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规划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四、重点任务
2.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 —创新合作方式: 鼓励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广东与港澳共 同编制区域合作规划。完善粤港、粤澳行 政首长联席会议机制,增强联席会议推动 合作的实际成效。进一步发挥企业和社会 组织的作用,鼓励学术界、工商界建立多 形式的交流合作机制。
四、重点任务
(三)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3.建设水平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 统筹协筹水资源的水利、运输、防灾、 工业及生活、环保等方面的功能。
4.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 打造数字珠江三角洲。
四、重点任务
(四)统筹城乡发展: 1.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新机制。
19051.4
8667.3 3884.7 17.6 403.6 1978年 1988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8
二、加快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重 要 背景-广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08年,广东人均GDP达到37588元(按 6.9:1折算,约为5411美元),城乡居民恩 格尔系数分别为35.3%和49.6%;三次产业 比重5.5:51.6:42.9,城市化率64%,人均 预期寿命75.3岁。
粤北山区
西翼
东翼
珠江三角洲
二、加快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重 要 背景-广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08年广东不同地区财政预算收入占比
东翼 西翼 3.18% 粤 北 山 区2.97 % 4.08%
省级财政 22.3%
珠江三角洲 67.92%
二、加快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重 要 背景-广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370 1962 1978年 1988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前言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的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特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范围是,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
规划期至2020年。
本规划纲要是指导珠江三角洲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一、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一)30年改革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率先在全国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我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带动广东省由落后的农业大省转变为我国位列第一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奠定了建立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形成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又具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之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战略规划(2004-2020)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文本(送审稿)广东省人民政府二○○四年五月前言一、工作背景和工作过程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也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现代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推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和“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发展要求,整合发展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优势,消除发展障碍,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更好地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关于“立足广东,着眼全国,面向世界,高起点地做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通过资源整合,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珠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推动广东省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示精神,朝着“拿出最好的成果”的工作目标,在省委、省政府与建设部的领导下,由广东省建设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的规划工作组,在1995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和2003年开展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于2003年7月启动了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同年9月底完成了规划纲要。
2003年10月8日,张德江书记、汪光焘部长、黄华华省长及钟阳胜、汤炳权、许德立等省领导在广州听取了规划工作思路的汇报,对规划工作的初步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了“拿出最好的成果”,给省委、省政府提供可操作的“抓手”,在省建设厅的精心组织下,规划工作组在其后近半年的时间里,反复征询了省直有关部门的意见,多次实地走访了珠江三角洲的有关城市,深入细致地调研踏勘,并与有关领导、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为了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规划内容,除了由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征求珠江三角洲各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以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意见,并提交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讨论外,建设厅还组织召开了多次研讨会,既有省内规划专家研讨会,也有各省直部门及各市政府参加的研讨会。
珠江水利委加快珠江水利信息化发展步伐
珠江水利委加快珠江水利信息化发展步伐一、流域基本情况珠江流域片包括珠江流域和两广沿海诸河、韩江流域、滇桂国际河流以及海南省,流域片涵盖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八省(自治区),流域(片)面积81.60万km2。
其中,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和三角洲诸河四个水系组成,流域面积45.4万km2,占总面积的56%。
珠江三角洲是珠江流域片内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广州、深圳、珠海一批重要城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均处于该区域内。
珠江暴雨频繁,是我国洪灾多发性地区,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历时长的特点,其破坏力极强,造成的灾害严重。
西江为珠江流域的主干流,防汛问题尤为突出。
历史上,1915年7月珠江流域的西、北江曾同时发生约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广州市受淹7天,珠江三角洲一片汪洋,死伤10余万人。
近十多年来,受气象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珠江发生非常遇洪水的频率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10年左右时间里,就频发了50~100年一遇的“94.6”和“94.7”西、北江大水、“96.7”柳江大水、“98.6”和“05.6”西江大水。
洪灾损失触目惊心,据统计,“05.6”洪水,仅广东、广西就有126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25人,直接经济损失136亿元。
珠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丰富,但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平衡,近几年,由于珠江流域来水连续偏枯、河道变化等原因,加上水资源污染导致的水质性缺水,导致冬春季节,珠江三角洲接连发生严重咸潮,澳门、珠海、广州、中山等城市供水咸度超标,严重时澳门、珠海的自来水咸度超标2~3倍,珠江三角洲地区1000多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成为珠江流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已引起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
2005年、2006年,珠江流域遭遇50年罕见大旱,西江流域水量锐减,澳门、珠海、中山连续遭遇严重的咸潮灾害。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经有关部门和地区的共同努力和大力协作,按照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珠江委分别于2005年、2006年的年初连续两次实施了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澳门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供水紧张的局面。
浅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发展模式
浅析我国电⼦信息产业区域发展模式2019-09-22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电⼦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柱产业,虽然长江三⾓洲、珠海三⾓洲、环渤海以及中西部等地区都已形成了独具特⾊的发展模式,但是我国电⼦信息产业在新时期也开始逐渐暴露出⼀些问题。
我国电⼦信息产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已形成相当⼤的规模,但是各电⼦信息⽣产领域都缺乏核⼼技术和⾃主创新能⼒,因此,我们应该从产业发展趋势、注重⼈才培养以及强化技术创新等⽅⾯进⾏着⼿,⼒求通过优化我国电⼦信息产业发展模式才促进其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电⼦信息产业区域发展模式优化策略随着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撑的电⼦信息产业已成为核⼼的⾼新技术产业,⽽且电⼦信息产业在发展中也表现出了持续的创新活⼒和⼴阔的市场前景,使这⼀⾼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在世界经济市场中⾓逐⾼下的关键。
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都将电⼦信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段,⽽不同地区在推动电⼦信息产业发展中也充分利⽤各⾃的优势,这也就导致我们不同地区的电⼦信息产业在发展中呈不同的发展模式,所以本⽂便基于电⼦信息产业区域发展模式的现状、特点等进⾏深⼊分析。
1我国电⼦信息产业区域发展模式简介现阶段我国电⼦信息产业已成为⼯业领域中规模最⼤、发展速度最快、出⼝额最⾼、效益最为突出的国民经济第⼀⼤⽀柱产业,这是因为我国电⼦信息产业在发展之初便充分利⽤劳动⼒优势,通过⼤⼒发展加⼯贸易为我国电⼦信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且电⼦信息产业在发展中⼗分注重市场调节作⽤和提升产业⽔平,并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主导、重点突破”为主的外向型产业发展模式。
我国在推动电⼦信息产业发展中⼀直以⾮均衡发展战略进⾏产业布局,并采⽤了由沿海地区向内地地区逐渐展开的梯度推进⽅式,这便使我国电⼦信息产业⼤多数都集中在沿海、沿江以及中西部等⼀些地区,并且开始形成以上海为主导的长江三⾓洲、以深圳为主导的珠江三⾓洲、以北京为主导的环渤海地区以及以西安、成都、武汉、长沙等城市为主导的中西部地区等四⼤电⼦信息产业基地。
珠三角九市产业发展规划比较研究
发展 电子信 息业顺理 成章 ;一些基础 相对薄弱地 区也 急于发展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 ,主要动力还是来 自于 政绩冲动,对招商引资的渴求 ,既不符合经济发展对产 业演进 的要求 ,也容易造成珠三角大经济区域电子信息
改革 开 放 十 年来 , 三 角 地 区在 中央 正确 决 策 指 珠
中 山 惠 州 江 门 肇 庆
导下 ,锐意改革 ,扩大开放 ,利用毗邻 港澳 的区位优势 和土地 、劳动力等资源优势 ,凭借 “ 三来一补 ” ,打造 “ j角模式” 珠 ,从j十年前的农业 为主一跃成为 “ 世界 丁厂 ” ,成为中国最具 活力 、外 向度 最高和市场体系最
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传统服务
业 比重较大 ,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 比重较小 ,对整个产业 的拉动作用不强 ;代表现代服务
业的商务服务 、信息服务、科技服务 、文化创意等产业 不够发达 ,缺乏国际竞争力。龙头型现代服务业载体和 重点企业不多 ,高素质 、专业化 、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 人才比较缺乏。滞后的现代服务业将阻碍珠三角城市群 发挥集聚与辐射带动效应 , 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后劲和 综合竞争力 的提升 。 ( ) 四 珠三角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 的低端 , 自主创 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 从表 1 各市支柱产业选择上看 ,
完 备 的地 区之 一 。根 据 珠 j 角 九 市 “ 一 五 ”规 划 纲 要 十
资 料 来 源 : 珠 三 角 九 市 “ 一 五 ” 规 划 十
02 0 东 济 4 40 广 经 /1 9
总 体 判 断
( )从支柱产业规划看 ,九市的支柱产业选择 一 基本符合经济发展阶段支柱产业演进规律 ,产业发展也 出现产业适度重型化 、轻型高级化的趋势。九市统计年 鉴数据表明 , 各市选择的支柱产业大都 占了各市 C P的 D 七八成 , 支撑各市主体经济及产业体 系的产业基本上是 各市产业规划确定的支柱产业 , 并在全 国及世界具备较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第一章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格局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东、香港、澳门和海南,占据中国国土面积不到1%的区域,但GDP占全国的1/8,货物进出口占全国的1/4以上。
该区域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占地位,发达的外贸和内地市场,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地区。
从产业结构上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主导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主导产业之一。
生物医药产业位居全国前列,新材料产业不断创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断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但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产业仍有占据较大比重,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成功进行了“去产能”、产业结构调整,但传统制造业占比仍然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其次,产业格局不够优化,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不够完善,一些新兴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最后,竞争压力增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企业要迎合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等趋势,要紧跟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升级。
第二章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为促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各级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是鼓励优化现有企业结构,加大产业集聚力度。
政府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关注力度,加大金融、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如数字经济、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等。
政府出台相关产业发展规划,鼓励新业态创新,支持新技术人才创业。
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促进供给体系的转型升级。
四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和团队培养,提高产业整体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
五是推进项目集群化建设,鼓励企业联合承建大型国家级科技项目集群,提升产业群体的综合实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
{信息化知识}珠江三角洲信息化专题规划
(信息化知识)珠江三角洲信息化专题规划珠江三角洲信息化专题规划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壹。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迅速崛起,走出了壹条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起飞道路。
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革命正于全球蓬勃兴起,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珠江三角洲必须顺应潮流,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壹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子,为广东省基本实现现代化起示范、带动作用。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按照《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实际,编制本专题规划。
壹、发展环境(壹)优势条件1.经济实力较强。
珠江三角洲得改革开放之先,有效地将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20多年来经济壹直保持高速发展。
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378.6亿元,占广东省的69.6%。
珠江三角洲以占广东省23%的面积,容载了广东省47%的人口,生产出广东省近70%的经济总量,为率先实现信息化集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信息产业具备壹定规模。
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
2000年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3363.6亿元(90年不变价),占广东省的96.35%。
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如数字程控交换机、彩电、传真机、微机等,产量均占全国的20%甚至50%之上。
2000年软件业产值近80亿元,初步形成了广州、珠海、深圳、南海等地的软件园区,开始出现壹批于国内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软件产品。
如珠海金山WPS办公软件、深圳金碟财务软件等。
3.基础信息网络体系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珠江三角洲地区电信骨干网络全面光纤化,基本实现光纤到小区及部分大楼。
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含三个子规划)
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录前言 (1)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1)(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1)(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2)(三)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3)(四)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明显 (4)(五)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 (4)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5)(一)电子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 (5)(二)融合创新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5)(三)工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 (6)(四)国内外市场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6)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7)(一)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7)(二)发展目标 (8)1、结构目标 (8)2、创新目标 (9)3、节能环保目标 (9)四、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9)(一)主要任务 (9)1、集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9)2、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领域,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10)3、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构建合理分工体系 (10)4、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区域新增长极 (11)5、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促进产业均衡发展 (11)6、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1)7、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2)8、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2)(二)发展重点 (13)1、计算机 (13)2、通信设备 (14)3、数字视听 (16)4、集成电路 (17)5、关键电子元器件 (18)6、电子材料 (19)7、新型显示器件 (20)8、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 (21)9、发光二极管(LED) (21)10、太阳能光伏 (22)11、信息技术应用 (24)五、保障措施 (26)(一)健全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26)(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27)(三)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7)(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28)(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28)(六)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29)子规划1: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 (30)前言 (31)一、“十一五”产业发展回顾 (32)(一)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32)(二)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32)(三)生产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33)(四)清洁生产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初步发展 (34)(五)产业发展仍存在突出问题 (35)二、“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35)(一)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 (35)(二)技术创新孕育新的突破 (36)(三)外部环境变化对产业的挑战日趋严峻 (36)(四)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37)三、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37)(一)指导思想 (37)(二)发展目标 (37)1、经济指标 (37)2、结构指标 (38)3、创新指标 (38)4、节能环保指标 (38)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39)(一)主要任务 (39)1、推动产业升级 (39)2、加强科技创新 (39)3、统筹规划产业布局 (39)4、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40)5、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40)6、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40)(二)发展重点 (41)1、电子材料 (41)2、电子元件 (42)3、电子器件 (43)五、政策措施和建议 (44)(一)加强政府引导,完善产业政策 (44)(二)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创造良好投融资环境 (45)(三)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45)(四)优化产业布局,统筹规划区域发展 (45)(五)加强行业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46)(六)重视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46)子规划2: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 (47)前言 (48)一、“十一五”产业发展回顾 (48)(一)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 (48)(二)重点产业领域取得较大成绩 (49)(三)电子仪器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50)(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50)(五)产业链整合进程日益加速 (51)(六)产业扶持政策逐步完善 (51)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52)(一)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52)(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53)(三)面临的环境条件 (54)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55)(一)发展思路 (55)(二)发展目标 (55)1、经济指标 (55)2、创新指标 (55)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56)(一)主要任务 (56)1、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配套能力 (56)2、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57)3、以重大专项实施为契机,加强产业互动 (57)(二)发展重点 (57)1、集成电路生产设备 (57)2、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 (58)3、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 (60)4、通信与网络测试仪器 (61)5、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 (62)6、数字电视测试仪器 (62)五、政策措施 (62)(一)加强战略引导,完善产业政策 (62)(二)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技术创新 (63)(三)提升产品可靠性,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63)(四)引导专项成果辐射,推动技术应用扩展 (64)(五)重视人才战略,集聚高端人才 (64)子规划3: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 (65)前言 (66)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67)(一)数字电视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67)(二)数字家庭技术与应用取得进展,以应用促发展局面初步形成 (68)(三)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标准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68(四)产业区域发展辐射作用明显,骨干企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69)(五)产业国际化步伐加快,自主标准国际化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69)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70)(一)宏观环境促进产业转型 (70)(二)消费升级助推产业发展 (71)(三)技术进步促进转型升级 (71)(四)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 (71)(五)投资环境继续保持宽松 (71)(六)国际市场面临新的形势 (72)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目标 (72)(一)指导思想 (72)(二)发展原则 (73)(三)发展目标 (73)1、产业规模 (73)2、产业结构 (73)3、产业布局 (74)4、自主创新 (74)四、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74)(一)主要任务 (74)1、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74)2、打造完整产业链条 (75)3、推进应用模式创新 (75)4、发展绿色优质产品 (75)5、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75)6、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76)(二)发展重点 (76)1、数字电视终端设备 (76)2、数字电视广播前端设备 (76)3、数字家庭设备 (77)4、音响光盘设备 (77)5、视频应用系统 (77)6、应用服务平台 (78)五、重大工程 (78)(一)彩电业转型升级专项工程 (78)(二)地面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普及专项工程 (78)(三)整机与芯片、器件、软件联动工程 (79)(四)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工程 (79)(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80)六、政策措施 (80)(一)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80)(二)用好财政支持手段,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80)(三)加强协调与合作,促进产业良性互动 (81)(四)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81)(五)抓好重点人才建设,健全专家咨询机制 (81)(六)构建应用创新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81)(七)推进国际合作战略,拓展海外新兴市场 (82)前言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与物质基础,是保障国防建设和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
珠海国际化区位优势与产业发展
珠海国际化区位优势与产业发展一、珠海的区位优势珠海市位于中国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东省深圳市和湛江市之间的沿海城市。
珠海是中国的四个特别行政区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
珠海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其区位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航运便利珠海是内陆河流汇入珠江口的出海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珠海市还有各类航道码头6个,其中包括一个90万吨级的油品码头、一个万吨级的干散货码头、一个8000吨级的钢材码头以及两个客运码头。
2.交通便利珠海还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出海口之一,珠海市在香港和澳门之间,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另外,珠海市有两个交通枢纽——珠海机场和九洲港。
珠海机场已经开通了国内和境外的直航航线,为珠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九洲港则是珠海市的港口,港口拥有大批的货轮、集装箱轮和客轮,是国内主要的水运交通枢纽。
3.地理优势珠海市的区位优势还表现在它与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的“一衣带水”关系上。
这种地理优势使珠海市成为中国南部最重要的门户口岸之一。
同时,珠海也是连接中国华南和东南亚的必经之路,这对于珠海市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珠海的产业发展珠海市作为中国三大特别行政区之一,其经济发展相当迅速,珠海市近年来一直以重工为主,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轻工化工、经贸服务、旅游业等多元化经济布局。
1.电子信息产业珠海市的电子信息产业是全市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该产业集聚了一批知名的企业和优秀的技术人才。
珠海市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电子产业基地之一,主要生产数码相机、手机等高端产品。
2.装备制造业珠海市的装备制造业主要生产各种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电子设备、石油设备、机械零部件等高科技产品。
珠海市在这一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成为全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3.食品加工业珠海市具有十分丰富的渔业资源,海水鱼类种类繁多、鲜美可口,珠海市的食品加工业以酱油、调味品、水产品、肉制品等深加工业最具特色,并且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珠三角电子企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其对策
珠三角电子企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其对策【关键词】珠三角;电子企业;转型升级上世纪8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之风,广东珠三角地区凭着优厚的政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承接了大批来自香港、台湾的电子制造产业。
目前珠三角经济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家电等日用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但是珠三角的电子企业,主要是搞贴牌加工生产,生产规模和品牌还受制于跨国公司,处于世界电子行业价值链体系的低端环节。
随着改革开放之初经济高增长的条件逐步弱化,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被誉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电子企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转型升级已是珠三角众多电子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都十分重视对电子企业转型升级的探讨研究。
国外学者gereffi(1999)[1]通过对价值链的研究提出了电子企业转型升级的四种不同类型,即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的升级;kaplinsky(2001)[2]认为电子企业的集群升级的不同阶段的附加价值也会不同,越向高级的环节升级,电子企业所获得的价值也会越高;王建平(2006)[3] 认为我国的电子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低端位置;王雷(2009) [4]提出了本土代工电子企业由成本领先向创新领先战略演变的内外部驱动力。
综观国内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学界从升级的类型、路径、模式、方法、运作机制以及制度环境等不同方面论述了电子企业转型升级问题。
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珠三角电子企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珠三角电子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珠三角电子企业及其转型升级现状(一)珠三角电子企业发展情况。
珠三角的电子业发展迅猛,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坚持外向的带动战略和信息化的带动战略一起形成合力,并充分发挥了自身产业集群的优点,形成了一大批的具有一定优势的电子行业,如电子元器件业、计算机业、通信设备业和家用的家电业等。
深圳、东莞等产业区几乎包括了全球九成的计算机业巨头,台式的计算机占了全球的五成以上,机箱及半成品占全球市场的四成左右。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布局与发展研究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布局与发展研究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中国南方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它跨越广东、香港和澳门这三个地区,拥有富集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它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和创新中心,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研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趋势,以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布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占中国的1/9,人口占全国的1/10,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
在产业结构方面,珠江三角洲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其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其核心竞争力。
三角洲区域内有大量的中小型制造业,涵盖了纺织、服装、陶瓷、家电、电子、医药等多个行业。
同时,三角洲还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产业格局。
此外,商贸和金融也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产业。
这个地区位于南海经济区和大湾区的交汇处,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门户。
众多国际贸易企业在这里设置了分公司和办事处,珠江三角洲也成为了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和重要的金融中心。
银行、保险和资本市场等金融机构发达,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发展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和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大力引进台湾和香港的投资和技术,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如今,这个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工业和服务业为双轮驱动的经济模式,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先导。
在加强创新驱动方面,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积极借鉴国际先进创新理念和经验,加大对创新人才、创业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方面,广东省制定了“科技创新2025”战略规划,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出台了“2020科技创新署计划”,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提出了“2030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计划”,通过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降低研发成本,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
珠江三角洲经济地区的发展战略
珠江三角洲经济地区的发展战略一、引言珠江三角洲经济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一直以来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前沿。
自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逐渐从传统的纺织、制造业转型到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会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特点、发展现状等方面出发,探讨珠江三角洲经济地区的发展战略。
二、珠江三角洲经济地区的产业结构珠江三角洲经济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有三个特点:先进制造业占比高,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调整转型。
首先,先进制造业占比高。
珠江三角洲经济地区由于具有良好的交通资源、充足的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以及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有利于发展制造业,尤其是一些高端、精细化制造业。
例如,江苏苏州以制造业为核心,以纺织、机械、电子等为支柱产业,形成了一批品牌企业;广东深圳则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形成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国际企业品牌。
其次,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
珠江三角洲经济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物流网络和现代服务体系,以及创新氛围浓厚的国内外研发平台,因此,高端服务业在这里获得了较快发展。
例如,香港的金融、保险、物流和商务服务业都是该地区高端服务业中的代表。
最后,传统产业调整转型。
珠江三角洲经济地区传统产业调整转型,在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例如,浙江杭州在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已形成了蚂蚁金服、阿里巴巴等一批知名企业。
这些举措使得珠江三角洲经济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得更加多元。
三、珠江三角洲经济地区的经济特点珠江三角洲经济地区的经济特点可以简要概括为四个方面:经济总量大,经济形态新,产业协同发展迅速,对外开放程度高。
首先,珠江三角洲经济总量大。
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天然的发展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全国最高水平,占据了中国经济的重要地位。
其次,珠江三角洲经济形态新。
随着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的兴起,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以互联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为主的新型经济形态。
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和《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先行先试建设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加快推动我省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建设思路。
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和示范带动,统筹汇集数据资源、促进数据流通,推进数据整合、共享、开放和运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大力推动大数据创业创新,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跨区域类综合试验区。
(二)发展目标。
通过3年左右的探索实践,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开展大数据创新试验取得显著成效:大数据资源方面,汇聚政务、社会、行业和企业海量数据资源,数据基础设施高度集约,数据资源高度共享开放,数据资源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大数据应用方面,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及行业发展等领域形成一批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推动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传统行业商业模式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变革,大数据综合应用居全国领先水平;大数据产业方面,涌现一批大数据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基于大数据的创业创新和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大数据产业链进一步健全,形成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基本建成辐射带动效应强、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跨区域类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二、重点任务(一)加强政务数据统筹整合。
推进政务大数据硬件设施、交换流通渠道整合,建设完善政务大数据库,全面提升政务数据集中度和数据质量,实现政府信息互联共享,进一步突破政府部门间壁垒,消除信息孤岛。
1.整合政务大数据硬件设施。
省直各部门不再单独采购服务器等硬件设施和建设数据中心。
实施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扩容工程,建设按需分配、动态扩展、智能管理的省级政务云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多元化的云应用和云服务。
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
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2010—08-16 16:40:00目录前言一、发展现状(一)主要成效(二)存在问题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总体要求(二)发展目标三、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统一规划轨道交通网(二)统筹推进公路网建设(三)提升拓展港口功能(四)加强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五)推进运输服务一体化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构建一体化智能电网(二)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三)完善一体化油品输送管网)(四)建设天然气“全省一张网”(五)推进能源管理一体化五、推进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二)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一体化(三)推进水资源调度管理一体化(四)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一体化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统筹规划建设信息网络(二)率先推进“三网融合"(三)推进信息服务一体化七、推进粤港澳基础设施更加紧密合作(一)推进交通领域合作(二)加强能源领域合作(三)强化水资源领域合作(四)深化信息领域合作八、保障措施(一)完善规划衔接机制(二)推进标准体系建设(三)加强智能化管理(四)加大改革力度(五)完善协调机制九、重大工程(一)交通工程(二)能源工程(三)水资源工程(四)信息化工程附表:珠三角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重大项目表附图1: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布局规划图附图2:珠三角高快速路布局规划图附图3:珠三角港口与内河航道布局规划图附图4:珠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图附图5:珠三角电源电网布局规划图附图6:广东省输油管道线路规划图附图7:广东省天然气管网规划图附图8:珠三角水资源一体化规划图前言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重大战略和重要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突破点,也是区域内各方开展合作的重要基本条件.珠三角要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为高效整合区域内资源、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珠三角率先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珠江三角洲社会发展信息化展望
通 通 信 和 移 动 通 信 。 电信 部 门 的 资 金 和 技 术 力 量
是 信 息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的 主 力 军 。 电 信 部 门 的 信 息
造 业 正 在 崛 起 , 已 拥 有 一 批 各 具 特 色 的 电 子 信 息
产 品 制 造 的 大 型 企 业 , 规 模 和 效 益 在 国 内 达 到 一
社会信 息化实现跳跃 式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
在 各 市 政 府 的 统 一 规 划 和 电 信 、广 电 、 电 力 、联 通 、 移 动 等 部 门 的 共 同 努 力 下 , 广 州 、 深 圳 、 中 山 、佛 山 、珠 海 、 东 莞 等 珠 三 角 的 主 要 城 市 已基 本 建成 了 覆 盖 全 市 的 光 纤 网 ,为 今 后 实 现 以 A TM 为 核 心 的 综 合 业 务 数 字 网 , 为 开 放 信 息 市 场 ,在 政 府 的 统 筹 调 控 下 进 行 有 序 的 竞 争 创 造 了 基 本 条 件 。珠 三 角 现 有 的 信 息 网络 层 次 已 达 到 国 内先 进 水 平 ,部 分 设 施 和 技 术 指 标 达 到 了 国 际 先 进 水
维普资讯
三
珠江 角洲社会发展信息化展望
口 广 东省社 会 科 学 院教 授 盛 培 德
现状 与发展 趋势
进 入 九 十 年 代 以 来 ,珠 三 角 各 市 的 信 息 化 建 设 和 信 息 产 业 都 取 得 了 长 足 的进 步 ,特 别 是 近 几 年 来 随 着 各 级 领 导 对 信 息 技 术 的革 命 性 意 义 认 识 的提 高 ,将 信 息 资 源 的 开 发 当作 当今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要 战 略 资 源 , 珠 三 角 信 息 化 建 设 的 高 潮
分析珠三角地区适宜发展电子制造业的区位优势(PPT46页)
年份 2016 2015 2014 2013
GDP 增长率 从业者 增长率
80854. 91
11.05%
959.7
-2.17%
72812. 55
7.38%
981.01
-3.36%
67809. 85
8.54%
1015.1 6
-0.50%
62474. 79
9.47%
1020.2 5
88.61%
相关系数 0.16
生产力水平低下,电子产业处于 萌芽状态,城市间联系较少,发 展速度较慢。
深圳的崛起,使之成为中心城市之一, 以广州和深圳为双中心的城市群体形 成,区域空间结构日趋不平衡。
02
过渡阶段
03
工业化阶段
珠、佛、中、东等相继进入大城市之 列,形成了珠三角的经济中心体系。 双核模式逐渐向网络化、多中心模式 演化。
主,生产力水平低。
1980年前后
✓ 临近港澳台的地理 区位优势。
✓ 广州是经历改革开 放的第一批城市。
1990年以后
✓ 电子产业的的增长 速度基本保持在 8%-10%之间。
✓ 加入WTO后,融入 经济发展浪潮,电 子产业飞速发展。
2018
二、区域空间研究——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01
前工业阶段
珠三角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在2015年也已达到 了107010元,在我国地区人均GDP排名中笑 傲群雄。
二、空间结构的集聚与扩散
2015年,深圳高技术制造业占全省比重达55.0%,在全省各地 市中所占份额最大,对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7.0%, 拉动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6个百分点。
创新创业政策环境
推广“专利快速审查、维权、 确权一站式服务。” 进一步健全相关激励政策, 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电子信息专题规划(二零零三年九月)2003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他还指出,“广东要依托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逐步使广东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基地、成果转化基地”、“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一、背景与发展现状(一)背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根据广东省经贸委和广东省统计局统计数据,2002年广东最大50家工业企业营业总收入达5085.69亿元,比2001年增长20.88%。
从行业看,信息产业有20家,所占席位最多。
其利润增幅均在30%以上。
珠江三角洲的电子信息产业相互配套,层次多、程度深、链条长。
可以说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品等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带,正在成为世界信息产业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珠江三角洲高新产业带是由科技部批准的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之一,是一个依托交通干线融合、集散人口、产业、城镇、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线状空间地域综合体。
珠三角高新产业带范围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相同,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中山市、东莞市,惠州市区以及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的端州、鼎湖区等。
总面积4.1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77万。
信息产业区的延伸已经突破了市、县(区)、镇的行政范围,成为由真正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包括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供销、科工贸之间的衔接,三次产业间的联系等)。
例如:中部信息产业带以广州、东莞、深圳、香港为关键节点,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营销和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见图1,p3)。
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以佛山、中山、肇庆、江门、珠海、澳门为关键节点,主要从事信息家电研发、制造和电子信息服务业。
西岸电子信息产业带以广州、惠州为关键节点,重要从事信息家电、通信、机械工业信息化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大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带”已逐步形成。
2003年6月,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内容包括允许众多香港产品零关税进入内地,放宽内地对香港服务业的准入领域以及贸易便利化三方面。
这一协议框架把香港、广东连接成“大珠江三角洲”,抓住机遇,优势互补,加强合作,争取用10至20年时间把大珠三角建成全球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
“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改变着与长三角的竞争态势。
仅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和珠海5个城市去年的GDP就比长三角15个城市的总和还多590亿元,再加上珠三角其它城市,“大珠三角”的整体竞争力将大为增强。
大力延拓原有资源,促进“泛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带”。
广东与周边省(区)在经济上互补性很强,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九省、区,位于我国广大的华南、西南地区,直接间接、或多或少都跟珠江有关,与珠江流域的流向、与珠江最后流入南海而形成的经济流向和文化有关。
(二)发展现状2001年,电子信息等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产品产值达3135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94%,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居于首位,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6%。
同时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自主品牌。
至2002年底,全省认定的电子信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有705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40.7%。
据信息产业部审定,2000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珠江三角洲有24家,占全国电子百强近四分之一,其中前10名占有2家,作为重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移动通信业,中国14家“国家队”企业中也有一半坐落于珠江三角洲。
国家工商局公正、权威认定的、直接反映产品竞争力的家电类中国“驰名商标”中,珠江三角洲拥有8件,稳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华为、TCL、康佳、中兴通讯、美的、科龙、格力、格兰仕等大型IT和家电类核心企业群,驰名国内外。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
今年以来,在全球通信业继续低迷,广东遭受SARS侵袭的情况下,全省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①逆势而上,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据统计,1—7月,广东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2897.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0%,增幅比上半年高0.7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1.4%;实现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为2745.73亿元、101.19亿元和32.67亿元,同比增长29.7%、48.2%和11.2%,初步呈现出生产与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电子信息辅助器材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406167.6451.7 9.97 86.4 182.20 48.4珠三角的软件企业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两市。
2002年,广州市有软件企业1756家,占全省的50.9%;深圳市有1327家,占38.5%。
广州有软件从业人员3.06万人,占全省的42.9%;深圳有3.17万人,占44.4%。
从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广州软件业全年营业收入占全省的35.2%,深圳占57.5%;广州的利润总额占全省的51.5%,深圳占25.6%。
总的看来,广州、深圳两市就集中了全省89.4%的软件企业、87.3%的软件从业人员、92.7%的软件营业收入和77.1%的软件利润。
图2:2002年广州、深圳以及其他市软件业在全省所占比重与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比较,长三角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已超前一步。
长三角的整体经济布局相对于珠三角来说显得明显顺畅。
从2001年开始,沪、苏、浙三省市每年召开由图3 2002年每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图4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指数常务副省长、常务副市长参加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形成政府协商机制。
2003年3月,三省市政府还分别签订进一步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相关协定,规划和建设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为次中心的产业分布格局。
反观珠三角,相对于长三角对周边流域的影响,珠三角在周边省区的龙头地位还是不太明显。
香港、广州、深圳、东莞的发展,往往竞争多于合作,资源缺乏整合。
而且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表明,珠江三角洲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为308万人,远低于长江三角洲。
因此珠江三角洲在人才总量规模和平均质量方面与长江三角洲也有很大差异。
现在,大珠三角启动,经济实力可与长三角有一比,影响力将日渐增强;周边省区也急于寻找地区中心城市的带动,以求经济起飞。
此刻,珠三角突破腹地狭小的掣肘,先扩大到“大珠三角”,再与周边省区共同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区,既有了需求,也有了可能。
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将成为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广东和周边各省(区)的经济都会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大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带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带泛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带渤海湾信息产业带长江三角洲信息产业带图5信息产业带地理分布图从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看,目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较低层次,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4.7%,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只占5.7%。
在出口产品中有77。
3%的出口额是来源于国外或港澳台地区的技术创造的。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1.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发展与信息产业发展的关系。
从根本上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起来的。
但是,我们又不能因之而不搞信息化,先把工业化搞好再说。
目前,广东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又面临全球信息化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不能埋头工业化而置信息化于不顾也不能脱离工业化现状盲目追求信息化,而应实施“同时并举”的战略,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用信息化促成工业化,引导新世纪的工业往高增值高竞争力、高信息量的方向发展,用工业化支持信息化,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电子信息产业市场需求量和科技含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不仅是经济增长点, 而且还是一个经济成长链。
因此在管理方式上,过去的部门管理是不能跟上形式的,应转向纵横交错的矩阵式管理。
在产品结构上,传统的模拟技术也是落后的,应向数字化、网络化、智力化方向过渡;在技术支撑上, 要该变过去依赖引进为主的状况,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并举方向转移;在企业组织结构上, 改变分散生产经营方式,向大公司为主过过渡; 在市场结构上, 从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相结合跨越。
总之,广东必须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这不仅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成为一个经济成长链,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3.信息产业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在我省这样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地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有没有必要花大力气搞信息产业建设。
“七五”和“八五”期间,广东把交通、能源、通信列为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基础产业,广东的各项基础设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世纪末,广东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以金卡、金桥和金关等为标志的信息系统工程蓬勃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广东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1997年产值为917亿元,约占全国电子信息工业总产值的1/4。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信息产业的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我国各地对信息产业的发展也高度重视,因此,广东今后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继续领先于全国,就必须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四)规划的意义电子信息产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支柱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产业。
近10年来,中国的信息产业以年均30%的速度飞速发展,到2000年底,信息产业已占到GDP的4%,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为落实中央这一战略部署,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国内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由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电子信息产业强国的转变,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发展地区,必须顺应潮流,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子,为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起示范、带动作用。
二、发展战略和目标(一)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