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与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与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与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8179db6f111f18582d05a2a.png)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将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
和谐社会道德修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它之所以能够至今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正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个文化的主体便是由以“仁”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作支撑的。
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
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当今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中,缓解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
纵观2007年内发生的大案,贪污腐败、非法集资、监守自盗、“高智商”的计算机犯罪等等层出不穷。
尽管我们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世间百态,值得我们仔细深思和回味。
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渐渐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
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继承与繁荣是极其不利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实现“德治”。
这就要求通过个人的内在修养,以形成“仁”的德性。
孔子曾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公冶长》),“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这些与我们社会总体道德修养现状不谋而合,直指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体----人所存在的问题:人们道德观念日渐淡薄造成世风日下。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88c7f6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7.png)
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包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仁爱教育、礼仪教育、德育和智育等几个方面,浅谈《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论语》强调了仁爱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引导人们追求仁爱之道。
他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提倡待人以仁,培养学生内心的善良品质。
这种仁爱教育的现实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其次,《论语》强调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和遵守社会礼仪规范,可以培养人们的修养和道德品质。
他强调了“君子不器”和“君子有三变”的教育原则,倡导通过学习礼仪来改变行为举止。
现实意义在于,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良好的社交习惯,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得体和谦虚。
再次,《论语》注重了德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德行是一个人的根本,要求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了“君子爱人以德”,将德行看作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现实意义在于,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道德底线的人,并为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提供了指导。
最后,《论语》强调了智育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了“学而时习之”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原则,提倡通过学习和思考来增加智慧。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现实意义在于,智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具有竞争力。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仁爱教育、礼仪教育、德育和智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善良品质、修养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得体,并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具有竞争力。
因此,现代教育应该借鉴《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将其贯彻于教育实践中,培养出更多有德有才的人才。
[指导]《论语》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指导]《论语》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a1f353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c.png)
《论语》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论语》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同时这种思想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广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孔子思想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礼乐文化的重要依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特色。
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
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论语》中有众多关于修身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篇章,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这段话是孔子给来上课的弟子进入教授知识前说的一句开场白。
这段话他给他的弟子们讲过很多次。
而这一点也正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这既符合一个教学程式的确定,也符合把他放在第一章的原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把这句话可翻译为: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
“学而时习之”的目的就是学而优则士,学而优则士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7d39fb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e.png)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1. 引言1.1 《论语》对德育智慧的探讨意义重大《论语》对德育智慧的探讨意义重大,是因为这部经典蕴含着古代圣贤们对待人生道德、修养和修身的深刻思考和智慧。
在《论语》中,孔子等先贤们通过言传身教,表达了对仁爱、孝道、忠诚、中庸、格物致知等方面的思考和教诲,为后世人们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仁爱之道,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种德育智慧。
孔子认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忠诚为本,且无贵贱区分。
这种仁爱之道指引着人们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关爱生命,建立和谐社会。
孝道之重也是《论语》中强调的一种德育智慧。
孔子强调孝顺父母,认为孝道是道德修养的根本。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忠诚为本,中庸之道以及格物致知等观念也在《论语》中得到充分阐释和探讨。
这些道德智慧对于培养人们的高尚品格和良好修养有着深远的启发作用。
《论语》对德育智慧的探讨意义重大,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智慧和行为准则,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1.2 现代社会对德育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长现代社会对德育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趋势在当今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愈发显著。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德育智慧成为塑造人格、培养人才的关键。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增加了道德领域的不确定性和诱惑,加强德育智慧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这个多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德育智慧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仅仅追求物质的成功是远远不够的,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加重要。
只有具备德育智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做出正确的选择,拥有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现代社会对德育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我们深刻理解《论语》中的德育智慧,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为建设美好的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孔子“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6fb072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65.png)
孔子“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马啸一、“为政以德”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理论依据(一)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伴随着西周宗法封建政治终结和观念文化衰落的时代。
同时面临着西周礼制崩溃、家国一体政治结构彻底瓦解的社会局面。
西周的宗法封建社会,是以周王室的强大、血缘情感的纽带、礼乐教化为依托,由各级帝王贵族组成的政治共同体。
但由于时间的推移,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政治忠诚不再可靠,各级贵族之间的感情日益淡薄。
此外,由于各种利益纠纷,贵族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嫌隙和隔阂。
此外,在礼乐教育层面,随着督抚、大夫实力的增强,他们对皇帝等贵族的依赖减弱。
此时还没有各级贵族严格遵循礼制的社会局面。
此外,还有西周时期重视人事的传统等原因。
原始宗教逐渐失去了超越世俗的魅力,再也无法维持人心的稳定。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由分封制度而形成的宗子维城、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已然由于世代的增加而导致的亲情疏远,以及权力欲望的膨胀而土崩瓦解,西周所设计的那种“道德之团体” 也由此荡然无存。
因此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及国家政权发展的需要无疑为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产生和壮大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二)西周德治思想的理论依据孔子的从周思想旨在恢复西周的封建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承袭了西周时期的德治思想。
从商朝到西周,“德”与“德治”的含义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阐述。
“德”是周人对人之心态与活动的价值判断标准,是政治生活的价值准则,实现“德治”是西周的政治价值追求。
此外,“德”也被周人具体化为一些具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原则,例如五常之道,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诚(敬)之道;勤勉,不图安逸的原则以及对各级贵族的更高要求,包括其对职事敬慎,不懈怠;不暴虐,慎刑罚;不贪婪;能矫正是非以及治理民众要刚柔相济等等要求。
总而言之,西周“以德治国”的价值归旨在于通过培养人的德行,实现向“天”祈福,进而实现天下和谐的目的。
但处于礼崩乐坏境地的孔子,决心挽救周制的衰落,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周的封建思想,以弥补其不足和疏漏。
《论语》的主要思想及社会价值
![《论语》的主要思想及社会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0e2d90b7cd184254b3535ff.png)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它囊括了道德、仁爱、孝道、教育等诸多思想。
其中的“道德”“仁”“礼”思想、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
它启迪着人们自觉修身道德达“仁”,完善自我,去追求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字:《论语》道德仁爱孝道教育和谐价值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论语》的主要思想及社会价值
![《论语》的主要思想及社会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0e2d90b7cd184254b3535ff.png)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它囊括了道德、仁爱、孝道、教育等诸多思想。
其中的“道德”“仁”“礼”思想、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
它启迪着人们自觉修身道德达“仁”,完善自我,去追求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字:《论语》道德仁爱孝道教育和谐价值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4ec0c85c1c708a1284a44d9.png)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一、立志有恒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与尽自己的义务。
她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与将来的关系时,总就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与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认为“立志”就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与实现其志向,并不就是容易的事。
她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就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与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与阶段性。
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
“仁”就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她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就是,颠沛必于就是”,(论语里仁篇)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
她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对仁德与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她认为志向与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就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就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
这也可以说就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
今天,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就是在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许多学生已经把立志忘掉了。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422d90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9.png)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的孔子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塑造价值观念以及指导现实生活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阐述《论语》中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并探讨其对现实意义产生的影响。
1. 仁爱与人伦孔子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仁爱与人伦道德,认为人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和谐相处。
在如今多元化世界中,“仁”的概念对构建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需要培养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之情,追求互助共赢的合作精神。
这样,社会融洽稳定,个体与社会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2. 学而优则仕《论语》中强调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通过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来实现人生的成功。
对于当代社会而言,学习能力、知识储备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都是追求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3. 谦逊与修身孔子主张谦逊自省,反对自负傲慢。
他认为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是建立在内心谦逊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上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谦逊态度,不断反思自己并以此为动力去面对挑战。
4. 和谐共存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社会和谐与君臣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国家需要有良好的治理方式,并重视君王与臣民之间的互动。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政治管治、社会秩序以及民众权益都具有指导意义。
5. 小结《论语》作为一部古代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思想核心观念并给予我们现实生活启示。
通过仁爱与人伦、学而优则仕、谦逊与修身以及和谐共存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价值,助力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
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我们能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为社会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因此,研究和学习《论语》中的孔子思想是非常有意义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e0d66aaf121dd36a32d823a.png)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郑桂芬在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道德教育占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体现了孔子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他的志士、君子、成人的人才观也多体现了对人才道德方面的要求。
孔子的德育思想丰富、系统,深入挖掘有助于古为今用,为现代社会服务。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对德育的重视是与其以德治国的政治观密切相连的。
可以说,不了解孔子的政治观,就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其内容主要包括统治者自身的修养和对民德、民风的建设两个方面。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品德高尚,人民就会像众星拱月一样拥护他、爱戴他,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孔子还说:“子为政,焉用杀C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上行下效的道理,极言执政者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将影响一国的风气。
同时,孔子把统治者的正身修德与从政治国的管理行为联系起来,指出统治者注意修养德行的本身是在实施对国家的管理,譬如,他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C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C”等等。
后世儒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的观点。
(一)关于德育内容的论述。
孔子所提倡的德育内容,可以用“仁”字来概括。
仁德是孔子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一高尚的道德品质几乎包括了人应具备的所有的美德:如忠、孝、诚、信、智、勇、温、良、恭、俭、让、廉、和、宽、敏、惠、中庸、忠恕等。
现仅就其所提倡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作简要介绍。
43 “孝悌”和“忠”等。
“悌”是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仁”的基础。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的思想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的思想价值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cdd27d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2.png)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夫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孔子思想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依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二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中道节制、中庸之道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特色。
一、《论语》其书与孔子其人《论语》的内容大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录,也包括孔子平时行为的一些资料,是孔子思想最全面集中的反映。
《论语》主要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录而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论语》的传承主要有两个体系,一个在齐,一个在鲁。
鲁系所传鲁《论语》共 20 篇,篇次与今本相同,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在鲁论基础上吸收齐论完成张侯论,至东汉末,郑玄结合张侯论与古论而作注释,这就是最后通行于世而成为我们今天所常见的《论语》。
《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描述中,为人们塑造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使人们对这个早在 2000 多年前生于鲁国、而后又周游列国的大儒有了一种感性上的认识。
论语中的孔子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孔子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9a0005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5.png)
论语中的孔子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孔子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孔子的人生观、伦理观以及教育观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语中的孔子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论语中展现了孔子的人生观。
孔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德行的完善和道德的提高。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建设。
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思想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从自身做起,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只有自身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对家庭、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同时,孔子还提倡“仁爱”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物质至上、利己主义等问题,而孔子的人生观提醒我们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弘扬仁爱之道,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论语中体现了孔子的伦理观。
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提倡君子之道。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道德规范,以德治国。
这一思想对现实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等问题普遍存在,而孔子的伦理观告诉我们,只有恪守道德原则,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观点,强调人的品质和道德才是最重要的,而非外在的权力和地位。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领导者、评价他人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角度。
最后,论语中呈现了孔子的教育观。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无常师”。
他提倡以德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一思想对于现实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普遍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而孔子的教育观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养的培养,以培养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孔子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谈《论语》“里仁”篇中的仁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论语》“里仁”篇中的仁学思想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48391505f0e7cd1842536df.png)
浅谈《论语》“里仁”篇中的仁学思想及现实意义作者:黎勇【摘要】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仁”字在里仁篇中总共出现了15次。
在不同的对话场景、语境下, 针对不同的弟子, 孔子对仁做了不同的解释、说明和阐发, 但始终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
但强调仁的情境性,也并不必然导致对它自身核心价值的迷失与消解。
本文主要来简要论述孔子在里仁篇中的仁学思想及它的现实教育意义。
【关键词】孔子仁教育意义“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
“仁”学思想是孔子建构的十分完整的思想体系,包含了精湛丰富的思想内容,代表了孔子整个思想学说的真正价值。
一、《论语》中的仁《论语》讲“仁”的地方很多,有些讲到“仁”的话是针对提出问题的人的具体情况说的,有时不免强调了某一方面。
《论语》中讲到“仁”最清楚的是孔子答复颜渊问“仁”的一段话。
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进一步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篇》)意思是说,“仁”的基本内容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
具体条目是,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
由此,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孔子论“仁”的深刻具体性内涵,是远远超过前人的。
不仅如此,把“仁”上升为“仁”学思想,全面系统地讲述并身体力行的,当然属孔子了。
关于“仁”的含义。
孔子说“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 。
那么具备哪些具体的特点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呢?《阳货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e646b4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2.png)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深受后代儒家学者的推崇,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实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将从“孔子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与方法”和“教育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和社会贤士。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君子”这个概念,他认为君子以德为先,具备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和睦以及国家的良好治理。
这一教育目标对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个人发展,但往往忽视了道德、伦理的建设。
通过弘扬孔子的教育理念,可以引导人们重视培养品德和道德修养,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孔子主张以实践为基础,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孔子曾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篇》),强调了学习要注重实践、勤于实践。
他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也具有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实践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
通过贯彻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加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孔子的教育价值观提倡的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并倡导教育家要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曾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这种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成为人格完善、有道德情操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中也需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互信,倡导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这样可以加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师从孔子 学习做人——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师从孔子 学习做人——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73a7230b7360b4c2e3f64fb.png)
师从孔子学习做人——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及其现实意义-大学语文论文师从孔子学习做人——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及其现实意义○白丽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被后世尊为“历代文官表,万世帝王师”。
然而从五四批孔以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产生了巨大的断层;失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正义日渐消亡,君子风范日渐远去。
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把孔子留下的宝贵的民族智慧、文化精华、人格精神重新握在手中。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道德一、引言“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在法国巴黎开会,最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也说过:孔子所确立和阐释的很多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将鉴照今天和未来。
”[1]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科学宣言,更是全世界人类的呼声。
这证明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而这一切的思想精华均囊括在《论语》之中。
当今世界要和平、要发展就必须师从孔子,在《论语》中寻找“至圣先师”的谆谆教导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利器。
二、何谓君子之道(一)对“君子”的阐释《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其中渗透着孔子在生活、学习、做官等方面的种种经验,并以此来教导他的弟子们。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自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由此可见,《论语》从古至今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论语》中“君子”二字出现了101次之多,学界最普遍公认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指道德品行高尚的人;一是指身居高位、掌握大权的人。
其中第一种含义在《论语》中占据的比重较大,第二种含义也有体现但是比重很小。
其实,早在孔子之前的时代,“君子”二字已经出现,主要是人们对位高权重的人的称呼,当然其中也含有道德的要求,以及民众对为官者的殷切期望。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与现实应用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与现实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9f1757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3.png)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义:在面对道德和伦理问题时,我 们应该坚守正义和道义,不违背良 知和原则。
智: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增 长知识和智慧,以更好地应对现实 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Part Four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仁爱思想:提倡尊重和关爱他人,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礼制观念:强调规矩和秩序,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规范行为 诚信原则:主张言行一致,有助于建立信任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和而不同:提倡包容和多样性,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繁荣
礼乐制度:规范社会行为,提升道 德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庸之道: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社 会矛盾
诚信原则:树立社会信任,促进合 作共赢
个人修养
仁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关 心和尊重他人,以仁爱之心对待周 围的人和事。
礼: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遵循 礼仪和规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 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有助 于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
孔子思想强调“仁爱”,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 责任感。
孔子思想中的“礼乐文化”可 以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
和谐的学习氛围。
孔子关于“学思结合”的思想,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
社会治理
仁爱思想:提倡关爱他人,促进社 会和谐
礼乐思想
孔子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礼的规范,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孔子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对于培养人的完美人格具有积极意 义。
孔子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49a181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c.png)
孔子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摘要人类文明史的就是人类的发展史,人性自觉与人性实现构成了人类发展史的主要内容,也构成了心性修养的两个方法。
孔子君子观在引导人们心性修养、推动人类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在中国古代社会价值标准的建立、道德评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君子观对中国历史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所进行的实践、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分析了孔子君子观及其现代意义,对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君子观;形成;发展;现代意义一、孔子君子观的内容(一)仁义礼智信1.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人格伦理理论的着力点和最高点,是儒家认为人在面对其他人、面对这个世界现实的时候,所展露出的最高姿态。
可以说“仁”既是儒家的世界观,又是儒家的方法论。
精神上,追求“仁德”以达到''修己”的最高层次;行为上施行“仁政”,以济世安民,实现儒家的政治抱负。
“仁”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从《论语•卫灵公》中的一段话可以窥见一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成全“仁”德,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惜,这里所体现的“仁”的地位是近乎信仰高度的。
2.义《论语•阳货》中,子路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君子义以为上”。
“义”在孔子的君子人格理论体系中,是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的。
如果说“仁”是君子穷其一生的不懈追求,那么“义”就是君子做人、做事的原则要求和原则底线。
走在追求“仁”的道路上,暂时还没有做到“仁”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论语•里仁》)但是,如果做不到“义”,就与“君子”这一人格和称号绝缘了,“君子义以为质。
”(《论语•卫灵公》)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是“君子”与“小人”在“义”上的根本区别。
可见小人不仅绝缘于仁,(《论语•宪问》)同样也绝缘于“义”。
仁义都不沾边,与“坦荡荡”的君子比起来,小人自然“长戚戚。
《论语》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
![《论语》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b5be12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3.png)
《论语》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导言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的记录和论述。
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于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论语》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 《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1.1 孔子及其哲学观点的简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开创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的理论。
《论语》是后代对孔子的言行的记录和整理,以及对他思想的论述和解释。
1.2 《论语》在中国教育思想中的地位《论语》被视为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
其中的理念和教导对于塑造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强调个人修养、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对整个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论语》的教育思想《论语》承载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其核心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德育为本孔子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通过内心的修炼来达到全面的发展。
他认为人的品格和道德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成就,因此应该注重德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2.2 注重言传身教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引导学生。
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榜样,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帮助他们成为道德高尚、品德出众的人。
2.3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孔子重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他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和探索,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观点。
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以便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2.4 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习和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巩固和应用。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通过实际行动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他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
2.5 倡导和谐人际关系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成长和发展需要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和家庭关系。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5e3e60ca6c30c2258019e0e.png)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摘要: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关键字:孔子德育思想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他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
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
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一)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仁爱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在“仁”,表现在“礼”。
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他用“仁”“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具有道德自觉,共同遵守一定的规范,这在春秋战国诸侯分裂割据、混战年年不断的历史时期,无疑是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他的道德思想中,“礼”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是“礼”的内在主导因素,是核心,“仁”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是符合他所认定的真理的最高要求,也是他承认的真理的本身。
孔子按其自己认定的真理,通过一定程度上重人道、面向实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从而建立了“仁”为核心的孝悌、忠信、恭敬、智勇、宽惠、正直、知耻、周而不化、三戒、九思等道德规范,把人们不断培养成为君子——道德修养达到高峰的人。
孔子十分重视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将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
和谐社会道德修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它之所以能够至今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正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个文化的主体便是由以“仁”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作支撑的。
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
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当今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中,缓解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
纵观2007年内发生的大案,贪污腐败、非法集资、监守自盗、“高智商”的计算机犯罪等等层出不穷。
尽管我们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世间百态,值得我们仔细深思和回味。
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渐渐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
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继承与繁荣是极其不利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实现“德治”。
这就要求通过个人的内在修养,以形成“仁”的德性。
孔子曾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公冶长》),“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这些与我们社会总体道德修养现状不谋而合,直指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体----人所存在的问题:人们道德观念日渐淡薄造成世风日下。
与此同时,孔子也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论语·里仁》),“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仁。
⋯⋯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以此来说明道德修养以及自律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想又好又快地发展、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修养水平势在必行。
二.提高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及其现实意义《论语·学而》篇中首次将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作了概括表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无惮改。
”明确指出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标准就是君子,君子就是有仁德的人,而君子的标准则包括五项具体内容:①举止;②学习;③品质;④交友;⑤态度。
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也是相当实用的。
下面,我就以上几个方面具体论述。
首先,“君子不重,则不威”讲的就是君子的言行举止应当达到的标准。
“重”是庄重,“威”是有威严,即是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其中又可以分为语言、仪貌、行为等几个方面。
庄重威严作为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在这个忙碌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此前中外媒体均有过多次报道:中国旅行团到某某地旅行,言行极不文明。
比如随地吐痰、购票插队、大声喧哗、在禁止照相的地方无视规定等等。
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的过失,而是多次反复出现的。
这使中国人在“世界最不文明旅游者”排行榜上榜上有名。
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个大问题: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再次因为其子民缺乏道德修养而声名狼藉,而道德素质低下成为我们给自己贴上的最醒目的标签。
世界不再关注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再欣赏我们的人文气质,不再重视我们的经商头脑,他们在意的仅仅是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
一个人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域的组成个体,从他身上不经意展现的细微末节最能显示他所受的道德素质、文化底蕴、教育背景。
他虽然是个体,但是却是这个企业、这个地域最生动、最真实的“名片”。
因此,我们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让中国人的形象在世界人民的观念中华丽转身,重新获得世界的认可,规范我们的言行举止便是我们首当其冲应当做的。
其次,“(不)学则不固”是讲所学的知识和美好的品德需要巩固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便说明了道德素质的培养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道德修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和实践。
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在心里撒下道德的种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道德的习惯成为指导我们行为的风向标。
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将已有的美好品质得以发挥,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取人之长,让自己的德行趋于完备。
巩固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水平需要持之以恒,这样,我们美好的德行才能得到巩固,展现其应有的光辉。
再次,要将道德修养提高到一定水平,便一定要使道德品质“主忠信”。
一切言行举止都要以忠、信为宗旨,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
《论语》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孔子的教学内容其中两点便是忠、信,可见忠信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中占据十分崇高的地位。
所谓“忠”,是指对人对事尽心尽力,从另一个方面讲,也就是要真心诚意、全心全意地对待他人。
孔子反对虚情假意的交友行为,他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
”(《论语·公冶长》)。
此外,孔子还认为,真正的朋友不是以取悦方为目的,而是要敢于向朋友提意见,孔子称之为“忠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人以正直自居,他们喜欢向朋友提意见,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朋友改正错误,而是带有揭他人之短以掩自己之不足的味道,这是有悖于“忠”的思想的。
而所谓“信”,就是诚实不欺,言行一致。
虽然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然而当今社会巧言令色的人却比比皆是,欺诈盗窃的新闻也常常见诸报刊杂志,人们不再相信身边还有“活雷锋”,人们也不再愿意去当“活雷锋”,不仅如此,人们对于为数不多的、仍然小心翼翼地当着“活雷锋”的人还嗤之以鼻。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这种局面长期存在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关系,而且对社会安定也起着负面作用。
第四,道德素质的提升还需要良好的环境,那就是“无友不如己者”。
人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那么,外界环境对道德的培养就必定会有多多少少的影响。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就是说明了外界环境对人生活发展的影响。
我们交朋结友,要选择德行比自己更高尚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这样,我们的德行才能有上升的空间,使自己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
最后,“过,则无惮改。
”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
”有了过错就要勇于改正。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论语·子罕》),我们只有不断在实际行动中修正自己的行为,最终才能够使自己学习和巩固的美好的道德品质更加尽善尽美。
三.提高道德修养的途径和内容在明确了我们改善道德风气败坏的现状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和标准之后,我们还该依照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以切实将我们的道德素养提高到新的水平。
1.学习学无止境。
要想提高道德素养,我们首先应该有新的心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将提高道德素质作为自己的乐趣,学习也快乐,实践也快乐,我们将在良好的心态中跨越更多的障碍,摆脱更多的束缚,得到更多的成长。
我们可以将学习的途径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在书本中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美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如今的人们已难能可贵。
在书本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前人先辈的光辉事迹、光荣传统,还可以看到许多反面的事例。
我们可以以此警醒自己,同时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今后实践的过程中做得更好。
②向长辈、朋友学习:父母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角色,父母的品德对孩子起了极为重要的表率作用。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便说明了这一点。
此外,向朋友学习也是提高品德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比较中才能发现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和做得不尽人意的方面,我们要善于寻找好的参照物,以此在道德上得到更多的提升。
③在反思中学习:人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反思,而人类学习最重要的也就是反思。
人在反思中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举以一反三,是我们进步的捷径。
不过,我们将反思的结果付诸实践,最终也应该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以此得到更为丰富的结论,为下一次的实践做好充足的准备。
2.端正态度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道德修养,态度确实是起决定作用的。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这将使我们在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宽”和“严”的尺度,更有利于我们扬弃地学习,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有不断进取的决心才能取得最终的进步。
3.交朋友如上所述,“主忠信”是判别朋友关系的主要原则。
孔子将朋友分成三类。
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现在交友的准则和对其判断的依据。
所谓“友直”,是指结交正直的朋友。
孔子认为,正直是人与生俱来的品德之一,“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也是人作为朋友的重要品德之一。
而正直的基础是“忠”。
孔子主张:作为朋友应该是“忠告而善道之”(《论语·颜渊》),既要诚心诚意地向朋友提意见,也要善于提意见。
而善于提意见就是要把握“直”的限度,注意提意见不要太直率了,有可能为朋友所不能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坚持直言相劝,则朋友之间有可能会疏远开来,“朋友数,其疏矣。
”(《论语·里仁》)故孔子认为,在多次劝告而仍不能为朋友所接受的情况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论语·颜渊》)。
所谓“友谅”,也就是要与讲信用的人交朋友。
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信不仅是获得他人信任的基础,同时还是朋友之意相互提意见的基础,“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论语·子张》)。
我们只有在与人交往并发现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坚定自己的脚步,愈行愈远。
所谓“友多闻”,是指结交见闻广博的人为友。
如上所述,在孔子看来,无论是“友直”还是“友谅”时,其共同之处在于都离不开“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