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
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1、读下列材料答题 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 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 1956年赫鲁晓夫访英期间丘吉尔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大深渊是指什么?赫鲁晓夫改革设计涉及哪些方面?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政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结果: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 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 3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改革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领导人是谁? 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
谁 是 最 后 的 赢 家 ?
权 力 高 端 的 博 弈 ,
“独联体”徽标
‚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布什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
4、苏联的解体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赫鲁晓夫的墓碑 用7块黑白大理石衔 接雕琢而成,代表了 他充满争议、毁誉参 半的一生。据说,赫 鲁晓夫生前曾经辱骂 过这位雕塑家,但是, 在他临终前却嘱咐家 人一定要请这位雕塑 家为他建造墓碑。于 是就有了这样一座构 思奇特、寓意无穷的 雕塑精品。
1991年底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结合P62小字部分内容了解过程并思考: 1、苏联解体的时间? 1991年底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 主义制度取代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苏联三次改革时间内容
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造成苏联党和国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共产主义,从而解体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大致有两种一个是不断集权加大经济干预力度,另一种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进行适度调控。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捕鱼群 / 捕鱼群
她能与爷修好。可是姐姐啊!您哪里知道,您就是断掉咯这整只手,凝儿与爷也是不可能如您所愿啊!您の努力和付出都是白费功夫,您以后 千万再也不要做这种傻事咯!水清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秦顺儿不知道侧福晋为何突然情绪失控,只当是担心姐姐の伤情,赶快好言相劝: “侧福晋,您千万别哭坏咯身子,胡太医这不是在给您姐姐,啊,在给主子治着呢嘛。”胡太医这才知道,原来这各小仙女竟然是侧福晋,那 这各被她称作姐姐の,壹定就是王爷の待妾咯。刚刚赞叹王爷の两位女眷样貌气质都是这么出挑,现在他更要赞叹の是王爷好福气!女眷之间 这么情深意切,侧福晋为咯壹各小小の侍妾都哭成咯这各样子,不是姐妹,胜似亲姐妹!哪像别の府里,后院主子之间为咯争宠夺权,不择手 段,甚至不惜做出伤天害理の事情来!第壹卷 第263章 自医赞叹之余,胡太医对两位小姑娘竟是心生敬佩,因而格外地细心诊治。他先是将 银针在烛火上烤咯壹会儿,然后说咯壹句:“这位主子,暂且忍耐壹下,壹会儿会有些吃痛,可是只有痛过,这伤才能医好。”见此情景,大 家都知道胡太医这是要把玉盈手上起の水泡给挑破,因而不由得为玉盈捏壹把汗。水清赶快停止咯哭泣,挪到姐姐の身边,用那只未受伤の手 扶着姐姐の肩膀。挑破咯水泡,因为还需要等待伤口晾干后才能上药,因此胡太医取出药膏来,教会咯吟雪如何涂抹,同时叮嘱咯近期养伤の 注意事项。壹切办理妥当,胡太医收咯药箱,准备告退。玉盈见状,急急地对他说道:“胡大人,麻烦您,您能否将药膏多留下来壹 些?”“回主子,这各药量差不多够三天の呢。待三天过后,微臣还会过来给您诊治,请放心吧。”“那,那各,胡大人,现在塞外,又是行 围打猎,跌打损伤の事情时有发生,找您诊治の主子壹定很多,找您壹次不是很方便,而且您总是出诊,也很劳累,假如多留些药,能够医得 好,就不再麻烦您来复诊咯。”胡太医犹豫咯壹下,想想也是,况且刚刚对这两各主子也是心生好感,就又留下咯壹盒药膏。壹待秦公公陪着 胡太医退下,三各人再次像踩咯弹簧似地跳咯起来,刚刚胡太医看到の那两各端庄温柔の小没钕眨眼就不见咯!吟雪赶快去翻出咯绣花针,学 着胡太医の样子,放到烛火上烤咯烤,可是看着水清那细嫩白净娇柔の小手,哪里下得咯这各狠心?玉盈见状,虽然也是狠不下这各心,可是 假如不狠下心来,凝儿の手就好不咯,狠不下心来才更是害咯她!无奈之下,她只好来强扮这各恶人:“凝儿,忍着点儿,痛咯就哭出来,别 憋在心里头,哭出来,痛就能减轻壹些。”“姐姐刚刚都没有哭呢!”“姐姐不痛!”“凝儿也不痛!”玉盈当然知道,怎么可能会不痛?那 是因为她在强
苏联的改革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Page 4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 益稳固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Page
7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 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 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 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 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 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 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 年只有10~15次。”
2.措施:
Page 5
农业
开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展 种 植 玉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 米 运 动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玉米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赫 鲁 晓 夫 在 农 场 视 察 赫 鲁 晓 夫 参 观 肉 联 厂
Page 6
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上看有利于 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 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 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 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Page
8
Page
9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3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政治: 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
材料4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 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 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 18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 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 生产长期落后。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工业(侧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 业自主权) 农业: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 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③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2.评价
材料一: 1975年社会总产值比1960年增长2.8倍。 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和石油产量翻一番, 钢产量增长1.5倍,汽车的年产量增长三倍多。九 五期间,谷物产量从1.3亿吨增长到1.8亿吨,肉 类从930万吨为1400万吨。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1.(09广东文基,34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 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 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 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在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 部的调整,以促进社会主义制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 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苏联的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1.需要适应时代变迁:苏联的改革表明,一个政治体系或经济模式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着经济衰退、政治僵化和社会不满等问题,最终选择进行全面的改革。
这提醒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和改革现有的制度和政策,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2.重视民主和法治:苏联改革的过程中,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被强调。
从公民社会的崛起到政治制度的改革,都需要坚持民主原则和法治的基本规范。
这提示我们建设一个公正、透明和有参与性的政治体系的重要性。
3.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苏联的改革突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苏联在改革过程中试图引入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权,以激励经济发展和提高效率。
这提醒我们经济体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4.承认文化多样性和自由:苏联的改革将焦点放在对文化多样性和个体自由的尊重上。
这表明在社会发展和改革中,需要重视文化的差异和个体的自由权利,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5.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苏联的改革还呼唤对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的重视。
在改革过程中,苏联试图改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增强社会的公正与包容性。
这提示我们在改革中要关注社会的公平与福祉问题,确保改革的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综上所述,苏联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包括适应时代变迁、重视民主和法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承认文化多样性和自由,以及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的重要性。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秉持灵活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02 03
十月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苏联成立。苏联成立后,列宁领导人民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新经济政策,但在斯大林时期逐渐取消了这一政 策。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其特点是强调国家计划 、公有制和集体化。这种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 和现代化,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弊端。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推动政治体制创新,加强 民主监督,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质量。
经济体制改革
民族问题处理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激发企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 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重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 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和稳定。
THANK YOU.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就与问 题
改革的成就
实现农业集体化
苏联通过强制集体化政策,使大部分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实现了农业集体化。这一举措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提 供了有力保障。
建立现代工业体系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大规模工业化,通过五年计划等措施,迅速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为日后卫国战争和国际 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建立有效的 市场经济机制,企业活力不足,资 源配置不合理,经济发展停滞。
民族问题处理不当
苏联在民族问题上处理不善,导致 民族矛盾激化,对国家统一和稳定 造成威胁。
对改革的启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
政治体制创新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以 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2023-10-27
目 录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反思与启示
第2课 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为苏联改革 扫清道路
2)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对苏联和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 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 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 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 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 期间,苏联经济取得较大成 就,军事实力迅速增长, 70年代初中期,苏联综合 国力达到顶峰,成为仅次于 美国的超级大国。但他的
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立陶宛,拉 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先后独立,俄罗斯和其 他一些加盟共和国也发表了主权宣言,主 张将加盟共和国的法律凌驾与苏联宪法之 上。1991年,戈尔巴乔夫与一些加盟共 和国领导人决定将苏联由原来的联盟变成 一个松散的联邦。(苏联瓦解的开始)
立陶宛人民示威游行,要求从苏联独立出去
在经济领域,用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一 切经济活动,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经济 结构的比例失调;经济发展粗放,经济 效益低下;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 太多,农民积极性不高,农业产量长期 停滞不前。
斯大林逝世,苏联高层送葬,包 括赫鲁晓夫和中国总理周恩来
赫鲁晓夫 ,他出 生在一个矿工家庭
最终结果:
东欧剧变Biblioteka 变化内容(含义):A、各国的共产党相继丧失政权 B、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实质(性质) 表现:(列举版图发生变化的三国) A、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 (雅尔塔会议分裂) B、南斯拉夫联邦一分为五 C、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东欧剧变(1989年)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 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
俄罗斯国旗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答案] ⑵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失败原因: 都没有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影响: 改革未彻底改变体制,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的 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造成了苏联解体。 ⑶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的观点评 价赫鲁晓夫的 改革;评价斯 大林 比较勃列日涅 夫改革与中国 的经济改革, 总结中国经济 改革成功的经 验
戈尔巴乔夫改 革与苏联解体 的关系 戈尔巴乔夫改 革与中国改革 的异同
勃列 日涅 夫的 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 ‚发达社会主义‛社会 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
3、苏共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在 A.赫鲁晓夫时期 B.斯大林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4、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 改善 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 有所提高 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 增长达10%以上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 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 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 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 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材料: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 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 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 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 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 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 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 食的进口。 请思考: 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②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苏联改革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重要的。
苏联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参照和合作对象,苏联的改革经验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苏联的改革经验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
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使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激发了中国进行自身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1978年正式启动,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苏联的改革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苏联的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如经济体制僵化、官僚主义等。
这些问题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帮助中国避免了一些错误和弯路。
中国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过程中,吸取了苏联的失败教训,注重发展市场经济,强调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相互促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苏联的改革经验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在苏联改革时期,苏联的科技、工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积极引进了苏联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苏联的改革经验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
苏联的改革经验为中国提供了政治和外交上的支持。
苏联在国际社会上的崛起和改革成果的取得,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苏联的改革经验也为中国提供了外交上的借鉴,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总的来说,苏联的改革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激发了中国进行自身的改革开放。
苏联的失败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帮助中国避免了一些错误和弯路。
苏联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苏联的政治和外交支持使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可以说,苏联的改革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支持。
苏联的改革
(3)主要以行政手 段管理经济。
(3)计划指令压抑 了地方和企业的积 极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 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 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 为31.8公斤。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
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 原则。
在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
方面。
改革前期:
推行“新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 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 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 匹敌的超级大国。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赫 鲁 晓 夫 参 观 肉 联 厂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措施: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3.结果: 收效甚微 4.评价:
• 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 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 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 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 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 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 人因素,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 引起思想的混乱。 •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 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 式。
2.措施: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 1、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 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 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 者恢复名誉。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玉米
10.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苏 经 联 过 解 体
年底,苏联解体。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
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直接导致两极格局结束,为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赫鲁 背景: ,在 、 方面采取了改革措施。 晓夫 内容:主要针对 结果(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 。 改革 2)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 。 改 3) 年, 被迫下台。 (勃列日涅夫改革) 革 戈尔 背景: 年, 上台,针对 改革。 作为重点,影响: .80年代后期, . 巴乔 过程:1)首先把 2)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 。 夫改 苏 影响:①苏联的 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 革 ②各加盟共和国 。 联 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外因: ) 1)1990年3月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的是 。 解 2) 年 月 日的“八一九事件” 目的: 。 结果:失 败 体过 程 影响: 失去了 , 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 。 3) 年底,苏联解体. (实质: ) 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 。 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戈 尔 巴 乔 夫
赫鲁晓夫
勃 列 日 涅 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 终年74岁。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A、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B、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遭破坏
2、内容: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策略——外部原因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 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男生说的有道理。 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
9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苏联成立于? 1922.12.30
2、苏联工业化方针最显著的特点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必须为重工业服务
3、两““一二个五五五””年::计工工划业业的强—成国农就业、国特点?_计速_划_度_经_快_济_ 4、“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5、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 外政策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1956年2月,召开了苏共 “二十大”。
(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会议概况: ①赫鲁晓夫作党中央的工作总结报告。 ②大会还听取了赫鲁晓夫作的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 秘密报告。
思考? 当时苏联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要想改革,就 必须对准突破口(切入点)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
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 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
业,戈’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 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 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 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 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 败。
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 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 把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
政治改革及其影响:
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 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 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 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 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引言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着庞大的经济重建任务。
为了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本文将就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重建战争受损的经济基础在二战期间,苏联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工厂、基础设施被毁坏。
苏联政府首先投入大量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基础设施修复,特别是对煤矿、钢铁厂等重要产业进行重建。
此外,苏联还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和供应水平。
这些措施为苏联的经济复苏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为了迅速恢复国家经济,苏联政府实行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制度,即由政府来规定和计划经济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政府设立了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资源分配计划。
这种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调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战略产业。
这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三部分:推进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苏联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
政府对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进行大力支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建立了一系列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同时,政府也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现代化设备引进。
这些举措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第四部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二战后,苏联农业面临着人员流失、土地破坏等问题。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状况,苏联政府推行了集体化农业的政策,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社经济。
政府还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提供农业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资料。
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确保了食品供应的稳定。
第五部分: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了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积极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
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协议,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此外,苏联还提供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帮助他们进行经济建设。
这一系列的合作促进了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俄国“三夫”改革
二战后苏联三“夫”改革山东陈伟一、“蛮”干的赫鲁晓夫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农业歉收、工业效率低下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了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同年,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赫鲁晓夫成为了苏共总书记,揭开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序幕。
他针对当时严峻的农业形势,选择农业作为突破口:用收购制替代农产品交售制;鼓励集体农庄员工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实行大规模的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产品卖给集体农庄等措施.经过初步的改革,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1955年连续四年获得大丰收。
1956—1960年,同期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这来之不易的转机助长了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他曾提出要在几年内赶上美国人均畜产品产量这一不现实的目标。
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强求各地扩种玉米,乱指挥、高指标,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的气候恶劣的影响,1963年农业再度出现了危机,1964年不得不向外国进口粮食.同时,赫鲁晓夫还对工业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企业,尝试实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但企业未能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二、“重”干的勃列日涅夫由于赫鲁晓夫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束缚,1964年以失败黯然下台。
1966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拉开了勃列日涅夫改革序幕。
为了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混乱,他继续进行农业改革。
在农业方面: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赫鲁晓夫时期把地区党委划分为主管工业的工业党委和主管农业的农业党委,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勃列日涅夫又重新合并为统一的州和边疆区党委会,把原来下放给地方党委的权力重新划集体农庄、国营农场。
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改变过去每年制定一次农产品收购计划的做法,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制度,农产品收购计划一定5年不变。
从1965年至197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共提高7次,价格指数提高60%以上.③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措施(1)农业改革: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改革: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2)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结果(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2.过程(1)改革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效果不佳。
3.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轻巧识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易错提醒]1.新经济体制不同于新经济政策。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五苏联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
一、单项选择:
1.斯大林去世后,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苏联党和 国家领导人的是(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首先形成冲击 的是( A )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东欧剧变
八一九事件
1、时间:1991年8月19日 2、目的:使国家结束分裂,摆脱危机。 3、结果:失败。 4、影响: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 和能力,俄罗斯领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 裂进一步加快。实际上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独联体”徽标
“独立国家联合体”(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 “独联体”)
分离趋势加剧,最终导致苏联 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 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 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
排队抢购食品
三、苏联解体
1、“8.19”事件
1991年8月19日,副总统亚纳耶夫(中)宣布 正在休假的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职 责,由他本人代行总统权力。
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拉夫丘克、 白俄罗斯舒什克维奇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乔治· 赫伯 特· 沃克· 布什(“老布什” 1989年至1993年担任美国总统),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
“亲爱的同胞们!……鉴于独立 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出现的局势, 我决定停止行使苏联总统职务。” ——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
点评: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虽然在某种程 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没有突破,政策的调整 和改革措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 意志起着重要作用。执政后期急噪冒进,又提出一些不切 实际的目标与口号;同时重蹈斯大林的覆辙,制造对赫鲁 晓夫的个人崇拜;再加上搞大国霸权主义等外交政策的失 误,引起了党内外的普遍不满。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 “自愿退休”,苏联历史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
苏联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苏联改革对我们的启示说到苏联改革,那可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简直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
你瞧,那时候的苏联,经济、政治、文化,各种问题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改革派领袖戈尔巴乔夫一登场,就像给这场混乱的演出加了个大特写。
他的“公开性”和“重建”,简直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真是没想到,一开口,大家都想聊,聊得不亦乐乎。
可是,聊得热闹,却也引发了一连串的后果,简直是如同平地一声雷,让整个国家都吓了一跳。
你看看,改革带来的开放,像是春风拂面,大家都心潮澎湃,想要表达自己的声音。
可是,这也带来了问题。
很多人习惯了管控,突然放开了,哎呀,这可就有点失控的意思了。
想想吧,过去的集体主义,让大家在一个“大锅饭”里混,突然之间,大家都争着往前跑。
这个时候,个体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撞得不可开交,结果呢,利益纷争不断,社会矛盾像火山一样冒烟,整个国家的气氛都变得紧张起来。
有些人说,改革就像是给苏联的舵手换了个新方向。
可是,舵手虽然换了,船还是那艘船,巨大的航行仍然需要时间去调整。
老百姓面临的日子也不轻松,物价飞涨,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想当初买个面包还不费劲,现在得排队,简直就像参加马拉松,心累得要死。
这时候,大家的耐心和信任,都在慢慢消耗。
真有点感慨,经济改革不光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人们心里的一场变革。
要是大家的心都能跟上,或许事情会好很多。
当然了,苏联的改革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思考。
面对变化,有些人觉得紧张,有些人却抓住了机会。
就像那句话说的,逆境出人才嘛。
很多企业家在这个大变局中,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了,大家纷纷开始尝试创业,经济活力大增。
你说,这是不是说明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呢?在大环境不理想的时候,那些敢于尝试的人,往往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想想现在我们的生活,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在困境中寻找机会呢?改革的路上,失误和挑战不可避免,咱们不能只看到表面,得看看更深层次的东西。
比如说,教育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1968
1978
4300 11000
1300 4500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 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 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 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 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 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 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 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 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 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 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 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 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 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莫斯科落日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
原苏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 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 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
国家指令性计划,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 扩大企业自
排斥市场
和企业的积极性。
主权;市场 经济。
为支持工业,不惜
优先发展重工业
损害农民利益,损 害了农民积极性; 农轻重比例失衡.
保护农民的利 益;农轻重协 调发展。
2、内容: 【农业<重点>】
①管理体制: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②农业政策: 削减农业税,提高收购价; ③农业措施: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主要事件:在苏共二十大;第二次柏林危 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1971年9月11日,曾在叱咤一时,下台后郁 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 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 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198
1978
8500 10500
324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水面战舰
1968
360
320
1978
172
240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 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
1957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突然提出苏联人均肉
类产量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州委第一书记拉
季奥诺夫提出本州在1959年一年内出售给国家的肉
类数 增加二倍,深受赞赏。1959年底拉以弄虚作
假手段宣告“完成”指标,不久骗局被揭穿,自杀
身亡。这表明
(B )
A.赫鲁晓夫根本性的变革造成了“浮夸风”
【工业】 改革管理体制,地方权力有所扩大。
【政治】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3、改革的结果 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 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 矛盾丛生,被迫下台
赫鲁晓夫的 墓碑用7块黑白 大理石相向衔 接堆砌而成, 代表了赫氏毁 誉参半的一生。
4、失败原因:
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
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
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 划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该模式。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把斯大林个 人崇拜的原因归罪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
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史
实
农业政策违背了自然规律;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 (“一言 堂”——也搞个人崇拜)。
(温州市2010年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2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玉米王”赫鲁晓夫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3)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并稳固了最高领导地位;
4)苏共 “二十大”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5)农业形势非常严峻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主要特征
弊端
单一的公有制
超越生产力水平, 阻碍经济发展
公有制占主导 地位多种所有 制并存
A
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5、积极作用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但打开苏 联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取得一些成果。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 种观点?说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 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B.赫鲁晓夫的赶超计划是不现实的
C.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框架
D.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赶超计划严重脱离苏联实际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 革(1964——1982)
前期:20世纪60年代 内容: “新经济体制”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 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后期:20世纪70年代
过分追求稳定,改革逐渐停滞
结果
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 苏联陷入困境。
探究: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 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