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态农业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为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为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为1. 简介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机制,构建稳定、高效、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系统。

生态农业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2. 生态农业的原理2.1 生态系统模拟生态农业的原理之一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环境和资源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生态农业通过建立多样性的农田生态系统,使农作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生态效益。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农业的另一个原理是保护和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

传统农业通常采用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农作物,这种做法容易导致病虫害的爆发和土壤的退化。

而生态农业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引入多种农作物、杂草和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并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和农作物的抗逆能力。

2.3 循环利用生态农业的原理之一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传统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常常浪费大量的水、肥料和能源资源,而生态农业通过循环利用农作物残体、畜禽粪便和农田废弃物等有机废弃物,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的浪费。

2.4 理性利用农药和化肥生态农业的原理之一是理性利用农药和化肥。

传统农业往往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土壤污染和生态环境受损。

生态农业强调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合理施肥,通过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生物防治和有机施肥等措施,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 生态农业的实践与应用3.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有机农业通过禁止或限制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强调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倡生物技术和农业生态学的应用,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产品。

3.2 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农田生态系统建设是生态农业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合理调整农田的结构和布局,增加生物多样性,建立农作物与动物的相互关系,优化土壤环境,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农田生产力的目的。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与稳定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运行与它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结构是否合理、优化,决定了功能的优劣。

只有各组分结构协调、合理,才能发挥稳定、持续和高效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空间(水平、垂直和多层次)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食物链)结构。

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不一定等于系统中各部分要素简单相加之和。

而一个结构合理的系统,其整体功能必定大于各部分独立存在时的功能之和。

相反,一个结构不合理的系统,其整体功能则很可能小于各部分独立存在时的功能之和。

生态系统也不例外。

例如,作物生产是一个种群过程,群体产量的形成绝非各个体单独种植时产量的简单相加。

对于农作物种植系统而言,在氮、磷、钾均缺乏的情况下,不论单独使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肥料,都能够获得作物产量的提高;但是如果采取氮、磷、钾科学配比,综合优化施肥方案,就会取得比三种肥料分别单独使用时产生的增产量之和更高的增产量。

反之,如果各种肥分搭配不当,安排不合理,完全有可能出现整体效果小于部分之和的情况。

农业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它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只有在具有一个能保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畅通的良好结构,才能产出更多的产品,更好地发挥各种有益的效能。

常规现代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最大缺陷之一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因为这种农业模式盲目地追求高投入、高产出;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和地力衰退;不加选择地滥用杀虫剂、除草剂,导致有害昆虫天敌数量的下降,使得虫害的发生更加频繁,损失也更加严重。

生态农业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替代农业经营方式,它主张合理利用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并强调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以追求长期的、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二、系统的生态效率原理在生产力生态学中,生态效率是通过计算能流过程中各个不同点的能量的比值而得到的。

模块二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

模块二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
模块二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
情境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一)种群
(一)种群
1、概念: 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
体的集合。
– 种群是物种的基本组成单位。 – 种群也是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虽然是由个体组成的,但不是个体的简 单累加,它具有物种个体所不具有的独特性质、 结构和功能,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力。
集群分布示意图
(2)数量特征
①种群大小和密度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年龄结构和性例 ④迁入率和迁出率
数量特征的统计和分析,有利于掌握种群的历 史、现状和预测种群的未来发展趋势。
①种群大小和密度
种群大小:指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 体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
①种群大小和密度 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数目。
让我们重新回到数量特征的图表
数量
3.种群的调节
• 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一切因素,都同时影 响种群的数量动态。
(1)气候学派
(2)生物学派
(3)食物因素
(4)自动调节学说
①行为调节
②内分泌调节
③遗传调节
4.种内与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 主要的种内相互作用是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
年)每1000个个体的出生数(死亡数)来表示。
• 种群增长率:是单位时间内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数量增加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数量减少 出生率 =死亡率 种群数量达到平衡状态
③年龄结构和性例
• 年龄结构:指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 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 注:宽度则代表该种群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引言随着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农业方式的研究和改进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行的农业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原理一:生态循环利用生态农业的核心原理是生态循环利用,即通过合理的生态系统设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再生。

具体而言,生态农业倡导土壤肥沃度的保持和提高,通过合理的有机肥料使用、植物残体的还田和微生物的辅助作用等手段,实现养分的循环再利用。

同时,生态农业还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雨水集中和农田排水系统的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合理利用有机肥料•还田植物残体•微生物辅助作用原理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农业强调保护和恢复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生态链条,对农田的生产和生态平衡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调节害虫和农作物病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

生态农业通过合理的生态布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构建了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农田生产的可持续性。

•调节害虫和农作物病害•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原理三: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生态农业推崇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有效地监测和调节农业生产环境,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传感器技术监测环境•人工智能优化农业生产•大数据分析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原理四:可持续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追求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农田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提高土壤质量和农田的水保持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现象。

农业绿色发展包括哪些,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农业绿色发展包括哪些,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农业绿色发展包括哪些,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农业绿色发展包括农业生物学技术、生态物质循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

农业绿色发展的趋势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将成为基本目标,多样化的模式将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水土资源保护将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补偿政策将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绿色发展倡导“以人为本”,以安全为标准,产出卫生安全、数量充足、营养合理的绿色食物。

一、农业绿色发展包括哪些农业绿色发展包括农业生物学技术、生态物质循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三大系统。

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保护环境。

1、发展趋势(1)农产品质量安全将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目标。

(2)多样化的模式将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3)水土资源保护将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

(4)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

(5)生态补偿政策将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主要特征(1)倡导“以人为本”,绿色农业要生产出数量充足、卫生安全、营养合理的绿色食物。

生产过程中以安全为标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2)倡导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过程实行绿色化管理和控制。

发展绿色农业可协调农业、工业之间的关系,让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现环境的良性循环。

(3)注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在农业生产期间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着力实现清洁生产,以有机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从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生态环境。

二、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1、绿色农业是以经济哲学、社会哲学、生态哲学为指导,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生产、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核心,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依托,以绿色农业标准化为准绳,促进农产品安全(质量安全、数量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2、绿色农业是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者协调统一,集高效农业、管理农业、生态农业、经济农业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也是目前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农业目标时被广泛接受的模式。

生态农业学习资料

生态农业学习资料

生态农业定义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进行的农业生产。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特点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模式类型时空结构型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案例研究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案例研究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案例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健康饮食的重视,生态农业逐渐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农业种植模式。

生态农业以其理念和实践,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一些实践案例。

生态农业理论基础生态农业是一种生态平衡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遵循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学的规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平衡理论生态平衡理论是生态农业的核心理论。

它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能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关联并平衡发展。

生态平衡理论强调,要从整体上考虑农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只有保持生态平衡,才能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和高效地发展。

2.循环农业理论循环农业理论是指,利用各种生物和种植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全周期性。

这种生产方法强调要发挥自然循环的作用,将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变成有用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

3.生态农业技术理论生态农业技术理论是指运用各种生态农业技术方法,对农产品从种植、养殖、收获到加工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并在保证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农业的高效益。

4.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要在满足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农业中,要遵循自然界的各种规律,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推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实践案例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是丰富多彩的,实际上它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1.法国的生态农业法国是欧洲生态农业的典范之一。

他们对农业生产的“生态质量”进行了全面的审查,强调小农业的积极作用,提倡团体经营的合作伙伴关系,鼓励农民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农药的使用,并在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2.中国的有机农业中国是全球生态农业的最大使用国之一。

生态(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

生态(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

生态农业技术是在充分发挥传统技术所具 有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保护生态环境 优势的同时,还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与现 代农业的各项科学技术和设施相配套,解 决低生产力的问题;
在推行现代常规农业技术时,注重 其应用的度量与相应的环境适宜条 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将各种单项 技术因地制宜地进行优化组装,发 挥整体功能,使其发挥其高生产力 优势的同时,避免了对环境与资源 所造成的压力;
1)生态农业技术的定义 2)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生态农业技术的定义
能够因地制宜,有效地协调农业生物、 技术和环境之间关系,提高能量转化和 物质循环效率,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 益良性循环的一类方法和技艺,称为生 态农业技术。
2)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概念: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是运用生态学、 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 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体系。
具体表现
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的技术方法
运用双赢对策进行农业技术组装 技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详细见下页
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方法
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并与多产业配 套的生态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发挥生态经济系统高 生产力功能,才能具有较强的系统稳定性、抗干 扰能力。
2、西方生态农业和中国生态农业
1)西方生态农业
20世纪60-7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 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 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各种替代农业的出现
其正式的定义为:
建立和维持一种生态上能自我支持、 低投入;经济上有活力的小农经营系 统,在不引起大规模和长期性环境变 化,或者在不引起道德及人文社会方 面不可接受的问题的前提下,最大限 度地谋求增加净生产。

生态农业的认识讲解

生态农业的认识讲解
生物与环境是生态环境的两类组分,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只有 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生物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得最佳 生产力及效益。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作用与环境,对生态环境有 一定的改造能力, 体种植与立体养殖技术 这种立体种养技术通过协调作物与作物之间,作物与动物之间,以及生 物 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充分利用互补机制并最大限度避免竞争,使 各种作物、 动物能适得其所,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效率。这类模 式在我国农区相当 普遍,尤其是光、热、水资源条件较好、生产水平较 高的地区更是类型多样, 成为解决人多地少、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
主要内容
1、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2、生态农业技术 3、生态农业典型模式
1、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人们经常提到,必须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资源。生态农业 建设依据 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效应原理 这是根据系统论观点,即整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的原理,对整个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利用系统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 反馈机制进 行调控,从而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稳定性。 农业生态系统是由 生物及环境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由许许多多不同层 次的子系统构成,系统的 层次间也存在密切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物质 循环、能量转换、价值转移和信 息传递来实现的,合理的结构将能提高 系统整体功能和效率。农业生态系统包 括农、林、牧、副、渔等若干系 统,种植业系统又包括作物布局、种植方式等。
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运行图
1、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五) 生物与环境相协调原理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而 形成的统一整体。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系统结构与功能相协调,系 统内生物与 环境相和谐,生物亚系统内各组分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 关系相辅相成,使 系统内有机体或子系统大大节约物质和能量,以减小 风险,获得最大的整体功能效益。

第二章 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章 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以下三 个方面对生态农业全面理解: 1、生态农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 一种生态策略或指导原则; 2、生态农业是对农村发展作整体和长远考虑的 一项系统工程; 3、生态农业是一套按照生态工程原则组装起来 的、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的农村适用技术体系。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

第3阶段:集约化生产的石油农业
(至今约150多年)鼎盛时期:20世纪60年代



特点: 以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来进行农业生产; 直接和间接依赖石化能源; 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 问题: 高输入、高能耗,加剧世界能源危机; 机械化耕作与不合理的种植导致严重的土壤流失; 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但大部分进入了环境,引起严重环境 污染;

工业革命使农业发展进入现代农业或称石油农业阶 段。农业要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就必须从外 部向农业生态系统中输入大量能量和物质,以高投 入换取高产量。这时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 物种类单一,种内竞争强度大,食物链短,系统内 平衡机制被破坏,自我调节能力差,抵御灾害能力 很差。只有在人工大量投入、精心管理下,才能保 持稳定高产。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太阳的辐射 能外,还要附加大量的化石能源,如施用化肥、农 药、灌溉,以及各种农业机械的使用。
第二节 生态农业的兴起

当前的世界面临着人口增长、粮食不足、 能源短缺、资源衰退、环境污染等五大危 机,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严重问题。这 些问题均与农业有关。目前国内外农业有 许多发展趋势,其中有两个主要方向:一 是向微观农业发展,突出代表是基因遗传 工程;二是向宏观农业发展,主要代表是 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第二章 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其理 论基础

模块二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共154页文档

模块二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共154页文档

谢谢!
154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模块二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什么是生态农业如何发展生态农业

什么是生态农业如何发展生态农业

什么是生态农业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在当今时代,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既能保障农产品供应,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农业呢?简单来说,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农业,而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

它强调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化学物质的投入,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生态农业中,农业生产不再仅仅追求产量的提高,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生态的平衡。

比如,通过轮作、间作等种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引入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发展沼气池,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能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了解了什么是生态农业,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如何发展生态农业。

首先,政策支持是关键。

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这包括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补贴,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支持,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的标准和认证体系,保障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科技创新是动力。

要加强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比如研发高效的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探索新型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精准监测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再者,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至关重要。

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充分认识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优势,改变他们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

只有农民真正理解并愿意接受生态农业,才能推动生态农业的广泛发展。

第一讲 生态农业及其基本原理

第一讲 生态农业及其基本原理

第一讲生态农业及其基本原理长期以来,生态农业被一些人斥为“会饿死人的”,仿佛注定是小部分特权人士的专享,其实这是一个严重误区。

现在人们一直是围绕种子做文章,甚至通过转基因来改变种子特性,而忽视了生态学原理的应用,农业专家穷其一生不能增产就不可避免了。

生态农业不仅需要建构人与自然共生、循环关系,而且需要创造人与人的合作关系。

经历100多年的发展,生态学日益成熟,在我国已经成为与数理化并列的一级学科,一些基本原理应用到农业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简要谈谈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一、水热耦合原理农田生态系统由气候、土壤、生物等因子的共同作用所形成。

其中, 大气温度和降水量占主导地位,对其它因子产生重大影响。

农田是在改造自然生态系统而来的,不同植被地理背景下农田的生产力或产量受水热组合影响最大。

自然界最高生产力是热带雨林,约45t/ha/a,是在不施肥不打药基础上实现的,就是因为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最好,元素循环快。

在农田中,光照、co2都不是限制因子,而水热条件,尤其水热组合,最能反应农田生态状况。

我国即使有些农田面临季节性干旱胁迫,依然比真正的地中海荒漠区域的农田具有十分有利条件。

中国草原是雨热同期,而地中海附近、非洲的部分草原,雨热出现的最佳时期是冬夏季分离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不同气候带上水热组合决定了生态系统生产力,生态农田尽量利用天然降水,适度利用客水或地下水,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热即热量,地球上的一切热量来自太阳,热对植物生长发育乃至群落分布有重要的作用。

在阳光不缺少的地方,热量尤其与水的耦合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大于化学肥料。

生态农田利用自然界的热量,不搞反季节种植,充分利用我国水热同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合的作物。

高温的夏季杂草生长也很繁茂,如将杂草作为资源利用起来改良土壤,也是在生态农田利用热量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土壤碳氮库增长原理碳表现在土壤中即有机质。

目前我国耕地有机质普遍很低,平均1%左右。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

新建河北景县生态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项目以肉羊养殖为核心,建设与之相配套的秸秆生物发酵饲料厂;为发酵饲 料厂提供原料来源的玉米及饲草养殖;蘑菇栽培;肉羊屠宰加工厂以及养殖过程 中产生的羊粪尿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菌肥加工厂等。 根据相关项目运营效果和流转土地规模,利用已经建立的营销渠道和成功经 验,将以上项目复制、放大,扩大种植、养殖规模。使肉羊养殖项目逐步实现自 繁自育,并逐步增加绿色有机蔬菜设施种植项目。 本项目建设目标明确,各子项目之间互相关联,规模合理,经济效益及社会 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对当地城乡一体化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具有建设实施的 可行性。
评价 本项目的实施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土地及建设用地来源明确、符合地区发 展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 项目具有明显的创新型和先进的技术路线以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可靠成熟 的人才团队,具有清晰可行的盈利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和 农业增收,所形成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但兼顾了资源及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节约了大量饲料用粮,又能够有效控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标 准化生态养殖场的建立与推广。 本项目建设目标明确,各子项目之间互相关联,规模合理,经济效益及社 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对当地城乡一体化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具有建设实 施的可行性。
2. 规定
作为生态产品必须符合“国际生态农业协会(FOAM)”的标 准,如产品如何生产,哪些物质允许使用,哪些生态农业物质不可 使用等等。生态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其原料必须是生态的。所采用 的附加料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则允许部分附加料来自传统农 业,但不得高于25%。一旦使用了传统农业附加料,则应在产品中 标明使用的比例。只有95%以上的附加料来自生态的,才可作为纯 生态产品出售。某一企业欲加入“生态农业协会”,将其产品作为 生态产品销售,必须经过3 年的完全调整方可。并由国家授权的检 测中心对申请转入生态农业生产的企业进行检查,检查至少每年进 行一次,此外也可不定期进行抽查。如检查不合格,则要延长调整 期。

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

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

第21卷第6期农业现代化研究V o l.21 No.6 2000年11月R ESEA RCH O F A G RICU L T U R A L M ODER NI ZA T IO N N ov.2000文章编号:1000—0275(2000)06—0341—05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李新平(浙江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9)摘 要:对中国生态农业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介绍了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及研究动态,认为中国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化技术相结合,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农业体系。

分别从生态学、生物学和经济学方面探讨了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并指出中国生态农业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农业生态系统理论体系,它奠定了生态农业建设中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的基本思路。

同时分析了目前中国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中国生态农业;理论基础;研究动态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s of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L I Xin ping(A g ro eco lo gy Inst itute o f Zhejia ng U niv ersity,Hang zho u,310029,China),RA M,2000,21(6):341—345Abstract:In this paper,r esearch m aterials abo ut Chinese Ecolog ical A gr iculture(CEA)wer e summed up.Its concept ion,co nno tatio n,theor etical basis and r esearch dev elopment w er e intro duced.It w as co nsider ed that,o n the basis o f co nv entio nal agr icult ur e quintessence and modern techno lo gy,CEA w asa a gr icultur al sy st em w it h ecolo gical rat ionality a nd po sitiv e f unctio n recy cling,w hich w as cr eated anddeveloped thr oug h system eng ineer ing methods accor ding to ecolog ical and econo mic pr inciples.Fr o m eco lo gical,bio lo gical and eco nomic aspects,theo retica l ba sis and resear ch developments w ere discussed.A g ro Ecosyetem theo ry,the impor tant theor etical foundat ion of CEA,w as put for w ard,w hichestablished the basic ideas developing econo my and pr otecting r esources during CEA co nst ructio n.I ts pr esent pr oblems w er e analy zed and feasible appr oaches wer e bro ug ht fo rw ard.Key words:Chinese Eco log ical A g riculture;theor etical basis;r esear ch dev elo pm ents.“生态农业”(Eco lo gical A gr icult ur e)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A lbreche于1970年提出的。

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实践

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实践

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实践随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传统农业所引起的环境破坏越来越引人关注,人们对于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那么,什么是生态农业呢?如何实践生态农业呢?一、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是指在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生态为导向,以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和自然资源,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良性互动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农业关注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以生态理念引导农业生产,通过科学管理土壤、控制害虫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手段,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的应用,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生态农业的实践1. 科学管理土壤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生态农业的实践需要科学管理土壤,在肥力管理方面突出“土润而不泥、土松而不散、土肥而不腐、土气而不单”的特点,适度施用高效有机肥料及微量元素,充分利用牛粪、鸡粪等农牧业废弃物提高农田肥力,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同时也可以降低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量。

2. 控制害虫传统农业为了保证产量,经常要广泛使用化肥与农药等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生态农业的实践需要通过生物防治、有机防治等方式来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生态农业的实践要求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尽可能的利用农业的生态优势,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干预,尽力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生。

4. 推广科技成果生态农业既需要借力自然,同时也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可以通过推广科研成果、培养技术人才、创新农业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式,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生态农业的生产能力。

五、结语生态农业是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探索与实践,它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把传统农业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研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中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中国开始探索生态农业理论与模式,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本文将探讨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1.1 生态学原理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生态学原理之上。

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和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生态学认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农业生态系统应努力保护和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

1.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倡农业发展不应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而是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下实现高产、高效、高质的农业生产。

生态农业正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2.1 农田生态系统建设中国在农田生态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推行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采取无化肥、无农药、无农残的生产方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引入生态农业技术,如种植优良绿肥、调整耕作制度等,促进了土壤的改良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2.2 农业生态保护工程中国积极推行农业生态保护工程,如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保护了耕地质量。

此外,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灌溉水的损失,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生态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3.1 推进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未来,生态农业需要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研发新型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无人机农业等,将有助于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土壤健康,增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 加强生态农业管理和监管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管。

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实践

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实践

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实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健康、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传统的农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悄然兴起,成为了一种备受瞩目的新型农业方式。

一、生态农业的定义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方式。

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降低人为干扰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程度,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生态农业可以使土地变得更加肥沃,减少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依赖,保证食品的有机、健康和安全。

二、生态农业的实践生态农业的实践包括多个方面,下面就一些典型的实践方式进行介绍:1、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它是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条件下,通过依赖天然肥料和有机农作物的旋转种植,保持土地生态平衡的一种农业方式。

有机农业可以使食品更加的健康与安全,并且对于环境的保护也十分有利。

2、协同管理协同管理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针对生态系统的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实现从土壤到植物甚至是水体等系统的综合保护。

协同管理通过优化各种资源使用的方式,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

3、自然循环生态农业的自然循环是指在生物圈中,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循环利用过程。

在生态农业中,需要对生计物质的运用进行有效的规划,使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如土壤和作物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堆肥、秸秆还田等方式实现自然循环,使得自然资源的回收率达到最高。

4、生态种植生态种植是指种植过程中遵循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养分循环、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以及生物质量充分利用等方式,实现对土地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最大程度的利用。

生态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发展生态系统的成本,同时还可以产生高品质的农产品。

5、生态畜牧生态畜牧是以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为基础,依据自然规律,以最小化干预的方式,使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与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保持完美的平衡。

生态畜牧的大宗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土地的科学施肥以及对环境和动物的适当管理等。

模块二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154页PPT

模块二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154页PPT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谢谢你的阅读
模块二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2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2

精心整理精心整理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一)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1.生态农业的概念。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2.生态农业的内涵。

一是在健康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化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3.1.2. 1.态平衡整体。

2.3. 1. 2.生物组分: 3.特点。

( 1. (1生态模式4 (2主要包括农、渔复合生态模式、农、牧、渔复合生态模式和农、牧、渔、加复合生态工程技术模式3个基本类型。

2.种、养、加复合模式主要包括鱼—桑—鸡模式、鸡—猪—鱼模式、牛—鱼模式、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鸡—猪模式、鸡—猪—牛模式。

3.观光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4种模式。

4.设施生态栽培模式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其典型模式主要包括设施清洁栽培模式、设施种养抓结合生态模式和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

5.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

6.草地生态恢复与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1)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利的化感作用 洋葱√食用甜菜 菜豆√马铃薯 小麦√豌豆 大豆√玉米 柠檬、蒜葱√其他作物
根据种间相互作用的性 质,可以分为三种类 型:
有益:一方得利或双方得 利 “+” 有害:至少一方受害 “-” 中性:双方无明显的影响 “0”

2.1.4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类型 中性作用 偏害作用 物种1 0 0 物种2 0 主要特征 互不影响 损人不利己
竞争作用
寄生作用 捕食作用 偏利共生 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
冬黑麦 × 小麦
松 番


树 × 栎树
桦 × 松树


桃 × 番茄
桃 × 土豆

2.1.4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三、竞争competition
竞争的可能结果
竞争 排斥

共存
2.1.4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竞争的可能结果一:共存
同类相食 植物取食动物 拟寄生
捕食者一般比猎物体型大。 如果捕食者比猎物小很多, 会出现什么?

2.1.4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拟寄生
冬虫夏草

拟寄生行为:雌性金小蜂 Nasonia vitripennis 将卵产入伏蝇 (Phormia regina)的蛹内

2.1.1 生态系统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
捕食(草牧)食物链 寄生食物链 碎屑(腐生)食物链 综合食物链

二、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特征


生态系统是由各个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 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一成分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其他成 分的变化,并且可能进一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 能。在向生态系统中引入或去除某一生物成分,需慎之又 慎。 如滇池中水葫芦的引入、云南的紫茎泽兰。
zner/baja2000pictures/P1030422. 例如:沙漠中的鸟蛛与仙人掌 jpg
/mexit /2005/12/17/tarantula-onhands.jpg

2.1.4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二、偏害作用

单独培养
双核小草履虫 大 草 履 虫
种 群 密 度 混合培养

2.1.4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
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
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 者不能共存。

三、稳定平衡特征
A
生态系统结构上的功能组分冗余
生命活动的需要,这种现象称为冗余。生态农业 系统须补充冗余。
生物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组分常常会超过它正常

三、稳定平衡特征

B 生态系统中的反馈机 制
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
反馈,负反馈在生态系 统内部维持系统的稳定 性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 用。 同种生物种群间密度的 调节 异种生物种群之间数量 调节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适应调节
四、动态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可能为另一
种生态系统所取代,这一现象称为演替。 多熟种植
轮作 间、套、混作

2.1.2 能量流动原理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流是变化着的 能流是单向的 能流是递减的 能流的质量是逐渐提高的


生态农业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力决定系统中能流的强度
选择合适的第一性生产者意味着选择同化效率高的植物作为生态系
统的物种组分。 决定第一性生产水平的核心因素是水分、光辐射和温度,其次是土 壤养分供给,再次是农业措施。 合理密植是农业提高第一性净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投入适宜的人工辅助能。

提高生态农业系统中的能量转化效率即生态效率

2.1.3 物质循环原理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物质处于不断循环之中
物质循环是个复杂过程 介质多样:水、空气 涉及的元素众多 有多种化学作用:氧化、还原、分解、合成 物质循环的类型 水循环 气相型循环 沉积型循环

2.1.3 物质循环原理

2.1.4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六、偏利共生
附生植物:地衣、苔藓、
蕨类、兰科及凤梨科植 物,非攀援植物; 林间的一些动物和鸟类, 以树木作为掩蔽或筑巢 用,对树木不造成伤害; 有利的化感作用

2.1.4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是做好相邻两营养级物种的选配和数量控制; 二是选择净生长效率高的物种; 三是在原有的食物链中增加新的环节,提高能量转化率。

2.1.3 物质循环原理
A
养分元素
能量元素——构成蛋白的基本元素 碳、氢、氧、氮 常量元素——大量元素 钙、镁、磷、硫、钾、钠 微量元素——极易成为限制因子 铁、硼、锌、钼、氯、铜、钒、钴、铝、氟、碘、溴、 硒、硅、钛、锡、镓、锶

2.1.3 物质循环原理
D
碳循环
空气和水中 的游离CO2 光合 作用 呼吸 作用 沉积 燃烧 风化 火山 活动
分 解 作 用
呼吸 作用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煤、石油和 碳酸岩石
2.1.3 物质循环原理
E
氮循环
氮循环的主要过程 固氮作用
+ + + + +
-
相互有害
损人利己 损人利己 一方受益 双方受益 缺一不可
负相互作用
0 + 正相互作用 +

2.1.4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中性作用neutralism
中性作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种间相互作用,它
们彼此互不影响。即使发生,其相互作用也是间 接的,或偶然的。 /hart.be

2.1.1 生态系统原理
一、结构和功能特征
空间结构之水平结构

2.1.1 生态系统原理
一、结构和功能特征
空间结构之垂直结构

2.1.1 生态系统原理
一、结构和功
能特征
营养结构 食物链:多 种生物按其 营养关系而 缔结的链索 式序列。
生态农业的生态学原理 2.2 生态农业的经济学原理 2.3 生态农业的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2.1

2.1 生态农业的生态学原理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生态系统原理 能量流动原理 物质循环原理 物种相互作用原理 生态位原理 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原理 生物多样性原理
自然高能固氮
工业固氮
生物固氮
氨化作用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2.1.3 物质循环原理
F
磷循环
磷是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典型的沉积型循环——岩石相和溶解盐相 陆地磷损失加剧 陆地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2.1.4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amensalism
在自然界很常见。 抗生作用和有害的化感作用都属此类。 抗生作用是一种微生物产生一种化学物质来
抑制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2.1.4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有害的化感作用 植物向外界释放次生代谢物质,促进或抑制同种或其他物种 的现象
向日葵 × 蓖麻 芜 玉 胡 菁 × 番茄 米 × 苹果 桃 × 苹果 葱 × 菜豆 树 × 云杉 茄 × 黄瓜
C
水循环是物质循环的核心
水循环的生态学意义 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 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 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
水循环的驱动力 太阳能 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也是极其巨大的 海陆的热力差异 地球内能形成的山川沟壑

2.1.3 物质循环原理
C
水循环是物质循环的核心
2.1.4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五、捕食predation
指某种生物消耗另一种生物的全部或部分身体
直接获得营养以维持自己生命的现象。 前者称为捕食者predator,后者为猎物prey。

2.1.4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捕食的主要类型
动物取食动物
动物取食植物

2.1.1 生态系统原理
生态系统的概念
即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
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 形成的统一整体。
Sir Arthur G. Tansley

2.1.1 生态系统原理
一、结构和功能特征
组分结构


Living in earth/4/10
2.1.3 物质循环原理
7%
84%
陆地 降水 23% 海洋 小循环
陆地 蒸发 16%
陆地 小循环

2.1.3 物质循环原理
D
碳循环
碳循环的重要意义 碳循环是物质循环的先决过程 碳循环出现的后果是全球性的 碳循环的主要过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与分解 大气与海洋间的交换作用 碳酸盐的沉积作用 人类对化石能源的燃烧作用
生态分离 个 体 数 目
物种1
物种2
物种1
物种2
重叠区
资源利用

资源利用
2.1.4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竞争排斥的实证
俄罗斯生态学家G.F. Gause
验证了双核小草履虫 Paramecium aurellia在混合 实验培养下取代了大草履 虫Paramecium caudatum。
2.1.4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病害(寄生植物、病毒、线虫、细菌)
与作物

2.1.4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病真

)菌 性 病 害 (
马 铃 薯 晚 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