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李颀《送魏万之京》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赏析送魏万之京李颀厡诗: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苦,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中曙色催寒近,御苑钟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翻译:秋日时分天渐黑,微微霜露遍原野。

昨夜你才刚启程,今朝听到离歌声。

抛家别舍不容易,候鸟鸿雁也难受。

千山万水陌生地,况且寄居客栈里。

接近关中家更远,纵有曙色亦凄寒。

皇家园圃花未残,接近黄昏钟声繁。

皇都风物阜盛极,不是我辈行乐地。

努力奋斗谋发展,莫令时光空耗散。

赏析:魏万到京城,作者写这首诗歌送他。

从尾联的嘱咐看,李颀应是长辈,从殷殷深情看,二人应是忘年交。

首联是叙事兼写景,“初夜微霜”,这是写景的文字,点明时令是秋天,因为开始降霜了。

这里主要是告诉读者,魏万是在什么时候入京的。

“初渡河”,是刚刚渡过黄河,“昨夜”与“今朝”对举,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那就是刚刚离家,就听到魏万唱起了离别的歌。

“游子”当然是指魏万,是说他不愿离家。

写“微霜”之景,起到了什么效果呢?是以景衬情。

秋天到了,秋风起了,落叶归根了,而我呢,却反倒要飘零在外了。

王勃写有《山中》一诗:“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诗歌的意思是:我悲叹滚滚长江流太慢了,简直就是凝滞不流了,就因为我在万里之遥,归家心切,坐在船上,只恨江流太慢,恨不得马上就回到故乡的怀抱。

况且在这秋风劲吹,漫山遍野黄叶纷飞落叶归根的深秋季节。

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悲秋情怀,作者特意点出“微霜”,不仅点明了时令,更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不忍离别的伤感情绪。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刚离家,就听到游子唱起了离歌。

从昨夜初渡河到朝闻离歌,显然是用了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无非是突出游子的离情与别绪的浓重。

颔联是叙事,这时作者大胆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相对于首联具体的离别来说,这应该是属于虚写。

第一句“鸿雁不堪愁里苦”,显然是大胆的联想,用拟人的手法,说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它们也忍受不了离别与迁徙带来的愁苦,鸟犹如此,人何以堪!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而我呢,却要向北行。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

是李颀的后辈。

和李白很有交情。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问题】(1)颈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精妙,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用的妙处。

(2)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3)有人评价此诗较好地“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请结合颔联具体说明。

(6分)【参考答案】:(1)最好的是“催”字(1分),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1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分)(2)尾联直抒胸臆(1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3分)(3)①颔联中的“鸿雁”“云山”,写送别之时感官触到的物象,是写景;②“愁里听”“客中过”,由景生情(触景生情),抒发离愁别绪。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李颀(690?—754?),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东川,有别业在焉,故世称“李东川”。

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调新乡(今属河南)县尉,世称“李新乡”。

久不迁调,乃归隐东川。

故殷璠叹曰:“惜其伟才,只到黄绶。

”(《河岳英灵集》)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好道术,服饵丹砂,结好尘嚣之外。

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相友善,有诗酬赠。

李颀为盛唐著名诗人,风格奇拔雄浑,清新秀丽。

尤擅七言,前人评曰:“新乡七古,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令人心赏其奇逸,而不知其所从来者。

新乡七律,篇篇机宕神远,盛唐妙品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现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有《李颀诗集》。

【原文】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 [1] ,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 [2] ,御苑砧声向晚多 [3] 。

莫是长安行乐处 [4] ,空令岁月易蹉跎 [5] 。

【注释】[1]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之歌;一作“骊歌”,即《骊驹》之歌。

《汉书•王式传》:“歌《骊驹》。

”颜师古注引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

客欲去,歌之。

”又引文颖曰:“其辞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也。

”刘孝绰《陪徐仆射晚宴》诗:“洛城虽半掩,爱客待骊歌。

”[2]关城:当指潼关。

曙:一作“树”。

[3]御苑:皇家苑囿,此代指长安。

砧声:捣衣声。

向晚:傍晚。

[4]是:一作“见”。

[5]蹉跎:虚度。

【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薄霜刚刚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实在不忍听那鸿雁哀鸣,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身在旅途的异乡客。

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解读】魏万,又名炎,后改名颢。

曾隐于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仰慕李白大名,相访数千里不遇。

天宝十三载(754),相会于广陵(今江苏扬州),李白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的意思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的意思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的意思“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出自唐朝诗人李颀的古诗词作品《送魏万之京》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翻译】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送魏万之京》意思-赏析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送魏万之京》意思-赏析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送魏万之京》意思|赏析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树色一作:曙)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作者:佚名这是一首送别,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古诗文《送魏万之京》赏析

古诗文《送魏万之京》赏析

古诗文《送魏万之京》赏析送魏万之京唐朝: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魏万之京译文及注释【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2-4]】送魏万之京创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送魏万之京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李颀的《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颀的《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颀的《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

是李颀的后辈。

和李白很有交情。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一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1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 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二(1)颈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精妙,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用的妙处。

(2)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3)有人评价此诗较好地“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请结合颔联具体说明。

(6分)参考答案(1)最好的是“催”字(1分),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1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分)(2)尾联直抒胸臆(1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3分)(3)①颔联中的“鸿雁”“云山”,写送别之时感官触到的物象,是写景;②“愁里听”“客中过”,由景生情(触景生情),抒发离愁别绪。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赏析《送魏万之京》是唐代诗人李颀的诗作,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送魏万之京》原文唐代: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树色一作:曙)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译文及注释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出自唐代李颀的《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树色一作:曙)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

是李颀的后辈。

和李白很有交情。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1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 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送魏万之京原文及赏析

送魏万之京原文及赏析

送魏万之京原文及赏析送魏万之京原文及赏析送魏万之京朝代:唐代作者:李颀原文: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树色一作:曙)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

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

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古诗送魏万之京李颀带拼音版sòng wèi wàn zhī jīng送魏万之京lǐ qí李颀zhāo wén yóu zǐ chàng lí gē ,zuó yè wēi shuāng chū dù hé 。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hóng yàn bù kān chóu lǐ tīng ,yún shān kuàng shì kè zhōng guò 。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guān chéng shù sè cuī hán jìn ,yù yuàn zhēn shēng xiàng wǎn duō 。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mò jiàn cháng ān xíng lè chǔ ,kōng líng suì yuè yì cuō tuó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古诗送魏万之京李颀翻译及赏析翻译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

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

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

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诗+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诗+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诗+赏析李颀《送魏万之京》原诗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送魏万之京》赏析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作中,离别酬唱之作占有很大比重,但能够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相对比较就不是很多了。

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以诚挚的感情,凝炼的诗句,响亮的音节,受到了后人的赞赏,并为明七子所师法,流传至今。

李颀(约690~约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

玄宗开元十三年(725)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因久未升调,遂弃官归隐。

擅长五、七言歌行体,气势奔放、跌宕多姿。

其诗内容丰富,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慷慨悲凉。

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

有《李颀集》,《全唐诗》存诗三卷。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后一辈的诗人。

魏万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全唐诗》仅录有一首,他不但同李颀情谊甚厚,还同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

李白诗集中,就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

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此时李颀已弃官归隐,经后人考证,大概作于颍阳。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首联倒戟入笔,渲染离情。

游子,一般泛指出外远游的人,这里指魏万。

;“离歌”,一作骊歌,离别时唱的歌;“河”,指黄河,魏万家住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过黄河。

友人冒着秋霜的寒意连夜赶来,天刚亮却又要告别离开。

聚短离长的无奈自在其中矣。

诗人先写友人的走而后写其来,倒装而出,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哀婉的离歌、凄寒的秋霜、夜来晨去短暂的相聚,将离愁别绪渲染得更加凄伤、愁苦,令人自然而然地想见出他们之间友情的深厚。

这两句,先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后点出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

可见二人相会时间之短,魏万赴京行路之急。

“微霜”二字,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间,是在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出自唐代李颀的《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树色一作:曙)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

唐诗三百首之《送魏万之京》原文赏析

唐诗三百首之《送魏万之京》原文赏析

唐诗三百首之《送魏万之京》原文赏析唐诗三百首之《送魏万之京》原文赏析【作者简介】李颀(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汉族,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市西)人,唐代诗人。

开元十三年中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

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

《送魏万之京》作者:李颀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解:1、之:往;到……去。

2、关城:函谷关。

3、御苑:君王居住的宫室,这里指京城。

4、蹉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韵译: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天宝年间,因慕李白,南下吴越寻访,行程三千余里,为李白所赏识。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思。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

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

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

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

但诗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却是一疵。

胡应说: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李颀,四川人,唐代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四十五岁时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因为很久都没有得到升迁,就辞职隐居在河南颍阳。

李颀隐居之后,醉心于炼丹求仙,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

李颀——《送魏万之京》

李颀——《送魏万之京》

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注释】:之:往;到……去。

关城:函谷关。

御苑:君王居住的宫室,这里指京城。

蹉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赏析】:这是一首写作者送后背友有赴京的送别诗篇,着重描绘了旅途上凄清场面,并对友人以殷勤的劝勉,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天宝年间,因慕李白,南下吴越寻访,行程三千余里,为李白所赏识。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思。

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

但诗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却是一疵。

胡应麟说: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
瑕,初学首所当戒。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译文及赏析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⑵,昨夜微霜初渡河⑶。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⑷。

关城树色催寒近⑸,御苑砧声向晚多⑹。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⑺。

词句注释
⑴魏万:又名颢。

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

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

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

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

这里借指京城。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2]
白话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2]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唐玄宗天宝十
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3]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

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

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

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

“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

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

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

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

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

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

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

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

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

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

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

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

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3]
名家点评
《批点唐音》:此篇起语平平,接句便新,初联优柔,次联奇拔,结蕴可兴,含蓄不露,最为佳作。

《唐诗广选》:颐华玉曰:不知多少宛转。

《唐诗直解》:其致酸楚,其语流利。

“近”字好,“多”字工。

《诗薮》:盛唐脍炙佳作,如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朝”、“曙”、“晚”、“暮”四字重用,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

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唐诗镜》:五六老秀,结语寄况无限。

《唐诗归》:钟云:净亮无浮响,铢两亦称。

谭云:起得清厉(首联后)。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何景明曰:多少宛转,诵之悠然。

徐中行曰:词意大雅,爱情更深。

蒋一葵曰:宛转流亮,愈玩愈工。

《唐风定》:高华俊亮,与摩诘各成一调。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质言之,只是如此四句(按指前四句),而其手法转接离即,妙至于此,真绝调也。

《唐诗归折衷》:唐云:逗漏大历气(“云山况是”句下)。

《唐诗贯珠笺释》:三承二,四承起,用虚字为脉,诸句皆灵活。

五六笔承第二,言到京之景。

《此木轩五言律七言律诗选读本》:作者本自从喉中唱出,奈学舌头者多何?
《唐诗成法》:通首有缠绵之致。

《唐贤三昧集笺注》:景中情(首四句下)。

此种和平之作,后人终拟不到,能辨此作,七律方有归宿处,可知庾词替语、剑拔弩张,二者皆非也。

《昭昧詹言》:《送魏万之京》言咋夜微霜游子,今朝渡河耳,却炼句入妙。

中四情景交写,而语有次第。

三四送别之情。

五六渐次至京。

收句勉其立身立名。

初唐人只以意兴温婉轻轻赴题,不著豪情重语。

杜公出,乃开雄奇快健,穷极笔势耳。

《诗境浅说》:此诗首二句平衍而已。

三四句叙客况,句中以“不堪”、“况是”四字相呼应,遂见生动,与“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亦南飞”同一句法。

六句之向晚砧多,承五句关城寒近而来。

收句谓此去长安当以功名自奋,勿以游乐自荒,绕朝赠策,犹有古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