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

合集下载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 (1)一、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1)二、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哀愁 (4)三、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6)注释 (7)参考文献 (7)[论文摘要]清照是南宋著名的词人。

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

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

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

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关键词]清照词闲愁离愁浓愁哀愁论清照词的愁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词人,省人。

她的父亲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轼。

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

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

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清照自小便有诗名。

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清照与太学生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

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下。

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不久她的丈夫明诚病死,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州(今),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

“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

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

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

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导语:李清照的月满西楼作于与丈夫远离之后,寄托着不忍离别的伤感之情,以下是由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李清照《月满西楼》赏析一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表现了作者寂寞忧郁的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她后期词作中的杰出代表,深刻反映了她在北宋未年动荡时期,历经国破家亡、丈夫离世等重大变故后的孤寂落寞与悲凉愁苦心境。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作品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苦苦寻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天的天气,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最难休养调理。

喝几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竟然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可以摘取?孤独地守在窗前,一个人怎样才能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2、注释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损:表示程度很深。

堪:可以,能够。

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三、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

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要分析了李清照在其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愁绪。

引论部分着重分析了李清照词中的愁与其他词人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差别与原因;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个人生活、国事变迁所表现的感情与沉痛从而揭示其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

结尾,补充说明透过李清照词中的愁,我们看到了什么和应该欣赏的方向。

关键词:闺愁、离愁、闲愁、家愁、国愁引论:李清照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她能书会画,文学方面诗、词、散文兼长,但以词尤工。

李清照的词主要内容是抒写她个人的生活与情怀,可以说是她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的诗的记录。

由于生活遭遇、思想感情的变化,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可以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词主要是表现其作为一个少女少妇的生活,表现其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词的基调是开朗、欢乐的,但闺愁闲怨也时有流露。

在许多词家把“诗言志,词言情”的文学理念十分推崇的当时,抒写闺愁闲怨的词并不少(尤见“花间”、“婉约”),但都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出之。

李清照的词却是女性思想感情的自我表现,因此对女性的感受抒发得更加细腻、深切,也更动人。

词是最富女性美的一种文体,李清照作为一位词坛奇女子、闺中伟丈夫,是把词的美发挥到极致的高手之一。

她在词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抒情主体意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李清照后期的词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但她的词与同时代其他爱国词人所表现出的悲愤、愁苦或慷慨激昂又有所不同。

她不是一个人站出来历数时代的不幸、社会的痛苦,民生的愁怨,而是以自己做为抒写的主体,在自己凄凉的身世中,包含了国破家亡的深愁与悲歌,因此,李清照的词更具有超时空的感人魅力。

当然,李清照词的内容绝非“一个‘愁’字了得”,而她的词中的“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手法都与其他词家有所不同。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

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

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引言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

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愁本身是抽象的,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

要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必借有形之物予以名状。

李清照的词,最使她扬名千秋的就是她的《漱玉词》,《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书写愁苦情怀的占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他诸如“泪”、“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所以,易安词始终流露出一种浓郁的感伤情调。

而这一哀愁的情绪由作者李清照借有形有色之物表现了出来,使词中的愁变得可感可触。

李词中常用的意象有花、酒、泪、雁等。

虽然意象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都表现出词人内心深处的万般愁情。

一、用花表现愁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

对花的欣赏、关注,曾是她少女生话的重要内容;花,也曾牵动着她的少妇情肠,寄托着她的.深情相思;咏花,更是她晚年孤苦无助,满是创伤生活的心灵外化。

花之所以被采集词人笔下而寓象征意义,是因为她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藉,一种意象的物象,赋予其人的情感来表情达意。

因为它们必然随着时间的消磨,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风吹雨打而枯萎、而凋谢。

唯其如此,美好纯洁的价值才显得更加美好,由此引起敏感的词人无限感慨,随即产生了一番惋惜,万般呵护之情感。

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

早年闺阁词《如梦令》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意浓睡之中,词人的潜意识却处在关注着风雨中的海棠花,想到经过一夜的急风疏雨的吹打,海棠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凋谢了。

“绿肥红瘦”蕴集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开的无限惋惜之情,从中亦不难体味到一个花季少女为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感伤不已的心情。

无论是她作于中年的《醉花阴》词中所云:“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是晚年的《声声慢》所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都让我们在凄怆的哀伤之声中品位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别情佳作。

全词通过女词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揭示了中华民族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共性,展现了她精湛的审美传达技巧。

一、作品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粉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飘零,水独自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2、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

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三、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

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李清照诗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审美赏析

李清照诗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审美赏析

李清照诗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审美赏析李清照诗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审美赏析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李清照诗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审美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①瑞脑:龙脑香。

②金兽:兽形铜香炉。

③纱厨:有纱帐的小床。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审美赏析李清照的《醉花阴》是其婚后所作。

在词作中,抒发了词人在重阳佳节时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据说,这首词还有一段佳话。

据记载,赵明诚婚后外出做官,李清照想念赵明诚,就把这首词寄给丈夫赵明诚,以表爱意。

赵明诚接到之后,不服气,决意要与李清照比试比试,于是三夜闭门不出,也不许任何人打扰,苦苦思索,终于写了五十首词,并把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混于其中,叫来朋友陆德夫来评判。

最后,思索良久的陆德夫说,还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好。

赵明诚傻眼了,不得不服自己的夫人。

这虽然是逸闻轶事,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李清照的才能。

这首《醉花阴》如下:。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片写词人独自生活中的苦闷与寂寞。

首先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

”“永昼”即漫长的白天。

其意思是说,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薄雾浓云。

其中,一个“愁”字,不但写出了“薄雾浓云”似如“愁眉紧锁”的状态,而且也写出了词人愁闷难过的心态。

接着写道:“瑞脑消金兽。

”“瑞脑”是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指兽形的铜香炉。

声声慢每一句的赏析

声声慢每一句的赏析

声声慢每一句的赏析李清照的《声声慢》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运景入情,以放纵之笔写悲怆情怀,满纸呜咽,万斛仇恨,表现作者孤寂、凄凉、哀愁之心境及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全词用笔直率真挚,层层铺写,景景含愁,情情是愁,极力渲染烘托,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立体的愁情美。

下面是声声慢每一句的赏析,大家认真鉴赏哦:声声慢每一句的赏析原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赏析: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原句: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李清照《声声慢》赏析李清照的《声声慢》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运景入情,以放纵之笔写悲怆情怀,满纸呜咽,万斛仇恨,表现作者孤寂、凄凉、哀愁之心境及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全词用笔直率真挚,层层铺写,景景含愁,情情是愁,极力渲染烘托,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立体的愁情美。

一.妙用叠词,彰显愁情音乐美 1.“寻寻觅觅”,叙写作者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她在寻觅些什么?是以往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吗?是过往与夫婿的甜蜜爱情吗?可这些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

两组叠词,简单的动作情态描写,却把外敌的侵扰,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一切不幸,全部蕴藏其中了。

2.“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冷清,是作者寻觅的结果。

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萦绕。

这四个叠词既写出了天气的凄冷,秋风萧瑟,又写出了自己的心情,独在异乡,举目无亲;身处陋室,寂寞寡居;展望未来,茫茫无知。

李清照诗词的抒情艺术

李清照诗词的抒情艺术

李清照诗词的抒情艺术李清照诗词的抒情艺术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词人,她的抒情词感情细腻真挚,以婉约深沉见长,同时又以鲜明的形象传情,语言清新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集》、《词论》等。

,她才华横溢 ,她的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历代文人的赞誉,被推为婉约派之正宗。

一、感情细腻、真挚有倜傥丈夫气李清照的词,以1126年“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随着时期的不同,词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前期作品色彩明丽、细腻、寂寥,多是抒写离愁别绪的闺怨词。

后期作品则沉郁、凄凉、悲苍,主要是抒发了个人身世的哀痛和对山河破碎的感慨。

关于她的词,我们看得最多的还是一个“愁”字。

李清照为人爽直、敢爱敢恨,感情细腻真挚,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

她善于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最集中体现的是词中的“倜傥丈夫气”。

在李清照词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闺怨,词中的世界多属于男人眼中的女性世界,而李清照则是以女子的身份写自身感受,自然情真意切,这是很多男性词人无法比拟的。

例《一剪梅》(红藕香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愁情难释!眼里眉间都是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很直白的描述夫妻间的.相思深情真切动人。

又如《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猊)“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满怀至情,连篇痴语,充满了女性自然率真、纯诚细腻。

以至于宋朝王灼曾评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

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评论正说明了李清照的词敢于流露真实感情,以至于在客观上被当时的封建规范所不容,这正反映了李清照的为人和超迈尘俗。

二、抒情技巧的多样性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抽象感情形象化,这是抒情词管用的手法,李清照善于言情,善于运用情与景、情与物、情与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营造情景相融的意境,化景为情来表现她极为复杂的心情,使之达到渲染感情的良好效果。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了。

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发现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太多的爱恨情愁!国愁,家愁,情愁,把一个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给折磨得颜色憔悴,花容渐损。

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李清照的身心倍感孤独。

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长夜如磐,风雨如晦,把酒问天,相知有谁?无奈只好「黄花伴西风」!只好「独抱浓愁无好梦」,只好「谁怜憔悴更凋零」。

李清照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名门望族里,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眼界开阔,气质高贵。

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使她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

驾驭诗词格律她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品评史实人物,她又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又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

李清照的爱情从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在水晶宫里。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

这个美妙的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生花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且看这首《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夫婿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给他的一首相思词。

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

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为词的艺术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

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大全

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大全

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大全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我在此整理了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李清照描写愁离的诗词11、点绛唇·闺思李清照?〔宋代〕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一作:芳)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

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2、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李清照?〔宋代〕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

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3、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李清照?〔宋代〕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文言文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1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

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

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

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

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

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

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

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2020年第4期341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女词人,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沈去矜《填词杂说》写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由此不难发现,李清照在我国词坛上拥有非同寻常的崇高地位。

李清照的一生跨越了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见证了南北宋的更替,正因如此,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多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而南渡后的作品和前期相比则显得迥然不同。

1 少女时代,伤春悲秋是心中浅浅闲愁。

《碧鸡漫志》说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此番言论并非假意吹捧,而是对真实情况的如实撰写。

她的父亲李恪非对写文章有着独到的见解,曾言道:“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李令伯《陈情表》,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是数君子在后汉之末,两晋之间,初未尝以文章名世,而其意超迈如此,吾是知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故老杜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

”这就是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乃是文学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出乎意料的是,她的母亲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一代才女,工诗词,能文章,善画墨竹,字也写得漂亮,且兼通音乐,显然与她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分不开。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是相对幸福稳定的,此时的她无事可愁。

但随着生命年轮的向外扩充,李清照渐渐由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走向青春必经的多愁善感。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归来归去都拨动着她敏感的心弦,个中滋味悄然涌上,使得她的心头始终萦绕着浅浅的闲愁。

《如梦令》便是极好的佐证之一: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全词虽仅是寥寥数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

在她的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

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和探讨。

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

正因为如此,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

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愁”情万种,“愁”美千古——李清照词赏读

“愁”情万种,“愁”美千古——李清照词赏读

归纳整合(三)——语言审美艺术
补充——李清照《论词》 中提出了对词的创作审美要求:
1.浑成、 勿破碎 表面看来是对语言的要求, 实际上包含着对词的意象感受。
2.要有铺叙 主张词要张开些, 尽可能写的曲折、 细腻、 有渲染, 讲层次
起伏跌宕, 前后呼应, 这是对以柳永词为代表的长调词的肯定和 总结。 3. 讲故实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典雅
意境清丽婉曲 情思细腻真挚 风致委婉清雅
南 渡 后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 浸润着生动、深蕴的美质
这个出现在历史拐角处的女子,用如柳眉般 的细笔,勾画出几点零落的人生墨滴,淡淡的、 慢慢地散开,酝出最愁的思绪,如同她的眼泪落 在纸上,浸润了一席黄花,埋葬了一世繁华。
任 务一:诵读比较下面三首词,思考:你认为李清照
写词在艺术特色上最擅长的是什么?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 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 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 衣透。
“ 清照愁词”独绝千古,不仅仅是“愁”及万象 物态,更是因为她有了生命的悦动。千姿百态是生 命常态,或许我们也能慢慢学着去感悟生命境界的 多元。
归纳整合(二)——“愁”的表现形式
一、用景物衬托愁; 二、以人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愁; 三、借具体的事物绘写愁; 四、借用典故重写愁;
生花妙笔、别具匠心——以女性细腻的情怀、 独特的感悟、清新的笔调所表现的“愁”思 之作,给人以美的浸染。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 把青梅嗅。清新(口语)与典雅(修辞)相结合

李清照的诗词《武陵春·春晚》赏析

李清照的诗词《武陵春·春晚》赏析

李清照的诗词《武陵春·春晚》赏析《武陵春·春晚》宋·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此词上片写暮春景物不堪入目和心情极度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多之重,手法巧妙、新颖。

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诗词中写愁,多用流水比喻愁之深之长,李清照偏自拈来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愁之重写得别具特色。

听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将上阕的沉闷气氛一下子荡涤洁净了,使人为之欣喜。

“也拟泛轻舟”,驾着小船去赏春,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事,纵然不再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样活泼轻快,也远远比“欲语泪先流”好得多。

“也拟”二字,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一层转折,使人如坠深渊,情感无比深沉。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运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之沉重。

词人欲将无形的愁装上小船,赋予愁之实物立体感,又说怕小船载不动许多愁,则赋予愁之重量,化虚为实,想象奇特。

且又与上句的“轻舟”形成强烈对照,荡气回肠,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扩展阅读:李清照人物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6年),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李清照有关愁的诗词

李清照有关愁的诗词

李清照有关愁的诗词
哎呀呀,李清照啊,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大才女呀!她写的那些有
关愁的诗词,真的是太绝了!就说那首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凄惨惨戚戚”,哇塞,这一连串的叠词,把那种愁苦的感觉一下子就给
拉满了,你能想象出来那种感觉吗?就好像你一个人在冷冷清清的地方,心里空落落的,难受得不行!这不就跟咱有时候心情不好,感觉
心里堵得慌似的嘛。

还有那首,“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说这愁得多重啊,连船都载不动!这就好比你心里的烦恼多得像小山一样,压得你都快
喘不过气来了。

李清照咋这么会形容呢!她能用那么简单的词句,把
愁绪刻画得那么深刻,真的太了不起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心情特别不好,就感觉自己跟李清照写的那些愁绪
特别有共鸣。

我就一直在想,她当时到底经历了啥呀,能写出这么让
人感同身受的诗词。

她一个女子,在那个时代,肯定也有很多无奈和
心酸吧。

就像咱现在,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忧愁。

咱再看看她的其他诗词,每一首都带着那么浓的愁绪。

这说明了啥?说明她对生活的感受特别细腻,能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绪。

咱平时也
得学着点呀,多去感受感受身边的事情,说不定咱也能写出点有味道
的东西来呢。

我觉得李清照有关愁的诗词,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

她让我们看到了愁绪也可以这么美,这么有感染力。

这些诗词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愁绪,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那些美好。

不管啥时候,读一读李清照的诗词,都能让咱的心情平静下来,好好去思考思考人生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
作者:邢转勤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1期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

其词在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时,具有愁情美。

本文旨在从婉约美和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

她坦率大胆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以及对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失地、苟安江南的行径予以斥责,并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居士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须压倒须眉”。

(《鱼村词话》卷三)
“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济南人。

父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功文章”(《宋史·文苑传》)。

《宋史·李格非传》云:“女清照,诗文尤称于时。

”《碧鸡漫志》卷二云:“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

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然而,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她既无子嗣,又中年丧夫,遭遇国破家亡,晚年流落他乡,其词在再现现实生活,表现个人情感时具有愁情美。

下面就从婉约美与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一、婉约的优美感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

”李清照的诗词具有婉约的优美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作为一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不仅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意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感情,而且善于表现情感的微妙变化,融情人景,具有婉约的优美感。

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为思念别离的丈夫而写的一首绝妙的词作,历代传为佳作神品。

词写得摇曳多姿,很耐思味,笔触细腻含蓄,不言思,不言情,而无所不见思与情。

上阙以薄雾、浓云、瑞
脑、金兽、玉忱、纱厨等意象,勾勒出闺房中的寂寞,清凉的氛围。

下阙则以酒、黄昏、帘、西风、黄花等意象,刻画了一位孤苦伶仃,深思郁郁的女性形象。

结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被人称颂的佳句。

李清照作为一位伟大的女词人,细心、敏感,善于捕捉典型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显得委婉含蓄,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其次,李清照诗词中的婉约美体现在典故的运用方面。

在她的诗词中,用典随处可见,显得典雅、含蓄,用典自然,无斧凿的痕迹。

如《点绛辱·寂寞深闺》的结句:“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是写盼望心上人的归来的,可在宋代,程朱理学的确立加重了封建礼教的桎梏,描写男女之事谓之不雅,于是她借用《梦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的典故婉转地表达出来。

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引用了两个典故,而且把这两个典故有机结合起来。

上句引用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典。

下旬引用《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中“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典故,婉转地表达了思念远人的深情,“事如己出,天然浑厚”,构成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负载着深厚的意蕴。

再次,李清照诗词中的婉约美体现在对主人公神态动作的描写方面。

李清照善于通过对神态动作的描写,将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如“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将愁写得有浓度,如“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辱·寂寞深闺》)将愁写得有形状,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将愁写得有重量。

又如《蝶恋花》: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辩倚,枕损钗头风。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该词不同于“雌男儿”笔下的脂粉香艳之作,恰如论者指出:“她不向词的广处开拓,却向词的高处求精;她不必从词的传统范围以外去寻新原料,却只把词的范围以内的原料醇化起来,使成更精致的产物。

”(傅东华《李清照》)上阚中通过“泪融残粉花钿重”的神态描写,委婉地道出了刻骨的思念使女词人心力交瘁,写出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泪融残粉”,写盼夫归来的失望之态,以致形体消瘦,心神难支而觉“花钿重”了。

最后,女词人借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如《行香子·草际鸣蛩》,词中无一笔直写自己,而是借牛郎织女七夕相见的民间故事,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感情。

她猜想这对情人一定有着绵绵不尽的离愁别恨。

女词人的心思和幽怨,深深地隐藏在这细腻、悠长的情思之中。

二、悲壮的风骨
李清照不是纯粹意义上缠绵于离愁别恨的弱女子,她是关心时局,爱国爱民的。

面对家国之悲,她难以抑制内心的沉痛和忧愤,写下了“南来尚觉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的不朽诗篇。

靖康难后,国土逐渐沦人敌手,北方人民生活在敌人的铁蹄践踏之下,朝不保夕,而南宋王朝不图收复失地,竟以贡物献财的办法获求暂时苟安,李清照悲痛忧愤,用手中的笔,指斥南宋朝廷苟安江南的可耻行径,有诗云:“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的诗句,同时,她对历史上的项羽这位末路英雄予以颂扬,其《乌江》诗曰:“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步过江东”,体现了悲壮的风骨。

又如《上枢密韩公诗》: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头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宋高宗赵构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一不顾江山社稷,二不管父兄在金受苦受难,情愿向金人大肆进贡献钱。

他喜听劝和、说降之辞,而李清照却不顾触犯龙颜的危险,大胆地与皇帝唱反调,力主收复失地,维护国家尊严,特别是最后一句关于“长乱”的用典,既是对苟安妥协的南宋朝廷的一番逆耳忠言,更是对皇帝身边“巧言者”的无情鞭挞。

在爱国有罪的时代背景下,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情操和品格,千载之后,仍能激发自尊自立的民族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