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产定价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综述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定价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综述
资产定价理论是金融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金融学研究中最系统、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资产定价与公司财务、金融市场及机构一道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的三大核心研究领域,其理论价值和实证魅力对众多的研究者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使得无数的研究人员前仆后继,不断推动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从1900年巴舍利耶(Bachelier)开始到现在的一个多世纪中,有关资产定价的文献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据说最早规范研究资产定价的论文可以追溯到伯努利(Bernoulli)于1738年发表的论文,距今已经接近300年了。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资产价格定价理论没有受到经济学家的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凯恩斯(Keynes)的“选美论”;另一种至今依然存在的理论就是股票价格的“内在价值”决定方式,其基本的分析范式是利用会计和法律工具来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从而获得不同证券的“内在价值”,这个时代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本杰明·格雷厄姆。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资产定价理论
关于资产定价理论的起源已经难以考证,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包括1738年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发表的拉丁论文《关于风险衡量的新理论》和1900年法国数学博士路易丝·巴彻利尔(Louis Bachelier)完成的博士论文。其中,巴彻利尔以当时看来全新的方法对法国股票市场进行了研究,奠定了资产定价理论的基础。《投机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将股票价格变化视为随机过程,并且提出了价格变化服从鞅过程。他试图运用这些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股票价格变化的规律性,因此巴彻利尔的理论不仅在数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B-S期权定价公式有直接的影响。
在巴彻利尔之后,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威廉姆斯证明了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股利决定的,提出了重要的股利折现模型。威廉姆斯于1938年出版了《投资价值理论》,详细介绍了股利折现模型,该书对投资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研究者对股利折现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现金流贴现模型。因此,股利折现模型或现金流贴现模型成为最经典的资产定价理论之一。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资产定价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前,现金流的确定是资产定价的核心,然而这种定价方式无法解决风险度量和风险溢价问题。后来的学者则从这个角度进行不断的研究,1952年马科维茨发表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突破性的进展,标志着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取得了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否定了古典定价理论中关于投资者单一预期假设,即期望收益最大化假设,因为该假设要求投资者只投资所有证券中期望收益最大的证券或者证券组合,而与现实中投资者的分散化投资组合相违背。资产组合理论在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组合均值-方差理论。用证券组合的均值代表期望收益,用方差代表组合的风险,投资者理胜的投资方式是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风险不变)或者风险最小化(预期收益不变)的资产组合方式。不同的市场组合代表着不同的均值-方差,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因此,该理论不仅解决了现实中投资者分散化投资的现实,而且还告诉投资者如何有效地形成分散化的投资组合。马科维茨对证券组合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他正确地区分了单个证券的收益变动对整个证券组合收益的影响。他认为,要使组合的风险变小,不能仅靠分散投资,而且要避免组合内不同证券之间的高度相关性。马科维茨进一步证明了,如果投资者的效用函数只有收益和风险两个变量,那么投资者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在效率边界上进行组合选择。由于马科维茨对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开拓性工作,他获得了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行为金融资产定价理论
虽然预期效用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有效市场假说互为引证,体系完备,共同构造了现代金融学大厦,并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得到了实证检验的支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正如物理学中相对论对经典物理学理论的突破一样,传统理论不能解释的“市场异象”往往是新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突破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现代金融理论相矛盾的实证研究或“市场异象”的不断涌现,为行为金融的兴起种下了火种。
例如格罗斯曼(Grossrnan)-斯蒂格利茨(Stiglitz)悖论: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个人依靠收集信息无法获得超额收益,而格罗斯曼和斯蒂格利茨在1980年发表的论文“On the Impossibility of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ts”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结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如果不确定性仅仅来源于未来收益的随机性,则完全揭示的竞争性理性预期均衡不具有稳定性,甚至不存在。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交易者是价格接受者,如果均衡价格完全揭示私人信息,那么交易者都有“搭便车”的动机,即不愿意自己搜寻有成本的私人信息,而只想从价格中推测信息,当全体交易者都不搜寻私人信息,那么价格就没有什么信息可汇总、传递;如果大家将不搜集信息视为共识,那么搜集信息就会产生超额收益,因此个人又有搜集私人信息的动力,这就是所谓的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
总之,行为金融学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众多经济学家投人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之中,使研究成果日新月异。2002年,行为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丹尼尔·卡尼曼(Dani el Kahneman)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将行为金融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相对于传统金融理论,行为金融学能够有效地解释许多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释的市场异象,与人类真实的投资行为更加接近。但是,迄今为止,行为金融学还没有建立起获得普遍接受的统一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很多理论模型都只是从一个角度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因而行为金融学的完善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的发展程度还不足以取代传统金融理论。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行为金融学有希望成为现代金融学突破的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