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讲义中国社会 单位制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9、社会组织

《社会学概论》9、社会组织
达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分工细致、协作复杂、效率要求高的 大规模的社会组织开始出现,依靠个人经验管理的家长制已
不适应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逐渐为新的管理方式——科 层制所取代。但在我国社会组织中,由于许多初级群体 和初级关系的存在,人们很容易接受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特别是在一些基层组织中家长制的影响还很明显。所 以,如何淘汰家长制这种陈旧的管理方式,消除它的消 极影响,这也是我国改革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二点 十五分。
♪ 虽然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一种较理想的管理方式,但是
,科层制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科层组织中等级森 严,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科室设置过多,容易造成机构的重叠,职权不明,影响 工作效率;过分强调公文往来,又会产生文牍主义、繁琐 主义等弊病,造成文山会海的现象;同时,科层制只要求 每个成员按章办事,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扼杀 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组织事物的处理变得呆板、 繁琐,导致形式主义。这一切说明科层制与官僚主义有相 联系的一面。
♪ 非正式结构在社会组织内部的产生,往往是伴 随着正式结构的运转和组织成员的交往。
♪ 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总是以非正式结构为补充 的。
♪ 非正式结构的消极作用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二点 十五分。
♪ 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的关系 ♪ 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在组织中相互作用,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
♪ 正式结构是通过专业化和制度化等合理化方式开展组织活动, 以谋求组织的最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其缺陷在于忽视成员 的需求。
♪ “矩阵型”结构将管理部门分为两种:一是传 统的职能部门,另一种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 务,由各职能部门派人联合组成的各项专门 任务小组。
♪ 特点: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 专门机构。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第四章组织与管理第一节组织概述一、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一)、组织的含义广义的组织;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家庭、家族、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学校等狭义的组织:是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

指的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地社会群体。

如政府、企业、学校、意愿、银行、社会团体等(二)、组织的构成要素通过一定的手段加入的成员目标认同;明确权利义务;明确组织边界;强化归属感明确的目标规范性章程权威的领导体系一定的物质基础二、组织类型与特征(一)、组织类型1、功能和目标为基础的分类(以帕森斯为代表)经济生产组织: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组织,如实业公司政治目标组织:形成和部署社会权利的组织,如政府机关整合组织:调节冲突的组织,减缓社会冲突、进行社会控制,如法庭和法律职业实体模式维持组织: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组织,教化社会成员认同社会文化、维持原有的制度和模式。

如学校、教会2、根据组织中的权威性质对成员的控制方式(艾森奥尼)强制性组织: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以强迫手段使成员服从,以强制的手段控制其成员,如监狱、精神病院、军队功利性组织:通过金钱和物质报酬对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如工商业企业(经济利益工具)规范性组织:用规范对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通过规范内化实现对成员的控制,如宗教组织3、从组织运行的受惠者角度进行分类(以布劳为代表)互利组织:以组织成员的互惠为目的,如工会、政党、俱乐部服务组织:以向顾客和社会中该类组织直接相关的人提供专业性、良好的服务的组织。

如医院、学校社工机构、律所等经营性组织:盈利性组织,如公司、银行等公益组织:以一般公众为受益对象的组织,如政府机构、邮局等(拓展)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长链组织(流水线;工序等);媒介组织;集约组织以组织的规模为基础的分类: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和大型组织(如医院、企业等所有组织)以组织内部关系为基础的分类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否有正式的分工)(二)、组织的特征与初级群体相比,组织有如下特点: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非情感关系规范的互动形式复杂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分工成员资格可替代性强三、组织与现代社会(一)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要素现代社会组织的特点(表现):组织大规模出现,且结构复杂化、多样化社会分工发达,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形成了负责的组织体系(二)现代组织的发展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组织规则日益正规化和复杂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关系重构第二节组织结构与组织体系一、组织目标与组织结构(一)、组织目标1、组织目标的含义组织目标:时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组织目标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一般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互惠原则、评估原则、选择原则测定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绩效的标准包括:有效性、效率、人文关怀、人道主义2、组织目标的类别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长期目标和次要目标平衡性目标和改进性目标(适应环境还是改进、提高效率)外向目标和内向目标满足其他组织的要求vs满足成员和部门的要求3、组织目标的功能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合法化依据(实现人们期望的某种功能,满足人们需要)组织目标为组织参与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的有效标尺组织目标是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二)组织结构1、组织结构的含义组织结构是指组织成员及各构成部分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确立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包括组织构造体系、权利关系体系、内部沟通网络以及职位系列2、组织结构的类型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组织结构经历了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网络型等演变直线型组织权力集中、责任分明、命令统一、控制严密、信息交流少。

社会学概论PPT教学课件 第七章 社会制度

社会学概论PPT教学课件 第七章 社会制度

1、如果你的政府是以传统型权威而非法理型权威为基础, 将会怎样?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将会有何区别? 2、想象一个由女性主导的社会,那将会是怎样的社会?
教育制度

教育是一个人或一群人把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有意识地、 系统地、正规地传授给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过程。教育制 度是针对这一过程而设立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它包括对这 一过程确定的原则、设立的规范体系和组织体系、设备设 施等。 教育制度与其他制度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它在推动社会 进步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其功能主要是:1)传授科学文化知识;2)实现社会化; 3)文凭功能;4)社会选择功能等。
的生存和发展。

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对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2)对 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分工的规定;3)对社会经济运行
中交换活动的规定; 4)对市场运行的规定;5)对经济
活动中相互承诺的规定等。
家庭制度

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 一套规范体系,是整个社会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

一、制度创新


二、制度变迁
三、制度变迁的动力
四、中国的体制改革
一、制度创新

1、制度创新的涵义 制度创新是指在一定制度框架内对选择集或规范系统进行 革新和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改变旧的制度框架,以
提高制定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效率。

2、制度创新的分类
2、制度创新的分类
二、制度变迁
二、制度变迁

(一)制度变迁 (二)制度变迁的原因 (三)制度交易


(二)制度变迁的原因

1、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的不断发展 2、现实社会制度与社会生活的矛盾 3、社会制度有自身特定的生命周期

社会学单位制的概念

社会学单位制的概念

社会学单位制的概念
社会学单位制是指在社会学研究中,将个体及其关系看作是整体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研究这些基本单位来理解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社会学单位制的概念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它认为个体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受制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个体的行为和观念不仅受个人意愿和意识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学单位制的概念还强调了个体和群体的互动关系。

个体和群体相互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观念可以通过群体的力量加以改变,同时个体的行为和观念也可以影响群体的形成和变化。

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学单位制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如家庭、组织、社区、文化等。

通过研究这些单位,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法大 民法讲义

法大 民法讲义

第一讲民法概论——走近民法一、民法的意义(一)什么是“法”及其合理性分析•规范性权利义务•意志性团体国家•强制性责任惩罚•不可选择性个体(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1.人类社会的不同领域早期:家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现代:市民社会政治国家2.市民社会(1)含义:市民社会是“私人利益体系”或特殊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它包括了除政治国家以外的一切领域。

(马克思)(2)特征契约精神、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权利本位3.二者关系(1)基础保障(2)支配强制服从(3)平等自由自治(三)公法与私法1.分类标准(1)利益说: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2)隶属说:主体之间是否有隶属关系(3)主体说:主体性质2.私法:市民社会的规则“法无禁止即自由”3.公法:政治国家的规则“法无规定不可为”4.二者比较(1)平等与服从(2)权利与权力(3)义务与职责(四)民法的意义1.市民社会的法私法2.权利法权利与义务3.民法是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调整对象人身财产4.民法是调整型部门法保护型调整型(五)民法的体系1. 主体人身财产2.民法总论体系(1)概述(2)民事法律关系(3)民事主体(4)民事法律行为(5)代理(6)时效与期间二、民法的语源(一)罗马法市民法 ius civile 罗马市民适用万民法 ius gentium 外省人、外国人适用(二)中世纪市民法与教会法(ius canonicum)(三)法国大革命后市民公民(四)日本中国“民”法误译?还是匠心独具?三、民法的分类(一)广义民法与狭义民法分类标准:范围大小是否包括商法民商合一民商分立广义:所有私法;狭义:不包括商法(二)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标准:是否以法典形式表现形式民法:民法典实质民法:所有私法四、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平等主体1.私法主体生而平等2.自由、自治3.契约精神4.法律认可(二)人身关系1.成为“人”的条件人格身份2.人身关系的含义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自然人基于人格与身份而形成的相互关系法律调整与人身关系3.人格关系(1)人格:自然人主体性的要素(2)人格要素: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物质要素:生命、身体、健康精神要素:姓名、肖像、自由、名誉、隐私(3)人格的历史演变(4)人格固有性:不得抛弃、转让、剥夺4.身份关系(1)身份(2)社会意义:个人在群体、社会关系中的资格或地位(3)民法上的身份:有特定法律意义的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由不平等到平等的发展;配偶、亲属5.人格与身份个体性←→群体性绝对性←→相对性同质性←→差别性固有性←→可变性(三)财产关系1.财产关系的含义基于财产而形成的相互关系以财产为客体?2.财产的意义(1)经济资源在法律上的表现a.经济学语境:有用性稀缺性b.法律语境:价值归属(2)财产的要件有用;使用价值;稀缺性;交换价值;可支配性;不以有体为限;人体;可脱离部分;不影响正常机能;尸体3.财产关系的种类(1)静态财产关系与动态财产关系权利归属权利变动物权债权(2)商业财产关系与非商业财产关系营利性(3)有偿财产关系与无偿财产关系(4)有形财产关系与无形财产关系(5)纯粹的财产关系与人身相关的财产关系补:市民社会的交往:一、人格作为基础二、产生身份关系三、物质交往是实质内容影响社会关系的手段和方式(二)民法的调整方法1.事前调整与事后调整事前调整←→事后调整塑造社会关系←→恢复社会关系定分←→止争立法者的意图←→法的适用理想模式←→现实状况2.事前调整(1)主体(2)客体(3)行为模式权利义务3.事后调整目的:恢复方式:民事责任(三)民法调整方法与刑法调整方法第二讲民事法律关系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一)民事关系市民社会中各个主体之间形成的平等的社会关系。

社会体制知识点总结归纳

社会体制知识点总结归纳

社会体制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政治权力运作方式。

常见的政治体制有民主制、专制制、集权制等。

1. 民主制政治体制民主制政治体制是以人民为主体,通过选举方式产生政府机构和领导人的政治体制。

在民主制体制下,人们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政府的运作符合法治原则,有着一定的制衡和监督机制。

2. 专制制政治体制专制制政治体制是以少数人或少数政治集团掌握政治权力,实行集权统治的政治体制。

在专制制体制下,政府权力的运作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监督,政治自由受到限制,政府决策往往不符合法治原则。

3. 集权制政治体制集权制政治体制是指政府集中掌握政治权力,地方政府和机构对中央政府的权力和资源分配较少,政治上的权力和地区发展不平衡。

二、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方式。

常见的经济体制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混合经济体制等。

1. 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为主导,企业和个人在生产、销售、投资等经济活动中自由竞争,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力度较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

2. 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由政府或计划机构进行中央计划和指导,对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进行统一管理的经济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力度较大,资源配置由政府进行规划和分配。

3. 混合经济体制混合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混合形式,既有市场机制的作用,又有政府干预和调节的部分,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

三、文化体制文化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组织形式和文化管理方式。

文化体制包括文化产业的规划发展、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等方面。

1. 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出版、影视、传媒、演艺、艺术等领域。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市场竞争和文化创新。

法社会学教程第二版课件第二版第七章

法社会学教程第二版课件第二版第七章
“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
既定政治秩序的合法律性,只有从一种道德内容的程序 合法性出发才能取得它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就是主体 间的商谈。理想的情境是构建一种理想的交往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通过公民自由、开放、平等的政治辩 论,经由特定的“民主商谈程序”将整合后的民意上升 为政权合法性的规范性来源。
目录
第一节 合法性概述 第二节 法律的合法性 第三节 中国的法律合法性
一、合法性界定
“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的复杂形态都面临一个 合法性的问题,即该秩序是否和为什么应该 获得其成员的忠诚问题”。
合法性既包含经验含义(统治绩效),又具 有规范内容(价值)。
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都研究 合法性问题。
2 .当代中国法律合法性的来源是什么?( p147-149)
3 .中美两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何异同?( p149-151)
韦伯是第一个对合法性进行系统论述的人。合 法性就是对一种现存统治秩序的信仰,以及在 这种信仰指导下的对命令的自觉服从。只有被 人们认为是具有某种正当性理由的命令,才会 获得被统治者的追随,从而具有合法性。
秩序的合法性经两种基本方式获得:纯粹主观 的方式,感情、价值理性和宗教等;对特定外 部效用的期望,即客观利害关系状态的影响, 如习俗和法律的影响。
为了挽救西方社会的合法性危机,哈贝马斯 认为,应该通过在现代社会交往共同体的基 础上构建一种 “ 商谈伦理”来恢复合法性 理论自身的价值批判与反思维度,从而全面 复兴一种新型的规范主义合法性理论。
重构的公共领域不仅要建立在交往理论之上 ,还应建立在话语理论之上。
在哈贝马斯看来,理想的公共领域应当是一 种 “ 交往共同体” 。
( 三)合法性重建
合法性本应该来自于公共领域中的公开辩论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往资产阶级 上升时期出现的各种沙龙、自由辩论的公共 空间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受到日益膨胀的行 政权力的压制,结果公共领域中的自由讨论 成了 “ 形式化的政治辩论” ,这种辩论被 官方所操纵,成为颇具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 辩护。

社会学概论 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 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txt10有了执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著,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著,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

1、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2、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关系不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而是指两种不同属性的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交往形式。

3、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不同类属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一般指社会中各群体间的关系,其中包括职能部门之间,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4、社会行动,社会过程: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宏观视野关注的是社会过程,微观上则是社会行动。

社会过程并不只是在社会形态的意义上才表现出来的,在中观甚至微观层面上也可以表现出来。

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1、社会: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3、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4、主文化、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成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5、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6、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7、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是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方面发生相互反对的情况。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社会学方法论》课程大纲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社会学方法论》课程大纲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社会学方法论》课程大纲课程推介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社会学方法论》大纲课程中文名:社会学方法论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课程负责人:赵丙祥授课教师:校内:赵丙祥、应星、杨清媚、孟庆延校外: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朵渔(诗人,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副总编辑)郑少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总学时:36学时(课堂授课学时:36学时)学分:2授课对象: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课程教学目标无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当前社会学已经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种“方法论主义”,它让学生们相信,只要正确地掌握并使用相应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便可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

但这种唯方法论主义带来的一个后果是,社会学研究者越来越缺少赖特·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在每一个个人及其事件之中和背后,实际上都是一部丰富的“世事”,社会的和历史的。

有基于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从不同类型的文本解读和分析入手,培养学生对面对具体材料的感觉,引发学生的学术直觉和感悟,学会独立地讲述、写作一个社会学故事。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为必修课,每周4学时。

采取教师主讲,与同学共同阅读研讨的方式。

其后由教师总结。

三、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课程考核方法:考查考核要求: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查结合。

平时考核指的是选课学生必须在第5周自行选定一个论文题目,根据从授课内容和阅读文献中学到的分析技术,选取分析对象,并在第7周提交一份个案分析初稿(3000字以上),并在第8周即最后一次课上进行课堂展示,授课教师与同学进行讨论、指导。

期末考查应在这份平时考核报告的基础上,提交一篇5000字以上的课程论文。

四、课程时间与地点授课时间:每周五上午8:00-11:30(2017年3月3日-4月21日)授课地点: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新一号楼B102)五、课程内容与安排本门课程共分为五个知识单元。

第05讲 单位制

第05讲 单位制

2)
魏昂德:“共产主义的新传统主义”
3) 权威的制度文化(institutional culture of authority)
Party-clientelism:党组织及工厂的管理层与少数忠诚的工 人之间所形成的有准则的特殊主义关系 The divided workplace:在工厂工人中区分出少数积极分 子及政治冷漠和默许的大众 Networks of instrumental-personal ties:建立在工具性 关系网络基础上的,在大众之间广泛存在的各种favor交 换,通过这些交换实现改变正式规则,为自己获得各种 实际的好处

中国再分配体制的独特性?

中国再分配体制的独特性因此也许并不应局限于组织 内部独特的政治文化,更重要的也许要考察单位的外 部环境,这既包含组织单位的外部物质环境,一个组 织的延续和发展一方面受制于其所处的再分配体制中 的结构位置: 国有/集体; 单位级别 单位规模 行业
1) 2) 3) 4)
中国再分配体制的独特性?

“制度化单位组织”(理想型)的条件

中国的改革是以“放权让利”开始的,这一方面会增强各 单位组织领导通过“庇护主义纽带”对“让利”的争夺, 另一方面,新的分配利益作为一种示范效应,会大大提高 大众对提高收入或福利的期望,这对单位组织的领导形成 了一种群体压力。不能满足该“期望”的领导面临着大众 支持的丧失。单位组织领导这时可以采取哪些策略? 这一改革释放出的新的利益和压力是否会修补再分配体制, 到向提高效益的组织活动?

Walder, “Wage reform and the web of factory interests”

1) 2) 3) 70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涨工资的政策及重新恢复奖 金制度造成了群众间激烈的冲突,反而降低了生产 效率: 欠帐太多,竞争过于激烈 缺乏有技能的管理干部 “公平”的和“真实”的劳动定额的形成需要一个 发展历史:能够通过实践探测出工人的实际生产能 力,该“定额”工人们认为公平

单位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文献综述

单位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文献综述

f r f s c a r a i ai n i i .Da we ly d a mp r n o e i l a p cs i o m o o il o g z to n ct n y n ip a e n i o t t r l n a l s e t n a p o l i e .S h lr r m h d me t a d f r in su y tpia n we r m e p e l s c o a s fo t e o s C n o eg t d y c l Da S v i i fo
i n i o amir e s e t e n Da we m c o p rp ci . r f v
【 e od 】 D w i D f i n a c hr t sc Ky r w s n i t a e e n i B s a c rts o iC a e i i
wa sa l h d Be o e t er f r a d o e i g u t i r o o g i ai nwa ec r se tb i e . f r o m p n n p,h s m f r a z to st o e s h e n o f n h
国内外学 者从 不 同角 度对这 种典 型单位 制进行 了研 究 , 于单位 制 的含义 的界定 , 对 主 要分 为从政 治学 视 角和社 会学视 角 出发进 行的归 纳 。对于 典型 单位制 的基 本特
征 的概述 ,本 文从 宏观 社会 制度层 面和微 观行 为关 系层 面对 既有 研究文 献进行 了
d fe e t s e t a d g v h e n t n o n we o d f rn e s e t e . e e a e i r n p cs n i e t e d f i o f a i i Da i m i e e t r p ci s Th r r r f p 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资源(资产,干部,工人)的不可流动性 4) 父爱主义:单位依赖国家,个人则依赖家长式的单位
路风 “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 单位组织形式的成因(P2-4)
1) 抗日根据地时期军事共产主义供给制形式的承续 2) 建国初期仿效苏联模式 3) 较低的经济起点和人口压力促成了我国更加僵化的城市
2. Walder, 1986.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3. 李猛等,1996。“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 制”
4. Walder, 1987. “Wage reform and the web of factory interests”
李猛等,“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
制”
2) 中国单位的制度性安排特征:仪式化活动,一致性政 治学和幕后解决(P148)
3) 德治性再分配体制:在德治原则下,按照品德和政治 觉悟的标准进行分配(P149)
4) 以纵向关系网络为特征的权力结构:这个网络以单位 内某一级别的某个官员为枢纽,呈分散状上下延伸出 去。而在同一级别,竞争使官员往往组合成几个分裂 的单位。这样就形成了几个上下延伸,平行断裂的关 系网络,称为派系结构。因此在中国单位内部,是派 系结构,而非西方式的在职业和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利 益群体,或阶级群体,或魏昂德所说的“领导,积极 分子和非积极分子”,构成了实际的利益结构和行动 结构(P152-54)
中国:强大的基层党组织→毛主义的大众动员方式 和报酬方式(有限的奖金和奖金等级,正式工资停止 上挑)→政治冷漠的大众,松散的纪律和低劳动生产 率,个人关系网络及少数积极分子与党组织的紧密关 系
李猛等,“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
制” • 中国单位制的特征:
1) 再分配体制下的制度化组织。这里制度化组织的概念是 借用组织理论中的“新制度主义”观点:任何组织都具 有两个方面的性质,即依据效率原则的技术性性质和适 应一定制度框架的制度安排原则的仪式性性质。制度化 组织指的是那些技术性安排较差,适应制度环境的仪式 性安排较强的那些组织。作者指出,按照这种定义,居 于再分配体制中心的技术性较差的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 是最典型的“单位”。中国的企业单位也具有典型的单 位性质。农村基层组织及改革后形成的私营企业和盒子 企业就不属于“单位”(P143-144)
单位制的形成(城乡劳动力分割和固定化的单位成员身 份)
魏昂德:“共产主义的新传统主义”
• 共产主义的新传统主义的特点(P8-26):
1) 用工关系(employment relationships)的非市场化, 包括用工不能随厂商的需要而同厂商相剥离,工资和 用工条件不能讨价还价,而由上级规定。就业具有重 要的福利功能:国家工厂提供许多社会服务等等
路风 “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 单位组织的基本特征(P5-7):
1) 功能合一性:任何单位都同时具有政治的,社会的, 及自身的专业分工的多种功能
2) 生产要素主体之间的非契约性关系:即工厂无偿使用 国家资产,工厂管理者与上级之间的关系不是契约关 系;单位领导人的任职与升迁服从于行政组织的原则 和程序,一般只升不降;类似工人与工厂之间的关系 也不是劳动契约关系。工人的工资和各种福利待遇由 上级行政规定,单位负责保障这些规定的实现。
Party-clientelism:党组织及工厂的管理层与少数忠诚的工 人之间所形成的有准则的特殊主义关系
The divided workplace:在工厂工人中区分出少数积极分 子及政治冷漠和默许的大众
Networks of instrumental-personal ties:建立在工具性 关系网络基础上的,在大众之间广泛存在的各种favor交 换,通过这些交换实现改变正式规则,为自己获得各种 实际的好处
2) 工厂即是政治组织,也是经济组织。工人在经济上和 各种社会服务上高度依赖企业,在政治上依赖于工厂 内部的政治组织(党组织,工会等),及高度依赖有 相当自决权的上司获得更个人性的需要满足。
魏昂德:“共产主义的新传统主义”
3) 权威的制度文化(institutional culture of authority)
魏昂德:“共产主义的新传统主 义” • 共产主义的新传统主义的成因:
1) 结构性原因:共产主义体制(再分配体制)的确立和 中国当时的人口和经济条件
2) 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与苏联体制相比较):
苏:工厂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更技术型的管理干 部,更强的纪律约束和更广泛的工资差别和计件制动 员工人和组织生产→政治运动不能干预生产秩序;
李猛等,“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

制”
中国式单位制的成因(存在基础):
1) 制度化环境的形成:再分配体制(在生产性资源和非 生产性资源的投入上对上级的高度依赖),考核难度,
忽视甚至有意识的阻碍功能科层化的进程,永久性就 业(P144-145)
2) 在信息成本下的投机主义→形式主义(P146-147)
4. Walder, “Wage reform and the web of factory interests,”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09 (March, 1987):22-41
单位制—一种中国独特的权 威组织方式?
1. 路风,1989。 “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 式”
3) 竞争(精英层面和群众层面)
4) 寻租型竞争的策略:通过影响活动来改变再分配程序 从而获得更大的分配份额,而非通过更多的生产性活
动的投入来增加收入或晋升机会(P158-59)。
5) 配给资源的普遍短缺和寻租策略的再生产性和多米诺 效应(P157-58,160)
单位制—一种中独特的权 威组织方式?
阅读文献
1. 路风, “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 会科学》1989年第一期
2. 魏昂德,共产主义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厂中的工作和 组织
3. 李猛等,“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原载于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总16期,后转载 于《中国社会学》第二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