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合集下载

如何看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如何看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如何看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并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应该持有以下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历史的遗留问题。

在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东部沿海城市为核心进行发展,而内陆地区则相对落后。

这种发展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实起到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也在更大程度上加剧了地区间的差距。

因此,我们在看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时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的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了区域间的差距。

计划经济体制下,东部地区因为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等因素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而西部和北部地区则相对滞后。

另一方面,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的不平衡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例如,西部地区的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等因素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产业结构的差异和政策导向也会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再次,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改善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鼓励和支持非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吸引更多的外资、技术和人才,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治理体系,加强对区域政府的约束和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实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降低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最后,我认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普通公民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合力。

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对经济发展潜力较低地区的扶持和引导。

企业应该积极参与投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公益事业、支援教育等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帮助。

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乡发展不平衡最起码对于我国的发展现状有了一点的了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有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除了经济的不平衡之外还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均衡,还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问题存在,所以可以归结为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

而为什么是发展不平衡呢?这个答案是:发展不平衡,是指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不匹配、不和谐的关系。

它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不管是在发达国家,像美国,还是在大城市,小地方,这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我国这个问题也是很正常的。

应该客观辩证的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的进行分析。

那么,我国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呢?原因如下:一是自然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是自然条件迥异,这就决定了发展的“先天性”差异。

比如,我国东部地区多为平原,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而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以及沙漠戈壁,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是他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是历史原因。

数千年来,我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处在不断的变迁之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占据着全国的经济中心。

唐代以后,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转移至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装跨国依然没得到彻底解决,纵向看来各地区发展都很大,横向看来,地区的差距还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根据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方面对其进行倾斜。

这些极大促进东部地区发展,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在客观上拉大了东西部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的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是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

由此,可见,我国当前的发展不平衡,涉及面广,原因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当代人的发展不平衡在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突出地位

当代人的发展不平衡在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突出地位

当代人的发展不平衡在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突出地位1. 引言1.1 当代人的发展不平衡现状当代人的发展不平衡现状主要体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是在经济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距。

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扩大,另一方面是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日益突出。

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水平,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导致了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进而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就业机会。

在社会福利领域,一些弱势群体的福利保障程度明显不足,与其他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他们在面临疾病、失业等困难时,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当代人的发展不平衡现状在各个领域都存在突出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有必要深入分析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

1.2 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在当代社会中,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指导向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决定社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根本矛盾。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对物质文明的需求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人们不仅关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注重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强调尊严、平等、公平、公正等精神追求。

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是对当代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直接反映。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结构的变革,以及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提升,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平衡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等不同因素之间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推动社会的持续稳定与繁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吕长森在全党全国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按照集团公司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由党委书记、支部书记分别在不同的层面开展《党章》、党的方针政策及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等方面的讲课,这是提高党员素质、领会国家政策涵义、增强党性观念、激励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好形式。

通过系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大家交流学习的课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仅供党员同志们参考借鉴。

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与我国的挑战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局部动荡和热点问题仍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在大国政治中,美国的优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其推行包括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和政权更迭在内的“新帝国主义三原则”,但称霸世界却越来越力不从心。

通过控制能源、资源,经济渗透,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美国在新形势下操控世界的重要手段。

1978-2009年,我国GDP年均增长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多极化的要求和呼声日渐强烈,欧盟、中国、俄罗斯和一些国际组织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因这四国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与英文“砖块”相似,故称金砖“四国”,其中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巴西是“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是“世界加油站”)。

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目前处于一个对中国比较有利的发展时期。

对于国际上的中国机遇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韬:隐藏,光:锋芒,养:修养,晦:昏暗、不足之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有所作为,不出头,不扛旗”的基本方针,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这也是外交策略)。

新中国成立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今天如此强大的经济“帝国”,在自己民族史上留下了极为光彩的一笔。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1. 引言1.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集中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与生产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群众更加关注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问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强,而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逐渐凸显,导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含了经济领域的矛盾,还涉及了社会、环境、政治等多个方面的矛盾。

这种变化,对我们认识社会、研究社会、解决社会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2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变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变迁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多次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阶段性。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逐渐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也暴露了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一轮的变化。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更强调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社会公平正义、民生保障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也将对未来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

2. 正文2.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原因2000字对于一个文字助手来说太多了,我可以给你一个简短的摘要,你可以根据需要再进行详细展开。

怎样看待我国发展不平衡

怎样看待我国发展不平衡

怎样看待我国发展不平衡一、为何发展不平衡问题引起人们广泛思考?1、xx经济实力个综合国力极大增强2、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3、社会xx程度显著提升但是我国在方方面面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民的担忧。

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差距明显,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

二、我国经济发展不平横的原因?1、自然原因2、历史原因3、政策原因4、体制原因三、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

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时绝对的。

经济社会系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发展不平衡问题若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域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发展不平衡,说到底就是发展不科学的表现。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本要靠科学发展。

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逐步推进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1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

“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

”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制定重大决策时,必须有先向“三农”倾斜。

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

事业编历年考试题库及答案

事业编历年考试题库及答案

事业编历年考试题库及答案一、政治理论1. 题目:请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包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等。

2. 题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哪些内容?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法律法规1. 题目:请列举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教育的权利;劳动的权利和休息的权利等。

2. 题目: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主要内容。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主要内容包括:劳动合同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处理等。

三、专业知识1. 题目:请解释什么是市场经济?答案: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其中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非由中央计划机构决定。

市场经济强调自由竞争、价格机制和私有财产权。

2. 题目:请简述会计的基本职能。

答案: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记账、核算、监督、分析和预测。

记账是记录经济业务的过程;核算是对经济活动进行量化分析;监督是确保经济活动合规;分析是对经济数据进行深入研究;预测是对未来经济活动进行估计。

四、综合分析能力1. 题目: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答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等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形势与政策)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形势与政策)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稳中求进,确保经济平稳发展,实现“软着陆”已经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主要目标,宏观调控政策已由2011年的“控通胀、调结构、保增长”开始向“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方向转变。

2012年经济走势尤其是外围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如果过早地调整政策,将给经济埋下通胀重启、资产泡沫重来的隐患,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因此政策调整的原则是由主动更多转变为被动性调整。

宏观经济整体概况:2011年世界经济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剧,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态势良好但通胀形势严峻,经济运行表现各异。

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平稳增长、价格趋稳、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年GDP增长9.2%,“保八”成功。

但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

一是经济增长存在较大下行压力。

受外需明显减弱影响,出口面临的困难加大。

刺激消费的政策效应逐步减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消费增速稳中趋缓,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八连增”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增长难度较大。

“高污染、高能耗”行业扩张依然偏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科技创新仍面临制约。

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日趋尖锐,节能减排形势更趋严峻。

三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

2012年需求拉动和2011年价格翘尾的影响虽会有所减弱,但劳动用工、节能环保等成本上升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和国内部分农产品供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亟待理顺,加上全球流动性仍比较宽松,输入性压力将在2012—2013年中长期性存在。

此外,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外贸企业,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局面更加复杂,经济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对我们的哲学思考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新时代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新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带来了哪些新的哲学思考和观念?我们需要明确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过去,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物质需求和社会制度的不适应,这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平等。

而在新时代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他们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发展。

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物质需求与社会制度的不适应变成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这种变化对我们的哲学思考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观。

过去,社会的发展主要关注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人民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社会发展的目标,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发展。

我们需要通过改革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来适应新时代下人民的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国家的管理理念,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发展。

还有,我们需要重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

过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主要强调物质成就和经济利益,而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更加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弘扬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的社会文明素养,推动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发展。

我们需要加强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新时代下,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他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和价值体现。

我们需要加强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营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获得平等的机会与尊重。

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社会的矛盾

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社会的矛盾

一、决定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决定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基本矛盾决定着一个封闭社会的发展。

哪两个呢?第一个基本矛盾是解决好生存资源与其承载人口的供需矛盾,即生存空间问题;第二个基本矛盾是解决好社会管理的矛盾,即政治能力问题。

其中第一个基本矛盾是元矛盾,第二个基本矛盾是辅矛盾,二者并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

纵观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正是这两个基本矛盾相互作用造成中国社会呈乱后有治,治后有乱的王朝更迭循环发展。

一个完整的循环由三个阶段构成。

第一阶段:当人少资源多即资源与人口比成正平衡时,元矛盾退为次要矛盾,辅矛盾为决定社会安危的主要矛盾。

辅矛盾解决好了社会就表现为政治大治,阶级矛盾缓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口增长;解决坏了社会就表现为政治混乱,阶级矛盾尖锐,轻者群雄割据、重者天下换朝。

秦隋二世而亡汉唐更替则是大乱之后大治的明证。

第二阶段:当资源与人口比趋于零位平衡时,元矛盾上升,社会管理压力增大,辅矛盾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治乱的变化速度与持续时间长短;第三阶段:当发展到人多资源少即人口与资源比成负平衡并继续扩大时,元矛盾跃为主要矛盾,如果态势继续恶化仍得不到克服,辅矛盾则因渐渐无法承载元矛盾挤压而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天下大治之后必乱的根源。

整个社会呈现发展萎缩,政治黑暗腐败,阶级矛盾日渐尖锐,战乱频繁,人口不断减少。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是一个天下大乱后的真实写造。

只有当资源与人口比重新达到新的正平衡即先缓解了元矛盾后,天下太平才有实现的可能。

这时辅矛盾跑上前台表演,英雄出世,天下一统,生产恢复,开始下一个循环。

在这样一个完整的循环中,无论社会是治还是乱,元辅矛盾都在背后起着作用,只是两者主次情况时有不同。

然而历史上人们常常只注意到了辅矛盾的重要作用,但却不知道只有同时正确解决好元辅这两个基本矛盾才能真正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

如果把元辅矛盾比做舞台与表演者的话,第一阶段则是表演者在宽广的舞台表演,舞跳得好坏取决于表演者的水平高低;第二阶段则是表演者在狭窄局促的舞台表演,难度系数较高;第三阶段则是表演者处在不可立足的舞台无法表演。

针对中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针对中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针对中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有多大?张正河:在我的学术活动和旅游中,接触过很多来自国外的专家和游客,第一种情况是初次来中国,看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

他们的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

第二种情况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

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

第三种情况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验一段时间。

他们认识到,中国是一个还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评价差异?是因为他们所体验的地方不同。

由此可见,中国城乡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需关注差距进一步扩大问:从理论上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城乡差距问题呢?张正河:增长极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表明,在某一时段内,特别是工业化阶段,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

按照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缩小的。

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矛盾。

美国经历了70年的努力,工农收入才趋向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不均衡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目前,我国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接近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情况下,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农村内部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就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并着手解决。

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

目前城乡差距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应给予高度重视。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问: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张正河: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浅谈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内容提要: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它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其实质就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潜力很大,进一步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如何看待并找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

关键词:城市化中国城市化水平现状城市化问题解决方案引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

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何为城市化?所谓城市化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由农村向城镇和城市地带不断集中,是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尽管就城市本身的成因和发展看,它并非是工业化的结果,但就城市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与工业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灵魂,而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同时它又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现代化标准是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的十一条准则,其中一条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0%以上”。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但一些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大家的共识,但一些人对社会公平的理解存在误区,导致在实践中不能很好把握和贯彻社会公平。

本文试对社会公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一、如何科学认识社会公平的内涵社会公平,是就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而言的,体现的是人们之间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

[1]我们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社会公平进行分析,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公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公平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关系种种现象的反映和评判,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

社会生产关系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公平的标准也随之发展变化。

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公平,把它当作某种亘古不变的原则。

恩格斯明确指出: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

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

在普鲁士的容克看来,甚至可怜的行政区域条例也是对永恒公平的破坏。

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2]。

可见,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存在不同的公平标准。

就是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下,不同的阶级由于阶级利益的差别,对社会公平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摘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历史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多次演变,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再到现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断变化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针对这种新的状况,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包括加强对人民群众的需求了解、推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等。

在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思考社会矛盾的本质和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哲学思考可以引领我们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推动国家社会稳定和繁荣。

【关键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哲学思考,历史演变,原因分析,特点,趋势,措施,建议,转化,意义,坚持引领解决。

1. 引言1.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在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变革中呈现出来。

在新时代,特别是在我们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变化不仅对我们认识社会现实和把握社会规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哲学思考在面对社会矛盾的转化中显得尤为重要。

哲学思考不仅涉及到对社会现象和矛盾本质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途径的探索。

在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以哲学思考为引领,不断深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找准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解决之道。

只有不断强化哲学思考,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矛盾的变化,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看待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如何看待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如何看待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差异,这是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差距仍在拉大。

西部地区大型工业企业很少,规模较小,所以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而一些沿海地区,开放时间早,引入外资较多,科技投入较多,所以发展较为良好。

第二,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开发建设程度的不同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

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但是其分布很不平衡,尤其以水、能源和矿产资源更为突出。

第三,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

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

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具有普遍性,区域差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国家的区域政策,政府应当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出面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既保证宏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又使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共同发展。

其次,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产业结构优化、比较优势发挥、国际良性互动、区域差距缩小的总体格局,并着力加强区域发展立法工作,立足国情稳妥有序地推动区域开发立法进程。

最后,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强化对民生领域的倾斜力度,让全体群众能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
当我们谈到发展不平衡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事实上,发展不平衡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

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我们息息相关,也是很多不平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的目的之一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而我们发现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几十年时间内,中国人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各个地区之间即使是同地区的不同地位阶级所产生的差距也是巨大的。

即使是不断完善的社会分配制度对这种差距的影响依然有限。

在面临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忧,其实我们在对比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种差距现象是每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

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适当的社会差距,不仅仅不是社会发展的阻碍,反而是社会前进的助力。

如果社会真的完全平等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其实在这些不平衡的背后还有各种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平衡。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然而现在却面临着资源枯竭,工业转型困难的局面。

这种局面不仅仅是个别现象,很多发展活跃的地区都存在着用环境资源换经济发展的现象。

如果那些暂时落后的地区能够吸取教训那么后来居上并不是空想。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平衡都会始终存在,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这些不平衡。

理性看待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四大挑战

理性看待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四大挑战
行业难免要经受结构调整的阵痛。当前 , 企业行 业分化明显 , 一部分企业积极应对经济下行 的压
的发达经济体潜在增长水平下滑的情况。以日本 为例 ,1 9 5 6 - 1 9 7 3 年,G D 眸 均增长率高达9 . 3 %,
而1 9 7 4 , , - 1 9 9 1 年实际经济增 长率下滑至4 . 3 %,较
压缩 ,保持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也就会动摇。
挑 战 之 二 :产业 结 构 的调 整
近年来 , 我 国进入 了产业加快升级的新阶段,
都是7 . 7 %,今年前三季度为7 . 4 %。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经济一方面已从 “ 高速增长”阶段进人 “ 中
尽管 目 前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 , 但工业占G D P 比重的峰值已出现 。2 0 世纪8 O 年代以来,我 国工
内外多种 因素 的制约 ,一是世 界经济格局深度 调整 ,拓展 出口空间的难度加大。国际金融危 机后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度调整 ,主要经济
以说 ,中国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 比 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 ,中国也不具有特别的 资源丰度优势,人 口众多 、 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
我 国的基本 国情 。对这 一 问题 ,一 方面要 正确 认
构转变的双重作用下 ,工业 比重持续下降,2 01 3 年以来第三产业 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一方面意味
的两位数增长 回落至当前7 . 5 %左右 的增速 ,但
这一增速仍 要好 于包括美 国、欧洲 、 日 本在 内
着我国正在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 ; 另一方面,表明传统产业的收缩有所加快 ,一些
体复苏态势不平衡 ,我 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 依然十分 复杂 ,出口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

如何看待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发展不平衡浅析——《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有感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观看了《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这一视频,视频为央视《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节目中的一起,节目邀请了中国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先生出席节目,和现场嘉宾以及观众互动交流。

视频内容从1.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2.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3.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 4.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5.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五个方面展现了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在以后发展过程中将采取的总体方针。

视频开篇一短片——北京知青刘五宁与张英在插队后选择回京与继续留下若干年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为开篇,展开了对东西发展不均衡现象的讨论。

视频中提到,改革开放是不是造成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的因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

通过视频内容,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从关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和关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两个方面,就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具体策略和建议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我的看法。

第一、关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

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

其次,要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形势政策—问题演讲稿

形势政策—问题演讲稿

形势政策—问题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当前形势与政策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和严峻。

我将就当前形势和政策方面的一些热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当前形势分析我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国际政治形势也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局势动荡不安,给全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考验。

从国内来看,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大、社会矛盾增多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当前政策热点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策层面的热点问题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关于经济发展问题,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国家还在鼓励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关于社会问题,国家也在积极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

还有一些热点问题,如环保问题、教育改革等,也是当前政策关注的重点。

三、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面对当前形势和政策热点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思考。

我们需要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政策协调,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协调,应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我们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向高质量方向转变。

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和治理创新,积极解决社会问题,加强环保和生态建设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定,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监管和执行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和参与,促进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

四、结论和建议当前形势和政策热点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思考,我们需要全面认识当前形势和政策的变化趋势,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定,加强监管和执行力度,加强社会监督和参与,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等方面的工作。

如何看待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看待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待这一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认识;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对不断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视无睹,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观存在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怀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不平衡的合理性;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在运动发展中旧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现,再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使新的平衡得以实现;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一、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体制与机制的、政策与措施的等很多方面;自然原因:我国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改革开放前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包括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国家对东北和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主要项目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当时东北的经济总量与东部差别不大;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1992年以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强化,东部地区具有地理位置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投资环境优势,成为吸引和利用外资的主要区域;由于投资效益最高,国内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东部地区,形成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之势,迅速拉大了其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差距;改革开放的前30年,我国实际实施的是不平衡发展战略,即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共同致富;开放政策的路径是由点到线再到面,即由四个特区,到沿海14个开放城市,再到内陆;沿海省份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占尽了政策优惠、区位优势,率先发展起来;等到优惠政策惠及内陆地区,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拉开;可以说,今天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是过去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我们对发展的片面理解和不科学的认识是导致今天产生不平衡的思想原因;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之前30 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后的正确抉择;但实际上,我们把发展片面理解成了经济总量的增长,片面追求GDP的数量扩张;由于对发展的不科学、不全面的认识导致发展方针的偏差,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方式长期无法转变,结构不合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矛盾不断加深,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出现内外失衡,内部失衡表现为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外部失衡表现为“双顺差”;“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根本性问题;1984 年以后我国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发展加速,三农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工业化重点在城市推进,城市的定位视野窄,没有做城乡一体化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局限于自我发展的圈子里,辐射功能、带动功能、聚集功能、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城市的功能不全、基础设施没有向周边乡镇延伸,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流动,使我国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先是采取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际执行的结果是要素收入高于劳动收入占比,突出效率优先了,公平原则没有兼顾,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二、正确认识发展不平衡问题一是要看到发展不平衡的存在是有客观性、合理性、积极性的一面;从积极的角度看,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正是当初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建立了“四个”特区,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僵化局面,整个经济开始有了活力;珠江三角洲的搞活和率先改革开放带动了其他地区的比学赶超,虽然地区差距出现了,但是起到了满盘皆活的效果;没有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不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就难以做到人尽其才,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只要我们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就必然出现发展不平衡问题,产生区域、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和“外部性”问题,这些是市场机制失效的具体表现,也意味着政府宏观调控的不可或缺;我们要看到,改革开放后期不平衡的产生和存在与改革开放前的不平衡是不可等同的,这是在经济持续30年的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2位的基础上出现的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在各地区、城乡、全体居民实力大增,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基础上的相对不平衡,同改革开放前一穷二白、物资匮乏、资源短缺的不平衡不可同日而语;二是要看到当前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孕育着严重的后果,危及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得不到改善,差距过大,会进一步造成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中,发达地区资本过剩、人才过剩、人口过密,出现城市病;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反,易产生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更弱;分化的结果是整个经济体结构功能下降,发展速度下滑;城乡差距过大会加剧城乡矛盾,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进一步萎缩,对于构建内生型经济增长方式、扩大消费需求不利,也不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扩大会使一部分低收入者生存成为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三是既要正视和承认发展不平衡这种客观现实,又不能以此否定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对发展不平衡这一严峻问题视而不见是错误的,但也不能因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问题而否定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目前出现的发展不平衡说明我国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改革还不到位,开放还不全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不是相反;三、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是要彻底消除各种差距,而是要把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协调发展;发展不平衡问题是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能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五个方面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检验我们的各项工作,使我们的发展观念从过去的片面、不协调的、不够科学的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二要落实好已有的区域发展政策,保持东部发展势头,加快实现东北振兴,促进中部崛起,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充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发挥区域优势,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鼓励对口支持,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三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推进城镇化不但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措施,也可以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饮水、公路、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四要加大力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差距;提高工资收入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完善个人所得税机制,规范垄断部门的高收入,消灭各种不合理、不合法收入;五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低碳经济形成的倒逼机制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生态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待这一现象要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辩证的认识。

既不能放任各种不平衡发展,对不断拉大的不合理差距熟视无睹,也不能抽肥补瘦,搞平均主义。

既不能因不平衡的客观存在产生消极负面情绪,怀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不平衡的合理性。

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在运动发展中旧的平衡被打破,不平衡出现,再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使新的平衡得以实现。

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一、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加剧等方面。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其原因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体制与机制的、政策与措施的等很多方面。

自然原因:
我国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

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历史原因:
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

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

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政策原因: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

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

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改革开放前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包括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国家对东北和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主要项目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当时东北的经济总量与东部差别不大。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1992年以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强化,东部地区具有地理位置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投资环境优势,成为吸引和利用外资的主要区域。

由于投资效益最高,国内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东部地区,形成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之势,迅速拉大了其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差距。

改革开放的前30年,我国实际实施的是不平衡发展战略,即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实现共同致富。

开放政策的路径是由点到线再到面,即由四个特区,到沿海14个开放城市,再到内陆。

沿海省份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占尽了政策优惠、区位优势,率先发展起来。

等到优惠政策惠及内陆地区,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拉开。

可以说,今天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是过去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

我们对发展的片面理解和不科学的认识是导致今天产生不平衡的思想原因。

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之前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后的正确抉择。

但实际上,我们把发展片面理解成了经济总量的增长,片面追求GDP 的数量扩张。

由于对发展的不科学、不全面的认识导致发展方针的偏差,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方式长期无法转变,结构不合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矛盾不断加深,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出现内外失衡,内部失衡表现为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外部失衡表现为“双顺差”。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根本性问题。

1984年以后我国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发展加速,三农问题没
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工业化重点在城市推进,城市的定位视野窄,没有做城乡一体化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局限于自我发展的圈子里,辐射功能、带动功能、聚集功能、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城市的功能不全、基础设施没有向周边乡镇延伸,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流动,使我国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体制原因: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

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先是采取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际执行的结果是要素收入高于劳动收入占比,突出效率优先了,公平原则没有兼顾,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二、正确认识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是要看到发展不平衡的存在是有客观性、合理性、积极性的一面。

从积极的角度看,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正是当初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建立了“四个”特区,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僵化局面,整个经济开始有了活力。

珠江三角洲的搞活和率先改革开放带动了其他地区的比学赶超,虽然地区差距出现了,但是起到了满盘皆活的效果。

没有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不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就难以做到人尽其才,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只要我们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就必然出现发展不平衡问题,产生区域、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和“外部性”问题,这些是市场机制失效的具体表现,也意味着政府宏观调控的不可或缺。

我们要看到,改革开放后期不平衡的产生和存在与改革开放前的不平衡是不可等同的,这是在经济持续30年的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2位的基础上出现的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在各地区、城乡、全体居民实力大增,生
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基础上的相对不平衡,同改革开放前一穷二白、物资匮乏、资源短缺的不平衡不可同日而语。

二是要看到当前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孕育着严重的后果,危及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得不到改善,差距过大,会进一步造成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中,发达地区资本过剩、人才过剩、人口过密,出现城市病。

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反,易产生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更弱。

分化的结果是整个经济体结构功能下降,发展速度下滑。

城乡差距过大会加剧城乡矛盾,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进一步萎缩,对于构建内生型经济增长方式、扩大消费需求不利,也不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消除二元经济结构。

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扩大会使一部分低收入者生存成为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既要正视和承认发展不平衡这种客观现实,又不能以此否定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

对发展不平衡这一严峻问题视而不见是错误的,但也不能因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问题而否定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目前出现的发展不平衡说明我国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改革还不到位,开放还不全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不是相反。

三、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是要彻底消除各种差距,而是要把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协调发展。

发展不平衡问题是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能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五个方面的发展。

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检验我们的各项工作,使我们的发展观念从过去的片面、不协调的、不够科学的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二要落实好已有的区域发展政策,保持东部发展势头,加快实现东北振兴,促进中部崛起,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充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发挥区域优势,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
区加快发展,鼓励对口支持,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三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5.6%,推进城镇化不但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措施,也可以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推进饮水、公路、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四要加大力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差距。

提高工资收入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完善个人所得税机制,规范垄断部门的高收入,消灭各种不合理、不合法收入。

五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低碳经济形成的倒逼机制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生态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