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案.doc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人生》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人生》教案 新人教版

12《人生》【教学目标】1. 学习通篇为喻、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

2. 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3.品味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名人名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

3.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情况。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丹纳)。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这部巨著共6卷,即《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想一想文中都从哪些方面为喻来写人生,分几个场面来写?第一部分(1~4段),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第二部分(5~6段),描述一些人深入地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表现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第三部分(7段),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他们攫取更多的土地,征服更多的人。

第四部分(8~9段),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劳动的人们,表现他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四、合作探究(一)品读赏析1.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切?为什么?这个比喻较为恰切。

把人生比作攀登(是一般性的比喻),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设喻奇特)。

2.“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3.“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这话是什么意思?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2《人生》教学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2《人生》教学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2《人生》教学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勃兰克斯,文学批评家,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学案-word文档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学案-word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学案12人生楼德一中王义宝一、学习目标1.熟读全文,注意读出文中几类人的特点。

2.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表达什么意念,肯定或赞扬什么精神。

二、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陷阱()瞭望()瞻望()忙碌()攫取()充沛()鲑鱼()臆测()馈赠()2、词语积累粉身碎骨:瞭望:赏心悦目:瞻望:乐此不疲:攫取:充沛:停滞:臆测:三、理解探究3、“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4、“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这话是什么意思?5、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6、“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

”“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四、合作释疑7、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五、课内精读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

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嘹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

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

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

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

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

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

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

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有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8、文中“最初的攀登”指的是人的生命旅程的哪一阶段?这时候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

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人生》教案.doc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人生》教案.doc

《人生》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3.概述以个场血,三犬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4.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学习重点】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笫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人生是什么?成长中的你们或许己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曾经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着耻。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

”我们应该如何攀登H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宝贵的启迪。

二、预习导航,自主学习1.了解勃兰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成就。

勃兰克斯,______ (国)文学_____ 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在哥木哈根人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

巨苦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

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

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 等。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g()望g()取g()测g()赠(2)解释下列词语。

乐此不疲:攫取:臆测:馈赠:参考答案:1、丹麦文学评论家《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2、(1) zhdn ju© Yi kui (2)瞻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人生》教案.doc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人生》教案.doc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何为人生?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这个答题。冰心用打比方的方式给我们解开了生命之谜:生命是一个经历曲折和磨难然而又不断成长的过程。那么人生和生命是一回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丹麦文学家勃兰兑斯的《人生》一文,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第四部分(8—9):描述一些在一种工场中辛勤劳动的人们,赞扬他们的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讨论并交流看法。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学会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作者介绍
勃兰兑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攫取:掠夺。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臆测:主观的推测。
笔记
积累字词。
课文精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细读第一部分,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人生比作高塔?
因为人生和高塔有相似之处:都要一级一级往上攀登,且越往上越困难。但爬高塔与过人生也有不同之处:爬高塔时走错了一级,可以回过头来重新走过,但人生走错了一步就不可能再回头了。
听,想。
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学设计

第12课人生【教学目标】1、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

2、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表达什么意念,肯定或赞扬什么精神。

3、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你知道你的一生会有多少次庆典活动吗?有出生庆典、满月、周岁、婚庆、古稀……是的,人每走一段时间,总有一次庆典,直到你离开人世,你的后人还要为你举办一次隆重的告别典礼。

这些仪式串起了人的完整的一生。

你认为人的一生要怎么样度过呢?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思考:勃兰兑斯是怎样理解人生的?文中都从哪些方面为喻来写人生?2、扫除字音障碍三、合作探究提问:1、勃兰兑斯是怎样理解人生的?文中都从哪些方面为喻来写人生?按作者的四个比喻,全文按所描写的场面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

2、他是怎样把人生作比喻的?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你能理解各个比喻的含义吗?人生不满百,不懈的攀登。

向思想深处发掘,钻研。

渴望征服、开拓进取。

努力工作、取得成果。

3、勃兰兑斯将人生所作的后面三个比喻:地洞、广阔领域、工场,分别照应的有三种人,谁说说看是哪三种人?地洞里挖掘的人,就是像阿基米德一样的科学家;征服广阔领域的人,指的是政治家、军事家;工场劳动的人,就是普通的劳动者。

4、你可以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吗?5、这三种人各有什么样的精神?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热爱挑战、开拓进取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四、拓展延伸勃兰兑斯说的三种人是不是将人类全部概括进去了呢?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把人生比作什么?请你也试写几句有深意的文字。

请几个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仿写,有多少就说多少。

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1、用一种比喻表达你对中学生活的看法。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学设计)

12 人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家庭。

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

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

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人生》教案

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人生》教案

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人生》教案编写教案的繁简,一样是有体会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形做适当的必要的调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人生》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人生》教案1知识目标1.积存词语,掌控“展望、掠夺、增益、臆测、赠送、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兑斯及其创作成绩。

能力目标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

3.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表达什么意念,肯定或歌颂什么精神。

教学重点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成心义的信念和志向。

教学进程一、导语设计沧海横流,流芳百世。

古往今来。

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想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后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

”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

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历:勃兰兑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

诞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

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期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重视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

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遭到教会的猛烈攻击。

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人生》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人生》教案 新人教版

《人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要求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加深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作者描写场景的语言中,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张珍惜生命、保持乐观、锐意进取、辛勤劳作,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材分析《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的散文。

它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文章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教学重点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1.品读法2.讨论点拨法3.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冰心的《谈生命》,你们是不是还记得她是怎样理解生命的呢?(生命如一江春水的行程、一棵小树的生长过程。

)冰心老人用了两个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来表达她对生命的感悟。

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外国作家谈“人生”的文章。

这位作家就是和安徒生同国籍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勃兰兑斯,他的文章的题目就叫《人生》(板书课题、作者、国籍)。

(多媒体显示)二、设疑自探,整体感悟1、作家作品简介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生》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深入探讨文章内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人生的意义。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文章中具有抽象意义的概念,如“人生”、“追求”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以及曾经历过的有意义的时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教师介绍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写作背景,为学生阅读文章做好准备。

3.阅读与理解: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文章,并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分析与讨论: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5.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请学生根据自身感受,撰写一篇关于人生的短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PPT展示作者背景、文章相关图片等。

2.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

3.重视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练习与作业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布置: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人生的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内容积极向上。

3.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进行综合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人生》课本及相关教辅材料。

2.PPT课件、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小组合作学习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纸张、笔等)。

七、结论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人生》教案 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人生》教案 新人教版(1)

《人生》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3.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4.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学习重点】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人生是什么?成长中的你们或许已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曾经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

”我们应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宝贵的启迪。

二、预习导航,自主学习1.了解勃兰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成就。

勃兰克斯,(国)文学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

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

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

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和等。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望)取)测)赠(2)解释下列词语。

乐此不疲:攫取:臆测:馈赠:参考答案:1、丹麦文学评论家《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2、(1)zhān juéYìkuì(2)瞻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案-沧海横流,名垂青史。

古往今宋。

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

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

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

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

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

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 )取:掠夺。

臆(y )测:主观的推测。

馈(ku )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连缀成文,并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语句比较深奥,我不太能读懂。

生3: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场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生1:我觉得非常恰当。

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成长奋斗的历程。

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我现在正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

生2:我同意这种观点。

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

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

所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生3:我觉得人生就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生4: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一般,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就很新颖。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

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

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

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

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

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

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成果展示: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

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

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

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

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1) 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生1: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的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生2: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

老年人更留恋生命,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黑格尔说过:同样一句话,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轻人之口厚重百倍。

(2) 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生:它指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改变。

但是性格、志趣、品质之类的东西不会改变。

(3) 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

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生1:联系上下文,一只可爱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亲切的思想呢?生2:我觉得它指的是思想馈赠给他的东西。

生3: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它指的是忘记了时间忘我工作,所以好像延长了。

生4:我认为它指的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自己能做很多事情。

而别人只能做一件,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

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

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

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成果展示: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

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

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

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

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七、课堂小结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

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

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

让我们走好每一步!八、布置作业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板书设计九、教学后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学案-3、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4、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这话是什么意思?5、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6、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

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四、合作释疑7、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五、课内精读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

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嘹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

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

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

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

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

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

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

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有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8、文中最初的攀登指的是人的生命旅程的哪一阶段?这时候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

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

是一些怎样的心理感受?9、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一句中越往上走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10、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这句话的意思该怎样理解?11、后来的攀登,作者认为会产生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的心理感受,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六、拓展延伸青春杨向明①太平洋战争打得正酣之时,麦克阿瑟将军常常从繁忙中抬起头,注视着挂在墙上的镜框,镜框里是篇文章,名为《青春》。

这篇文章一直伴随着他,也跟着他到了日本。

后来,日本人在东京的美军总部发现了它,《青春》便开始在日本流传。

②一位资深的日本问题观察家说,在日本实业界,只要有成就者,没有哪一个不熟知不应用这篇美文的,就连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几十年来也把《青春》当做他的座右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