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说明小学科学课程导入方法
小学科学课生活化导入_七法_姜丽萍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在教学《了解空气》一课时,教师通过谈话引入:“大家知道空气吗?它一直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却看不见、摸不到、闻不着,但我们又离不开空气。
动物、植物没有了空气也都无法生存下去。
空气是多么奇妙呀!大家想进一步来研究它吗?”这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到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谈话引入是最快的导课方法,也是最直接的。
二、实验导入,直观形象小学科学探究课上,实验是学生最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直观、真实,更是学生亲身实践所得、最容易掌握的一种手段。
而实验导入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感受,去感知。
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教师可直接演示实验,用一个装满水的水槽,观察木块、石头、纸片、铁盖子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教师在演示前可先提出:“同学们,猜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通过观察,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区分它们的沉浮关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新旧知识结合,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例如,在《灯泡亮了》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一电路板,紧接着设问:“有什么方法使小灯泡发亮,蜂鸣器变响?”学生答:“合上开关。
”进一步追问“假如把电路开关断开,有没有办法在不合开关的情况下,也能使灯泡变亮?”学生即答:“用一金属接在开关两端,就能使小灯泡变亮。
”这时教师请他们试试,并让他们说说,是什么物体使小灯泡变亮起来的,让学生在这种新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小灯泡亮与不亮来证明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绘画导入,更添生趣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天生就是一个个小画家,通过画一画来导课,学生倍感亲切。
在教学《蚂蚁》这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小朋友们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学生一听能画画,都很高兴,开始动手画。
案例说明小学科学课程导入方法
强基石。如何使 学生上好科学课程 . 喜欢上科
学课程 , 打好这个坚强的基石呢?我认为有效 的课程导人是上好小学科学课 的前提保证 学生之 间是有差别 的 :有的学生思 想活 跃一些 . 有的学生思 想相对保守一些 : 有的善 于发 言 .有的沉默寡 言。这些都是学 生的特 点 一 节课的开 始我 们应该怎样将全 班学生 的注意力全部集 中到新课程上去 呢 通过几 年 的教学 . 我总结 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结合课程和学生特点设疑导入 适时 设置 疑问能很好地 激发学生 的求知 欲 。学生的大脑中会想 : “ 这是 怎么回事 呢?” 例如 , 我在讲解《 生活中的真菌》 一课 时 , 拿出 了金针 菇的实物 ,对学 生说 : “ 有 的同学抱怨
一
二、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 生 活 中 的经 验 是每 个 人 生活 积 累 的结 果 .这些经验 的积 累有 时候能帮 助学生们集 中注意力来 听讲 。如讲解《 变色游戏 》 一课 时, 我叫学生通过苹果 被切开放置一 段时间后会 变色的现象 .去 回忆生活 中还遇 到过哪些水 果或蔬菜也发生 类似的现象 ?这个问题给 了 学生极大 的热情 去思考 .因为这 是他们 自己 生活经验的积累 通过简短的 回忆 . 他们有了 以下 的答 案 : 生1 : 酸梨 ; 生2 : 李子; 生3 : 香 蕉: 生 4: 土豆; 生 5: 茄 子 ……对 于学 生 的回 答, 我又继续我 的提 问: “ 那你发现了变色现象 后 .你或是你 的家长是怎 么让 这些水果 和蔬 菜不变色的 。 比如你家切 土豆时 ?” 这样 。 学生 的思维又一次被集 中到了一起 之后 . 他们得 到 了这样 的答案 : 生1 : 我 妈妈把 切开 的土豆 放到 了水里 : 生2 : 我妈妈 也是把 切开 的茄子 放到 了水里 : 生3 : 我妈妈 把切开 用不 了的土 豆蒙上了保鲜膜 三、 通过趣味幽默故事导入 故事本 身就很有诱惑 力 .如若教 师能将 故事讲解 得更风趣 .学 生的注意力肯 定会被 调动起来 。如讲解 《 地 球的近邻——月 球》 一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 篇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搭支架》一课的教学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全班分为8 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 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 厘米,可以承受8 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 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 3 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 3 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 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
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
小学科学导入万能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体系,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对象】小学中年级学生【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实物教具2. 学生实验材料3. 小组讨论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通过提问或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如:“你们知道自然界中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吗?”或“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认真倾听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导入环节设计1. 情境导入-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 例如:展示一张蝴蝶翅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蝴蝶翅膀的色彩是如何形成的。
2. 问题导入- 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猜测答案。
- 例如:提出“为什么树叶会变黄?”的问题,让学生猜测原因。
3. 悬念导入- 故事或谜语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教学内容做铺垫。
- 例如:讲述一个关于植物生长的故事,让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讨论记录表。
2.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你们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3. 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结果。
四、实验演示1.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提出自己的猜想。
3. 教师解释实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五、学生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等。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一、引言。
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因此,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教学案例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展开讨论,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教学经验。
二、案例一,水的循环。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水的循环是一个非常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循环过程,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
首先,老师可以准备一个装满水的容器,放在课桌上。
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容器中的水,让他们描述水的状态。
接着,老师可以将容器放在窗台上,让阳光直射容器,观察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发现容器中的水慢慢蒸发了。
最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蒸发后会去哪里,以及蒸发后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从而引出水的循环过程。
三、案例二,植物生长。
植物生长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观察植物生长的实验。
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小花盆中种植一颗小型植物,然后让学生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
在观察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以及植物是如何获取养分和水分的。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不仅可以亲身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四、案例三,天气变化。
天气变化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观察天气变化的实验。
老师可以让学生每天在同一时间观察天空的情况,并记录下来。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发现不同天气状态下的天空有何不同,从而引出天气变化的原因。
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气温计的读数,让他们了解气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案例教学,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教学案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因此,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多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良好的科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通过一个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来分析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案例背景:学校:XXX小学年级:三年级科目:科学教学主题:食物链一、教学目标:1. 掌握食物链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2. 了解常见动植物的食性关系;3. 能够通过图表和实例分析食物链的结构和特点;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简短的小故事介绍食物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实例: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一幅描绘了海洋食物链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关系和特点。
3.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主题是不同环境下的食物链,例如森林食物链、河流食物链等。
4.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食物链进行介绍,并通过图片或实例展示,让全班学生互相学习。
5. 总结归纳: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各个食物链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构成食物链的种类和规律。
6. 拓展应用:教师出示一些真实场景中的食物链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
7. 结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激励学生养成热爱科学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食物链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通过图表和实例来分析食物链的结构和特点。
四、教具准备:1. 海洋食物链图片;2. 小组报告所需的图片或实例材料;3. 真实场景中的食物链问题。
五、案例分析: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得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对食物链的概念和结构有了深入的理解。
教师通过导入环节的小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探索学习的动力提高。
在观察实例环节,教师运用图片展示的方式,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食物链的存在,并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其特点和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科学课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教学案例
科学课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导入新课,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这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
如果一堂课的开始就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好的导入,要设计巧妙,教师要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最佳的办法,使学生产生听之有味,欲罢不能的感觉,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本文试就科学课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举几个例子,以期抛砖引玉。
1、活动导入法学生对活动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欲望。
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如游戏等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增长见识。
例如《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导入:教师课前准备好塑料梳子、碎纸屑,上课开始,让学生上台做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的游戏,然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必定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奥秘感到好奇,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教学新课。
2、媒介导入法利用与新课有联系的种种“媒介”引入新课。
这种媒介可以是一段趣闻轶事或一则故事,一首诗歌等。
学生特别爱听故事。
上课前,教学选择一个能揭示新课或与新课内容紧密相联的故事让学生听一听,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从种瓜得瓜说起》的导入:教师:约翰.道尔顿是18世纪英国的科学家。
有一年的圣诞节,道尔顿上街买一双长筒袜送给他的母亲,母亲收到这份礼物当然十分高兴,只是感到颜色太鲜艳了,道尔顿觉得很奇怪。
道尔顿说他买的是深蓝色的,而母亲却说它和樱桃一般红。
从这天起,道尔顿才知道自己的色觉与别人不同。
后来他还发现他的一个兄弟和其他许多人都有类似的色觉缺陷,这就是色盲,色盲是一种遗传体征。
由此导入新课。
3、实验观察导入法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学生都有好奇心理,为了满足这一心理需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实验作为导入环节;使学生感官上受到大量的视觉、嗅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问题,巧布疑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法。
小学科学典型案例范文
小学科学典型案例范文一、案例背景。
在小学科学课上,我们开始了关于“植物的一生”这个单元的学习。
其中,“种子的萌发”是一个超级有趣又很重要的部分。
我所教的这个班级的孩子们都充满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孩子们要知道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 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来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并且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 情感目标。
培养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植物生长的不易,从而珍惜植物。
三、教学过程。
1. 趣味导入。
我拿着一个大苹果走进教室,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个大苹果是从哪里来的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树上长的呗!”我接着问:“那树又是怎么来的呢?”这时候就有聪明的孩子说:“种子长出来的。
”我就顺势引出今天的主题——种子的萌发。
2. 提出问题。
我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大大的问号:“种子萌发需要什么呢?是只要有土就行呢?还是需要别的东西?那到底需要哪些东西呢?”孩子们的小脑袋里开始充满了各种想法,有的说需要阳光,有的说需要浇水,还有的说需要施肥。
3. 设计实验。
我把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拿到一些绿豆种子、几个透明的塑料杯、一些棉花和水。
然后我引导孩子们设计对比实验。
第一组的实验是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他们在一个杯子里放上湿润的棉花和绿豆种子,在另一个杯子里放上干燥的棉花和绿豆种子。
第二组是探究温度的影响。
他们把装有种子和湿润棉花的杯子,一个放在温暖的窗台,一个放在寒冷的教室角落。
第三组则是探究空气的作用。
他们把种子放在一个装满水的密封杯子里,另一个放在有空气且湿润的杯子里。
我在旁边提醒孩子们:“这就像是给种子们安排了不同的生活环境,看看它们在这些环境里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4. 实验观察与记录。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孩子们就像一群小侦探一样,每天都去观察自己小组的种子。
他们拿着小本子,记录着种子的变化。
第一组的孩子发现,湿润棉花里的种子慢慢长出了小芽,而干燥棉花里的种子一点动静都没有。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引言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本教学案例将以小学科学课程为基础,通过一个实际案例的讲解,探讨如何设计和实施科学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案例介绍案例名称:探究植物的生长条件教学目标•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条件•能够观察和描述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验设计能力教学准备•种子(小麦、豌豆等)•盆栽或小盆•泥土•水壶•透明塑料袋•切割板和刀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植物的生长条件教师通过图片和简短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条件。
例如,植物生长需要光线、水分和适当的温度等因素的支持。
步骤二:小组讨论和设想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4-5名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并设想关于植物的生长条件的实验设计。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察指标和假设。
步骤三:实验设计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设计实验,包括种子的选择、植物的种植、生长条件的设置等。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条件作为实验组,其他条件作为对照组。
步骤四:实验进行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分别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植物种植在盆栽或小盆中,并根据实验设计给予不同的生长条件。
步骤五:观察和记录学生每天观察和记录各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高度、叶片的数量和颜色等。
同时,学生可以拍照记录以供后期比较和分析。
步骤六:实验总结和讨论学生汇总和分析实验数据,并讨论各组植物的生长情况。
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区别,并理解植物的生长条件对生长情况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案例实践,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情境中,能够掌握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技能。
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支持和鼓励,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此外,通过观察和记录的过程,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植物生长条件的理解,还提高了科学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该教学案例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案例科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光的传播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案例以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光的传播”为主题,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科学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传播规律,能够区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展示阳光透过树叶的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光的传播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的传播。
”2. 教学新课(1)光的直线传播①教师出示一根激光笔,让学生观察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并演示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光的反射①教师出示一面镜子,让学生观察镜子中的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并演示光的反射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光的折射①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玻璃杯中的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并演示光的折射实验。
③学生分组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传播规律。
(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4.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课后进行光的传播现象观察,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多样化。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主题:观察水的性质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了解水的密度、表面张力、蒸发和凝结等特点。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实验的主题,让学生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实验1:密度实验。
老师准备一碗水和一些物体,让学生猜测哪个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个会沉下去,并进行实验验证。
3)实验2:表面张力实验。
老师让学生观察水滴在硬币表面的现象,并解释表面张力的原理。
4)实验3:蒸发和凝结实验。
老师让学生用手摸水,然后将手放在风口处,观察手上水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水的性质,还能够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2. 主题:发现植物生长的奥秘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线、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给学生展示一颗正在生长的小苗,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思考。
2)实地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或花园,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种植小苗。
老师让学生分组,每组种植一颗小苗,观察它们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生长数据。
4)总结: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植物生长的原因和需要的条件。
评价: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3. 主题:探索天气现象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请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讨论天气现象的原因。
2)实验1:模拟降雨。
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个有水的罐子和一个喷雾器,让学生用喷雾器向罐子中喷水,观察模拟降雨的过程。
3)实验2:气压实验。
老师准备一个气压计,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压下的水面高度变化,并理解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4)预测:老师让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STEM课程设计:《牢固的小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STEM课程设计:《牢固的小车》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原理,了解轮轴和固定轴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创新、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轮轴、固定轴、木板、小车轮、螺丝等。
2. 教学环境:实验室或开敞教室。
3.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
4. 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三、教学过程1. 打开话题教师引出话题:“大家知道为什么小车的轮子能够牢固地连接在车身上吗?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实验探究一下。
”2. 实验前的讨论教师让学生提出他们对“轮轴”和“固定轴”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两个部件的作用。
3. 实验步骤步骤一: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和工具,并提出实验目标:制作一个能够牢固连接轮子和车身的小车。
步骤二:学生观察实验材料,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连接轮子和车身的方案。
步骤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木板、小车轮、螺丝等材料制作小车,并测试连接的牢固性。
步骤四:学生观察小车,讨论不同设计的优缺点,并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
4. 实验结果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学生们发现轮轴和固定轴的作用,理解小车连接轮子和车身的原理。
5. 结语教师总结今天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探究科学原理,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尝试和创新。
四、教学评价针对小车设计的实验,教师可以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
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实验中的观察和讨论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小车连接的稳固程度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了解了轮轴和固定轴的作用,还培养了他们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合作、创新,通过实验来理论的知识。
同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学会用工具,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科学导入方法
小学科学导入方法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1.设计实验,提问设疑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而且也是激发其兴趣的重要手段。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新颖、生动的实验并合理设疑,能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
例如:讲《磁铁玩具》一课时,要探究磁铁的特点。
一上课老师就设疑,“你们玩过小猫钓鱼吗?认识磁铁、知道磁铁的特点吗?师:先让各组同学玩一玩“小猫钓鱼”玩具感受一下。
玩后,让学生交流玩磁铁玩具时观察到的现象;再引出玩具上的一种特别物体——磁铁,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磁铁;2.联系实际,提问设疑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使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并产生急于获得知识的兴趣。
如讲《食物的营养》一课,教师上课提出:“你们吃过馒头、瘦肉、鸡蛋、花生等食物,你们知道这些食物中的营养以及这些食物对身体起到什么作用吗?”这样的设疑,学生都想急于了解知识,获取知识。
二、以旧拓新,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法新课一开始,先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老师给以启发点拨,引伸出新知识。
例如:讲《设计一日食谱》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指示:不同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可以使我们从食物中获得全面营养。
这一方面告诉学生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提醒学生反思:我们一日三餐能否做到营养全面合理?怎样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才能使自己从食物中获得全面合理的营养?学生在脑海里产生了这样的思考,自然就会产生需要探究的问题,这时老师提出:怎样设计一日食谱呢?学生会很快想到上节课学到的《食物的营养》一课的知识。
此时教师抓住时机,指点迷津,把学生求知的主动性诱发出来,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讲授新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类比导入法科学课教学中,用类比推理方法引入新课,也是以旧拓新的一种常用方法。
例如:上《水位为什么会升高》一课时,此课与《烧开水》一课类比,得出:水烧开后,因为热胀冷缩的道理。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案例分析一、引言科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分析一则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科学教学。
二、案例背景在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堂上,教师采用了“火种传递”的教学案例,探究火的传播过程和必要条件。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火的传播过程和必要条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并通过实践激发他们的思维。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过程分析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了他们对火的基本认知,并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实验准备:教师组织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包括火柴、纸张、水杯等。
3. 实验过程:教师首先向学生演示了火种传递的过程,然后将火种传给一个学生,经过学生之间的传递,最终让整个班级都点燃。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测。
4.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的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火的传播过程和必要条件,如氧气、着火物质和燃烧温度等。
5. 拓展探究: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其他火的传播方式,如传热、传声、传电等。
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止火灾发生,如何正确使用和存放火种。
六、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这个案例的教学,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火的传播过程和必要条件,提升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学生也培养了合作学习和团队意识,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多地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来展示火的传播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和操作,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八、结语科学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本文分析了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案例,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和反思。
小学科学案例导入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四年级学科:科学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导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案例背后的科学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将抽象的科学原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
2.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相关图片、视频。
2. 学生分组讨论材料。
3. 科学实验器材(根据实际案例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图片或视频,如彩虹、水滴、风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吗?”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它们又是如何产生的呢?”3.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有趣的案例,来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新课导入1. 介绍案例: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现象为例,如“为什么水会结冰?”2. 提问:“你们知道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吗?”3. 引导学生思考:“水结冰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如何产生的?”4.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案例分析1.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2. 分析水结冰的过程:水分子在低温下运动减慢,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最终形成固态的冰。
3. 结合案例,讲解水结冰的物理原理:水的比热容较大,降温时放出热量,使温度降低,最终达到冰点。
四、巩固练习1. 展示其他科学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如光的折射、磁铁的异性相吸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小学科学导入课堂教案模板
一、教案名称《探索自然奥秘》导入课堂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特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自然现象图片、科学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本、笔。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自然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是自然界的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总结:“自然界中有许多奇妙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殿堂,探索自然奥秘。
”(二)新课讲授1. 教师简要介绍自然界的基本特征,如:生物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现象的周期性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该现象。
3. 各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三)实验探究1. 教师展示科学实验器材,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3. 各组分享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然界的基本特征和科学原理。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学奥秘。
七、作业布置1. 完成观察记录本,记录一周内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2. 思考: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奇妙的现象?我们可以如何利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实验探究和课堂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自然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导入教案模板
教学年级:小学XX年级课题:《XX科学现象/概念/实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XX科学现象/概念/实验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 XX科学现象/概念/实验的基本原理。
2. 观察方法及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难点:1. XX科学现象/概念/实验的深入理解。
2.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教具。
2. 教学示范视频或图片。
3. 学生实验操作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简短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些有趣的科学现象呢?学生回答:如水的浮力、物体的运动等。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介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XX科学现象/概念/实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将了解到XX科学现象/概念/实验的基本原理,学会观察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二、新课导入1.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或展示实物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XX科学现象/概念/实验。
展示:例如,展示一个装有水的透明容器,让学生观察水中的物体。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总结: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XX科学现象/概念/实验的基本原理,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来进一步探究这个现象。
三、实验导入1. 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讲解:首先,我们要准备实验材料,然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2. 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跟随操作。
示范:教师操作实验,同时讲解每个步骤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XX科学现象/概念/实验的基本原理。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以及相关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冰块、水、锅子、火源等;2. 教材准备,相关课文及图片资料;3. 教学环境,保证教室内的安全,保证实验器材齐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概念讲解,通过课文讲解和图示,向学生介绍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水的凝固、熔化、汽化的概念。
3.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三态相互转化的过程。
4. 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水的三态相互转化的规律,并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与水的三态相互转化相关的现象。
五、课堂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水的三态相互转化的现象,如冰块融化、水汽凝结等,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三态相互转化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七、教学反馈。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发现学生对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理解不深入的情况,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同时,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安全意识不强的情况,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安全教育。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今天我们要讲解的是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案例。
科学课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因此,设计一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我将以一节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案例为例,来介绍一下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
首先,我们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比如,我们要教学生学习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
其次,我们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比如通过实验展示水的三态相互转化的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水的三态转化的奥妙。
同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增加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然后,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示范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水的三态相互转化的原理。
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讨论和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接着,我们要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水的三态相互转化的原理。
同时,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们要进行课堂评价。
在教学结束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测验或者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理解程度。
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以上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需要我们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问题设计和课堂评价等方面下功夫。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希望本节课的教学案例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案例的目标是通过一个小学科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能够理解物体的形状对它们的浮沉性质有何影响,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物体的形状与浮力之间的关系展开。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学生将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性质,并且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解释为什么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浮沉性质,并引发学生对浮力和形状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
2.老师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认为哪种形状的物体更容易浮在液体表面?为什么?第二步:实验准备1.老师将不同形状的物体准备好,例如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并向学生展示这些物体。
2.老师向学生解释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
第三步: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每组学生选取一个物体进行实验。
他们需要先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学生将所选物体依次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下物体的浮沉情况。
3.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数据,并计算每个物体的密度。
第四步:讨论和总结1.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2.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发现物体形状与浮力之间的规律。
3.老师向学生讲解物体的浮力与形状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结果。
第五步:拓展与应用1.老师与学生探讨其他形状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性质,并预测其浮力表现。
2.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并进行相关实验,验证他们的预测。
3.学生将实验结果和观察分析写入实验报告,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评价1.老师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认真程度和准确性,评价他们是否掌握了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2.老师听取学生的实验报告,并评价他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3.老师可以设计小测验来检测学生对实验内容和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说明小学科学课程导入方法
摘要:科学作为一门课程,担负着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重任。
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建立科学素质这个知识大厦的坚强基石。
如何使学生上好科学课程,喜欢上科学课,打好这个坚强的基石呢?注意点或是兴趣点激发是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保证。
本文就以案例说明的方式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导入进行说明。
关键词:小学科学导入案例新课程方法
科学作为一门课程,担负着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重任。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是为学生建立科学素质这个知识大厦的坚强基石。
如何使学生上好科学课程,喜欢上科学课程,打好这个坚强的基石呢?我认为有效的课程导入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前提保证。
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思想活跃一些,有的学生思想相对保守一些;有的善于发言,有的沉默寡言。
这些都是学生的特点。
一节课的开始我们应该怎样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新课程上去呢?通过几年的教学,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结合课程和学生特点设疑导入
适时设置疑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大
脑中会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例如,我在讲解《生活中的真菌》一课时,拿出了金针菇的实物,对学生说:“有的同学抱怨自己学习不好,上课总也不能专心听讲,现在老师手里的东西要是吃了就能改善你的上课不专心听讲,还能帮助你学习好……”当我说到这里时,那些没认真听讲的学生伸着脖子看我手中的东西。
他们此时内心一定在想:“是什么好东西这么神奇?”我抓住机会,马上提问:“我手里的东西你可看好了再买啊,要不然买的不对可不起作用!谁来说说它长什么样啊?”环顾四周,我叫了一个都几乎站起来的学生来回答。
通过简单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渴望了解真相,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
生活中的经验是每个人生活积累的结果,这些经验的积累有时候能帮助学生们集中注意力来听讲。
如讲解《变色游戏》一课时,我叫学生通过苹果被切开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色的现象,去回忆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水果或蔬菜也发生类似的现象?这个问题给了学生极大的热情去思考,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
通过简短的回忆,他们有了以下的答案:生1:酸梨;生2:李子;生3:香蕉;生4:土豆;生5:茄子……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又继续我的提问:“那你发现了变色现象后,你或是你的家长是怎么让这些水果和蔬菜不变色的,比如你家切土豆时?”这样,学生的思
维又一次被集中到了一起。
之后,他们得到了这样的答案:生1:我妈妈把切开的土豆放到了水里;生2:我妈妈也是把切开的茄子放到了水里;生3:我妈妈把切开用不了的土豆蒙上了保鲜膜。
三、通过趣味幽默故事导入
故事本身就很有诱惑力,如若教师能将故事讲解得更风趣,学生的注意力肯定会被调动起来。
如讲解《地球的近邻――月球》一课时,我这样引入:在忙忙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月球是另外一个有人类足迹的星球,但登上月球的根本不是报道中所说的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中的宇航员,而是中国的一位女飞行员在不乘坐宇宙飞船就上去了,你知道这个“勇敢的女飞行员”吗?其实,这就是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
我说完之后看见学生眼睛在不停地转,我知道了他们在自己的记忆中寻找答案。
一个故事的导入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引导他们去思考,这就是我们教师要传达给学生的。
四、通过实验现象导入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的,讲解新课时,做一些精彩小实验,可把学生引入到奇妙的世界,激发兴趣。
如讲解《变色游戏》一课,我先叫学生认识到水果有变色的现象。
后来,我就将一个苹果被切开两半,一半上叫学生涂了一种药水,另一半什么也不涂,一段时间后学生观察现象。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以及他们等待实验现象的过程中,他们都很专注地看着实验材料。
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兴趣以及主动性完全被调动了起来,那就是他们想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几分钟后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涂药水的半个苹果不变色,不涂药水的半个苹果变色了。
通过本课科的教学要求我叫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实验材料中挑选出不能使切开后的苹果变色的药水。
五、多种感官相互结合导入
正因为多媒体丰富的感官冲击,直观的图文表现才使得多媒体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如可以在《小鸟和小猫》一课的教学中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小海马的孕育过程”。
这样,学生会了解到海马从孕育到出生的整个过程。
动画播放《雨的形成》,这些都能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更直观地把学生的注意点集中起来,更好地进行以下的教学。
总之,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目的是使学生们愿意去学,主动去学,去自己思考问题,去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科学课程的导入最根本的就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将他们的注意点或是兴趣点激发起来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索。
那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郭红.让科学课呈现独有的语言魅力.小学教学研究,2010(7):99.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
[3]http:///view/c801e537
5a8102d276a22f6e.html.
[4]http:///informati on/center/StudyGuide/chuzhong/shuxue/xkjy/3 3S210041202.html.(责编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