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研究对中国性别研究的影响
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97595aaf121dd36a32d8263.png)
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摘要:酷儿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性和性别的研究的批评理论。
本文介绍了酷儿理论、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的发展及其内涵。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最后就三者的关系和区别进行了总结讨论。
关键词:酷儿理论性别研究女性主义关系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酷儿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性和性别的研究的批评理论。
拉曼·塞尔登(Raman Selden)把它称之为“一种对于主体,性别与其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的激进式反思”。
酷儿理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致力于探讨跟性、性别以及性欲相关领域的问题。
提到酷儿理论,不得不提性别研究;而作为一种相对来说较新的跨学科理论综合的性别研究又是从女性主义研究中所衍生出来了。
众所周知,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三次浪潮。
概括地说,第一次运动浪潮主要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主要的诉求是女性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各国妇女积极争取选举权。
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一直持续到70年代后期,主要处理的是女性在工作、薪水、受教育方面的不平等,妇女的堕胎权以及妇女在家庭或工作中的性别角色。
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此次浪潮中,女性主义研究的热潮逐渐形成了。
或者说,女性主义研究实际上就是女性主义运动在学术理论领域方面的延伸。
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又把它称之为后现代女性主义。
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此次思潮主要致力下实现各种不同身份的女性在性别方面的平等:黑人女性、少数民族女性、双性恋女性、同性恋女性、变性的女性、来自于后殖民地区以及社会底层的女性。
也正是在此次运动浪潮当中性别研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作为对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回应,性别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
正如其名所暗示,性别研究主要通过使用性别(gender)这个概念来分析研究各种不同的学科。
{最新文档}性别与性别研究的意义(上)(肖巍)
![{最新文档}性别与性别研究的意义(上)(肖巍)](https://img.taocdn.com/s3/m/bb9a89be0740be1e640e9a5d.png)
00:23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肖巍老师,我讲的这门课的名字叫“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伦理学”大家知道,在西方社会,女性主义和后现代思潮一样,已经有着具有对人类的思维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深刻的影响。
在人类思想史上引发了一场革命,00:53那么我们这门课主要地想介绍一下性别研究以及它在女性主义伦理学领域的这样一些探讨的问题和意义。
第一讲呢,我想讲一下“性别与性别研究的意义”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女性主义领袖贝蒂·弗里丹讲过,无论对于个人和政治而言,01:23妇女运动永远不会终结。
女性主义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就像柏林墙的倒塌一样,具有戏剧性,一样地引人注目,所以我们不论你在生活中是否意识到,我们都生活在被女性主义改变和正在改变的世界里。
那么有一个法国的哲学家,那么他也在谈到一个问题,他说:性别差异问题01:53即便不构成一个时代问题,也是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
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每个时代都有一个需要透彻思考的问题,而且仅此一个。
如果我们进行透彻地思考,性别差异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那个能使我们获得拯救的问题,所以大家可以看到,02:23性别研究已经被西方的学者而且被重要的哲学家那么提到这样高度地来认识,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性别研究究竟是什么,什么是性别?那么我们每天生活中都离不开性别,我们填表的时候,性别是紧挨着你的这个姓名之后的一个身份,那么我想问一下什么是性别,02:53大家或许觉得奇怪,老师这个问题,问什么是性别,性别有什么好说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清华大学的一个讲座,我一开始第一个问题我就问什么是性别?下边的同学就发笑,说的,你这个问题本身就觉得是个问题,所以,我想给大家打一个比方,你们知不知道,在生活中03:23往往最简单的最熟悉的事情实际上我们对它最不了解,那么像我们都说我们了解自己,但是事实上我们对自己了解吗?你想一想。
那么尼采他有一个很著名的一句名句,他说每个人离自己的距离是最远的。
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e6decc233d4b14e852468f0.png)
7 1 0 0 5 4 )
要 】 生 态女 性 主 义 是 西方 环 境 运 动 与 女 性 运 动 相 结 合 的 产 物 , 反对 “ 父 权 制 ” 和 二 元 论 对 女 性 与 自然 的奴 役 和 破 坏 , 反 对人 类
中心主义提 倡多样性 , 旨在建立一个与 大 自然和 平共存 , 理想的和谐 的人类社会 。其在 中国的生态观研 究有助于环境保护 工作的 开展 , 从女 } 生 与 自然相 互结合 的新 的角度 , 把 生态问题 与女性 问题 以及诸 多社会 问题 有机地 结合起 来, 为能够有效地 解决生态危机提供 了新的视 角。
【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 自然 ; 女性 ; 环保 ; 生 态
生 态女 性 主义 ( E c o f e mi n i s m)是女 性主 义和 生 态伦 理学 的 主 少 , 在 中国 知 网上 最早 提 及生 态 女性 主义 概 念 的是 1 9 9 5年 曹南 燕 要流 派 , 是 当代 西方 环境 运 动 与女 性运 动相 结 合 的产 物 , 是流 行于 和刘 兵发 表在 《 百 科知识 》 上的论 文 。然而 如今 , 对 生态女 性主 义 2 0 世纪 7 0年代 的环境 主义思 潮 。生态女 性主义 尝试 寻求在 男权 社 的 关注 和研 究 愈来 愈 多 , 截止目前, 中国 知 网上 关于 “ 生 态 女性 主 会 中被 奴役的 女性 与被破 坏 的自然 之间 的特 殊关 系 , 反 对人 类 中心 义 ”的搜 索高达 2 2 , 2 7 8条。生态 女性 主义 作为 女性 主义理 论 中最 主 义和 男权 社 会 , 批判 各种 形 式 的奴 役 , 尊重 差异 , 提 倡 多样 性 , 旨 有 活 力的 派别 之一 , 以非 传统 的 , 有些 “ 另类 ”的理 论在 西 方女 性 在建 立一个 理想的 和谐 的人类社 会 , 并 且和大 自然 能够和平 共存 。
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_理论与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_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202afe0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c.png)
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_理论与实践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理论与实践引言: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探讨了性别认同与性别界限之间的关系。
这一研究理论呼吁打破以二元性别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提供包容与认同。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
一、理论背景: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通过对二元性别的主观性进行质疑,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性别框架的思维方式。
传统性别观念将人们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极端,并为这两个性别设定了特定的行为和角色。
而“双性同体”研究认为,性别不是生理特征的简单划分,而是个体对自身的认同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之间的交织。
通过超越二元性别,探讨性别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催生了新的理论思考。
二、理论内容:1. 性别认同的多样性: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主张取消以传统性别为基础的分类方式。
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性别认同的多样性,认为性别可以是多种不同因素的集合,如文化、社会角色等。
这一理论为非二元性别认同的个体提供了自由和机会,超越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2. 性别界限的超越: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关注性别界限所产生的社会压力和歧视。
对于二元性别系统的批判,鼓励个体去超越性别界限,摆脱社会对性别表达的限制。
这种超越性别界限的努力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争取了平等和尊重的权利。
三、实践探索:1. 性别教育的重构: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提倡对性别在教育中的重构。
重视培养个体对性别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避免传统性别观念对教育、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影响。
推崇性别平等的教育,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机会。
2. 社会制度的变革:通过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人们开始重视社会制度中性别的特权和歧视。
致力于改善社会对性别非二元的个体的认同和包容,推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变革,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争取平等权益。
女性主义认识论下舆论的社会性别差异分析
![女性主义认识论下舆论的社会性别差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4410e1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b.png)
女性主义认识论下舆论的社会性别差异分析在女性主义的认识论框架下,舆论的社会性别差异分析涉及到对舆论形成的性别因素的研究和理解。
女性主义强调性别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认为性别对个体的社会经验和身份认同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对舆论进行分析时,需要考虑到社会性别差异对舆论形成的影响。
女性主义认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是一个社会性别差异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男性往往拥有更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而女性则面临着较多的社会压力和限制。
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这些社会性别差异对于男女两性的意见表达和舆论参与产生了影响。
女性主义认识论指出,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女性的声音和经验往往被忽视和边缘化。
传统的舆论话语往往由男性主导,女性的观点和经验往往被较少地呈现和听到。
这导致了女性参与舆论的能力和机会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性别差异。
女性主义认识论还强调了舆论对于性别的建构和维护。
舆论可以通过话语的选择和表达方式来传递和强化对于性别角色和性别规范的认同和遵循。
在媒体报道中,对于女性的话语往往与外貌、家庭角色和情感相关,而对于男性的话语则与事业和成就相关。
这种方式不仅限制了女性在舆论中的表达自由,也对性别角色的多样性和平等性提出了挑战。
女性主义认识论还关注到舆论对于性别问题的影响和反思。
舆论可以对性别问题进行教育和启发,推动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行动。
在现实中,舆论往往存在着对性别问题的忽视和歧视。
对于性别暴力和性骚扰的报道往往乏善可陈,对于女性的话语往往被贴上刻板化的标签。
女性主义认识论对于舆论对性别问题的责任和倡导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女性主义认识论呼吁对于舆论的社会性别差异进行批判和改变。
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女性的声音和经验,打破传统的性别规范和刻板化的舆论表达方式。
舆论的媒体平台需要提供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环境,让女性能够参与和发表自己的意见。
女性主义认识论对于舆论的社会性别差异提出了批判和反思,为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方向。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性别反思中国女性生存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性别反思中国女性生存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07cb40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a.png)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性别反思中国女性生存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女性的生存与发展进行深入反思与研究。
我们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梳理和解读,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分析中国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生存状况,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我们将首先概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其对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对女性解放道路的积极探索。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回顾中国女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分析其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与地位。
我们将重点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进步与成就,以及她们在家庭、职场、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通过对中国女性生存发展状况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性别不平等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中国女性的发展和权益。
我们将提出推动性别平等、促进女性全面发展的具体建议,以期为中国女性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女性主义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框架,它旨在揭示和分析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根源,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提供理论支持。
该理论框架认为,性别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产物,是阶级压迫和性别歧视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视域下,中国女性的生存发展问题被置于更为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加以审视。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阶级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被视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往往从事着低薪、低地位、高风险的工作。
同时,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也承受着多重角色的压力,既是家庭的照顾者,又是社会生产的参与者。
女性主义研究对中国性别研究的影响
![女性主义研究对中国性别研究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c232ca5cc22bcd126ff0cf6.png)
女性主义研究对中国性别研究的影响摘要: 在中国,随着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事业的发展,女性主义研究对中国性别研究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论着逐渐增多。
许多学者借用女性主义者所倡导的概念来分析中国社会的问题,或作为意识形态因素来推进争取妇女权力的努力。
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注重研究中国实际存在的问题,如妇女地位、妇女权益保护等。
这类研究或许会借用一些女性主义者所倡导的概念,但总体来说,他们认为女权理论主要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价值观,对于分析中国妇女的地位意义不大。
二是介绍各派女性主义理论的观点,诸如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主义女性主义,等等。
① 然而,如何把理论介绍和实践研究这两方面统一起来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要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就要探讨女性主义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并用这些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
事实上,尽管人们在性别研究中承认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价值,但由于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常常流于表面,因此其对于分析中国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往往被低估了。
由此,本文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本文将对女性主义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作个概览,以使人们深入地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其次,本文将评估女性主义在研究性别规范和社会体制方面的理论贡献;最后,本文讨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妇女问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这些研究,本文将把握女性主义论争的焦点,帮助人们理解女性主义研究对探讨中国社会妇女、家庭、儿童等现实问题的价值。
二、女性主义的研究焦点女性主义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和领域进行。
它可以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妇女群体的社会地位,也可以从文化角度研究性别规范的内容和形成背景;在实践问题中,它可以从社会服务角度研究养老和儿童照顾问题,从社会工作领域研究性侵犯、家庭暴力等问题,也可以从社会政策领域研究母亲津贴和儿童津贴等等。
面对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如此多样的研究方向,我们究竟该如何把握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主线和核心,进而理解女性主义的整体视野和基调呢?我们该如何把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统一起来,使理论研究对分析实践问题有益,并把实践问题的分析引申进理论研究中去呢?为此,我们将从女性主义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入手来进行分析。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adb1b0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17.png)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与社会性别角色的互动关系。
通过深入分析一系列现代文学作品,我们将揭示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如何被塑造,以及这些塑造方式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性别观念和价值取向。
本文还将探讨这些文学形象如何影响并参与了社会性别角色的建构与解构,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性别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
我们将首先回顾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女性文学形象的演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这些文学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当时的性别观念、家庭结构、教育水平等。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将揭示文学如何参与塑造和强化社会性别角色,并探讨这种塑造过程如何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关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们将分析女性如何在文学中呈现为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包括母亲、情人、职业女性等,并探讨这些角色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和限制。
我们还将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分析这些元素如何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和角色定位。
我们将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建构的特点和意义。
我们将指出,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性别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参与了这些观念和价值的塑造和变革。
因此,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性别问题,并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中国现代文学自其诞生之初,就承载着对旧有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的批判与反思。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形象作为文学表现的重要方面,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刻板到多元,从被动到主动的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文学自身的发展,也折射出了社会性别观念的演变。
早期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弱势、被动的存在,她们或是家庭伦理的牺牲品,或是社会压迫的受害者。
这种形象塑造既受到了传统男权社会观念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文学创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刻板认知。
文学专业论文女性主义文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权力关系分析
![文学专业论文女性主义文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权力关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b7a22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1.png)
文学专业论文女性主义文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权力关系分析在文学专业中,女性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女性主义文学视角关注性别与权力的关系,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和权力结构,可以深入理解性别不平等问题,并推动性别平等的进步。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文学视角出发,分析性别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首先,女性主义文学视角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男性通常被描绘为强大、自信和权力的象征,而女性则被刻画为弱势、依赖和被支配的对象。
通过女性主义的批判视角,可以对这种性别角色刻画进行反思和批评。
女性主义作家通过呈现自主、独立和强大的女性形象,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
通过塑造女性主角的形象,女性主义文学试图突破传统的性别角色限制,展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价值。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视角探讨性别与权力的关系。
在社会中,性别不平等问题体现为女性缺乏决策权、资源分配不公平和社会地位低下等方面。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展示女性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经历和挣扎,揭示性别对权力分配的影响。
通过描写女性在家庭、工作场所和政治领域中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女性主义文学呼吁社会重视性别平等问题,并促进社会变革。
第三,女性主义文学视角分析性别与权力关系的历史变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女性的地位和权力分配方式不同。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考察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揭示性别与权力关系的变化。
从无权益到争取权益的过程中,女性主义文学记录了女性在争取平等权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与权力的关系,并为未来的性别平等努力提供借鉴。
女性主义文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权力关系分析,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和权力结构,可以深入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
女性主义文学视角的分析,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的进展,并唤起社会对性别问题的关注。
未来,我们应继续关注女性主义文学视角的研究,并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性别研究:问题、资源和方法——对中国性别研究现状的反思
![性别研究:问题、资源和方法——对中国性别研究现状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45ccfddb14e852458fb579d.png)
源 ,也使得 各学科 在学科 分类越来 越细 的今 天 ,寻找到 了激 发 自身 活力与生 机的有效 方法 。 然 而 ,无 须讳 言 ,在性别 研究繁荣 的背后 ,也 隐藏着危 机 :对普遍 主义 意义上 的性别 问题理
解 的偏 爱 ,使 性别研究 呈现 出空 洞化 、游 戏化 的弊 端 ;对 “ 女性 主 义 ” 这一 新 兴理 论 资源 的夸 大化使 用 ,使 得性别研 究在强 化 自己的性别价 值立场之 余 ,呈 现 出孤立 化 、封 闭化 、雷 同化 的倾 向;对 性别研究 “ 跨学科 ” 的研 究方 法 的片 面化 理解 ,在很 大 程度 上妨 碍 了性 别 研 究走 向深 入
的 ①。
伍尔 芙的 观点显 然有一 定 的偏激 之处 ,但无 可 否认 ,性别 问题作 为一 种 主要横 亘在男性 与 女 性之 间 的问题 ,是具 有 一 定 的普 泛 意 义 的 ,事 实 上 ,在不 同 的历 史 阶段 ,在 社 会 政 治 、经 济 制
度 、文化 风俗 、 日常 生活 等诸多 方 面 ,男 女两性 之 间显性 与 隐性 存 在 的种 种不 平等状 况 ,是如 此
收 稿 日期 :2 0  ̄6 2 0 9 .2
・ 本 文为 上 海 市 曙光 项 目 “ 妇女 解 放 与 14 99—16 9 6年 的社 会 主 义 文 学/ 文化 ” ( 号 :0 S 4 ) 的 阶 段 性 成 果 ,同 时受 编 8G 2 上海 市 重 点 学科 ( 三期 ) “ 国现 当 代文 学 ” ( 号 :¥0 0 ) 和 上 海 大 学 第 三期 “ 1 第 中 编 3 11 2 1工 程 ” 项 目 ( 号 :A 1 编 .5 A1 0 0 1— 9—0 1 资 助 。 0)
一
浅谈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
![浅谈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42f728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7.png)
浅谈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论文关键词:性别性别教育研究进展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教育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从基本概念、研究价值、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趋势等方面对我国近十年来性别教育的研究动向进行了初步分析。
随着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教育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性别教育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其研究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
理清我国性别教育研究的思路,对性别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的研究进行一个综合动态的分析。
一、性别教育相关概念界定所谓性别即男女有别,它是根据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所作出的区分。
了解两性之间的差异,是我们讨论教育中的性别议题的前提和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ender)。
生理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分化,具体表现为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两方面的差别。
而社会性别则是与生理性别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研究者对性别教育概念的表述上虽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却没什么差别。
有学者认为性别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男女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
性别教育的实质不在于消除两性发展上的差异,而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全面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性别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形成性别观念和性别态度,产生相应性别行为的社会化教育过程。
它是以社会和人们的性别观念为基础,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它影响着受教育者性别认知的发展和性别观念的形成。
二、性别教育研究价值及理论依据(一)研究价值“学校即社会”,如同复制社会阶层和社会分工一样,学校教育通过性别的学习和规划也复制了社会性别。
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理论
![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223c36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07.png)
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理论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理论是当代社会学科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流派。
它们对社会中的性别和性别关系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仔细阅读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理论,我们可以了解性别的本质、性别的影响和我们应该如何在社会中处理它们。
性别研究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研究领域,它试图探索和理解性别的本质和各种性别之间的不平等。
这个领域越来越重要,因为性别问题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们影响着个人、家庭和社会。
性别研究集中关注两个方面:性别本身和性别关系。
性别研究的目的是寻找计算和描述人类性别之间差异的方式,并提出解决性别问题的方法。
它主要关注的是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同时重视性别的经验和外部影响对一个人的性别认识和身份的建构。
性别研究的核心在于探讨社会结构对人们的性别认识和行为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性别之间的不平等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社会和文化制度所造成的。
性别研究帮我们认识到性别问题背后的重要性质:性别不仅是人类生物学的本质,还是文化制度和社会结构的结果。
女性主义理论是女权主义的发展,它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理论的思想,致力于解决女性在社会中的受压迫和不平等的问题。
在女性主义工作中,性别不再是一个生物学和形态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指的是一种在社会和文化中被建构的种族、阶级和性别差异。
女性主义理论强调女性的问题,因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很低的。
虽然现代社会有了某些程度的变化和进步,但女性在工作、政治、社会生活等不同领域仍然受到许多不平等待遇。
女性主义理论试图找到一个拯救女性的途径,让她们在社会、工作领域中获得更多的权利。
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探索女性待遇背后的原因,让女性了解自己所受到的压迫和不平等是如何被建构和维持的。
女性主义提出培养女性和男性相同的责任感,让她们在社交、家庭、工作等方面拥有平等待遇。
综上所述,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理论都是人类社会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方向。
只有全面了解性别和女性问题,我们才能找到解决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途径。
女性学研究与性别的关联
![女性学研究与性别的关联](https://img.taocdn.com/s3/m/966005b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9.png)
女性学研究与性别的关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女性学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逐渐崭露头角。
它致力于探究性别与社会文化的联系,揭示性别不平等现象,并探讨女性的身份、权力和经验。
女性学研究与性别紧密相连,通过对性别差异的深入研究,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性别平等的实现。
一、女性学研究的定义和背景女性学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的女权主义运动。
女性学研究的目标是揭示和批判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为改变和使性别关系平等做出贡献。
它不仅关注女性,也关注其他性别群体的问题,通常和其他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文化研究等交叉,形成了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二、女性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女性学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帮助我们认识到性别不平等的存在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它推动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首先,女性学研究揭示了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
通过分析性别差异,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面临的不平等待遇,例如工资差距、职业发展机会不均等。
此外,女性学研究还揭示了对女性的性别角色定型和暴力对女性的影响,进一步强调了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其次,女性学研究推动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通过深入研究性别问题,女性学研究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女性学研究对性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促进了性别意识的普及和性别平等的教育。
此外,女性学研究还为女性权益的争取提供了理论和政治基础,推动了性别平等的进程。
三、女性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女性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性别关系、社会化过程、权力结构、身份认同等方面。
研究者通常使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综述、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等,以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理解性别的相关问题。
女性学研究关注的问题包括:女性主义的发展和演变、性别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的作用、女性的权力和参与度、性别暴力与性骚扰问题、性别和健康、性别和文化等。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3dabbf9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5.png)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一、本文概述《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起源于西方,旨在揭示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偏见,推动女性作家和作品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自20世纪80年代起,女性主义文学理论逐渐进入中国,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本文首先回顾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西方的发展历程,然后详细分析了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和接受过程。
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梳理,文章展示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如何在中国文学中发挥作用,揭示出中国女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文学教育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批评家开始从女性视角解读文学作品,促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也对中国文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文学教育中对性别平等和多元文化的重视。
本文总结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并展望了未来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演变和影响,以及它如何在中国文学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成为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源于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传入中国以来,便对中国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核心观点在于重新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和文化中的被压迫地位,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视角,以及推动文学作品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强调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解读。
传统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为弱小、被动、依赖的角色,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则试图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揭示女性形象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学的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
![文学的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3dfc0c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a.png)
文学的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表达形式,不仅仅是艺术的载体,也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反映。
在文学作品中,性别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话题。
研究文学中的性别与女性主义对于揭示社会现象、推动性别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文学的性别以及女性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并简要分析女性主义研究在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发展。
一、文学中的性别议题性别在文学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议题。
作家在创作中常常通过对性别的揭示和探索,展示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地位、角色定位、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与冲突。
同时,性别也经常被用作一种象征,作为传递特定意义的手段。
在文学作品中,性别差异的表达具有多种形式。
一方面,作家可以通过对男性和女性形象的塑造,展现性别特征和性别角色的差异。
比如,女性常被描绘成柔弱、被动、依赖他人的形象,而男性则常常被描绘成强壮、主动、独立的形象。
这种差异化塑造可以反映出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固定认知。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也可以通过性别议题来探讨社会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以及女性的争取权益等问题。
通过描绘女性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遭遇和奋斗,文学作品可以唤起公众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
这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并推动了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
二、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女性主义研究旨在审视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和性别不平等问题,通过女性视角的分析来揭示性别差异的根源,以及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女性主义研究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这一时期女性主义开始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
女性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多种多样,包括女性批评、性别研究、女性文学史等。
不同方法的出现使得女性主义研究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
在女性主义研究的指导下,研究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重视女性的经验和想象,关注女性在文学中的体验和代表性。
女性主义研究在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女性主义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女性主义批评家如沃尔夫和里奇等提出了许多有关性别和权利的理论,为女性主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从女性学角度看性别平等与女权主义
![从女性学角度看性别平等与女权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0d18a99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1.png)
从女性学角度看性别平等与女权主义性别平等与女权主义是当今社会中广受关注且备受争议的话题。
女性学作为一门学科,关注、研究和倡导性别平等与女权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来分析和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
本文将从女性学的角度探讨性别平等与女权主义,并讨论其对于改善女性地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一、性别平等的概念及重要性性别平等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中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
性别平等是一个公正、公平的原则,对于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至关重要。
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中,男性被认为是社会的主导力量,而女性则被剥夺了平等的发展机会。
然而,随着女权运动和女性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并努力争取摆脱性别不平等的局面。
在当代社会,性别平等意味着女性能够享有与男性相等的教育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从女性学角度来看,性别平等不仅仅是女性追求个人自由和平等的诉求,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消除性别歧视和创造平等的机会,女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女权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女权主义是一种追求女性权力和平等的政治和社会运动。
女权主义者通过争取女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试图改变传统的性别关系和社会结构。
女权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时代,当时的女性开始提出平等和自由的要求。
从那时起,女权主义一直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运动,并在20世纪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女权主义通过批判性思考和行动来揭示和对抗性别不平等。
女权主义者关注社会中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刻板印象,试图打破传统的性别观念和性别歧视。
女权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到性别不平等的存在,还鼓励我们采取行动来改变这种现象。
三、女权主义在推动性别平等中的作用女权主义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女权主义关注女性的经济权益,鼓励女性在职场中发声并争取公平的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
女权主义也倡导男性参与家庭事务和育儿工作,以实现家庭责任的均衡分配。
性别研究中的女性主义理论分析
![性别研究中的女性主义理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1706e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e.png)
性别研究中的女性主义理论分析自从20世纪初期以来,女性主义理论对于性别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使得很多人对于性别平等的认识有了深度上的转变,开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及新的理论框架来揭示和分析性别和性别关系现象。
那么,什么是女性主义理论呢?女性主义理论最初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文学理论和社会运动中,她是为了揭示女性们所受到的压迫而诞生的。
女性主义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流派: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核心是关注反对性别歧视,追求与男性在法律以及权利方面的平等,此类理论注重揭示和解决传统社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提倡女性的社会解放并强调社会类别对于性别的影响。
后现代女性主义则倾向于挑战传统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试图理解性别、种族、民族以及各种文化条件对于女性所产生的影响。
女性主义理论对于性别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
通过女性主义理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在以往的研究中所忽略的、歧视的、压制的女性权利及社会定位问题。
除此之外,女性主义理论也为揭示和反思家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性别歧视奠定了基础。
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女性主义理论为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公正的社会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然而,女性主义理论依然有着其弱点之处,下面来简单阐述一下。
首先,女性主义的理论分化较大。
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三个流派虽然都是为女性发声,但其理论建构却大相径庭,各自都有不同的着眼点和阐述方式。
例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主张的是在法律、经济、政治等方面追求女性权利的平等,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则更强调性别问题在社会和阶级问题中的存在,即女性受到的压迫不仅仅是性别问题,更多的是阶级问题和剥削问题,而后现代女性主义则强调的是文化和虚构性的问题。
由于理论意义方向和建构不同,也就难以给性别研究带来一个统一的、普遍适用的解决方案,这是女性主义理论面临的一个挑战。
其次,在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过程中,有点过度强调了某些问题,在利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性别问题的时候容易忽视其他方面的问题而导致出现片面性。
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研究的贡献和影响
![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研究的贡献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5167f5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d5.png)
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研究的贡献和影响引言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专注于探讨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地位和角色的理论框架。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将着重探讨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研究的贡献,并分析其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冲击。
1. 提升女性话语权女性主义批评通过关注女性作家及其作品,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原本被边缘化或被忽视的女性声音得以被聆听。
这为那些关心并想深入理解女性经验、思想和问题的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视角。
2. 揭示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女性主义批评挑战传统文学中存在的男权结构与偏见观念。
通过审视作品中存在的男性中心视角,女性主义批评强调了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对于剧情、角色设定和行为描写所施加的影响。
这种分析揭示了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并为反思和改进这种不平等提供了理论指导。
3. 探索女性主义理论框架女性主义批评通过研究并引入多种女性主义理论框架,如男权主义、双重标准、母权主义等,开创了新的文学分析方法。
这些理论框架帮助我们发掘并解读作品中存在的隐含性别角色、符号和意义,并拓宽了传统文学研究范畴。
4. 重估传统文学作品女性主义批评对于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和评价,挑战了既有的文学价值观念和规范。
通过关注女性作者和女性经验,女性主义批评矫正了以往对于女性写作的误解和偏见,提升了那些被认可为重要作品的普适性,并推动形成更为全面公正的文学价值体系。
5. 影响学术界及社会议题女性主义批评在学术界促进了对于性别研究的增强关注,并且影响到其他领域;它鼓励了更多的女性学者参与研究,并扩大了对于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权益的讨论。
女性主义批评还推动了相关社会议题的发展,如性别平等、身体权益和妇女地位的改进。
结论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它不仅提升了女性话语权,揭示了男权结构与偏见观念,还引入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探索作品中隐藏的性别角色和意义。
通过重新解读传统文学作品和影响学术界及社会议题,女性主义批评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公正地理解文学作品和思考人类存在的途径。
女性主义视角下道德发展的性别问题探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道德发展的性别问题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e6c1ac080740be1e650e9ace.png)
女权 主 义 者 西 蒙 娜 ・ ・ 伏 娃 指 出 :“ 德 波 在 生 理 、心 理 或 经 济 上 , 有 任 何 命 运 能决 定 人 没 类 女 性 在 社 会 的 表 现 形 象 。 决 定 这 种 介 于 男
怀 ” 两 种 不 同 的 视 角 进 行 道 德 选 择 和 道 德 判
谐
森认 为对两 性道德 发展差 异的解释 代表着特 定 社 会 的观 念 , 如 果 社 会 文 化 存 在 着 对 女 性 的 偏 见 ,则 必 然 导 致 对 女 性 道 德 价 值 的 贬 抑 [] 4 。阿 尔 弗 雷 德 ・ 德 勒 认 为 社 会 对 性 别 赋 阿 予 了 不 同 的含 义 , “ 子 气 ” 意 味 着 权 力 、 男 能 力 、价 值 , “女子 气 ”意 味 着 服 从 、奴 性 和 地 位 低 下 [] 5。 由 此 可 见 , 男 性 和 女 性 的 道 德 差 异 在 一 定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决定的。 2 道 德 发 展 性 别 的 差 异源 于 道 德 思 维 方 . 式 的 不 同
女 性 主义 视 角下 道德 发展 的 性别 问题 探 究
文 ◎ 黄春 ( 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东
摘要 :女 性 主 义伦 理 学认 为 ,道 德 有
“ 别 ” 之 分 , 男女 分 别 从 “ 正 ” 和 “ 性 公 关
0级教育原理 硕士) 8
影响的理 论绝 大部分 由男性创造 出来 ,反映 了 对 男 性 人 格 发 展 较 之 对 女 性 人 格 发 展 的 更 深 入 、更 清楚 的了解 ,我们部 分地赞 同吉利 根 的 这 个 观 点 。 ” [] 尔 伯 格 不 仅 承 认 自 8柯 己研究 的男性 基础 ,还承认 女性主义 伦理学 对 道 德 理 解 的 拓 展 , 因 此 ,在 道 德 实 践 中 融 入 女性主 义视 角,关注 女性 的声音是很 必要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eb089c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e4.png)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
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人们开始关注媒体中对女性的呈现和对性别议题的关注。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中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新闻传播中的性别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于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当时,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界开始兴起对于性别议题的关注,开始有学者开始关注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讨论逐渐升温,也促进了女性主义研究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萌芽。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女性主义研究逐渐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站稳脚跟。
学者们开始探讨女性在媒体报道中的形象塑造、话语权控制等议题,以及媒体对于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方式。
更多的女性学者也加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为女性主义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
通过对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学术界的逐步认可和重视,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有更深远的影响力。
2.2 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开始兴起女性解放运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女性主义的声音逐渐在学术领域中崭露头角。
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女性主义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女性主义理论逐渐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的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就,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女性主义理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研究对中国性别研究的影响摘要: 在中国,随着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事业的发展,女性主义研究对中国性别研究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论着逐渐增多。
许多学者借用女性主义者所倡导的概念来分析中国社会的问题,或作为意识形态因素来推进争取妇女权力的努力。
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注重研究中国实际存在的问题,如妇女地位、妇女权益保护等。
这类研究或许会借用一些女性主义者所倡导的概念,但总体来说,他们认为女权理论主要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价值观,对于分析中国妇女的地位意义不大。
二是介绍各派女性主义理论的观点,诸如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主义女性主义,等等。
① 然而,如何把理论介绍和实践研究这两方面统一起来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要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就要探讨女性主义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并用这些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
事实上,尽管人们在性别研究中承认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价值,但由于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常常流于表面,因此其对于分析中国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往往被低估了。
由此,本文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本文将对女性主义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作个概览,以使人们深入地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其次,本文将评估女性主义在研究性别规范和社会体制方面的理论贡献;最后,本文讨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妇女问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这些研究,本文将把握女性主义论争的焦点,帮助人们理解女性主义研究对探讨中国社会妇女、家庭、儿童等现实问题的价值。
二、女性主义的研究焦点女性主义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和领域进行。
它可以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妇女群体的社会地位,也可以从文化角度研究性别规范的内容和形成背景;在实践问题中,它可以从社会服务角度研究养老和儿童照顾问题,从社会工作领域研究性侵犯、家庭暴力等问题,也可以从社会政策领域研究母亲津贴和儿童津贴等等。
面对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如此多样的研究方向,我们究竟该如何把握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主线和核心,进而理解女性主义的整体视野和基调呢?我们该如何把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统一起来,使理论研究对分析实践问题有益,并把实践问题的分析引申进理论研究中去呢?为此,我们将从女性主义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入手来进行分析。
通过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涵盖从社会结构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分析层次,超越但也包含了女性主义各流派的争论,从而为人们了解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概览。
在本节中,我们将从以下5个方面来阐述西方女性主义的研究焦点。
第一,西方女性主义者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对社会分工和妇女社会地位的研究,并把这一研究放到广阔的社会结构和功能分析的框架中进行在经济地位方面,他们比较各国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率,认为妇女的高市场参与率与妇女的高经济地位相关。
例如北欧妇女的高经济独立性与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高就业率相关,而南欧社会中妇女相对低的劳动就业率增加了她们对丈夫的经济依赖程度。
在政治地位的研究中,女权学者常用妇女在政府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作为反映妇女政治地位高低的指征。
例如安东尼强调,北欧国家妇女参政程度很高说明在这些社会中妇女的政治力量很强。
类似的研究也体现在女性在管理层中所占比重的比较分析中。
在对各国妇女经济政治地位差异的原因阐释中,一些学者把它归之为各国工业化程度的不同,也有些学者运用功能分析方法,认为工业化的发展使妇女就业成为必要。
另外一些学者则强调民主制的运作增加了妇女参政的机会。
还有学者指出国家的社会政策制定对妇女解放的重要意义。
第二,关于社会生活和社会规范的研究在女性主义的研究中,学者常常批评传统的研究强调市场劳动的作用而贬低妇女家庭照顾和家务劳动的意义,把妇女和儿童问题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
与此相反,女性问题研究者则把关注点放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层面,倡导从家庭生活这一角度去研究国家的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关系。
正如森斯伯瑞所说,传统的社会分析注重国家和阶级阶层的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而他们则从公民社会(社会基础)的角度出发,分析家庭作为研究市民社会的基本单位与政府、社区和其他社会组织间复杂的制度关系。
由此,他们研究妇女在家庭权力结构中的性别角色、角色认定、角色互动等问题,进而阐释妇女的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更进一步,他们通过跨国比较,研究妇女在家庭经济生活中与男性成员的分工情况。
例如与劳动力就业情况相,学者研究“单职工”和“双职工”模式(one/or two breadwinner model)对妇女地位和规范的影响, 并探讨一定的家庭模式在该社会形成的原因和后果。
他们不仅仅描述妇女在“双职工”模式中的家庭地位要比在“单职工”模式中高这一现象,而且阐释为什么这一模式能在这些社会流行,而另一模式则在另一些社会占主导地位。
第三,对福利服务的研究因为妇女在社会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女权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就与老年和儿童照顾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当传统的社会研究把市场和劳动放到第一位时,女性问题研究者则把服务放到第一位, 使儿童看护、老人照顾和儿童教育(以及与此相关的幼儿园、医院、学校等)这些问题成为中心话题。
例如一些学者通过考察儿童的托保率和老人在养老院的看护比率,来比较不同的家庭照顾模式。
[11] 而且,因为家务劳动限制了妇女的社会参与,女权学者就倡导发展公共福利服务,并把它看做是衡量妇女解放程度的标志之一。
再者,养老和托儿等方面服务的制度化水平也反映了社会对福利服务的供给机制、组织程度和国家的福利责任,从而反映出国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
在北欧,福利国家为了帮助女性参与公共生活和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在看护儿童等方面承担了许多责任。
这些国家的政府不仅为儿童看护提供津贴,也为儿童服务提供支持,并形成了“公共父母亲”这样的观念。
[12]第四,关于妇女社会问题的研究女性主义研究也涉及到以妇女保护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离异行为的控制,家庭对离异行为的规范,以及艾滋病的预防等。
在这些方面,女性主义活动家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去争取社会生活中的男女平等,反对家庭暴力、强奸和性骚扰。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家庭中的男女平等、家庭权利的分配模式、代际冲突、家长对青少年和儿童成长过程中所担负的责任等问题。
另外,在对妇女儿童/青少年和家庭的研究中,儿童照顾和儿童福利权利以及与此相关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女权学者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研究妇女问题时常涉及的内容。
他们的工作对于解决具体的家庭社会问题和女性权利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五,对家庭政策的研究女性主义理论倡导国家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特别是通过家庭政策的制定来保护妇女的利益。
这些家庭政策包括儿童津贴、产哺假、母亲照顾儿童的津贴,也包括对儿童和老人照顾等方面的政策。
这方面的研究中,卡默曼和卡恩[13] 的着作回顾了各国家庭政策的发展过程,并描述了这些国家家庭政策的晚近发展。
[14] 蕾拉对各国儿童津贴的给付进行了比较研究, 哈钦斯和莱塔比尔比较了欧洲各国的家庭政策。
[15] 在这类研究中,米勒和沃曼的比较研究值得特别注意,他们的研究报告描述了欧洲福利国家的结婚离婚率、家庭政策的类型,并分析了欧洲各国的家庭规范。
[16] 这些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家庭妇女、儿童/青少年问题的理论探讨,强调国家社会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利益。
女性主义研究者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
他们从独特的视角透视社会生活,关注妇女儿童在社会中的发展。
对于性别研究而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这些贡献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第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倡导关于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实际政策问题的研究:第二,深入研究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规范、生活方式和地位;第三,它强化了女权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
然而,他们的工作不仅仅对性别研究作出了贡献,而且对社会分析和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他们提出的许多观点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在以下章节中,我们将评估女权研究对于妇女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从而来考察如何把女权研究的观点运用到对实践问题的分析中。
三、女性主义的理论贡献女性主义研究在理论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们研究妇女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从而扩展了女性主义的研究领域,并对传统的社会学和社会政策理论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传统的社会分析注重对市场劳动和阶级进行分析,而女权学者则要求把眼光投到劳动力市场外的社会群体(如妇女儿童)的分析中。
[17] 这样,他们要求把妇女研究的关注点从阶级阶层结构、政治经济权力这些问题拉向对生活方式的分析。
他们认为,如果社会科学把研究的重点狭隘地放在社会生产体制上,那么它就无形中暗示了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强的社会权力,因为在生产体系中,男性占支配地位。
即使女性主义者可以倡导提高妇女就业率,但这也是用男性的视野来看待女性地位,将男性的标准运用于女性。
因此,女性主义者主张社会科学对女性地位的研究要放在社会再生产体系上,强调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女性在社会再生产体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使她们能从中获得其独特的活动领域。
只有从这一角度来看待妇女的地位,妇女才能真正被尊重。
其次,女性主义注重发挥市民社会的权力和强调社会民主,倡导妇女的政治参与他们支持民主政治的政策制定模式,因为这一模式可以使妇女、老人、退休者都有权力影响国家的社会政策制定过程。
[18] 同时,女性主义也采用大众参与的社会行动模式,强调在社会基层进行社会互动和社会运动的必要性,主张妇女要形成自己的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以便在社会生活中施加影响力。
在社区活动中,他们主张妇女积极地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力量解决妇女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并使妇女组织成为市民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样,通过对国家政策和基层社会活动两方面的影响来提升妇女的地位。
第三,女性主义研究深入探讨了福利国家制度与妇女解放的关系,认为福利国家制度对妇女解放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女性主义者呼吁国家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来保障妇女权益,强调发展制度性的社会服务,以便把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
由此,他们支持福利国家体制的扩张,主张发展社会福利公共部门和制度化的社会服务。
因为在公共福利领域(特别是在医院这些部门被雇用的大多是妇女),妇女具有很强的制度化权力,而公共服务部门的扩张,则会使更多的妇女在这些公共服务部门就业。
由此,女权研究者例如普弗拉—爱费格等人认为福利国家是一个有助于妇女进步、妇女发展的工具,但他们也批评福利国家在制度化的社会服务方面发展得还不够,并认为现有社会仍存在着性别角色不平等的社会结构。
[19]第四,女性主义研究把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起来例如斯姆在研究中强调,福利国家的发展使公民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空间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