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相机镜头卡口进化史

合集下载

《七 剑》——七种值得收藏的日系旁轴相机

《七 剑》——七种值得收藏的日系旁轴相机

七剑》——七种值得收藏的日系旁轴相机(老七剑)1970年代相机生产大国日本曾经制造过的很有代表性的,值得收藏和拥有的七种135机械式旁轴照相机。

这一系列的七种135手动旁轴取景镜间快门相机可以说得上是日本曾经制造过的该类型相机的颠峰之作。

它们分别是佳能Canonet GIII QL17、柯尼卡AUTO S3、美能达HI-MATIC 7sII、奥林巴斯35SP、奥林巴斯35RC、奥林巴斯35RD、百丽Color 35。

一.速度之美-佳能 Canonet GIII QL17历史上佳能曾经有过漫长的旁轴相机生产记录,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1960年代可换镜头的佳能7系列,世界上最大光圈镜头纪录的保持者就是用于该系列相机的50mmF0.95标准镜头。

1980年代以前的佳能旁轴相机有专门的商标Canonet,除去可换镜头的7系列之外,不可更换镜头的镜间快门Canonet QL系列是佳能最有人气的旁轴相机,其中的最高级产品QL17从60年代到80年代,历经三代,持续生产20年,算得上是旁轴相机中的常青树。

GIII版本是QL17的第三代产品,1982年停产,是佳能最后一种全机械手控旁轴相机。

佳能Canonet GIII QL17前脸左边的金属牌清晰表明它的身份,红色GIII和黑色QL字样表示这是第三代QL相机,而机顶的Canonet QL17则是相机型号。

“QL17”这几个字母和数字本身有特殊的含义,其中字母QL是佳能独有的“快速装片”系统的英文缩写(Quick Loading),而数字17则代表相机使用镜头最大光圈为F1.7。

二.樱花胜雪-柯尼卡 AUTO S3其实说到AUTO S3首先应该追溯到1970年代柯尼卡最为成功和畅销的旁轴照相机系列—柯尼卡C35系列,这个系列数量庞大、型号众多,其中不乏在相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型,例如KONICA C35 AF,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实用化的自动对焦照相机。

从1968年开始首次发售的柯尼卡 C35以及后来的C35 automatic、C35 V都属于小型135旁轴相机,机身小巧精致,简捷大方,都采用38mmF2.8的天塞型HEXANON镜头,程序式自动曝光,它们成象清晰,使用简便,问世后十分畅销。

美能达索尼α卡口镜头的更迭

美能达索尼α卡口镜头的更迭

美能达索尼α卡口镜头的更迭从1985年说起美能达/索尼α卡口镜头的更迭以前ET写过《浅谈索尼/美能达二手镜头选购》及其续篇,主要介绍了美能达各代α卡口镜头的特点。

限于当时对α卡口镜头的了解有限,文章中存在不少疏漏之处。

考虑到现在索尼接手α卡口系统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了,ET觉得是时候将整个α卡口镜头的发展做一小结。

『1985年至1987年,美能达第1代α卡口镜头』1985年2月,美能达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台采用机身驱动方式的AF (自动对焦)单反相机α7000。

与此前宾得、佳能等公司推出的AF单反相机相比,美能达同步推出的12款AF镜头(7款定焦、5款变焦),让『α』成为第一个真正实用化的AF单反相机系统。

在这12款镜头中,70-210/4采用了和徕卡R卡口同规格镜头相同的镜组设计。

此外,美能达还推出了两款将MD转为MA卡口的2倍增距镜(2x M/A Converter-S和2x M/A Converter-L)。

红色的『AF』字样,突出了α是自动对焦单反系统。

1985年发布的α卡口镜头(共12款):- 定焦:28/2.8、24/2.8、50/1.4、50/1.7、50/2.8微距、135/2.8、300/2.8 APO- 变焦:28-85/3.5-4.5、28-135/4-4.5、35-70/4、35-105/3.5-4.5、70-210/4注:在美能达时期,几乎每一款单反相机都有适用于亚洲(α)、美国(Maxxum)和欧洲(Dynax)3个地区的3个不同型号,本文选取的是以『α』作为前缀的亚洲型号。

另外,在美能达时期α卡口的官方名称为MA卡口,取『美能达AF卡口』的含义。

从1986年到1987年,美能达接连推出了14款新镜头,使得α卡口镜头的总数达到了26款。

此外,用于α卡口的第1代增距镜也正是发布,包括1.4倍和2倍两种规格。

印象中这两款增距镜虽然采用了APO镜组,但并不能支持AF功能。

1986年发布的α卡口镜头(共7款):- 定焦:16/2.8鱼眼、20/2.8、28/2、200/2.8 APO、600/4 APO、100/2.8微距- 变焦:75-300/4.5-5.6美能达α7000产品介绍册中的镜头部分(大图)1987年发布的α卡口镜头(共7款):- 定焦:35/1.4、35/2、85/1.4、100/2- 变焦:24-50/4、80-200/2.8 APO、100-200/4.5在这26款镜头中,16/2.8鱼眼、20/2.8、28/2.8、35/1.4、50/1.4、50/2.8微距、100/2.8 微距共7款,其结构一直沿用至今天。

浅谈135单反相机卡口演变

浅谈135单反相机卡口演变
达宣 称 “ 是世界 上 第一 台光 圈 自 这
动 , 接 与 卷 片杠 杆 连 动 , 片 的 同 直 卷
时 自动 打 开 光 圈 到 最 大 ” 也 是 美 能 , 达 4 多年 单 反 相 机 生 产 历史 的 起 点 0
机 采 用 4 mm 直 径 的 螺 丝 接 口 系统 2 ( 常 称 M4 通 2口 ,为 标 准 螺 丝接 口) , 从 此 拉开 了 M4 2螺 口 时 代 的 序 幕 。
维普资讯

1 5单 反 相 机 卡 口演 3
/郁
说起 1 5 机 的历史 , 源于2 相 3 起 0
世纪 2 0年 代 的 徕 卡 旁 轴 相 机 。 直 到
栋/
的 今 天 。 F卡 口 的 内 径 是 44 m , m
近 似 于 35 m 胶 卷 对 角 线 的 长 度 m
( 有 资料 称 S 2是 1 5 也 R一 8年 发 布 , 9
1 9年 首 次 亮 相 ) 95 。 不 过 ,1 35单 反 相 机 经 历 了 4 0 多 年 的 发 展 , 从 M F到 AF, 从 传 统 单 反 相 机 到 数 码 单 反相 机 ,相 机 卡
用 K型 卡 口而 终 止 了 M4 2螺 口的命 运 。这 期 间康 泰 时 、宾 得 、雅 西 卡 等 厂 家 共 生 产 了上 百 部 机 身 , 头 更 是 镜 不 计 其 数 , 今 仍 是 市 场 保 有 量 极 大 至 的体 系 。 2 口 的机 身 可 以接 上任 M4 螺 何 厂 家 生 产 的M4 螺 口镜 头 , 为 竞 2 因 争 激 烈 , 2 口镜 头 几 乎都 是 全 金 M4 螺 属 设 计 , 工 考 究 , 像 出色 。不 过 , 做 成 因为 螺 口镜 头 需 要像 螺 丝 一样 拧 在 机 身 上 , 然 带 来 拆 卸 的不 方便 。 且 , 必 而

腾龙镜头【腾龙:风雨五十年】

腾龙镜头【腾龙:风雨五十年】

腾龙镜头【腾龙:风雨五十年】腾龙镜头【腾龙:风雨五十年】成功的起步日本腾龙株式会社成立于1950年,成立之初的名称是泰成光学工业株式会社,开业资本为250万日元。

公司成立时逢日本相机工业的兴起阶段,于是腾龙公司便瞄准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开始着手为135相机研制配套镜头。

当时世界上有许多种胶卷片幅,旁轴取景与双镜头反光相机大行其道。

但是腾龙公司早已意识到135片幅的单镜头反光相机才是最理想的相机形式,也是今后最大的市场卖点。

于是在1957年,推出135mmF4.5交换镜头。

这款镜头可以用来为一般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配套的一项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它具有世界上第一种可互换式镜头安装接口――“腾龙T型接环”。

1961年腾龙又推出了可大批量生产的95-205mm变焦镜头,在变焦镜头尚不被人认同的当时可谓惊世骇俗。

除生产镜头之外,腾龙公司又于1966年开始生产镜头测试板,高精密度棱镜等光学检测仪器。

就这一点来说,其他厂家是所望尘莫及的。

同年,腾龙又成功地开发了“可互换式安装接口系统”用以实现光圈的自动控制。

这一技术为腾龙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0年4月公司正式更名为腾龙株式会社。

辉煌的“百搭接环”时代在单镜头反光式相机问世之初,众多的厂家都沿用最早的德国xxxxNM42通用接环作为相机与镜头连接的标准接环。

但是相机生产商们都极力推销自己的镜头,加上新型插刀式的镜头卡口在50年代末兴起。

于是各大相机生产商们纷纷采用自己专用的插刀式镜头卡口。

这样做的结果是更换镜头更容易了,同时也容易推动镜头自动光圈等技术的发展,可是带来的缺点是:原先各品牌镜头的通用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腾龙的理想就是突破这一限制。

于是著名的“百搭接环”在1976年诞生了。

所谓“百搭接环”系列镜头就是指腾龙的这种镜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镜筒,第二部分是通用接环,即“百搭接环”。

腾龙同时生产了20多种“百搭接环”以配合世界上100多种手动对焦单镜头反光式相机。

经典的进化

经典的进化

经典的进化要评论理光GRD这个被誉为经典的相机,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祖先GR1相机,更不能不说的是著名的GR镜头。

135胶片相机理光GR1是理光公司在1996年推出的,它揉合了高级性能和高画质表现,以及轻便照相机的简单操作和方便携带特性。

它的出现在旁轴相机领域造成的轰动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无论是专业摄影人士还是发烧友都给予其非常高的评价,这不仅仅因为它的性能与便携,还因为它的那颗堪称完美的广角镜头。

独特的设计使这只GR镜头可以做到几乎无暗角、无失真,画质超群,推出之后甚至获得了徕卡相机“粉丝”的青睐和热捧,以至于理光顺应民意,推出了限量版的徕卡M卡口的GR镜头。

一款便携机的镜头,居然能单独做成一只镜头来卖,而且是配备给代表顶级素质的徕卡相机,GR镜头的魅力与品质之高不言而喻。

即使是今天,在胶片相机的发烧友当中,GR系列相机也已经成为了标志身份和品位的可遇不可求的收藏品,价格还逐年上涨。

不过,传奇在进入数码时代后仍在续写,理光公司在2005年9月推出了第一代GRD数码相机,仍然是28mm的广角定焦镜头,成功继承了GR1相机的优点与性能。

随后,2007年11月GRD II面世, 2009年7月GRD III发布。

前后四年的时间里,理光GRD系列相机经历了三代的演变,每一次的发布都吸引了无数摄影人的眼球,因为每一次演变都是经典血脉的传承,都是一次技术的进化。

那么,理光GRD、GRD II、GRD III这三代相机,它们突出的优点在哪里,每次的演变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改进与强化?我们就在这里为大家解说。

外观的演变在外观上去对比这三代的产品,最明显的进步是,GRDIII的显示屏大了,相比GRD的21万像素2.5英寸LCD、GRD II的23万像素2.7英寸LCD,GRD III 采用的是顶级的3英寸92万像素LCD,显示效果细腻自然,即使在强光下显示效果也非常出色,这对在LCD 显示屏上进行对焦和菜单操作、浏览图片很有帮助,这点GDR III的变化是明显的。

宾得135相机及镜头发展史

宾得135相机及镜头发展史

宾德镜头大事记:1952 -1975 罗口M42时代1975 PK口的K系列入市1977 M系列入市1983 A系列入市1987 F系列入市1991 FA系列入市2003 FA-J系列和DFA系列入市2004 DA系列入市一。

罗口M42''太苦玛''时代罗口“太苦玛”镜头有很多批,名字也让人一团雾水,有Takumar,Auto-T akumar,S-M-CT akumar,SMC-T akumar等等。

还是让我们从它的发展史来了解一下“太苦玛”镜头吧。

1952年入市的第一批“太苦玛”罗口头是为ASAHIFLEX像机用的,它不是M42的而是37MM罗口的1957年真正M42口的“太苦玛”上市,是为像机“Asahi Pentax”生产的,仍是58MM/2.4的标头。

1958年随着像机“Asahi Pentax K”推出了“Auto-T akumar”。

镜头PG上第一次带有光圈顶针,实现了用像机控制镜头的光圈收缩。

代表做55/1。

8的斑马标头1960年起出了一种“Super Takumar”镜头,对光圈顶针做了一些改善1971年起Super-Multi-Coated T akumar镜头上市,也叫S-M-CT akumar,多层镀膜的纪元开始了1972年起“SMC T akumar”上市,它和S-M-CTakumar的区别主要在对焦环上(有橡皮在上面),镀膜完全一样。

SMC Takumar很有收藏价值,许多K系列头的光学结构和SMC T akumar完全一样,只是换了卡口罢了。

下图左边就是SMC T akumar55/1。

8。

1975年起,又出了批PK口的Takumar廉价镜头,大部分是由别人代工的,镜头上不带SMC字样。

这种廉价“太苦玛”,成像很差,根本不值得购买和收藏。

有些JS就爱拿这类头来唬人。

大家淘头的时候要注意了。

俺没有PP,请有这类头的DX上PP来给大家看看。

横评

横评

横评佳能EF-S18-135mmf/3.5-5.6ISUSM佳能的18-200mm镜头从未更新过,而18-135mm镜头却更新了2次。

第一次更新的18-135mm镜头使用了步进电机,而本次评测的最新款则使用了更先进的微型USM马达,旨在同时满足静态照片和动态视频的不同类型的拍摄需求。

从变焦比来说,这支镜头是横评中最小的。

广角端没有亮点,长焦端也仅仅到达了等效216mm焦距。

重量和尺寸上同样中庸,虽然焦距不长但是也没有轻多少。

好在经过3代更迭,握持手感优化得当,再加上有效的光学防抖机构,令使用体验相当不错。

不过,你要注意这支镜头的遮光罩是另售的。

性能表现前一版(STM)镜头的对焦表现非常不错,新一代的镜头更加出色,特别适合随走随拍。

比起其他参评镜头,这支镜头在长焦端有着不错锐度表现,畸变以及色散控制优于大部分参评镜头。

尼康AF-SDX18-300mmf/3.5-5.6GEDVR我们选择了尼康最近更新的18-300mm镜头而不是之前更新的第二版的18-200mm镜头,这样更能够体现出尼康的最新的设计思路。

这支镜头通过缩小长焦端光圈的方式在体积和重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实现了200-300mm焦段的覆盖。

尽管设计紧凑,这支镜头还是用上了环形超声波马达,而不是在本次参评适马和腾龙镜头上使用微型超声波马达“爬杆”的机构。

这支镜头与其他参评镜头一样,缺少距离标识。

而且,遮光罩也需要另购。

性能表现从实验室数据可以看出,尼康和佳能的设计思路全然不同。

这支镜头的广角端表现要远远优于中焦段和长焦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支镜头200-300mm段的成像十分“软”,但他的对手佳能镜头并没有覆盖这个焦段区问。

不过这支镜头的对焦速度与佳能镜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奥林巴斯M.ZuikoDigitalED14-150mmf/4-5.6Ⅱ不同于其他大变焦镜头的定位,这支镜头配备了防尘、防溅、防冻特性。

重量仅仅只有285克,与右侧的松下镜头不相上下,这两者均为M4/3系统使用。

胶卷相机与胶卷的诞生历史

胶卷相机与胶卷的诞生历史

十九世纪初,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板摄影法,标志着摄影术的正式诞生,而摄影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则归功于135胶卷的诞生。

到2010年,135胶卷已经度过76年的春秋。

在将近一个世纪间,135胶卷留给摄影爱好者的美好回忆是永恒的。

虽然数码影像技术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影像生活,但是135胶卷作为经典之作,在很多发烧友心目中仍然拥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这里,我们就来回顾一下135胶卷的历史,重温135胶卷的光荣与梦想。

35mm胶卷的诞生早期的感光底片均为湿片,需要拍摄后马上冲洗。

柯达的创始人伊士曼正是看到了其中的不足,将自家的厨房作为实验室,不断尝试,终于在1878年研发出明胶干板。

1881年,年仅27岁的伊士曼用550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设立工厂(即柯达公司的前身)生产干板。

1885年,乔治·伊士曼推出第一卷伊士曼胶卷,使摄影成为一种大众艺术和娱乐方式。

但早期的胶卷使用硝酸盐片基,易燃、安全性差。

伊士曼再次对胶卷进行改革,于1908年推出醋酸纤维片基。

至此,胶卷已经逐步走向成熟,摄影术的新时代来临了。

35mm胶卷因高度为35mm而得名。

它最早用于拍摄电影。

1912年,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开始研究如何利用这种当时较为常见的胶卷拍摄静态照片,并成功研发出35mm相机。

早期35mm胶卷片盒与胶片是分开销售,片盒规格由相机厂家自行定义。

用户需要购买片盒后,在暗房中将电影胶片的片头剪去,再自行装配、卷片。

当时的片盒被设计为可重复利用式的,虽然可降低使用成本,可是使用上较为繁琐,在技术上形成了一道坎,制约着普通消费群体的使用。

35mm相机之父奥斯卡·巴纳克“1”的含义1934年,柯达推出135胶卷。

135胶卷片盒采用一次性设计,出厂时片盒内已经包含有胶卷,用户无需担心自行无法安装或由于安装的问题导致胶片曝光。

同时,135胶卷不仅使用方便,而且由于片幅适中,性价比较120胶卷更高。

德国PRAKTICA F.X3型、mat型和EDIXA FLEX型、

德国PRAKTICA F.X3型、mat型和EDIXA FLEX型、

/ 2022.08德国PRAKTICA F.X3型、mat型和EDIXA FLEX型、mat reflex s型四款系列化135单反相机图文|雨晨倩世界照相机的发展,从早期的古董相机时代到经典相机时代。

1970年前后,开始进入到现代相机流行的新时代,其主要的标志是平视旁轴35mm相机逐渐淡出了相机市场,代之而起的是135、120单反相机和彩照热的兴起。

现代135单反相机流行的初期,以全金属、全机械、结构复杂、功能完善、品牌众多、机型众多为主要特征,这些相机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德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

135单反相机成为当时流行的机种,它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图1 宾得135单反相机图2 普拉提弗莱克斯135单反相机现代135单反相机的确立和流行,应该始于1957年日本旭光学公司(宾得公司的前身)首推上市的ASAHI PENTAX(图1)。

该机的主要特点是:全金属全机械制造;五棱镜眼平取景器;布帘快门B、1s~1/1000s;标准的M42螺纹接口;安装有Takumar 55mm F2高素质大口径镜头;有手动M和自动A光圈转换;反光镜可以瞬时复位。

日本宾得公司首创的这台设计先进、功能完善、结实耐用的135单反相机,也就成为世界M42螺口135单反相机具有标志性和结构、功能标准化的基本模式。

此后,宾得公司生产的系列化M42螺口135单反相机深受广大摄影爱好者的欢迎,风行多年、历久不衰,时至今日,M42螺口135单反相机已成为经典135单反相机收藏、研究和使用的热门。

现代化135单反相机标志性和标准化的模式是由宾得公司推出的ASAHI PENTAX M42螺口单反相机所确立,时间是1957年。

追根溯源,这款宾得螺口135单反相机可以认为它是1938年德国KW公司推出的普拉提弗莱克斯135单反相机的延续和一脉相承(图2)。

这台采用腰平取景设计的普拉提弗莱克斯135单反相机,其外观和结构既不同于1936年世界第一款德国依哈格公司的爱克山泰,也与苏联1936年的斯波特135单反相机的外观和结构有本质上的不同,这是一款全新设计的135单反相机。

德国AGFA_SUPER_SOLINETTE、AKARETTE和DeJUR_D-1三款135旁轴相机

德国AGFA_SUPER_SOLINETTE、AKARETTE和DeJUR_D-1三款135旁轴相机

德国AGFA SUPER SOLINETTE、AKARETTE和DeJUR D-1三款135旁轴相机图文|雨晨倩在世界照相机的发展中,德国徕卡35mm相机的发明和成功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然而,徕卡相机从酝酿到成功上市所经历的漫长时间和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巨,在相机研制和生产的历史上,大概也是史无前例。

如此小的底片画幅能放制出清晰度很高的大幅高品质照片成为徕卡相机成功的主要原因。

因此,徕卡相机也就成为了135高端相机的象征。

徕卡相机的出现必然也会引起世界各国相机制造商的极大关注,但属于阳春白雪的徕卡相机价格昂贵,是广大摄影爱好者难以承受的。

因此,研制和开发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使用的质优价廉的普及型135相机便提上了日程。

此时,实力雄厚、主要致力于研制和开发普及型相机和推销感光材料的美国柯达公司看准了135相机的发展前景,在1932年及时地收购了一家位于德国斯图加特、技术力量雄厚但面临破产的纳格尔相机公司,实现了资金与技术的强强联合,共同开发研制普及型135相机。

经过短短的两年时间,美国的柯达公司就向市场推出了一款质优价廉的柯达莱丁娜135相机(图1)。

这台使用方便、结构精密、镜头素质一流的新机型一经上市就受到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的欢迎。

柯达公司也因此设计了135相机使用的标准暗盒和135胶卷的标准长度,为其后135相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普及型的柯达莱丁娜135相机的成功为日后系列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这款著名的品牌相机一直生产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

系列化的生产时间长达三十多年,成为照相机发展史上为数不多的历史名机之一。

图2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柯达莱丁娜的精品高档机型柯达莱丁娜Ⅲc的外观。

这台相机做工之精良、功能之完善,堪称相机中的艺术品,深受相机收藏爱好者的好评和喜爱,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欣赏效果。

除此之外,历史上普及型135相机曾有过大量的生产,特别是在二战以后,德国涌现出了大批的135相机制造商,生产的135相机品牌、机型很多,数量庞大。

单反相机的九个历史阶梯

单反相机的九个历史阶梯

单反相机的九个历史阶梯数码单反相机之所以进入门槛高,是因为其需要丰厚的技术积累,没有传统单反的设计生产经验,很难涉足。

单反相机从出现到现在经过了多长时间的历史?它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和革新?单反最终会往何处去?本文将为你解答这些问题,重现一个单反发展的清晰脉络。

一、135单反相机的出现实际上单反这个结构出现的非常非常早,甚至早到了相机出现之前,学过美术的朋友们都知道那个利用一片玻璃反射而临摹实物的创作方法,这就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单反结构了,在照相术发明之后,1861年,英国人托马斯·萨顿(Thomas Satton)则发明了具有相似结构的,于摄影镜头和感光元件之间装置有45°角反光镜的照相机,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胶片,所以感光材料使用的是涂抹了卤化银的干板。

托马斯.萨顿的单反相机135单反相机则是在确立了35mm摄影用135胶片标准之后出现的,1936年,Ihagee公司制造第一台135单镜头反光俯视取景相机Kine Exakta。

下面是Ihagee公司第二型Kine Exakta的照片,它在1938年上市。

在1936年出厂的第一型Kine Exakta十分罕见(因为生产量很少),品相好的差不多都在收藏家手中,偶而在二手市场上看到的不仅要价奇高而且品相令人伤心。

不过1936年的第一型和1938年的第二型差别不大。

和现代单反相比,这台相机在结构上有很大区别,它是俯视取景的,而并非现在的平视取景型,1936年五棱镜还没有用在相机上呢,暂时先凑合了吧。

Kine Exakta与往后的Exakta主要机型有一个有趣的功能。

在机底处有一个小缧丝把它转松后向外拉,就会带动一片小刀片把在相机内的底片切断,于是没照完的部份留在片匣中,照完的部份得要在暗房中取出,于是照完的部份就可以冲洗了。

其实要说到135单反相机的出现,推动力量和直到现在推动它发展的力量都是同一个:体育摄影的需求。

旁轴135相机一经推出就因为携带和使用方便而在新闻用户中流行开来,一些纪实摄影的大师也应运而生,不过旁轴相机限于结构,使用焦距超过135mm的镜头非常困难,而为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需求,各大镜头厂都纷纷推出了长焦镜头,比如Zeiss的Olympia Sonnar 180mm f/2.8就是典型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单反相机也就应运而生了。

K卡口的演变

K卡口的演变

K卡口的演变--------------------------------------------------------------------------------作者:PnP1编译,Xitek校对发表时间:2000年7月18日--------------------------------------------------------------------------------从M42到插刀旭光光学公司最早的4架单反机诞生于1951年至1957年。

他们使用了螺丝卡口(M37×1,直径37mm,螺距1mm)。

这4款相机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

于是在1957年,一种新的螺丝卡口被用于“旭光潘太克斯”相机,并被称为标准螺丝卡口(通常称M42卡口,因为其42mm的直径,螺距依然是1mm)。

在1961年,旭光潘太克斯S3相机面世,采用了一种改进过的标准螺丝卡口,可以全开光圈测光,值得称道的是,这个新的卡口是完全向下兼容的。

1975年,当潘太克斯意识到M42的缺点后,插刀式K卡口的雏形登场了,此后,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的特性,诸如程序曝光、自动对焦、电动变焦。

但是并未牺牲与最初型号的兼容性。

因此,一只K口镜头,不论它是哪一类型的K口,都可以卡在任何类型的K口机身上。

PENATX的K卡口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这种插刀式卡口于1975年取代了M42(螺丝口),并一直沿用至今。

它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PENTAX在增加新的功能时,做到了新老技术完全兼容。

除了很少几个例外,所有的自K卡口诞生以来的PENATX 35mm器材都能通用。

[注:有两个机身-镜头兼容性的例外情况:为了降低成本,PENTAX将最低端的MZ/ZX机身设计成只能用带“A”档的镜头(SMC-A、SMC-F和SMC-FA)且选定“A”档时才可正确测光。

不满足此要求的话,MZ-50/ZX-50会发生欠曝,而MZ-30/ZX-30则完全不能正常工作。

美能达时代(镜头篇)

美能达时代(镜头篇)

美能达时代美能达最初的Alpha 自动对焦镜头并没有使用G 头的标志,但后来被作为G 头的已经出现,它们是300/2.8 APO 和600/f4 APO。

而1988 年美能达发布第二代自动对焦镜头的时候,35/1.4、85/1.4、200/2.8 APO、80-200/2.8 APO 已经在此时面世,但此时它们还是没有被称为G 头。

此时美能达自动镜头群已经达到30 多只,具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自动镜头群阵容。

1991 年,美能达研发第三代AF 相机,同时投放第三代的Alpha 镜头,比如世界唯一的AF RF 镜头;唯一AF 且Zoom 的大于 1 的放大率的微距镜头。

1992 年,美能达推出具备电动变焦能力的相机、镜头,同时采用G 头的标志。

除了上面的6 只镜头,又发布了唯一一个标变:28-70G。

此时,G 头一共有7 个。

AF 35mm f/1.4G、AF 85mm f/1.4G、AF 28-70mm f/2.8G、AF 80-200mm f/2.8 Apo G、AF 200mm f/2.8 Apo G、AF 300mm f/2.8 Apo G以及AF 600mm f/4 Apo G。

其中,定焦 5 个,变焦 2 个;除35G 外,都集中于中长焦。

1995 年,美能达发布17-35/f3.5 G、300/f4 G。

17-35G 成为唯一只广变镜头。

1998 年,美能达发布顶级相机--- 9xi,同时发布400/4.5 APO G 镜头,以及众人称颂的135 STF。

这也是迄今唯一一支STF 镜头。

其焦外、虚化魅力达到极致。

2000 年,美能达发布具备最先进电子技术的Alpha-7 相机,同时发布200 MACRO G 镜头,这是唯一一支微距的G 头。

2003 年,美能达发布最后一支G 头:70-200/f2.8 G SSM。

从此再也没有新的G 头面世。

几年后美能达出售相机事业部给SONY,G 头也全部成为历史。

经典标头

经典标头

经典标头文/谭欣图/来源于网络50MM作为标头焦距的称谓是源自徕卡之父——奥斯卡巴纳克创造了36X24MM这个胶片规格,对于135相机来说,由于镜头卡口到成像平面的距离和胶片像场大小的因素决定,视角在57°~40°之间的镜头,其视场角及成像的透视关系比较接近人眼;同时,焦距在40mm至60mm之间的焦段与35mm胶片对角线长度相当,因此这个焦段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能够再现最自然的视觉效果,具有接近真实的现场感。

“标头”作为最不可忽视的焦段,各大厂家都在“标头”领域展示了自己最尖端的光学成就,也造就了一批令人不可遗忘的经典名镜。

1913年的德国,徕兹公司的一名电影摄影机的研制人员,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是,酷爱摄影尤其是对灵活的纪实性摄影情有独钟,对当时唯一可用的大型机背取景相机的庞大身躯和缓慢的取景方式所带来的限制和不便深有体会,结合电影胶片的技术和规格,巴纳克制造出使用24mm×36mm规格胶片的相机Ur-Leica, 开启了摄影的新纪元。

而与它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是其上配备的50mm Kino镜头和6片式的42mm Mikro-Summar 1:4.5镜头,这应该是135相机最早的标头。

在德语中。

前缀“Ur”有“远古”“最早”的含义,为Ur-Leica“徕卡之母”配备的镜头,也是日后135相机标头的始祖,为日后135相机镜头的研发和制造提供了重要依据。

标头的发展历程也是光学结构的发展历程,从最简单的COOKE型三片结构到后来的双高斯对称结构,都造就了标头最终完美光学的呈现。

标准镜头按照镜头的镜组结构来区分,可以分为非对称性结构和对称性结构。

最简单的非对称性结构镜头仅有一片薄凹凸透镜,以光学塑料为原料制造的单片透镜在一次性相机上被广泛使用,在F/14的光圈下能得到较好的像质;双胶合型透镜,孔径可以达到F/11或过小,可以初步消除色差。

COOKE结构三片库克(Cooke)型镜头,孔径可达到F/3.5,可以消除全部初级像差,又称正光镜头。

浅谈宾得在产135单反镜头群

浅谈宾得在产135单反镜头群

————午后的阳光洒在我的椅背上,柔柔的,暖暖的。

PENTAX K10D, DA18-55. 【前言】宾得作为胶片时代日本相机产业的霸主、作为全球唯一一家产品线横跨110、120、135三大系统的相机厂商,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辉煌的业绩。

宾得发明了单反相机的五棱镜系统,1957年推出了全球第一部搭载五棱镜的135单反相机“Asahi Pentax”,上世纪60年代在全球较早推出配备TTL测光功能的单反相机;宾得首先研制出了相机自动对焦系统,并于1981年发布了全球第一款自动对焦135单反相机ME-F以及全球第一只自动对焦135单反镜头AF Zoom 35-70/2.8;宾得第一个研制出了相机内置闪光灯系统,并于1987年发布了全球第一部内置弹出式TTL闪光灯的自动对焦135单反相机SFX。

尽管如此,宾得长期以来重研发、轻销售的经营策略在数码相机时代来临时显示出了其自身局限性,在中国大陆地区用户群逐渐萎缩,而受自身产能限制,所能提供单反相机种类和镜头群规模也有所下降。

2009年,宾得K-7、K-x两大数码单反机型的发布取得了较大成功,不仅K-7在中端及中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而且低端的K-x通过提供多种机身色彩、内置滤镜和特色功能,也以其易用性、可玩性抢占了大量入门级市场。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于宾得的关注又重新升温,但很多用户对于宾得的发展史及现有镜头群却已经颇为生疏了。

因此,我特别撰写了这篇文章,以向广大用户简要介绍宾得135单反相机发展史和镜头群情况。

这篇文章适合正打算购买宾得单反相机和镜头的用户、以及刚刚购买了宾得单反相机和镜头的新用户阅读,本文能够帮助这些用户尽快上手。

考虑到二手市场的复杂性以及很多新用户无暇顾及二手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了简明扼要,本文对于宾得简史的介绍重点主要放在进入自动对焦时代以后的历史、对镜头群的介绍重点放在在产镜头群上。

本文仅依靠宾得官方2009年末提供的镜头综合样本手册等少数有限的参考资料写成,有很多描述完全是凭记忆,因此难免有谬误之处,欢迎各位宾得资深用户指正,共同完善本文。

尼康 NIKON 尼克尔镜头 序列 历史 为了寻找40年前的牛标头 备忘录

尼康 NIKON 尼克尔镜头 序列 历史 为了寻找40年前的牛标头 备忘录

简单年表1959年开始的Auto系列1977年后的Ai和Ais系列1985年AF系列AF-S G系列(性能八错,但是镜头很复杂,不知道耐用性能都能和老古董比)让人称奇的是,Auto系列在二手市场上还很常见价格也不错~也许她就是我的第一个目标了~AUTO手动标头呵呵~.下面是查阅的资料/showthread.php?threadid=606564里面有很多镜头拆解图解,很牛很强大/html/info/wuji/200902/13-12150.htmlauto 物语 auto头精华的介绍贴作者:哈里·卤鸭/product/200905/27-19635_5.html无忌专题:尼克尔列传 ,也是强帖我试验着按顺序摘录~~算是我自己笔记和总结,摘录的图不全,请直接看原帖~1959年 Auto系列镜头“Auto镜头” 的完整定义:自动收缩光圈的F卡口镜头。

尼康1959年高姿态发布大F专业单反相机同时期发布的第一批有4只镜头:Auto S 3.5cm/2.8、Auto S 5cm/2、Auto P 10.5cm/2.5、Auto Q 13.5cm/3.5,这四兄弟有个名字叫“Tick mark lens”外观上跟后来的Auto有点小区别:使用英尺标示和代表红外距离标志的红色字母R。

这一套四支最初的Auto镜头现在已经成了收藏的珍品,无处寻觅。

加上稍后还发布了一只超广角nikkor-O 2.1cm/4。

F卡口系列镜头正式走入人们的视野,而且一开始就涵盖了从超广到中长焦段。

1974年最后一支Auto P.C 800mm/8大炮发布,nikkor镜头不再使用Auto标识。

其间一共生产了超过80款Auto镜头。

非Auto的F卡口镜头只有3只:nikkor-O 2.1cm/4,Micro nikkor 5.5cm/3.5,nikkor-T 10.5cm/4有意思的是,当年为了节约成本或是技术原因而推出的F卡口非Auto镜头,现在在二手市场上已经无一例外的变成稀缺收藏品。

回顾德国135型经典折叠相机的设计演变与审美特质

回顾德国135型经典折叠相机的设计演变与审美特质

回顾德国135型经典折叠相机的设计演变与审美特质薛勇照相机作为影像记录工具,存在已有一个多世纪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目前在人类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从拍照手机、卡片机到专业单反机品种繁多并涉及不同的领域。

从1839年法国人盖达尔发明银版摄影法到今天,整个相机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后兴起的工业设计一路走来的。

从最初的大型干板箱式相机到胶片折叠相机、早期的机械旁轴和单反相机,演变至目前的数码相机。

历经了多个时期,且都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设计思想和审美情趣。

纵观照相机的发展历程可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相机的初创期,从1839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箱式干板式相机。

第二阶段为相机的发展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主要是皮腔折叠胶片和旁轴胶片机械相机。

第三阶段为相机成熟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末,主要是单反和旁轴胶片机电相机。

第四阶段为相机数码技术应用期,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照相机是工业制造及高科技应用的集中产物,在人类工业设计和制造领域极具研究价值。

德国作为早期照相机的研发和生产中心,有着众多文明世界的生产厂家,如:Zeiss·ikon蔡司·伊康、Leica 莱卡、Voigtlander 福伦达、Rollei 禄来Ihagee AG依哈歌、Agfa 爱克发、林好夫 Linhof等对相机的制造和推广有着重要意义。

加之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 1907—1935)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包豪斯学校(Bauhaus 1919—1933)的成立,开始通过理论和实践来实现工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德国式的设计理性,出产的工业产品更是以设计严谨、高质量、高性能而著称。

本世纪二十至五十年代,德国一直雄踞世界照相机制造王国的宝座。

生产的照相机以设计精巧、结构合理、工艺精良、质量可靠而闻名于世。

其中135型皮腔折叠相机是众多相机种类中的一员,其采用35m小画幅胶片成像,皮腔折叠原理来设计机身,由于此类相机体积小,工艺复杂,结构精巧,造型多变成为德国二战前后相机制造史上的经典之作,为世界早期机械相机设计发展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并成为不朽的经典,象征着德国照相机设计制造的昔日辉煌。

135单反相机介绍

135单反相机介绍

135单反相机老式单反135照相机135相机就是指35mm相机,它的名称的由来是根据底片宽度为35mm得来的。

为了统一相机的标准,柯达公司×制定了1XX名称制定的标准,所以后来有了110相机、135相机和120相机。

135胶卷采用的是35mm电影胶片,35是其宽度,那么,前面那个1是怎么回事呢?Oscar Barnack设计的莱卡相机首先使用35mm电影胶片,但是一开始胶片必须先装进可重复使用的暗合里,把片头剪去,才可拍摄。

1934年,柯达公司引入了一次性的135胶卷盒,这实际上是德国斯图加特的Nagel相机厂的发明,柯达收购了该厂。

柯达于1935年正式推出135柯达彩色胶卷。

所以,135的那个1是指有别于可重复使用暗合的一次性暗合,135胶卷的完整定义则为“采用一次性暗合的35mm胶片”。

135胶卷一般为一卷36张,120因机背不同分有6×6、6×7、6×9、6×10等画幅,所以120胶卷可以拍9-12张照片。

4×5、8×10大画幅相机使用的是单张的页片,一次拍一张或两张胶片。

单反相机原理单反的全称是单镜头反光,单反相机就是取景方式采用单镜头反光方式取得物像进行观察拍摄的相机。

单反相机的取景器称为TTL(Through The Lens)单反取景器。

这是专业相机上必备的取景方式,也是真正没有误差、通过镜头的光学取景器。

这种取景器的取景范围可达实拍画面的95%。

惟一缺点就是如果镜头过小,取景器会很暗淡,影响手动对焦。

幸好现在都具备自动对焦,这一点已无大碍。

当然,如用了TTL单反取景器,为了不使取景器过暗,厂家自会用大口径高级镜头,所以目前单反相机的镜头普遍较大,就是这个因素造成的。

结论:从取景器中看到的影响是通过:一次反射(面镜)、二次全反射(五菱镜)CCD获取图象信息是当拍摄的瞬间面镜弹起来,然后打开快门暴光的。

常常听人说“单反相机”,单反究竟是什么呢?单反就是指单镜头反光,即SLR(Single Lens Reflex),这是当今最流行的取景系统,大多数35mm照相机都采用这种取景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5相机镜头卡口进化史1913年,德国中西部一个叫威兹勒的小镇,徕兹公司(Leitz,徕卡的前身)的首席光学技师奥斯卡•巴纳克按人眼的视角设计了24mm×36mm底片画幅的小型相机,这台采用42mm定焦镜头、1/40秒固定快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的相机是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也是徕卡的第一部照相机,总共生产了两台,后来人们称之为“原型徕卡”(Ur-Leica),135相机的历史由此展开。

不过,135单反相机的历史则直到20多年后的1935年才拉开帷幕。

那一年,前苏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135胶卷的单反相机斯勃特(Sport)。

这种相机影像左右倒置,需要俯视取景,使用非常不便。

1936 年,德国Ihagee的Kine-Exakta单反相机诞生,这台相机在技术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包括第一次实现了闪光与快门的同步,使用卷片把手上弦和过片等,很多资料都视这台相机为世界上第一部135单反相机。

1949年,东德蔡司发表了Contax S单反相机,它首先采用了五棱镜取景技术,彻底解决了反射式相机取景影像左右倒置的关键性问题,成为相机发展史上第一架名副其实的单反相机。

它基本实现了无视差取景,并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单反相机产品。

这台相机采用42mm直径的螺丝接口系统(通常称M42口,为标准螺丝接口),从此拉开了M42螺口时代的序幕。

M42螺口单反相机从1949年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末结束共经历了近30年的历史,直到宾得放弃螺口转而改用K型卡口才终止了 M42 的命运(尽管潘太康等采用M42螺口的单反相机直到80年代末仍有生产,且近几年Cosina生产的复古福伦达同样采用M42螺口,但这毕竟已经不是时代的主流)。

在M42螺口盛行期间,康泰时、宾得、潘太康、百佳、雅西卡等厂家总共生产了上百部机身,镜头更是不计其数,至今仍是市场保有量极大的体系。

M42螺口的机身可以接上任何厂家生产的M42螺口镜头,而所有的 M42螺口镜头几乎全部都是全金属设计,做工考究,成像出色。

不过,因为螺口镜头需要像螺丝一样拧在机身上,必然带来拆卸的不方便。

而且,随着单反相机的不断发展,镜头需要传递的数据越来越多,螺口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终被抛弃。

与之相反的是卡口。

卡口因为有技术专利,通用性不如螺口,所以早期没有螺口繁荣。

1959年,在135单反相机的发展史上也是值得浓墨重彩抒写的一年。

这一年,尼康、佳能、美能达这三大日本相机厂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款135单反相机。

尼康F是尼康第一台135单反相机,也是尼康第一台专业单反相机,从此开始建立了尼康神话,也拉开了尼康F卡口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序幕。

佳能第一台135单反相机是Canonflex,相比尼康大F要逊色不少,因为佳能当时的重心仍然在专业旁轴,对单反相机的发展估计不足,也没投入太大精力。

SR-2是美能达第一款135单反相机(当时美能达宣称“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光圈自动与卷片杠杆连动,过片的同时可以自动调整光圈的相机”),也是美能达40多年单反相机生产历史的起点(也有资料称SR-2是1958年发布,1959年首次亮相)。

这三台相机都采用的是各自的卡口,而非通用性更好的螺口。

到目前为止,135单反相机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从螺口到卡口,从手动对焦到自动对焦,从传统单反相机到数码单反相机,135单反相机的卡口可谓是几经变迁。

下面,笔者将重点阐述主要的135单反相机生产厂家卡口、镜头的类型,及其演变历史。

佳能(Canon)佳能是一个锐意进取的厂商,在单反相机的发展初期并不如尼康和宾得,不过一次次的技术创新终于把佳能送上了单反王者的宝座。

当然,其为此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单单相机卡口就经历了4次改口。

上面已经提到,佳能早期的精力主要放在生产旁轴相机上,赶超徕卡是它的目标。

不过当徕卡M3发布以后,连佳能都觉得赶超徕卡的目标太不现实,不过佳能在旁轴相机领域限得太深,以致于一开始研发单反相机时远远落在了后面。

佳能单反相机的卡口也经历了多次改变,直至目前的EF卡口。

首先,伴随佳能首款单反相机Canonflex登场的是R卡口。

这是一种三爪式的卡口,它通过镜头一侧套管式的固定圈旋紧来固定。

R卡口是佳能最早着手的大口径化卡口,其将旁轴照相机的39mm内径一下子扩大到单反相机的48mm。

从镜头设计的角度看,R卡口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进步,毕竟大口径给了镜头设计师更大的设计自由度。

佳能这种持续增加单反相机卡口口径的做法使得它可以设计很多大口径的镜头,比如后来的50mm F1.0L、85mm F1.2L 和200mm F1.8L等。

不过,三爪式R卡口安装的便利性不如插刀式,而且无法适应全自动开放光圈TTL测光也是它最大的硬伤。

所以,1963年佳能用可以收缩光圈进行TTL测光的FL卡口取代了R卡口。

FL卡口采用其他厂家普遍采用的设计,也就是利用镜头内弹簧拉动光圈页片联动机身上的拨杆随时可以收缩到设定光圈,这是为对应TTL收缩光圈测光而开发设计的。

FL卡口还将镜头内所带的自动光圈收缩机构进行了简化,镜头本身可以做的更小。

然而,FL卡口也没有获得成功,以至于当时佳能在单反相机领域远不如尼康,甚至落后于美能达,在照相机业界的底层苦苦煎熬了8年。

1971年,佳能再一次改口,用先进的FD卡口取代了FL卡口。

FD卡口在以往自动光圈拨杆的基础上增加了光圈值信号拨杆、开放F值信号触点、AE切换触点。

所以,FD卡口不仅仅适应TTL开放测光,而且从设计伊始就立足于对应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

我们不得不佩服佳能的远见卓识,依靠FD卡口,佳能夺回了以前所丢失的单反市场份额,并逐渐与尼康平起平坐。

时间到达1979年,佳能将双卡式的FD卡口进一步改成插刀式的NEW-FD卡口,不过这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改口。

1987年,当遭遇了1985年的美能达α-7000的冲击波之后,佳能拿出了EOS 650机身,并对自己持续了近28年的卡口做了一次最彻底的清算,也就是用EF卡口取代了FD卡口。

EF卡口这是一个完全电子化、大口径化的先进卡口,它没有任何机械式信号传递机构,只靠机身上8个、镜头上7个电子触点就可完成所有的信号传递并提供电力,因此镜头内可以安装驱动马达。

另外,为了不给以后的发展留下祸根,佳能还采用了当时业界单反相机中最大的卡口口径——54mm,这不仅可以尽情开发各种大光圈镜头,同时也可以通过转接环接驳其它厂家、其它卡口的镜头。

需要说明的是,佳能为APS-C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专门开发了新的EF-S镜头,不过EF-S算不上一个新卡口,只是新的镜头类型而已。

尼康(Nikon)大家都知道尼康F卡口已经历经40多年的风风雨雨,从MF时代一直跨入AF时代,贯穿了从单反相机“刀耕火种”到“数字化”的时代。

F卡口的内径是44mm,近似于35mm胶卷对角线的长度(43.27mm),其意义是可以将从镜头射入的光线完全投射到35mm胶片上。

自1959年尼康F单反相机问世以来,F卡口以其稳固的姿态被继承下来。

到目前为止,它以其独特的方式稳步地完成了TTL开放测光、开放光圈值的自动补正、程序模式的对应以及AF的实现等等进化。

不过,尼康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譬如F卡口的内径只有44mm,差不多是135单反相机里最小的,相比佳能EF卡口的54mm内径整整小了10mm,这一方面使得尼康机身很难转接其他品牌的镜头,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生产超大光圈镜头的难度。

否则,以尼康的造镜工艺,我们今天可能就会看到F1.0光圈的尼康单反镜头了。

Nikkor镜头的惊人之处在于它不但保持了卡口形式的不变,而且通过增设机械性的信号传递机构不断丰富功能。

为此,包含在设计上的变更和镀膜方式的改良,版本的升级在不断进行,即使是同一焦距的镜头也有数种版本同时存在。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尼康主要有哪些类型的135镜头吧。

尼康F采用插刀式镜头卡口,这种结构也一直保持不变沿用至今。

随Nikon F机身一同发布的那些镜头,只是简单地称为Nikkor镜头,一般镜头上都带有“Auto” (指的是光圈叶片自动收缩)、焦距(早期的镜头以cm显示,后来才改成mm)和系列号。

发布于1977年的AI(开放光圈值自动补正方式,Automatic Maximum Aperture Indexing)镜头是NikonF卡口的第一次大变动。

它采用了一种新的测光联动技术。

过去是当镜头接到机身时,必须手动将光圈设到最大,或者先将光圈拧到最小,然后开到最大,才能实现自动光圈收缩。

而新系统则能自动指示机身,使得镜头更换更加快捷。

1981年,为了用机械方式实现光圈优先(以至程序模式)的功能,AIS镜头取代了AI镜头。

AIS和AI镜头的光学结构、甚至外观都没有太大变化,区分两者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刻度上最小光圈值的颜色,AIS镜头呈橙色,在AI镜头上则是蓝色。

1978年,伴随尼康EM机身的上市,尼康还发布了低价位的E系列镜头(Series-E)。

这些镜头性能都很高,但整体不能和对应的Nikkor镜头相比,不过有些E系列镜头却受到高度评价,如75-150/3.5E,在停产很长时间以后的今天仍然非常抢手,50/1.8也被证明极其优秀,后来更是以AI-S和AF形式出现。

1983年,尼康第一台自动对焦相机F3AF上市,这台相机其实是在F3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自动对焦组件,保留了F卡口。

伴随这款相机发布的还有两支镜头:AF80mm F2.8和AF200mm F3.5 IF ED。

某种程度上,F3AF是个实验系统,无论是机身还是镜头。

AF卡口首发于1986年,大多数早期镜头都是基于AIS和E系列镜头设计,但后来的镜头则在光学系统上为自动聚焦进行了优化,逐渐演变出D型和G型镜头。

D型镜头是在1992年随F90上市的,这些镜头采用新的电子设计,可为机身的高级测光功能提供焦点距离(distance,D)数据,使得机身可以计算闪光指数,从而改善闪光摄影。

这类镜头很容易识别,从镜头名称和镜身上的标识“D”就可以区分。

第一只G型镜头是2000年发布的,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取消了光圈调节环,光圈只能通过机身进行调节,所以与早期的机身是不兼容的。

早期的G型镜头都是塑料镜头,也因此被称为“狗头”。

不过目前尼康有将G型镜头推广的趋势,生产了一批高素质的G型镜头,如“小竹炮”AF-S VR 70-200mm F2.8G。

另外,尼康在1998年还发布了P型镜头。

P型镜头看起来和AI-S镜头是一样的,但这些镜头却拥有AF功能,代表产品有500mm F4.0 IF ED、1200-1700mm F5.6-8.0 IF ED和45mm F2.8。

针对APS-C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尼康还于2002年发布了专用于这类数码单反相机的DX 镜头,这类镜头是无法接驳到尼康传统相机上的,否则在广角端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暗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