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附录│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附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1.审美感知素养内涵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

学生在音乐情境中,能从整体上认知音乐艺术的音响特征和文水平化背景,能从不同体裁和形式的作品具有的音乐表现特征出发,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如从作品题材认知音乐表现的对象和情感;从音响本体和音乐表现要素(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等)体验音乐美感,领悟作品表现意图;在听赏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感知作品表达的情绪、情感、意境、意志并产生共鸣;体验、辨识并描述音乐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评价作品的社会功能。

能在音乐实践中关注不同艺术门类(如听觉艺术、视觉艺术、综合艺术等)的表达方式,有兴趣探究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在聆听音乐时能感受不同节拍强弱交替的律动特点;能基本辨识常见人声和乐器的音色和音区;能简要描述音乐速度、力度、音调起伏的1聆听感受;能大致划分乐句,感受到音乐陈述的语气;在听赏中外不同风格作品时,能感知到大小调式与五声性调式音乐的不同特点;能依据音乐作品的表现题材,判断其情感表达和形象刻画;能领略作品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续表能从音乐艺术的音响特征出发,比较不同艺术门类的表达方式;在聆听音乐时,能感知不同节拍和节奏音型与音乐表现的关系;能描述人声和常见乐器的音色和音区特点;能描述速度和力度对比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能描述音调起伏,并能以自己熟悉2的实例说明主导音调起伏的情感及相关表现因素;能划分音乐段落中的乐句,简述乐句陈述材料及其相互关系;能从听觉上区分大小调式与五声性调式,表达不同的聆听感受;能依据音乐作品的表现题材,联想音乐形象,感悟情感内涵;能辨识并描述代表性作品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

在音乐聆听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把握音乐艺术的独特表达方式和基本特征,能从呈现方式、使用材料和表现手段等方面对不同艺术门类进行比较;在聆听音乐时,能综合阐述节拍与节奏、速度与力度的一般关系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能辨析人声或主要乐器3的不同音色、音区在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能结合实例说明音调起伏的主要形态及其表情意义;能简述音乐作品常见的结构类型,理解音乐材料的对比统一关系;能结合实例简述调式调性对于音乐表现及音乐风格形成的作用;依据作品的题材内涵和音乐风格特征,探究其情感表达、艺术形象和社会功能。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具备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研究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数学思维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两类: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由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是演绎。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讨论稿)(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2016年9月内 部 资 料请 勿 外 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2016年9月前言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施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教育改革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4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面对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现行普通高中课程还有某些亟待改进之处。

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必须不断深化。

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修订,正是推动课程与时俱进、深化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

2012—2014年,教育部组织了对国内外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题调研,深入分析总结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了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主流趋势,重点研究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与性质、普通高中课程的任务、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以及实施课程的保障措施等问题,为普通高中课程修订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教育部作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部署,明确了普通高中1课程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它们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

四个核心要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内涵表述如下。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作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2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快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块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完整版)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

(完整版)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理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1.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

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

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

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2.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

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

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

3.体育品德体育品德是指遵循在体育运动中应当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

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

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上述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并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整体发挥作用。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喜爱运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和锻炼,增强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初高中历史衔接学案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初高中历史衔接学案

初高衔接——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一:概念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新版课程标准在此实际上从两个层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认识层面,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就认识层面,应了解唯物史观哪些理论与方法呢?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揭示了社会结构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既重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的反作用。

唯物史观还论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还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这样的思想认识,是以往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所未曾达到的,使人们认识历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历史学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注意了解以下观点和方法: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1.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1)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2)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和学业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和学业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发布时间 : 2023/1/13 19:54:11 星期五文章解读——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解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新修订的2017版课程标准,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明确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分为“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水平”和“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三个方面。

3.学业质量水平是考试与评价的重要依据。

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是化学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命题依据;学业质量水平4则是化学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

因为学业质量已经划分出层次了,那么命题的时候,根据考试的不同类型,高考还是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的类型层次不一样,那就对应质量水平的层次,把它对接好,实际上要真正做到难易的程度是可控的。

这样划分完之后,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将来都要变成真正的水平考试。

就是说,学生一门学科学完之后,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和层次,跟其他的同学没有关系,关键是学生本人在该学科到底学到什么样的程度了,掌握没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这样教学、人才的选拔,我们心中就有数了。

2017年版的实施建议由2003年实验版的四部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调整为了(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共四个部分;新增了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其他几个部分也进行了调整。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2017年版(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1.深刻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科学制订化学教学目标 2.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标准,合理选择和组织化学教学内容一、教学建议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解读03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解读

解读03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解读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1.学科核心素养
(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概要
●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生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
化学学科基础知识是化学课程的主体。

化学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确定课程的主题、模块和系列,这些主题、模块和系列都依托化学基础知识将其科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要求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必修“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和化学反应规律”的学习,建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基本意识;在选修“物质结构与物质”模块的。

新修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的解读与思考

新修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的解读与思考
提倡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激 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 创新意识的发展。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 美价值。
4.重视过程评价,聚焦素养,提高质量
学习评价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关注数学学科 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业质量要求, 促进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
• 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简称“四能”)。
(二)核心素养及水平划分
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基本内涵:
一个核心
全学抽象 逻辑推理 数学建模 直观想象 数学运算 数据分析
体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 情境与问題:情境主要是指现实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 问题是指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
所有的科学都离不开数学,科技的迅速发展对数学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与数学的结合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 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数学的发展变化
21世纪过去的十几年是数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数学科学 的新思想和新应用不断涌现,一些世界顶级难题或猜想得到 了解决或证明,如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证明了庞加莱猜想, 华人数学家张益唐破译“孪生素数猜想”,朗兰兹纲领基本 引理的证明等。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自觉交叉,产生了很多新 的交叉研究领域,数学在研究模式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因 此,我们必须对旧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更新和修正。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 过程。
开发合理的评价工具,将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数学学科 核心素养的达成有机结合,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重 视过程的评价体系。

(完整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的内涵和意义

(完整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的内涵和意义

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生命观念的内涵和意义赵占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同实验版课标相比,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凝炼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此作为贯穿整个课程设计的主线,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以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

理解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实施新课标的关键,而理解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不能仅靠阅读新课标内容去望文生义,而必须建立在深入理解生物学学科本质的基础上。

新课标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生命观念无疑是最具生物学学科特点的一点。

新课标指出:“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或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

”[1]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生命观念”不是具体的知识,更不是具体的生物学事实,而是指认识主体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后,再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内化在头脑中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关乎如何看待生命世界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在分析和解决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时,科学的生命观念虽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但会指明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生命观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新课标列出了几个重要的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

”[1]新课标在这里使用了“如”和“等”二字,“如”就是举例子,“等”说明还有其他生命观念。

当然,只举出这4个例子,说明课标修订组认为这4个方面的生命观念是最重要的。

1结构与功能观关于结构与功能观,常见的理解是:“一定的结构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在,且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2]“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即有什么样的结构,相应地就会有什么样的功能;另一方面,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特定的结构”[3]。

结合生物学的学科本质来看,这些说法大体正确,但不能绝对化。

例如,生物体的有些结构,只是进化过程的副产品,无害无益。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word文档)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word文档)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

2.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是指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

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表演性。

将艺术表现作为高中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旨在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演和创作实践的兴趣,提高艺术表现水平。

学生在其中接受熏陶、把握规律、感受乐趣,并在特定的艺术表现情境中丰富情感、充实心灵、激发想象力、发挥创造力、培养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高中阶段的艺术表现应以培养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为原则,重在通过艺术表演实践和创造活动,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强化社会责任感。

学科!网3.文化理解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

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不同地域、民族、时代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创造,并直接表现为音乐作品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等多方面的差异。

优秀音乐作品是对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特色、能力和水平。

将文化理解作为高中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旨在通过音乐课程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以平等的文化价值观理解世界音乐的多样性。

1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它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四个核心要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具体内涵表述如下。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2.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附录│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附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1.审美感知素养内涵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

学生在音乐情境中,能从整体上认知音乐艺术的音响特征和文水平化背景,能从不同体裁和形式的作品具有的音乐表现特征出发,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如从作品题材认知音乐表现的对象和情感;从音响本体和音乐表现要素(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等)体验音乐美感,领悟作品表现意图;在听赏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感知作品表达的情绪、情感、意境、意志并产生共鸣;体验、辨识并描述音乐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评价作品的社会功能。

能在音乐实践中关注不同艺术门类(如听觉艺术、视觉艺术、综合艺术等)的表达方式,有兴趣探究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在聆听音乐时能感受不同节拍强弱交替的律动特点;能基本辨识常见人声和乐器的音色和音区;能简要描述音乐速度、力度、音调起伏的1聆听感受;能大致划分乐句,感受到音乐陈述的语气;在听赏中外不同风格作品时,能感知到大小调式与五声性调式音乐的不同特点;能依据音乐作品的表现题材,判断其情感表达和形象刻画;能领略作品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续表能从音乐艺术的音响特征出发,比较不同艺术门类的表达方式;在聆听音乐时,能感知不同节拍和节奏音型与音乐表现的关系;能描述人声和常见乐器的音色和音区特点;能描述速度和力度对比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能描述音调起伏,并能以自己熟悉2的实例说明主导音调起伏的情感及相关表现因素;能划分音乐段落中的乐句,简述乐句陈述材料及其相互关系;能从听觉上区分大小调式与五声性调式,表达不同的聆听感受;能依据音乐作品的表现题材,联想音乐形象,感悟情感内涵;能辨识并描述代表性作品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

在音乐聆听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把握音乐艺术的独特表达方式和基本特征,能从呈现方式、使用材料和表现手段等方面对不同艺术门类进行比较;在聆听音乐时,能综合阐述节拍与节奏、速度与力度的一般关系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能辨析人声或主要乐器3的不同音色、音区在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能结合实例说明音调起伏的主要形态及其表情意义;能简述音乐作品常见的结构类型,理解音乐材料的对比统一关系;能结合实例简述调式调性对于音乐表现及音乐风格形成的作用;依据作品的题材内涵和音乐风格特征,探究其情感表达、艺术形象和社会功能。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模块2 物质 结构与性质
模块3 有机 化学基础
系列1
• 实验化学
系列2
• 化学与社会
系列3
• 发展中的化 学科学
五、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 是什么?
是学生在完成本 科课程学习后的 学业成就表现!
共划分为4个 层次!
六、实施建议
• 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制定化学教学目标; • 把握学业质量标准——选择和组织化学教学内容; • 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 • 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 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 • 增进化学学课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4. 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5. 能较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课程结构
•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设计必修、 选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
• 借鉴国内外课程研究成果、反映课程实施的现实需要,设计课程 组织形式
• 基于化学学科特点及核心素养内涵,确定课程主题、模块和系列
七、附录
附录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附录2 学生必做实验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宏观辨识与 微观探析
变化观念与 平衡思想
科学探究与 创新意识
证据推理与 模型认知
1.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运用符号表示物质及其变化;形成“结 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
2. 认识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全面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能 预测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3. 提出假设,分析推理。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四、课程内容 五、学业质量 六、实施建议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 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 • 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 • 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 • 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解技术对历史、社会及环境的影响。
能结合某一具体技术领域,调查并分析个体及群体的价值观如何促进或阻碍技术的发展,理解技术活动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能够自主搜集、分析相关数据,评价一项技术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判断其发
水平3
展趋势;能结合具体技术发展案例,分析其对当前及今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可能产生的影响;面对熟悉复杂的技术情境,能够较为合理地进行风险评估。
能运用用户模型分析方法,提炼用户的独特需求,确认所要解决的特定技术问题;能依据设计需求制订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规范的多个方水平4案,并进行初步的比较与权衡;能通过技术试验与技术探究等方法掌握技术创新设计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领悟技术创
新设计相关文化的丰富内涵。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续表
水平
素养3:创新设计
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多视角认识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形成对用户需求和技术问题的敏感性;能运用数学与工程方法进行比较和权衡,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或
水平5
改进原有方案;能自行设计技术试验,进行技术探究,熟练运用技术设计与创新的一般方法,结合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形成较高的创新设计能力。
能就某一具体技术领域中明确的技术问题,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识
别技术问题的特性和细节,明确制约条件和各种影响因素,提出可能
水平3
的解决方案;在进行简单的技术方案设计时,尝试运用模拟试验或数学模型来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进行决策分析和性能评估。
│附录│
续表
水平
素养2:工程思维
能就某一技术领域中较为复杂的问题情境,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任
能综合多个技术领域,调查并分析个体及群体的价值观、伦理规范是如何影响技术发展的;分析并评价一些重要的技术对个人、社会、环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word文档)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word文档)

(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理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

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素养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还5个方面立足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要求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得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形成知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推断,获得结论。
英语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口语和笔试语篇中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并赏析其恰当的变大意义的手段,有效使用这种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文化品格
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和沟通的能力,以及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思维品质
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表现的水平和特点。通过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和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
学习能力
指学生能积极运用和主动调试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到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够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和方法,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
核心素养
具体表述
语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具备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生物
生命观念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
社会责任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由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是演绎。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
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构建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数学
数学抽象
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直观形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
理性思维
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科学探究
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都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
实验探究
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