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监测》PPT课件
合集下载
出凝血检测PPT课件
4
.
凝血系统
内凝血系统
各种启动凝血所需因子均存在血液中。 因子Ⅻ接触异常表面后被激活。再依次激活因子Ⅺ、Ⅸ。 在因子Ⅷ、磷脂和钙的参予下,因子Ⅸ激活因子Ⅹ。在因
子Ⅴ、磷脂和钙的参与下,因子Ⅹ将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 酶。 凝血酶又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激活因子ⅩⅢ, 后者使纤维蛋白变稳定。
5
.
凝血系统
外凝血系统
受损组织释放组织凝血活酶进入血中,激活因子Ⅶ。因子 Ⅶ又激活因子Ⅹ。
进入上述共同途径:因子Ⅹ将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凝 血酶又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激活因子ⅩⅢ
6
.
凝血过程
7
.
抗凝系统
循环中有三大主要的抗凝系统。抗凝血酶Ⅲ(ATⅢ)-硫酸肝素系统和蛋白C系统以及组织因子途 径抑制剂(TFPI)途径。
8
.
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被内皮细胞释放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活物(tPA)激活产生纤溶酶,裂解纤维蛋白而溶
解血栓。
抑制tPA的是PAI,抑制纤溶酶的是α-抗纤溶酶等。
9
.
凝血和纤溶
10
.
出凝血监测
一、临 床 监 测 二、实验室检测
11
.
临床检测
(一)出血的原因
1、局部原因:如手术止血不全、外伤、皮肤粘膜------------2、出凝血机制异常:①不能单纯用局部因素来解释的出血;
止所需的时间。 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apillary fragility, CFT)又称束臂试验,根据
新出现出血点的数量及其大小来估计毛细血管的脆性。正常值:男性 0~5个,女性0~10个。
15
.
实验室监测
(二)检查血小板的实验 1、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 BPC) 正常值(100~300)
出凝血功能的监测 ppt课件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其主 要作用是将沉积在血管内外的纤维蛋白 溶解。
ppt课件
8
第三节 出血功能实验室检查的筛选试验
一、血管壁和血小板的筛选试验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出血时间是指皮肤被刺破后从出血到出血自然 停止的时间。是反映血管壁通透性、脆性和血 小板数量、功能的试验。主要反映血小板能否 粘附和聚集在受损的血管壁,形成微血栓的功 能;也是反映血栓形成初期,血管壁-血小板相 互作用或前列环素I2与血栓烷A2之间平衡的试 验。 正常参考值 ①Duke法:1-3min(不敏感);② Ivy法:0.5—6min(不敏感);③出血时间测定 器法:2-9min(不精确)。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 方法 优球蛋白中含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 激活物等,但不含纤溶酶抑制物。血浆经过离心除去 纤溶抑制物,在优球蛋白沉淀缓冲液中加钙或凝血酶 使其凝固。在37℃下观察凝块完全溶解所需要的时间。 正常参考值 加钙法:90-120min;加凝血酶法:88336min。 临床意义 (1)优球蛋出溶解时间缩短: 表明纤溶活性增强。常 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2)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 表明纤溶活性减低。常 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ppt课件 21
五、血小板膜糖蛋白Ib、IIb和IIIa 的定量检测
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异常,导致血小板粘附 和聚集功能改变,因此研究血小板膜糖蛋 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ppt课件
22
六、血小板代谢活性-血栓烷 B2(Thromboxane B2)检测
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栓塞性疾病. 减弱见于在先天性花生四烯酸代谢障碍性 疾病。
实验 出凝血检查.ppt
实验 出凝血检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余文红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
(一)血标本的采取应 注意的问题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2
1. PT、APTT凝血实验检查均使用静脉 血。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以防止 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 管。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3
2.一般血液采集,进入容器至进行实 验所用的时间越短,所分析的凝血 因子被保护得越好。从输液三通管 取出血的做法不可取。
结果判断:从血液刚进入注射器至第3管 凝听
34
正常参考值:4~12分钟 报告方式:CT X.Xmin(玻璃试管法)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35
注意事项:
试管应洁净干燥,抽血应“一针见 血”且血液中不含泡沫。
温度恒定为37℃,倾斜试管角度应 在30°左右。
加钙计时 加入0.1ml 25mmol/L CaCl2混匀并
立即开动秒表计时,20s后,观察混合液流动
状态。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48
正常参考值:一般在33.68~40.32s (不同仪器和试剂所测之参考值有 差别)
报告方式:
APTT:XX.Xs,正常人血浆:XX.Xs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49
注意事项: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0
(二)应用试剂应注意 的问题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1
1.组织凝血活酶工作制剂的国际敏感 指数(ISI),为了使不同敏感性的 组织凝血活酶在检测PT中能得到同 样的结果,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的 敏感性指标。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2
2.凝血活酶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的使 用步骤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通常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混匀试剂, 以使微粒重新均匀悬浮于液体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余文红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
(一)血标本的采取应 注意的问题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2
1. PT、APTT凝血实验检查均使用静脉 血。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以防止 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 管。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3
2.一般血液采集,进入容器至进行实 验所用的时间越短,所分析的凝血 因子被保护得越好。从输液三通管 取出血的做法不可取。
结果判断:从血液刚进入注射器至第3管 凝听
34
正常参考值:4~12分钟 报告方式:CT X.Xmin(玻璃试管法)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35
注意事项:
试管应洁净干燥,抽血应“一针见 血”且血液中不含泡沫。
温度恒定为37℃,倾斜试管角度应 在30°左右。
加钙计时 加入0.1ml 25mmol/L CaCl2混匀并
立即开动秒表计时,20s后,观察混合液流动
状态。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48
正常参考值:一般在33.68~40.32s (不同仪器和试剂所测之参考值有 差别)
报告方式:
APTT:XX.Xs,正常人血浆:XX.Xs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49
注意事项: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0
(二)应用试剂应注意 的问题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1
1.组织凝血活酶工作制剂的国际敏感 指数(ISI),为了使不同敏感性的 组织凝血活酶在检测PT中能得到同 样的结果,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的 敏感性指标。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12
2.凝血活酶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的使 用步骤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通常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混匀试剂, 以使微粒重新均匀悬浮于液体中。
出凝血检测PPT课件
(thrombin time, TT),正常人为16~18s,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TT延 长见于血液FDP增多、血浆中肝素或肝素样物质含量增、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 DIC等。 2、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 3P test)阳性见于DIC早期,假阳性率较高。 2、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和D-二 聚体检测(D-dimer,D-D) FDP正常值0~6mg/L。FDP≥20mg/L有诊断意义。
1、治疗必须个体化 如果患者并无出血或血栓症状,且诱发因素已去除, 则不需特殊处理。
2、原发病治疗 原发病的治疗是DIC治疗的一项根本措施。 3、支持疗法 DIC同时存在缺氧、血容量不足、低血压和休克等情况可
影响DIC治疗,必须予以纠正。患者如有明显出血,应酌情补允凝血因子、 浓缩血小板悬液或新鲜全血。 4、肝素 关于肝素的使用尚有不同的意见。
通过描记离体血液凝固过程图表来分析血小板与凝血功能, 后者较前者操作简单。
19
--
出凝血监测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一、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 (一)血小板数量与质量的评估 (二)凝血因子评估 二、术中与术后出血分析 (一)麻醉因素 (二)手术因素 (三)大量输血输液 (四)体外循环
20
--
弥散性血管内
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表现为内脏出血和血栓形成; ③血小板功能缺 陷: 3、凝血因子缺乏 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4、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13
--
临床检测
(三)病情动态监测 1、出血部位的监测:皮肤、粘膜、伤口、消化道、泌尿道、
鼻咽部等; 2、凝血功能实验指标监测; 3、生命体征的监测; 4、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1、治疗必须个体化 如果患者并无出血或血栓症状,且诱发因素已去除, 则不需特殊处理。
2、原发病治疗 原发病的治疗是DIC治疗的一项根本措施。 3、支持疗法 DIC同时存在缺氧、血容量不足、低血压和休克等情况可
影响DIC治疗,必须予以纠正。患者如有明显出血,应酌情补允凝血因子、 浓缩血小板悬液或新鲜全血。 4、肝素 关于肝素的使用尚有不同的意见。
通过描记离体血液凝固过程图表来分析血小板与凝血功能, 后者较前者操作简单。
19
--
出凝血监测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一、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 (一)血小板数量与质量的评估 (二)凝血因子评估 二、术中与术后出血分析 (一)麻醉因素 (二)手术因素 (三)大量输血输液 (四)体外循环
20
--
弥散性血管内
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表现为内脏出血和血栓形成; ③血小板功能缺 陷: 3、凝血因子缺乏 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4、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13
--
临床检测
(三)病情动态监测 1、出血部位的监测:皮肤、粘膜、伤口、消化道、泌尿道、
鼻咽部等; 2、凝血功能实验指标监测; 3、生命体征的监测; 4、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出凝血监测
谢谢
缺发的因子
Ⅱ、Ⅶ、Ⅸ、Ⅹ
3、DIC(各种导致DIC的疾病和诱因)
4、大量输血和输液
Ⅺ、Ⅻ
Ⅳ、Ⅴ、Ⅷ
术中术后出血分析(3)
(1)原有凝血功能障碍加重 (2)麻醉因素 (3)手术因素 (4)大量输血输液 (5)体外循环对凝血的影响 (6)DIC
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的常见原因 (1)感染 (2)手术和创伤 (3)产科的病理情况 (4)癌肿与白血病 (5)其他如休克、肺梗塞、坏死性胰腺炎
血栓弹性图:
血栓弹力图几种凝血病的图解
出凝血监测在围手术期应用(1)
一、术前对凝血功能的评估
(1)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病史和筛选实验)
(2)若有异常,是什么样的异常?
(3)是否影响麻醉的选择和手术的进行。 (4)术前是否需要纠正或治疗
术前对凝血功能的评估(3)
血小板量的异常:正常>100×109/L。若小 于5 0×109/L,椎管内麻醉禁忌;手术中和术后 可有明显的创面渗血,危险很大,术前应治疗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术前应输注新鲜血、血浆、 浓缩血小板。
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2)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微循环衰竭休 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抗凝治疗有效。
弥慢性血管内凝血(3)
(2)实验室表现:血小板降低, 纤维蛋白原进行性下降,3P试验阳 性,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优 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
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4)
治疗 (1)去除病因 (2)抗凝剂的使用 (3)抗血小板药的应用 (4)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 (5)抗纤溶治疗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凝血检查
疾病 ⅡⅤⅦ因子 BT 正 血小板计数 正 PT 延长 KPTT 正 TT 正
出凝血监测.
(三)检查血液凝固机制的实验
1.全血凝固时间(CT):正常值:5-10min。反映 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 2.激活全凝血时间(ACT):正常值:90-130s。 常用于体外循环监测肝素抗凝KPTT): 正常值32-42s。内源性
医学课件园
第二节 出凝血监测在围术期的
应用
一、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 (一)血小板评估:要求功能良好的血小板 计数在100×109/L以上,50 ×109/L以下为禁忌。 术前至少要达到(70-80) ×109/L。 (二)凝血因子的评估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后天获得 性凝血因子缺乏(VitK缺乏、肝脏疾病、 DIC和大量输血、输液)。
医学课件园
3.血浆ß -血小板球蛋白( ß-TG):正常 值:11.8-50.2ng/ml。大于正常值时提示血 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形成。 4.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测定(PF4): 正常 值:2.89±3.2 g/L 。临床意义与ß–TG 相同。
医学课件园
(四)体外循环
出血原因与血小板减少、纤溶活性增强、 凝血因子消耗、肝素中和不足和鱼精蛋白 过量有关。
医学课件园
三、DIC
(一)病因: 1.感染。 2.手术及创伤。 3.产科意外。 4.肿瘤与白血病。 5.其他
医学课件园
(二)诊断标准
1.存在易引起的基础疾病。
5.抗纤溶药
医学课件园
第十二章
第一节 出凝血监测 一、临床监测 (一)出血原因的判断
出凝血监测
1.不能单纯用局部因素解释的出血: 2.同时出现的多部位出血: 3.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创伤仍出血不止: 4.有家族遗传史或常有出血史的患者: 5.有易引起异常出血的全身性疾病者,如严重肝 病等。 医学课件园
凝血检测ppt课件
血管 收缩
加速 (Ⅱ) 聚集
加速Ⅱa 形成
使纤维蛋白 网收缩
9
血小板能维持血管壁稳定性
血小板参与血管内皮的再生和修复过程 增加血管壁的抵抗力 减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
10
血小板止血功能
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
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血管收 缩
促进凝血过程 血块收缩,形成稳固血栓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11
血小板检测
数量:血小板计数 功能: 透光率比浊法血小板聚集仪 血小板功能检测仪-100 VerifyNOW 流式细胞术 plateletmapping
12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血小板计 数是临床反映患者止血与血栓疾病的一种常用指标)。 方法原理:血小板计数仪一般需使用PRP(富血小板血浆)血 浆进行,即使用特殊的离心速度将红细胞和白细胞进行沉淀 ,使上层血浆中尽量保存最为丰富的血小板,然后应用这种 PRP血浆进行血小板计数。 正常值:100-300 *109/L 10-30万/立方毫米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有助于临床上止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 别诊断。
41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方法学
测定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的降解产物量。 临床上存在不同的检测方法: 胶乳凝集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自身红细胞凝集法 胶体金显色反应法 胶乳免疫比浊法
42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参考范围: <5mg/L 意义: 1. FDP增高,是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 但不能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2. 可作为血栓形成的观察指标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PPT课件
29
30
31
B 相关诊断试验 PT-APTT↑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
STGT原理(Simple Thromboplastin Generation Test)
待测全血溶液(溶血)+ 正常基质血浆
(内源性凝血活酶)
(含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
→测定基质血浆凝固时间
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活酶生成有无障碍。 (X因子以上的凝血因子)
症循环中抗凝血因子(获得性血友病)
APTT - PT↑ → 外凝途径因子缺陷:遗传性VII因子缺乏症
维生素K缺乏(病理性抗凝物,较少见)
APTT↑ PT↑ → 共同途径因子缺乏(FX,V,II,I);DIC,肝病
抗凝剂治疗(病理性抗凝物,较少见)。
APTT – PT - →XIII 因子缺乏
42
解读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内源),4-6mg/L • Ⅻ:接触因子,Hageman因子,2.9mg/L • ⅩⅢ: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 stabilizing factor 25mg/L
5
凝血系统
凝血系统
• 12个凝血因子I-XIII(FVI=Va) 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和前激肽释放酶(PK)
2.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TF(兔脑粉)
Ca++ 血浆
[原理与方法]
• 血浆+ Ca+++TF→ 血浆凝固
• 通过外源性凝血 系统
• Normal:11-13s; 应有正常对照, 超过对照3s为延 长
24
PT延长:
遗传性 VII缺乏 遗传性共同途径因子I、II、V、X、缺乏 Vitk缺乏症、严重肝病 纤溶亢进(如DIC后期)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 SLE 口服抗凝剂首选监测指标:PT延长 2-3倍,
30
31
B 相关诊断试验 PT-APTT↑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
STGT原理(Simple Thromboplastin Generation Test)
待测全血溶液(溶血)+ 正常基质血浆
(内源性凝血活酶)
(含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
→测定基质血浆凝固时间
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活酶生成有无障碍。 (X因子以上的凝血因子)
症循环中抗凝血因子(获得性血友病)
APTT - PT↑ → 外凝途径因子缺陷:遗传性VII因子缺乏症
维生素K缺乏(病理性抗凝物,较少见)
APTT↑ PT↑ → 共同途径因子缺乏(FX,V,II,I);DIC,肝病
抗凝剂治疗(病理性抗凝物,较少见)。
APTT – PT - →XIII 因子缺乏
42
解读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内源),4-6mg/L • Ⅻ:接触因子,Hageman因子,2.9mg/L • ⅩⅢ: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 stabilizing factor 25mg/L
5
凝血系统
凝血系统
• 12个凝血因子I-XIII(FVI=Va) 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和前激肽释放酶(PK)
2.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TF(兔脑粉)
Ca++ 血浆
[原理与方法]
• 血浆+ Ca+++TF→ 血浆凝固
• 通过外源性凝血 系统
• Normal:11-13s; 应有正常对照, 超过对照3s为延 长
24
PT延长:
遗传性 VII缺乏 遗传性共同途径因子I、II、V、X、缺乏 Vitk缺乏症、严重肝病 纤溶亢进(如DIC后期)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 SLE 口服抗凝剂首选监测指标:PT延长 2-3倍,
出凝血一般检查PPT课件
•
大多数由肝脏产生,其中II、VII、IX、X合成依
赖于Vitk,称Vitk依赖因子
•
正常情况下,所有因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
[内源性途径]
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 PKa PK XII——————XIIa HMWK XI XIa IX IXa IIa Ca2+ VIII--------------- VIIIa Plt------------------ PF3
• (脑血栓、心梗、DIC高凝期)
七、血浆凝血酶原
(Prothrombin time, PT)
• [原 理] •
• •
组织因子(兔脑、胎盘、肺组织浸液 Ca2+ 血浆
• [参考值]
•
QUIK法:11-13s
•
为外源性途径的筛选试验
• 延长: [意 义]
•
•
1.因子II、V、VII、X 单独或联合缺乏
四、血块退缩试验
(clot retraction test, CRT)
[原理]
血小板
血凝块
血栓收缩蛋白
纤维蛋白网 收缩
血清被挤出
血块缩小加固
[方法]
• 全血标本注入试管中,静置,观察
• 析出的血清占原有全血量的 百分比
表示血块退缩的程度
[参考值]
• 30min-1h 开始退缩
• 18h-24h • 完全退缩 退缩完全: 析出的血清 全血量
(一)静态下血小板形态
②膜下:微管与微丝框架 ③胞浆:血栓收缩蛋白 • 三种特殊颗粒:
•
变形
活化
血凝块缩小、加固
-颗粒、致密颗粒、溶酶体
(二)血小板功能
凝血功能监测ppt课件
1、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指皮肤被刺破后出血至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 时间。Duke法<4minIVY法0.5-6min为正常。
血管壁的完整性、收缩功能、血小板数 量与功能、血浆中VWF含量等有关 。
20
临床监测
(三)观察出血进展情况出血部位的监测:皮肤、 粘膜、伤口、消化道、泌尿道、鼻咽部等; (四)观察全身情况生命体征的监测 (五)注意并发症
21
实验室监测
由于机体的止血/凝血机制十分复杂,参与 止血/凝血反应的因子极多,所以反映止血 /凝血功能的监测项目也很多。
22
(一)检查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的实验
凝血酶形成期
第三阶段
(聚合成可溶纤 维蛋白)
纤维蛋白形成期
Ca2+ . XIIIa
XIII
不可溶性多聚体
11
(四)抗凝系统
正常的抗凝功能
细胞清除 体液灭活
抗凝血酶 III(AT-III)
对凝血酶有直接的 抑制作用外,对 Xa、Xa等凝血因 子亦有抑制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
蛋白C系 统
裂解VIIla 和Va
凝血机制紊乱监测
1
第一节
流动,一方面 必须保持流体状态下不发生凝固;另一方面, 一旦发生创伤,即可通过正常止血机制达到止 血目的。 正常止血机制包括:血管收缩与血小板反应、 凝血与抗凝系统、纤溶系统。 正常情况下,凝血和抗凝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平衡失调即导致异常的出血或血栓形成。
2
正常止血和凝血机制
一、止血机制
(1)血管因素 (2)血小板因素 (3)凝血因素
3
(一)血管因素
《出凝血监测》PPT课件_OK
26
• R2是曲线上升的第二个斜率,反映纤维蛋白与血 小板之间发生交联后产生凝血收缩,其正常值为 15~45mm/min。
• R3是曲线下降的斜率,表示进一步的凝血收缩直 至完成,其正常值为-(2~8) mm/min。
• Peak代表纤维蛋白形成结束,其高度反映凝血收 缩发生的强度,正常值为70~90 mm。TP为到达顶 峰的时间,反映凝结收缩的快慢程度,正常值 <15min。
40
凝血因子的评估
疾病与诱因
VitK缺乏 肝脏疾病 DIC
阻塞性黄疸、口服抗凝药等 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 各种导致DIC的疾病
缺乏的因子
ⅡⅦⅨⅩ ⅠⅡⅤⅦⅨⅪⅫ ⅣⅤⅧ
41
术中与术后出血分析
• 麻醉因素 • 手术因素 • 大量输血输液 • 体外循环:主要与血小板减少、纤溶活性增强、凝血因子消耗、肝素中和不
• T3反映纤维蛋白溶解,一般很难在曲线上看见, 如果T3回到或低于基准线(Tl)则表示存在纤维蛋白 溶解亢进。
• 由此可见,血小板功能及数量主要反映在R2、R3、 Peak、TP这一段曲线上,TP时间越短说明血小板 功能越强,R2、R3越陡说明收缩越强烈。
27
28
• 常规凝血试验只能体现凝血机制的某一独立的方 面,不能反映凝结级联及凝血系统全过程中的内 部反应情况。Sonoclot分析仪可提供凝血系统变化 的动态指标,全面反映止血过程。Sonoclot分析仪 采用粘弹性的方法对血液样本进行动态监测,可 提供全部止血过程的精确资料,检测一系列的凝 血性疾患,包括血小板机能失调、凝血因子缺乏、 抗凝血作用、高凝倾向及纤溶亢进,预测术后出 血,鉴别出血原因,指导治疗,并且具有方便、 可靠、迅速等优点。
有强烈收缩血管、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介 质 – 释放血小板第三因子(PF3)直接参与凝 血反应
• R2是曲线上升的第二个斜率,反映纤维蛋白与血 小板之间发生交联后产生凝血收缩,其正常值为 15~45mm/min。
• R3是曲线下降的斜率,表示进一步的凝血收缩直 至完成,其正常值为-(2~8) mm/min。
• Peak代表纤维蛋白形成结束,其高度反映凝血收 缩发生的强度,正常值为70~90 mm。TP为到达顶 峰的时间,反映凝结收缩的快慢程度,正常值 <15min。
40
凝血因子的评估
疾病与诱因
VitK缺乏 肝脏疾病 DIC
阻塞性黄疸、口服抗凝药等 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 各种导致DIC的疾病
缺乏的因子
ⅡⅦⅨⅩ ⅠⅡⅤⅦⅨⅪⅫ ⅣⅤⅧ
41
术中与术后出血分析
• 麻醉因素 • 手术因素 • 大量输血输液 • 体外循环:主要与血小板减少、纤溶活性增强、凝血因子消耗、肝素中和不
• T3反映纤维蛋白溶解,一般很难在曲线上看见, 如果T3回到或低于基准线(Tl)则表示存在纤维蛋白 溶解亢进。
• 由此可见,血小板功能及数量主要反映在R2、R3、 Peak、TP这一段曲线上,TP时间越短说明血小板 功能越强,R2、R3越陡说明收缩越强烈。
27
28
• 常规凝血试验只能体现凝血机制的某一独立的方 面,不能反映凝结级联及凝血系统全过程中的内 部反应情况。Sonoclot分析仪可提供凝血系统变化 的动态指标,全面反映止血过程。Sonoclot分析仪 采用粘弹性的方法对血液样本进行动态监测,可 提供全部止血过程的精确资料,检测一系列的凝 血性疾患,包括血小板机能失调、凝血因子缺乏、 抗凝血作用、高凝倾向及纤溶亢进,预测术后出 血,鉴别出血原因,指导治疗,并且具有方便、 可靠、迅速等优点。
有强烈收缩血管、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介 质 – 释放血小板第三因子(PF3)直接参与凝 血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正常值:16-18s – 较正常对照值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 – TT延长见于血液FDP增多,血浆中肝素或肝素
样物质增多、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DIC等
•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 阳性见于DIC早期
•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检测
– FDP正常值:0-6mg/L,超过20mg/l有诊断意 义
– 获得性:败血症、过敏性紫癜、结缔组织病
血小板计数异常或功能缺陷
• 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血小板功能缺陷:血小板无力症和尿毒症
• 凝血因子缺乏
–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 血
–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严重肝病、白血病、
• 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第十二章 出凝血监测
正常的止血机制
• 血管机制:血管收缩;基底胶原暴露,通
过Ⅻ因子激活内源性凝血机制;内皮细胞 释放多种因子,导致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启动外源性凝血机制(TF),激活纤维蛋 白溶解系统
• 血小板机制:
– 形成血小板血栓,机械性修复受损血管
– 通过花生四烯酸代谢形成血栓素A2等具 有强烈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 1、Sonoclot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 Sonoclot分析仪是于1975年由Von Kaulla等发明。其
工作原理为在血液标本(0.4 ml)中上下振动的管形 探针随着止血的各个阶段变化所遇到的运动阻力 通过一种模拟电子信号反映到Sonoclot分析仪中 (图1),然后以凝血信号的方式报告出来。随着血 液标本的凝结,止血系统的机械变化改变凝血信 号值,这样凝血过程就经此凝血信号值相对于时 间的曲线图在热感曲线打印机上打印出来,即为 Sonoclot标记曲线图(图2)。
对照值延长10S以上有意义
•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 正常值:10-14s – 用以检测内源性凝血过程第一阶段的凝血因子
有无缺陷
• 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g)
– 正常值:2-4g/L – 降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重症
肝病
– 升高见于血液高凝状态
检查纤维蛋白溶解的实验
• 凝血酶凝固时间(TCT、TT)
– 释放血小板第三因子(PF3)直接参与凝 血反应
– 活化血小板在前激肽释放酶即高分子量 激肽原存在的条件下,直接激活FⅫ及 FⅪ
• 凝血机制:凝血过程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凝血活酶形成 – 第二阶段 凝血酶形成 – 第三阶段 纤维蛋白生成
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 抗凝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 抗凝血酶-Ⅲ – 蛋白c系统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 肝素
•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组成与激活
– 纤溶系统的组成:纤溶酶原(PLG);组织型 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 酶原激活物;纤溶酶相关抑制物
– 纤溶系统的激活: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 途径
第一节 概述
• 临床监测:详细了解出血史、出血倾向、
诱因、过敏史、职业史、家族史以及完善 的体格检查
• 实验室监测:
– 主要反应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 – 正常值:5-10min – CT延长见于:凝血因子Ⅷ、Ⅸ、Ⅺ缺乏症;严
重的凝血因子Ⅱ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纤溶 活动亢进;血液中有抗凝物质等 – C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
– 正常值:90-130S
– 常用于体外循环监测肝素抗凝效果,并用于计 算鱼精蛋白拮抗肝素的用量
– 肝素使用过量、DIC纤溶期等
病情动态监测
• 出血部位的监测 • 凝血功能试验指标监测 • 生命体征的监测 • 警惕并发症的监测
实验室监测
• 检查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的实验
–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 –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apillary fragility CFT)
• 凝血酶原时间(PT):
– 正常值:12±1s
–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缺陷,较正常对照值 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
– PT延长表示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见于严重 肝病、DIC、阻塞性黄疸或口服抗凝药过量
• 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
– 正常值:32-42S –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较正常
2、Sonoclot标记各参数的意义及正
常值范围(图2)
• T1又称SonACT,指加入血液标本到纤维蛋
白开始形成的时间,也就是血液标本保持 液体状态的时间,主要与凝血因子有关, 与常规的ACT监测相一致,正常值为 85~145s。
• Rl称为凝结速率,是曲线上升的第一个斜率,
• 正常值:男性0-5个、女性0-10个
检查血小板的实验
• 血小板计数:
• 正常值:(100-300)×109/L
• 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let 4 PF4)
• 正常值:2.89-3.2μg/L,大于正常值,常提示血
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形成期
检查血液凝固机制的实验
• 全血凝固时间(clotting time CT)
• 出血的原因:
– 局部原因引起的出血
– 出凝血机制异常引起的出血
• 不能单纯用局部因素来解释的出血 • 自发性出血或出血不止 • 同时有多个部位出血 • 有家族遗传史或常有出血史 • 伴有易引起出血的全身性疾病:尿毒症、严
重肝病等
出凝血机制异常的环节分析
• 血管壁异常
– 先天性或遗传性: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症、家族性单纯性紫癜
– D-D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正常为阴性
• 抗凝血酶Ⅲ活性及抗原含量测定
– 降低见于DIC、血栓形成、严重肝病等
血栓弹性图(TEG)与声凝分析仪
(SCT)
• 凝血是一个动态过程,用终点检测法难以提供有
关凝血的性质和动态方面的资料。传统的凝血功 能测试法如凝血酶原如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 间(PPT)、血小板计数(PL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 (FIB)等,常常不能直接反映凝血障碍的原因, 亦达不到监测凝血的目的。临床上需要有一种简 单、敏感和可靠的方法来检测大量失血病人的凝 血功能状况,以便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出病人凝血 障碍的原因,并据此指导输血治疗,避免多种凝 血测定法延误时间,从而及时纠正凝血障碍,减 少失血和输血。
样物质增多、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DIC等
•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 阳性见于DIC早期
•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检测
– FDP正常值:0-6mg/L,超过20mg/l有诊断意 义
– 获得性:败血症、过敏性紫癜、结缔组织病
血小板计数异常或功能缺陷
• 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血小板功能缺陷:血小板无力症和尿毒症
• 凝血因子缺乏
–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 血
–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严重肝病、白血病、
• 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第十二章 出凝血监测
正常的止血机制
• 血管机制:血管收缩;基底胶原暴露,通
过Ⅻ因子激活内源性凝血机制;内皮细胞 释放多种因子,导致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启动外源性凝血机制(TF),激活纤维蛋 白溶解系统
• 血小板机制:
– 形成血小板血栓,机械性修复受损血管
– 通过花生四烯酸代谢形成血栓素A2等具 有强烈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 1、Sonoclot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 Sonoclot分析仪是于1975年由Von Kaulla等发明。其
工作原理为在血液标本(0.4 ml)中上下振动的管形 探针随着止血的各个阶段变化所遇到的运动阻力 通过一种模拟电子信号反映到Sonoclot分析仪中 (图1),然后以凝血信号的方式报告出来。随着血 液标本的凝结,止血系统的机械变化改变凝血信 号值,这样凝血过程就经此凝血信号值相对于时 间的曲线图在热感曲线打印机上打印出来,即为 Sonoclot标记曲线图(图2)。
对照值延长10S以上有意义
•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 正常值:10-14s – 用以检测内源性凝血过程第一阶段的凝血因子
有无缺陷
• 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g)
– 正常值:2-4g/L – 降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重症
肝病
– 升高见于血液高凝状态
检查纤维蛋白溶解的实验
• 凝血酶凝固时间(TCT、TT)
– 释放血小板第三因子(PF3)直接参与凝 血反应
– 活化血小板在前激肽释放酶即高分子量 激肽原存在的条件下,直接激活FⅫ及 FⅪ
• 凝血机制:凝血过程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凝血活酶形成 – 第二阶段 凝血酶形成 – 第三阶段 纤维蛋白生成
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 抗凝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 抗凝血酶-Ⅲ – 蛋白c系统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 肝素
•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组成与激活
– 纤溶系统的组成:纤溶酶原(PLG);组织型 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 酶原激活物;纤溶酶相关抑制物
– 纤溶系统的激活: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 途径
第一节 概述
• 临床监测:详细了解出血史、出血倾向、
诱因、过敏史、职业史、家族史以及完善 的体格检查
• 实验室监测:
– 主要反应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 – 正常值:5-10min – CT延长见于:凝血因子Ⅷ、Ⅸ、Ⅺ缺乏症;严
重的凝血因子Ⅱ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纤溶 活动亢进;血液中有抗凝物质等 – C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
– 正常值:90-130S
– 常用于体外循环监测肝素抗凝效果,并用于计 算鱼精蛋白拮抗肝素的用量
– 肝素使用过量、DIC纤溶期等
病情动态监测
• 出血部位的监测 • 凝血功能试验指标监测 • 生命体征的监测 • 警惕并发症的监测
实验室监测
• 检查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的实验
–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 –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apillary fragility CFT)
• 凝血酶原时间(PT):
– 正常值:12±1s
–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缺陷,较正常对照值 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
– PT延长表示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见于严重 肝病、DIC、阻塞性黄疸或口服抗凝药过量
• 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
– 正常值:32-42S –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较正常
2、Sonoclot标记各参数的意义及正
常值范围(图2)
• T1又称SonACT,指加入血液标本到纤维蛋
白开始形成的时间,也就是血液标本保持 液体状态的时间,主要与凝血因子有关, 与常规的ACT监测相一致,正常值为 85~145s。
• Rl称为凝结速率,是曲线上升的第一个斜率,
• 正常值:男性0-5个、女性0-10个
检查血小板的实验
• 血小板计数:
• 正常值:(100-300)×109/L
• 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let 4 PF4)
• 正常值:2.89-3.2μg/L,大于正常值,常提示血
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形成期
检查血液凝固机制的实验
• 全血凝固时间(clotting time CT)
• 出血的原因:
– 局部原因引起的出血
– 出凝血机制异常引起的出血
• 不能单纯用局部因素来解释的出血 • 自发性出血或出血不止 • 同时有多个部位出血 • 有家族遗传史或常有出血史 • 伴有易引起出血的全身性疾病:尿毒症、严
重肝病等
出凝血机制异常的环节分析
• 血管壁异常
– 先天性或遗传性: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症、家族性单纯性紫癜
– D-D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正常为阴性
• 抗凝血酶Ⅲ活性及抗原含量测定
– 降低见于DIC、血栓形成、严重肝病等
血栓弹性图(TEG)与声凝分析仪
(SCT)
• 凝血是一个动态过程,用终点检测法难以提供有
关凝血的性质和动态方面的资料。传统的凝血功 能测试法如凝血酶原如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 间(PPT)、血小板计数(PL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 (FIB)等,常常不能直接反映凝血障碍的原因, 亦达不到监测凝血的目的。临床上需要有一种简 单、敏感和可靠的方法来检测大量失血病人的凝 血功能状况,以便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出病人凝血 障碍的原因,并据此指导输血治疗,避免多种凝 血测定法延误时间,从而及时纠正凝血障碍,减 少失血和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