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共28页
辛弃疾的风格
辛弃疾的风格
辛弃疾(1140-1207),宋代杰出音乐家和诗人,以其独特诗风和音乐风格而闻名。
表达思想深刻,情调抒情,富于激情,成为被后世熟知、继承至今的杰出杰作。
辛弃疾以其自然大致的风格写诗,整齐恰当,重点突出,情感深沉,诗歌抒发出深情、哀怨、惆怅之情,不仅流畅自由,更加注重节奏对准虚实矛盾、句节变化隐含着内涵歌咏千古绝唱。
他的咏叹式充满浓郁的气氛和哀伤的催人泪下的凄凉滋味。
辛弃疾的诗歌构成繁复的前后联结:可以有简单的“三连”,也可以有复杂的“三联”“四联”“五联”,以及一些句子的“多联”相结合。
此外,他的诗歌还善于使用一些诗词格律的复合拼接,加强表达思想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句律生动准确地表达出其自然确定的旋律即诗歌的整体结构,也使其耐人寻味。
辛弃疾音乐风格独特,以“清物”思想为主导,并以当时主流的滚音技巧进行演奏,让人们感受到柔和、流畅的空灵意境。
其中有着富有诗意的叙述,穿插着抒情的思绪,音乐清洁而朴实,编曲充满柔美的灵动,无不让人深深倾倒在浓烈沉醉的节奏之中,感知古典情调中的芳香。
辛弃疾被誉为“诗宗”,其思想精节、情绪浪漫,千古绝唱、脍炙人口。
这种特殊的音乐风格也在宋代文艺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可以说他的名字就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节奏,那种以诗词为主的韵律,将文化和艺术上的精髓发扬得淋漓尽致。
至此,辛弃疾的诗歌、音乐风格持续发展,在民间艺术中传唱仍然清晰可辨,诗篇和曲调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如此横扫千古,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永恒的文艺珍品,受到百代艺术家钦佩依循,跨越时空,引得推崇。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丰富的艺术成就。
以下将从雄浑豪放、细腻婉约、清新明快、优美意境、精炼表达、善用比兴、抒情自然等方面进行阐述。
1.雄浑豪放辛弃疾的词以豪放风格为主,充满了英雄豪情。
例如《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豪放不羁的性格。
他的作品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即使在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时,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豪放的气势。
2.细腻婉约辛弃疾的词除了豪放之外,还具有细腻婉约的一面。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用“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等细腻的笔触,将绚烂的烟花和欢乐的人群展现在读者眼前。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出人们喜庆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清新明快辛弃疾的词还具有清新明快的风格。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他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简洁明了的语句,描绘出乡村月夜的清新景色。
这些词句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4.优美意境辛弃疾的词充满了优美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在《鹧鸪天·代人送叶梦鼎》中,他通过“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等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安慰与鼓励。
这种意境深刻的词作,既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彰显了他所具有的深厚情感。
5.精炼表达辛弃疾的词往往简洁明了,语言精炼。
例如,“青山欲共高人枕,飞泉鸣玉漱鸣弦”,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高山的静谧和泉水的清脆声音,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精炼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词作在传达情感和景象时更为深入人心。
6.善用比兴辛弃疾在词中善于使用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和现象来比喻和寄托自己的情感。
例如,“比翼南飞身老矣,赢得江湖岁月闲”,用比翼鸟的形象比喻夫妻形影不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历经坎坷后对悠闲岁月的向往。
辛弃疾的艺术成就PPT
•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中说:“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
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辛弃疾的说:“其词慷慨纵横,有
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
屹然别立一宗。”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
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辛词这种手法继承了《离骚》香草美人的传统, 同时接受了婉约派词人的影响。
《摸鱼儿》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 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 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 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 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词用典杂而广,且能作到形式多样, 花样翻新。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中说:“辛稼轩 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 《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 《离骚》、《史》、《汉》、《世说》、 《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 力之峭。”
刘熙载《艺概》中说:“任古书中理语、 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
手推松曰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 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 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水调歌头》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 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辛弃疾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一、自然天成“稼轩体” 二、扩大词的题材 三、独特的意象 四、多用比兴手法 五、以文为词 六、引经用典
辛弃疾《沁园春》中的艺术特色大学语文
辛弃疾《沁园春》中的艺术特色大学语文
1.虚笔点睛的风景写意
《沁园春》这首词通篇都是描写灵山的雄伟景色,在写景上颇有值得注意之处,它不同于一般描写山水之作,它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
如写山似奔马,松似战士,写得龙腾虎跃,生气勃勃,实是词人永不衰息的斗争性格的写照,即他词所说青山与我“情与貌,略相似”也。
显然,作者写此词,力图透过山峰的外形写出其内在的精神;力终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内在的美写出来。
2.恰当合适典故的运用
要传山水之神,光用一般写实的方法不行,于是《沁园春》借助于用典,出人意料地以古代人物倜傥儒雅的风采来比拟山峰健拔秀润的意态,又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来刻画灵山深邃宏伟的气度。
3.大学传神写意的写作风格
表面上看来,这两两相比的东西,似乎不伦不类,风马牛不相及,而它们在精神上却有某些相似之点,可以使人生发联想。
这种独特的比喻,真可说是出神入化了!当然,为山水传神写照,是纯粹写观赏风景之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与作者的胸襟、与作者的思想境界是密切相关的。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境界,词作者这种传山水之神的写意
笔法,在山水文学上开创了一代先河,值得后人仿效。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一、本文概述辛弃疾,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以其深沉的思想、豪放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艺术特色鲜明,语言质朴自然,情感丰富热烈,是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探讨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通过对他的生平背景、创作环境以及词作内容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词作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
本文还将从语言风格、艺术手法、意境营造等方面,对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伟大词人的创作成就。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包括其词作的题材选择、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他在词作中所展现出的豪放风格、悲剧色彩和人生哲理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我们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魅力,感受其词作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二、辛弃疾词的主题特色辛弃疾的词作,主题深沉而多元,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的词作主题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辛弃疾的词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他身处南宋,面对外敌的侵略和国家的沦亡,深感悲愤和无奈。
他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于故国的思念和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
例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他通过描绘自己登高望远,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沉痛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辛弃疾的词也体现了对于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他关心民间疾苦,关注人民命运,将人民的苦难融入词中,使得他的词作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如《青玉案·元夕》中,他通过对元宵佳节的描绘,展现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再次,辛弃疾的词还表达了他对于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
他一生壮志未酬,身居江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他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该词的艺术特点 内容感情的雄壮 词的结构布局的奇变
• 第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列:
山是“叠嶂西驰,万马回旋” 雪是“千里玉鸾飞” 剑是“倚天万里” 桥是“千丈晴虹”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菩 萨蛮 金陵赏心亭》
• 第三,以文为词,用经用典
苏轼----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 移植到词中,在苏词中主要表现为题 序和用典两方面。 辛弃疾----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 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到 词中。
“觅” “英雄” “风流” “金戈铁马” “气吞 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
情感: 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
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 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
心愿 : 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ຫໍສະໝຸດ 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
刘义隆
• 故事简介:
用典的用意何在?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 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列: 《永遇乐》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 弦惊”的场景和“醉里挑灯看剑”的将军
问
一.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 感叹? 二.全词描写了战争的哪些场面? 并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品分析
结构
1: 1-9句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 时的壮盛的场面与投入战斗的惊险场 2 : 10句写了自己的现实感叹
(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 辛词不受分片约束
(二)手法上,大量运用典故
全词用了哪些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 廉颇五个典故
孙权 刘裕
•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 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 刘义隆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 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辛弃疾的词特点
辛弃疾的词特点一、慢词长调的大量使用词的产生时是用来表情,诗是作来言志的,一旦词来言志,则词风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豪放之词风在北宋时还如初春之花,时时偶见。
虽不甚艳丽,但它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因此而可爱。
如王安石、范仲淹等作词来表达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活动。
脱离那种依红偎绿的娇软的词风,使词的表达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到了苏轼以诗入词,使这一词风更加引人注目。
王力曾言:豪是雄壮之笔调,放即不爱任何拘束”。
在南宋则以辛弃疾为代表,词以言情,但辛词更多的是言志的色彩,或所言之情也是报国壮志未酬之情。
因而不可能有旖旎之声,是铿锵刀剑之鸣。
这两个人的词风又略有不同。
苏词在阔大中有一种平和之气,象风静两岸阔的那种淡定一种美。
这与他精通佛教有关,也与他虽数次被贬谪,但总的来说,在地方上大多还是一把手。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施展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能有一定的作为。
即使到了海南的儋州,也为那里的生产、生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都为他的不得意,给了一定的心理安慰,况且他在政治舞台上也确实辉煌过,曾为皇帝起草昭书,有足以展示才华的机会。
而且作为国家来讲,虽然边疆不太安定,但还不足以危害到国家的安全,所以外患的成分要少一些,也少了一个思虑的内容。
而辛弃疾则是南宋王朝刚建立几十年,政权总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国不断的南侵,经常打到淮河、长江沿岸。
直接威胁到南宋统治,而当权者只想苟且偏安一隅,而不用枪杆子来巩固政权,只是靠和谈送去贡品来保住地位,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而辛弃疾等人则主张积蓄力量,力主抗战收复旧山河。
并且他有收复失之才能,想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当年是何等的英雄,当年他自是万马营中可单枪匹马取上将首级。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曲,沙场秋点兵。
那是何等壮观的战争场景,又是何等畅快之事。
身当此中怎不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现在虽远离了沙场,但依然时刻准备冲杀于疆场之上,了却君王天下事,于公可安邦定国,于私可留万世之名,但这一切都已是曾经了,现在只能留在了记忆之中了。
论辛弃疾词的用调特征
论辛弃疾词的用调特征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中体现了多种不同的调特征。
首先,辛弃疾的词作在调性上以豪放激昂的调子为主。
他的词作常常表达出豪情壮志、挣扎拼搏的精神,以及对命运的反抗和坚持。
这种豪放激昂的调子往往给人一种奋发向前、不畏艰险的感觉。
其次,辛弃疾的词作中也有一些抒情的调子。
他常常用细腻、柔情的笔触表达对爱情的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这种抒情的调子给人一种温柔和感性的感觉。
此外,辛弃疾的词作中也不乏忧郁和哀愁的调子。
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一种绝望、无奈和对世事的无可奈何。
这种忧郁的调子往往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重的感觉。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具有豪放激昂的调子,还兼有抒情和忧郁的调子。
这些不同的调特征使得他的词作充满了情感的表达和冲击力,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受。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刘克庄《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郑入郑卫也。
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
”辛弃疾的词成就在“以文为词”,“以文为词”使稼轩词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
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
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
如:《破阵子》中“挑灯看剑”的将军、《水龙吟》中登赏心亭的江南游子。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廉颇、孙权,刘裕等,可以说也是词人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思想性格的体现。
即使是客观景物,也具有活力激情。
词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它们英雄的性格和思想精神,如《沁园春》写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2、豪放而凄美的风格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如《永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
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3、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范开《稼轩词序》:辛“果何意于歌辞哉,直陶写之具耳。
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
无它,意不在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耳”。
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第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如《破阵子》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
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
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1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2)1.时空的跨越与跳跃。
(2)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 (3)二、巧设意象群 (4)三、刚柔相济(雄奇刚健、深婉雅丽) (5)1、刚(豪放) (5)2、柔(婉约) (6)3、刚柔并济(豪放与婉约兼备) (7)四、善用比兴,寓情于景。
(8)五、善用典 (9)1、大量运用典故................................................................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以文为词”(散文化的语言)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1)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摘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他是生活于南宋时期的以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
其作品融入他所生活的时代遭际的悲剧,南归后心态的变化。
词作中表现出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融合刚柔的美学理想和兼备雄奇刚健和深婉雅丽的风格特征。
辛词不仅具有刚柔相济的艺术特征而且辛词意境宏阔,巧设意象群,化旧为新,使典用故,“以文为词”兼比兴,“无法而有法”等艺术特征。
虽继承苏轼之词,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蔚然成派,艺术光彩久而弥新。
关键词:辛词,艺术特征,比兴,“以文为词”,用典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辛弃疾出生于北方沦陷区,21岁(公元1161年)即聚众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献身复国大业。
南归后不得朝廷重用,屡官屡罢。
其将才相略无处施展,北伐宏图蹉跎成空,因而只能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抑郁和忠愤尽托于词。
无论高楼远眺,把酒饯别还是移官归隐、谈经论史,辛弃疾总能运其生花妙笔营造出浑厚苍莽、大气磅礴的艺术境界,传达其作为战士和民族英雄的沉思与浩叹。
辛弃疾作为“弓刀游侠”(《谭评词辨》评辛词[念奴娇]“野塘花落”语),其爱国词常写雄奇壮阔的景象。
他的词里,有塞外沙场的“点兵点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也有“楚天千里清秋”的慷慨悲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有“塞北江南”、“万里江山”的故园之思(《清平乐·绕床饥鼠》),更有“平戎万里”、“整顿乾坤”的报国之志(《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辛弃疾词之美学特质
辛弃疾词之美学特质
浅论辛弃疾词之美学特质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是“南共北,正分裂”的时代,辛弃疾为官时主张收复中原,得罪了许多朝廷政要, 因此常常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辛词独特的美学风格。
一、悲壮之美
在壮年时期,辛弃疾对于恢复事业充满信心与希望。
“隆兴和议”后不久,他不顾官职低微,先后上《美芹十论》和《九议》,力陈复国方略,可是在“谈战色变”的年月里,他的意见未被执政者采纳。
现实生活中的怀才不遇使得他将一腔热血倾注于笔端,化为文学上的浩荡之作。
浩邈深沉的家国之忧,是辛词所抒发的一种重要情感,也形成了辛词的壮美诗风。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江山”、“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句气势磅。
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
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辛弃疾擅长以文为词,其词艺术风格多样,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他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既能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任何风格他都信手拈来,词史上与东坡齐名。
辛弃疾的诗的特点风格1一、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味人生,常表现出具有哲理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辛弃疾为抗金复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带来的内心激愤和痛楚,这成为辛词的又一特点。
如《水龙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使人感受到他心中“补天裂”的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磨灭的痛苦。
二、辛词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水龙吟》“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满江红》“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八声甘州》“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永遇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等等。
辛弃疾的诗词特点
总之辛弃疾笔下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
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从而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二、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骑来无数”这种浪漫主义笔调,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雄奇瑰丽的力。
三、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创新精神,突出表现在语言个谋篇布局上。如“些底子,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
辛弃疾的诗词特点
辛弃疾的豪放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多样,技法高超,特色鲜明。
一、意境宏大,气势雄壮,风格慷慨豪的。把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如〈破阵子〉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气势,气吞山河,威势凛然,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
辛弃疾语言风格
辛弃疾语言风格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以豪放词风著称的杰出词人。
他的作品学习了苏轼豪放词的长处并继承了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着重表现抗战、爱国的主题,引“金戈铁马”的内容入词,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表现生活的领域。
他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文、赋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把苏轼的“以诗为词”发展为“以文为词”,形成了以豪放为主的独特风格。
一、辛词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辛词创造了雄奇阔大的意境。
词人有投身抗金武装斗争的经历和亲临前敌的实践,词中常表现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壮阔宏大的战斗场面,正面歌颂将士们在与敌人交锋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词人笔下的冲锋陷阵的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词人写沙场点兵的情景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甚或追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北伐抗敌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军容、声威毕现眼前,理想、抱负抒写尽致,而这一切都是借助不同寻常的雄奇阔大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辛词的意境带有夸张和想象的成分,因而生动、突兀、雄健。
除表现“金戈铁马”的意境外,词人也常把他所喜欢的具有坚强品格的事物写得气势飞舞,神采丰盈,如用“千丈晴虹”写长桥,用“万马回旋”写丛山,用“倚天万里”写长剑等,都是例证。
其次,辛弃疾词常用寄托,继承发展了《楚辞》的表现手法,以奇特的想象赋予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山川等以情感和性格,寓托词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以女子的口吻,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慨叹春光易逝,时不我待,通过女子受嫉妒、遭遗弃抒发了忧谗畏讥、壮志难酬的悲愤。
《青玉案·元夕》也属同一格调,词写元宵佳节之夜的欢乐,结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那人”,就全词的词意而言是女性,却分明是遭逢不偶、处境维艰的词人自身的写照。
辛弃疾发展了屈原的以美人香草寄托政治理想的表现方法,并取得了新的成就。
最后,辛弃疾词的语言很有特色,其主要表现是充分吸收民间口语并大量运用典故,化用前代诗文的句子,并从中翻出新意。
辛弃疾词的个性风格
辛弃疾词的个性风格辛弃疾,以豪放著称于词坛,以爱国屹立于史坛。
其词并非文弱书生的无病呻吟,而这个文武双全,智勇双全的曾经的英雄一定会有极具特点的作品,以及风格出现。
继承,发展苏轼词的豪放,也开拓了豪放一派,辛词以独特视角、笔法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爱国情怀。
其军事意象的选取,人物意象的运用,写景意象的描述,咏物意象的构建,和动意象的象征,都反映出辛弃疾个性风格。
军事意象和英雄人物形象的运用反映了辛弃疾英雄情怀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寄托了自己远大的抱负也展现了其词的豪放悲壮、沉郁苍凉的风格。
军事意象,是辛词所独有的艺术特色,是辛弃疾熟悉军事生活和其特有眼光观物的结果,也是辛词豪放的表现之一。
因为辛弃疾以其参军行伍,横戈杀敌的经历和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
由于辛弃疾熟悉军事生活,又善于捕捉自己熟悉而具体的事物,用简炼的笔墨反映战场景象,词中军事意象的运用,以及由众多意象构成的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表达辛词的个性特色和词人渴望重返抗金战场,继续冲锋杀敌的愿望。
在写军事生活时,吃肉、弹点、点兵、骑马、射箭是经常出现在诗句中的,用剑、灯、号角、弓、马等典型事物,塑造广阔的沙场景象,浓郁的沙场气氛。
辛词中的军事意象,也都是辛弃疾强烈爱国情怀的抒发,是他宏伟气魄、博大胸襟的表达。
它像号角,震荡人们心弦,鼓舞人们热情;它像战马,驰骋沙场,震撼人们身心。
辛词中所写的军事意象,大都是辛弃疾他自己行军沙场是目睹过的;所写的战争和军事生活,也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种种鏖战。
他自身的豪放与词句所表达出来的豪情,是他在战斗中迸发出来的激情,是用杀敌报国的刀光剑影描绘出来的,是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熔铸出来的。
词人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豪情壮志和爱憎分明,还用历史人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比方,称赞“西都人物”,鄙薄苟安江左的“王谢诸郎”;赞扬廉颇、李广、邓禹、马援等为国立功的英雄,鄙薄因人成事的李蔡、清淡误国的王衍。
辛弃疾词的主要风格
辛弃疾词的主要风格辛弃疾词的主要风格特点宋词由北宋苏轼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的风格。
这种风格,随着南宋初期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得到继承。
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成就,写出许多具有雄浑、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人的才华,进行极富特色的创造,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
他融会经史子集,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尽管婉约派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等早于李清照,成就同样卓著;尽管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成就巨大、影响深远,清·王士祯却认为:婉约派以李清照为宗,豪放派以辛弃疾为首。
这是因为辛词在豪放派中毕竟更胜一筹,从其风格特点中可窥见一斑:一、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味人生,常表现出具有哲理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辛弃疾为抗金复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带来的内心激愤和痛楚,这成为辛词的又一特点。
如《水龙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使人感受到他心中“补天裂”的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磨灭的痛苦。
辛弃疾爱国词的内容和风格特征
铁马金戈平生梦爱国豪气心底词——辛弃疾爱国词的内容和风格特征在南宋初年面临金人进犯、中原沦陷、国家危急的形势下,辛弃疾坚决主张北伐恢复,他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爱国词。
他的爱国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表现了词人以英雄自许,热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以及英雄失路、有志难成的忧愤不平。
词风刚健豪放,苍凉悲壮,豪气冲天。
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内容。
他的爱国词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抒发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在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中高度表现了他抗战复国的激情,开篇“醉里挑灯看剑”,突兀而起,刻画的正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形象。
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蕴涵着多么深沉而丰富的感慨啊。
下片前两句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
他的民族使命感极强,“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前韵》)“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满江红》,即使是仕途失意,也难忘历史使命,时刻思念着故国江山。
(二)谴责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
北望中原,百姓陷于战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收复。
他谴责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痛愤英雄豪杰被压抑摧残:“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贺新郎》)《摸鱼儿》中“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表现小人当国、国事日败则尤为显然。
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