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监测》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D-D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正常为阴性
• 抗凝血酶Ⅲ活性及抗原含量测定
– 降低见于DIC、血栓形成、严重肝病等
血栓弹性图(TEG)与声凝分析仪
(SCT)
• 凝血是一个动态过程,用终点检测法难以提供有
关凝血的性质和动态方面的资料。传统的凝血功 能测试法如凝血酶原如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 间(PPT)、血小板计数(PL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 (FIB)等,常常不能直接反映凝血障碍的原因, 亦达不到监测凝血的目的。临床上需要有一种简 单、敏感和可靠的方法来检测大量失血病人的凝 血功能状况,以便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出病人凝血 障碍的原因,并据此指导输血治疗,避免多种凝 血测定法延误时间,从而及时纠正凝血障碍,减 少失血和输血。
– 获得性:败血症、过敏性紫癜、结缔组织病
血小板计数异常或功能缺陷
• 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血小板功能缺陷:血小板无力症和尿毒症
wk.baidu.com
• 凝血因子缺乏
–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 血
–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严重肝病、白血病、
• 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2、Sonoclot标记各参数的意义及正
常值范围(图2)
• T1又称SonACT,指加入血液标本到纤维蛋
白开始形成的时间,也就是血液标本保持 液体状态的时间,主要与凝血因子有关, 与常规的ACT监测相一致,正常值为 85~145s。
• Rl称为凝结速率,是曲线上升的第一个斜率,
对照值延长10S以上有意义
•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 正常值:10-14s – 用以检测内源性凝血过程第一阶段的凝血因子
有无缺陷
• 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g)
– 正常值:2-4g/L – 降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重症
肝病
– 升高见于血液高凝状态
检查纤维蛋白溶解的实验
• 凝血酶凝固时间(TCT、TT)
– 主要反应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 – 正常值:5-10min – CT延长见于:凝血因子Ⅷ、Ⅸ、Ⅺ缺乏症;严
重的凝血因子Ⅱ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纤溶 活动亢进;血液中有抗凝物质等 – C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
– 正常值:90-130S
– 常用于体外循环监测肝素抗凝效果,并用于计 算鱼精蛋白拮抗肝素的用量
– 肝素使用过量、DIC纤溶期等
病情动态监测
• 出血部位的监测 • 凝血功能试验指标监测 • 生命体征的监测 • 警惕并发症的监测
实验室监测
• 检查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的实验
–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BT) –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apillary fragility CFT)
• 出血的原因:
– 局部原因引起的出血
– 出凝血机制异常引起的出血
• 不能单纯用局部因素来解释的出血 • 自发性出血或出血不止 • 同时有多个部位出血 • 有家族遗传史或常有出血史 • 伴有易引起出血的全身性疾病:尿毒症、严
重肝病等
出凝血机制异常的环节分析
• 血管壁异常
– 先天性或遗传性: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症、家族性单纯性紫癜
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 1、Sonoclot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 Sonoclot分析仪是于1975年由Von Kaulla等发明。其
工作原理为在血液标本(0.4 ml)中上下振动的管形 探针随着止血的各个阶段变化所遇到的运动阻力 通过一种模拟电子信号反映到Sonoclot分析仪中 (图1),然后以凝血信号的方式报告出来。随着血 液标本的凝结,止血系统的机械变化改变凝血信 号值,这样凝血过程就经此凝血信号值相对于时 间的曲线图在热感曲线打印机上打印出来,即为 Sonoclot标记曲线图(图2)。
• 凝血酶原时间(PT):
– 正常值:12±1s
–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缺陷,较正常对照值 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
– PT延长表示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见于严重 肝病、DIC、阻塞性黄疸或口服抗凝药过量
• 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
– 正常值:32-42S –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较正常
•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组成与激活
– 纤溶系统的组成:纤溶酶原(PLG);组织型 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 酶原激活物;纤溶酶相关抑制物
– 纤溶系统的激活: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 途径
第一节 概述
• 临床监测:详细了解出血史、出血倾向、
诱因、过敏史、职业史、家族史以及完善 的体格检查
• 实验室监测:
第十二章 出凝血监测
正常的止血机制
• 血管机制:血管收缩;基底胶原暴露,通
过Ⅻ因子激活内源性凝血机制;内皮细胞 释放多种因子,导致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启动外源性凝血机制(TF),激活纤维蛋 白溶解系统
• 血小板机制:
– 形成血小板血栓,机械性修复受损血管
– 通过花生四烯酸代谢形成血栓素A2等具 有强烈收缩血管、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介 质
– 正常值:16-18s – 较正常对照值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 – TT延长见于血液FDP增多,血浆中肝素或肝素
样物质增多、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DIC等
•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 阳性见于DIC早期
•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检测
– FDP正常值:0-6mg/L,超过20mg/l有诊断意 义
– 释放血小板第三因子(PF3)直接参与凝 血反应
– 活化血小板在前激肽释放酶即高分子量 激肽原存在的条件下,直接激活FⅫ及 FⅪ
• 凝血机制:凝血过程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凝血活酶形成 – 第二阶段 凝血酶形成 – 第三阶段 纤维蛋白生成
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 抗凝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 抗凝血酶-Ⅲ – 蛋白c系统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 肝素
• 正常值:男性0-5个、女性0-10个
检查血小板的实验
• 血小板计数:
• 正常值:(100-300)×109/L
• 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let 4 PF4)
• 正常值:2.89-3.2μg/L,大于正常值,常提示血
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形成期
检查血液凝固机制的实验
• 全血凝固时间(clotting time 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