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4章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2节 世界反战和平运动 教师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二 冷战的开始 马歇尔计划及其影响素材 新人教版3 精
马歇尔计划及其影响
1947年6月5日,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讲话时指出,至少在以后几年中,欧洲的需要大大超过了它的支付能力。
他又说:"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
"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匕已定。
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
这一巨大投资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高中历史第4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2课冷战的开始课件3 (1)
③成员:苏、保、匈、波、罗、捷六国
④宗旨:通过经济互助、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促进会员国
的经济发展。
⑤影响:
A、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B 、苏联在与成员国的双边贸易中没有遵照平等互利的原则, 且把它变成推行苏联经济模式的工具,严重损害了成员国 的经济利益
㈠美国的冷战政策
1、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 (冷战之门的开启)
①背景:英国请求美国承担对希腊、土耳其的援助
材料一:“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 方式中选择一种” 材料二:“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反对少数武装分子, 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三:“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 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2. 二战后,美苏由同盟关系变为对立关系的 主要原因是( )
A.美苏失去了合作的基础
√B.两极格局的实质决定的
C.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D.苏联的壮大影响了美国争霸
二、冷战的含义
冷战(COLD WAR)的含义:
是指二战后(1947---1991)在美苏为 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 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 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 识形态等各个领域。(教材92页)
是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冷战” 的宣言 影响:复兴西欧经济,美国从政治、 经济上控制西欧
《北大西洋公约》,以美国为首的军 事政治集团,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支 柱。 反击“冷战”政策,加强对东欧的控 制
影响:反击美国冷战政策,加强对东 欧的控制
军事上 建立华约 1955
《华沙条约》,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 治集团,标志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4 2冷战的开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05302136
(1)美国制定“ 遏制战略 ”。
(2)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
[图解历史] “冷战”的原因
知识点二
冷战之门的开启
1.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 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 直接交战 以外的全面对
【史论归纳】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主要在于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 益等方面的对立。美国把称霸世界道路上的障碍最终归罪于 共产主义和苏联,因此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苏联对此针锋
相对,采取相应政策进行对抗,更加强化了双方的对峙局面。
(2)特点:以美苏两国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在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意识形态,乃至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对峙 和竞争。这种对峙和竞争状态不是直接的武力对抗,而是除 此之外的一切方式。
的主要支柱
[历史比较] “遏制”理论和“铁幕”演说的异同
(1)“遏制”理论和“铁幕”演说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资本 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对立;把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描绘成 极权统治和对外扩张的邪恶势力;主张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 来遏制苏联。 (2)两者除具有上述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外,“遏制”战略只是 杜鲁门政府推行“冷战”政策的理论,并未公开,而“铁幕”
治的结果。 (2) 冷战的局面不断升级,导致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 治军事集团。双方在争夺的重点地区 欧洲 并没有兵戎相 见,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3)冷战造成了国际的紧张局势和世界的 动荡不安 。
[误区警示] 冷战对峙使世界经济被人为地按照社会制度的差 异分割成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阻碍了全球范围的互通互利, 世界性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学习总结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里
苏联处于守势(全 戈尔巴乔夫提出 力
第三阶段(20世
面收缩),美国转 “新思维”,实 “
纪80年代)
守为攻
行全面收缩战略 用
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
例题 (2014·山东高考)如图一、二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阅 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1945年的德国
图二 1948年的德国
(1)分别说明图一、二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图二 1948年的德国
解题思路 答案
影响类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题型特征 (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 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为 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单元学习总结
内容索引
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
线索归纳 思维整 合 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
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
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
一、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及其规律
1.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 (1)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1945~1947年) ①表现: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的原则,在惩治法西 斯的基础上,通过重新划分美苏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处置战败国等 措施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确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②原因: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从根本上动 摇;美国成为世界霸主;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是唯一可以同美国相 抗衡的力量。
③思想文化影响,主要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 否宣传了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等方面 回答。 ④国际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 是否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地区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响 其他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高二历史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PPT)2-2
•
•
•
•
令,伤水气,罚见辰星。辰星见,则主刑,主廷尉,主燕赵又为燕、赵、代以北;宰相之象。亦为杀伐之气,战斗之象。又曰, 军于野,辰星为偏将之象,无军为刑事和阴阳应效不效,其时不和。出失其时,寒暑失其节,邦当大饥。当出不出,是谓击卒, 兵大起。在于房心间地动亦曰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又曰,蛮夷之星也,亦主刑法之得失。色黄而小,地大动。光明与月相 逮,其国大水。最早观测记录水星最早被闪族人在(公元前三千年)发现,他们叫它Ubu-idim-gud-ud。最早的详细记录观察数据 的是巴比伦人他们叫它gu-ad或gu-utu。希腊人给它起了两个古老的名字,当它出现在早晨时叫阿波罗,当它出现在傍晚叫赫耳墨 斯,但是希腊天文学家知道这两个名字表示的是同一个东西。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甚至认为水星和金星(维纳斯星)是绕太阳 公转的而不是地球。地面观测水星的观测因为它过于接近太阳而变的非常复杂,在地球可以观测它的唯一时间是在日出或日落时 。水星最亮的时候,;/ 深圳注册公司 目视星等达-.9等。由于水星和太阳之间的视角距离不大,使 得水星经常因距离太阳太近,淹没在耀眼的阳光之中而不得见。即使在最宜于观察的条件下,也只有在日落西山之后,在西天低 处的夕阳余晖中,或是在日出之前,在东方地平线才能看到它。地面观测时间观察水星的最佳时候是在日出之前约分钟,或日落 后分钟。当我们朝最靠近太阳的行星——水星看的时候,我们也就是朝太阳的方向看。需要牢记的是不要直接看太阳。若用望远 镜看水星,则可以选择水星在其轨道上处于太阳一侧或另一侧离太阳最远(大距)时并在日出前或日落后搜寻到它。天文历书会 告诉你,这个所谓的“大距”究竟是在太阳的西边(右边)还是东边(左边)。若是在西边,则可以在清晨观测;若是在东边, 则可以在黄昏观测。知道了日期,又知道了在太阳的哪一侧搜寻,还应该尽可能挑一个地平线没有东西阻隔的地点。搜寻水星要 在离太阳升起或落下处大约一柞宽的位置。你将会看到一个小小的发出淡红色光的星星。在其被太阳光淹没之前,你大概可以观 测它个星期。个星期之后,它又会在相对的距角处重新出现。哥白尼与水星观测说起五大行星的水星,自古以来用肉眼观测是最 难的。据传说,大天文学家哥白尼临水星水星终前曾叹他一生没有见过水星。其实水星用肉眼观测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要想观 测水星,选择其大距时固然重要,而对于南北纬,甚至度以上的观测者,水星相对于太阳的赤纬极为重要!哥白尼为什么没见过 水星,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有两个:第一,近前后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3
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体系特点1.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国际关系以美苏冷战为主线。
2.欧洲一分为二,东西欧分别被苏联和美国控制。
3.德国一分为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和资本主义的联邦德国分别被苏美控制。
4.朝鲜一分为二,社会主义的朝鲜和资本主义的韩国分别被苏美控制。
体系解体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要求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资本主义阵营分裂。
世界由两极格局演变为多极化趋势。
而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
体系评价正面评价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负面评价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古的独立。
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4.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历史:第四章《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
一、结合二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和朝鲜半岛的相 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二战后德国与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有何相同点? 答:二战后,美苏划分势力范围,并分区占领,进而扶植 不同的势力建立了不同性质的政权造成的
2、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意志民族用和平 方式由分裂走向统一。概括说明完成统一的原因及意义 答:原因:东西德人民之间的联系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要动力 国际局势的变化-----重要外部条件 意义:符合德国人民的长远利益; 统一后的德国逐渐在国际事务中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3、以上史实反映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答:由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代国际关系的发 展趋势是趋向于和平。
19、中东战争 20、发展中国家的局部战争
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
21、高科技下的局部战争
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第18课、“冷战”中的“热战”
原因:
朝鲜半岛分裂;发生内战
美国插手(联合国军); 中国援朝; 1951年,谈判; 1953年,停战。 性质: 影响:体现了,打破了, 造成了,冷战产物。
朝 鲜 战 争
D
能力提高:
5、朝鲜半岛分裂55年,北南双方最终由对抗走向对话,由紧张走 向和解,说明了( ) A、朝鲜半岛双方从此不再有对抗和冲突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C、美国在亚洲的霸权政治失败 D、朝鲜南北双方走向统一
B
6、朝鲜在历史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南北分裂, 这是由于( ) A、日本法西斯对朝鲜分而治之的结果 B、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C、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 D、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分别占领造成的
3、“这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这 是美国总参谋长对 ( ) 次战争的认识? B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朝鲜战争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4、朝鲜战争宣告结束的标志是( ) A、五大战役的结束 B、上甘岭战役的结束 C、朝鲜停战谈判的开始 D、交战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停战协定
高中历史第4章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章末归纳提升课件北师大版选修3
2.不同点 (1)原则不同:国联强调大会全体一致原则,这在运行机制上有很大弊端;而 联合国强调“五大国一致”原则,更具有可操作性、现实合理性和权威性。 (2)作用不同: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有限,并纵容了法西斯的侵 略扩张;而联合国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发展方 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3)结局不同:国联因未能制止侵略而威望急剧下降,终因毫无作为而消亡; 联合国由于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作用重大,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最 有影响、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A.使世界和平得到有效维护 B.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C.遏制了世界战争的爆发 D.使世界各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解析】 根据两个国际组织成立于一战和二战后的史实,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A、C、D 三项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故选 B 项。
【答案】 B
【答案】 C
20世纪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分析及影响 1.阶段分析
2.影响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美苏的争霸使局部战争层出不穷;但双方互相 牵制,也有力地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20 世纪 60 年代末的美国和 80 年代的苏联都调整了对外战略,其相似之处 是( )
A.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B.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C.从美苏对抗转为战略合作 D.从美苏战略合作转为对峙
【解析】 20 世纪 60 年代末随着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等因素,美国总统尼 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外交方针,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20 世纪 80 年代戈 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外交“新思维”,从阿富汗撤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答案】 B
准确认识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均为美国所倡导,反映了世界人民维护和平的愿望。 (2)都是普遍性的全球性组织。 (3)宗旨都宣称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4)都曾为大国所控制或操纵,为维护和平发挥过一定作用。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2课冷战的开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
3.冷战的影响 (1)冷战的形成,是美国推行 霸权政策 和强权政治的结果。 (2)美苏冷战导致了双方的激烈对抗。 (3)美国在冷战中更多地采取主动,使冷战局面不断升级,导致形成以美 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4)冷战的重点在 欧洲 ,但并未兵戎相见,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局部热战并 未避免。 (5)造成了国际的紧张局势和世界的动荡不安。
原因 西欧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一些西欧国家 的共产党权力及声望增长
马歇尔计划 经 提出___________ 济 (1947年6月)
目的 影响
恢复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阵脚
马歇尔计划解救了一些西欧国家的燃眉之 资本主义秩序 急,巩固了西欧的______________
目的 军 事 北大西洋公约 建立
遏制苏联
1949年4月,美、英、法、意等12国外长在华
盛顿签订了《 北大西洋公约 》
组织的建立
(1949年4月)
影响
对苏联和东欧形成了包围圈,使 欧洲成为美国 防御的最前线;是其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重点精讲 易错提醒
三、苏联的对抗措施 1.政治——成立情报局。它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作用,苏 联也通过它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 2.经济——成立经互会。经互会的成立对打破 西方国家 的经济封锁,恢复各 国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3.军事——成立华约组织。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 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随着华约组织的成立,东 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 军事集团 。
划”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秩序面临
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②内容:“杜鲁门主义”侧重于政治方面;而“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二冷战的开始远东的冷战素材新人教版选修3
远东的冷战
当时,在远东同在欧洲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冷战。
苏联支持毛泽东,尽管这种支持来迟了些,美国则妄想让蒋介石继续充当中国的统治者。
相反,在日本,美国对占领起了决定性影响,并利用这种占领进一步为自己谋利,苏联代表则进行抗议,尽管这种抗议不起作用。
一旦在中国和日本使上述结局明显地稳定下来,便出现了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所说的象在欧洲一样“结束混乱”、形成均势这种希望。
1950年,当朝鲜爆发战争、冷战变为热战时,这种希望破灭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2课冷战的开始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第四单元第2课《冷战的开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美国的冷战政策和苏联的对抗措施。
2.理解:冷战的含义;冷战的影响。
3.运用: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分析二战后国际关系问题。
4.论从史出:通过史料,分析冷战产生的原因、表现,从而认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与较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使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形成对抗与冷战局面。
2.冷战是造成战后国际局势紧张、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冷战产生的原因及美苏两国的对策。
(二)难点:冷战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1.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一遍。
2.要求学生分析回答导学案[小组探究1]的问题:(1)美苏两国盟友关系破裂。
原因是: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②美国企图称霸世界,苏联针锋相对。
【教学过程与环节】(一)盟友关系的破裂:1.表现:(1)美国制定“遏制战略”(2)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冷战的序幕2.冷战爆发的原因:(1)美苏之间的对峙为什么会选择冷战的方式?(要求学生分析回答导学案[小组探究2]) “战”?(遏制苏联)必要性: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②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视苏为其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根本)可能性:①西欧普遍衰落,期望美国担当起抵制苏联,保护自由国家的重任②美国空前强大,企图称霸世界,“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的方式?(非战争手段)①世界人民在战后的和平思潮、反战思想。
②双方势均力敌,都拥有核武器,不敢贸然开战(两败俱伤)(要求学生阅读教材92页“资料回放”,思考回答)冷战(COLD WAR):是指二战后(1947---1991)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
(二)冷战之门的开启:1. 冷战政策的提出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小组探究3]填表:美国的冷战政策和苏联的对抗措施要求学生对导学案[小组探究4]进行讨论,了解美苏的冷战政策及其背景、内容、影响。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4.14“冷战”的缘起素材岳麓版选修3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4.14“冷战”的缘起素材岳麓版选修3第14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冷战”的缘起素材1.雅尔塔体制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
1945年初,德国法西斯临近灭亡,反法西斯战争接近最后胜利,美、英、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暴露。
为加强相互信赖,协调战略计划,尽快结束战争,安排战后国际事务,维护战后和平,三国首脑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和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于1945年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
②波兰问题,三国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北部和西部应获得新的领土,其最后定界留待和会解决;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经过激烈争论,同意以卢布林的波兰临时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
③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④联合国问题,同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
此外,会议还讨论了希腊、南斯拉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有关问题。
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亚宣言》等文件。
此次会议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对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第四章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和平演变文本素材北师大版选修
和平演变定义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瓦解。
“和平演变〞就是一种非暴力的衍生变化过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
渊源这个词汇出现于二战后5-60年代的冷战时期,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
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所以叫"和平演变". 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按照尼克松的解释,“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根本思路是“寻找一种方法越过、潜入和绕过铁幕〞,在两制度之间进行一场“和平竞赛〞,“这种竞赛将会促进他们的制度发生和平演变〞,以使“共产主义从内部解体〞。
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和平演变大致有以下几条途径:第一个途径是进行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渗透。
美国在西欧设立两个专门对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的大型播送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
这两个电台公开成认,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从美国利益出发,通过向苏联、东欧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传播国际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内发生的重大信息〞,介绍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及价值观念,促进苏联、东欧的“言论自由〞和“人权原那么受到尊重〞,即“尊重人权和民主原那么、尊重言论自由〞“促进自由交流思想〞。
第二个途径是分化瓦解,诱压兼施,煽动民族情绪,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并且运用经济手段来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
美国等西方国家随时密切注视着东欧、苏联等国的内部动向,例如,当1980年波兰团结工会成立以后,“美联社〞“路透社〞“自由欧洲电台〞等都大加吹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世界反战和平运动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1)(2)(3)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之间的对抗引起各国人民的警惕和忧虑。
2.主要活动(1)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要求(1)核武器的出现,是对世界和平乃至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
(2)战后初期至50年代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和忧虑。
2.时间1955年7月,由罗素和爱因斯坦等11位科学家签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
3.内容(1)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并公开承认,世界大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2)敦促世界各国政府寻求和平手段来解决国家之间的一切争端。
4.意义科学界反对核军备竞赛的行动,成为战后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背景(1)1958年,广大青年学生就已开始了反战活动,对核军备竞赛提出强烈抗议。
(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侵越战争的扩大和失败,美国国内反战情绪与日俱增。
2.概况(1)1965年3月,反战运动迅速在各地兴起。
(2)1967年,反战运动逐渐走向高潮,“越南之夏”反战运动波及全国。
(3)1970年,美国出兵入侵柬埔寨,引发反战斗争高潮。
3.特点(1)斗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2)反战与民权运动相会合。
(3)斗争目标明确,矛头直指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政策。
4.意义是对美国霸权政策和侵略行为的强大冲击,迫使美国政府匆忙结束侵越战争。
.二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危害,致使世界各3.美、苏两国的“冷战”,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严重威胁世界和平,成为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直接原因。
4.大国争霸、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引发的局部战争,直接威胁了世界安全,使反对战争、谋求和平成为人们的热切追求。
5.罗素、爱因斯坦等反战著名人士的参与和推动,世界各国民众维护世界和平意识的不断增强,成为反战和平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1.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掀起战后第一个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潮,其兴起的原因有( )①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②美国挑起“冷战”③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④国际组织和反战著名人士的推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兴起于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③时间不符。
【答案】 C(1)内容:以反核运动为主,因为核武器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
(2)范围: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涉及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及众多的国际组织,具有真正的全球性。
(3)组织:国际化趋向日益突出。
(4)方式:具有民主性,反战运动基本采取合法的和平抗议活动,召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成立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委员会和世界和平理事会。
(5)程度:具有深入性。
世界人民的和平运动超出了单纯的反战、反核运动的范围,与世界上的其他社会运动,如生态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等交织在一起。
(6)构成:出现了在和平主义旗帜下的超意识形态的合作。
世界人民和平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当今某些国家中存在的军国主义及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2.作用(1)对制止战争、限制军备竞赛、裁军起了积极作用。
(2)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国政府及朝野政党的政策制定。
(3)使和平的思想逐渐普及,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反战和平运动由来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有( )①以反核为中心②参与阶层主要是学生③具有全球性特征④由分散走向统一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参加反战和平运动的不仅有学生,其他阶层如妇女、工人、宗教界人士等都是运动的主要力量,一些国家的政治家也参加了运动。
【答案】D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
大会指出,人类正被卷入军备竞赛的危险中,呼吁为各国之间的和平合作而斗争,要求原子能的使用只限于和平目的与改善人类福利。
郭沫若、马寅初等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会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岳麓版)郭沫若团长在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致辞时称:华沙二届世界和平大会是有很大成就的,它告诉全世界人民:绝不能等待和平,必须去争取和平!保卫和平一定要反对侵略,在今天来说,就是要反对破坏远东和平、威胁世界和平的美帝国主义的侵略。
——新华社电讯1950年12月21日材料二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80年2月,中国正式参加裁军谈判会议工作。
中国提出的全面彻底核裁军,有核国家应无条件保证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有核国家签署不使用核武器国际公约等主张,得到大多数与会国的赞同和支持。
为推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署,中国于1996年7月29日郑重宣布暂停核试验。
——摘编自百度百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评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和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促使人们觉悟;冷战兴起威胁人类的安全;一些国际组织和著名人士的号召。
影响:对制止战争特别是制止世界大战起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国政府的政策制定;使和平思想逐渐普及,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侵略战争的警惕,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坚实的基础。
(2)评述:参加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彰显中国人民维护和平的决心;抗美援朝,打击美国侵略,维护远东和平;20世纪60年代,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参加裁军谈判会议,暂停核试验,推动了核裁军谈判进程,从而促进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一、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是( )A.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B.美苏冷战C.核军备竞赛D.越南战争【解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促使人们觉悟,在战后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制约战争的力量。
【答案】 A2.20世纪50年代,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的代表性事件是( )A.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B.《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C.美国“越南之夏”反战运动D.抗议美苏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解析】整个20世纪50年代,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的代表性事件是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答案】 A3.20世纪50年代,由科学界知名科学家共同签名,要求各国政府无条件禁止核武器,号召以“和平手段来解决国家之间的一切争端”的文件是( )A.《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宣言》B.《告世界人民书》C.《罗素—爱因斯坦宣言》D.爱因斯坦“不再打仗运动”的复信【解析】据题干中“科学界”“和平手段来解决国家之间的一切争端”可判断,C项正确。
【答案】 C4.下列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与越南战争直接相关B.持续时间长,规模大C.得到很多国家的声援D.仅仅局限于青年学生【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以青年学生抵制征兵开始,逐渐扩展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
【答案】 D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反对越战的歌曲《随风而逝》:要独自走过多少的远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在沙滩上安息?炮弹还要再呼啸几时,才能真正销声匿迹?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
还要抬头张望多少次,人们才能看到蓝天?当权者还要再长几只耳朵,才能听到人民的哭声?还要有多少人死去,我们才会真正醒悟过来?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材料二约翰·列侬是英国著名的甲壳虫乐队的主唱,也是一个坚决的反战人士。
1969年,他发表的第一首个人单曲就是《给和平一个机会》,这首地地道道的反战歌曲在当时的社会上大受欢迎,在多次反战活动中被人们反复高唱。
今天,它仍然可以说是反战歌曲中的一个高峰。
材料三如果人类能生存下去,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就可以算作是最重要的。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人活着而了解它,逻辑的真理也是不值一文的。
——罗素请回答:(1)《随风而逝》诞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反映出美国人对此持怎样的态度?(2)《给和平一个机会》反映出世界人民怎样的共同心声?(3)自20世纪以来,人们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做过哪些方面的努力?【解析】第(1)题的历史背景可联系反对越南战争的浪潮来回答,对于态度的回答应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归纳。
第(2)题可联系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这一大背景回答。
第(3)题注意归纳概括相关史实。
【答案】(1)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并不断升级,美国人民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战和平运动。
态度:对越南战争的正确性和正义性持怀疑态度的人越来越多。
(2)反对侵略战争、渴望世界和平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或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成为世界的主旋律)。
(3)联合打败法西斯,召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禁止核武器运动,反战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