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三节《大气环境》PPT课件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件(共32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件(共32张PPT)

【例证1】读“太阳辐射与大气和地面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P38)
(1)图中A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___散__射___作用,它使太阳辐射 向_四__面__八_方__(方向)散开。日出前 天已亮、日落后天不黑就是这种 作用的结果。 (2)图中B表示__反__射____作用, 受该作用影响,白天阴天时气温 比晴天___低_____。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 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 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3、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水调歌头》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大林寺桃花》
提问:这两首诗词都共同反应了一个现象,是什么现象?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全优课堂》P37)
A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是因为地
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因此
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为每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思考:1、从臭氧、 二氧化碳和水汽的 吸收作用,可知大 气吸收具有什么特 性?(选择特性)
上层大气吸收紫外光 2、为什么大气直
接吸收的太阳辐射
能量是很少的?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光 (大气对太阳辐 射中能量最强的
可见光吸收得很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 少,大部分可见
红外光
光能够透过大气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 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相对 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 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 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 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 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大气返大地”:大气 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 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 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 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 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 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 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优质课件(共40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优质课件(共40张PPT)

3、散射作用: 特点: 有选择性: 质点小时,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无选择性 质点较大的尘埃、水滴 晴朗的天空呈现_____色 阴天的天空呈现_____色
日出之前,日落之后,阴天,天空都是明亮的
地面 大气 反射 反射
太 阳 辐
射 100%
34% 大气 散射 大气吸收
19%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大 气 辐 射
大 气



地 面 辐
射向地面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玻璃温室效应示意








• (2013北京高考)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 图”。读图,回答下题。
• 大气中( )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同纬度地区,晴天越多,地面射射越强
地面 大气 反射 反射
太 阳 辐
射 100%
34% 大气
散射
地 面
大气吸收
吸 收
19%
47% 地面增温 地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气 吸 收
地 面 辐


太 地面 大气 阳
射向宇宙空间
反射 反射 辐 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气 散射
地 面 吸
大气吸收
常见天气系统
(一) 大气的组成
♦ 干洁空气:
氮、氧、二氧化碳等: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 微量气体:、氪氖、氨、甲烷、氢、 一氧化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优质课件(共75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优质课件(共75张PPT)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
——形成热力环流,太阳辐射在地 表分布不均,那么是否存在全球范 围的大气运动呢?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地球不自转、地表均一、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假设:
D
---单圈环流
G 90N
极地高压带
气流下沉
60N
G
D
赤道低压带
30N
0 气流上升
赤道温度高,极地温度低
单圈环流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 季风环流









环 流


思考:1)甲、乙两图,哪幅属于1月?哪幅属于7月?说出判
断理由。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图中的气压与风向的分布?
假如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定 为百分之百,而实际上最后到达地球 表面的太阳辐射却只有百分之四十七,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 阳 辐 射 波 长 范 围
复习:1.太阳辐射根据波长共分为哪几个波段?
2.太阳辐射最强部分的波长集中在哪个光区?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7(平均) 2(赤道)
海洋 海洋
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
3、气象因素——日照时数长短等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 温又比晴天高?(白天云层具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夜间云层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 2、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 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带 移
23.5 °低气压带

66.5 °
思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有什么规

大气环境课件

大气环境课件

你能解释高处不胜寒的原因吗? 为什么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对流层的逆辐射的存在
保温效应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因此,

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

——云多,反射强。
散射作用: 选择性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日落后及 在没有太阳直接照射的地方能看清
思考 物体,都是因为散射的缘故。
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哪些具有选择性?
大气环境
17
小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可见光中波长越短越易被散
射,波长越长越不易被散射
大气环境
14
思考: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
蓝大色气天环境空
15
为什么朝霞和晚霞呈红色?
朝大气霞环境
16
三、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O3—— 吸收紫外线
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
CO2、H2O ——吸收红外线
表 现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
大气环境
1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大气环境
2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 大气的组成 (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环境
3
(一) 低层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主要作用
干 主要 N2

逆辐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地 大气吸收 、

反射、 散射等削弱
吸 作用
气 辐 射

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3节大气环境课件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3节大气环境课件 湘教版必修1
26
3.海陆分 布对大气环流 的影响
(1)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与 大气活动中心 的形成
27
夏季,北半球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 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带状分布,使高气 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大陆上形成冷 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使低气压仅保留在海洋上。这些气压中心 的分布、成因、特征如下表所示:
28
季节 气压带 气压中心 分布
副热带 亚洲低压 亚洲大陆 夏季 高气压 夏威夷高压 北太平洋
带 亚速尔高压 北大西洋
副极地 亚洲高压 亚洲大陆 冬季 低气压 阿留申低压 北太平洋
带 冰岛低压 北大西洋
成因 热力 原因
动力 原因
热力 原因
动力 原因
特征 热低压 热高压 冷高压 热低压
29
①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以及 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都保留了原来 气压带的成因。
18
4.根据封闭等压线判断天气状况 低压中心易出现阴雨天气,如下图中 甲地;高压中心易出现晴朗天气,如下图 中乙地。
19
5.根据垂直方向的等压线(面)判读气压高低 等压面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凹的地方 为低压区,如下图中气压值大小:A>B>C。
注意:近地面 的气压状况与高空 的气压状况相反, 如下图中,甲地为 高气压,乙地为低 气压。
6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7
【方法规律】 (1)云层的作用 ①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②黑夜:大气逆辐射作用强。 (2)太阳、地面和大气 ①就温度而言:太阳>地面>天气。 ②就类型而言:太阳辐射主要属于可见光,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属于红外线。 ③就波长长短而言: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15

I2.3.3高一地理《第三节大气环境3》(课件)

I2.3.3高一地理《第三节大气环境3》(课件)
大气环境
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百帕)
1006 1008 1010
等压线图
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面上促使大气由高压
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F1
(百帕)
1006
1008
1010
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水平气压梯度力
(百帕)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气 压 梯 度 力
F1
(北半球)
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
(百帕)
1002
1004
气 压
1006


1008

F1
1010
F2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
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
(百帕)
1002
1004
气 压
1006

1008
高 990 980 970
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4. 等压线图
(1) 判读气压场
高 高压脊
990
脊线
980
970
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4. 等压线图
(1) 判读气压场
高 高压脊
990
脊线
980
970
970 980 990
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4. 等压线图
(1) 判读气压场
高 高压脊
(2) 判读风向
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4. 等压线图 (2) 判读风向
绘风向
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4. 等压线图 (2) 判读风向 绘风向

高中地理 必修一湘教版2.3《大气环境》 (共30张ppt)

高中地理 必修一湘教版2.3《大气环境》 (共30张ppt)
1.(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 面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2.(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损失的 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1.纬度因素: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下垫面因素: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 面状况不同。
2. 同一地图上等压线越 密水平气压梯度越大, 风速越大不同地图上, 一般判断:比例尺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风速越大。
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1010
2020/4/17
2.大气的水平运动 因地球自转,空气运动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1.北半球向右偏,南半 球向左偏。
2. 始终与风向垂直:不 改变风力大小,只改变 风的方向。
三圈环流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赤道低气压带
2020/4/17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2020/4/17
夏至
冬至
谢谢观看!
3.纬度越高,地转偏向 力越大。
2020/4/17

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1010
地转偏向力
2.大气的水平运动
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时, 接触面之间所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1.下垫面越粗糙,摩擦 力越大。
2.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 反。
3.摩擦力会改变风的方 向和速度。
达地面
大于0.76
对流层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 水汽、云和浮 尘,可直接吸 收相当数量的
红外光
2020/4/17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优质课件)(共49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优质课件)(共49张PPT)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下 午10时7 分12秒 下午10 时7分2 2:07:12 21.8.7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 年8月7 日星期 六下午1 0时7分 12秒22 :07:122 1.8.7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 021年8 月下午 10时7 分21.8.7 22:07A ugust 7, 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1年8 月7日 星期六1 0时7分 12秒22 :07:127 August 2021
一般具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3. 散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2) 特点:
一般具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蓝光、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质点大时无选择性:
3. 散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2) 特点:
一般具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蓝光、紫光最容易) 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 (2) 特点:无选择性
2. 反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 (2) 特点:无选择性 (3) 影响因素:
2. 反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
(2) 特点:无选择性 (3) 影响因素:
云层的密度、 厚度、颗粒大小、 分布高度
3. 散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2) 特点:
一般具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蓝光、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质点大时无选择性:漫散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件(共103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件(共103张PPT)
——保温作用 (2) 影响因素: 云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大气逆辐 射越强,保温作用越好。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 大气 阳
反射 反射 辐
射向宇宙空间
34%
大气 散射
射 地 面 吸 收
100%
大气吸收
19%
大 气 辐 射
75~95% 大 气 吸 收
大气上界
地 面 辐
47% 射向地面

地面增温 地 面
少,大部分可见 层
光能够透过大气
对 流
射到地面上来

大气上界 氧离子吸收紫外线
臭氧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 吸收红外线


2. 反射作用:
2. 反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
2. 反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
2. 反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 (2) 特点:无选择性
3. 散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2) 特点:
一般具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蓝光、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质点大时无选择性:
3. 散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2) 特点:
一般具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蓝光、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 大气 阳
反射 反射 辐
射向宇宙空间
34%
大气 散射
射 地 面 吸 收
100%
大气吸收
19%
大 气 辐 射
75~95% 大 气 吸 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件(共103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件(共103张PPT)
“大气还大地”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0.76~4微米 红外区 43%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 散射作用
1. 吸收作用:
1. 吸收作用:
大气上界
高层 大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1. 吸收作用:
大气上界
高层 大气
氧离子吸收紫外线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1. 吸收作用:
——保温作用 (2) 影响因素: 云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大气逆辐 射越强,保温作用越好。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 大气 阳
反射 反射 辐
射向宇宙空间
34%
大气 散射
射 地 面 吸 收
100%
大气吸收
19%
大 气 辐 射
75~95% 大 气 吸 收
大气上界
地 面 辐
47% 射向地面

地面增温 地 面

大气 散射 大气吸收
大气上界
地面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大气 阳 反射 辐

大气
散射
地 面
大气吸收


大气上界
地面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地面 大气 阳 反射 反射 辐

大气
散射
地 面
大气吸收


大气上界
地面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 大气 反射 反射
太 阳 辐
射 100%
大气
散射
(2) 特点:无选择性
(3) 影响因素: 云层的密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空
A’B’C’源自等压面A 地面 受热
B 冷却
C 受热
应用探究
C
等压面
D 2000米
ABC
A
B
地面
空气对流实验:
A
B
C
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内,将一支点着的蜡烛靠近两 支点着的松香。
设问:图中哪一种现象最有可能发生?为什么?
高压
低压
高压
高压 C
等压面
D 低压
2000米
低压 A
受热
B 高压
冷却
地面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高空 等压面 地面
原理探究
860百帕 910百帕 960百帕 1010百帕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组成的面.
假设:地面受热均匀,则形成的等压面如下: 等压面为一个个水平面
860百帕 910百帕 960百帕 1010百帕
等压面越往高空气压值越低
绘图练习:请在下图中画热力环流的形成,要求画出大 气运动的箭头表示方向,各点的高低压及等压面的弯曲。
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 空气比较干爽。
青岛的市民说,青岛一 般白
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 空气比较干爽。
小结
请用鼠标点 标窗口右侧 的○进行选 择操作。
课后探究:
1、收集关于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雾岛效应 的有关知识,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利用身边易得的物品(如旧报纸、热水、冰块、 蚊香、白炽灯泡等),设计一个能反应热力环流的 实验。可以是完整的环节,也可以中介其中的一个 环节。作业形式:可以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原理 及实验中的体验,也可以用DV记录。
3、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 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 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句中的“巴山夜雨”是怎样形成的?
某城,由于工业区的污染较重,而工业区一时又 不会搬迁,除了在工业区和居民区间设立了防护林外, 打算在郊区与城区间也设立防护林带,你觉得有没有 必要?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1)A、B哪受热,哪冷却?
高高低低 C高压、D低压
地面气压高低与高空相反 A低压,B高压。 A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B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大气水平方向高压指向低压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A、B、C、D之间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 (3)把A至D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__B_、__A_、__C_、_D
青岛的市民说,青岛一 般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