流心声【教学来看,学生聚焦的是“中国人、一切、多”,并能联系上下文谈感受。

】第一段话钱学森是在什么状况下说的呢?谁来读读相关的语句。

补充材料: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

钱学森教案

钱学森教案

钱学森教案第一篇:钱学森教案钱学森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体会钱学森冲破阴碍,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献身。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主要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和梳理文章。

第二课时解决重难点,通过分析钱学森说的两句话来体会他深深的爱国之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1、今天,老师想向大家介绍一个人,2007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他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钱学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齐读)看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是的,这也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学习了《詹天佑》,你知道写人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吗?(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首尾呼应等)下面,我们来进一步认识钱学森这个人物。

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钱学森?(指名交流)出示人物简介: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名誉主席等职务。

2009年10月31日早上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上节课学习詹天佑,詹天佑是近代铁路之父,大家还知道哪些什么什么之父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世界炸药之父(诺贝尔)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中国建筑学之父(梁思成)等等。

钱学森优秀教案设计

钱学森优秀教案设计

钱学森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钱学森生平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钱学森的生平和主要成就认识钱学森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1.2 教学内容钱学森的出生背景钱学森的学习经历钱学森的主要成就钱学森的贡献和影响1.3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讨论法1.4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钱学森的生平背景2. 讲解:详细讲解钱学森的学习经历和主要成就3. 展示:展示钱学森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钱学森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钱学森的贡献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1.5 课后作业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的其他方面,如家庭、兴趣爱好等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钱学森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启示第二章:钱学森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贡献2.1 教学目标了解钱学森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主要贡献认识钱学森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2.2 教学内容钱学森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钱学森的主要科技成果和贡献钱学森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影响2.3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案例分析法2.4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钱学森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背景2. 讲解:详细讲解钱学森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主要科技成果和贡献3. 展示:展示钱学森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相关图片和案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钱学森的贡献4. 分析:分析钱学森的科技成果和贡献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2.5 课后作业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其他贡献请学生write a short essay about the inspiration and insights gned from Qian Xuesen's achievements in aerospace.第三章:钱学森的科技教育思想3.1 教学目标了解钱学森的科技教育思想认识钱学森对我国科技教育的贡献培养学生对科技教育的兴趣和热情3.2 教学内容钱学森的科技教育理念钱学森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成果钱学森科技教育思想对我国科技教育的启示3.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3.4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钱学森的科技教育思想2. 讲解:详细讲解钱学森的科技教育理念和实践成果3. 分析:分析钱学森科技教育思想对我国科技教育的启示,引导学生对科技教育的兴趣和热情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钱学森科技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应用3.5 课后作业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其他贡献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钱学森科技教育思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启示第四章: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4.1 教学目标了解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钱学森在我国科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第四章: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4.1 教学目标了解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钱学森在我国科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4.2 教学内容钱学森的爱国情怀钱学森在国家需要时的选择和牺牲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人的启示4.3 教学方法讲解法事例分析法情感教育法4.4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钱学森的名言或事例,引导学生思考爱国主义的含义2. 讲解:详细讲解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和在国家需要时的选择和牺牲3. 分析:分析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人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爱国主义4. 情感教育:通过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祖国热爱和责任感4.5 课后作业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的更多关于爱国主义的事迹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第五章:钱学森的科学态度与方法5.1 教学目标了解钱学森的科学态度与方法认识钱学森在科学研究中的严谨和执着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方法5.2 教学内容钱学森的科学态度钱学森的科学研究方法钱学森科学态度与方法对后人的启示5.3 教学方法讲解法事例分析法实践操作法5.4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钱学森的成就,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态度与方法的重要性2. 讲解:详细讲解钱学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3. 分析:分析钱学森的科学态度与方法对后人的启示,引导学生学习并应用正确的科学态度与方法4.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和执着5.5 课后作业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的更多关于科学态度与方法的事迹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钱学森科学态度与方法的感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第六章:钱学森的创新思维6.1 教学目标了解钱学森的创新思维认识钱学森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6.2 教学内容钱学森的创新理念钱学森的创新实践6.3 教学方法讲解法事例分析法思维训练法6.4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钱学森的创新成果,引导学生认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2. 讲解:详细讲解钱学森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3. 分析:分析钱学森的创新思维对后人的启示,引导学生学习并应用创新思维4. 思维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际训练,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6.5 课后作业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的更多关于创新思维的事迹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钱学森创新思维的感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第七章:钱学森的团队合作精神7.1 教学目标了解钱学森的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团队合作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7.2 教学内容钱学森的团队合作理念钱学森的团队合作实践7.3 教学方法讲解法事例分析法团队协作法7.4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钱学森的团队合作成果,引导学生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2. 讲解:详细讲解钱学森的团队合作理念和团队合作实践3. 分析:分析钱学森团队合作精神对后人的启示,引导学生学习并应用团队合作精神4. 团队协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团队合作的过程和乐趣7.5 课后作业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的更多关于团队合作的事迹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钱学森团队合作精神的感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第八章:钱学森的人生哲学8.1 教学目标了解钱学森的人生哲学认识钱学森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坚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8.2 教学内容钱学森的人生理念钱学森的人生实践钱学森的人生哲学对后人的启示8.3 教学方法讲解法事例分析法情感教育法8.4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钱学森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学的重要性2. 讲解第九章:钱学森的道德品质与人格魅力9.1 教学目标了解钱学森的道德品质认识钱学森在个人修养方面的表现9.2 教学内容钱学森的道德观念钱学森的人格特质钱学森的道德品质与人格魅力对后人的启示9.3 教学方法讲解法事例分析法情感教育法9.4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钱学森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品质的重要性2. 讲解:详细讲解钱学森的道德观念和人格特质4. 情感教育:通过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人格魅力9.5 课后作业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的更多关于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的事迹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钱学森道德品质与人格魅力的感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第十章:钱学森的精神品质与榜样作用10.1 教学目标了解钱学森的精神品质认识钱学森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和坚守培养学生向钱学森学习的决心和勇气10.2 教学内容钱学森的精神追求钱学森的榜样作用钱学森的精神品质与榜样作用对后人的启示10.3 教学方法讲解法事例分析法讨论法10.4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钱学森的榜样事迹,引导学生思考精神品质的重要性2. 讲解:详细讲解钱学森的精神追求和榜样作用3. 分析:分析钱学森的精神品质与榜样作用对后人的启示,引导学生向钱学森学习,培养自己的精神品质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向钱学森学习,践行钱学森的精神品质与榜样作用10.5 课后作业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的更多关于精神品质和榜样作用的事迹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钱学森精神品质与榜样作用的感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第十一章:钱学森的传承与影响11.1 教学目标了解钱学森的传承与影响认识钱学森在我国科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传承钱学森精神的责任感11.2 教学内容钱学森的科技传承钱学森的精神传承钱学森的传承与影响对后人的启示11.3 教学方法讲解法事例分析法情感教育法11.4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钱学森的传承成果,引导学生思考传承的重要性2. 讲解:详细讲解钱学森的科技传承和精神传承3. 分析:分析钱学森的传承与影响对后人的启示,引导学生传承钱学森的精神,发挥钱学森的榜样作用4. 情感教育:通过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1.5 课后作业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的更多关于传承与影响的事迹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钱学森传承与影响的感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第十二章:钱学森的教育理念与实践12.1 教学目标了解钱学森的教育理念认识钱学森在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和贡献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12.2 教学内容钱学森的教育观念钱学森的教育实践钱学森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对后人的启示12.3 教学方法讲解法事例分析法实践操作法12.4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钱学森的教育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理念的重要性2. 讲解:详细讲解钱学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3. 分析:分析钱学森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对后人的启示,引导学生学习并应用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4.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教育实践的过程和乐趣12.5 课后作业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钱学森的更多关于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事迹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钱学森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感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第十三章:钱学森的科研伦理与道德13.1 教学目标了解钱学森的科研伦理和道德认识钱学森在科研工作中的严谨和诚信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伦理和道德观念13.2 教学内容钱学森的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钱学森的生平、科技贡献、教育理念、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道德品质、人格魅力以及其对后人的影响和启示。

《钱学森》教案

《钱学森》教案

《钱学森》教案《钱学森》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钱学森》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钱学森》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结课文大意。

2、认读生字词。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加深学生对钱学森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钱学森的爱国情怀,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的辅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1、学生提前查阅有关钱学森的资料2、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世界炸药之父是谁吗?为什么叫他炸药之父呢?看来之父讲的是对某一方面成绩卓越,贡献特别大的人。

你还知道哪些之父?生: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音乐之父贝多芬导弹之父钱学森师:今天我们就走进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来了解发生在他身上的一段感人事迹。

上课。

首先请齐读课题。

检查预习:师:谁能谈一下对钱学森的了解生:师:老师这里也有一段关于钱学森的简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出示钱学森简介)师: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我会读:前额眺望舱壁富裕贡献广阔无垠劈波斩浪屈指一算魂牵梦绕赴美留学冯·卡门袒露露馅师:同学们把词语预习得真不错,通过预习,你还读懂了哪些内容?生:师:谁读懂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生: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读懂得内容可真不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读懂更多的内容。

钱学森在导弹方面成就卓越,他的动力是什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俗话说“言为心声”学习这篇文章,如果你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来品味,就找到了通向钱学森爷爷心灵的最佳道路。

出示:自读自悟: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描写钱学森语言的句子,思考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在旁边写上自己的阅读感受。

《钱学森》教学设计

《钱学森》教学设计

《钱学森》教学设计篇一:《钱学森》教学设计钱学森(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钱学森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杰出的爱国科学家)2、师:这不仅是同学们的感受,更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感受。

3、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课文,走近钱学森,一起来感受一下他的爱国之心。

二、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心投影出示: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从哪儿读出了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在旁边写上你的理由。

教师进行充分预设,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调整教学步骤(一)、第一段话“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教师结合第二小节,扣住“所做的一切”、“作准备”、“多做”等进行发问“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是指做的什么?(成为了冯的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在冯的学生中,他是最棒的!)(这句话中的哪些字最能吸引你?)(课前铺垫比喻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成语。

)随机指名说:两个“最”意味着——他异常勤奋、出类拔萃,意味着——他深受器重。

冯又是一位怎么样的人物呢?资料出示。

如果在冯的身边,意味着钱学森将——拥有成功的人生,拥有无穷的财富,拥有至高无尚的荣誉,拥有优厚的待遇,拥有富裕的生活,拥有优越的工作条件。

2、然而,他一心想要回国,这就意味着他要——抛弃优厚的待遇,抛弃富裕的生活,抛弃优越的工作条件。

3、过渡:尽管在美国有着恩师的器重,过着安逸的生活,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齐读。

4、你认为他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呢?(坚定等)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份坚定?(一切、都是、多做等)请试着读出这份坚定!(二)、回国心切“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学生谈感受)教师发问:“魂牵梦绕”是什么意思?此时此刻的钱学森是什么样的心情?(归心似箭、迫不及待)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继续交流(二)、第二段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苏教版《钱学森》教学设计(通用3篇)

苏教版《钱学森》教学设计(通用3篇)

苏教版《钱学森》教学设计(通用3篇)苏教版《钱学森》教学设计(通用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钱学森》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钱学森》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复述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设置悬念1、揭题谈话,简介人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吗?2、设下悬念,为自读作铺垫。

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呢?二、自读课文,反馈纠错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全文。

(2)检查一读效果: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如“富裕”的“裕”读yu;“一艘”的“艘”是平舌音;“袒露”的“袒”读tan,不读dan;“魂牵梦绕”的“绕”读第四声rao。

2、二读课文。

(1)提出二读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能流利地读课文。

(2)检查二读情况。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

如“广阔无垠”的“垠”字,可弄清它是“边”、“岸”的意思。

再结合语境,理解这一词的意思。

它在文中是形容太平洋非常广、无边无际。

要求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

a、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b、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钱学森》教学设计15篇

《钱学森》教学设计15篇

《钱学森》教学设计15篇《钱学森》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__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以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课文语言简洁、朴素。

通过人物的语言,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了钱学森思念祖国,拳拳报国之心。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的主要词语。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前准备收集钱学森的生平事迹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目的: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理清课文段落,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钱学森新中国刚建立,在国外的一批爱国科学家纷纷归来,参加祖国建设。

其中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的名字叫——钱学森。

让我们亲切地呼喊他的名字问:你为什么这样喊?请学生介绍钱学森。

二、初读课文,理清段落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说说段意。

2、请学生将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根据段意分段。

三、学习字词,朗读质疑1、检查生字读音,理解词语。

2、自由选择读文。

3、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解决。

4、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第二教时目的: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情感,复述课文有关段落。

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主要讲了钱学森一个什么故事?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试用“()的钱学森”填空。

二、讨论学习方法1、读书——找出根据2、交流——说出理由3、讨论——补充见解欢迎利用教材以外的资料交流。

三、学生自学课文,思考上面问题四、组织集体交流1、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钱学森?为什么?2、在这些优秀品质中,他最可贵的是什么?(思念祖国、报效祖国)3、你是通过哪些描写看出来的?把最能反映他思想的句子划出来。

《钱学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钱学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钱学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钱学森》第一课时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读会写5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钱学森说的前一句话,体会钱学森回国的坚定决心,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钱学森语言中包含的爱国之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体会钱学森的语言,感受他回国的坚定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初识钱学森1、教师深情地叙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板书课题:钱学森)让我们响亮地呼唤他的名字(齐读课题)。

刚才老师给大家朗诵的那一段,就是钱学森回国时的情景。

(板书:回国)[评析:教师深情的朗诵文章的第一段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初识钱学森时,就对钱学森充满了好奇,这个日夜想着回国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这么焦急?……一连串的问题在学生心中形成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3、初步感知,走近钱学森。

(1)默读钱学森简介。

(课件演示)(2)过渡: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读课文,进一步去了解钱学森。

(3)温馨提示: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b、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或认为写得好的段落多读几遍。

c、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4)检查自学情况a、随机检查课文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富裕,赴”的读音和意思。

b、考察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

[评析:高年级第一课时的教学也不应忽视字词教学,尤其是对于典型的、难以掌握的字词,如对“富裕,赴”的教学,就有必要在课内指导一下。

至于读书,一定要让学生读熟、读透,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书不读通不开讲”。

]二、品读感悟,走进钱学森1、指导学法,布置学习任务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表现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人物的表现包括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出示)。

这篇文章中,钱学森的什么表现最能体现他的特点?(语言)(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钱学森说的话,想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感受到写什么?在他的语言旁写写你的感受。

《钱学森》教学设计(三课时)

《钱学森》教学设计(三课时)

教学方法反思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改进方向探讨
针对以上反思,探讨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可以包 括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 等。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优秀的教学案例和经 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06
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钱学森相关文献资料推荐阅读
教学目标与意义阐述
知识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钱学森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 思想品质;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科 学原理和方法论。
学习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担当意 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钱学 森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提高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针对性 地提供帮助和指导。同时, 过程性评价也可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 生的参与度。
结果性评价方法选择及成绩评定标准制定
测验法
通过定期进行小测验或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作业法
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按时提交,并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分。
1955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 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等职。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 年赴美留学,1938年获加州理工学 院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 研究。
在航天科技、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 等领域做出卓越贡献,使中国航天事 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
THANKS
感谢观看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分享交流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或合作成果,其他

《钱学森》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2

《钱学森》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2

《钱学森》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2钱学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钱学森的生平与贡献,认识科学家的形象。

2. 掌握钱学森的科学研究领域和具体成就。

3.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习氛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钱学森的科学研究领域和贡献。

2. 教学难点: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钱学森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观看钱学森的简介视频,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基础知识讲解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钱学森的生平和主要科学成就,包括他对航天事业的贡献和对火箭技术的突破。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钱学森的某个科研案例,与学生一起深入分析和讨论。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钱学森的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包括该课题的背景、重要性和创新点。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撰写课题报告。

5.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其他同学进行钱学森科研课题的展示。

其他同学听取并提问,加深对钱学森的认识和理解。

6. 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钱学森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展示和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2. 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素质评价并提供改进建议。

五、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有关钱学森的书籍和资料,进一步了解他的科研成就和思维方式。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科研机构和博物馆,增加实地体验和学习机会。

3. 鼓励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和科普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六、教学资源准备1. 钱学森的简介视频和图片资料。

2. 钱学森的科研案例资料。

3. 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的课题背景材料。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通过导入、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钱学森的兴趣和对科学的认同感。

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钱学森》教学设计

《钱学森》教学设计

《钱学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钱学森的拳拳爱国之心。

3、体会课文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学会体会钱学森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为祖国的腾飞发展作贡献。

2、体会钱学森冲破阻碍,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无私献身的精神。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图片等制作多媒体。

【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钱学森这个人物。

其实要深刻认识钱学森,不仅要通过这些资料“观其行”,还应该“听其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钱学森。

(出示自读提示)自读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划出钱学森说的话,想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感受到些什么?在文中标注你的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三、精读感悟。

1、交流钱学森的话。

2、深入体会钱学森的第一段话。

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谁来读读相关的语句。

(投影出示)(1)为什么钱学森要特别强调“我是中国人?”(2)“我现在所作的一切”是指做的什么?(他成为了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3)冯·卡门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出示资料)如果在冯·卡门身边,意味着钱学森将得到什么?(金钱、地位、荣誉、优越的工作条件,更早地获得成功……汽车,别墅,丰厚的待遇,一流的科研条件……)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

读钱学森的话语,读出他的优秀。

交流学生体会。

过渡:是啊,钱学森虽然在国外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板书:条件优越)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没有忘记要回到祖国。

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他的心声(齐读)3、过渡:早在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离开祖国时,他就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

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早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1949年10月1日的炮声传来了中国解放的消息,钱学森又说:(出示语言,学生齐读)(1)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为什么这么说?新中国刚成立又意味着什么?(2)钱学森说“这一天”指的是什么时候?(3)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过渡:钱学森既答复了留学生们的劝说,又表白了自己的心迹。

钱学森-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钱学森-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钱学森-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钱学森先生的生平和贡献;2.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法;3.学习描述人物的语言表达;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阅读理解《钱学森》一文;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写法和语言表达;3.学习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钱学森先生的生平和贡献,引导学生对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自行阅读《钱学森》一文,当学生阅读完后,让他们回答一些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象描写。

(1)钱学森先生的个人生活经历?(2)钱学森先生在科研上的贡献?(3)文章中描述钱学森先生的语言表达有哪些?3. 分析人物形象的写法和语言表达(2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描写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语言表达。

(1)文中对钱学森先生的外貌描写?(2)文中对钱学森先生的性格描写?(3)钱学森先生的言行举止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4. 学习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法(20分钟)通过对钱学森先生的科学研究和工作方式进行了解和分析,让学生对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1)钱学森先生在科研中的研究方法和工作方式?(2)为什么科学家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对科研工作的热爱?5. 总结(10分钟)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钱学森先生的形象和他的贡献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如何分析文学作品和人物形象。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四、课后作业1.回答关于钱学森先生和文章的相关问题;2.在家里阅读课外书籍,了解更多的优秀人物和事迹;3.思考一下,为什么很多科学家都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请各位老师仔细学习和使用,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钱学森》公开课教案

《钱学森》公开课教案

《钱学森》公开课教案第一章:钱学森生平简介1.1 教师讲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钱学森的生平背景,认识他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钱学森的生平事迹。

【教学重点】钱学森的生平背景钱学森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贡献【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钱学森的纪录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钱学森的生平。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钱学森的生平背景,并做好笔记。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钱学森的生平事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钱学森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贡献。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钱学森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

6. 课后作业第二章:钱学森的科技成就2.1 教师讲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钱学森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突出成就,认识他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钱学森的科技成就。

【教学重点】钱学森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突出成就钱学森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钱学森的科技创新精神【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钱学森的纪录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钱学森的科技成就。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钱学森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突出成就,并做好笔记。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钱学森的科技成就,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钱学森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钱学森的科技成果,引导学生分析钱学森的科技创新精神。

6. 课后作业第三章:钱学森的师徒关系3.1 教师讲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钱学森的师徒关系,认识他对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的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师长、热爱学习的品质,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精神。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钱学森》教案三篇.doc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钱学森》教案三篇.doc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钱学森》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1、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走近“钱学森”,激发浓浓的趣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钱学森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着把课题说完整。

师:从同学们丰富的表述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他身上流露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板:(热爱祖国)钱学森二、感悟“钱学森”,体会深深的情(一)、自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钱学森热爱祖国的语句,把它划下来,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体会。

(二)、同桌互读互说。

师:看着同学们这么投入地学习,相信你们的体会一定很深刻。

那就请你们把划出来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你的理解,你的体会。

(三)、全班交流。

(随机出示相应段落)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

那你能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吗?读出你的感受。

1、相机出示:“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1)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还有不同的感受吗?(思念之情、爱恋之情、急迫之情)(2)能帮“魂牵梦绕”找个近义词吗?(朝思暮想)你能用哪个词来表达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归心似箭、迫不及待、心急如焚、)(3)练读。

请同学们读读句子,读出他对祖国的思念,读出他急切回国的心情。

(板:急切归国)(4)指名读。

评读。

再指名读,齐读。

2、相机出示: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我们继续交流,谁来读。

(1)你读得真投入。

能告诉老师你此时的心情吗?(2)是什么地方令你敬佩呢?(3)师:是啊!这是令你敬佩的地方,也是令我们大家敬佩的地方。

那他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指名读。

《钱学森》公开课教案

《钱学森》公开课教案

《钱学森》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钱学森的生平和贡献。

2. 激发学生对科学和工程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钱学森的生平简介。

2. 钱学森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贡献。

【教学活动】1. 播放钱学森的生平和贡献的短片。

2. 学生分组讨论钱学森的成就和影响。

3. 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分享。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和讨论情况。

2. 学生展示和分享的质量。

第二章:钱学森的教育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钱学森的教育背景。

2. 学生能够了解钱学森是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和工程能力的。

【教学内容】1. 钱学森的教育经历。

2. 钱学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教学活动】1. 学生阅读关于钱学森教育背景的资料。

2. 学生分组讨论钱学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 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情况。

2. 学生分享的质量和深度。

第三章:钱学森的科学研究【教学目标】1. 了解钱学森的科学研究领域和成就。

2. 学生能够了解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内容】1. 钱学森的科学研究领域。

2. 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活动】1. 学生阅读关于钱学森科学研究的资料。

2. 学生分组讨论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3. 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分享。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情况。

2. 学生展示和分享的质量。

第四章:钱学森的社会贡献【教学目标】1. 了解钱学森的社会贡献和影响。

2. 学生能够了解钱学森是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的。

【教学内容】1. 钱学森的社会贡献和影响。

2. 钱学森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教学活动】1. 学生阅读关于钱学森社会贡献的资料。

2. 学生分组讨论钱学森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3. 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情况。

2. 学生分享的质量和深度。

第五章:总结【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总结钱学森的生平和贡献。

大班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教案

大班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教案

大班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教案示例文章篇一:《走进“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嗨,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一起走进一位超级厉害的人物,他就像一颗最闪亮的星星,在中国的天空中闪耀着无比耀眼的光芒,他就是钱学森爷爷,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中国导弹之父”呢!我先给你们讲个故事呀。

在很久很久以前,咱们中国在很多高科技方面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像导弹这种特别厉害的武器方面。

那时候呀,美国有好多先进的技术,钱学森爷爷就在美国学习和研究。

钱学森爷爷可聪明啦,他在那里学到了好多好多关于航空航天、导弹等方面的知识。

他就像一个勤劳的小蜜蜂,在知识的花园里不停地采集花蜜,把那些知识都装进自己的脑袋里。

我听老师说,钱学森爷爷在美国的研究成果那可是相当厉害。

他就像一个拥有魔法的大师,在那些复杂的科学研究里游刃有余。

可是呢,钱学森爷爷心里一直想着自己的祖国——中国。

他就像一只归巢的鸟儿,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好,他都想回到自己的家。

有一天,钱学森爷爷决定要回到中国啦。

这可把美国那些人急坏了,他们就像一群小气鬼,不想让钱学森爷爷把那么厉害的知识带回中国。

他们对钱学森爷爷做了好多不好的事情,就像坏蛋一样,限制他的自由,还给他使各种绊子。

但是钱学森爷爷可没有被吓倒,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回中国!他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不放弃自己的目标。

后来呀,经过好多好多人的努力,钱学森爷爷终于回到了中国。

哇,这时候的中国就像一个等待着被填满的大宝藏盒,钱学森爷爷就带着他满满的知识宝藏回来啦。

他一回来呀,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中国的科研世界。

他开始带着一群同样热爱科学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努力,要在中国的大地上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导弹呢!我想象着当时的场景,钱学森爷爷肯定特别激动,他对那些叔叔阿姨们说:“咱们得加油干呀,就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地把咱们的导弹事业盖起来!”那些叔叔阿姨们也都充满了干劲,他们眼睛里闪着光,好像在说:“钱学森爷爷,我们都听您的!”在制造导弹的过程中,肯定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

《钱学森》教学设计

《钱学森》教学设计

《钱学森》教学设计《钱学森》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2——6自然段,抓住钱学森说的两句话,体会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浓浓骨肉情。

3、学会描写人物的语言,学习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4、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体会倒叙写法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1、体会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浓浓骨肉情。

2、学会描写人物的语言,学习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3、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体会倒叙写法的好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在上一节,我们初学了《钱学森》一文,对钱学森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用一句话介绍他?古语说得好,“识其人,听其言”。

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味人物的语言,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体验人物情感1、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钱学森说的话,用横线划出来。

2、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

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最难读,怎样才能读好呢?首先,我们要看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先来看第一段话,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3、简介冯·卡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被誉为“超声速时代之父”,是美国空军科技的奠基石。

)“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从这段语言文字中发现了什么?从两个“最”读懂了什么?(钱学森很出色、有才华、学有成就等)这么出色的钱学森留在这么著名的冯·卡门教授身边,意味着钱学森将得到些什么呢?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可是钱学森却选择了回国。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钱学森呢?钱学森怎么回答的?(示: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谁来读钱学森的话,注意此时你就是钱学森。

板书:我是中国人你从钱学森的这句话中感受到他怎样的情怀?板书:拳拳爱国心中国才是他的家。

是祖国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

《钱学森》优秀教学设计

《钱学森》优秀教学设计

《钱学森》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2课《钱学森》。

本文记叙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童年时在上海读书,受到一位爱国老师教育的事,表现了钱学森从小树立爱国思想的崇高境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慕、崇”等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钱学森的优秀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钱学森“幼小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的原因,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原文、生字词卡片、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钱学森的纪录片,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引导学生说出对钱学森的印象。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课文内容,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4. 讲解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分析钱学森的优秀品质,如爱国、敬业、团结、创新等。

5. 实践拓展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钱学森的敬佩之情,并拟写一篇以“我心中的钱学森”为主题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钱学森爱国精神幼小心灵受到震撼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作文:“我心中的钱学森”。

2. 抄写课文第35自然段,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钱学森的爱国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分组讨论、实践拓展等环节,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提高。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钱学森纪念馆,了解钱学森的生平事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学森资料本文是关于钱学森资料,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钱学森网:【介绍】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王天外国语。

1929年至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

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

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

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

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

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

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

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

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

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

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同年,国务院、xx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

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

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xx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

1991年10月获国务院、xx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xx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10月获“中国航天事业50最高荣誉奖”。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生平】1。

早年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交通大学读书。

1934年暑假,他从交大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

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

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力。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

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

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是匈牙利人,西奥多·冯·卡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博士是他的学生,并尊称冯·卡门是“全世界闻名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权威”。

冯·卡门在一生艰苦研究的基础上,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有过很多重要的预见,后来都一一成为现实,例如超声速飞行、远程导弹、全天候飞行、卫星……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

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

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

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

德国投降后,他随该团的考察小组到欧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术。

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

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

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钱学森成为卡门****的古根罕姆航空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

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里进行火箭技术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员之一。

学习和研究工作是非常紧张的,钱学森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半天时间看书,半天时间讨论,晚上继续苦战。

3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成为冯·卡门的得力助手。

这期间,他不仅掌握了空气动力学的根本知识,而且已经站到了这门科学的最前沿。

1939年,他研究航空结构,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钱学森认识了研究火箭技术的同学f·j·马林纳。

经马林纳介绍,钱学森参加了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得识该小组的****、化学物理助理研究员威因鲍姆。

在小组里,钱学森同大家一起学习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每星期例会经常讨论时事。

1938年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个小组解散。

鉴于钱学森研究工作的出色成绩和美国战时军事科学研究的需要,他得以参加机密性工作。

1944年,美国军方委托冯·卡门教授为首,马林纳为副,大力研究远程火箭。

钱学森负责理论组,把林家翘、钱伟长也请了来,进行弹道分析、燃烧室热传导、燃烧理论研究等工作。

与此同时,钱学森还担任了航空喷气公司的技术顾问。

1945年初,他还被美国空军聘为科学咨询团团员。

这一时期,他取得了在近代力学和喷气推进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宝贵经验,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1946年暑期,钱学森离开加州理工学院,再到麻省理工学院任副教授,专教空气动力学专业的研究生。

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

同年夏季,钱学森请假回国探亲,9月中和蒋英(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结婚。

蒋英是中国早期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三女儿,是在维也纳和柏林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女高音声乐家。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居住了20年。

这期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

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2。

回国“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

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儿。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

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

【科学成就】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

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

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应用力学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

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

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

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