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的结构与颜色
为什么染料会褪色?
为什么染料会褪色?
染料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如衣物、织物、纸张等的染色都需要染料来完成,但是这些染色产品都会存在着染色后逐渐褪色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染料会褪色呢?
一、染料分子的结构
染料分子通常由高分子材料组成,内部结构比较复杂,一定范围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会造成其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染料的色泽和稳定性。
二、光照和氧化反应
许多染料是不稳定的,光照和氧化反应可能是染料褪色的原因。
光线可以通过染料分子的结构,在某些情况下改变其颜色,例如红色染料在阳光下会变为橙色或黄色。
氧化反应也可能改变某些染料的结构使其变成无色或表现为淡色。
三、化学反应
一些物质,例如漂白剂、洗涤剂中的氧化剂等都可以使染料褪色。
它们中所含的有氧物质氧化染料分子,使其颜色改变。
因此,我们在使用化学用品清洗衣物时,需要选择适合的产品。
四、环境因素
衣物在洗涤和穿着常常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和湿度。
温度和湿度变化,对染料分子产生的力和性质都会产生影响,使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致使染色褪色。
五、固定染料的方式
许多孔结构小、疏松的纤维表面可改变染料的固定方式,导致染料脱离纤维从而引起染色出现问题。
例如,水洗相当于在染料周围形成大量的水流,可能导致染料从表面脱落。
结论
综上所述,染料褪色是由于其内部结构变化、光照和氧化反应、化学反应、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为了能够使衣物织物和其它染色用品颜色持久,我们需要合适的染料固定技术和日常保养,坚持正确的清洁和保养方式,延长染料的寿命,使其保持持久的色泽。
染料化学成分
染料化学成分染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纺织、印刷、染色等领域的化学物质。
它们能够给纺织品、纸张等物体赋予不同的颜色,使其具有吸引人的外观。
染料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它们的颜色、稳定性和染色性能。
本文将介绍染料常见的化学成分。
1. 基团染料中最基本的化学成分是基团。
基团是染料分子中赋予其颜色的关键部分。
不同的基团决定了染料的颜色种类。
常见的染料基团包括芳香基团、酮基团、亚胺基团等。
芳香基团的染料通常呈现出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等;酮基团的染料常呈现出艳丽的蓝色和紫色;亚胺基团的染料则具有艳丽的红色和橙色。
2. 色团色团是染料分子中决定颜色的重要部分。
它们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使染料呈现出特定的颜色。
常见的色团包括苯胺类色团、吡啶类色团和酞菁类色团等。
苯胺类色团通常呈现出红色、黄色和橙色;吡啶类色团则呈现出蓝色和紫色;酞菁类色团则呈现出绿色。
3. 辅助基团辅助基团是染料分子中的非色团部分,它们对染料的颜色、溶解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辅助基团包括酯基团、醚基团、硫醇基团等。
酯基团可以增加染料的溶解性和稳定性;醚基团则可以增加染料的色彩变化范围;硫醇基团则可以增加染料的抗光、抗洗和抗污染性能。
4. 催化剂染料的染色性能需要一定的催化剂来促进染料与纺织品之间的化学反应。
常见的染料催化剂包括金属盐、有机碱、酸等。
金属盐催化剂可以提高染料的亲和力和染色效果;有机碱催化剂则可以提高染料的染色速度和染色均匀性;酸催化剂则可以提高染料的耐光性和耐洗性。
5. 分散剂染料在染色过程中需要分散在染料浴中,以便与纺织品充分接触。
分散剂是一种能够使染料均匀分散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分散剂包括磺化剂、醚胺类、聚乙烯醇等。
磺化剂可以增加染料在染料浴中的溶解度;醚胺类可以增加染料的分散性和渗透性;聚乙烯醇则可以增加染料的抗渗透性和抗泡性。
6. 稳定剂染料在染色、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以保持其颜色和性能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稳定剂是一种能够保护染料分子的化学物质。
第2章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分子的左边是供电子基,右边是吸电子基,激发时电子发生转移。变成:
(CH3)2N N O
激发态在极性溶剂中比较稳定,因而产生深色效应。 同理,染料在纤维上的颜色也会因纤维极性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同一染料上 染不同的纤维时,在极性高的纤维上呈深色效应,在极性低的纤维上呈浅色效应。如 阳离子染料在涤纶上得色较在腈纶上浅。
返回第2章目录
第二章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第四节 外界条件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二、溶液的浓度的影响 当染料溶液浓度很小时,染料在溶液中以单分子状态存在。如果加大溶液的浓 度,会使溶质分子聚集成为二聚体或多聚体,一般情况下,聚集态的分子π电子流动 性较低,会产生浅色效应。 三、温度的影响 溶液中溶质的聚集倾向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提高温度会产生深色 效应。某些有机化合物能随温度变化改变其分子结构,具有热变色性。例如:热敏变 色染料。 四、pH值的影响
第一节 光和色的基本概念
一、光的概念
可见光:波长范围大约在380~780nm的电磁波
电磁波:无线电波 60000
混色光:太阳光
红外线 780
可见光 380
紫外线 100
X射线 0.1
γ射线 nm
红外线
可 见 光
紫外线
返回第2章目录
第二章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第一节 光和色的基本概念 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的颜色及其互补色关系表: 波长 nm 380~435 435~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595 595~605 605~780 光谱色 紫 蓝 蓝绿 绿蓝 绿 黄绿 黄 橙 红 互补色 黄绿 黄 橙 红 红紫 紫 蓝 蓝绿 绿蓝
第03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
435nm
580nm
560nm 500nm
480nm 490nm
4
二、吸收定律
Lambert-Beer定律:
l
I0
入射光 C
Iλ 透射光
在稀溶液(理想溶液)中,若不计溶质分子之间 的和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透射光强 Iλ与入射光强I0 之间成自然对数关系。 Iλ=I0 ℮ -k'c l (1)——这是光谱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吸收能级ΔE——等于染料吸收带宽的曲线积分(激化度)。 吸收带的宽度和颜色的鲜艳度有关。谱带越宽,颜色越灰暗。
7
1、 A-λ曲线:
A
1.20
0.90 0.60 0.30
λmax=530nm
0.00 380
480
580
680
780 λ(nm)
活性红X-3B的吸光度曲线
(l=1cm,c=50mg∕L)
1、稠环数越多,颜色越深越浓; 2、芳烃的直向稠合比角向稠合易于产生深浓色效应。 3、交替键越长,颜色越深越浓;
二、判断取代基与颜色的关系
1、供电子基一般产生深色和浓色效应; 如-NH2、-NHR、-NH2、-OH、-OR等 2、吸电子基一般产生深色和浓色效应; 如-NO2、-X、-CN、>C=O、—SO3H等 3、供吸电子基的协同作用,使深浓色效应增强,形成氢键,则更强; 4、隔离基可构成混色效应。 如均三嗪基、酰胺基、间次苯基、亚甲基等。
分子轨道理论着眼于处理电子在整个分子中的运动状态和能量的关系,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由薛定谔(Schrö dionger)方程式算出可能出现
的分子轨道,再由各分子轨道能级间隔来确定吸收的量子能级,从而 与λ形成定量关系。
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
§3.1 引言 §3.2 吸收现象与吸收光谱曲线 §3.3 吸收光谱曲线的量子概念 §3.4 染料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3.5 外界条件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染料对光吸收现象的关系 2.了解光谱色的性质,吸收光谱曲线的量子 概念。 3.掌握染料分子结构与染料颜色之间的关系 (重点) 4.了解外界条件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注: 重氮组分 引入吸电 子基有利 于深色效 应.
② 在染料分子的共轭系统中引入取代基之间能形成 氢键,有利于深色效应。
三、染料分子的吸收各向异性和空间阻碍
染料分子对光的吸收是有方向性的,使染料显示不 同颜色。例如:
λmax= 603 nm
λmax= 420 nm λmax= 623 nm
结论 染料的结构与颜色的关系:
普通发色体的颜色,一般并不很深,对各类纤维也不一定有亲和力, 但当另外引入一些基团时,会使整个分子的颜色加深、加浓,并且对纤维 有 亲 和 力 , 维 特 把 这 些 基 团 称 为 助 色 团 。 主 要 的 助 色 团 有 : —OH 、 — OR、—NHR、—NR2、—Cl、—Br等。
此外,像—SO3Na、—COONa等较特殊的助色团,它们对颜色无显 著的影响,但可使染料具有水溶性,并使染料在水溶液里带负电荷,从而 对某些纤维产生亲和力。
橙
蓝
5955n8m0nm 黄
480nm
蓝 绿-蓝
580nm 黄-绿 绿 -绿 490nm
560nm
500nm
4. 颜色的拼配 三原色: 红 黄 蓝 红 黄
二次色: 橙
绿紫 橙
三次色:
橙
黄灰 蓝灰 红灰
绿
紫
颜色拼配举例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由于基态极性大于激发态,在极性较大的水 中,使基态偶极距增加,即极性增加而基态更 趋稳定,跃迁到激发态所需激发能更大,发生 浅色效应。①②源自“苯酚蓝” 的分子右边是吸电子
基,左边是供电子基,激化时,
电荷发生转移。它的激化态可写 (CH3)2N
N
O
成下式:
(CH3)2N
N
O
最大共轭效应只有在分子的整个共轭系统 中的原子和原子团处在同一平面上时,才能显 示出来;
因为这样,整个共轭系统中各π电子云, 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叠合。
如果分子平面受到程度不等的破坏,则π 电子云叠合程度就会降低,π电子离域程度 低,使激化能增高,吸收光谱向短波方向移 动,产生浅色效应,同时吸光系数也往往降 低。
3、染料浓度对颜色的影响
当染料浓度很小时,染料在溶液中主要是以单 分子状态分散着,浓度增加后,染料分子间由 于范德华力和氢键而聚集,聚集分子的π电子 激发能必须附加克服范德华力和氢键的能量, 染料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染料溶液发生 浅色效应。
注意:不要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颜色的深浅混淆;
2、溶剂极性的影响
染料如溶解在饱和烃或非极性溶剂中成极稀的 溶液,其吸收光谱与染料在蒸汽状态时相同。
而在极性溶剂中,染料溶液的颜色是加深还是 变浅,需要考虑染料结构,大体有两种类型:
①染料分子基态极性小于激发态
极性溶剂使激发态稳定的趋势比基态大,使激 化能降低,导致吸收光谱向长波移动,产生深 色效应。
如羟基在碱性介质中成为氧负离子而使助 色团的供电子性增强而呈深色效应。
相反,如果离子化结果使供电子基团的供电子能力 丧失,则吸收光谱向短波方向移动,产生浅色效应。
(CH3)2N (CH3)2N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
染料化学知识点总结1. 染料的定义和分类染料是一类能够通过吸附或化学结合将颜色转移到纤维或其他材料上的化合物。
染料通常分为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两大类。
天然染料主要来自植物、动物或矿物,例如蓝莓、茜草和蓝靛。
合成染料则是人工合成的染料,具有丰富的颜色和稳定的性质。
2. 染料的结构和颜色原理染料的分子结构对其颜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染料分子通常包含芳香环结构,并且可以存在不同的共轭结构以增强吸收和发射光的能力。
染料颜色的形成与吸收和发射光的能力以及分子结构的共轭性有关,分子中的不同基团也会影响其颜色。
例如,共轭双键能够增加吸收光的范围,从而改变染料的颜色。
3. 染料的制备和合成合成染料通常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的。
染料的合成过程可以从天然化合物出发,也可以从基础化学品出发,如苯乙烯和硝基苯。
在合成染料的过程中,化学家需要考虑反应的选择性、产物的纯度以及环保性等因素。
常用的染料合成方法包括偶氮化、重氮化、醚化和酯化等。
4. 染料的性质和应用染料具有丰富的颜色、良好的亲和性和稳定的耐洗性等优良性质。
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皮革、纸张、塑料、油漆和墨水等领域。
染料的性质包括温度、PH值、光照、洗涤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其在材料上的固着和稳定性。
5. 染料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染料化学领域也在不断地寻求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目前,染料的环保性主要包括降解性、可再生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方面。
化学家正在不断寻求新型绿色染料的合成方法,以及新型染料在纺织品的应用研究。
6. 染料的分析和检测染料的分析和检测是染料化学领域的重要内容。
分析染料需要使用化学分析方法、色谱法和光谱法等。
色谱法可以将染料分离,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
光谱法则可以通过吸收、发射、拉曼等光谱技术,快速准确地对染料进行鉴定和分析。
7. 染料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染料的应用前景也在不断拓展。
未来,染料将在纺织品、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
《染料化学全》课件
染料合成
1
染料合成的方法
概述了化学合成染料的不同方法,包括缩合、取代和还原等反应,以及它们的优 缺点。
2
染料合成的机理
解释了染料合成反应的机理,例如染料的形成和色团的引入过程。
3
数种常见染料的合成
以几种常见染料为例,详细说明了它们的合成方法和关键步骤。
染料的应用
织物染色
介绍了在纺织业中使用染料进行织物着色的过程和 方法。
纤维染色
讨论了染料在纤维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以及不同纤 维材料的染色特点。
皮毛染色
探讨了在皮革和皮毛制品行业中使用染料进行染色 的技术和挑战。
食品染色
介绍了食品工业中使用染料进行食品着色的目的、 方法和安全性考虑。
染料的评价与控制
染料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前景
探讨了染料化学在纺织、食品和印刷行业等领 域中的应用和创新前景。
1 染色完成度的评价
解释了评价染色完成度的 指标,包括色牢度、均匀 度和亮度等。
2 染料的快度评价
讨论了染料在使用和洗涤 过程中的快度性能评价, 以确保染料的持久效果。
3 染料的环保控制
介绍了染料在生产和使用 中的环境影响和控制方法, 以实现可持续发究方向,包括新型染 料合成和环保染料技术的发展。
染料的应用
讨论了染料在不同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包括纺织、纤维、皮毛、食品和印刷等领域。
染料的结构与性质
1 染料分子的结构
解释了染料分子的基本结 构,包括色团和辅基,以 及它们对染料颜色和性质 的影响。
2 染料的光谱特性
讨论了染料在可见光谱范 围内的吸收、反射和透过 性质,以及它们与颜色的 关系。
不同颜色染料显色机理
不同颜色染料显色机理染料是一种可以为物体染色的物质,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化妆品等行业。
染料的颜色是由于其分子结构决定的,不同的染料分子结构会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染料的颜色是由其分子的吸收特性决定的。
染料分子由不同的原子组成,其中存在能级差异,使得它们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吸收能力。
当光线照射到染料分子上时,会有一部分光被分子吸收,而剩下的光会被反射出来。
被吸收的光能量被转化为分子的内能,导致分子的激发态发生变化。
例如,一种红色染料分子对蓝色光的吸收能力较强,而对红色光的吸收能力较弱。
所以当我们把这种染料溶解在溶剂中,并照射蓝色光时,它会吸收蓝色光,而反射出红色光,从而呈现出红色。
同样道理,不同的染料分子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吸收能力,这决定了它们的颜色。
在染料颜色的选择上,我们可以根据染料分子的吸收特性来调整光谱范围,进而实现不同颜色的染料。
除了分子结构对颜色的影响外,染料分子的浓度也会影响其颜色的深浅。
当染料分子浓度较低时,光线穿过溶液时与染料分子的相互作用较少,颜色会较浅;当染料分子浓度较高时,光线与分子的相互作用更加频繁,颜色会较深。
为了制备出艳丽而稳定的染料颜色,除了选择合适的染料分子和调整浓度外,还需要考虑染料与被染物质的相容性。
不同材料的表面结构和物理化学特性会对染料的吸附和渗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染料的显色效果和持久性。
总之,染料的颜色是由分子结构和分子吸收特性决定的。
我们可以根据染料分子的吸收特性来设计染料的颜色,通过调整染料浓度和与被染物质的相容性来实现所需的染色效果。
这对于纺织、印染和化妆品等行业的产品研发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深入理解染料颜色的形成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利用色彩的魅力。
染料的三基色
染料的三基色染料是一种色彩和成分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用来改变纤维材料,如纸张和布料的颜色。
染料通常包含三种基本的色彩:黄,红和蓝。
首先是黄色染料,它是一种合成染料,它的主要成分来自石油。
黄色染料有很多种,有一些染料带有蓝色或绿色调调,这些染料可以用来染蓝色或绿色的布料。
染黄色的染料是非常普遍的,它可以用来制作几乎任何颜色的布料。
其次是红色染料,它也是一种合成染料,主要成分来自于颗粒状混合物。
这种染料可以染出许多不同红色,可以染出蔷薇红,橘红,玫瑰红等等。
红色染料通常用于染色服装,室内装饰或家具,给人一种温馨和舒适的感觉。
最后是蓝色染料,它们也是一种合成染料,主要成分来自于天然植物提取物。
这种染料可以染出浅蓝色,宝蓝色,深蓝色等等,它们可以染色纸张,服装,织物等。
蓝色染料被广泛用于染色文具,服装,家具等,以给室内、服装提供一种清新自然、和谐柔和的氛围。
总之,染料的三基本色彩包括黄色染料,红色染料和蓝色染料。
它们可以用来染色纸张、服装、家具等,以给室内或服装提供色彩和美化环境的效果。
除此之外,三种基本色彩对于染色艺术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也可以通过混合调配,获得更多不同的色彩效果,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染色效果。
它们因此成为染色艺术中最重要的核心元素之一。
染料作为一种成分,它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其中包含着三种基本色彩,这三种色彩对于对染料的用途和功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也构成了染料的基础。
此外,三种基本色彩可以通过混合不同比例来获得更多的色彩效果,并有助于实现客户的染色需求。
不管染料有多复杂,这三种基本色彩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染色艺术中也是关键的因素。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求:染色上染百分率、上染速率,研究染色动力学
精品课件
三、吸收光谱曲线
???由染料的吸收光谱曲线,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分析数据
精品课件
最大吸收波长λmax——曲线的峰值,它决定了染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最大共轭效应只有在分子的整个共轭 系统中的原子和原子团处在同一平面上时,才 能显示出来;
因为这样,整个共轭系统中各π电子 云,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叠合。
如果分子平面受到程度不等的破坏, 则π电子云叠合程度就会降低,π电子离域程 度低,使激化能增高,吸收光谱向短波方向移 动,产生浅色效应,同时吸光系数也往往降低。
精品课件
色环图
精品课件
K/S
16
14
12
10
8
6
4
2
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波长
几种不同颜色染料的吸收光谱图
精品课件
二、吸收定律
染料的理想溶液对单色光(单色光是波长间隔很小的 光,严格地说是由单一波长的光波组成的光)的吸收强度和 溶液浓度、液层厚度间的关系服从朗伯特-比尔 (Lambert-Beer)定律:
②染料分子基态极性大于激发态
由于基态极性大于激发态,在极性较大的水 中,使基态偶极距增加,即极性增加而基态更 趋稳定,跃迁到激发态所需激发能更大,发生 浅色效应。
①
②
精品课件
(CH3)2N
N
O
“苯酚蓝” 的分子右边是吸电 (CH3)2N
N
O
染料参考资料化学 第03章 颜色结构
第3章染料颜色和结构(Color and Constitution of Dyes)本章分4个小节进行介绍:§3.1 吸光现象和吸收光谱曲线§3.2 吸收光谱的量子概念§3.3 染料发色的两种理论§3.4 染料颜色与结构的关系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以下内容:1、侧重掌握染料发色的价键理论,即共振理论。
它可以定性地解释发色团与助色团在染料结构中与颜色的关系,即描述它们是如何产生深色效应、浓色效应、浅色效应、淡色效应的,以及这些效应和最大吸收浓长λmax和最大摩尔吸光系数εmax 之间的关系。
2、了解染料发色的分子轨道理论。
它试图定量描述染料发色机制,由于染料发色本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尚难以通过理论计算求出染料的λmax,但是它对进一步解释结构与颜色的关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3、掌握染料颜色与介质性质的关系。
一般来说,当激化态染料分子为极性共振结构时,极性溶剂将产生深色效应;当基态染料分子显极性结构时,非极性溶剂将产生深色效应。
上述结论,反之亦然。
4、尝试由染料结构与颜色的关系解释一些官能团,如吸电子基团、供电子基团、隔离基团在染料结构设计中的运用,判断染料结构与其颜色的关系,比较不同结构的染料其颜色的深浅和浓淡取向等。
5、物质的吸收特性和吸光曲线,由染料的吸光曲线分析染料。
§3.1 吸光现象和吸收光谱曲线一、概念述语光——可产生色感的电磁波。
习惯上称产生色感的电磁波谓之可见“光”,如红光、紫光等,不可见的电磁波谓之辐射“线”,如红外线IR 、紫外线UV 等。
色——视觉对可见光的感受。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便显现了物质的颜色。
发色团——结构中能吸收可见光波的吸电子基团。
它以提升染料的λmax 为主导。
助色团——接在π共轭体系上的供电子基团。
它以提升染料的εmax 为主导。
全色——连续光谱依自然比例混合后的颜色。
可见光波全波段(380-780nm )的光按自然比例混合后可以得到白色(指人类视野),反过来,白色光通过色散可以得到一段连续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
第二章染料的颜色与结构
(CH3)2N
(CH3)2N (CH3)2N
CH
N+(CH3)2
max=603.5nm 蓝色
C
N+(CH3)2 max=434nm 黄色
NH2
C NHCOCH3
N+(CH3)2
max=590nm 紫色
(CH3)2N
+ N(CH3)2
(CH3)2N
= C1 1+C2 2+C3 3+…+Cj j 式中C1、C2、C3、… Cj为各原子轨道的贡献大小。 线性组合后有成键轨道(1 =A+B)和反键轨道(2
=A-B) 电子在分子轨道中遵循保理(Pauly)原理(电子自旋
方向相反)和能量最低原理。
五种分子轨道能级示意图
电子跃迁所需能量是不连续的、量子化的。 *所需能量最大,约在紫外及远紫外 ; *、n*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在可见光 范围内,因此,研究n、电子的跃迁对有机物结 构与颜色的关系理解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 跃迁。染料对光的吸收特性主要是由 电子运动 状态决定的。
O
红色
(3)当染料分子中含有给电子基-NH2时, 当介质的酸性增强时,-NH2发生阳离子化, N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被占用,失去给电子 能力,氨基的p-共轭消失,使颜色变浅。
CH3 NH2
+ HCl
NO2
黄色
CH3 N+H3 . Cl-
NO2
乳白色
四、分子的平面结构
当分子内共轭双键的全部组成部分处在同一 平面时,电子的叠合程度最大。若分子平 面结构受到破坏,则电子的叠合程度降低, 颜色变浅。
(CH3)2N
Cl
染料及颜色的基本知识培训
一、染料的基本知识
二、颜色的基本知识
三、染料的颜色原理
四、染料的拼色与余色原理
染料的基本知识
染料的名称由三部分组成即冠首、色称和字尾。 (1)冠首:表示染料所属按应用分的类别。 例如:直接、酸性、活性等 (2)色称:表示染料所染的基础颜色。 例如:黄、红、蓝、黑等颜色,又可以加适当的形容 词,如:老、嫩、深等,特别是鲜艳和明亮的染料, 常加艳、亮等。 (3)字尾:通常以一定的符号和数字 ,来说明色光、 牢度以及其他染色性质。
颜色的基本知识
2.颜色的基本特征 颜色分彩色和非彩色两大类。
彩色是配色者要了解的,它有三种特性,即色调(色 相)、明度(亮度)、饱和度(纯度、彩度),这三点 是打样与标样相比的理论依据。 在配色过程中认识某一染料的色别,不仅要注意“色”, 同时还要注意“调”,在配色中掌握明度与白光吸收原 理的关系,增强或消弱色泽的明度。例如:配好一只红 色而嫌不够鲜明,则可加一些黄色或橙色染料,以达到 提高明度的目的。
常用的对色光源
CWF光源(F2)主要用于美国的商业与办公机构, 相关色温为4150K。CWF是Cool White Fluoresent 的缩写,即冷白荧光灯。
U30/TL83光源(F12):U30全称Ultralume3000,
也是一种 三基色荧光灯,相关色温为3000K。
的色光。
染料的拼色与余色原理
4.采用拼色时,染料的种类尽量要少,能用两种染料拼 色的,决不不三种染料拼色,以便于控制色光,易 调色。例如:黑色能用与蓝拼出的,就不要用红、
黄、蓝三种颜色相拼。
5.拼色时,等量的三原色混合呈黑色。
实际拼色时的注意点
化学颜料和染料的结构和颜色关系
化学颜料和染料的结构和颜色关系化学颜料和染料是重要的颜色源,它们广泛应用于绘画、印刷、纺织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化学颜料和染料的结构与其颜色之间的关系。
一、化学颜料的结构特点化学颜料是一种粉末状颜色物质,具有较好的色彩鲜艳度和遮盖力。
它们的颜色来源于分子结构中的特定基团和官能团。
化学颜料的结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颜料的颜色基团:化学颜料分子中的特定基团赋予其颜色。
不同的颜色基团反映出不同的吸收光谱区域。
例如,苯环具有共轭结构,能吸收紫外光,导致分子呈现黄色或红色。
2. 遮盖性与粒度分布:颜料的遮盖性与颗粒的大小和分布有关。
较小颗粒能更好地散射和吸收光线,从而增强遮盖性。
此外,颗粒的分布均匀度也影响着颜料的色彩均匀度。
3. 耐光性:由于颜料常暴露于阳光照射下,其结构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耐光性。
一些颜料分子通过添加有机或无机草酸、醌等结构单元来增强其耐光性,减少颜料的褪色。
二、染料的结构与颜色关系与颜料不同,染料是具有可溶性的有机分子,能够在染料与纤维或其他材料间形成化学键而实现着色。
染料的结构与颜色之间的关系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1. 色团结构:染料分子中的色团决定了染料的颜色。
常见的色团包括偶氮类、芳香醇、芳香醛等。
不同的色团对光的吸收和反射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2. 共轭结构:许多染料分子具有共轭结构,通过延长π电子体系,增加色团的吸收范围。
这使得染料可以吸收较宽的光谱范围,呈现出更深的颜色。
3. 可溶性与亲和力:染料需要具有一定的可溶性,以便在染色过程中充分与纤维或其他材料发生相互作用。
此外,染料还需要与纤维表面存在一定的亲和力,以确保染料牢固地结合在材料上。
三、结构与颜色关系的应用了解化学颜料和染料的结构与颜色关系,有助于合成出更多种类的高性能颜料和染料,并应用于各行各业。
如今,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致力于开发新型颜料和染料的设计和合成,以满足人们对颜色的特殊需求。
此外,了解颜料和染料结构与颜色之间的关系,还对于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2章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返回第2章目录
第二章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 染料分子结构与颜色的关系
一、共轭双键系统与染料颜色的关系 深色效应: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λ max向长波方向移动。 浓色效应:染料的吸收强度ε max增大。 染料分子的共轭双键系统中共轭双键越多,为深色效应和浓色效应。 例如:
最大吸收波长λ
吸收强度lgε
返回第2章目录
第二章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第一节 光和色的基本概念
二、关于物体颜色的概念
物体的颜色:人眼感觉到的颜色是物体发出的可见光,或是物体对太阳光 或另一光源发出的光部分地吸收后反射或透射出来的光的颜色。
色环:
返回第2章目录
第二章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第一节 光和色的基本概念
颜色的纯度:物体对光线的吸收接近某一种波长,则物体的颜色纯度就高。 颜色的亮度:物体吸收可见光后,反射出来的光量多,则物体的颜色亮度就大。 颜色的深浅:物体对可见光的最大吸收波长愈长,则色调愈深,最大吸收波长愈 短,则颜色愈浅。 颜色的浓淡:物体的颜色的强度,用颜色的浓淡表示,它是物体吸收一定波长光 线的量的多少。
人们把能增加染料吸收波长的效应称为深色效应,把增加染料吸收强度的效应叫 浓色效应。反之,把降低吸收波长的效应称为浅色效应,把降低吸收强度的效应 叫减色效应。
返回第2章目录
第二章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第二节 染料的发色理论
一、早期发色理论 发色团与助色团理论:有机化合物结构中至少需要有某些不饱和基团存在时才能发 色,这些基团称之为发色基团,主要的发色基团有-N=N-、=C=C=、-N=O、-NO2、 =C=O等。含有发色团的分子称为发色体或色原体。发色团被引入的愈少,颜色愈浅; 发色团被引入的愈多,颜色愈深。 主要的发色基团有-N=N-、=C=C=、-N=O、-NO2、=C=O等。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还应含有助色团。助色团是能加强发色团的发色作用,并增加染 料与被染物的结合力的各种基团 。 主要的助色团有-NH2、-NHR、-NR2、-OH、-OR等。 另外磺酸基(-SO3H)、羧基(-COOH)等为特殊的助色团,它们对发色团并无显著影响, 但可以使染料具有水溶性和对某些物质具有染色能力。 醌构理论 :染料之所以有颜色,是因为其分子中有醌结构存在。醌型结构可视为 分子的发色团。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及功能染料简介
第1章染料的颜色与结构及功能染料简介学习目标:①以量子概念,,分子激发理论阐述染料对光的选择吸收的原因。
②掌握染料颜色与染料分子结构的关系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
③理解功能染料的概念,并熟悉荧光染料、夜光染料及变色染料的颜色产生机理。
④了解荧光染料、夜光染料及变色染料在纺织染整方面的应用,思考染料发展方向。
导言:早在19世纪60年代W.H.Perkin发明合成染料以后,人们对染料的颜色和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理论。
量子力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物质的结构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此后人们开始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对染料的颜色和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
在早期的颜色理论中,发色团及助色团理论的影响很大。
染料的颜色除了与染料本身结构有关外,还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功能染料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荧光染料、夜光染料及变色染料在纺织染整方面的应用也得到很重要的发展。
1.1光与色颜色是光线刺激了眼睛而在大脑中反映出来的一种主观感受。
它需要考虑到物理学和生理学两方面的因素。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很早以前,麦克斯韦就提出了光具有电磁波的特性。
它由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组成,其振幅以波动方式分别随时间和距离而变化。
1905年,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建立了一种与电磁辐射模型显然不同的微粒子理论。
这种理论把光看成是一束不连续的能量微粒或光子流,但它按麦克斯韦波动理论的波阵面速度传播。
现在我们知道,光既是一种波又是一种微粒,它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是一种电磁波,波长不同的光会使光的性质不同,从而引起不同的色觉。
波长为400nm-800nm的光按适当比例的混合后,照射到眼睛的视网膜上呈现的是白色。
使一束这样的混合光通过一个适当的棱镜或光栅,我们会看到连续的有色光谱,其色调主要以此为红、橙、黄、绿、蓝和紫。
这些有色光的波长从红到紫以依次递减。
因此,低能量的光子产生红色的感觉,高能量的光子产生紫色的感觉。
1.1.1光的吸收与补色可见光谱可以分成不同颜色的波长的波谱。
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讲解
λ max
416nm
(在CH2Cl2中)
(在CH2Cl2中)
在染料合成中有时采用所谓隔离基的方法把两个发色体系联接 在一起,互不干扰而成为一个染料分子,以得到绿色、棕色或
其它颜色。常用的隔离基有:
C N
N C
C N
O C NH
均三嗪基
酰胺基
间次苯基
分子的吸收各向异性和空间阻碍 分子对光的吸收是有方向性的。这可以米契勒(Michler)蓝 和孔雀绿的吸收情况为例加以说明。 孔雀绿的共轭体系有两个向不同方向展开的共轭轴。其中一
原子上的孤对电子的能级比较高,激化所需的能量虽
较小,在一定条件下会对可见光发生吸收,但吸收的 强度都很低,对染料的颜色作用不大,而对染料的光 化学作用却有很大的意义。
二、吸收强度和选津 在光谱学中,人们用跃迁矩来估算吸收强度。据
估算,许多具有共轭结构的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
吸收强的max可达105 数量级。人们把 max 很小的跃 迁称为“禁戒”的,而把max 大的跃迁称为“允许” 的。max 小于102的就算是“禁戒”的了。 要发生具有一定跃迁矩的所谓“允许”的跃迁, 要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称为选律;主要的如下所 述。
染料激化态和基态之间的能级间隔E必须与此相适
应。这个能级间隔的大小虽然包含着振动能量和转动
能量的变化,但主要是由价电子激化所需的能量决定
的。就有机化合物而言,对可见光吸收的能级间隔是 由它们分子中电子运动状态所决定的。 键电子所 处的能级比较低, 激化的能级间隔较大,所需能量 属于远紫外线的能量范围。>C=O、-N=N-等氧、氮
电子跃迁过程中,分子被激化成各种振动状态的机车
问题可以用法兰克-康登原理加以说明。
染料分子结构式及其性质
染料分子结构式及其性质染料是指具有着色作用,并能与织物或其他材料结合的化合物。
染料分子的结构与其性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介绍染料分子的结构式以及其性质方面的内容。
染料分子的结构:染料分子通常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色基和辅基。
色基是染料分子的着色中心,具有吸收光线的能力,从而产生颜色。
辅基则是与织物或其他材料结合的部分,通过辅基的分子结构来调节染料的相溶性、亲和性以及稳定性等性质。
1.色基的结构:色基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具有共轭结构的环状结构组成的。
这些环状结构中的π电子能够吸收可见光的电磁波,使染料分子显色。
常见的色基包括苯环、萘环、吡咯环等。
2.辅基的结构:辅基的结构可以通过引入不同的功能基团来调节染料的性质,例如增加染料的亲和力、溶解度以及稳定性等。
常见的辅基功能基团包括氨基、羟基、硫醇基、酮基等。
染料分子的性质:染料分子的性质涵盖了其在溶液中的色散性、亲和力、稳定性、光谱性质等多个方面。
1.色散性:色散性是指染料分子在溶液中的颜色的稳定性和分散性。
染料分子要能够在溶液中稳定地分散并发挥其特定的颜色,需要具备一定的溶解度,并且要在染液中形成一个均匀分散的颜色。
2.亲和力:染料分子的亲和力是指其与织物或其他材料结合的能力。
亲和力越高,染料与纤维的相互作用越强,染色效果越好。
3.稳定性:染料分子需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以便在染色过程中不发生分解或褪色等现象。
染料分子的稳定性与其化学结构、分子内键合的稳定性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4.光谱性质:染料分子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能力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染料的颜色可以通过其吸收或反射特定波长的光来解释。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等方法可以研究染料的吸收光谱。
总结:染料分子的结构与其性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色基决定了染料的着色能力,而辅基则通过引入功能基团来调节染料的亲和力、溶解度和稳定性等性质。
了解染料分子的结构式以及其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染料的工作原理,并为染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3)2N
H
N(CH3)2
C
孔雀绿隐色体(无色)
2019年9月18日
二、量子理论 1、光的量子理论 光是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波粒两象性)。 光是由无数个具有不同能量的光量子组成的,光量子的
一、发色团和助色团理论 1、发色团 有色物质有颜色的原因是其分子结构中带有一些不饱和
基团。这些基团称为发色团。如:-N=N-、>C=C<、 -N=O、-NO2、>C=O等。 有机物质要有颜色,发色团必须连在足够长的共轭体系 上,或者有几个发色团连成共轭体系。
含有发色团的分子共轭体系称为发色体。
λ max
λ
2019年9月18日
吸 收 带 : 有 机 有 ε
色 物 质 对 光 的 吸 εmax
收有一宽的区域,
形成一个吸收峰,
称为吸收谱带,
简称吸收带。
λmax
λ
第一吸收带:波长最长的吸收带。
2019年9月18日
最大吸收波长:每一吸收 ε 带都有一个与最高摩尔吸 εmax
光度ε对应的波长,称为
浓
淡
2019年9月18λ日
Logε
3、颜色的鲜艳度: 在吸收光谱上,吸收峰既高又窄,说明物质分子对可见
光吸收的选择性很强,较完全地吸收了某一种波长的光, 而对其他光涉及不多,其补色显得非常明亮、纯正,鲜 艳度比较高。
logε
鲜艳
半高宽
h
不鲜艳
1/2h
λ
2019年9月18日
§2 有机化合物的发色理论
2019年9月18日
605nm
700 nm
物体的颜色就是物
400nm 体吸收光的补色。
红紫
红
紫 435 nm
橙
595 nm
黄
蓝
480 nm
绿光蓝
580nm 黄光绿 绿 蓝光绿 490nm
560nm
500nm
颜色环
2019年9月18日
二、吸收光谱 1、Lambert-Beer定律
D log I0 cl
方向位移的现象,又称深色效应。
向紫位移:物体的吸收光波长向短波方向位移的现象,
又称浅色效应。
向紫位移
向红位移
Logε
λ
2019年9月18日
2、颜色的浓淡 颜色的浓淡是对同一波长光的吸收强度而言的。 颜色的浓淡是在吸收光谱图中,该波长下吸收峰的高低,
ε值的大小。吸收强度或ε值越大,颜色越浓。 浓色效应:引起某一波带吸收强度(ε)增加的效应。 淡色效应:引起某一波带吸收强度(ε)减小的效应。
I
D:光密度;I0:入射光强度;I:透射光强度; c:溶液浓度;l:光程;ε:摩尔吸光度。
ε与有色物质的结构、光的λ有关。
2019年9月18日
2、吸收光谱
以ε和可见光的波长λ作图,得到的光谱图,称为吸收 光谱。横坐标:λ(nm);纵坐标:ε或logε。
从ε-λ图中可以 ε
得到一定结构物质 logε 与吸收光谱的关系。 可以代表某一化学 物质的结构特性。
中,刺激人的眼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生理现象。
红色光的波长最长:605~750nm;紫色光的波长最短: 400~435nm。
太阳光(白光):是由一个包含所有波长范围的混合光组 成的光。
2019年9月18日
2、物体的颜色 当太阳光或其他白光照射在物体上,可以看到几种情况: 无色透明——光线全部透过物体; 物体呈白色——光线全部被物体反射; 物体呈黑色——照射到物体上的光线全部被吸收; 物体呈灰色——各波段的光部分成比例地被物体吸收; 物体呈现一定的颜色——白光中的某一段或某几段光有
选择地被物体吸收。 结论:物体的颜色是物体对可见光中某一波长的光选择
性吸收的结果。
2019年9月18日
3、补色 两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起来成为白光,这两种光的颜色
称为补色。 一种色的补色可以是单色光,也可以是除去这个颜色光
后白光剩余的颜色。 在颜色盘(环)上能很清楚地看到光谱色的补色就是它
的对角所表示的颜色。即物体的颜色实际上就是物体吸 收光的补色。
发色团与助色团
HOΒιβλιοθήκη NaO3SNN酸性橙Ⅱ (CI酸性橙7,15510)
偶氮结构母体为发色体; -SO3Na、-OH为助色团。
O
O
还原深蓝BO (CI还原蓝20,59800)
只有发色体,不含助色团
2019年9月18日
发色团助色团理论缺点:
不能完全解释有色物质的发色机理,有例外。有含有发 色体、发色团、助色团但没有颜色的化合物;有无发色
2019年9月18日
光
700 nm 400nm
颜
波 波 长
605nm
红紫
红
紫 435 nm
色 深 浅
顺
橙
序 595 nm
红 橙
黄
蓝
顺 序
绿光蓝 480 nm
绿
蓝绿
黄 绿
580nm
蓝
绿
490nm
紫
青
红
蓝
560nm
500nm
橙
紫
黄
2019年9月18日
向红位移: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物体吸收光的波长向长波
2019年9月18日
2、助色团 物体要有颜色,分子中除了发色团外,往往还要有一些
助色团。一些供电子基团,常含有未共用的电子对。如 -NH2,-OH,-NHR等。 助色团作用: 加强发色团的发色作用,产生深色效应,提高吸收强度。 提高染料的染色性能。 如:-SO3Na可增加染料水溶性。
2019年9月18日
λmax; 与λmax相对应的 ε为εmax。
λmax
λ
积分吸收强度:整个吸收带的吸收采用积分吸收强度 表示。
积分吸收强度 d 1/ 称为波数
2019年9月18日
K/S
16 14 12 10 8 6 4 2 0
400
450
500
550
600
波长
几种不同颜色染料的吸收光谱图
650
700
2019年9月18日
三、颜色的深浅、浓淡和鲜艳度 1、颜色的深浅 颜色的深浅是对吸收光波长而言的。λmax光的补色代表
了吸收带的基本颜色。 吸收光的波长越长,颜色越深;吸收光的波长越短,颜
色越浅。红光波长最长(750nm),其补色(蓝光绿)颜 色最深;紫光波长最短(400nm),其补色(黄色)最浅。
染料的结构与颜色
主要内容 1 光与色 2 有机化合物的发色理论 3 染料分子发色体系结构与颜色的关系 4 外界条件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2019年9月18日
§1 光与色
一、光与色的物理概念
1、光的颜色
光是一种电磁波,频率与波长的关系为υ=c/λ 光的颜色和光的波长是相互对应的。可见光的波长范围
在400~800nm。 人们感觉到的光的颜色是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照射到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