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1968
1978
4300 11000
1300 4500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 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 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 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 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 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 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 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 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 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 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 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 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 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莫斯科落日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
原苏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 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 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
国家指令性计划,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 扩大企业自
排斥市场
和企业的积极性。
主权;市场 经济。
为支持工业,不惜
优先发展重工业
损害农民利益,损 害了农民积极性; 农轻重比例失衡.
保护农民的利 益;农轻重协 调发展。
2、内容: 【农业<重点>】
①管理体制: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②农业政策: 削减农业税,提高收购价; ③农业措施: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主要事件:在苏共二十大;第二次柏林危 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1971年9月11日,曾在叱咤一时,下台后郁 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 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 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198
1978
8500 10500
324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水面战舰
1968
360
320
1978
172
240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 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
1957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突然提出苏联人均肉
类产量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州委第一书记拉
季奥诺夫提出本州在1959年一年内出售给国家的肉
类数 增加二倍,深受赞赏。1959年底拉以弄虚作
假手段宣告“完成”指标,不久骗局被揭穿,自杀
身亡。这表明
(B )
A.赫鲁晓夫根本性的变革造成了“浮夸风”
【工业】 改革管理体制,地方权力有所扩大。
【政治】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3、改革的结果 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 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 矛盾丛生,被迫下台
赫鲁晓夫的 墓碑用7块黑白 大理石相向衔 接堆砌而成, 代表了赫氏毁 誉参半的一生。
4、失败原因:
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
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
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 划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该模式。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把斯大林个 人崇拜的原因归罪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
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史
实
农业政策违背了自然规律;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 (“一言 堂”——也搞个人崇拜)。
(温州市2010年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2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玉米王”赫鲁晓夫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3)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并稳固了最高领导地位;
4)苏共 “二十大”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5)农业形势非常严峻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主要特征
弊端
单一的公有制
超越生产力水平, 阻碍经济发展
公有制占主导 地位多种所有 制并存
A
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5、积极作用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但打开苏 联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取得一些成果。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 种观点?说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 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B.赫鲁晓夫的赶超计划是不现实的
C.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框架
D.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赶超计划严重脱离苏联实际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 革(1964——1982)
前期:20世纪60年代 内容: “新经济体制”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 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后期:20世纪70年代
过分追求稳定,改革逐渐停滞
结果
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 苏联陷入困境。
探究: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 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1968
1978
4300 11000
1300 4500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 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 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 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 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 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 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 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 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 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 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 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 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 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莫斯科落日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
原苏联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 10月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 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
国家指令性计划,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 扩大企业自
排斥市场
和企业的积极性。
主权;市场 经济。
为支持工业,不惜
优先发展重工业
损害农民利益,损 害了农民积极性; 农轻重比例失衡.
保护农民的利 益;农轻重协 调发展。
2、内容: 【农业<重点>】
①管理体制: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②农业政策: 削减农业税,提高收购价; ③农业措施: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主要事件:在苏共二十大;第二次柏林危 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1971年9月11日,曾在叱咤一时,下台后郁 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 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 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198
1978
8500 10500
324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水面战舰
1968
360
320
1978
172
240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 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
1957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突然提出苏联人均肉
类产量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州委第一书记拉
季奥诺夫提出本州在1959年一年内出售给国家的肉
类数 增加二倍,深受赞赏。1959年底拉以弄虚作
假手段宣告“完成”指标,不久骗局被揭穿,自杀
身亡。这表明
(B )
A.赫鲁晓夫根本性的变革造成了“浮夸风”
【工业】 改革管理体制,地方权力有所扩大。
【政治】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3、改革的结果 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 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 矛盾丛生,被迫下台
赫鲁晓夫的 墓碑用7块黑白 大理石相向衔 接堆砌而成, 代表了赫氏毁 誉参半的一生。
4、失败原因:
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
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
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 划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该模式。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把斯大林个 人崇拜的原因归罪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
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史
实
农业政策违背了自然规律;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 (“一言 堂”——也搞个人崇拜)。
(温州市2010年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2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玉米王”赫鲁晓夫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3)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并稳固了最高领导地位;
4)苏共 “二十大”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5)农业形势非常严峻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主要特征
弊端
单一的公有制
超越生产力水平, 阻碍经济发展
公有制占主导 地位多种所有 制并存
A
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5、积极作用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但打开苏 联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取得一些成果。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 种观点?说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 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B.赫鲁晓夫的赶超计划是不现实的
C.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框架
D.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赶超计划严重脱离苏联实际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 革(1964——1982)
前期:20世纪60年代 内容: “新经济体制”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 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后期:20世纪70年代
过分追求稳定,改革逐渐停滞
结果
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 苏联陷入困境。
探究: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 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