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1.请学生绘制一张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标注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位置及特点,并简要说明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圈层结构在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并谈谈你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归纳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3.目标:使学生对地球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有效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7.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圈层结构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如播放一段关于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提出问题:通过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片,提出问题:“地球圈层结构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各圈层之间有哪些相互作用?”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4.分析不同圈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圈层结构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例如,通过分析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导学生理解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提交的作业要规范、整洁,字迹清楚,图表准确。
3.调查报告要注重实证分析,论述清晰,体现小组合作精神。
精品高中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6 新人教版
第四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2.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的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
【课前预习】1.地壳位于界面以上,由组成,大陆地壳较,大洋地壳较。
2.地幔介于界面和界面之间,分为和两层。
在上地幔存在一个层,一般认为是的主要发源地。
3.地核分为和两层,其温度,压力和密度。
4.岩石圈是指和(层以上),由组成。
5.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圈、圈、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相互,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问题探究】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1)地震波:E________,F________。
(2)不连续界面:A_______B________。
(3)圈层;D________,C________。
(4)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你能解释为什么吗?3.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构成的,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4.填表5.画示意图,在图上标出厚薄不均的地壳、地幔、地核,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软流层、岩石圈,两个不连续面。
【归纳总结】把本节的知识框架补充完整。
划分依据内部圈层划分地球的圈层结构外部圈层【课堂反馈】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3.莫霍界面是()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5.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A.上地幔B.下地幔C.外地核D.内地核6.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7.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A.外地核B.内地核C.软流层D.上地幔判断题8.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固、液、气三态传播。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圈层结构的内涵和外延。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其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其合作学习的能力。
4.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本案例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师还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5.作业小结设计:本案例设计了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提升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主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的主要组成及其相互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能运用地理视角,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4.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其团队合作精神。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互作用。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其自我提升的能力。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精品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①的传播速度。
2.纵波:能在②中传播,速度③。
横波:只能在④中传播,速度⑤。
3.结构(1)地壳a.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b.分界:⑥。
(2)地幔a.⑦:其中的⑧一般被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b.下地幔。
c.分界:⑨。
(3)地核外核:横波不能在其中传播,说明其物质的状态为液态或熔融态。
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与地壳或岩石圈共同组成地球的生态系统1.大气圈(1)地球生命生存的根底条件之一。
(2)大气圈主要成分是⑩和氧气。
2.水圈a.。
b.陆地水3.生物圈(1)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2)是地球上最活泼的圈层。
【答案】①地震波②固体、液体、气体③快④固体⑤慢⑥莫霍界面⑦上地幔⑧软流层⑨古登堡界面⑩氮气海洋水三、夯实稳固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自然环境。
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答复1~2题。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④地球上非常活泼的特殊圈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
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那么的圈层。
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最为活泼的特殊圈层。
【答案】3.以下图是我国某校地理学习小组的一位同学在学习完本节课后,根据他家乡某地区的状况画的一幅图。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4.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在课后分组,针对以下话题展开讨论:
-如何保护地球圈层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讨论结束后,每组提交一份讨论报告。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设计一份包括10道选择题和5道填空题的练习,内容涵盖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组成、相互关系等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2.简答题:设置3-5道简答题,涉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特点、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圈层结构的影响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答。
5.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球圈层结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气象站、水厂、地质公园等,观察并记录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现象,撰写考察报告。
注意事项:
1.作业布置要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既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培养他们的分析、应用能力。
2.大气圈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3.大气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水圈
1.水圈的概念、组成和分布。
2.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及其重要性。
3.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三)岩石圈
1.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结构。
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3.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生物圈
1.生物圈的概念、组成和分布。
4.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探讨话题和拓展阅读材料,激发其学习潜能。
1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学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导航】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分类:S表示________,P表示________。
(2)特点S波:传播速度________,只能通过________传播。
P波:传播速度________,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传播。
(3)波速变化①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________。
②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横波________,纵波传播速度________。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________的变化。
(2)不连续界面:C________,D________。
(3)圈层:E________,F________,G+H________。
3.岩石圈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________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2.相互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微思考)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20年1月6日2时0分,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发生2.1级地震。
河南省地震局回应称,这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为了开展河南省地震构造探查项目而进行的一次人工地震施工作业。
开展人工地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重点导析】探究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探究活动】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想“遁地”前往地球另一侧,假如它成功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穿越地心,请你结合下图,帮助它记录其沿线地球的内部特点。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问题1:(综合思维)喜羊羊发现,地球内部两个深度上下的物质成分和形态有明显不同,请你分别说出这两个深度及其存在的不连续界面。
问题2:(综合思维)按照两个不连续界面,可以把地球自外向内划分为哪些圈层?请你分别写出各个圈层的物质形态特征。
人教版必修1 地理: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地核、地幔与地壳),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
3.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1.利用地震波探矿,如找石油、天然气。
2.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考查板块的边界类型及特点。
3.结合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等外部圈层知识来组织知识要点。
【学习过程】一、课标解读: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和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1.地球的内部圈层: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3.地球的外部圈层三、典题解析1.岩石圈位于()A.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C.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D.莫霍界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解析:做本题关键在于掌握软流层的位置,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它和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
2.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解析: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有显著减少。
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故先从震源传播到地面。
【达标检测】一、课堂练习1.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A.地幔、地壳、地核B.地核、地幔、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2.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A.6千米B.17千米 C.33千米 D.60—70千米3.岩石圈是指()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人教版《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地球的圈层结构Ⅰ教材内容分析1. 课标的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主要知识点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部分知识点易混淆且较抽象,需要运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
3. 教材地位和作用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质学上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课本示意图,学习地理的科普知识,掌握生活中常用的地理知识,增强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为往后的学习和教学,如,水循环和岩石等做铺垫。
Ⅱ学生情况分析1.对于高一的学生各人空间想象能力不等,因此教学需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形象生动地讲解抽象的知识。
2.一般学生对科普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地震是现在比较热点的话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Ⅲ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的特征和划分依据。
2.了解地震波和岩石圈的概念。
3.初步掌握读图的方法,学会列表获取和概括文中重要信息。
(二)过程和方法Ⅳ1.通过图解的方法,分析和掌握地球各圈层的分层情况,训练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学会从图像中获取重要信息。
2.运用类比的手法解释地震波等抽象概念,运用对比手法,区分纵波和横波等易混淆的知识。
3.通过人类活动对地球外部圈层的相互作用,探究人类对地球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热情,增加学生的地理科普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环境,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Ⅳ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概括地球各圈层的特征。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等图,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难点1.理解地震波在不同介质的传播规律。
2.区分易混淆的概念:纵波和横波,地壳和岩石圈。
3.画出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Word版)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2021最新版)作者:______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
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建议)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
2.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特点及其相互作用。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自主预习】(课本勾画并完成问题)1.地震波的概念、形式、特点。
2.不连续面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3.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深度(千米)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界面)90029005150(纵波和横波速度)(纵波速度突然,横波)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地幔地幔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地幔地核外核(界面)外核可能为态,内核可能是态内核4.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和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和主要成分是和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的圈层,等水圈里的水处于不断的中生物圈地球表层及其的总称及其生物圈与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合作探究】1.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波,B表示波,其判断依据是。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地震波B速度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态。
(3)C层主要由组成。
G层叫,H层叫。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和.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___、相互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跟踪训练】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南部宜宾市的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
学习要点1.重点:A.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B.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2.难点:A.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B.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科学家主要通过对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地震波有和之分。
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和传播;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传播。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的性质而变化。
4.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图1 .34),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
5.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大陆地面下平均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另一个在地下约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面。
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和三个圈层。
6.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以外。
7.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千米。
8.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和。
9.上地慢的上部存在一个,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是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
10. 顶部与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11.地核主要由和等金属组成,厚度约多千米。
1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和两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通过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课时: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章节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特别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基本操作,运用其分析地球圈层结构数据。
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利用图表、模型和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b.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知识的内化。
c.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如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GIS软件的使用。
2.教学过程设想:
a.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以下部分:
a.选择题: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b.判断题: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及联系。
c.问答题: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新进展,例如地球观测卫星、气候变化对圈层结构的影响等,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阅读笔记。
5.参与家庭、学校或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关注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环保问题,记录活动过程及感受,以照片、文字等形式呈现。
精品高中地理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地球的结构》学案
课题:地球的结构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
本节教材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目前人类对其研究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第二目“地球的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这里简单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围、组成和总体特点,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等方面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环境的整体概念。
《课标》内容: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这里的行为动词是“说出”,故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学习中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省学科《指导意见》内容课标三维定向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拿起一个瓷碗或瓦罐想要检验有没有裂纹时,只要轻轻一敲,便能从它发出的声音判断是否完好;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西瓜是生还是熟;装在密封小盒子里的物品,我们可以通过摇、拍、称重等,听其声、测其重。
那么,人类生活了二三百万年的地球,我们用什么方法了解其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呢?有人说,我们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嘛。
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
因为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12 262米)也仅为地球半径的1/500,所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还是很不准确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结构问题导航⑴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⑵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主要分为哪几个圈层?⑶何为地壳?请说出地壳的厚度、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
⑷何为软流层?请说出岩石圈的范围。
⑸比较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点有什么不同?点拨:实例感悟:将左手放在桌子上,用右手敲击桌子,你会有哪些感受?桌子受到冲击产生弹性振动,耳朵听到声音,左手感觉到桌子的振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 说出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征。
2. 能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 通过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归纳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新课预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 . 划分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地震波分为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波和只能通过______的_____波两种类型。
根据其传播速度的变化,看到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界面依次称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主要圈层。
3 . 画一幅地球圈层结构简图。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 .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______系统,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________ 。
2 . 水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的__________圈层。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地表水、_____ 水、___ 水和_____水等。
这些水体都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
3 . 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生物世界,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课堂导学】【探究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当地时间9 月8 号,尼加拉瓜最高火山——圣克里斯托瓦尔火山发生喷发,火山灰和烟雾形成的烟柱高达3000 多米。
估计有500 个当地家庭数千附近居民被迫撤离。
当地民防工作人员表示,有关部门已经派出300 名士兵协助撤离并照顾附近的村民。
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产生长期影响。
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地球的哪个圈层,它到达地表时穿越了地球的哪些内部圈层?2. 通过下图探究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word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面。
2.概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要紧特点及结构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分类:图中A 表示①横波,B 表示②纵波。
(2)特性⎩⎪⎨⎪
⎧
A 波:传播速度③慢,只能够在④固体中传播
B 波:传播速度⑤快,能够在⑥固、液、气三态
物质中传播
(3)波速变化
在地下33千米C 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⑦增加。
在地下2 900千米D 处:A 波⑧完全消逝,B 波传播速度⑨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⑩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 为⑪莫霍界面,D 为⑫古登堡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 +F 为⑬地核,G 为⑭地幔,H 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⑮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⑯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⑰气体和⑱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其要紧成分为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由地表水体构成的⑲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始终处于⑳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
21生存环境的总称。
其范畴是指○22大气圈底部、○23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
24上部。
我的疑问
1. 。
2. 。
3. 。
探究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探究材料 教材P 21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P 22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2010年4月14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邻近发生了7.3级大地震,在太子港城中街道上的行人和邻近海洋中行船上的人震动感受是否一样?什么缘故?
2.依照图1.25判定:地壳、地幔、外核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
3.列表分析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以及各圈层的特点。
4.岩石圈是否确实是我们所说的地壳?
【探究归纳】
1.地震发生时,处于震中邻近都市街道上的行人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感到前后左右摇动。
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海洋中行船上的人只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
2.地壳、地幔纵波、横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为固态。
而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能够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如下表:
4.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与联系:
(1)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的总称。
(2)岩石圈包括地壳,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考例探究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A+B+C是,D 是,C+D+E是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 。
(3)地震波在通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4)A和B什么缘故厚度不均?
答案(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2)莫霍界面(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7千米。
解析该题要紧考查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析图的能力。
从图中能够得出:①A、B所在的圈层为地壳;②A是陆地地壳,B是海洋地壳;③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莫霍界面。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A~F的内容的判读。
探究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探究材料
风景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
1.在黄果树瀑布景观中涉及了地球的哪几个圈层?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地球的哪个圈层?
2.该景观的形成表达了地球各圈层之间具有如何样的关系?
3.列表说明地球外部圈层的要紧特点。
【探究归纳】
1.黄果树瀑布景观涉及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四个圈层。
构成该景观主体要素的是水圈。
2.该景观的形成表达了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3.地球外部圈层的概况、特点见下表:
外部圈
层
概念组成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
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要紧成分
是氮和氧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
成部分,厚度约为2 000~
3 000千米
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
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断地循
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
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
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阻
碍。
生物圈最活跃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其范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要紧成分是和;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之中;生物圈占有圈的底部、圈的全部和
圈上部。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相互,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案(1)略。
(2)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氮氧循环运动大气水岩石联系制约(4)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平均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7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
解析此图明显地表示莫霍界面之上的地壳及大气圈、水圈等圈层;结合对各圈层的了解,可填出它们的特点,其中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