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中医护理常规
肠癌中医护理常规(重点)
肠癌中医护理常规一、症状(体征)名称发生在结肠、直肠和肛管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属于中医“积聚”、“肠覃”、“锁肛痔”范畴。
二、临床表现1、大便性状和习惯的改变: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
如便秘、腹泻或二者交替出现。
2、便血:多表现为便中带暗红色粘液、脓血。
3、腹痛、腹胀。
4、全身症状:由于肿瘤的消耗、出血、感染和毒素吸收等,晚期可出现恶病质表现,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
5、可有腹部包块,直肠指诊可触及肿块。
三、症状(体征)护理(一)一般护理1、按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病室应舒适、安静,定时开窗通风。
3、按医嘱准确给药,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反应。
4、保持肛周清洁卫生,及时更换衣裤、被服。
5、观察要点:(1)观察是否有排便习惯及形状的改变,大便次数、便秘或腹泻,肛门内是否有不适或下坠感,有无排便不净感,或里急后重等。
(2)观察病人便血的情况,出血的颜色、出血量的多少,是否有粘液,或血、脓和粘液相混,有无特殊臭味等。
(3)观察腹部情况,如腹胀、腹痛,肠鸣音亢进等肠梗阻的征象。
6、加强生活护理,协助生活的所需。
(二)辨证施护1、湿热蕴结型:局部肿瘤坚硬如石,伴有腹部疼痛痞满不适,纳呆、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粘液脓血便。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1)观察腹部与大便情况,腹泻者每次便后予温水清洁肛门,保持肛周皮肤清洁,避免大便反复刺激引起肛周皮肤湿疹。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次便后开窗通风。
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肛门灼热者,每次便后及时擦干,保持干燥。
防止肛门周围红肿、湿疹。
(3)遵医嘱电针双足三里、频谱仪照射腹部、吴茱萸热熨腹部等。
(4)中药宜偏温或凉服。
2、气滞血瘀型:情志抑郁,胸闷不适,腹痛腹胀,或痛有定处,排暗红色血便,局部肿块,坚硬如石,舌暗红,或舌边有瘀斑,脉细弦或细涩。
(1)观察病人的情志、腹胀痛程度、持续时间、排便的色、质、量,做好记录。
积聚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积聚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积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20年07月至12月,中医院医院在肝胆皮肤科应用“积聚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31例(第一诊断51,二诊断 0 例),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26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5.4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31例:肝脾血瘀证11例,肝郁脾虚证11例,脾虚湿盛证1例,湿热蕴结8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评估疼痛,避免诱因,体位,病室环境,评估腹胀,监测腹围、体重,饮食护理,排便护理,口腔护理、休息护理、乏力情况、心理护理、活动指导、病情观察、情志护理、皮肤护理、其他护理措施。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穴位贴敷、刮痧、拔罐、游走罐、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热奄包、红外线治疗、肝病治疗仪、脐灸、艾灸等。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压豆、穴位贴敷、艾灸、脐灸等。
其次红外线治疗、热奄包。
分析其原因:1.耳穴压豆和穴位贴敷、艾灸、脐灸主要是适用范围广、禁忌症少,改善患者不适症状疗效显著,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4.治疗效果良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护士及患者的主观评价)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耳穴压豆、艾灸、脐灸、红外线治疗、热奄包。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2.医护动员工作较好。
3.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易于接受。
中医护理技术满意度为均满意。
分析其原因:能有效缓解胁痛、腹胀、纳呆、乏力等不适症状,配合中医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本次总结中,刮痧、拔罐、游走罐、肝病治疗仪治疗的应用病例数较少,因此不做分析。
积聚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中医护理方案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来的医学界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中医不仅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疗法,还有其独特的护理方案。
本文将探讨积聚中医护理方案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中医护理方案的重要性中医护理方案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独特的功能。
首先,中医注重个体化护理,尊重每个患者的独特体质和病理特点。
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疾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中医护理方案具有综合治疗的特点。
中医强调调理身体整体,注重平衡整体机能,不仅仅关注某一具体症状的缓解。
中医护理方案能够同时调整多个系统的功能,提高整体免疫力,加速康复。
同时,中医注重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
中医强调防患于未然,注重调理平衡,强调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提前预测疾病的可能性,针对潜在问题进行调理,以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二、积聚中医护理方案的方法1. 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医护理方案需要依靠临床经验的积累。
医生和护士需要长期积累和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从不同患者身上提取规律和经验,建立和完善中医护理方案的数据库。
通过对临床数据的分析和总结,能够发现更好的护理方法和调理方案。
2. 培养中医护理专家为了推广和应用中医护理方案,需要培养更多的中医护理专家。
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需要具备中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生和护士,他们需要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中医护理的相关知识。
同时,需要鼓励中医护理方案的研究和推广,为中医护理专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引入科学检测手段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需要科学的检测手段作为支持。
传统的中医诊断手段和诊断标准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满足现代医学的要求。
科学的检测手段能够提供客观的数据,为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4. 与西医护理相结合中医护理方案应该与西医护理相结合,形成更完善的护理体系。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调理,西医强调科学依据和先进技术。
中医护理方案应该借鉴西医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从而提高中医护理方案的科学性和实施效果。
中医关于“积聚”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积聚”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积聚
1. 积聚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症。
2.病因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他病日久不愈有关。
3.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4.病理因素以寒、湿、痰、食、虫为主。
5.病位主要在于肝、脾。
6.聚证病在气分,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原则,辨证应区别邪正虚实的主次。
聚证以实证多,以理气散结为主,但如反复发作,脾气易损,应适时予培脾运中。
积证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法则。
积证的治疗应详审初、中、末三期,明辨正邪之盛衰,权衡攻补之应用。
7.本病预后与感邪轻重、体质强弱和治疗是否得当有关。
如病情迁延日久,病势进展,可出现出血、黄疸、鼓胀等严重变证,均为病情重笃,预后不良之象,当积极救治。
二、积聚的日常防控措施
1.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注意冷暖,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是预防积聚的重要措施。
此外,在血吸虫流行的区域,要整治疫水,做好防护工作,避免感受虫毒。
2.积聚之病,起于情志失和者居多,故调畅情志,避免精神
刺激,消除顾虑,保持心情舒畅,对预防积聚发生有重要作用。
饮食上,要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食物宜新鲜、清淡可口而又富于营养。
3.注意积聚早期的诊治,如出现胃脘痛、胁痛、泄泻、便血等病证,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传变。
4.黄疸、疟疾、久泻、久痢等患者病情缓解后,要继续清理湿热余邪,疏畅气机,调肝运脾,防止邪气残留,气血郁结成积。
积聚兼有气血损伤者,宜补养气血。
另可适当配合外治法、针灸等进行治疗,有助于病情康复。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常规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常规积聚,是由于长期不同致病因素反复损害肝脏,而形成的慢性弥漫性肝病。
一、护理评估(1)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
(2)观察患者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
(3)密切观察患者黄疸及其伴随症状,大便是否通畅,有无高热、腹腔积液或神志异常。
(4)观察患者饮食情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
(5)了解患者饮食、生活习惯、饮酒史、长期服药史、职业和工作环境,有关病因和既往史。
(6)中医证型:①湿热内阻证。
证候: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畅。
舌苔黄腻。
②肝脾血瘀证。
证候: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③肝郁脾虚证。
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脱胀满,腹胀,暧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澹。
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④脾虚湿盛证。
证候:纳差或食后胃脱胀满,便滤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
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
⑤肝肾阴虚证。
证候: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
⑥脾肾阳虚证。
证候:面色苍白,腹大胀满,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
舌质淡胖,苔润。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减少外界的不良刺激。
(3)保证充足睡眠,失代偿期宜卧床休息,减轻肝脏负担。
(4)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观察患者疼痛、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及与寒热、饮食、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腹胀发作的诱发因素,如饮食过饱、低钾。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高热3、神昏4、中风5、中暑6、急性出血7、痛证 8、暴泻 9、脱证10、中药中毒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风温3、感冒4、内伤发热5、咳嗽6、哮喘7、悬饮 8、肺痈 9、肺胀10、胃脘痛 11、呕吐 12、便秘13、泄泻 14、黄疸 15、积聚16、水臌 17、水肿 18、肾衰19、淋证 20、癃闭三、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疖4、疔5、痈6、发7、丹毒 8、疔疮走黄 9、流痰10、窦道 11、压疮 12、脱疽13、乳痈 14、乳岩 15、石瘿16、肠痈 17、肠梗阻 18、石淋19、噎膈 20、烧伤四、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月经不调5、痛经6、崩漏7、绝经前后诸证 8、带下病 9、妊娠恶阻10、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 11、异位妊娠12、子痫 13、产后发热 14、产后恶露不绝15、产后缺乳 16、阴挺 17、症瘕五、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肺炎喘嗽3、鹅口疮4、泄泻5、疳证6、惊风7、痫证 8、水肿 9、麻疹10、水痘 11、痄腮 12、顿咳13、小儿暑温 14、疫毒痢 15、遗尿16、紫癜六、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痔4、肛痈5、肛漏6、肛裂7、脱肛 8、直肠息肉七、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黄水疮3、蛇串疮4、面游风5、脚湿气6、粉刺7、瘾疹 8、湿疮 9、药毒10、摄领疮 11、白庀 12、猫眼疮13、风瘙痒 14、皮痹 15、天疱疮16、红蝴蝶疮 17、淋病 18 梅毒八、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牵引术护理常规5、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6 、骨折7、上肢骨折 8、下肢骨折 9、脊柱骨折10、骨盆骨折 11、脱位 12、伤筋13、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九、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椒疮4、天行赤眼5、聚星障6、凝脂翳7、瞳神紧小 8、绿风内障 9、圆翳内障10、云雾移睛 11、视瞻昏渺 12、高风雀目13、风牵偏视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耳疖、耳疮3、耳鸣、耳聋4、耳眩晕5、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鼻槁7、鼻鼽 8、鼻渊 9、鼻衄10、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 11、喉痹 12、喉关痈13、喉喑 14、急喉风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口疮3、牙宣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十三、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放疗护理常规3、化疗护理常规十四、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时行感冒4、肺痨5、痢疾6、湿温7、肝热病 8、霍乱 (时疫) 9、艾滋病10、暑湿 11、登革热 12、炭疽13 、狂犬病十五、中医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2、一级护理3、二级护理4、三级护理十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法2、灸法3、拔罐法4、穴位按摩法5、刮痧法6、熏洗法7、全身药浴法 8、湿敷法 9、换药法10、涂药法 11、敷药法 12、贴药法13、药熨法 14、坐药法 15、中药煎煮法十七、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一般要求(2)、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1)、中医整体护理病历十八、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1)、护理副院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护理工作制度(1)、护理部工作制度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1)、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疾病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
2)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并请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并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h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6.每日测体重、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
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 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 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严格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神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0.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1. 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是指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 遵医嘱准确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和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一)风温的中医护理多因人体正气虚弱,或过分劳倦,起居不当,感受风热毒邪所致。
以发热、恶风、头痛、咳嗽、多痰、烦渴、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涉及心、肾。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高热3、神昏4、中风5、中暑6、急性出血7、痛证 8、暴泻 9、脱证10、中药中毒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风温3、感冒4、内伤发热5、咳嗽6、哮喘7、悬饮 8、肺痈 9、肺胀10、胃脘痛 11、呕吐 12、便秘13、泄泻 14、黄疸 15、积聚16、水臌 17、水肿 18、肾衰19、淋证 20、癃闭三、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3、疖4、疔5、痈6、发7、丹毒 8、疔疮走黄 9、流痰10、窦道 11、压疮 12、脱疽13、乳痈 14、乳岩 15、石癭16、肠痈 17、肠梗阻 18、石淋19、噎膈 20、烧伤四、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4、月经不调5、痛经6、崩漏7、绝经前后诸证 8、带下病 9、妊娠恶阻10、胎漏、堕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 11、异位妊娠12、子痫 13、产后发热 14、产后恶露不绝15、产后缺乳 16、阴挺 17、癥瘕五、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肺炎喘嗽3、鹅口疮4、泄泻5、疳证6、惊风7、痫证 8、水肿 9、麻疹10、水痘 11、痄腮 12、顿咳13、小儿暑温 14、疫毒痢 15、遗尿16、紫癜六、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3、痔4、肛痈5、肛漏6、肛裂7、脱肛 8、直肠息肉七、中医皮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黄水疮3、蛇串疮4、面游风5、脚湿气6、粉刺7、瘾疹 8、湿疮 9、药毒10、摄领疮 11、白庀 12、猫眼疮13、风瘙痒 14、皮痹 15、天疱疮16、红蝴蝶疮 17、淋病 18 梅毒八、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3、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4、牵引术护理常规5、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6 、骨折7、上肢骨折 8、下肢骨折 9、脊柱骨折10、骨盆骨折 11、脱位 12、伤筋13、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九、中医眼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内眼手术护理常规3、椒疮4、天行赤眼5、聚星障6、凝脂翳7、瞳神紧小 8、绿风内障 9、圆翳内障10、云雾移睛 11、视瞻昏渺 12、高风雀目13、风牵偏视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耳疖、耳疮3、耳鸣、耳聋4、耳眩晕5、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6、鼻槁7、鼻鼽 8、鼻渊 9、鼻衄10、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常规 11、喉痹 12、喉关痈13、喉喑 14、急喉风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口疮3、牙宣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十三、中医肿瘤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放疗护理常规3、化疗护理常规十四、中医传染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时行感冒4、肺痨5、痢疾6、湿温7、肝热病 8、霍乱 (时疫) 9、艾滋病10、暑湿 11、登革热 12、炭疽13 、狂犬病十五、中医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2、一级护理3、二级护理4、三级护理十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法2、灸法3、拔罐法4、穴位按摩法5、刮痧法6、熏洗法7、全身药浴法 8、湿敷法 9、换药法10、涂药法 11、敷药法 12、贴药法13、药熨法 14、坐药法 15、中药煎煮法十七、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一般要求(2)、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3)、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4)、长期医嘱执行单(5)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1)、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入院评估表 (附表8)(3)、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 (附表9)(4)、护理记录单(5)、出院评估表 (附表10)十八、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热爱护理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2)、作风上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严肃认真,...(3)、行为上要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爱护集体,...(4)、仪容上要端庄大方,服装整洁,精神饱满,...2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1)、护理副院长职责(2)、护理部主任 (总护士长) 职责(3)、科护士长职责(4)、护士长职责2.5 主任 (副主任) 护师职责2.6 主管3、护理工作制度(1)、护理部工作制度(2)、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4)、门诊护理工作制度(5)、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6)、供应室工作制度(7)、查对工作制度(8)、交接班工作制度(9)、抢救工作制度(10)、消毒隔离工作制度(11)、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12)、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13)、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制度(14)、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4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1)、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2)、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3)、急诊科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5)、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6)、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7)、血液净化中心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8)、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积聚中医护理常规
• (四)纳呆
• 1.观察患者饮食情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 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 洁。
•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及时清除呕吐物、排 泄物,避免不良气味刺激。
刘海霞一常见分型?一湿热内阻?二肝脾血瘀?三肝郁脾虚?四脾虚湿盛?五肝肾阴虚证?六脾肾阳虚证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1
积聚中医护理常规
科 室:中西医 主讲人:刘海霞
一、常见分型
• (一)湿热内阻 • (二)肝脾血瘀 • (三)肝郁脾虚 • (四)脾虚湿盛 • (五)肝肾阴虚证 • (六)脾肾阳虚证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一)疼痛
•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 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 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 作时卧床休息。
• (二)腹胀
•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 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 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避免腹胀发作 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 4.病情稳定时,进行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 等。
五、护理难点
• (一)服药的依从性差 • 解决思路: •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抗病毒等综合治疗的必
要性,强调自行停药、减量后对身体的危 害。 • 2.定期门诊复查及追踪回访,督促患者坚持 治疗。 • 3.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 (二)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难以纠正
•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 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 (二)腹胀
•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 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 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避免腹胀发 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 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 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 (二)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难以纠正
• 1.加强健康教育,宣传饮酒、熬夜等不良 生活方式的危害,督促患者自觉戒除,逐 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 2.介绍饮食调护方法,鼓励患者养成良好 的饮食习惯;专业营养师给予康复治疗与 指导,帮助患者制定食谱,并督促执行。
• 3.定期追踪回访,督促患者坚持健康的生 活方式和饮食调护。
• (三)情志调理
• 1.对于焦虑的患者,加强健康教育,针对病情恰 当解释,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不 思少虑,防止思多伤脾。
• 2.对于恐惧或急躁易怒的患者,加强与患者沟通 ,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稳定情 绪。
• 3.对于情绪低落或悲观失望的患者,鼓励患者积 极参与社会活动,多与家人、同事、朋友沟通,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争取社会支持,以利康复 。
•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
2.中药保留灌肠。
• 3.中药离子导入。 4.耳穴贴压。
• 5.艾灸。
6.穴位按摩。
精品课件
四、健康指导
• (一)生活起居
• 1.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清新,起居有常, 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 2.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戒酒,纠正不良生 活习惯。
• 3.在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和肝功能损害。
• 4.病情稳定时,进行体精品育课件锻炼,如气功、太极拳
五、护理难点
• (一)服药的依从性差 • 解决思路: •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抗病毒等综合治疗的
必要性,强调自行停药、减量后对身体的 危害。 • 2.定期门诊复查及追踪回访,督促患者坚 持治疗。 • 3.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精品课件
• 4.必要时对嗜酒患者进行强制戒酒。 精品课件
• 4.脾虚湿盛证:宜食健脾利湿的食品,如 红枣、山药、莲子、精品薏课件 苡仁、甘薯、鲤鱼
• 5.肝肾阴虚证:宜食滋补肝肾的食品,如 百合、枸杞、栗子、木耳、鸭肉、甲鱼、 瘦肉等。
• 6.脾肾阳虚证:宜食温补脾肾的食品,如 韭菜、胡桃、山药、羊肉、牛肉、鸡肉等 。
• 7.饮食原则:清淡、易消化低脂半流饮食 ,不食山芋、土豆等胀气食物,勿暴饮暴 食,忌食生冷辛辣、煎炸油腻、粗硬之品 ,禁烟酒。并发肝性脑病者予低蛋白饮食 ,禁食动物蛋白;长期使用利尿剂者,摄 入含钾高的食物,如精品柑课件 橘、橘汁、蘑菇等
精品课件
• (三)黄疸
• 1.密切观察黄疸伴随症状,加强巡视。如 果患者出现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腹水 、神志恍惚、烦躁等急黄证,及时报告医 师,积极配合抢救。
•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遵医嘱口服通便 药物,禁止使用碱性液体灌肠。
• 3.并发皮肤瘙痒时,指导患者着棉质宽松 透气衣裤,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用力抓挠 ,防止皮肤破溃,洗澡时禁用肥皂或浴液 等碱性用品。
积聚中医护理常规
科 室:中西医 主讲人:刘海霞
精品课件
一、常见分型
• (一)湿热内阻 • (二)肝脾血瘀 • (三)肝郁脾虚 • (四)脾虚湿盛 • (五)肝肾阴虚证 • (六)脾肾阳虚证
精品课件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一)疼痛
•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 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 、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精品课件
• (二)饮食指导 1.湿热内阻证:饮食宜偏 凉,宜食清热利湿类的食品,如西瓜、梨 子、番茄、藕、冬瓜、苦瓜、黄瓜、薏苡 仁、绿豆、赤小豆、鲤鱼等。
• 2.肝脾血瘀证:饮食宜稀软,宜食理气活 血化瘀的食品,如金桔、柚子、橙子、扁 豆、萝卜、山楂等。
• 3.肝郁脾虚证:宜食疏肝健脾的食品,如 山楂、山药、扁豆、黑鱼、黑豆、莲藕等 。
精品课件
• (四)纳呆
• 1.观察患者饮食情况、口腔气味、口中感 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 腔清洁。
•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及时清除呕吐物、 排泄物,避免不良气味刺激。
精品课件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 (1)合并食管静虚湿盛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湿 热内阻者中药宜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