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一)复习学案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复习学案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复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d8727a04a1b0717fd5ddbc.png)
高三小说阅读复习学案现代文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
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而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上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只答一鳞半爪,不全面,所以掌握进行全面解答的一些要领,至关重要。
根据小说的特点,主要考查点有如下:1、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评价小说主题,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
2.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
3.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4.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5.能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的含义、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结构上的作用。
7、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
8、把握小说的线索及其作用。
9、叙事的方式:插叙、倒叙的作用。
基本题型及解题指导(一)要点概括题1、概括小说故事情节⑴、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⑵、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⑶、局部内容的理解【解题思路】对这种题型,我们要牢记三点:一、对事件的概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做何事”不能省),万不可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三、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2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⑴、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⑵、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导学案学案49【小说阅读:探究主旨意蕴(1)】及答案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导学案学案49【小说阅读:探究主旨意蕴(1)】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55ef32650e52ea55189844.png)
学案49 探究主旨意蕴(一)——题型与方法学案目标 1.掌握主题类探究题和社会类拓展探究题的题型特点和探究方法。
2.掌握探究丰富意蕴的具体要求。
1.(2018·江苏卷)(《溜索》原文见“分析环境描写”学案)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8·安徽卷)(原文见“分析环境描写”学案“高考体悟”部分)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
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探讨对小说的主题及思想感情的探究是小说探究题一、主题类探究题1.题型特点和探究方法(1)题型特点主题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专辑探究作品意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训练
![专辑探究作品意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ec4b7a35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6.png)
专辑探究作品意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训练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小说阅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题型之一。
通过对于小说作品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蕴。
本文将探究专辑作品中的意蕴,从而达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训练的目的。
一、深入解读作品在进行专辑作品的阅读时,我们首先需要深入解读作品。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 故事情节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可以了解到作品所呈现的主题和情感内核。
例如,在《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情感纠葛的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爱与命运的思考。
2. 人物形象剖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揭示作品意蕴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人物的性格、言行举止、与他人的相处等方面,来深入理解人物所代表的意义。
例如,在《平凡的世界》中,通过对于孙少平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于普通人生活状态的思考。
3. 意象与象征理解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是作者运用的重要手法。
通过对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
例如,在《1984》中,通过对“大哥”、“卖书人”等回忆中的形象描绘,暗示了政权对于人性的控制。
二、把握作品的核心主题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作品的核心主题。
作品的核心主题是贯穿全文的,它能够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蕴。
例如,在《老人与海》中,作者通过对于老人孤独、坚韧不拔的描写,传达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坚持不懈的追求。
三、探究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作品中的意蕴常常与作品所揭示的社会、历史、人生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有关。
我们可以通过思考作品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进一步分析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例如,在《1984》中,作品中对于权力、控制、自由等问题的探讨,既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判,同时也引发了对于社会人性的思考。
四、注重思辨与思考在进行专辑作品意蕴的探究时,我们需要注重思辨与思考。
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思考一些问题,例如作者希望通过作品传达怎样的信息,作品与当下社会的联系以及对于作品意蕴可能存在的不同解读等。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小说 “意蕴丰富类小说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小说 “意蕴丰富类小说整体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99612cd4693daef5ef73d7f.png)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整体感知之三(意蕴丰富类小说)【教学设想】小说是高考现代文阅读选考题之一,对小说丰富意蕴的探究历年来也是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的热点。
高考考纲对于探究有着明确的要求:(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让学生掌握意蕴丰富类小说阅读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却不能对这些显性、隐性的信息进行圈画,因而在解读文章主旨上存在很大的难度。
这堂课通过典例分析,引导并培养学生关注文本细节的能力:其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总结出设题的角度;其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其三、反思总结,考纲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意义。
试图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出依据文本,多元解读小说丰富意蕴的一些策略:1.关注环境。
环境为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小说的艺术之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关注人物。
首先确定文本的主人公是谁,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在圈画人物时很多学生会忽略作品对次要人物和物象的描述,而这些形象的设置恰恰是具有一定的创作意图。
因为他们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的刻画。
3.关注情节。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对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在高一、高二阶段通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学习,学生对于小说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基本能明确小说三要素和主题的关系。
但是学生对于小说主题的把握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不知道从文本的哪些地方去归纳总结,并且在答题中思路比较混乱,不知道如何规范答题。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小说主题意蕴探究方法指津”导学案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小说主题意蕴探究方法指津”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9b222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9.png)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小说主题意蕴探究方法指津”导学案一、学情分析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一轮复习后小说版块存在的主要问题:1、人物性格概括不全,用词不准重复作答;2、探究题知道答题方向,涉及主题探究时把握不准,对主题理解的深度不够。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本课时以“读懂小说,把握主题”作为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由哪些方式切入有助于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根据练习,总结规律教学难点:小说主题切入的多样性二、考纲分析与高考题型回顾(二)文学类文本阅读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2017年探究题分值:6分三、题中悟法,找寻规律课前练习:阅读小说《骗子》,回答下列问题。
9.标题“骗子”一词,既是理解主人公“我”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展示答案,总结把握主题切入的三种方法:(1)析心理;(2)明关系;(3)重视角答题的三个层面:人物性格品质;揭示社会原因;留给读者启示。
四、借题发挥,领悟方法学生阅读小说《穿军装的牧马人》,完成文后题目,交流答案,巩固方法。
9.“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话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五、自我反思,提升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前练习:阅读小说《骗子》,回答下列问题。
骗子徐常愉寒风凛冽的大街上,我架着双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步子。
此时的我身无分文,肚子咕咕直叫,身体瑟瑟发抖。
不过我的脑子还算清醒,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尽快弄到食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否则,我恐怕熬不过接下来的这个夜晚了。
怎样弄到食物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乞讨的手。
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
可我又觉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不能使用这个方法。
这是不是我心里仅存的一点儿自尊在作怪?我一时还无暇思考这个问题。
而除此之外,我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卖掉我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皮大衣。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探究》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探究》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423b7b06bec0975f465e282.png)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探究》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把握探究题的思维角度与方法,规范答题。
学习过程:一、探究题答题模式。
二、练习。
第9车厢(2011浙江)【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
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
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拎着大包小裹在站台上慌慌张张地来回走着。
有一些乘客已经来回找了好几趟了,反复数了这次列车的车厢,但1到3车厢前面没有,后面没有,中间也没有。
而且连列车长也找不着了。
列车员都不知道他哪去了。
我气愤地去找了站长:“第15次列车的列车长哪去了?”站长说:“他就在前三节车厢里。
”当时我一点都感觉不出站长的答复有什么可笑了,因为外面已经吵成了一团。
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
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从里加寄来的道歉信和因为这次“事故”被处罚的人的名单。
而最有意思的是我还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
这位读者在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时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
请你们赶快派一名记者来,我肯定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的!”因为他没有具体写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报社也就没有派记者过去——这样的信编辑部每天都要收到很多封。
后来我去基辅出差,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带上了那封信,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
我觉得他是不会随便开玩笑的。
他不是在信中说不会让我们白跑一趟吗?他果然没让我白跑一趟。
我坐的那次列车没有前三号车厢,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
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车票。
分析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分析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91081f9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a.png)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09 探究小说主题的内涵教学目标探究小说主题的内涵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小说主题的内涵教学过程一探究主题内涵主题内涵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的主旨及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既可以要求直接探究主旨,还可以要求挖掘主旨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二、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三解题思路方法①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②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③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④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
⑤根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⑥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⑦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四、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步骤:【提示】①通过叙写什么故事或事件,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表现出作者对×××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作者×××情感。
⑥呼吁号召什么(提示: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五备考关键能力落实“五抓”,解答小说主旨题综合探究题的原则言之有理主题积极符合文意六题型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高三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主题意蕴 .doc
![高三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主题意蕴 .doc](https://img.taocdn.com/s3/m/c67a11d5e53a580216fcfeb9.png)
小说专题复习之主题意蕴【考点解读】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真题回顾】2016年《会明》: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6分)2014年《安娜之死》:请探究作品结尾处画线句的意蕴。
(6分)2010年《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考点归纳】1、概括主题;2、整体意蕴;3、局部意蕴一、概括主题(江苏卷至今未设题)【经典再现】1、(2008年浙江卷《乌米》)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
方法总结:【针对训练】石榴日本川端康成(1)一夜寒风。
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
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成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
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也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凌散到各处。
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2)“妈妈,石榴。
”纪美子呼喊母亲。
(3)“真的……忘了。
”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
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
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
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4)纪美子走出庭院,用竹竿摘取石榴。
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
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
亮光透过一粒粒的子儿。
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
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
约莫十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
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快嘴说了起来。
(5)“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
”母亲大声喊道。
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
(6)“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开拔之前见你一面。
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见你,而你又总也不来。
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
可是启吉似乎很忙。
(7)“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小说 探究主旨意蕴(一)学案 苏教版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小说 探究主旨意蕴(一)学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4d2826f524ccbff12184d0.png)
学案58 探究主旨意蕴(一)——题型与方法学案目标1.掌握主题类探究题和社会类拓展探究题的题型特点和探究方法。
2.掌握探究丰富意蕴的具体要求。
1.(2010·江苏卷)(《溜索》原文见“分析环境描写”学案)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0·安徽卷)(原文见“分析环境描写”学案“高考体悟”部分)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
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探讨对小说的主题及思想感情的探究是小说探究题命题的重要内容。
【精选】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微专题十九探究小说文本蕴意考前回顾案
![【精选】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微专题十九探究小说文本蕴意考前回顾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a1b8330508763230121216.png)
【精选】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微专题十九探究小说文本蕴意考前回顾案【精选】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微专题十九探究小说文本蕴意考前回顾案一、读一读:意蕴三探:思想、情感、审美1。
如何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所谓“思想意蕴〞,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
如何探究它呢?第一,善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旨方面切割小角度。
小说的形象角度是探究的最主要角度,再把这个角度展开,有人物形象、物象两个角度,而人物形象角度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角度,而从人物角度探究,却又必然与情节联在一起,应为“情节中的人物〞,即人物在情节发展中所体现的经历、境遇和结局等。
下面以XX年江苏卷探究题为例加以说明。
题目: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情感取向。
(这里只讨论“深刻意蕴〞)答案是从“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展开的。
情节角度:驮队飞渡峡谷,代表着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自然。
人物角度:角度①——驼队里的领队和汉子们,体现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角度②——“我〞,“我〞与“领队〞的对照,表明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物象角度:雄鹰、骏马与牛构成两组对比物象,隐喻人应有雄鹰、骏马奋力拼搏的精神,而不能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从小说的环境角度探究,也可以分出不同的小角度,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环境中人的命运等角度,甚至包括作者的审美笔调。
第二,善于将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就能获得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思想意蕴。
2.如何探究小说的情感意蕴所谓“情感意蕴〞,就是指小说的情感意义及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
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情感意蕴是比较容易探究的,只要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即可。
3.如何探究小说的审美意蕴所谓小说的审美意蕴,说起来可能较为抽象,其实是针对小说的艺术形式方面的探究题而言的,如XX年江苏卷的探究题“审美意蕴〞很浓。
10高考语文小说作品意蕴学案学案
![10高考语文小说作品意蕴学案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1d64ad80eb6294dd886c88.png)
高三语文学科导学案小说探究作品意蕴导学流程学习目标1.了解探究作品意蕴题的常见题型;2.研究探究题的命题特点和规范答题技巧;3.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自主学习:1.明白探究对象,明了常见题型:作品意蕴探究题侧重的是小说内容、主旨层面的探究,往往会涉及主题、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
梳理出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
[题型1]主题意蕴的探究主题意蕴的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不要求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上的,探究时特别要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情感意蕴即可。
解答探究主题意蕴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认真审题,明确“范围”“对象”“内容”,找到提示性词语,揣摩命题意图;②熟记关于主题的相关知识,能通过情节、环境、人物、题目和考题迅速判断出小说主题;③结合题干的提示性词语和答题角度,得出观点,并且用文本内容分析论证;④组织答案要规范,分条作答,有针对性,语言简练,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题型2]形象解读的探究人物形象是小说的关键因素,自然也是探究的重点,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命运成因;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三是探究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给我们的启示。
[考情一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考查方式也比较多元:有的从人物的某种描写来探究,也有跟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比较鉴赏,还有从作者的创作意图谈人物形象的刻画。
在作答时,要审清题干的要求,明确答题方向,须从小说情节、环境描写、写作技巧和小说主旨等角度分析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
[题型3]情节构思的探究对情节构思的意蕴的考查,探究的主要方向是:情节是否合理,更认可哪种情节,结尾该如何处理更好,等等。
作答时,可思考以下问题:①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②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③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④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小说阅读的主旨意蕴学案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小说阅读的主旨意蕴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fc540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59.png)
2019届⾼三⼆轮复习⼩说阅读的主旨意蕴学案突破⼗四⽂学类主旨意蕴探究题:多⽅挖掘,深⼊思考题型透视探究题是⽂学类⽂本阅读考查的重头戏,⽽主旨、意蕴、情感这类探究⽆疑是探究的热点。
这种题型多以标题、重要句⼦、主旨为突破⼝,要求探究⽂本的丰富或深层意蕴。
其难点在于如何从不同的⾓度或层⾯展开探究。
因此,我们对这类探究题的探究重点应放在如何找到探究的多个⾓度或层⾯,以及常见意蕴探究题的探究要点。
阅读下⾯的⽂字,完成⽂后题⽬。
我的⽼师伍叔傥先⽣钱⾕融[注]我经常深切怀念着我的⽼师伍叔傥先⽣,他是我⼀⽣中给我影响最⼤的⼀个⼈。
伍先⽣是蔡元培先⽣当校长时的北⼤学⽣,与傅斯年、罗家伦等同时。
1938年我考⼊了当时内迁到重庆的中央⼤学,读的是新成⽴的师范学院国⽂系。
⼀年级时不但没有本系的教师,连系主任都没有,只能与⽂学院中⽂系的学⽣合在⼀起听课。
到⼆年级时,当时任中央⼤学校长的罗家伦才请了伍先⽣来担任我们的系主任。
伍先⽣很开明,颇能继承蔡元培先⽣兼收并蓄的精神。
他⾃⼰是爱好汉魏六朝⽂学的,戏说他治的是“衰”⽂(苏东坡曾称韩愈“⽂起⼋代之衰”),尤其善写五古。
可他请教员,却能尽量罗致各⽅⾯的⼈才。
先后在我系任教的有罗根泽、孙世扬、顾颉刚、乔⼤壮、朱东润等⼈。
更其难得的是,中央⼤学中⽂系⼀向是⽐较守旧的,只讲古典⽂学,不讲新⽂学。
新⽂学和新⽂学作家,是很难进⼊这座学府的讲堂的。
可伍先⽣完全不管这⼀套,我还在校的时候,他就请了曹禺等⼈来教课,请了⽼舍来演讲。
我离校以后,他⼜请了杨晦、吴组缃、吴世昌等⼈来任教。
伍先⽣曾在中⼭⼤学与鲁迅同过事,⼀向很敬佩鲁迅先⽣。
听说他离开⼤陆后,⼀度曾去⽇本教书,教的课程中就有鲁迅。
他懂英⽂,有时去他房间,看到他⼿⾥拿着正在读的往往是英⽂⼩说。
还知道他常通过⽇本的丸善书店从国外购买书籍。
他与外⽂系的楼光来、范存忠、俞⼤缜等先⽣时相过从,与历史系的沈刚伯,哲学系的⽅东美、宗⽩华等教授,往来尤其密切。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考前回顾案:专题十九 探究小说文本蕴意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考前回顾案:专题十九 探究小说文本蕴意](https://img.taocdn.com/s3/m/ae68a1dd83d049649b6658d4.png)
2014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考前回顾案:专题十九探究小说文本蕴意一、读一读:意蕴三探:思想、情感、审美1.如何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所谓“思想意蕴”,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
如何探究它呢?第一,善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旨方面切割小角度。
小说的形象角度是探究的最主要角度,再把这个角度展开,有人物形象、物象两个角度,而人物形象角度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角度,而从人物角度探究,却又必然与情节联在一起,应为“情节中的人物”,即人物在情节发展中所体现的经历、境遇和结局等。
下面以2010年江苏卷探究题为例加以说明。
题目: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情感取向。
(这里只讨论“深刻意蕴”)答案是从“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展开的。
情节角度:驮队飞渡峡谷,代表着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自然。
人物角度:角度①——驼队里的领队和汉子们,体现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角度②——“我”,“我”与“领队”的对照,表明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物象角度:雄鹰、骏马与牛构成两组对比物象,隐喻人应有雄鹰、骏马奋力拼搏的精神,而不能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从小说的环境角度探究,也可以分出不同的小角度,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环境中人的命运等角度,甚至包括作者的审美笔调。
第二,善于将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就能获得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思想意蕴。
2.如何探究小说的情感意蕴所谓“情感意蕴”,就是指小说的情感意义及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
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情感意蕴是比较容易探究的,只要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即可。
3.如何探究小说的审美意蕴所谓小说的审美意蕴,说起来可能较为抽象,其实是针对小说的艺术形式方面的探究题而言的,如2012年江苏卷的探究题“审美意蕴”很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一)
展示课(时段:正课时间: 60分钟)
学习主题(1分钟):阅读小说,探究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和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究小说情节
【训练课导学】巩固提升三级达标反馈题
书写等级达成等级
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
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
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
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
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
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
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
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
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
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
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
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
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
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
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
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
于是瓦萨卡把目光移到了别处。
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
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
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
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
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骂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
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
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
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
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
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
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
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
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
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
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一阵轻松,如释重负。
“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
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选自《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2期,有删改)
1.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4分)
2.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3.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
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7分)
【培辅期望】(附培辅单)
疑惑告知:
效果描述:
【自主反思】(日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描述:
1、答:【参考答案】①反衬(1分)瓦萨卡心情烦闷(1分),处境凄凉(1分);②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1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景物描
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烘托人物性格。
④推动或预示情节的发展。
⑤附丽作者的感情色彩。
⑥照应标题。
本文标题是“晚秋”,而首段写的是晚秋的景色及主人公的心情。
结尾也提到了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自如了。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回答。
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气候;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②暗示社会背景;③烘托人物心情、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深化主题。
联系旧题:《严冬海猎》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4分) 【参考答案】①渲染气候的寒冷,暗示捕鱼环境的恶劣(海龙一家生活的艰苦)。
或:渲染气候的寒冷,为后文写海龙下海捕鱼作铺垫。
②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的成功和他的满足感。
或: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惊险过后家中的安宁与温馨。
2、【参考答案】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顺序正确,答对一处给1分;顺序错误一处扣2分。
)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小说主要通过细节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动:小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肯定价格不菲,神奇地被抛到眼前,“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
紧张:“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
惊恐:“惊恐地发现”中年男人快速地“一把捡起小包”,然后“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慌乱:“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
失望:那个胖男人从他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轻松:“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
回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选准答题区域,找出文章中对应的关键词语,且顺序正确,并结合分析作答,层次清楚,关键词语正确。
旧题回顾:《八月十日灯下所记》1:文章开头叙写了作者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怎样的心理活动?答案:心理活动复杂而有变化:1开始半信半疑,怀疑又充满期待;2接着分析推测,又等的不耐烦;3最后心里踏实。
3、【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探究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
本文结尾是文章的点睛之处,含蓄、余味无穷的结尾,常常最能体现作者的匠心。
细究这篇小说的全盘构思,不难看出,作品点、线、面的浑然天成得力于悬念、铺垫和穿插的巧妙运用。
结局看似出乎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
而作者也多次用铺垫手法作了巧妙的暗示。
解答此类题目,只要理由来自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认真阅读文本,熟悉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参考答案】不会据为己有。
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2)会据为己有。
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
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
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视为己有。
(答“会”或“不会”给1分。
理由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