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苏幕遮 碧云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苏幕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苏幕遮》创作于唐代,反映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和对家乡的思念。这个背景使得诗歌充满了豪迈与悲壮,诗人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同情。
4.比较题:比较《苏幕遮》与另一首边塞诗(如《塞下曲》),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
《苏幕遮》与《塞下曲》都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赞美。不同之处在于,《苏幕遮》更注重对边塞景象的描绘,以意象取胜;而《塞下曲》则更注重叙事,通过具体事例表现边塞将士的英勇。艺术手法上,《苏幕遮》以夸张、对仗为主,而《塞下曲》则以叙事、抒情为主。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苏幕遮》,了解了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通过分析《苏幕遮》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我们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对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当堂检测:
-请学生分析《苏幕遮》中运用的意象,并说明这些意象如何塑造诗歌的意境。
过程:
简要回顾《苏幕遮》的学习内容,强调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苏幕遮》鉴赏的分析短文,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推荐阅读:《唐代边塞诗选》、《唐宋诗词鉴赏》等书籍,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边塞诗的发展和艺术特色。
-艺术欣赏:推荐欣赏唐代边塞诗相关的绘画、音乐作品,如古画《边塞行旅图》、音乐作品《塞上曲》等,从多角度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诗人传记:阅读有关边塞诗人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传记,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文化讲座:参加关于唐代边塞文化的讲座或研讨会,让学生从更宽广的视角认识边塞诗的历史价值。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苏幕遮》优秀教案
板书设计苏幕遮周邦彦燎香消暑沉闷羁旅之思愁苦风荷上片鸟雀呼晴欢快下片写景(触景生情)抒情思乡之情伤感风荷出水欣喜一、导入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展示课件学习目标(齐读)知人论世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我们一起来初读这首词,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朗读时一定要注意易错的字音,另外要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及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思考:1、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板书)2、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四、内容赏析(一)赏析上阕展示课件思考: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哪几幅图画?展示课件一开始描述了室内的活动。
梅雨季节,一场连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又潮又闷,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的暑气。
人的心情也是烦闷的。
——燎香消暑(板书)接着我们又看到一幅图画,跟刚才的静物相比,充满了动感!鸟雀呼晴(板书)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让学生说)......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
“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
我们仿佛听见了什么?“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词人把鸟儿们写的这么可爱,说明作者心情怎样?——高兴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于是作者由室内走到户外。
心情也随之转晴了,接着映入眼帘的又是什么画面呢?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接着,词人的视线推向整片荷塘。
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有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碧云天)》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情感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热爱与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苏幕遮(碧云天)》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诗词创作的背景。
2.2 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3 诗词翻译对照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诵读、讲解、小组合作、情感体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苏幕遮(碧云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
5.2 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5 课堂小结5.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苏幕遮(碧云天)》,并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第六章: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评价评价学生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程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
6.2 教学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7.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7.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幕遮(碧云天)》,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幕遮(碧云天)》,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其他类似诗词,加深学生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
3.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碧云天)》,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感知诗词的美感。
3. 字词讲解: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4. 意境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主题探讨:让学生讨论诗词的主题,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6. 艺术鉴赏: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7. 拓展延伸:介绍其他类似题材的诗词,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讨论成果,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交流。
4.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在课堂问答中的思维敏捷性和回答准确性,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苏幕遮(碧云天)》及相关诗词的教材。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背诵本词。
教学重难点:1.品味本词重点词句,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2.对面落笔的抒情方式。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板书】苏幕遮周邦彦二、知人论世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幻灯片】三、因气求声1.自由诵读这首词。
2.学生自由起来诵读此词,读后要求学生结合对这首词的理解,谈谈对本词的朗诵,是如何处理的?3.教师指导诵读:整体上,上阕欢快,下阕轻柔。
4.欣赏视频:《苏幕遮》朗诵。
5.学生再自由读,并齐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
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提问】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3.【提问】作者为什么思乡?用文中话回答。
【明确】“故乡遥,何日去?家在吴门,久作长安旅”4.【提问】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明确】上阕写眼前荷花美景;下阕抒思乡之情。
5.【提问】上、下阕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关联?联系两阕之间情感纽带是哪个意象?【明确】见景抒情。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苏幕遮 碧云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苏幕遮碧云天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了解范仲淹生平及其词的创作风格。
2.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准确默写全词,并赏析本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重点: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2.总结本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把握本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一、知识链接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二、整体感知1.初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词中哪些词语可以体现?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2.再读本词,概括本词上片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3.三读本词,如何理解“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休独倚”表达了词人夜里因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于是想登楼远眺,排遣愁怀;但空中的圆月更反衬出了词人的忧愁寂寞。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 教案
苏幕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重点难点】词中独到的景物描写及词中流露的思乡之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二、作者简介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节拍)3、读出情感。
(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思考: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思乡之情四、合作探究(一)、上片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
2、这些意象的前面后者后面有一个动词,请同学们找出。
燎呼窥举3、这些动词很好的体现了景物的意境,请同学们赏析动词的作用。
燎、烧,点燃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呼、窥:拟人的修辞手法呼:充满人性化,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举: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4、王国维认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1)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碧云天)》。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碧云天)》。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幕遮(碧云天)》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理解诗词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苏幕遮(碧云天)》。
2. 结合课后注释,解释诗词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碧云天)》的鉴赏短文。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3. 鉴赏教学:教会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背诵和鉴赏作业,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了解学生对《苏幕遮(碧云天)》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苏幕遮》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苏幕遮》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苏幕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分析;3. 背诵和默写《苏幕遮》。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苏幕遮》的深层含义;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 欣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苏幕遮》的背景和作者;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理解字词含义;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总结;5.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谈谈对《苏幕遮》的欣赏和感悟;6. 背诵与默写:引导学生背诵和默写《苏幕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幕遮》;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赏析文章;3. 推荐一首类似《苏幕遮》的诗词,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特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字词解释和翻译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苏幕遮》的背诵和默写情况;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5. 学生对古典诗词欣赏的方法和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 采用欣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4. 运用互动教学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5.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
八、教学准备1. 准备《苏幕遮》的文本材料,包括原文和注释;2. 准备与《苏幕遮》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介绍、诗词创作的背景等;3. 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图片、音乐等;4. 准备合作探讨的问题和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5. 准备课后作业的设计,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5课 苏幕遮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5课苏幕遮学习目标1.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
2.全词天然纯美,不事雕饰,别具风韵。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这首词抒写羁旅相思之情,题材基本属于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情致的深婉,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景,视野阔远,暗透乡思。
一句一景,自天而地,自波而烟,层层推进,意象缠绵,而无衰颓情味。
下片抒情,情深意挚。
三层转折。
一写愁思难寐,惟归乡之“好梦”方可慰藉“乡魂”之焦虑;二写独倚高楼之难堪;三写借酒浇愁,极写其乡愁之浓,相思之切。
像这首词这样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确切地说,是阔远之境、秀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一、作者简介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北宋词人。
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
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
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
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
卒,赠宣奉大夫。
二、背景简介周邦彦精通音律,创制出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枝香近》《玲珑四犯》等。
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
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
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
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
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高中语文 35苏幕遮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苏幕遮
、理解本词表现手
导入示标
谁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上可以分上、下两阕;在内容上,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些什么
“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
美景,作者不由地触景生情。
齐读下阕,体会思乡之情。
学做思三:结合古诗词表达技巧,你能准确体会出作者传递的情感吗?
没有直写,而是用设问的手法,反最后两句转入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度,恍若已回
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视野开阔,境界清。
高中语文3.5《苏幕遮》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定稿)
高中语文3.5《苏幕遮》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定稿)第一篇:高中语文3.5《苏幕遮》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定稿)《苏幕遮》一.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 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二.词文赏析:(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1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赏析“呼”和“语”。
A .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5课 《苏幕遮》 教案
苏幕遮教学目的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3.诵读课文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人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莲荷有关的词——周邦彦《苏幕遮》二、知人论世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
周邦彦的词作,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羁旅愁思是周邦彦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邦彦词作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想情绪与荷花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三、解题“苏幕遮”,词牌名,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为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四、整体感知1.注释①溽rù,润湿、湿热。
②呼晴,唤晴,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③侵晓,拂晓;侵,渐近。
④宿雨,隔夜的雨。
⑤清圆,清润圆正。
⑥吴门,今江苏苏州。
⑦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荷花的别称。
2.译文焚烧着沉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
拂晓时分,鸟雀鸣唱,报告着天晴的消息,我偷听着它们在屋檐下的说话。
初阳映照,荷叶上隔夜的雨水已经晒干,荷叶铺满水面,清润圆正,迎着晨风,亭亭玉立。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精选10篇)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精选10篇)《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因此诵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学生可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篇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相关情况,理解本词内容,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难点】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荷花的图片配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之后,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检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
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春雨、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著有《片玉集》,也称《清真集》。
三、初读感知(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美,生读,教师范读。
)诵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四、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学生完成)上片写夏日早晨清新明丽充满生机的美景。
下片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五、合作探究鉴赏手法(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拨提升)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
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
(1分)词人在室外见到了摇曳生姿的“风荷”,引发了词人的思乡感情。
(2分)感情抒发得自然真切,不漏痕迹。
(1分)【教师拓展】触景生情《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苏幕遮(碧云天)》的背景及作者辛弃疾。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和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解读词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词的美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碧云天)》。
学会通过诗词的韵律、字词的选用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理解其词作中的忧国忧民之心。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词的背景知识及作者辛弃疾的词风。
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词情感的理解和欣赏。
2.2 教学难点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作者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及其词作的影响。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苏幕遮(碧云天)》,理解大意。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集体分享各组的发现和感受,共同解析诗词中的深层含义。
3.4 深入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深入讲解诗词背景和作者情感。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词美感。
3.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students to imagine and experience the emotions of the poet through the poem.学生分享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进行情感交流。
第四章:课堂小结与拓展4.1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词鉴赏的方法。
强调《苏幕遮(碧云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4.2 课后拓展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辛弃疾的词作进行深入研究。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苏幕遮》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苏幕遮》的背景和意义;(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3)能够欣赏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2)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3)通过对比学习和诗歌手法的探讨,提高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2)培养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3)提高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的背景和意义;2.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 诗的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 对比学习和诗歌手法的探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幕遮》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与解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5.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类似诗歌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发现不同诗歌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6. 诗歌手法的探讨:分析《苏幕遮》中的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技巧,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苏幕遮》的理解、赏析文章的写作水平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五课苏幕遮》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苏幕遮》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3、在诵读品味中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3、在诵读品味中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在诵读品味中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板书设计:苏幕遮周邦彦燎香消暑沉闷羁旅他乡忧愁风荷上片鸟雀呼晴欢快下片写景(见景生情)抒情梦回荷塘伤感风荷出水欣喜教学过程一、导入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笔下的荷花勾起了他怎样的思绪。
[设计说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设计目的]“知人论世”,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诵读词作,初步感知1、请同学朗读(检查预习)初读要求:读准字音燎(liáo) 溽(rù) 侵(qīn) 窥(kuī) 楫(jí) 浦(pǔ)2、教师点评,指导诵读: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初步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3、全班齐读[设计说明]在反复诵读过程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苏幕遮碧云天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1.了解范仲淹生平及其词的创作风格。
2.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准确默写全词,并赏析本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重点: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2.总结本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把握本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一、知识链接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二、整体感知
1.初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词中哪些词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2.再读本词,概括本词上片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3.三读本词,如何理解“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休独倚”表达了词人夜里因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于是想登楼远眺,排遣愁怀;但空中的圆月更反衬出了词人的忧愁寂寞。
不由得端起酒杯来想一舒愁苦的百转回肠,谁知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泪,反而使自己的愁思更加悲苦。
三、疑难探究
1.《苏幕遮》中“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三句是怎样层层推进的呢?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萋萋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
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
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
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
所以说它“无情”。
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2.回味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1)手法:写景入手,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2)具体分析: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乡怀人之情。
(3)手法独到之处: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
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泪痕所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四、巩固提升
1.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试说说文中的“芳草”“斜阳”的意象与想家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关的典故?明确:(1)芳草意象:“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
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
(2)斜阳意象:“一任斜阳伴客愁”
古诗词中,夕阳是诗人们乐意运用的意象。
这一意象或称作斜阳、残阳、落照、残照、落日、斜日、斜晖等,可谓名句迭出精彩纷呈。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贾岛《暮过山村》)诗人借夕阳以反映乡思乡愁。
红日西沉为白昼的结束,此时一切归于黯然冷淡,极易触发天涯游子心底的乡思乡愁,一种沉寂悲凉的氛围就会笼罩全身。
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诗作表现游子在日落时滋生的浓郁乡思。
落日可见,故乡遥远,碧山相隔,暮云遮拦,他乡之客触景生情,由夕阳生发出乡思之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苏幕遮》(碧云天)赏析
词写旅次乡愁与儿女之情、相思之恨。
上片写景。
开篇“碧云天,黄叶地”上下辉映,写出了秋日的天高气爽,渲染了澄碧的秋色。
以如此广袤无垠的天地作为秋思乡愁的背景在宋词中比较少见,宽大深远的境界中所烘托出来的情感也显得格外深沉浑厚。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一段,明显地由此脱胎而来。
秋色的渲染,已经融入了“悲秋”的情绪。
秋色渗透了天地之间,那浩浩淼淼的秋水,带着无休无尽的秋意悠悠远去;秋江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这是秋日特有的景象。
词人由上而下、由近及远,写出一派俊爽空灵的境界。
歇拍宕开一笔:登高视野所及,都是凄凄连绵的“无情芳草”,这“芳草”阻碍了行人的视线、阻挡了游子的归程,铺天盖地,蔓延无边。
这句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中化出,抒情更加含蓄化。
下片言情。
过片两句承上启下,言相思愁苦都是因为离乡背井所导致的。
以下句句用映衬手法:“好梦留人睡”,则除酣梦之外,整日为相思别情所困扰;“明月楼高”,则以美好景色反衬眼下的孤寂,所以自我劝告“休独倚”;结尾推进一层,暗用“举杯消愁愁更愁”诗意。
词人从“酒”联想到“泪”,并通过“愁肠”将二者做巧妙转化,构思新颖别致。
该词格调绵丽细密,通篇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并以丰富的联想烘托离愁别况,有时化用前人诗句却不露痕迹,是宋人写别情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