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再社会化是指有意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建立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它是青少年与成人都有可能经历的一种过程。

2.所谓挫折,是指当一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努力时遭受干扰或破坏,致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3. 社会知觉( Social Perception )也称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集群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

具有自发性、狂热、非常规、短暂的特征。

1.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2. 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某些活动感兴趣,从活动中得到满足,活动本身成为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3.去个性化是在群体的保护下,个体违反在正常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准则,作出事后感到惭愧和后怕的事情来,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称作去个性化。

4. 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2.集群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

具有自发性、狂热、非常规、短暂的特征。

3.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4.模仿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效仿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其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

1.自尊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并要求受到他人、群体和社会尊重的情绪体验。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

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

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13、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简单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希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简答题重点整理汇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简答题重点整理汇总

社会心理学整理名词解释:1、基本归因错误:高估内在性情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而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2、自动化思维:是指无意识的、不带有意图目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

以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对周围环境进行的一种自动分析。

3、图式:人们用来组织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4、刻板印象:将某群人概括化,将同样的特征分派到该群体中所有成员,而不管成员之间实际上的差异。

5、可提取性:图式和概念在人们头脑中所处位置的优越性,以及当我们对社会世界做出判断时,使用这些图式的可能性有多大。

6、固着效应: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观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假的,也是如此。

7、自证式预言:图式的持久性特点导致人们对他人的行为会产生一种预期;这种预期会影响其对待他人的方式;这种方式又会导致他人的行为与自己最初的预期相一致,最终使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8、内隐人格理论:人们将多人格特质归入同一类图式。

例如:很多人认为,善良的人也大方。

(“美即是好”的刻板印象)9、内归因:行为与自己的人格或态度有关。

10、外归因:行为与他所处的情境有关。

11、一致性偏见:推论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人格一致的倾向。

(忽略了情境因素的影响)12、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偏好做人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更加着重于情境因素的倾向。

(知觉显著的是其他人,而没有对自己投以同等的注意力;当事人比观察者掌握更多有关自己行为的情境因素)13、归因偏见自利归因:将成功归于内部人格因素,将失败归于外部情境因素——找借口不切实际的乐观:认为好事更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坏事更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

公平世界的信念: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14、防卫归因:使我们不受脆弱及难免一死等感受困扰的解释。

人们倾向于将不幸归因于受害者自身,为了让自己觉得不可能(很少可能性)会遭受同样的不幸。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章志光版)1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里根据的科学。

/是一门对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及其在这一与他人及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有关规律展开科学研究的学科。

3、第一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构成的印象。

4、首因效应:由第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5昏轮效应:当心智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构成不好或糟的印象后,他还女性主义于据此推断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昏轮效应。

6、印象管理: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7、社会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资源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构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心智模式。

8、归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9、基本归因误差:在对他人犯罪行为展开归因时往往归咎于内部平衡的个体特征,高估了情景的促进作用。

10、当事者与旁观者偏差: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11、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12、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13、社会测量法: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阐明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1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15、侵害:一种急于违反社会规范的危害行动。

16、社会影响:个人行为与态度由于社会压力或促进作用而朝社会占优的方向变化的过程,泛称为社会影响。

17、从众:个人的观念与犯罪行为由于群体轻易或暗含的鼓励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社会学及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及心理学名词解释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7、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 社会化: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3. 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4.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具体任务,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5. 社会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6. 人格: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态度、价值和动机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品质。

7.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8.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即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9. 自我提升:个体在自我知觉过程中产生的积极自我偏见。

10. 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11. 社会情绪:指伴随个体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个体长期社会交往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12.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13. 图式:按一定格式组织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规程、情景、关系和客体等的概念群。

14. 印象:人们对认知对象能力、性格、品质等总体特征的反映。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3.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5.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6.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7.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9.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0.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1.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2.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刻版印象: 也称类属性思维,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2.印象形成: 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3.社会认知: 包括关于特定社会对象的全部认识过程4.印象管理: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5.角色扮演技术: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

6.角色获得: 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交往情境中的期望与情感。

7.社会化: 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8.登门槛效应: 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9.助人行为: 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10.再社会化: 个体需要通过吸收新的角色、价值或知识来建立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生活目标的过程。

11.认知启发: 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12.态度:指对行为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13.社会知觉: 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

14.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15.罗森塔尔效应: 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16.偏见: 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社会心理学考试(02047)

社会心理学考试(02047)

西师大本科自考社会心理学(02047)应考小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是指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弥漫在社会及其群体中的整个社会心理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

2.期待效应: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也影响研究结果。

3.归因: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4.自我实现的预言(皮革马利翁效应):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这一现象叫做~5.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态度: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6.凝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7.去个性化:群体对个人会产生促进作用,使个人在群体中做出他单独时不敢做的事情来。

8.传播:是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各种符号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的社会行为,传播试图与他人分享信息、思想和态度,建立与他人的认同和共鸣。

9.谣言:是某些人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法连锁性传播通路中所流传的信息。

简答题1.杨国枢从人与文化—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区分心理—行为取向的类型?杨国枢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开始使用社会取向的概念研究,并且用社会互动和性格特质两种观点论证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特点。

他从人与文化—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区分心理—行为取向的类型,提出四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

2.简要说明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

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就存在心理学倾向和社会学倾向,属于心理学文脉的冯特,以个人心理为主线,研究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行为的心理学文脉和思路;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以社会要因或人与人相互作用为主线,研究作为社会过程或群体心理基础的社会学文脉和思路。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的学科.(主要研究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第二章社会情境中的自我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是自己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各方面的特征。

生理我、社会我、心理我。

自我图式:是个体按照特定方式组织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概念结构。

社会比较的效应同化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对界定自我提供解释框架时,个体会把信息融入到自我概念中,产生同化效应。

对比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是一种比较标准并对个体的自我评价有伤害时,个体会把信息排除在自我概念之外,产生对比效应。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主要指个体关于自己能够处理不同情境问题的乐观信念.控制点:人们认识到的致使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的可控程度。

认为内在因素具有控制力的人即内控者……对控制力所在位置的稳定认知倾向即控制点。

习得性无助:将多系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会习得一种自我失控感,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无效的,因此会放弃努力,被动屈从,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

即从自己的行动中习得了无助感。

自尊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

包括三个含义:整体自尊:个体对自己的积极态度.自我评价:个体对自己能力和特性的评价,为自己骄傲。

自我感受:瞬间的情绪状态和自我体验.印象管理: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虚假普遍性效应:在道德方面,当人们行为不佳时,人们会高估自己观点和立场的普遍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当人们成功时,人们会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

自我设妨:指人们为自己制造障碍和借口,以便在表现不佳时避免自责的策略。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检索相应的信息,并对社会性信息赋予意义,从而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决定自己的反应的信息加工过程。

图式:指围绕某个中心主题,帮助人们组织社会信息的心理框架。

信念固着: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观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虚假的,固有的信念也还会继续保持。

社会心理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名词解释

1.联结(association):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暂时神经联系。

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社会心理现象与行为。

2.强化(reinforcement):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后果,或满足自己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防止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后果。

3.模仿(imitation):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社会心理现象。

米勒与多拉德(Miller & Dollard)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响关系与强化概念来理解模仿心理机制。

4.自我价值:自我价值(self-worth)即个人选择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进展价值评判获得关于自身总体价值概念。

5.自我价值定位:自我价值定位(self-worth positioning)指选择什么样价值标准来评价自身价值。

不同个人自我价值定位可能是高度不同。

6.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feeling of self-worth)指个人对自身价值评判结果体验。

7.自我价值支持:个人以自我价值感形式表现出来自我价值状况,是由两个根本性因素决定,一是自我价值支持,一是自我价值定位。

前者是客观自我价值依托,后者是自我价值诠释体系。

8.自我价值保护:自我价值保护(self-worth defense),那么是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确立,心理活动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认自我支持优势心理倾向。

9.关系解释研究:又称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 research),是考察两个或更多变量(即现象)相互关系,提醒一个变量是否受其它变量影响,影响程度与性质如何,进而用一个变量预测另一个变量研究方法10.档案法:档案分析法(archival analysis)简称。

它是根据一定目,搜集各种现存发表与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方法,借以提醒特定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依存关系一种方法。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3.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5.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6.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7.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9.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0.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1.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2.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3.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构建(construal):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经验主义(empiricism):是指通过直接观察或经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区别于基于逻辑推理而非直接经验的理性思考(即思辨).利己性自杀(Egoistics suicide):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

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

利他性自杀(Altruistics suicides):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

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失范性自杀,或译“异常性自杀”(Anomic suicide):在过去惯于某种生活规范与习惯时,突然因丧失规范与认同下,造成认知错乱造成的自杀状况,诸如突然经济恐慌的自杀者。

宿命性自杀(Fatalistic suicide):常发生在过度压迫的社会,并且导致人们会有想要死亡的欲念。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

它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同辈群体(peer group):是一个有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大众传媒(mass media):指的是传达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自我概念(Self—concept): Self-concept refers to people’s characteristic ideas about who they are and what they are like.主我:指的是我们对于我们正在思考或我们正在知觉的意识,而不是身体或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2.个人知觉:当人们刚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要根据有限的信息对这个人形成印象的这个过程。

3.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表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影响与依赖。

4.睡眠者效应:这种低威信来源信息一段时间后态度改变作用比先前更大的现象。

5.社会支持:二、选择题:1.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反之也一样,如果被认定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这种效应称为晕轮效应。

】[p38]2.利他效应:[p77]3.归因的折扣原则:【折扣原则是凯利(1972年)提出的。

他指出:“如果也存在其它看起来合理的原因,则某一原因在引起某一特定效应上的作用上就被折扣了。

】4.社会学习论的主要理论假设:[ p17]5.印象形成过程:[p36]【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印象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情境时,以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自然特征上,通常是根据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将人们归类;社会特征上,是根据人们所属的群体和社会角色来归类;心理特征上,则按照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人们进行归类。

(一)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1.社会刻板印象2.晕轮效应(二)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三)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三、概化印象的形成安德森发现,人在获得各种信息的同时,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将各种具体信息综合起来,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或概念。

不同的印象形成模式:(一)加法模式(二)平均模式(三)加权平均模式(四)中心品质】6.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阿希(1946)曾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做过一个实验。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00266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社会化:指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下,从生物人、野蛮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体验。

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

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的独特性过程。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评价和期望。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社会印象:是指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主要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累加模式: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

近因效应:指的是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投射作用:指一个人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等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强加于人,以为他人也如此,结果往往对他人的情感、意向做出错误的评价,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社会认知偏见:指对于社会刺激的不正确的认识达到了固定化的程度。

社会态度:指我们对现实社会世界所有方面的评价,包括我们对问题、观点、他人、社会团体、物品等满意或不满意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皮格马利翁效应:老师的期望与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

2、人格:①奥尔波特: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性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②陈仲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突出了人格的四方面:全面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和社会化的客体。

3、镜中我:①美国的查尔斯·库利将通过观察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认识,称为“镜中我”.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自我”认识,实际上都是以他人为“镜子"而影射出来的。

②三个阶段:a.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b.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c.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

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③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

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

4、反社会化:①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②两种类型:无理性型:这类反社会化的结果是有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诸如惯偷、娼妓等都是反社会化的个体,这些人所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与社会公认的规范相对立的,并且其行为也直接危害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生活及整个社会的进步;有理性型:这类结果不利于社会上少数人而有利于社会上多数人、或者表面看不利于现在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比如社会变革时期的造反、罢工。

5、反向社会化:①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②两种发生情况:由于地理迁徙而发生不同文化间的迁移时;由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而形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迅速变动之时。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约拿情节:人总是恐惧、怀疑和忽视自身的伟大品质、使命和抱负,并导致怯弱、放弃和懈怠,以逃避更大程度上去开拓自身的潜能和成长空间。

他人在场:文化自觉: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既不盲目复古,也不崇洋媚外。

文化认同:行动者对其文化共同体的成员资格的“文化自觉”。

解放政治:主张阶级不平等是剥削和压迫的重要根源,其目标力图颠覆既定的政治经济格局,否认现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其载体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本真性:在微观层面上,指每个个体坦诚地面对真实的自我,倾听内心真实的呼唤;作为有平等尊严的独特个体,以自身的方式而不是模仿的方式成长为人。

在宏观层面上,意味着在平等尊严和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公民德行,即热爱和照顾政治共同体中的同胞。

新社会运动:认同政治的动员方式,面对国家和市场对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的不断增强的控制,或生活世界的日益殖民化的趋势,目标指向生命机会和生命决断的自主权,以追求赋权、承认和特异性的表达具身认知: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身体社会学:任何现实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行动,都以肉身在场或出场作为前提,即使在虚拟空间中,一个鲜活的肉身形象就在眼前。

镜像神经元:对他人情绪态度的知觉能够激活个体的感觉运动和神经系统活动,从而证明了认知对身体的影响。

人观:人之图像或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

文化特异性路径:首先是一场始于1960年代、影响深远的国际学术运动, 其基本精神在于确定社会心理和行为的文化嵌入性,并已经产生庞大的跨文化或文化比较的学术产业。

其基本成就,在于确立文化因素在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解释地位。

其意旨在于比较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差异,以揭示文化语境和社会心理和行为之间确定的逻辑关系。

工具箱模型;文化特异性路径的替代方案。

对作为能动行动者的个体而言,他不是文化体系的木偶。

通过濡化或文化化过程,行动者所习得的文化语库,只是他行动中可调动的符号资源,或者是“工具箱”。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1. 首因效应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 社会印象答: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印象整饰答: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互动的双方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和整饰,这就是印象整饰。

4. 晕轮效应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5. 镜中我.答:此概念为库利所提出,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

也正是通过理解自己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映,才完成了社会化。

6. 自我意象答:“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7. 角色丛答:与行动者的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8. 侵犯线索答:一种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环境刺激。

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这种“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那种侵犯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9. 亲社会的侵犯答: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

10.“宝宝玩偶”实验答:班杜拉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三个组的儿童共同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可以伸缩的冲气玩具。

以说明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不仅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他们的模仿还受到他们对行为的后果的预测的影响。

11. 皮格马利翁效应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老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2.初级群体答: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13. 参照群体答:参照群体是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

14. 差序格局答:差序格局时费孝通提出的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模式。

在这种独特的格局中,“己”是中心,就像一枚投入水中的石子;而“己”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泛出的水的波纹一样,依亲疏程度一圈圈往外推,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15. 同辈群体答:同辈群体,又称同侪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

它是由地位相近,年灵、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16. 对称性社会互动答:互动双方有类似的行动,双方彼此的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互动方式。

17. “民意领袖”答:“民意领袖”是群体或组织内部的一些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可能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也可能是某一非正式群体的代言人。

18. 文化反哺指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

19.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1.目前通行的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主要是建构于什么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上:(B)A.精神分析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生理解剖理论D.符号互动理论2.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其传统的研究方法是跨文化的:(B)A.问卷调查法B.现场研究法C.历史资料法D.实验室实验法3.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现代社会科学,主要研究:(B)A.个人心理B.社会心理C.人类社会行为D.人类社会结构4.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怀特的《街角社会》在收集资料时基本上采用的是:(D)A.访谈法B.文献档案法C.实验法D.观察法5.解决实验者倾向性的办法之一,是采取实验中的:(B)A.不问法B.双盲法C.单盲法D.暴露法6.第一个用“价值中立”概念来表达客观性原则的是:(A)A.迪尔凯姆B.帕森斯C.韦伯D.马克思7.“价值中立”原则认为,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应是独立于研究者的:(B)A.经济地位B.价值立场C.家庭环境D.男女性别8.社会心理学的三种主要的研究取向除了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外,还有一种是:(C)A.政治学取向B.经济学取向C.文化人类学取向D.教育学取向9.人格在心理学当中常指一个人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D)A.人品特征B.学习状态C.道德情感D.心理面貌10.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经历的:(C)A.家庭结构B.人际关系C.社会化进程D.学校教育11.弗洛依德认为,在人的人格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是伊列克缀情结和:(C)A.皮格马利翁情结B.马林诺夫斯基情结C.俄迪浦斯情结D.米尔格拉姆情结12.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自我概念,一个是self,另一个是:(C)A.IB.MeC.egoD.super-ego13.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A)A.动力组织B.内在潜能C.情感侧面D.心理面貌14.Self是个体有关自己的:(B)A.客观经验B.主观经验C.具体思维D.抽象思维15.最早提出印象形成中的近因效应的是:(D)A.阿希B.戈夫曼C.林语堂D.卢钦斯16.认知者在与熟人交往时,起较大作用的是:(A)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末尾效应D.晕轮效应17.刻板印象一经形成便具有较高的:(C)A.变化性B.反复性C.稳定性D.联想性18.和基本归因错误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是:(A)A.“行动者-观察者效应”B.“前台-后台效应”C.“首因-近因效应”D.“主我-客我效应”19.表明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是:(A)A.皮格马利翁效应B.洛伦兹效应C.托马斯效应D.唐璜效应20.电影和电视中的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的:(A)A.侵犯行为B.劳动行为C.消费行为D.群体行为21.个体生活情境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B)A.动力机制B.微观机制C.中观机制D.宏观机制22.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只能通过:(A)A.社会互动B.个人冥想C.历史演化D.学术研究23.儿童天生的“语言获得装置”简写成:(A)DB.HADC.CADD.FAD24.弗洛依德认为,在人的人格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是伊列克缀情结和:(C)A.皮格马利翁情结B.马林诺夫斯基情结C.俄迪浦斯情结D.米尔格拉姆情结25.反向社会化又称:(B)A.无社会化B.逆向社会化C.顺向社会化D.标准社会化26.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只能通过:(A)A.社会互动B.个人冥想C.历史演化D.学术研究27.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A)A.两个阶段B.三个阶段C.四个阶段D.七个阶段28.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老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A)A.完满感B.安全感C.羞耻感D.勤奋感29.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学龄期的主要任务是克服:(B)A.内疚感B.自卑感C.羞耻感D.孤独感30.《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的作者是:(B)A.费孝通B.米德C.詹姆士D.库利31.“狼孩”虽经教育也难以象正常人那样说话,似乎说明:(A)D不存在B.HAD不存在C.CAD不存在D.FAD不存在32.坎特有关个体在组织中的态度和行为的理论建立在:(B)A.学习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B.工作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C.本能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D.生活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33.拉皮尔认为态度与行为间存在着很大的:(A)A.不一致性B.一致性C.排斥性D.重叠性34.费希伯恩和阿泽恩就态度与行为关系,提出了:(C)A.“行动意图模式”B.“态度意图模式”C.“态度行为模式”D.“主观期待模式”35.瑟斯顿量表也称:(C)A.等量法B.差量法C.等距法D.差距法36.进行著名的“单面和双面传播”实验的是:(C)A.拉皮尔B.瑟斯顿C.霍夫兰德D.李凯尔特37.用来消除偏见和歧视的一种方法是在认知上将外群成员:(C)A.社会化B.敌对化C.个体化D.理想化38.从手段来看,非正式沟通多采用:(C)A.文字的方式B.表情的方式C.口头的方式D.暗号的方式39.提出“近体学”概念的是:(C)A.伯德惠斯戴尔B.阿希C.霍尔D.乔姆斯基40.模仿可以分为自发的模仿和:(C)A.先天的模仿B.习得的模仿C.自觉的模仿D.被动的模仿41、莫里诺发明了表示群体内成员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示意图,取名叫:(C)A.社区图B.社会图C.社网图D.社量图42.角色可以划分为先赋性角色和:(D)A.先天性角色B.后发性角色C.自发性角色D.自致性角色43.戈夫曼的“角色投入”相当于萨宾的:(D)A.“角色扮演”B.“角色功能”C.“角色意识”D.“角色参与”44.根据角色表现的隐显状况,可以划为潜隐性角色和:(C)A.凸现性角色B.明显性角色C.活跃性角色D.自致性角色45.萨宾和艾伦觉得用来代替“角色扮演”一词的是:(A)A.“角色行使”B.“角色功能”C.“角色意识”D.“角色参与”46.在萨宾看来,浏览商品的顾客是属于:(B)A.0度参与B.漫不经心参与C.生物性参与D.深度参与47.过程角色论者提出,只有从动态、从角色扮演的全过程来分析角色才能建立合理的:(B)A.行为理论B.角色理论C.动机理论D.态度理论48.时尚最为常见的初始形态是:(B)A.时尚B.时髦C.时趣D.时狂49.“棒框测验”表明,女性属于:(B)A.场域独立型B.场域依赖型C.时间独立型D.时间依赖型50、“棒框测验”表明,男性属于:(A)A.场域独立型B.场域依赖型C.时间独立型D.时间依赖型51.奥尔波特发现并证实了他人在场对一个人完成任务具有:(B)A.抑制作用B.促进作用C.比较作用D.暗示作用52.里弗斯发现,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民族可能会有不同的:(C)A.性经验B.听错觉经验C.视错觉经验D.越轨经验53.伯里发现,游牧民族多属:(A)A.场域独立型B.场域依赖型C.时间独立型D.时间依赖型54在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善行和德行是:(D)A.慈爱B.致富C.个性D.孝55.脸面的社会学研究告诉我们,脸重在守护,而面子重在:(A)A.争取B.维护C.破坏D.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