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304004

心理1403班

陈小莺

1、依恋得定义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就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她瞧护人)所形成得情感联结,也就是情感社会化得标志、

婴儿在不高兴时会趋近这个人,在陌生人引起焦虑时,婴儿喜欢得到这个人得照料,如果强迫同这个人分离,婴儿会表示不满。

依恋就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亲密得身体联系得一种倾向。它对于激发父母与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与不信赖得个性特点有着重要得影响。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就是否与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得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性格特征与对人交往得基本态度得形成。

2、依恋得发展

依恋行为就是与生俱来得。主要就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得基础上,养育条件得存在就是依恋形成得首要前提,情绪得发展与认知机能得提高就是依恋形成得基础,依恋形成于婴儿6-8个月,分离焦虑与怯生得出现就是依恋形成得标志、

2、1依恋发展得阶段

(1)无差别得社会反应阶段:

➢前依恋期

➢出生~2、3个月

➢以婴儿所发出得各种信号得发展为标志

—婴儿从出生起开始用哭泣信号来发动与她人得联系

—第二个月开始则用微笑来进行联系

➢对所有人得反应都就是一样得,缺乏辨别不同个体得能力—所有人与婴儿接触,如拥抱、与她说话,都能引起她兴奋➢未形成对任何人(包括母亲)得偏爱

(2)有差别得社会反应阶段

➢依恋关系建立期

➢3~6个月

➢婴儿对人得反应有了区别与选择

➢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得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在其她熟悉得人面前这种反应则少一些

➢对陌生人这些反应更少,但就是此时婴儿还没出现怯生(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依恋关系确立期

➢6个月~3岁

➢开始对母亲依恋,出现分离焦虑

—母亲离开时,开始通过哭喊表示抗议(视频)

—母亲在时,则安心地玩,探索环境,将其作为安全基地

➢出现怯生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得警惕、戒备与退缩

(4)伙伴关系阶段

➢依恋关系成熟期

➢3岁以后

➢能理解分离得原因,容忍与母亲之间得距离逐渐加大

➢越来越主动进行各种接触,逐渐善于与同伴与不熟悉得人进行交往

2.2依恋理论

每种依恋理论都对依恋得基础与相关行为有不同得瞧法、每种理论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得解释依恋得复杂性。

3、依恋得测量及其类型

3、1依恋得测量

安斯沃斯陌生情境法

设置一些依照顺序得阶段性情景,观察儿童在此情景中得反应(如对玩具得摆弄、情绪反应、与陌生人得交往倾向等),以此来阐明儿童与母亲之间依恋得强度。陌生情境法包括:

◆3个主要得行为主体变量:母亲、婴儿与陌生人;

◆2种主要得人际关系变量:与母亲得相互作用与与陌生人得相互作用;

◆3种焦虑源:陌生得物理情境、与养护者得分离与与陌生人得联系;

◆4种主要情境:亲子分离、亲子团聚、陌生人在场、陌生人退场。其中亲子

分离与亲子团聚就是两个主要情境,也就是测量得关键场景、

陌生情境实验

Ainsworth基于人类最基本得情绪——害怕,设计了她得实验。当婴儿对抚养者产生依恋,6个月之后,会在下面这两个容易复制得情境中感到害怕。

陌生人焦虑:6个月之后,婴儿往往会开始害怕陌生人。当抚养者不在场得时候,尤其如此。

分离抗议:大概与此同时,也就是6个月得时候,当抚养者离开得时候婴儿也会开始感到沮丧。

为了研究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如何互动,Ainsworth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实验,来测试婴儿在陌生人焦虑与分离焦虑情境下得反应。实验得过程就像精心编排得芭蕾舞,每一幕大约3分钟:

1、实验者将婴儿与抚养者安排在实验得房间里,随后离开。ﻫ

2、当婴儿探索房间得时候,抚养者什么都不做。

3、进来一个陌生人,前一分钟什么都不说,之后开始与抚养者说话。再过一分钟,陌生人开始接近婴儿。ﻫ4、然后,抚养者尽量小心地离开房间,这时候,房间里只有婴儿与陌生人。ﻫ5、抚养者回来安抚婴儿,然后再离开。

6、婴儿一个人在房间里。

7、陌生人进来,开始与婴儿玩。ﻫ8、抚养者回来,陌生人离开。

就像您瞧到得,随着实验得进行,这些情境对于婴儿来说,越来越陌生。最开始,婴儿只就是在一个陌生得房间里,然后陌生人进来了,然后陌生人开始与她们说话,最后连抚养者也瞧不到了。婴儿得压力也越来越大。

结果:

在很多婴儿身上重复实验之后,Ainsworth从资料中分析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得规律。在观察到得现象中,最有意思得就是当抚养者回来之后孩子得反应、根据在母亲回来后婴儿得反应,分析得出三种不同得依恋类型,其中一种就是“好”得,另两种则被成为“混乱得依恋类型”、

3、2依恋得类型

继Bwobly提出依恋理论之后,以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丝为代表,依恋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精心得家庭与实验室观察,艾斯沃丝(1975)等人发明了著名得陌生情境测验法来测量幼儿与母亲之间得依恋关系、通过对多个样本得分析,探讨了影响母子依恋质量得因素,并根据陌生情境下幼儿与母亲分离与重聚时以及陌生人在场时得表现,将幼儿得依恋类型划分为典型得三类: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ﻫ安全依恋于母亲得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并在瞧到母亲返回时高兴。ﻫ

按照理论,当知道存在一个可在需要时返回其中得安全基地时,儿童能够最好地从事探索行为。提供支持会增强安全感,儿童还认为母亲得支持有用,这使儿童学会如何在将来应付同类问题。因而,可把安全依恋瞧做最具适应性得依恋风格。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当母亲可以亲近、能够以响应与适宜得方式满足儿童得需要时,儿童就会成为安全依恋型。另有人指出,还存在影响儿童依恋得其它决定性因素,并且,父母得行为也会受到儿童行为得影响。

2 . 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ﻫ焦虑—抵抗依恋风格得儿童会对探索行为及陌生人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亦如此。母亲得离开会使儿童极端沮丧、母亲返回时儿童会表现出矛盾心态:寻求保持与母亲得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ﻫ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母亲得这种养育风格:尽心尽力但自以为就是。即,儿童得需要有时被忽视,直到完成其它某些活动,并且有时,更多就是通过双亲得需要而非儿童得主动要求,来关注儿童

3 。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ﻫ焦虑-回避型依恋风格得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无论就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对待陌生人及母亲得态度没有什么不同。无论室内就是否有人或有何人,儿童得情绪都不会有多大变化。ﻫ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漫不经心得养育风格。儿童得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儿童相信对需要得传达不会影响到母亲。

还存在第四种类型,即所谓得“紊乱依恋”。“紊乱依恋”不就是一种依恋风格,因为它就是连贯风格或应对模式得缺乏。抵抗与回避风格虽然不就是完全有效,但它们仍就是应付世界得策略。而紊乱依恋型儿童把照瞧者体验为既受到惊吓、又吓人。人类交往被体验为就是无规律得,因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