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寻隐者不遇》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语文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绝妙诗篇。

诗人通过写寻访隐士的经过,表达了自己寻找真正的友谊和高尚品性的追求。

本文是通过解读《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让学生领悟到诗歌艺术,培养学生对友情、品行等方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代诗人贾岛和诗歌《寻隐者不遇》。

(2)理解与鉴赏《寻隐者不遇》诗歌艺术。

2.能力(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友情和品行的认识。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和美好情感的感受力。

(2)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情感态度和追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寻隐者不遇》的诗歌艺术,领悟诗歌寻求真正友情和高尚品性的主旨。

2.难点:理解文中使用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深入探究诗歌意义。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讲授法,具体解读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培养学生对优美语言的感知能力。

五、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5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歌《寻隐者不遇》,看看有哪些感受。

在听他们的回答之后,老师让学生注意每个人对这首诗的看法不同,同样的,在这首诗中也有各种各样的美和情感。

今天,我们将会一起来深入探究这首伟大的诗歌,看看我们能学到什么。

2. 教学环节(35分钟)(1)介绍贾岛和《寻隐者不遇》,让学生理解诗歌背景(5分钟)。

(2)老师给出十分钟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自己读、理解这首诗歌,有问题或疑惑的情况可询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10分钟)。

(3)分别解读诗歌中使用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由此引出“你认为隐士为什么要隐居山林,不肯接受贾岛的招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和同桌讨论。

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和同桌的讨论加以引导、补充、点评(15分钟)。

(4)通过学生的演讲和展示,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5分钟)。

3. 总结反思(5分钟)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又掌握了一种不同的语言艺术形式。

五年级上语文课件-3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苏教版(共15张PPT)PPT17页

五年级上语文课件-3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苏教版(共15张PPT)PPT17页
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五年级上语文课件-3 古诗两 首·寻隐者不遇 苏教版(共15
张PPT)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寻隐者不遇》一、释题质疑。

1、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访: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

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童子:小徒弟。

师:老师。

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2)在哪儿采药?(3)你能找到他吗?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第二课时《所见》一、激趣导入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二、朗读古诗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韵味。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理解词义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语文教案

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彻底失望
岛)向童 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 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 ,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写作点拨
本来要用八句话,作者却只用了四句就把彼此的对话交代清楚了。作者用 词的推敲可见一斑。
1、 对话模拟:
5、背一背。
四、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
贾岛:松下问童子: 你的师父在家吗?
童子: 不在。
贾岛: 那幺他上哪去了?
童子:言: 师采药去。

贾岛: 你知不知道他上哪去采?
童子: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让学生上台演一演。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寻()者不遇
()下问童子,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语文教案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 称为 苦 吟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
二、读题、释题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理念谈(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精选12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理念谈(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精选12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理念谈(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精选12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理念谈(苏教版国标本学校语文五班级上册)篇1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国标本学校语文五班级上册第3课的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

全诗寓问于答,平白如话,表面简洁易懂,实则意境深远。

因此,我们老师只有细读了文本,破译了诗句中的语言密码,才能引领同学多元对话,深层探究,使同学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一、以"寻'为主线,与对话,理解事情,体会贾岛的内心从题目和诗句我们可以清楚地熟悉到这是一首叙事诗,写贾岛寻访隐者,与童子对话,而最终没能遇见隐者的事情。

从题目中的"寻',可以想象贾岛一路寻寻找觅,访问隐者的急迫心情。

从诗句的对答中,可以体会到贾岛内心的波澜起伏:从刚遇见童子时的满心高兴、布满盼望,到"言师采药去'时的绝望,但仍不死心,仍抱盼望,会追问童子隐者到哪儿采药去了;当童子回到"只在此山中'时,贾岛顿生一线盼望,确定要求童子带他去找隐者;最终的"云深不知处',打破了贾岛的盼望,现在是彻底绝望了。

"寻'的过程中,蕴含着诗人内心从盼望到绝望,再到一线盼望,最终彻底绝望的起伏过程,真实,富有情趣。

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寻'为主线,从三个层面引导同学对话探究:一是理解诗句,让同学读出诗句中隐含的对话,并让同学补充对话中省略的内容,理清"寻'的过程,理解"寻'的事情。

二是体会内心,引发同学思索沟通,从题目中的"寻'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从诗句的对话中,你又能感受到贾岛怎样的心情变化,并用波浪线板书出贾岛内心的起伏变化。

体会诗人的内心,就是体会诗人的情感,就是体会古诗的意境。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语文教案一、教学设计意图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寻隐者不遇》一课,了解唐代诗歌创作的特点、风格和写作方法,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中国古典文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本课文的内容,也能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和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唐诗吗?最喜欢的唐诗是什么?为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和了解唐诗的特点和风格。

2.重点讲解1.给学生讲解唐代诗歌创作的特点,例如“以情为主,意境奇妙”,“兼摹人间,也描天地”,“情意深沉,意象生动”,“注重音乐美感”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的意境、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在唐诗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可以让学生吟诵古诗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感情。

3.课文点拨1.学生默读和阅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重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并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和想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4.思维拓展1.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本课文中抒发的情感、寓意和哲理,并让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人生的智慧。

2.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诗歌。

5.课堂回顾和复习教师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概括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布置作业,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与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风格,能够理解和分析本课文的意境和情感,能够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法,能够积累阅读经验和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以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为主要衡量标准,结合学生的阅读习惯、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词汇的程度等因素进行评价。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理念谈(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精选12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理念谈(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精选12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理念谈(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精选12篇)《寻隐者不遇》理念谈(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篇1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的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

全诗寓问于答,平白如话,表面简单易懂,实则意境深远。

因此,我们教师只有细读了文本,破译了诗句中的语言密码,才能引领学生多元对话,深层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一、以“寻”为主线,与作者对话,理解事情,体会贾岛的内心从题目和诗句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首叙事诗,写贾岛寻访隐者,与童子对话,而最终没能遇见隐者的事情。

从题目中的“寻”,可以想象贾岛一路寻寻觅觅,拜访隐者的急切心情。

从诗句的对答中,可以体会到贾岛内心的波澜起伏:从刚遇见童子时的满心欢喜、充满希望,到“言师采药去”时的失望,但仍不死心,仍抱希望,会追问童子隐者到哪儿采药去了;当童子回到“只在此山中”时,贾岛顿生一线希望,肯定要求童子带他去找隐者;最后的“云深不知处”,打破了贾岛的希望,现在是彻底失望了。

“寻”的过程中,蕴含着诗人内心从希望到失望,再到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的起伏过程,真实,富有情趣。

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寻”为主线,从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对话探究:一是理解诗句,让学生读出诗句中隐含的对话,并让学生补充对话中省略的内容,理清“寻”的过程,理解“寻”的事情。

二是体会内心,引发学生思考交流,从题目中的“寻”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从诗句的对话中,你又能感受到贾岛怎样的情绪变化,并用波浪线板书出贾岛内心的起伏变化。

体会诗人的内心,就是体会诗人的情感,就是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是朗读表现,在理解诗句、体会内心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有感情朗读来表现,每一句都可以用夸张的语气读出贾岛不同的内心,整体要读出贾岛情绪的起伏,这样的朗读会使课堂韵味十足、妙趣横生。

二、以“隐”为诗眼,与隐者对话,感悟意境,体会隐者的高洁如果“寻”是贾岛的行为,那“隐”则是隐者的品行。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5.结合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诗人,他独自一人来到深山老林,想要寻找一位传说中的隐士。他历经艰辛,却始终没有找到这位隐士。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诗人的心情。”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对寻隐者不遇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导入:通过讲述有关隐士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寻隐者不遇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诵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寻隐者不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讲解:详细讲解诗中的生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提高文学素养。
4.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2.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发展水平,关注学生对诗中情感、意境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悟诗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创作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分享的学习态度。
4.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借助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首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针对诗中的生僻字词,如“樵”、“烟”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何要选择松树、童子等元素,体会这些意象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2.强调古诗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古诗由唐代诗人贾岛所著,以下是《寻隐者不遇》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作者介绍及赏析。

【原文】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解释】1.寻:寻访。

2.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3.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4.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5.言:回答,说。

6.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7.处:行踪,所在。

【作者介绍】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

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3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苏教版(共26张PPT)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3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苏教版(共26张PPT)

课文详解
课件PPT
图解结构
松下问童子 寻 寓问于答 希望 隐 言师采药去 超脱世俗 者 情致飘逸 不 只在此山中 遇 失望 不见其人 云深不知处
课件PPT
概括主题
《寻隐者不遇》记叙了诗人前 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的这件 事。诗人与童子的对话,体现了隐 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 慕。
课件PPT
课件PPT
预习检查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 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以及 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 诗歌的内蕴美。
课件PPT
字词乐园



课件PPT
字词乐园
正音: 寻:xún 遇:yù
隐者:yǐn zhě 言:yán
课件PPT
字词乐园
课文详解
课件PPT
课文详解
一、导入新课
2、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 写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课件PPT
课文详解
一、导入新课
3、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 (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 的贤士。) 遇,遇到,碰到。 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寻访一位隐居山林的贤士,但是 没有碰到。
课件PPT
随堂练习
一、填空: (唐代)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 (文场失意 ),出家当了和尚。
课件PPT
作业
1.写《寻隐者不遇》的对话,最少 200字。 2、默写两首古诗
去---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 不知处( chù )--- 不知道在哪个地方。
课件PPT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推敲》的故事吗? 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 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 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 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 字,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3、古诗两首
读诗题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隐士:品行高洁,有才华,向往田园生 活,往往寄情于山水之间。
想象一下,诗人此次拜访的是 一个怎样的人?
想一想: 这位隐士居住在 怎样的地方?图中 有哪些景物?
在这样的环境 中生活,隐者每 天可能会做些什 么呢?
寻: 访问 童子:儿童,诗中指 隐者的徒弟。 言: 说
想一想:
诗人“松下问童子”, 可全诗中并没有出现诗人的 问题,谁能来将他的问题补 充完整?
整首诗诗人心情的是怎彻底失望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诗人情绪变化:
满怀期望——感到失望——一线希望—— 彻底失望
艺术特点: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
语言清新、平白。
寻隐者不遇
同学们,你们会背这首诗了 吗?比一比谁背得快。
演一演,情景对话 诗人:小朋友,你的师父在 吗 童子:我的师傅采药去了。 诗人:那你知道他去哪里采 药了吗 童子:就在这座山中。
诗人:山中具体什么位置呢。
(1)知诗人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还俗后, 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 未被录取,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 考试,被当时人称为举场的“十 恶”。贾岛作诗,又以苦思苦吟 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推敲 诗中的字眼而茶饭不思,是中唐 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 歌缺乏社会内容,情调凄苦,间 有清新之作,著有《长江集》10 卷。
四、悟诗情
牧 童 骑 黄 牛 , 歌 声 振 林 樾 。
问题:
( 动)态
地点在哪里? 林樾 骑黄牛 从哪里可以看出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情? 歌声 传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______
主人公是谁?牧童
因果关系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 静 )态
从哪里看出牧童想抓住蝉的决心?闭口立
童子:山中云雾迷蒙,我也 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小结
这首诗记叙了: (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 诗人 )与( 孔子 ) 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高洁 )的性格以及 诗人对他的( 仰慕 )。 诗中涉及的人物有( 诗人、童子、隐者 )。 本诗的写作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
一、知诗人
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
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 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 达的思想。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贾岛:唐代诗人,字浪仙。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史称 “苦吟诗人”,写诗以刻苦认 真著称。名句:“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 卧故山秋。”
言 师 采 药 去, 他说师父上山采药去了。
只 在 此 山 中, 师父上的云雾迷漫,我也不知
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 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 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 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 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 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 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 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 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 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 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 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我了解: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 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 个树林都被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 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 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 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到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 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 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 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 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 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 我们自己去想象吧。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寻隐者不遇》的背景及作者;2.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3.学习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词汇量;4.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2.认识生僻字词;3.学习如何写一篇小说。

三、教学难点1.了解五言绝句的结构和特点;2.学习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人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神秘和内敛,融入到整个故事中,让他们想象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寻隐者和禅师。

2. 学习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认识五言绝句的结构和特点,同时学习怎样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人物。

引导学生认识里面的生词、生字,让他们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现手法。

3. 学习理解篇章学生要分析文章,通过分析来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设计文章结构。

教师可以针对文本,在篇章的分析和解析上帮助学生,让他们了解寻隐者、禅师等人物形象,在阅读上可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4. 讨论和研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合理引导他们互相交流、研究。

同时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全面分析文本及多元思维的能力。

5. 作文创作结合小说《寻隐者不遇》,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教师可以选择几篇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写作中学会选择文学表现方式和切入点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2.教师出题,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3.作文创作,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写作方法和表现方式。

六、学习评价评价学生课堂表现,通过作业和考试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要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足来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更好地提高文学素养。

七、家庭作业1.练习词语拼写、生字的认读;2.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文章,以寻隐者不遇为题,写出你对人生的看法。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寻隐者不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寻隐者不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寻者不遇的遗憾心情。

3.学习并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名叫《寻隐者不遇》。

你们知道“隐者”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回答)2.对,隐者就是隐居在山林中的人,他们追求宁静、简朴的生活。

那么,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二、朗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2.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读得怎么样。

3.同学们一起齐读,感受诗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意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描述一下这首诗的大意。

2.教师简要讲解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3.同学们再次朗读诗,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a.诗中的“松下问童子”是什么意思?b.“言师采药去”中的“师”是指谁?c.诗人在寻找隐者的过程中,有哪些遗憾和感慨?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寻隐者不遇》,现在请你们回忆一下,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2.请一位同学简单地复述一下诗的大意。

二、深入学习诗的意象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松下”、“童子”、“采药”等,理解这些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些意象在你心中的形象。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1.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诗中的关键词句,如“不遇”、“空归”、“惆怅”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阅读这首诗时的感受,是否能够体会到诗人的遗憾和感慨。

四、诗歌鉴赏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诗的韵律、意象、情感等。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寻隐者不遇》优课件PPT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寻隐者不遇》优课件PPT
寻隐者不遇
PPT课件: 语文课件:
文上册: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2022年4月23日星期六2022/4/232022/4/232022/4/23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2022年4月2022/4/232022/4/232022/4/234/23/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4/232022/4/23April 23,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情朗读:
• • • •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
松 言 只 云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下 师 在 深
/问/童子 /采药/去 /此/山中 /不知/处
, 。 , 。
• 隐者为什么要归隐?说明理由。 • 诗人为什么要执意寻访隐者?说明理由。
仗队里,还在不停地做着手势。于是就被侍
从带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告诉了韩愈
事情的原委。韩愈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
“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
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 下 /问/童子 , 言 师 /采药/去 。 只 在 /此/山中 , 云 深 /不知/处 。
你师傅到哪去了? 言师采药去。 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 只在此山中。
具体在山的什么地方?
你师傅到哪去了? 言师采药去。 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 只在此山中。 具体在山的什么地方? 云深不知处。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 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 诗人有些( ),又问:“去 哪里采药了?” 童子答:“就在山里。”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 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满怀希 望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 诗人有些( ),又问:“去 哪里采药了?” 童子答:“就在山里。”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 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满怀希 望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 诗人有些(失望),又问:“去哪 里采药了?” 童子答:“就在山里。”
Hale Waihona Puke 返回小练笔:现在我们认识了贾岛,懂得了这位苦吟 诗人的情感,你能不能,站在贾岛的角度, 来把《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编成一个引人入 胜的故事呢?
注意事项: 1.根据诗意,注意环境的描写。 2.要生动刻画出人物在对话过程中表情、 语言及心理的变化过程。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3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台儿庄区实验小学 张强
贾岛 字浪仙,唐代诗人 。 早年贫寒,落发为僧,法
名无本。
一天,贾岛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想用“推” 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
便在驴背上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贾岛不知不觉走进京城的地方长官韩愈的仪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 下 /问/童子 言 师 /采药/去 只 在 /此/山中 云 深 /不知/处
, 。 ,

你师傅到哪去了?
你师傅到哪去了? 言师采药去。
你师傅到哪去了? 言师采药去。 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
你师傅到哪去了? 言师采药去。 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 只在此山中。
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 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 地方呀?” 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 知道在哪。” 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诗人一听,觉得还有(一线希望)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 么地方呀?” 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 知道在哪。” 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诗人一听,觉得还有(一线希望)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 么地方呀?” 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 知道在哪。” 唉!诗人叹口气彻底(绝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