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代数典型问题的新方法
高等代数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
高等代数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高等代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多项式、矩阵、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是数学的基础,也是其他数学分支的基础。
高等代数中的典型问题主要有:1、多项式的求解:多项式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它是由一系列有限个未知数的幂次相加而成的函数。
多项式的求解是高等代数中最基本的问题,它可以用各种方法来求解,如分解因式法、特征根法、拉格朗日法等。
2、矩阵的求解:矩阵是一种数学概念,它由一系列有限个数字组成的矩形表格组成。
矩阵的求解是高等代数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可以用各种方法来求解,如行列式法、特征值分解法、矩阵分解法等。
3、向量空间的求解:向量空间是一种数学概念,它是由一系列有限个向量组成的集合。
向量空间的求解是高等代数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可以用各种方法来求解,如基底法、线性无关法、线性相关法等。
4、线性变换的求解:线性变换是一种数学概念,它是指将一个向量空间映射到另一个向量空间的函数。
线性变换的求解是高等代数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可以用各种方法来求解,如矩阵法、特征值分解法、线性变换矩阵法等。
高等代数中的典型方法主要有:1、分解因式法:分解因式法是一种求解多项式的方法,它是将多项式分解成几个因式的乘积,然后分别求解每个因式,最后将每个因式的解组合起来,得到多项式的解。
2、特征根法:特征根法是一种求解多项式的方法,它是将多项式按照特征根的方法分解成几个因式的乘积,然后分别求解每个因式,最后将每个因式的解组合起来,得到多项式的解。
3、拉格朗日法:拉格朗日法是一种求解多项式的方法,它是将多项式按照拉格朗日的方法分解成几个因式的乘积,然后分别求解每个因式,最后将每个因式的解组合起来,得到多项式的。
高等教育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参考书书单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参考书书单1.前言由于目前网络上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的参考书籍鱼龙混杂,特别制作一份书单,帮助学习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的学友清除认知障碍.事先声明,由于精力有限,笔者未能将书单中所有书籍细读过,只对笔者精读过的或者主流书籍做详细评价,其中部分评价是来源于网络与网友,若有不同的见解或者认为笔者的理解有误,恳请指出或补充。
2.数学分析板块以下分四个梯队介绍国内主流的数学分析读物(包含教材和习题集),最后还整理了一份硬核书单,建议读者量力而行。
梯队顺序是结合难度、应试、流畅性、流行度等等综合考虑的,并不是排在后面的一定质量不行。
同一梯队中一般不以质量设先后排名。
2.1第一梯队1.谢惠民.恽自求.易法槐.钱定边《数学分析习题课讲义》真正的数学分析习题集,数学分析的巅峰,打穿数学分析的必经之路。
正文介绍了许多在其他书中看不到的内容(如Dirichlet判别法的充要性,Gibbs现象),作者搜集了许多美国数学月刊上的问题。
思考题一针见血,正中靶心,完美诠释了初学者对一些问题的疑问;练习题多为中档题(考研难度,大量题目是考研真题),但也有些难题参杂其中;参考题整体难度偏高,许多题材来自于美国数学月刊,第二组参考题会涉及后续课程(实变泛函拓扑组合概率等等)的内容。
北大历年大一习题课教材,如果能全部独立做完足以和清北大佬谈笑风生。
唯一感觉不足的是小部分习题的选取煞风景,例如多元部分摘取了大量吉米多维奇上的繁琐计算题,又有些参考题难度的习题放在练习题,练习题难度的习题放在参考题。
当然,都是少数,瑕不掩瑜。
谢惠民也有一份讲稿,但不成气候,不作推荐。
2.徐森林.薛春华《数学分析》《数学分析精选习题全解》难度不逊于谢惠民,曾经的CMC数学类题库。
多元部分较为精彩(有较多篇幅介绍流形),高度与深度齐备,内容齐全厚实,许多题目给了多种解法。
题材上与谢惠民史济怀有大量重复,尤其是史济怀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在徐森林上找到,谢惠民的一些参考难题也可以找到。
行列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最新整理)
摘要
行列式是高等代数课程里基本而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懂得如何计算行列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归纳了行列式的几种计算方法,并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介绍计算行列式的一些技巧。
关键词:行列式计算方法范德蒙行列式解析应用
目录
摘要 (III)
ABSTRACT (IV)
1.前言 (1)
2.行列式的概念及性质 (1)
2.1 行列式概念..............................................................................12.2 行列式性质 (1)
3.方法解析 (3)
3.1化三角形法 (3)
3.2利用递推关系法 (3)
3.3提取公因式法 (5)
3.4利用拉普拉斯(Laplace)定理法 (5)
3.5利用范德蒙(Vandermonde)行列式法 (6)
3.6利用乘法定理法 (7)
3.7裂项法 (8)
3.8升阶法 (8)
3.9公式法 (10)
3.10规律缺损补足法 (11)
3.11特征根法 (12)
3.12数学归纳法 (13)
3.13利用行列式乘法规则 (14)
4.应用 (15)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5)。
代数方法在高等数学中的几个简单应用
2012年6月第17期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作者简介:李霞(1971—),女,山西临汾人,沈阳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
《线性代数》与《高等数学》是大学工科专业学生的两门重要基础课,虽然这两门课独立讲授,在解题方法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本文仅对线性代数方法在高等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加以探讨,以期对大学工科数学的教学与研究有所促进.1二次型理论的应用二次型理论是线性代数的重要内容,其用途十分广泛,而求二次函数的极值问题,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或者实际应用中,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给出利用二次型理论解决多元二次函数极值问题的方法.定理1二次型f=x ⭢TA x ⭢在x⭢=1时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矩阵A 的最大特征值与最小特征值[1].例1求函数f (x ,y ,z )=5x 2+y 2+5z 2+4xy -8xz -4yz ,在实单位球面:x 2+y 2+z 2=1上达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达到最大值与最小值时,x ,y ,z 的取值[2].解由上述结论得:λ1(x 2+y 2+z 2)≤f (x ,y ,z )≤λ3(x 2+y2+z 2),其中λ1,λ3分别为二次型f (x ,y ,z )对应的矩阵A 的最小特征值与最大特征值.该二次型的矩阵为:A =52-421-2-4-25⎛⎝⎜⎜⎜⎜⎜⎜⎜⎜⎞⎠⎟⎟⎟⎟⎟⎟⎟⎟,由A-λE =(λ-1)(λ2-10λ+1)得A 的特征值:λ1=5-26√,λ2=1,λ3=5+26√λ1=5-26√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为p ⭢1=123+6√√-12+6√1⎛⎝⎜⎜⎜⎜⎜⎜⎜⎜⎜⎞⎠⎟⎟⎟⎟⎟⎟⎟⎟⎟λ3=5+26√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为p ⭢3=123-6√√-12-6√1⎛⎝⎜⎜⎜⎜⎜⎜⎜⎜⎜⎞⎠⎟⎟⎟⎟⎟⎟⎟⎟⎟综上:当(x ,y ,z )=123+6√√(-1,2+6√,1)时,有最小值f(x ,y ,z )=5-26√;当(x ,y ,z )=123-6√√(-1,2-6√,1)时,有最大值f(x ,y ,z )=5+26√.2线性方程组知识的应用例2设函数f (x )在[a ,+∞)上n 阶可导,且lim x →+∞f (x )和lim x →+∞f (n )(x )存在,求证:lim x →+∞f (k )(x )=0(k =1,2,…,n )[3].证明设lim x →+∞f (x )=A ,lim x →+∞f (n )(x )=B ,应用Taylor 公式,有f (x+k )=f (x )+kf′(x )+k 22!f″(x )+…+k n -1(n -1)!f (n -1)(x )+k nn !f (n )(ξk )(1)x<ξk <x+k(k=1,2,…,n )则lim x →+∞f (n )(ξk )=lim x →+∞f (n )(x )=B 由函数极限与无穷小的关系,有:f (n )(ξk )=B+αk ,其中lim x →+∞αk =0(k=1,2,…,n )(2)将(2)代入(1)可得关于f′(x ),f″(x ),…,f (n -1)(x ),B 的线性方程组:代数方法在高等数学中的几个简单应用李霞(沈阳理工大学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59)【摘要】通过几个具体的实例,阐述了线性代数方法在高等数学解题中的应用,揭示了不同数学领域之间的相通性与完备性.【关键词】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应用高校科技109. All Rights Reserved.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2012年6月第17期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f′(x )+12!f″(x )+…+1(n -1)!f (n-1)(x )+1n !B=f (x +1)-f (x )-1n !α12f′(x )+222!f″(x )+…+2n -1(n -1)!f (n-1)(x )+2nn !B=f (x +2)-f (x )-2nn !α2nf′(x )+n 22!f″(x )+…+n n -1(n -1)!f (n-1)(x )+n nn !B=f (x +n )-f (x )-n nn !αn⎧⎩⏐⏐⏐⏐⏐⏐⏐⏐⏐⏐⏐⏐⏐⏐⏐⏐⏐⏐⏐⏐⏐⏐⎨⏐⏐⏐⏐⏐⏐⏐⏐⏐⏐⏐⏐⏐⏐⏐⏐⏐⏐⏐⏐⏐⏐(3)其系数行列式为:112! (1)(n -1)!1n !2222!…2n -1(n -1)!2nn !n n22!…nn -1(n -1)!nnn !=11!2!…n !11 (1)1222…2n -12nn n2…nn -1nn≠0由克莱姆法则知:从方程组(3)中可将f′(x ),f″(x ),…,f (n-1)(x ),B 解出,并表示为f (x+k )-f (x )-k nn !αk(k =1,2,…,n )的线性组合,且lim x →+∞f (x+k )-f (x )-k nn !αk []=A-A +0=0,B =0,即lim x →+∞f (k )(x )=0(k =1,2,…,n ).证毕.3正交变换的应用3.1在判断二次曲面类型的应用正交变换的一个重要应用就在于研究二次曲线和二次曲面的分类.以二次曲面为例.由解析几何知道,二次方程a 11x 12+a 22x 22+a 33x 32+2a 12x 1x 2+2a 13x 1x 3+2a 23x 2x 3+b 1x 1+b 2x 2+b 3x 3+c =0一般来说表示空间二次曲面.要判断该二次曲面的类型,需用直角坐标变换将其中三元二次型部分的交叉项消去,即变成标准型,由于正交变换可以保持向量的长度与夹角不变,所以具有保持几何图形不变的优点.由此利用正交变换研究二次曲面非常有效.例3用一个正交变换将二次曲面的方程:3x 2+5y 2+5z 2+4xy -4xz -10yz =1化为标准方程,并指出该方程表示什么曲面[4].解:记f (x ,y ,z )=3x 2+5y 2+5z 2+4xy -4xz -10yz ,该二次型的矩阵为:A =32-225-5-2-55⎛⎝⎜⎜⎜⎜⎜⎜⎜⎜⎞⎠⎟⎟⎟⎟⎟⎟⎟⎟,求A-λE =(-λ)(λ-2)(λ-11)得A 的特征值:λ1=0,λ2=2,λ3=11各特征值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为:p ⭢1=12√011⎛⎝⎜⎜⎜⎜⎜⎜⎜⎜⎞⎠⎟⎟⎟⎟⎟⎟⎟⎟,p ⭢2=132√4-11⎛⎝⎜⎜⎜⎜⎜⎜⎜⎜⎞⎠⎟⎟⎟⎟⎟⎟⎟⎟,p ⭢3=1312-2⎛⎝⎜⎜⎜⎜⎜⎜⎜⎜⎞⎠⎟⎟⎟⎟⎟⎟⎟⎟故有正交变换:xy z⎛⎝⎜⎜⎜⎜⎜⎜⎜⎜⎞⎠⎟⎟⎟⎟⎟⎟⎟⎟=0432√1312√-132√2312√132√-23⎛⎝⎜⎜⎜⎜⎜⎜⎜⎜⎜⎜⎜⎜⎜⎜⎜⎜⎜⎜⎞⎠⎟⎟⎟⎟⎟⎟⎟⎟⎟⎟⎟⎟⎟⎟⎟⎟⎟⎟uv w⎛⎝⎜⎜⎜⎜⎜⎜⎜⎜⎞⎠⎟⎟⎟⎟⎟⎟⎟⎟,在此变换下,二次曲面方程化为标准方程2v 2+11w 2=1,它表示椭圆柱面,且该方程表示的几何图形与原方程一模一样.3.2正交变换在求曲面积分中的应用对于计算三维空间中的曲面积分,如果已经知道积分曲面的参数形式,一般可以使用高等数学里介绍的方法进行计算,但是对于某些积分曲面,若不知道或很难使用参数形式表示出来,则不易计算.此时我们可以使用正交变换的方法进行尝试.首先给出利用正交变换理论解决曲面积分问题的方法.定理2假设S 是三维欧式空间R 3的光滑曲面,p (x ,y ,z )是S 上的连续函数,而xy z⎛⎝⎜⎜⎜⎜⎜⎜⎜⎜⎞⎠⎟⎟⎟⎟⎟⎟⎟⎟=a 11a 12a 13a 21a 22a 23a 31a 32a 33⎛⎝⎜⎜⎜⎜⎜⎜⎜⎜⎜⎜⎞⎠⎟⎟⎟⎟⎟⎟⎟⎟⎟⎟u v w⎛⎝⎜⎜⎜⎜⎜⎜⎜⎜⎞⎠⎟⎟⎟⎟⎟⎟⎟⎟是欧式空间的一个正交变换,S ′是曲面S 在上述正交变换下的象,p ⎺(u ,v ,w )是p (x ,y ,z )与正交变换的复合函数,此时有下列计算曲面积分的公式:S∬p (x ,y ,z )dS=S′∬p⎺(u ,v ,w )dS′.例4试求第一型的曲面积分S∬(x+y+z )dS ,其中S 是介于平面x+y+z =0与平面x+y+z =3之间的曲面x 2+y 2+z 2+4xy +4xz +4yz =0[5].(下转第113页)高校科技110. All Rights Reserved.2012年6月第17期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上接第110页)解:因为f (x ,y ,z )=x 2+y 2+z 2+4xy +4xz +4yz 是二次型,其矩阵为:A =122212221⎛⎝⎜⎜⎜⎜⎜⎜⎜⎜⎞⎠⎟⎟⎟⎟⎟⎟⎟⎟,对于此矩阵,可求得正交矩阵P =13√-12√-16√13√12√-16√13√026√⎛⎝⎜⎜⎜⎜⎜⎜⎜⎜⎜⎜⎜⎜⎜⎜⎜⎜⎜⎞⎠⎟⎟⎟⎟⎟⎟⎟⎟⎟⎟⎟⎟⎟⎟⎟⎟⎟,使得P′AP =500-100-1⎛⎝⎜⎜⎜⎜⎜⎜⎜⎜⎞⎠⎟⎟⎟⎟⎟⎟⎟⎟作正交变换x y z ⎛⎝⎜⎜⎜⎜⎜⎜⎜⎜⎞⎠⎟⎟⎟⎟⎟⎟⎟⎟=13√-12√-16√13√12√-16√13√026√⎛⎝⎜⎜⎜⎜⎜⎜⎜⎜⎜⎜⎜⎜⎜⎜⎜⎜⎜⎞⎠⎟⎟⎟⎟⎟⎟⎟⎟⎟⎟⎟⎟⎟⎟⎟⎟⎟uv w⎛⎝⎜⎜⎜⎜⎜⎜⎜⎜⎞⎠⎟⎟⎟⎟⎟⎟⎟⎟,二次型可化为:f (x ,y ,z )=5u 2-v 2-w2因此x+y+z=3√u ,而且曲面S 变成曲面S ′,它是介于u =0,u =3√之间的圆锥面5u 2-v 2-w 2=0,于是∬S(x+y+z )dS =3√∬S′udS ′=15√5∬v +w ≤15v2+w2√1+∂u ∂v()2+∂u ∂w()2√dvdw=32√5∬v +w ≤15v2+w 2√dvdw=630√π综上所述,高等数学中某些问题用高等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会很繁琐,或者根本就无从下手,而用线性代数的方法去考虑,便会得到有效解决。
高等代数思想
高等代数思想高等代数是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深入研究数学以及从事高等数学相关工作的必要保障,高等代数内容丰富体系庞杂,高等代数的学习历来是数学专业学生的难点;主要表现在解决高等代数问题时感觉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最终原因归根结底是学生对数学思1引言1.1研究高等代数数学思想的目的及意义首先高等代数课程是数学专业以及其他一些理工科专业所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后续课程和近代数学的基础,此外高等代数的学习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高等代数的学习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有很大帮助,并对数学创新思维以及科研潜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学好高等代数这门基础课程就离不开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此外从数学的发展历史分析,不难发现其实数学的重要发展和重大创新都体现着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领域内随处可见,没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就不是真正的数学;比如早在16世纪之前,关于方程求解的问题中,期初数学家们很容易得到了一次、二次方程的根式解,然后类似地找到了三次、四次以及某些特殊的五次代数方程的根式解法,事实上,在这个艰辛的求解历程中,而且这些解法中都有类比的方法,也有同构、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此后也有许多数学家探究一般五次方程的解得存在性问题,包括当时著名数学家卡当、伟达、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拉格朗日等,他们都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数学思想方法,虽然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最终是阿贝尔等人从逆问题出发,严格证明了五次及五次以上的代数方程不存在根式解法,还有许许多多实例,都在说明着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发展中的积极推动作用,所以说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数学的发展至关重要.1.2高等代数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现状由于高等代数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层出不穷,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名称和应用的文献举不胜举,这些有关高等代数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高等代数教学研究的发展和完善,对高等代数的学习以及数学其他分支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其中比较典型的比如布合力且木·阿不都热合木在文献[1]中主要结合高等代数在解决相关问题以及发展思维工具方面的功能进行了探究,充分展示了高等代数的数学思想的丰富、深刻,以及其理论内容的严密和抽象。
高等代数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〇、学习方法只是个传说所谓学习方法就像武侠小说中的“葵花宝典”一样是虚构的。
但别人的经验和教训的确值得借鉴,中学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
学习数学的方法:听课、看书、写作业。
听课之前应了解一下这次课要讲什么内容(用三五分钟的时间翻翻教材就行了);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思想方法,要学习数学的语言表达和规范;课后要用一定的时间看教材,领悟课堂内容,同时还要学习数学的书面语言表达和规范,然后再做作业,写作业要尽量模仿规范的数学表达。
要想学好就得多听、多看、多想、多练。
尽快掌握数学语言,要能把任何想法严谨清楚地表达出来。
学习可分成两步:理解思想方法,再严谨清楚地表达出来。
数学是一种工具,所以它的理论形成的往往有固定的模式:问题→方法→理论→应用和扩展。
代数学研究集合上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
要考察任意两个运算之间的关联。
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课程。
两种运算之间的联系通常以“换序”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乘法与加法的关系a(b+c)=ab+ac,其中左边是先加再乘,右边是先乘再加。
另一种思想方法是分类:等价关系、不变量、标准形。
重视等式:尽量把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
高等代数的内容有三个基本模块:多项式、矩阵、向量空间。
一、多项式多项式的内容相对独立,除了其自身的价值,主要用作研究矩阵和向量空间的工具。
在学习一元多项式时,可将其与整数集的性质对照学习,因为二者都有带余除法,所以许多性质都相似,用我们熟知的整数性质来类比将使学习一元多项式变得容易。
多项式的基本问题还是根的问题。
如果我们知道了多项式f(x)的所有的根,这个多项式基本就搞清楚了。
但是,f(x)在所考虑的数域上可能根本就没有根,而且即使有根我们也可能找不出来,所以需要换一个思路。
因为a是f(x)的根等价于说x-a是f(x)的因式,所以“寻根”其实就是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唯一定理是多项式内容的核心。
因式分解唯一定理也是“把复杂对象分解成简单对象”这朴素的思想方法的一个具体表现。
高等代数II
高等代数II高等代数II是一门高等数学课程,主要研究线性代数、群论和域论等高级代数学的理论和应用。
本文主要介绍高等代数II 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定理和应用。
一、线性代数线性代数是高等数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正交变换等概念与理论。
这些概念和理论在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中应用广泛。
下面重点介绍线性代数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定理。
1. 向量空间向量空间是一个包含向量加法和标量乘法的集合,满足一些基本的性质,例如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存在零向量,标量乘法分配律、结合律等。
常见的向量空间有欧几里得空间、函数空间、矩阵空间等。
向量空间的基本性质使其能被用来描述几何对象和物理现象。
2. 线性变换线性变换是一种保持向量空间中加法和标量乘法的映射,即对任意向量 $v_1,v_2$ 和标量 $a$,满足$T(v_1+v_2)=T(v_1)+T(v_2)$ 和 $T(av)=aT(v)$。
线性变换可以用矩阵来表示,并且矩阵的乘法也是一种线性变换。
线性变换的研究在于寻找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从而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性质和应用。
3.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在线性代数中,线性变换 $T$ 的特征向量 $v$ 是指在 $T$ 作用下仍保持方向不变的非零向量,即 $T(v)=\lambda v$,其中$\lambda$ 是系数,称为特征值。
一些基本性质表明,每个线性变换都有至少一个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4. 正交变换正交变换是一种保持向量点乘和长度不变的线性变换,即$T(v_1)\cdot T(v_2)=v_1\cdot v_2$ 和 $||T(v)||=||v||$。
常见的正交变换有旋转和镜像变换。
正交变换的特殊性质使其在几何学中应用广泛,例如可以用来计算内积、夹角、曲率等。
二、群论群论是一种研究代数系统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群的结构、子群、同态、同构和群作用等概念和理论。
群是一个集合和映射的组合,满足一些基本的性质,例如结合律、单位元、逆元等。
《高等代数》五种课型的研究与实践
启发探 究式 、 纵横联 系式 、 讲练 结合式和数学 实验式。
【 关键词 】 高等代数 ; 五种课 型; 实践 【 中图分类号 】 1 O7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01 89 ( 1)6 02 0 10 — 742 2 0 — 12— 2 0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高 等代数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 教学环节和方法改革 尤 为重 要 。根 据一 般 本科 院校 的教 学 实 际情 况 , 作 者在高等代数教学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1 .利用“ 引导讲解式” 课型, 把传授高等代数中 概 念 的过程转 变 为培养学 生提 高抽象 思维 能力 的过 程, 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 习的激发 者、 组织 者 和引导 者 。 数 学概 念是 数学 思 维形 式 最 基本 的组 成单 位 , 是 构成 数学命 题 、 学推 理 的基 本要 素 。一 切分析 、 数 想象 、 推理都要依据概念和运用概念。在教学中只 有 透彻 理解并 能灵 活 运 用数 学 概 念 , 能掌 握数 学 才 运算推 理 的技 能 和技 巧 , 因此要 求 学 生在 学 习 高等 代数知识时概念一定要求掌握得准确。利用 “ 引导 讲解式” 课型 , 把传授高等代数 中概念的过程转变 为 培养 学生 提高抽 象思 维能力 的过 程 。启 发学生 思 维从具体到抽象升华 , 帮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 … 2 .利用“ 启发探究式” 课型, 把高等代数中定理 或习题 的证 明过 程 , 转变 为 培 养学 生 创新 精 神 和 创 新 能力 的过程 , 教 师把 知 识 的学 术 形 态转 变 为教 使
11 一3 5e 41
【 作者简介 】 臧国心(93 , , 尔滨人 , 士 , 16 一) 女 哈 硕 副教
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
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内容摘要:高等代数作为我们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它以线性空间为背景,以线性变换为方法,以矩阵为工具,着重研究线性代数的问题。
二次型式多元二次函数,其内容本属于函数的讨论范围,然而二次型用矩阵表示之后,用矩阵方法讨论函数问题,使得二次型的问题变得更加简洁明确,二次函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而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也就是用矩阵方法把对称矩阵合同与对角矩阵。
二次型是高等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次型的基本问题是要寻找一个线性替换把它变成平方项,即二次型的标准形。
下面介绍了一些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配方法,交变换法,初等变换法,雅可比方法,偏导数法关键词:二次型 线性替换 矩阵 标准形导言:二次型的理论来源于解析几何中二次曲线、二次曲面的化简问题。
二次型是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数学上,而且在物理学,工程学,经济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研究时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经常要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我们知道,任一二次型和某一对称矩阵是相互唯一确定的,而任一实对称矩阵都可以化为一对角矩阵,相应的以实二次型都可以化为标准形,以下就是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几种方法,通过典型例题,体会二次型问题时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一. 配方法配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时另一个常用方法,通过观察对各项进行配方,其实质就是运用非退化的线性替换。
使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时,最重要的是要消去像()i j x x i j ≠这样的交叉项,其方法是利用两数的平方和公式和两数的平方差公式逐步的消去非平方项并构造新的平方项。
定理:数域P 上任意一个二次型都可以经过非退化的线性替换变成平方和2221122...n n d x d x d x +++的形。
1.如果二次型含有i x 的平方项,那么先把含有i x 的乘积项集中,然后再配方,再对其余的项同样进行,直到都配成平方项为止,写出前面过程所经过的所有非退化的线性替换,就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了。
华东师大《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与教材介绍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课程与教材介绍线性代数是高等代数的主要内容,具有深刻的几何背景。
而解析几何则是用代数方法研究空间的几何问题。
因此把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合并成一门课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按目前的教学计划,解析几何与高等代数这两门课往往在大学第一学期齐头并进,由于高等代数课的进度跟不上,经常会出现在解析几何课中提前讲授以后在高等代数课中要讲的内容的尴尬场面。
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课时,又使本该是统一的内容被人为地割裂开。
事实上,把这两门课合而为一的的尝试早已有之。
可是为什么这种尝试往往不能持久呢?我们觉得任课老师对这门课的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不能处理好代数与几何的平衡,使得本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教师个人的喜好而变成一方“吃”掉另一方的结局,那么合并的尝试就会以失败告终。
而这种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
因此用正确的指导思想编写的合并两科目的好教材可以有效预防这种不愉快现象的出现。
从历史上看,代数与几何的发展从来就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它们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代数为几何提供研究方法,几何为代数提供直观背景”这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明显的事实,代数的发展确实可以帮助许多几何问题的解决。
而后一句话更重要,甚至可以改为“代数要在几何中寻找直观”,以强调几何对代数发展的促进作用。
有很多具体的实例支持这个观点。
例如Grothendieck发展的概形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交换环”本来是一个纯代数的概念,但是如果把环中的素理想看成点,再建立适当的拓扑,就产生了“仿射概形”这个几何对象。
这不但给抽象的环提供了几何直观,使得交换代数中原本抽象难解的结论有了十分自然的几何含义,而且又从几何直观的角度给交换代数提出了大量新的研究课题。
类似地,像整数环这样一个纯代数的对象也可以被看成是一条代数曲线,使得Fermat方程的解可以被看成一个算术曲面,并具有到整数曲线上的一个纤维化。
把复代数曲面的已经建立的结果和方法推广到算术曲面上去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关于不等式的证明及推广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I关于不等式的证明及推广摘要在初等代数和高等代数中,不等式的证明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初等代数中介绍了许多具体的但相当有灵活性和技巧性的证明方法,例如换元法、放缩法等研究方法;而高等数学中,可以利用的方法更加灵活技巧。
我们可以利用典型的柯西不等式的结论来证明类似的不等式;除此还可以利用导数,微分中值定理,泰勒公式,积分中值定理等有关的知识来证明不等式;结合凸函数的性质,凸函数法也可以证明一类不等式;在正定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判别式法;掌握了定积分化为重积分的内容之后,对于某类不等式,也可以将定积分化为重积分,再证明所求的不等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等式的的求解证明方法并不唯一,但是初等数学里的不等式,都可以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来解决,解答更为简洁。
所以,高等数学对初等数学的教学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归纳和总结了一些求解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与技巧,突出了不等式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便于更好地了解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从总体上把握不等式的思想方法;注重对一些著名不等式的论证、推广及应用的介绍。
本篇论文一共分为三章,其中第三章和第四章为正文部分。
第三章分两小节,第一节介绍了23种初等代数中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而第二节则介绍了6种高等代数中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第四章介绍了一些著名不等式的证明、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不等式证明方法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IIAbstractIn elementary algebra and advanced algebra,The inequality proof all holds the pivotalposition. In the elementary algebra introduced many concrete but has quite had mystical powers activeness and skill the proof method,For example the structure proof method, the comparison test, puts item by item shrinks research technique and so on the law; But in higher mathematics,We may a use method more nimble skill. We may use the model west the tan oak the inequality conclusion to prove the similar inequality; Eliminates this also to be possible to use the derivative, Differential theorem of mean, Taylor formula; integra intermediate value theorem And so on the related knowledge proves the inequality;Union convex function nature,The convex function law also may prove a kind of inequality; In is deciding in situation,Also may use the discriminant law; After grasped the definite integral to change into the multiple integral the content, Regarding some kind of inequality,Also may change into the definite integral the multiple integral, Again proved asks inequality. May see from this us to, Inequality solution proof method not only, But in elementary mathematics inequality, All may use the higher mathematics the knowledge to solve, answer is ,The higher mathematics has the important guiding sense to the element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the study, Not only must grasp in the elementary mathematics each inequality proof method,Must grasp in the higher mathematics the inequality proof method, This article induced and summarized some solution proof inequalities methods and the skill,Has highlighted the inequality basic thought and the essential method, Is advantageous for understands each part of inner links well, Grasps the inequality from the overall the thinking method; Attention to some famous inequalities proofs.This paper altogether divides into three chapters, third chapter and fourth chapter is the main chapter minutes two sections, First section introduceds in 23 kind of elementary algebras the inequality proof method. But second then introduced in 6 kind of advanced algebras the inequality proof chapter introduced some famous inequalities proofs, the promotion and the application.Key word: Inequality proof method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III 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第一章引言(绪论) (1)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三章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初等代数中不等式的证明 ·····································································3.1.1比较法····················································································3.1.2分析法 ·······························································································3.1.3反证法·······························································································3.1.4数学归纳法 ························································································3.1.5换元法 ·······························································································3.1.6放缩法 ·······························································································3.1.7调整法 ·······························································································3.1.8构造法 ·······························································································3.1.9利用已知的不等式证明 ·······································································3.1.10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证明 ·······················································3.1.11用几何特性或区域讨论 ·····································································3.1.12利用坐标和解析性证明 ·····································································3.1.13利用复数证明 ···················································································3.1.14参数法 ·····························································································3.1.15利用概率证明 ···················································································3.1.16利用向量证明 ···················································································3.1.17面积法 ·····························································································3.1.18化整法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IV 3.1.19步差法 ·····························································································3.1.20通项公式法 ······················································································3.1.21转化成数列法 ···················································································3.1.22增量法 ·····························································································3.1.23裂项法 ·····························································································高等代数中不等式的证明 ·······································································3.2.1由函数的上、下限证明·····································································3.2.2由柯西不等式证明 ···········································································3.2.3由Taylor公式及余项证明·································································3.2.4由积分的性质证明 ···········································································3.2.5由中值定理证明···············································································3.2.6利用求函数的最值证明·····································································第四章几个著名不等式的证明、推广及其应用···································关于绝对值不等式 ·················································································4.1.1三角形不等式 ··················································································4.1.2三角形不等式的推广 ········································································4.1.3三角形不等式的应用 ········································································平均值不等式··························································································4.2.1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4.2.2几个平均数的关系 ···········································································4.2.3平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贝努利不等式··························································································排序不等式······························································································柯西不等式······························································································4.5.1柯西不等式的定理和初等证明 ··························································4.5.2柯西不等式的推广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V 闵可夫斯基不等式 ·················································································赫尔德不等式··························································································契比雪夫不等式 ·····················································································琴生不等式······························································································艾尔多斯—莫迪尔不等式 ·····································································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件··············································································································。
《高等代数》课程简介
《高等代数》课程简介一、课程概述《高等代数》是高等院校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多项式理论、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论、向量空间、线性变换、欧氏空间和酉空间、二次型、群,环和域简介等方面的系统知识。
它一方面为后继课程(如近世代数、数论、离散数学、计算方法、微分方程、泛函分析)提供一些所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尤其在本世纪,计算机技术、通讯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已成为最热门的学科领域,这些学科均需要代数学的发展。
《高等代数》是中学代数的继续和提高。
通过这一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为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所必需的代数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且对初等代数内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能居高临下地处理中学数学的有关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抽象思维、正确的逻辑推断能力和迅速准确的运算能力,对开发学生智能、加强“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树立辩证唯物论观点等有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1、使学生掌握多项式理论、线性代数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现代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提高其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代数运算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等辩证关系,培养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逐步培养学生的对知识的发现和创新的能力,训练其对特殊实例(正例和反例)的观察、分析、归纳、综合、抽象概括和探索性推理的能力。
5、使学生对中学数学有关内容从理论上有更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够居高临下地掌握和处理中学数学教材,进一步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
6、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的需要,对课程标准中所列各章内容,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内容要求,教学时必须着重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7、通过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讲授与讨论,习作课,作业,辅导等),使学生对多项式理论、线性代数的“解析理论”、与“几何理论”及其思想方法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高等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论证方法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等代数的应用
高等代数在线性规划中的应用学号:姓名:班级: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数学的任务,已不仅仅是为数学自身学科分支的完善,解决自身内部提出的问题,而是更好地应用,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曾说过:“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高等代数,如多项式、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等。
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我们对高等代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本篇论文中,我将运用线性方程组、矩阵等知识,运用LINGO软件进行编程,解决线性规划中的一些问题,求出最优解。
关键词:线性方程组、矩阵、线性规划、最优解1.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 (4)2.线性规划问题的标准型 (7)3.基本概念 (9)1.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引例 某工厂生产一种型号的机床,每台机床上需要2.9m 、2.1m 和1.5m 长的三种轴各一根。
这些轴需要同一种圆钢制作,圆钢的长度为7.4m ,如果要生产100台机床,应如何下料,才能使得用料最省?分析:对于每一根长为7.4m 的圆钢,截成2.9m 、2.1m 和1.5m 长的毛坯,可以有若干种下料的方式。
把它截成我们需要的长度,有8种下料方式,如下表:(1) 若考虑用3B 方式下料,需要用料100根;(2)若采用木工师傅的下料方法:先下最长的,再下次长的,最后下短的,如下表所示。
动一下脑筋,就可以节约用料4根,但这仍然不是最好的下料方法。
木工师傅的下料情况性规划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寻找最好的下料方案。
设用1B ,2B ,3B ,4B ,5B ,6B ,7B ,8B 方式下料的根数分别为1x 、2x 、3x 、4x 、8765,,x x x x ,则可以建立线性规划数学模型:minS=87654321x x x x x x x x +++++++s.t.⎪⎪⎩⎪⎪⎨⎧≥≥+++++≥++++≥+++0,,,,,,,100432310023210028765432187643176532432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用LINGO 软件求解,程序如下: min =87654321x x x x x x x x +++++++ st2x1+x2+x3+x4>=1002x2+x3+3x5+2x6+x7>=100 x1+x3+3x4+2x6+3x7+4x8>=100 end根据输出结果,得1x =10,2x =50,3x =0,4x =30,5x =0,6x =0,7x =0,8x =0,min S=90 ;或1x =40, 2x =20, 3x =0, 4x =0, 5x =0, 6x =30, 7x =0, 8x =0,minS=90,这就是最优的下料方案。
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综合
⌛️
数学分析中的典型问题与应用
01
极限问题
• 求解数列极限:如求解级数、泰勒级数
• 求解函数极限:如求解连续函数、可导函数
02
微分问题
• 求解函数的导数:如求解多项式函数、三角函数
• 利用导数求解极值问题:如求解一元函数的极值、多元
函数的条件极值
03
积分问题
• 求解定积分:如求解基本积分公式、换元积分法
• 求解环的理想:如求解整环的理想、域的理想
03
多项式代数问题
• 求解多项式方程的根:如求解一元多项式方程的实根、
复根
• 求解多项式函数的零点:如求解多项式函数的代数零
点、几何零点
03
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的联系与区别
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的联系
01
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都是研究数学基本性质和关系的学科
02
• 多项式方程的求解:如多项式根
法、克拉默法则
群、商群等
的性质、牛顿法、二分法等
• 矩阵的基本性质:如矩阵的秩、
• 环论:研究环的性质、同构、理
• 多项式函数的性质:如多项式的
行列式、迹
想、商环等
零点、极值点、导数等
• 利用线性代数解决问题:如求解
• 域论:研究域的性质、扩域、有
• 利用多项式代数解决问题:如求
CREATE TOGETHER
SMART CREATE
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综合
0
数学分析是一门研究数学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学科
• 微积分:研究函数的极限、连续、微分、积分等性质
• 极限理论:研究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关系
• 拓扑学:研究空间的性质和结构
数学分析的意义
高等代数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
高等代数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高等代数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及应用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线性代数方程以及分析几何等内容,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物理、金融、经济等领域。
本文就高等代数当中的典型问题以及其解决方法进行相关分析,以更加深入了解这门学科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向量空间向量空间是一个抽象空间,它由一组向量组成,拥有向量空间上的数乘法、加法以及模的概念。
关于向量空间的典型问题是如何证明向量空间上的线性组合等式是成立的。
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使用对称性、可积性以及可逆性的定理,例如向量空间上的线性组合等式的证明可以使用对称性和可积性定理来证明,即:任何a,b,x,y都满足a*x+b*y = y*a+x*b,故线性组合等式成立。
二、线性变换线性变换是一种线性映射,它可以把向量空间中的一个元素映射到另一个向量空间中的元素,目的是在向量空间等数学结构之间进行运算。
关于线性变换的典型问题是如何求线性变换的映射以及可逆性的证明。
这类问题的处理方法可以使用把向量空间表示成矩阵的形式,通过矩阵的特征值来求出映射关系,并说明可逆性的结论。
三、线性代数方程线性代数方程是一种特殊的数学方程,它是一个有限个未知数的线性组合,求解线性代数方程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求解原方程,即找出方程的根;另一种是变换后求解,即把原方程变换为两个简单的线性方程,再求解。
四、分析几何分析几何是数学的一门分支,又称拉格朗日几何,它结合代数和几何,主要研究几何学的线性性质和分析性质的关系及相应的应用问题。
关于分析几何的典型问题是如何求出平面上多边形的面积以及如何求出曲线的曲率。
这类问题的处理方法是使用三角函数的知识,可以用余弦、正弦、正切等三角函数求解平面上多边形的面积,使用微分求解曲线的曲率等。
综上所述,高等代数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涉及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线性代数方程及分析几何等方面的内容,高等代数中的典型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可以通过向量空间的对称性、可积性定理,以及矩阵的特征值及三角函数的知识等来解决。
行列式的计算技巧总结
行列式的若干计算技巧与方法目录摘要:行列式是高等代数的一个基本概念,求解行列式是在高等代数的学习中遇到的基本问题,每一种复杂的高阶行列式都有其独特的求解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求行列式值的一些常用方法和一些特殊的行列式的求值方法.如:化三角形法、降阶法和数学归纳法等多种计算方法以及Vandermonde行列式、“两线型”行列式和“爪”字型行列式等多种特殊行列式.并对相应例题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了与每种方法相适应的行列式的特征. (1)摘要:行列式是高等代数的一个基本概念,求解行列式是在高等代数的学习中遇到的基本问题,每一种复杂的高阶行列式都有其独特的求解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求行列式值的一些常用方法和一些特殊的行列式的求值方法.如:化三角形法、降阶法和数学归纳法等多种计算方法以及Vandermonde 行列式、“两线型”行列式和“爪”字型行列式等多种特殊行列式.并对相应例题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了与每种方法相适应的行列式的特征.关键词:行列式 计算方法1.行列式的概念及性质1.1 n 阶行列式的定义我们知道,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如下:22211211a a a a =21122211a a a a -,=333231232221131211a a a a a a a a a .312213332112322311322113312312332211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从二、三阶行列式的内在规律引出n 阶行列式的定义. 设有2n 个数,排成n 行n 列的数表nnn n nn a a a a a a a a a212222111211,即n 阶行列式.这个行列式等于所有取自不同行不同列的n 个元素的乘积n21nj j 2j 1a a a⑴的代数和,这里n 21j j j 是n 21,,, 的一个排列,每一项⑴都按下列规则带有符号:当n 21j j j 是偶排列时, ⑴带正号;当n 21j j j 是奇排列时, ⑴带负号. 即nn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212222111211=()()n 21n 21n21nj j 2j 1j j j j j j 1a a a τ∑-,这里∑n21j j j 表示对所有n 级排列求和.1.2 行列式的性质性质1 行列互换,行列式不变.即nn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n2n1n22212n12111nn n2n12n 22211n 1211= .性质2 一个数乘行列式的一行(或列),等于用这个数乘此行列式.即=nn n2n1in i2i1n11211k k k a a a a a a a a ak nna a a a a a a a an2n1in i2i1n 11211. 性质3 如果行列式的某一行(或列)是两组数的和,那么该行列式就等于两个行列式的和,且这两个行列式除去该行(或列)以外的各行(或列)全与原来行列式的对应的行(或列)一样.即11121111211112111221212121212.n n n n n n n n n nnn n nnn n nna a a a a a a a abc b c b c b b b c c c a a a a a a a a a +++=+ 性质4 如果行列式中有两行(或列)对应元素相同或成比例,那么行列式为零.即k a a a ka ka ka a a a a a a nn n n in i i in i i n=21212111211nnn n in i i in i i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21212111211=0. 性质5 把一行的倍数加到另一行,行列式不变.即=+++nn n n kn k k kn in k i k i n a a a a a a ca a ca a ca a a a a2121221111211nnn n kn k k in i i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21212111211. 性质6 对换行列式中两行的位置,行列式反号.即nn n n kn k k in i i na a a a a a a a a a a a 21212111211=-nnn n in i i kn k k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21212111211.性质7 行列式一行(或列)元素全为零,则行列式为零.即00000nn1-n n,n2n1n 11-n ,11211=a a a a a a a a.2、行列式的几种常见计算技巧和方法2.1 定义法适用于任何类型行列式的计算,但当阶数较多、数字较大时,计算量大,有一定的局限性.例1 计算行列式004003002001000.解析:这是一个四级行列式,在展开式中应该有244=!项,但由于出现很多的零,所以不等于零的项数就大大减少.具体的说,展开式中的项的一般形式是43214321j j j j a a a a .显然,如果41≠j ,那么011=j a ,从而这个项就等于零.因此只须考虑41=j 的项,同理只须考虑1,2,3432===j j j 的这些项,这就是说,行列式中不为零的项只有41322314a a a a ,而()64321=τ,所以此项取正号.故004003002001000=()()241413223144321=-a a a a τ.2.2 利用行列式的性质即把已知行列式通过行列式的性质化为上三角形或下三角形.该方法适用于低阶行列式. 2.2.1 化三角形法上、下三角形行列式的形式及其值分别如下:n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2211nn333223221131211000000=,nn nn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2211321333231222111000000=. 例2 计算行列式nn n n b a a a a a b a a a a ++=+21211211n 111D .解析:观察行列式的特点,主对角线下方的元素与第一行元素对应相同,故用第一行的()1-倍加到下面各行便可使主对角线下方的元素全部变为零.即:化为上三角形.解:将该行列式第一行的()1-倍分别加到第2,3…(1n +)行上去,可得121n 11210000D 0n n na a ab b b b b +==.2.2.2 连加法这类行列式的特征是行列式某行(或列)加上其余各行(或列)后,使该行(或列)元素均相等或出现较多零,从而简化行列式的计算.这类计算行列式的方法称为连加法.例3 计算行列式mx x x x m x x x x mx D n n n n ---=212121.解: mx x mxx m x m xx x mxn ni in ni in ni i-----=∑∑∑===212121n Dmx x x m x x x m x n n nn i i --⎪⎭⎫ ⎝⎛-=∑=2221111mm x x m x nn i i --⎪⎭⎫ ⎝⎛-=∑=0000121()⎪⎭⎫ ⎝⎛--=∑=-m x m ni i n 11.2.2.3 滚动消去法当行列式每两行的值比较接近时,可采用让邻行中的某一行减或者加上另一行的若干倍,这种方法叫滚动消去法.例4 计算行列式()2122123123122121321D n ≥-------=n n n n n n n n nn.解:从最后一行开始每行减去上一行,有1111111111111111321D n ---------=n n 1111120022200021321----=n n 0111100011000011132122+-=-n n n ()()21211-++-=n n n .2.2.4 逐行相加减对于有些行列式,虽然前n 行的和全相同,但却为零.用连加法明显不行,这是我们可以尝试用逐行相加减的方法.例5 计算行列式111110000000000000D 32211n na a a a a a a ----=. 解:将第一列加到第二列,新的第二列加到第三列,以此类推,得:13210000000000000000D 321+----=n na a a a n()()()()()n n n a a a n a a a n 21n 21n 2211111+-=+--=+.2.3 降阶法将高阶行列式化为低阶行列式再求解. 2.3.1 按某一行(或列)展开例6 解行列式1221n 1000000000100001D a a a a a xx x x n n n-----=.解:按最后一行展开,得n n n n n a x a x a x a D ++++=---12211 .2.3.2 按拉普拉斯公式展开拉普拉斯定理如下:设在行列式D 中任意选定了()1-n k 1k ≤≤个行.由这k 行元素所组成的一切k 级子式与它们的代数余子式的乘积的和等于行列式D.即n n 2211A M A M A M D +++= ,其中i A 是子式i M 对应的代数余子式.即nn nn nnnn nnB A BC A •=0, nn nn nnnnnn B A B C A •=0.例7 解行列式γβββββγββββγλbbbaa a a n =D .解:从第三行开始,每行都减去上一行;再从第三列开始,每列都加到第二列,得βγβγγββββγλ---=0000D n b aa a a()()βγβγββββγλ---+-=0000021n b aa aa n ()()βγβγβγλ--•-+-=000021n ba n ()()[]()21n 2-----+=n ab n βγβλλγ.2.4 升阶法就是把n 阶行列式增加一行一列变成n+1阶行列式,再通过性质化简算出结果,这种计算行列式的方法叫做升阶法或加边法.升阶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找每行或每列相同的因子,那么升阶之后,就可以利用行列式的性质把绝大多数元素化为0,这样就达到简化计算的效果.其中,添加行与列的方式一般有五种:首行首列,首行末列,末行首列,末行末列以及一般行列的位置.例8 解行列式D=111110111110111110111110 .解:使行列式D 变成1+n 阶行列式,即111010110110101110011111D =.再将第一行的()1-倍加到其他各行,得:D=1101001001010001111111--------. 从第二列开始,每列乘以()1-加到第一列,得:10100000100000101111)1n D ------=(()()1n 11n --=+.2.5数学归纳法有些行列式,可通过计算低阶行列式的值发现其规律,然后提出假设,再利用数学归纳法去证明.对于高阶行列式的证明问题,数学归纳法是常用的方法.例9 计算行列式βββββcos 211cos 200000cos 210001cos 210001cos=n D .解: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1=n 时,βcos 1=D . 当2=n 时,ββββ2cos 1cos 2cos 211cos 22=-==D .猜想,βn D n cos =.由上可知,当1=n ,2=n 时,结论成立.假设当k n =时,结论成立.即:βk D k cos =.现证当1+=k n 时,结论也成立.当1+=k n 时,βββββcos 211cos 200000cos 210001cos 210001cos 1=+k D .将1+k D 按最后一行展开,得()βββββcos 2000cos 21001cos 21001cos cos 21D 111k •-=++++k k()10cos 21001cos 2101cos 11 βββkk ++-+ 1cos 2--=k k D D β.因为βk D k cos =,()()βββββββsin sin cos cos cos 1cos 1k k k k D k +=-=-=-,所以1+k D 1cos 2--=k k D D βββββββsin sin cos cos cos cos 2k k k --= ββββsin sin cos cos k k -= ()β1cos +=k .这就证明了当1+=k n 时也成立,从而由数学归纳法可知,对一切的自然数,结论都成立. 即:βn D n cos =.2.6 递推法技巧分析:若n 阶行列式D 满足关系式021=++--n n n cD bD aD .则作特征方程02=++c bx ax .① 若0≠∆,则特征方程有两个不等根,则1211--+=n n n Bx Ax D .② 若0=∆,则特征方程有重根21x x =,则()11-+=n n x nB A D . 在①②中, A ,B 均为待定系数,可令2,1==n n 求出.例10 计算行列式94000005940000000594000005940000059D n=.解:按第一列展开,得21209---=n n n D D D .即020921=+---n n n D D D .作特征方程02092=+-x x .解得5,421==x x .则1154--•+•=n n n B A D .当1=n 时,B A +=9; 当2=n 时,B A 5461+=. 解得25,16=-=B A ,所以1145++-=n n n D .3、行列式的几种特殊计算技巧和方法3.1 拆行(列)法3.1.1 概念及计算方法拆行(列)法(或称分裂行列式法),就是将所给的行列式拆成两个或若干个行列式之和,然后再求行列式的值.拆行(列)法有两种情况,一是行列式中有某行(列)是两项之和,可直接利用性质拆项;二是所给行列式中行(列)没有两项之和,这时需保持行列式之值不变,使其化为两项和. 3.1.2 例题解析例11 计算行列式nn n n a a a a a a a a --------=-1110000011000110001D 133221.解:把第一列的元素看成两项的和进行拆列,得nn n n a a a a a a a a --+-+--+-+--=-110010000001100001010001D 133221 .1101000001100010000110001000001100011000113322113322nn n n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上面第一个行列式的值为1,所以nn n n a a a a a a a ------=-1101000010011D 13321111--=n D a .这个式子在对于任何()2≥n n 都成立,因此有111--=n n D a D()()n n n a a a a a a D a a 2112112211111---+++-==--=()∏∑==-+=ij j ii a 1n111.3.2 构造法3.2.1 概念及计算方法有些行列式通过直接求解比较麻烦,这时可同时构造一个容易求解的行列式,从而求出原行列式的值. 3.2.2 例题解析例12 求行列式n nn nn nn n nnn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D21222212222121111---=.解:虽然n D 不是范德蒙德行列式,但可以考虑构造1+n 阶的范德蒙德行列式来间接求出n D 的值. 构造1+n 阶的范德蒙德行列式,得()nnnn nn n nn n n n nn n n n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f21111211222221222221211111--------=. 将()x f 按第1+n 列展开,得()n n n n n n n n x A x A x A A x f 1,111,1,21,1++-+++++++= ,其中,1-n x的系数为()()n n n n n n D D A -=-=+++11,1.又根据范德蒙德行列式的结果知()()()()()∏≤<≤----=ni j j in x xx x x x x x x f 121 .由上式可求得1-n x 的系数为()()∏≤<≤-+-ni j j in x xx x x 121 .故有()()∏≤<≤-+++=ni j j in n x xx x x D 121 .3.3 特征值法3.3.1 概念及计算方法设n λλλ ,,21是n 级矩阵A 的全部特征值,则有公式 n A λλλ 21=.故只要能求出矩阵A 的全部特征值,那么就可以计算出A 的行列式.3.3.2 例题解析例13 若n λλλ ,,21是n 级矩阵A 的全部特征值,证明:A 可逆当且仅当它的特征值全不为零. 证明:因为n A λλλ 21=,则A 可逆()n i i n 2,1000A 21=≠⇔≠⇔≠⇔λλλλ. 即A 可逆当且仅当它的特征值全不为零.4、几类特殊的行列式的巧妙计算技巧和方法4.1 三角形行列式4.1.1 概念形如n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333223221131211,nn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321333231222111这样的行列式,形状像个三角形,故称为“三角形”行列式.4.1.2 计算方法 由行列式的定义可知,nn nnn n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2211333223221131211000000=,nn nn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2211321333231222111000000=. 4.2 “爪”字型行列式4.2.1 概念形如nn na c a c a cb b b a2211210,nn n c a c a c a a b b b2211012,n nn b b b a a c a c a c 211122,121122a b b b c a c a c a n n n这样的行列式,形状像个“爪”字,故称它们为“爪”字型行列式. 4.2.2 计算方法利用对角线消去行列式中的“横线”或“竖线”,均可把行列式化成“三角形”行列式.此方法可归纳为:“爪”字对角消竖横. 4.2.3 例题解析例14 计算行列式na a a a 111111321,其中.,2,1,0n i a i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爪”字型行列式,计算时可将行列式的第.),3,2(n i i =列元素乘以ia 1-后都加到第一列上,原行列式可化为三角形行列式.解:na a a a 111111321nni ia a a a a 00011113221∑=-=⎪⎪⎭⎫⎝⎛-=∑=ni i n aa a a a 21321. 4.3 “么”字型行列式4.3.1 概念形如nn n b b b a a c a c a c 211122,nnna b c a b c a b c a222111,n n n c a c a c a a b b b 2211012,0111222a cb ac b a c b a nn n ,121122c a c a b a b c a b nnn,n n n a c a c a c b b b a2211210,0121122a b b b c a c a c a nnn,nnn b a b c b a b a c a c 12211201这样的行列式,形状像个“么”字,因此常称它们为“么”字型行列式. 4.3.2 计算方法利用“么”字的一个撇消去另一个撇,就可以把行列式化为三角形行列式.此方法可以归纳为:“么”字两撇相互消.注意:消第一撇的方向是沿着“么”的方向,从后向前,利用n a 消去n c ,然后再用1-n a 消去1-n c ,依次类推. 4.3.3 例题解析例15 计算1+n 阶行列式nn n b b b D 1111111111----=-+ .解:从最后一行开始后一行加到前一行(即消去第一撇),得nnn ni ini in b b b bb D 11111111-+--+-=-==+∑∑()()()⎪⎭⎫ ⎝⎛+--•-=∑=+ni i nn n b 121111()()⎪⎭⎫ ⎝⎛+--=∑=+ni i n n b 12311.4.4 “两线”型行列式4.4.1 概念形如nnn a b b b a b a0000000012211-这样的行列式叫做“两线型”行列式. 4.4.2 计算方法对于这样的行列式,可通过直接展开法求解. 4.4.3 例题解析例16 求行列式nn n n a b b b a b a00000000D 12211-=. 解:按第一列展开,得()1221112211000010000-+-+-+=n n n nn n b b a b b a b b a a D()n n n b b b a a a 211211+-+=.4.5 “三对角”型行列式4.5.1 概念形如ba ab ba ab b a abb a ab b a +++++10000000000100000100000这样的行列式,叫做“三对角型”行列式. 4.5.2 计算方法对于这样的行列式,可直接展开得到两项递推关系式,然后变形进行两次递推或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4.5.3 例题解析例17 求行列式ba ab ba ab b a abb a ab b a n +++++=10000000000100000100000D.解:按第一列展开,得()ba ab ba b a ab b a abb a ab D b a n n +++++-+=-100000010000100000D 1()21---+=n n abD D b a .变形,得()211D ----=-n n n n aD D b aD .由于2221,b ab a D b a D ++=+=, 从而利用上述递推公式得()211D ----=-n n n n aD D b aD ()()n n n n b aD D b aD D b =-==-=---122322 .故()nn n n n n n n n n b ab b a D a b b aD a b aD D ++++==++=+=------12211121 n n n n b ab b a a ++++=--11 .4.6 Vandermonde 行列式4.6.1 概念形如113121122322213211111----n nn n n nna a a a a a a a a a a a这样的行列式,成为n 级的范德蒙德行列式.4.6.2 计算方法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可得()∏≤<≤-----=ni j j i n nn n n nn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1113121122322213211111. 4.6.3 例题解析例18 求行列式n nn nn nn n nnn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D21222212222121111---=.解:虽然n D 不是范德蒙德行列式,但可以考虑构造1+n 阶的范德蒙德行列式来间接求出n D 的值. 构造1+n 阶的范德蒙德行列式,得()nnnn nn n nn n n n nn n n n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f21111211222221222221211111--------=. 将()x f 按第1+n 列展开,得()n n n n n n n n x A x A x A A x f 1,111,1,21,1++-+++++++= ,其中,1-n x 的系数为()()n n n n n n D D A -=-=+++11,1.又根据范德蒙德行列式的结果知()()()()()∏≤<≤----=ni j j in x xx x x x x x x f 121 .由上式可求得1-n x 的系数为()()∏≤<≤-+-ni j j in x xx x x 121 ,故有()()∏≤<≤-+++=ni j j in n x xx x x D 121 .5、行列式的计算方法的综合运用有些行列式如果只使用一种计算方法不易计算,这时就需要结合多种计算方法,使计算简便易行.下面就列举几种行列式计算方法的综合应用.5.1 降阶法和递推法例19 计算行列式2100012000002100012100012D =n .分析:乍一看该行列式,并没有什么规律.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按第一行展开便可得到1-n 阶的形式.解:将行列式按第一行展开,得212D ---=n n n D D . 即211D ----=-n n n n D D D .∴12312211=-=-==-=----D D D D D D n n n n . ∴()()111111---++++==+=n n n n D D D()121+=+-=n n .5.2 逐行相加减和套用范德蒙德行列式例20 计算行列式43423332232213124243232221214321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1sin 1sin 1sin 11111D ϕϕϕϕϕϕϕϕϕϕϕϕϕϕϕϕϕϕϕϕ++++++++++++=解:从第一行开始,依次用上一行的()1-倍加到下一行,进行逐行相加,得43332313423222124321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1111ϕϕϕϕϕϕϕϕϕϕϕϕ=D .再由范德蒙德行列式,得()∏≤<≤-==4143332313423222124321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1111i j j i D ϕϕϕϕϕϕϕϕϕϕϕϕϕϕ.5.3 构造法和套用范德蒙德行列式例21 求行列式n nn nn nn n nnn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D21222212222121111---=.解:虽然n D 不是范德蒙德行列式,但可以考虑构造1+n 阶的范德蒙德行列式来间接求出n D 的值. 构造1+n 阶的范德蒙德行列式,得()nnnn nn n nn n n n nn n n n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f21111211222221222221211111--------=. 将()x f 按第1+n 列展开,得()n n n n n n n n x A x A x A A x f 1,111,1,21,1++-+++++++= ,其中,1-n x 的系数为()()n n n n n n D D A -=-=+++11,1.又根据范德蒙德行列式的结果知()()()()()∏≤<≤----=ni j j in x xx x x x x x x f 121 .由上式可求得1-n x 的系数为()()∏≤<≤-+-n i j j i n x x x x x 121 .故有 ()()∏≤<≤-+++=n i j j i n n x x x x x D 121 .小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行列式计算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还有一些特殊行列式的计算技巧,通过归纳和总结这些技巧和方法,让读者在计算行列式时游刃有余.然而在这么多方法面前,我们需要多观察、多思考,这样便于我们更加轻松地解决有关行列式的问题,也让我们更加灵活的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来解决实际问题.参考文献:[1]北大数学系代数小组. 高等代数(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0~104.[2]钱吉林. 高等代数题解精粹[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24~58[3]刘家保,陈中华,陆一南.若干类型行列式计算方法.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3月,30(2).[4]杨鹏辉.行列式的计算技巧.宜春学院报,2011年4月,33(4).[5]丁冰.三线型行列式的计算.科技通报,2012年2月,28(2).[6]龚德仁.高阶行列式计算的若干技巧.课外阅读(中下).2012年03期.[7]张新功.行列式的计算方法探讨.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7月,28(4).[8]王爱霞.关于n阶行列式的计算方法与技巧的探讨.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9] 樊正华,徐新萍.浅谈行列式的计算方法.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年2月,27(1).[10]卢潮辉.三对角行列式的计算.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3月,9(2).[11] 陈林.求n阶行列式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科技信息报,2007年第8期.[12]“爪”字型和“么”字型行列式的计算.河北理科教学研究(短文集锦),2006年第4期.学习体会与建议:计算行列式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化繁就简。
高等代数典型问题与方法樊启斌
高等代数典型问题与方法樊启斌高等代数,这个词一听就让人觉得有点儿高大上。
其实呢,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玩意儿,让大家轻松点,别再觉得它像个高冷的学霸一样,咱们把它捋顺了,顺便来点幽默,让这段学习之旅变得有趣点儿。
想当初我接触高等代数的时候,脑袋里满是公式,眼前一片模糊。
你知道的,就像那种刚刚醒来,脑袋还是雾蒙蒙的状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高等代数其实就像一盘拼图,缺了某一块儿,整个画面就不完整。
先说说矩阵吧,听起来挺严肃的。
其实矩阵就像一个超级大表格,里面装满了数字,咱们可以用它来做很多酷炫的操作。
想象一下,把这些数字像玩积木一样拼拼凑凑,最后竟然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是不是感觉有点魔法的味道?比如说,线性方程组,听起来复杂,实际上就像找朋友玩捉迷藏,咱们需要找出所有的“藏”起来的变量。
有的时候,就像找不到藏得太好的朋友,真是让人头疼。
再说说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这俩家伙就像高等代数里的明星,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就是找到一条捷径,让你在复杂的世界里轻松穿行。
举个例子,就像找路标,特征值告诉你方向,特征向量则是帮你找到那条路。
可是,千万别小看这俩,稍不留神就可能走错路,搞得你哭笑不得。
特别是在做高维空间的时候,真的是让人眼花缭乱,脑袋转得跟陀螺一样,心里默念“不要慌,不要慌”。
还有那些行列式,它就像一个小精灵,藏在矩阵的深处,虽然不太显眼,但它的存在却至关重要。
行列式可以告诉你这个矩阵是不是“靠谱”,如果它的行列式为零,那可就要小心了,可能整个矩阵就不太稳定。
就像一张老旧的椅子,看似好好的,结果一坐下去就“咔嚓”一声,直接把你送进了地板的怀抱。
说到高等代数,最让我想笑的就是那些习题了。
每当我看到一大堆数字,心里就像在上过山车,忐忑不安,既期待又害怕。
做题的时候,我的脑袋瓜常常像个小鸟,东飞西荡,想着这道题怎么解才好。
刚开始解的时候,像是在解谜,结果越解越糊涂,恨不得把书扔到一边。
但是,等我找到方法,那个瞬间,真的是像中了彩票一样,心里乐开了花。
樊启斌的高等代数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怎么样
樊启斌的高等代数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怎么样近年来,线性代数、抽象代数、群论等数学领域的教材层出不穷,而樊启斌教授的《高等代数》则在众多教材中脱颖而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本文将对这本书的主要特点、典型问题与方法进行简要概述,并对其实用性进行评价,最后给出一些建议。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高等代数的基本概念。
高等代数是数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矩阵、群、环、域等概念及其性质。
这对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其他领域,如微积分、偏微分方程、拓扑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樊启斌教授的《高等代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依次为线性代数、向量空间、线性变换与矩阵、群论、环与域。
这样的安排有助于读者逐步掌握高等代数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强调典型问题与方法。
本书在讲解各个部分的内容时,都以典型问题为主线,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高等代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律。
3.难度适中,适合各类读者。
本书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了部分内容的难度,使得更多的读者能够接受和掌握高等代数的知识。
4.丰富的例题与习题。
书中提供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有助于读者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5.注重启发式教学。
樊启斌教授在书中引入了许多启发式的问题和思考题,旨在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本书的实用性。
对于正在学习高等代数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系统地掌握高等代数的基本知识,还能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对于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来说,本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任何教材都有其不足之处。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读者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习高等代数不仅要掌握概念、性质,还要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勤于练习。
解题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读者应充分利用书中的例题和习题进行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 λ0E)n = 0
(2)
由于 W
是
A
-子空间,易知 W
也是
A
−
λ 0
E
-子空间.
(1)若
(
A
−
λ 0
E)
ξ1
=
0,由于秩
(
A
−
λ 0
E)
=
n
−
1
,知
(
A
−
λ 0
E
)
的核是
1
维子空间.据(1)式可知
第2期
卢占化:高等代数典型问题的新方法
31
存在数
k
,使 ε n
=
kξ1
∈W
.
(
2
)
若
(
A
−
λ 0
第 27 卷
零.
(1)证明对任意 n 存在充分大的 λ 使 λn + a1λn−1 + " + an−1λ + an > 0 ,其中 a1, a2, ", an为实数.
首先存在
λ 1
使
λ 1
/
n
>
−a1
,
故λn 1
/
n
>
−a1λ1n−1
,又存在
λ 2
使
λ2 2
/ n > −a2 , 故
λn 2
/
n
>
−a2
λn−1 2
,
",
存在
λ n −1
使
λn−1 n−1
/
n
>
−an−1 ,故 λnn−1
/
n
>
−a n −1 λ n −1
,存在 λn
使 λnn
/
n
>
−an
.
令
λ 0
= max{λ1 ,
λ2 ,
",
λ
n
}
,有
λn 0
/
n
>
−a1
λ
n −1 0
,
",
λn 0
/ n > −an−1λ0 ,
λn 0
/
另一方面,因 AA* ε1 = 0 ,知 A* ε1 也在 A-1 (0) 中,因此存在数 k 使 A* ε1 =kB1 ε1 ,由于 k B1 与 A*在 A ε1 , A ε 2 ,…,A ε n−1 ,上的作用均为零,所以 kB1 与 A*在 A ε1 ,A ε 2 ,…,A ε n−1 上的作用相等,故 A*= k B1.
n
>
−an
.故
λ 0
n
+
a1λ0 n−1
+
" + an > 0 .
(2)当
t
> t0
时,
tn
>λ n 0
.由
t
/n
>λ 0
/n
>
−a1
,得
tn
/n
> −a1t n−1
,由
t2
/
n
>
λ2 0
/n>
−a2
,得
t n / n > −a2t n−2 ,所以 t n / n + " + t n / n > − a1t n−1 − " − an−1t − an ,从而 t n + a1t n−1 + " + an−1t + an > 0 .
Abstract:Discussed several typical problems of polynomials,positive definite matrices,in higher algebra and gives some new proofs to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quadric form;matrix;polynomials;positive definite matrix
(河南师范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要:给出了高等代数中有关矩阵及二次型方面几个典型问题的新证明.
关键词:二次型;矩阵;多项式;正定矩阵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介绍高等代数中的二次型的惯性指数、矩阵正定性、矩阵多项式等几个典型问题处理的新方法.
问题 1 设实二次型 f (x1 , x2 , ", xn ) = x1 x2 + x2 x3 + " + xn−1 xn ,求 f (x) 的正惯性指数. 解法 1 [1] 运用配方法.
情形 1 λ = 0
此时秩 A = n −1 ,A-1 (0) 的维数为 1 且 A ε n = 0;知 ε n 是 A-1 (0) 的一组基.
设
W
≠
0 ,W
是
A
-子空间.取 ξ 1
≠
0,
ξ 1
∈W
.
(1)若
A(ξ )= 1
0,
知
ξ 1
∈
A-1
( 0)
, 从而存在 k 使 ε n = kξ1 ∈W .
故可设 A ε1 ,A ε 2 ,…,A ε n−1 线性无关,AV = L (A ε1 ,A ε 2 ,…,A ε n−1 ).又因 ε1 , ε 2 , ", ε n 线性无 关,故存在 ε i 不能被 A ε1 ,A ε 2 ,…,A ε n−1 线性表出,可设为 ε1 .据 B1 ε1 不为零,但 AB1 ε1 = 0 ,即知 B1 ε1 在 A-1 (0) 中.B1 表示 B1 所对应的线性变换.
The general solution of the indeterminate equation x3 + y3 + z3 + w3 = 0
GUAN Yong-gang1,GUAN Chun-he2
(1.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 Fada Middle School of Longjiang County,Qiqihar 161102,China)
解法 2 记 f (x1 , x2 , ", xn ) 的矩阵为 A ,考虑 2A 的变换. 运用合同变换将 2A 变为
⎜⎛ 0 ⎜1
1 " 0 ⎟⎞ ⎜⎛ 2 0 " 0⎟ ⎜1
1 " 0 ⎟⎞ ⎜⎛ 2 0 " 0⎟ ⎜0
0 −1
" "
0 ⎟⎞ 0⎟
2A = ⎜⎜" " " "⎟⎟ → ⎜⎜" " " "⎟⎟ → ⎜⎜"
证法 1[1]
证法 2 由于 tE + A 的顺序主子式均为 t 的多项式.分下面2步来证 tE + A 的各级顺序主子式均大于
收稿日期:2006-07-06 作者简介:卢占化(1955-),男,河南洛阳人,副教授,从事代数学研究.E-mail:l.z.l-2008@
30
高师理科学刊
New methods of typical problems in higher algebra
LU Zhan-hua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E)ξ1
≠0
(
ξ 1
∈
W
), 据 ( 2 ) 式 可 知 存 在 t
使
(
A
−
λ 0
E
)
t
−1
ξ 1
≠0
(
ξ 1
∈W
). 但
(
A
−
λ 0
E
)
t
ξ 1
=
0 ,进一步存在数 µ
,使 ε n
=
µ
(
A
−
λ 0
E)
t
−1ξ 1
∈
W
.
证毕.
参考文献:
[1] 徐忠,陆全,张凯院,等.高等代数导教、导学、导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302-305. [2] 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代数小组.高等代数[M].3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3- 326. [3] 樊恽,郑延履.线性代数学习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39. [4] 卢占化,远巧珍. 迁移在高等代数中的作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6,26(1):83-85. [5] 卢占化. 秩 1 矩阵的分解[J].中国科学教育,2005(5):22-23.
Abstract: The general solution of the indeterminate equation x3 + y 3 + z 3 + w3 = 0 has been deduced out by fundamental mathematic method. Key words:three dimension cubic pythagorean number;diamond number;double two dimension cubic pythagorean number;ruby number
(上接第 28 页)
若 x, y, z, w 中绝对值最大者为偶数,不妨令 z 为绝对值最大者,那么 x, y, z, w 必为 2 个奇数,1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