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2 祸起萧墙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2 祸起萧墙
2 祸起萧墙孔子时期,鲁国的季孙氏三兄弟已将鲁国大权掌握在手里,虽然只是卿大夫,季家却准备去侵略颛臾这个小国家。
此时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在季家做家臣。
冉有和季路来试探孔子的意向。
俩人一起走进客厅,看见老师赶紧作揖问候,子路拱手问道:“老师,早饭吃过了吗?”孔子伸头看看院子里的阳光,又看看冉有,便闭上了双眼。
冉有向前走了一小步,小声地说:“季家打算对颛臾用兵了。
”孔子微微睁开眼说:“冉求啊!恐怕你太过分了,要不得啊!颛臾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建立的,当时还封它为东蒙山之主,是社稷之臣,怎么可以出兵去讨伐呢?”冉有看了看子路,说:“这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季先生要这样做,我跟子路也……”子路忙跟着说:“是啊!老师,我们……实在……实在是没这种想法。
”孔子坐直了身子,两眼盯着冉有说:“冉求啊!从前周任说过‘先衡量你的能力,再来决定你的职位,若你的能力不能胜任这个职位,就该辞去。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了,要摔倒了,都不去搀扶,那又何必要帮手呢?你认为季家错了,那你拼命诤谏了吗?”孔子又看看了子路,对冉有说:“况且你的话的确错了。
我来问你,老虎和凶猛的独角兽从笼子里逃出来吃人,乌龟壳和玉石在匣子里毁了。
是谁的过错呢?你们是辅相,季家当然要那样做,而你们所受的教育是什么?结果还是做了,这是谁的错?”子路被骂,藏到冉有的身后不敢让老师看到。
冉有没办法了,只好直说了,“老师!话要说回来,颛臾这个国家,紧靠我们鲁国边境的费城,现在如果不把它拿过来,将来恐怕会成为鲁国后代子孙的大问题。
现在乘他衰弱的时候,正好把它拿过来……”孔子轻轻捋着胡子想:你小子被老师一骂,就被骂出真话来了吧。
等冉有说完,孔子语重心长地说:“冉求啊!我告诉你,一个君子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明明心里想要这个东西,却装模作样说‘不要!不要!’然后又另外编一套理由,用很多好听的话,把它拿过来。
”子路慢慢探出身来,孔子看了看子路,接着说:“据我所知,不仅是一个国,乃至一家人家,不怕贫穷而怕不能均衡,不怕人少而怕不和睦,内部要安定。
祸起萧墙解释成语
成语"祸起萧墙"意为祸乱或灾难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纷争、内讧或问题,导致不安定局面。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季氏》中的一句话。
出处:《论语·季氏》中有这样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意思是孔子担心季孙(指季氏家族的后代)的忧虑问题,并不是由于外部因素(指颛臾),而是源自家族内部的问题(指萧墙之内)。
解释:"萧墙"指的是古代宫室内门前的小墙。
由于宫室或家庭的墙壁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用"萧墙"比喻家族内部。
成语"祸起萧墙"表达了灾难和纷争往往由内部产生,而不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含义。
示例:比如,一个组织或家庭内部出现了权力争斗、内部纷争、勾心斗角等问题,导致了不稳定局面,那么就可以用"祸起萧墙"来形容这种局面。
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
这些成语也都强调内部的纷争或问题。
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这些成语强调外部因素给国家或家族带来的威胁或压力。
语法:成语"祸起萧墙"作为主谓式,可用作谓语、宾语、定语,其含义通常带有贬义。
祸起萧墙的意思是什么
祸起萧墙的意思是什么祸起萧墙的意思: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出自《论语;季氏》。
英文解释(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Troubles start inside the house.;There is internal strife afoot.;Trouble breaks out at home.;Troubles come within one's family -- internecine feud. ;【解释】: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自】:《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示例】: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zhuān)臾。
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臣子)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祸起萧墙的成语故事
祸起萧墙的成语故事
"祸起萧墙"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祸患或问题源于家庭内部的纷争、斗争或不和睦。
相传,东汉末年,刘协(孙皓)继位成为吴国的君主,他的母亲是吴国的太后萧后。
由于吴国内部政治腐败,吏治混乱,国家处境艰难。
而吴国的这些问题往往都源于太后萧后的干预和控制。
她专权妄为,干涉政务,弄得朝政混乱,官员不敢直言,导致国家内外困境重重。
这个故事中的"萧墙"指的是太后萧后所居住的墙壁。
"祸起萧墙"意味着国家的祸患和问题始于萧后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源于她的干预和专权。
这个成语后来被引申为指家庭内部的纷争和不和睦所带来的祸患。
它告诉人们,家庭和睦、和谐是家庭幸福和稳定的基石,而家庭内部的纷争和不和睦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在家庭、团队或社会中,要注重和谐相处,避免个人私利和权力滥用带来的祸患。
只有通过和平、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祸起萧墙典故
祸起萧墙典故祸起萧墙的汉语词典解释:篇一释义(1) [trouble breaks out at home] 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
忧在腹内,山崩为疾,祸起萧墙,竟制其国。
——汉· 焦延寿《豫之随》(2)又称“祸发萧墙”。
更多解释谓祸患起于内部。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
《秦併六国平话》卷下:“祖舜宗尧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参见“ 萧墙”。
祸起萧墙成语篇二成语祸起萧墙出处: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季氏》。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季氏》。
春秋时,鲁国自鲁文公后,即由季孙氏执政。
到鲁哀公时的季康子,名位虽是卿大夫,实际权势之大,早已超出国君之上。
当时的费邑是季康子的私邑,他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汉权力,想攻伐附近的颛臾,把它吞并过来0顓臾是鲁国的附属小国,在费邑的西北约七十里。
当时孔子反对季孙氏攻伐颛臾。
而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却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因此孔子责备他俩不该支持季氏。
据《论语·季氏》载,孔子当时说:“……无论诸侯或大夫,办理国家政事,不柏贫穷,不怕人口少,只怕不得安居。
如果贫富并不悬殊,穷也就无所谓了,如果都有安居,人口少也就没有关系。
如果不发生战争,也就不会发生什么危险的灾难£这样,远方的人就会前来归服你,如若嫌归服的人不多,还可以施行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致。
而现在,你们俩辅助季孙氏干了些什么呢?远方的人不归附,你不能招来;国家分崩离析,你不能坚守,反而想使用兵力,去攻伐颛臾。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啊!”“萧墙”,是国君宫门前的照壁。
臣子进见君王,到此而增加肃敬,所以叫做“萧墙”。
“萧墙之内”这里暗指鲁哀公。
因为季孙氏当时和鲁君矛盾很大。
季孙恐怕鲁哀公利用颠臾的有利地势,来袭击他的费邑,于是他先下手为强,攻伐颛臾。
所以孔子说:季孙之忧不在顓臾,而在萧墙之内。
祸起萧墙-汉语词语
祸起萧墙-汉语词语"祸起萧墙"这一典故出版于《论语·季氏》。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zhuān)臾。
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臣子)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先王曾经任命颛臾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成语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成语
1、祸起萧墙,拼音是huò qǐ xiāo qiá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季氏》。
原义是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2、祸兴萧墙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huò xīng xiāo qiáng。
指祸乱发生在内部。
3、祸发萧墙,汉语成语,拼音是huòfā xiāo qiáng,意思是为祸乱发生在内部。
4、萧墙之变,汉语成语,拼音是xiāo qiáng zhī biàn,意思是由内部原因所致的灾祸,变乱。
5、萧墙之祸,汉语成语,拼音是xiāo qiáng zhī huò,产生于家中的祸乱,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汇编
中考语文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汇编1 见义勇为一座废弃许久的小学,校园里树木苍翠,花坛里开着各色鲜艳的花朵。
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小动物们的乐园。
清晨,麻雀和喜鹊这对好朋友又如约来到他们的乐园。
不过今天他们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在大树下的宣传栏上看到“表彰见义勇为”几个模糊的字迹,下面的小字已经看不清了。
喜鹊驻足,歪着脑袋想努力辨认出这些模糊的字来。
麻雀不屑一顾的说:“‘见义勇为’都已经过时了,我不赞同见义勇为,何况还是小学生呢?”喜鹊头也不回的反驳道:“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文化是每个小学生的义务和责任……”麻雀拍打着翅膀吼道:“见义勇为当然好,但是不搞清楚情况,鲁莽出手,好心办坏事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小偷在前面逃,便衣警察在后面追,小偷边跑边喊‘救命!有人抢劫了!’结果好心人反倒把便衣警察给拦了下来,鲁莽地见义勇为,而不加思考辨别,这怎么行呢?”喜鹊也毫不示弱,飞到一棵高高的柳树上,居高临下地对着麻雀讲到:“见义勇为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应该被发扬。
记得有一次,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在河边玩耍时,一不小心滑入水中。
千钧一发之际,一位中年男子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起了小女孩。
这件事多么让人感动啊!所以见义勇为还是要坚持学习和发扬的。
”喜鹊说完,摆出了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
麻雀气呼呼地说:“如果是你遇到身强力壮的歹徒,如果是你遇到落水的儿童,如果是你遇到熊熊的烈火……”“哈哈……是啊!你们说的都对,不过,你们知道见义勇为的真正含义和来历吗?”啄木鸟打断了他们的争吵。
现在大家认为看见不好的事情就要挺身而出,拔刀相助,除恶扬善,伸张正义,这就是“见义勇为”。
刚才麻雀和喜鹊的争辩都有理,所以小学生见义勇为要量力而行,不要做无谓的牺牲;首先要正确全面了解“义”,然后“见义”不仅要“勇为”,还要“智为”,不可以莽撞、盲目。
比如“弦高犒师”,弦高经商途中突然遇到秦国军队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
祸发萧墙成语故事
祸发萧墙成语故事 成语名称:祸发萧墙 成语拼音:hu fā xiāo qiáng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
实用性:一般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
指祸乱发生在内部。
成语来源: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 成语造句:汉·袁绍《与公孙瓒书》:“内违同盟之誓,外失戎狄之心,兵 兴州坏,祸发萧墙,将以定霸,不亦难乎?” 祸发萧墙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近的颛臾国。
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 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
孔子说: “治 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 祸字开头的成语 祸发萧墙 包含有祸字的成语 因祸得福 祸发萧墙 天有不测 老龟煮不
。
祸起萧墙的萧墙是家中的哪一堵
祸起萧墙的萧墙是家中的哪一堵祸起萧墙的“萧墙”不是指家中的墙,而是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祸起萧墙的萧墙是家中的哪一堵“祸起萧墙”的“萧墙”指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季氏》。
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外人的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臣子要到宫室里觐见君王,进宫室前首先要经过萧墙。
祸起萧墙成语出处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祸起萧墙”。
祸起萧墙的主人公是谁祸起萧墙这一典故出版于《论语·季氏》,内容跟春秋时期,鲁国的季氏兄弟有关。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zhuān)臾。
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臣子)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祸起萧墙的典故是什么
祸起萧墙的典故是什么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那幺祸起萧墙的典故你知道吗,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下祸起萧墙的典故是什幺,希望对你有帮助。
典故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出自《论语·季氏》.在中国古代官府的内宅,进门一般有面影壁墙,这面墙就是常说的”萧墙”,”祸起萧墙”就是指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
萧墙的正面都冠冕堂皇地写着”福”字,或者绘有山水松鹤的吉祥图案。
但在背面却绘有一只面目狰狞、张牙舞爪、形似麒麟一样的怪兽,它就是传说中的”犭贪”(音:贪),”犭贪”腾云驾雾,大嘴张开,把八仙的宝物都吞进去,还要贪得无厌地追逐月亮、太阳,最后只能被太阳活活烧死。
面向内宅的犭贪,就是家人奴仆们的反面教材,告诫他们要时刻节制贪欲,避免祸起萧墙的悲剧。
小编推荐: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幺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zhuān)臾。
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臣子)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
祸起萧墙的意思是什么
祸起萧墙的意思是什么祸起萧墙的意思: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出自《论语·季氏》。
英文解释(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Troubles start inside the house.;There is internal strife afoot.;Trouble breaks out at home.;Troubles come within one's family -- internecine feud. ;【解释】: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自】:《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示例】: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zhuān)臾。
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臣子)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
祸起萧墙的意思
祸起萧墙
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
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你们两个人在季家当辅相,人家不服你的气,你的政治道德无法使人信服,所以人家没有来结交纳好。
在国内则弄得分崩离析、意见分歧,表面上看是整体的,内在很多因素是分裂的。
大家离心离德,迟早要崩溃的。
这种情形是守不住的,因为内部分崩离析,难以自保,只好向外发展,转移人家的视线,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孔子说,你们因为许多内政问题不能解决,于是只好用兵,在外面发动战争来转移内部的注意力。
在我看来,你们很危险,季家最大的烦恼、痛苦、忧愁,
孔子说了这个话不久,后来季家兄弟果然发生了问题;所以后世内部发生祸乱,就用“祸起萧墙”这句话。
祸起萧墙 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反义词-成语故事
祸起萧墙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反义词|成语故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祸起萧墙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反义词|成语故事【注音】huò qǐ xiāo qiáng【典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祸起萧墙【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反义词成语故事
祸起萧墙【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反义词|成语故
事
【注音】huò qǐ xiāo qiáng
【典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释义】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
【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同韵词】拘俗守常、龙飞凤翔、纷纷洋洋、狐埋狐扬、龙战玄黄、骑鹤上扬、愁多夜长、问道于盲、平平常常、动静有常、......
【年代】古代
【英文】troublebreaksoutathome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近的颛臾国。
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
孔子说:“治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
【示例】不照这么办法,恐祸起萧墙,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祸起萧墙
这次评比第一名又是小强他们组。
下课铃声一响,小明迫不及待地搂着小强说:“哥们!真羡慕你们,又是第一,传授一下秘籍呗!”小强轻轻地推开小明的手,白了他一眼说:“要想小组壮,团结是根棒!集体的强弱要看内部是否团结,‘祸起萧墙’要不得啊!”小明一脸茫然地问:“‘祸起萧墙’什么意思?”
“哈哈……不明白吧,我来给你讲讲吧!”
孔子时期,鲁国的季孙氏三兄弟已将鲁国大权掌握在手里,虽然只是卿大夫,季家却准备去侵略颛臾这个小国家。
此时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在季家做家臣。
冉有和季路来试探孔子的意向。
俩人一起走进客厅,看见老师赶紧作揖问候,子路拱手问道:“老师,早饭吃过了吗?”孔子伸头看看院子里的阳光,又看看冉有,便闭上了双眼。
冉有向前走了一小步,小声地说:“季家打算对颛臾用兵了。
”
孔子微微睁开眼说:“冉求啊!恐怕你太过分了,要不得啊!颛臾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建立的,当时还封它为东蒙山之主,是社稷之臣,怎么可以出兵去讨伐呢?”
冉有看了看子路,说:“这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季先生要这样做,我跟子路也……”子路忙跟着说:“是啊!老师,我们……实在……实在是没这种想法。
”
孔子坐直了身子,两眼盯着冉有说:“冉求啊!从前周任说过‘先衡量你的能力,再来决定你的职位,若你的能力不能胜任这个职位,就该辞去。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了,要摔倒了,都不去搀扶,那又何必要帮手呢?你认为季家错了,那你拼命诤谏了吗?”
孔子又看看了子路,对冉有说:“况且你的话的确错了。
我来问你,老虎和凶猛的独角兽从笼子里逃出来吃人,乌龟壳和玉石在匣子里毁了。
是谁的过错呢?你们是辅相,季家当然要那样做,而你们所受的教育是什么?结果还是做了,这是谁的错?”
子路被骂,藏到冉有的身后不敢让老师看到。
冉有没办法了,只好直说了,“老师!话要说回来,颛臾这个国家,紧靠我们鲁国边境的费城,现在如果不把它拿过来,将来恐怕会成为鲁国后代子孙的大问题。
现在乘他衰弱的时候,正好把它拿过来……”
孔子轻轻捋着胡子想:你小子被老师一骂,就被骂出真话来了吧。
等冉有说完,孔子语重心长地说:“冉求啊!我告诉你,一个君子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明明心里想要这个东西,却装模作样说‘不要!不要!’然后又另外编一套理由,用很多好听的话,把它拿过来。
”
子路慢慢探出身来,孔子看了看子路,接着说:“据我所知,不仅是一个国,乃至一家人家,不怕贫穷
而怕不能均衡,不怕人少而怕不和睦,内部要安定。
不管均贫也好,均富也好,就无所谓贫富了;和了就没有多少的问题;真正安定了,就没有颠覆灭亡的危险了。
”
孔子环顾四周,声音更加洪亮了。
“国家能够做到这样,其他国家一定信服了。
假使还有不服的,就用军事去侵略人家,叫人家来顺服,那就是霸道;王道不是这样,人家还不服,要反省自己:国家的政治德望、个人的德业修养是否还有欠缺?到了那个时候,‘既来之,则安之’,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子路、冉求此时已经围坐孔子身旁,“子路、冉求,你们是季家的辅相,在国内还弄得大家离心离德,迟早要崩溃的。
内部都难以自保,还觉得颛臾是危险。
在我看来,季家最大的危险,不在颛臾这个小国家,而是在萧墙之内,在季家自己兄弟内部啊!”
孔子说了这个话不久,季家兄弟果然发生了祸乱。
所以后世内部发生祸乱,就用“祸起萧墙”这句话。
两千多年来,“祸起萧墙” 一直比喻家庭或国家内部先发生祸乱,也比喻给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下面看一下古今是如何使用这一成语的:
咏史诗·长城
(唐)胡曾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不照这么办法,恐祸起萧墙,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
这里的“祸起萧墙”,就是内部发生了祸乱。
也就是说没等敌人来攻打自己,就自乱阵脚了。
成语:祸起萧墙huò qǐ xiāo qiáng
释义: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也作萧蔷祸起。
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
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示例:小明没有想到祸起萧墙,在他们组内部出现了分裂。
文言原文:
孔子曰:“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译文: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你们俩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