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胸痹心痛病临床路径(住院)解析
胸痹分析报告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郑州市中医院一、基本情况胸痹心痛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6年4月至6月,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在心病一科应用“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73例,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10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4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73例: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73例,痰瘀血瘀0例,气虚血瘀证0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情志护理、活动指导、服药护理、饮食护理、腹部按摩、饮水指导、排便指导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穴位贴敷、艾灸、中药硬膏贴、水针、穴位注射、中药热奄包、中药泡洗、中药熏洗、中药塌渍。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中药塌渍、穴位贴敷,其次是灸法。
分析其原因:1.中药塌渍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浴或浸浴,已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的一种治疗方法。
塌渍时热能因子与雾化的中药离子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层转运进行血液循环使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减轻心脏负担,促进新陈代谢;且能够净化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管弹性,防止疾病发生。
2.中药塌渍具有神经、经络的调节作用。
它的热药效应能使不协调的脏器功能得到有益调节,使人情绪放松,肌肉松驰,睡眠改善,身心舒畅,从生理到心理趋于协调平衡,同时药包的名贵中草药还能达到养血,补气,安神的目的。
3.中药塌渍疗效可靠,无副作用,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4.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中药塌渍、穴位敷帖、艾灸、中药硬膏贴。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等。
以下是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中医临床路径1.接诊与初步评估: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
2.查体与辨证分型:医生进行查体,包括测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并观察面色、舌苔等反映机体状况的指标,辨证分型以确定病机。
3.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4.诊断:综合以上信息,确定准确的诊断。
5.治疗方案制定:根据病情和辨证分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6.治疗:根据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或其它中医疗法。
7.疗效评估: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辅助检查结果等。
8.随访: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9.评估和总结:综合治疗效果和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和总结,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疗方案1.药物治疗:(1)针对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开窍的作用。
(2)针对心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舒心安神片,具有舒心安神、解郁化痰的作用。
(3)针对气滞血瘀型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2.针灸治疗:(1)针灸穴位:可以选择足三里、曲池、中脘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缓解胸痹症状。
(2)针灸方法:可以选择温针、寒针等方法进行刺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中药治疗:(1)柴胡疏肝散:主要由柴胡、黄柏、赤芍、青皮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理气、解郁开窍的作用。
(2)舒心安神片:主要由天麻、丹皮、茯苓等药物组成,具有舒心安神、解郁化痰的作用。
(3)血府逐瘀汤:主要由川芎、红花、郁金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4.注意事项:(1)避免饮食过度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胸痹症状。
(2)调整生活作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胸痹的不良影响。
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临床路径研究
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临床路径研究作者:孙影张广智于清华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32期【摘要】目的依据临床路径对中医治疗胸痹进行管理,观察临床路径在确保医疗质量、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作用。
方法将60例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非临床路径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住院时间、总费用、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总费用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路径可强化中药治疗依从性,降低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住院总费用、住院时间等,是控制治疗质量的良好工具。
【关键词】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为研究临床路径在中医治疗胸痹病种质量控制中的效果,对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院的、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30例患者进行中医治疗临床路径管理。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临床路径组:共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1.4±5.32)岁;对照组:共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
平均年龄(60.8±5.45)岁。
两组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1. 2.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ZYYXH/T4-T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 2.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1. 3 纳入标准①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②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③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2013胸痹心痛病临床路径解析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住院)(2012 年)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 编码:I20.805)或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 编码:I20.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 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 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及我科2012 年《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诊疗常规》。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1)气虚血瘀证(2)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4)痰阻血瘀证(5)气虚气滞、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证(伏寒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
l.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中医诊疗过程中,结合医案和医学经验,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以规范诊疗过程,提高诊疗质量和疗效。
胸痹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喘等不适症状,严重时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本篇文章将探讨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第一步,明确病史和症状病人来就诊时,首先需要对其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包括病史、家族病史、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综合了解。
通过仔细地观察和询问,帮助医生明确胸痹的发病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初步的诊疗方向。
第二步,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是指依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找出病因、病位、病机等方面的异常,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常见的胸痹分为气虚型、痰湿型、瘀阻型等几种类型。
而且不同类型的胸痹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也不同,因此,在确定中医辨证的同时,也要根据辨证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中医方剂和治疗方法。
第三步,制定治疗方案制定治疗方案是整个诊疗过程中的核心,要经过医生们的共同努力与讨论,确定出科学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治疗方案。
由于胸痹疾病患者的体质、年龄、季节、病情差异都很大,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一般而言,治疗方案会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临床营养、心理疏导等方面,以综合提高治疗效果。
第四步,实施治疗和护理治疗和护理是诊疗过程中最重要的切入点,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执行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一方面,药物及穴位的应用必须是规范合理的,以达到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患者需要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饮食、注意心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第五步,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评估疗效是整个诊疗过程中最后的一步,通过定期随访和回访,了解患者的症状、身体状况和生活状态等情况,帮助医生评估疗效,进而调整治疗方案,以优化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过程中的应用,对于加强中医诊疗规范化、质量化、效果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胸痹心痛病患者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胸痹心痛病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胸痹心痛病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应用效果。
方法:将60例胸痹心痛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按照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实施临床护理、康复指导以及健康宣教。
结果:实验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治疗依从性、中医操作使用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提高了护理质量,使医疗成本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胸痹心痛病【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411-02临床护理路径(CN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护理方法,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新模式。
其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与记录,使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1)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我科在临床护理路径中充分发挥中医饮食调护和情志护理的特点,优化耳穴贴压、艾灸、穴位按摩、中药灌肠、中药足浴等中医特色护理措施,为了探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我们开展了针对胸痹心痛病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自2013年09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确诊为胸痹心痛病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52~91(平均71.7)岁,入院时均无严重并发症,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最新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pdf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 2012年)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1、临床表现:(1)症状: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胸痹的临床路径
心肌梗死 (胸痹)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护理版)主讲人:易玲学时:2学时日期 : 入院当天项目 : 评估1.一般评估:生命体征,情志,皮肤,药物食物过敏史等2.专科评估: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体重、身高、家族史、呼吸、体温、血压、脉搏二便等3.评估胸痹(心肌梗死)的病性:为本虚表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标实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治疗1.遵医嘱补液治疗,勤巡视2.根据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3.及时给氧,氧流量以2~3L/min为宜,持续吸入检查1.遵医嘱告知病人空腹采血及空腹做上腹部B超,留尿做下腹部B超等,指导患者留取大小便及痰标本(如留痰培养标本,必须使用无菌器皿,清晨漱口后留取咽喉深部的痰液)2.告知患者心脏彩超及特殊咽检查的意义给药护理1.遵医嘱静脉给药,注意用药后的观察,如静脉使用溶栓疗法,观察溶栓后的心电图改变,及疼痛的缓解,使用溶栓药物对有出血倾向者,活动性溃疡者,接近新技术而创面未愈合者,血压过高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着禁用2.并发心力衰竭者,程度较高可舌下合服,硝酸异山梨脂。
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如心衰较重者宜选用硝普钠静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24小时内尽量避免使用洋地黄剂3.中药汤剂宜温服活动1.绝对卧床休息饮食饮食宜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应定时定量,防过饱过饥,注意调补气血,加强营养。
心阳气虚者,忌食生冷瓜果以及其他凉性食物,适宜安神温补之品;心阴两虚者,忌食辛辣烟酒及其他热性食物,适宜滋阴养血之品护理1.按服务规范要求安置病人,了解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皮肤护理2.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用药效果,以辨别实证和虚证3.“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所以病室及环境必须保持安静,避免突然的高喊尖叫;“动则气耗”要注意卧床休息,胸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4.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做好安全防护健康宣教1.做好入院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病区环境、呼叫仪的使用,请销假制度,探视制度等2.详细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各项检查的注意事项3.绝对卧床休息,进食,排便,翻身,洗簌由护士协助完成4.告知患者自我监测心率与心前区的频率第2-3天检查遵医嘱抽血,指导正确留取大小便标本,交待各项检查的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及要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2.鉴别诊断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实用版)目录1.胸痹心痛的中医解释2.病案介绍3.病案分析4.治疗方案及效果5.结语正文【1.胸痹心痛的中医解释】胸痹心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紧缩感,甚至疼痛放射至肩背、手臂等部位。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多由气滞、血瘀、寒邪、痰湿等因素导致心脏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疼痛。
【2.病案介绍】患者,男性,45 岁。
主诉:反复发作胸痛、胸闷 1 年,加重 1 周。
患者 1 年前开始出现胸痛、胸闷症状,多在劳累、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后可缓解。
近 1 周来,症状加重,发作频繁,每晚发作 1-2 次,疼痛剧烈,伴汗出,需含服速效救心丸方能缓解。
【3.病案分析】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舌脉象,诊断为胸痹心痛。
结合患者病程及症状,分析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患者长期劳累,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血行瘀阻,心脉痹阻,不通则痛。
【4.治疗方案及效果】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桃仁 15g,红花 15g,当归 15g,生地黄 15g,川芎 10g,赤芍 10g,柴胡 10g,枳壳 10g,桔梗 10g,牛膝 15g,甘草 6g。
水煎服,每日 1 剂。
患者服药 7 剂后,症状明显缓解,胸痛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舌质紫暗,脉弦涩。
上方加减,继续服药 14 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舌质转红,脉弦。
后续随访 3 个月,症状未再发作。
【5.结语】本案例中,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胸痹心痛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胸痹临床护理路径
1、入院第一日: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级别一级护理A(生活部分自理)
项目
项目内涵
备注
专科护理
1.入院评估
1.安全的评估
2.相关疾病的了解程度
3.病人基本情况的评估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每小时巡视患者一次
3.监测生命体征
按医嘱测量生命体征
4.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观察患者反应。
介绍药物作用,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
2.监测生命体征
2次/日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观察患者反应。
介绍药物作用,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
4.心理护理
按病情进展进行
5.饮食指导
给予专科饮食指导
6.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健康指导
卧位、运动的指导
基础护理
1.整理床单位,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
2.指导面部清洁和梳头
3.指导口服中、西药
4.指导更衣、洗头(根据需要)
基础护理
1.整理床单位,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2.指导面部清洁、更衣、洗头
3终末处理
需要时
1次/日
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三级护理。
三级护理
项目
项目内涵
备注
专科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每三小时巡视患者一次
2.监测生命体征
1次/日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观察患者反应。
介绍药物作用,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
4..心理护理
按病情进展进行
5.饮食指导
给予专科饮食指导
6.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健康指导
卧位、运动的指导
项目
项目内涵
备注
专科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每小时巡视患者一次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胸痹心痛病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 2 ] 王 晓斌 , 祝登峰 , 杨献 军. 中医临床路 径在不 稳定型 心绞痛患者健 康教育 中的应用 [ J ] . 福 建中医药 , 2 0 1 1 , 2( 1 2 ) : 6 5— 6 7 . [ 3 ] 陈丽 芸. 胸 痹 病 人 的 中医辨 证 施护 [ J ] . 中医 临床研 究 , 2 0 1 1 , 3
参考文献:
教, 内容包括患者入院评估 、 基本信 息采集 、 证候 施护 、 中医特色 治疗护理 、 中医药特色康复与健 康指 导等 。 护理人员 针对患者不 同的证型 , 实施辨证施护 。
3 治疗结果 ( 见 表 1一表 2 )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例)
[ 1 ] 李 明子. 临床路径的基 本概念及 其应 用 [ J ] . 中华护理 杂志 , 2 0 1 0 ,
表 2 两组 患者 对 护 理 服 务 的满 意 度 的 比 较 ( 例)
开始针 对胸痹心痛病开展 中医护理 临床路 径 , 配合健康 教育 , 取 得 了一定 的临床疗效 , 现总结如下 。
1 临床资料 共选取 1 0 0例 , 均为 2 0 1 2年 1月 一 2 0 1 4年 1月在我 科住院 的胸痹心痛病患者 , 随机分 为两组 。治疗 组 5 0例 , 男3 O例 , 女
中医护理 临床路径 是一 种科学 的 、 综 合 的、 具有 中医护 理整 体观 和辨证施护原则 的护理 工作模 式 , 规范 了护 理行为 , 改 善与 提高了服务质量 。本研 究表 明 , 在胸 痹心 痛病 患者 中实施 中医 护理 临床路径 , 具有可操作性 、 可行性 , 适 于临床推广应用。
2 0例 ; 平均 年龄 ( 8 9±6 . 6 7 ) 岁 。对 照组 5 O例 , 男 3 2例 , 女 1 8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胸痹是一种常见心脏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胸闷、胸疼,常伴有气短、心悸等症状。
传统中医学认为,胸痹是由于痰湿、气滞、血瘀等因素导致心脏功能不全所致。
因此,在对胸痹患者治疗时,中医临床路径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医临床路径在胸痹护理中的应用。
一、中医临床路径的概念中医临床路径是指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病情发展规律、临床经验等因素,制定出符合中医诊疗特点、适合临床工作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中医临床路径可以具体细化诊断、治疗、护理等各个环节的流程和标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一)中医诊断在胸痹患者的中医诊断中,应当注重病因辨证。
胸痹可能是由于痰湿、气滞、血瘀等因素导致,因此需要针对其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例如,对于痰湿内阻证,应以清热化痰、行气化湿为法;对于气滞证,应以疏肝理气、舒筋活络为法;对于血瘀证,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法。
通过辨证论治,可以制定出符合患者个体化情况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胸痹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针灸、推拿、中药等。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确定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气滞证型的胸痹患者,推拿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的效果较好;对于痰湿内阻证型的患者,中药清热化痰、散瘀止痛的作用更为显著。
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疗效观察,并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进行调整。
(三)中医护理针对胸痹患者的护理,中医临床路径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常见的护理措施包括中医按摩、中药膏药敷贴、针灸养心等。
这些护理措施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缓解胸痹症状,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措施,以防病情加重。
三、总结。
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入院标准:1.生命征平稳,病情稳定,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需要住院康复治疗。
2.无严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或以上并发症已得到较好的控制。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 2019版:A04.01.0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6),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中的胸痹病诊断标准。
具体如下: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②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④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必要时行冠脉CTA、冠脉造影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年《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①病史: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
疼痛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胸憋闷感,呈阵发性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症状。
存在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
心痹 风湿性心脏病 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临床路径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121-2008)、《现代中医心血管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等制定。
主要症状:胸闷、气短、乏力,甚则出现呼吸困难。
次要症状:心慌、咯血、咳嗽、水肿、紫绀等。
根据以上症状结合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是指风湿热后遗留的,以心脏瓣膜损害为主的心脏病变。
本病可累及各瓣膜,其中以二尖瓣病变最为常见。
(二)证候诊断:1、热毒侵心证:初期多见发热、咽痛,或有关节疼痛,继而出现心悸不宁,胸闷,气短,动辄尤甚。
舌红衬紫苔黄,脉浮数或滑数。
2、心肺两虚证:咳嗽,咯痰或干咳,气短,气促,动则加剧,或夜间突发气促,易感冒。
苔薄白,脉弱。
3、心肾阳虚证:心悸怔忡,形寒怯冷,面色恍白,两颧紫红,气短似叹息状,腹胀,四肢不温,自汗尿少,肢体浮肿。
舌淡苔白,脉细弱。
4、阳气虚衰、血瘀水停证:口唇紫绀,两颧暗红,胁下痞块,颈脉曲张,爪甲青紫,胸闷胸痛或脘腹胀痛,心悸气短,下肢浮肿。
舌紫暗或瘀斑,脉细或涩。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热毒侵心证治法:清热解毒,养心安神推荐方药:五味消毒饮和黄连解毒汤加减。
金银花、黄连、酒黄精、百合、山豆根、甘草等。
中成药:通塞脉片、银翘散等。
2.心肺两虚证治法:补益心肺。
推荐方药:养心汤加减。
黄芪、茯苓、当归、川芎、炙甘草、半夏、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党参、肉桂等。
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养心氏片等。
3.心肾阳虚证治法:补益心肾,温阳利水推荐方药:真武汤、参附汤加减。
生炙黄芪、淡附片、党参、玉竹、车前草、丹参、葶苈子等。
4.阳气虚衰,血瘀水停证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利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2012 年)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 编码:I20.805)或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 编码:I20.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 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
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
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 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及我科2012 年《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诊疗常规》。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
(1)气虚血瘀证
(2)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4)痰阻血瘀证
(5)气虚气滞、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证(伏寒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
l.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肌红蛋白);
(4)凝血功能检查;
(5)血压、脉搏、心率;
(6)心电图;
(7)胸部X 线片;
(8)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9)24 小时动态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 小时动态血压、甲状腺功能、B型尿钠肽(BNP)、超敏CRP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冠脉CTA经颅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静息心肌核素显像+负荷心肌核素显像、腹部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2)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益气化瘀、豁痰通络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4)痰阻血瘀证:祛痰活血化瘀
(5)气虚气滞、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证(伏寒证):益气化瘀、理气通络、平调寒热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
4.穴位贴敷。
5.其他适宜疗法。
6.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心痛、胸闷、气短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心绞痛分级属于
I 级或II 级者。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冠心病治疗及二级预防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急性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出现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患者及其家属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发生异议,导致该路径无法正常实施,退出本路径。
二、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冠心病心绞痛)(TCD 编码:BNXO20 ICD-10编码:120.805、120.001)的患者。
发病时间: _年_月_日 住院日期: _年_月_日出院日期: _年_月_日 标准住院日W 14天
实际住院日: 天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岁门诊号:
______ 住院号: 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