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材料学基础 - 讲稿 Rev. A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渗碳钢

要求:渗碳后表面获得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心部获得适当强度和韧性,因此必须选用低碳钢、低碳合金钢

一般碳含量在0.10-0.30%之间,由于渗碳温度在920℃以上,保温时间长,应选择本质细晶粒钢

本质细晶粒钢:5-8级晶粒度,930℃以下A晶粒生长缓慢,晶粒细小,继续高温,A晶粒急剧长大,这种钢称为本质细晶粒钢

本质粗晶粒钢: 1-4级晶粒度,钢加热到临界点后,温度↑,A晶粒迅速长大粗大化

渗碳钢选材考虑几点:

1)化学成分控制C、合金元素含量影响渗碳能力

- 含C量高低会影响心部强度高低、渗碳速度的快慢

- 合金元素Cr,W,Mo易形成合金碳化物,提高C在A中扩散激活能,同时使晶格结合力增加,从而减小C扩散系数;还提高表面碳浓度和含碳梯度,使渗碳层深度减小;

Cr,W,Mo虽能降低C在A中扩散速度,但缺能提高表面起始C浓度,仍可增加CHD深度- 合金元素Ni,Co非碳化物形成元素,与C结合力弱,降低表面起始C浓度,降低CHD 深度

2)末端淬透性试验

考虑2点:硬度和变形

钢材经锻造、正火、热处理后表面和心部硬度的高低

每批钢材的末端淬透性离散度关系到产品的变形

在制定末端淬透性范围时,要考虑产品强度要求和供货离散度,公差带和离散度越小越好

3)奥氏体晶粒度测定

主要考虑一点:长时间加热后A晶粒长大倾向,将影响到锻造、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和变形程度

4)显微组织及其他因素

夹杂物

魏氏组织(一种过热组织)

----------渗碳原理,见PPT-----------

渗碳组织:缓冷得到的是平衡态,为了获得表面高硬度和心部低硬度的基体组织,需要进行渗碳淬火处理

1)渗碳后的组织含碳量从表面到心部逐渐降低,表层>0.8%,次表面0.8%, 过渡区<0.8%,主要是二次渗碳体+片P,心部P+F

2)渗碳+1次淬火:

工艺1渗碳+直接淬火:渗碳后在渗碳温度下或调低至适当温度直接淬入淬火介质,获得较粗针马氏体、较多残奥25-35%,甚至更高,因此直接淬火硬度偏低

防开裂:立即回火150-180℃,改善、消除内应力

*直接淬火:温度过低会造成过量碳化物+心部铁素体F;过高变形大,因此适用于尺寸精度低、小的零件

工艺2渗碳+空冷(细晶)+再加热淬火(消除二次Fe3C):淬火温度和保温时间,根据渗碳后二次渗碳体的形状和数量来决定,温度↑时间↑有效消除二次渗碳体

渗碳+空冷+正火(细晶,消除大的Fe3C)+再加热淬火:有效消除二次渗碳体

防开裂:立即回火150-180℃,改善、消除内应力

4)渗碳+2次淬火:在1次淬火后进行,要先

防开裂:立即回火150-180℃X 10Hr左右,改善、消除内应力,防止H脆,大壁厚要进行650℃回火

2次淬火:在A1+50℃左右的低温下淬火(一般780-840℃),获得表层的球状碳化物+铁素体α,降低马氏体含碳量,减少残奥γR,提高硬度

*2次淬火:较低的淬火温度,因为在再加热升温中550-650℃,表层为globular carbide + 铁素体α,为了保留残存的球状碳化物进行淬火,

就需要降低淬火温度,使得马氏体中碳含量变少,残奥γR减少,硬度提高。适用于大壁厚、残奥多、尺寸精度要求高的零件

渗碳优点:

1. 渗碳表层残奥γR<15%,柔软起到缓冲作用,特别是在异物混入的润滑条件下,防止表面起点型剥落

2. 渗碳心部残奥γR几乎为零,尺寸稳定性好

3. 渗碳表层残留压应力,提高疲劳强度

渗碳缺点:

1. 内部开裂风险:硬化层的过渡区,沿着深度方向有拉应力,并且由于渗碳气氛中H的侵入,有H脆风险(对策:立即回火)

2. 内部晶间氧化:渗碳气氛中带来微量O,在表面微米处与Cr,Mn等发生氧化,阻碍淬火,在淬火后析出极细珠光体(托氏体),降低疲劳寿命。

(对策:一般要求max 13um,20CrMnTi最容易发生晶间内氧化;真空渗碳没有内氧化)

3. 研磨裂纹:残奥较高时,在磨削加工中残奥->马氏体转变,产生磨削裂纹

4. 研磨生锈:研磨堆积后在端面生锈,这是因为热处理时气氛中带入的氢H侵入材料,不能充分去除,在研磨时与研磨液、防锈油中的的硫S反应生成H2S。

(对策:热处理充分去氢、研磨后不重叠堆积保存)

渗碳淬回火后的心部组织:心部组织根据钢材淬透性、工件截面大小获得各种组织:板条低碳马氏体、贝氏体、托氏体、索氏体、铁素体等等混合组织

板条低碳马氏体性能最后,33-48HRC

冷却不足:细小条状铁素体F

加热不足:部分F未溶残留大块状分布的铁素体,心部硬度降低

这些都与钢材淬透性有关,只要心部硬度符合要求,组织不受限制

渗碳层深度的计算方法:

1. 金相法

2. 有效硬化层测定:国际通用的测定渗碳层、碳氮共渗层、高频感应淬火淬硬层深度的一种方法

从零件表面到维氏硬度值为550HV的垂直距离,参考EN10328,DIN50190

真空渗碳法,在1Kpa以下(0.2~0.3Kpa),将乙炔(C2H2)脉冲送入炉内,进行交互式反复地渗碳、扩散。根据装入产品的表面积来设定脉冲的时间,

能够得到所设定的目标碳浓度。在真空渗碳中可进行高碳渗碳,析出细微的渗碳体,是以提高耐磨性和改善疲劳强度为目的的方法,适用于模具等的

热处理。通过进一步的氮化,能够期待改善高温疲劳强度、耐烧结性等

工具钢

通常需要淬火加二次甚至多次回火,因为合金含量一旦增加后,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 v, W等容易生成大块碳化物和多的残奥,必须通过回火降低脆性。

可锻性

比值越大,证明变形程度越大,对内部材料组织影响越大,使得内部铸态组织破碎,组织细化,提高热处理时候的强化相

冷锻:一般总体温度都不高,几十度

热锻:加热-出炉-空气中锻造

等温锻:要求零件温度、环境温度、模具温度都一样,一般有专门设备,自带加热,保证了锻件从出炉到成型温度一致,这样得到的锻件组织更细化,晶粒度

等级更高。

*等温锻的作用

1.有些对温度敏感的材料或过热,热锻后容易形成粗晶组织,此时可选择等温锻。

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把模具和零件一起加热,这样就是热模锻,相对来说好一点。

2.等温锻因为温度恒定,所以材料的流动性好,变形阻力相对小,适合一些难变形材料

*冷锻起2个作用

1.继续破碎内部晶体组织,获得细化组织

2.通过冷锻释放零件内部70-85%残余应力,对热处理变形有帮助

锻造温度一般高于再结晶温度,超过了固溶温度

锻后冷却方式:快慢得到不同的组织(相)

1.空冷快,粗晶

2.缓冷慢

锻造多为碳素钢和不锈钢,工具钢少,因为合金元素过多,容易形成偏析和受热不均匀

比如,高温合金、16Co合金、20超高强度钢

先加热到一个低温,再加热到高温才开始锻造,防止开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