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评价
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教案名称:《雨巷》诗歌解析二、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三、教学目标:1. 理解并感悟戴望舒的《雨巷》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2. 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象解析。
2. 诗歌的象征手法的理解。
五、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意境的感悟。
2. 诗歌情感的体验。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戴望舒的《雨巷》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二、诗歌解析(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如“雨巷”、“丁香”等。
三、意境感悟(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中的意境美。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理解。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理解诗歌,感受诗人的孤独、期待等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理解。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
2. 学生课后尝试其他诗歌的鉴赏,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作业和课后练习进行认真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辅段,帮助学生深入感悟诗歌意境。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课堂活动设计1. 诗歌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雨巷》教学述评
高度聚焦别具特色——一节现代诗歌《雨巷》教学课述评前不久,听了一节别具特色的诗歌(《雨巷》) 教学课。
教师以“1.以《雨巷》为范例,领会并演示朗读的表达处理;2.把握画面、意象、情感;3.领悟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情感美”为教学目标,践行“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教学法”,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对本诗的学习。
下面是教师的大致教学过程设计及简要说明,括号内为大致所需时间。
1.导入新课:从伦敦地铁悬挂的中国诗、上海地铁悬挂的英国诗入题,引发学生对诗的兴趣。
(中国诗主要是李白、杜甫的唐诗,英国诗包括迈克尔·布洛克的《蝴蝶》、威廉·华兹华斯的《水仙》、凯瑟琳·詹米的《蓝色的船》、威廉·布莱克的《天真的预示》)。
(2’)(说明:中西诗歌的差异与交汇,是入题的钥匙。
戴望舒正是中西诗歌理念完美融合的典范。
) 2.学生齐读课文《雨巷》,第一次整体感知课文和作者。
(3’)3.请学生点评刚才的集体朗读,提出他们对诗歌朗读的自我处理方式,并有选择地进行“片断朗读”加以证明。
教师与学生互动,并适当点拨学生。
(5’)(说明:此处的指导主要基于语调、节奏、韵律。
)4.教师范读全诗,学生第二次整体感知课文和作者。
在教师朗读前,给学生提三个学习问题供他们合作讨论探究学习:①场景再现——听读时脑海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②镜头特写——画面中印象最深刻难忘的一种意象;③情感生成——听读诗歌后心中最强烈的一份情感。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整合,达成共识,派代表陈述本组意见。
请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做评委,对其他小组的陈述发言进行点评,抓住“画面、意象、情感”三个关键词,在评价各组表现的基础上推出最好的答案组合。
(18’)(说明:教师全程参与,但是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讨论、自我评价为主体。
)5.教师补充解读中心意象:“丁香”在古典诗词中也曾反复出现,与“愁怨”有难解之结:“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编辑《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雨巷》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教学内容:诗歌内容分析: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
诗歌形式分析:研究诗歌的结构、韵律、象征等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感氛围。
阅读和理解:分段阅读诗歌,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分析和欣赏: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创作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反思自己的阅读体验。
4.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情感体验: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氛围。
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创作能力: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雨巷》这首诗歌时,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理解,也注重了对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音乐,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情感氛围,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段阅读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通过分析和欣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形式和艺术特色,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反思中,我认为可以进一步拓展对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可以增加一些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创作来体验和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雨巷》的过程让我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和理解,也让我意识到诗歌的形式和艺术特色对学生阅读体验的重要性。
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
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巷》。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3)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朗读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象征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3)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戴望舒的《雨巷》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巷》,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油纸伞”、“篱笆”等。
(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她”的象征意义等。
5. 朗读与欣赏:(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雨巷》,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雨巷》朗诵,感受诗歌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等。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雨巷》。
2. 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小诗,尝试运用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雨巷》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传达的优美情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2)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1.4 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戴望舒及其作品《雨巷》。
(2)阅读: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基本情感和意境。
(3)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总结:教师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点。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反馈,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2 教学改进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3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表现雨巷题材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三、教学评价3.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雨巷》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象征意义和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计划第五章:诗歌创作与实践5.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5.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将情感和意境融入诗歌创作中。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创作实践法进行教学。
雨巷教案评析
雨巷教案评析教案标题:雨巷教案评析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诗歌《雨巷》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感受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艺术的欣赏。
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雨巷》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活动,展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雨巷的图片,并提问:“你们对于雨巷有什么感触?”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思考雨巷可能带给人们的情感和意象。
诗歌欣赏:1. 向学生介绍诗歌《雨巷》,并播放朗读录音。
2. 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调和节奏。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情感表达:1. 让学生选择一幅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其中的情感。
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描述,分享彼此的感受。
创作活动:1. 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段诗歌中的意象或情感进行创作。
2. 学生可以选择绘画、写作、舞蹈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创作。
3. 小组展示创作成果,并互相评价。
总结活动:1. 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案评析: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感受力。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表达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教案中的引入活动和情感表达环节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促进学生对于诗歌的深入理解。
创作活动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总结活动能够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能力。
整体而言,本教案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诗歌《雨巷》。
《雨巷》课堂实录及点评高品质版
《雨巷》课堂实录及点评一、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丁香姑娘》、《丁香花》MTV,学生和老师踏歌入场。
二、导入师:同学们,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有一位现代派诗人,他曾用笔,或者确切地说是用心感动过无数个孤独寂寞的灵魂。
他的名字叫——(生齐答:戴望舒)提起戴望舒,无人不会想起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927年,22岁的戴望舒创作了《雨巷》,在诗坛一举成名,并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雨巷,痛快地淋一场芬芳的丁香雨吧!点评:导入简洁朴实,要言不烦。
注意了关键词:现代派、戴望舒、雨巷诗人。
三、朗读师:首先,我想邀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朗读《雨巷》。
(一女生上台和老师合作朗读,老师诵一、三、五节和第七节前三句,女生诵二、四、六节和第七节后三句,背景音乐是张维良的箫曲《听雨》,大屏幕上同时播放与诗意契合的FLASH动画)。
点评:师生合作,体现出民主意识、合作意识。
既是一种朗读示范,同时又能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品味。
师:请同学们自己把诗朗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再告诉我们一点朗读技巧。
点评:我喜欢,我选择。
因为喜欢,才有发言权,才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生1:我读第一节(读)。
诗中有种忧愁的感觉,我们应该用心去读,想象诗人写诗时的心情。
师:说得好。
读诗要把握诗的感情基调,把自己变成抒情主人公,融入诗的意境。
点评:评点学生的评论,其实就是朗读指导,是巧借学生之口进行具体引导。
生2:我读第四节(读)。
“她静默地走近”这一句要读得轻而缓,把丁香姑娘那种轻巧缓慢的脚步声读出来,而后面“像梦一般凄婉迷茫”应读出一种淡淡的忧愁。
师:不错。
这位同学对语速和语调的把握很到位。
点评:拈出感情基调后,进而就学生回答顺势提出朗读要注意语速和语调。
生3:我读第二节(读)。
这一节有三个“丁香”,要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例如“丁香一样的忧愁”,这个“丁香”读的时候音调要放低,读出忧愁的感觉。
师:说得很有道理,那前面两个“丁香”应该怎么读呢?生4:“丁香一样的颜色”是说姑娘很美,要读出喜欢、欣赏的感觉,可以读轻快一点。
《雨巷》教案及反思(2课时)
《雨巷》教案及反思2课时《雨巷》教案及反思(2课时)引导语:《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雨巷》教案及反思,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②表扬一下。
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雨巷》教案(教师用)
《雨巷》优秀教案(教师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巷》。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的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 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意义的理解。
2. 诗歌韵律特点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雨巷》。
2. 相关资料:关于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营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诗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诗歌中的“雨巷”有什么象征意义?(2)小组分享: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有哪些?4. 课堂总结(1)教师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雨巷》。
(2)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3)收集其他戴望舒的诗作,进行欣赏和评价。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雨巷》与戴望舒的其他诗作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特点。
2.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雨巷》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学习《雨巷》,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意的理解与感悟,《雨巷》的意境、情感。
(2)教学难点:诗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
(2)初读诗歌:学生自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3)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探讨象征主义手法。
(4)深入探讨: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生活哲理。
(5)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二、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雨巷》的内容理解较为深刻,能感受到诗中的情感。
(2)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对戴望舒的其他作品产生兴趣。
(3)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提高了合作能力。
2. 教学改进(1)在解析诗歌环节,可以增加一些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在深入探讨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分析诗中的生活哲理,提高学生的人生感悟。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1. 戴望舒的创作背景及其诗歌特点。
2. 《雨巷》的意境、情感及象征主义手法。
3. 诗中的生活哲理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雨巷》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戴望舒的生平介绍及诗歌创作背景。
2. 《雨巷》原文及其注释。
3. 相关诗歌鉴赏资料。
4. 小组合作学习所需的其他资源。
六、教学进程设计1.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戴望舒的生平介绍及诗歌创作背景资料,准备《雨巷》原文及其注释,相关诗歌鉴赏资料,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所需的其他资源。
《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雨巷》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其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1.3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去鉴赏诗歌。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1.5 教学准备PPT、诗歌全文、相关资料。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首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想象自己在雨巷中漫步,引发学生对《雨巷》诗歌的兴趣。
2.2 介绍诗人及背景戴望舒,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躲避,在孤寂中咀嚼着失恋的痛苦。
2.3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4 解析诗歌2.4.1 词句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等。
(2)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雨巷象征黑暗的社会,丁香姑娘象征革命火种等。
2.4.2 情感分析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孤独、希望、失望等。
2.5 应用拓展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情景,并对诗歌进行鉴赏。
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雨巷》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课后背诵《雨巷》,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提高,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让学生选取其他表现孤独、迷茫、希望等主题的现代诗歌,与《雨巷》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6.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点评,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七、课堂评价7.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互动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7.2 作业质量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诗两首《雨巷》课堂实录与点评
诗两首《雨巷》课堂实录与点评诗两首《雨巷》课堂实录与点评诗两首《雨巷》课堂实录【小编寄语】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
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用身边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这篇《雨巷》的教学实录,实录中带有名师点评,希望能给教师朋友们在实际教学运用中带来些许帮助!师: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到汉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出现了很多流派,涌现了许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肥沃的诗歌土壤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贞爱国的艾青。
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他的名字叫戴望舒(板书)。
江南小巷,在霏霏春雨中,该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呢?让我们随着音乐和舞蹈,来欣赏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板书)。
在认真聆听的时候,请同学们体味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说说是什么。
【点评:学习诗歌,导入语适宜用诗化的语言,精炼,优美,概括;学生聆听、欣赏时,所带问题单一,好。
】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生:(很仔细地看书,部分同学轻声跟读)师:诗中的一些字音、词义我们来学习一下。
(出示需要理解的词语,指导学生正音和理解词义)【点评:问题呢?应利用学生情绪未退时及时回应。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
惆怅:伤感,失意。
颓圮:坍塌、倒塌。
寂寥:寂静、空旷。
生:(和老师一起读词,读词义)师:我们学习了这些词语,但更要懂得、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好,听完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抓住诗中的几个关键词来形容一下诗人的感情基调呢?【点评:更要懂得、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强调得好。
在语境中学习词语符合人的认知心理,理解更准确,记忆更长久。
但问题有问题:教师到底要问什么?第一问未解决,又提出第二问。
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
教案: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巷》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3)能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通过创作、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情感素养;(3)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提高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分析;2. 诗歌情感的把握;3. 诗歌象征意义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意义的理解;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雨巷》诗歌原文;2. 学生准备:预习《雨巷》诗歌,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诗歌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邀请学生分享预习心得,促进互动。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节奏;(3)分组朗读,提高朗读效果。
3. 分析诗歌意象:(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2)讨论诗歌中的意象特点;(3)总结诗歌意象的作用。
4. 把握诗歌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2)分析诗歌情感的内涵;(3)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5. 解读象征意义:(1)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象征元素;(2)分析象征意义的内涵;(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象征意义。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意象、情感和象征意义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提高审美能力。
7. 作业布置:(1)背诵《雨巷》诗歌;(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了诗歌意象、把握了情感、解读了象征意义?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内容拓展:1. 比较学习:(1)将《雨巷》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如戴望舒的《夜泊牛渚怀古》、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2)分析不同诗歌在意象、情感、象征等方面的差异;(3)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现代诗歌雨巷优秀教案及反思
现代诗歌雨巷优秀教案及反思标题:现代诗歌《雨巷》优秀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现代诗歌《雨巷》,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美感。
2.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城市生活和人情世故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重点:1. 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美感。
2. 掌握《雨巷》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欣赏现代诗歌的抒情性和意境。
2.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文:现代诗歌《雨巷》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诗歌鉴赏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活动: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和音频,引导学生感受雨巷的氛围和情感。
教学活动:1. 阅读诗歌《雨巷》。
2. 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抒情性和意象。
4.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5.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6. 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写一篇与《雨巷》相关的短文或诗歌。
巩固活动: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鼓励他们继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学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与学生分享现代诗歌的创作和欣赏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学馆或艺术展览,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教案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2. 教学过程是否合理,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 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4. 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如何,是否对教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进?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现代诗歌《雨巷》的美感和意境,培养他们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雨巷》点评
其原因在于对学生始终不放心。 总是怕学生听不懂,听不到,或听 不全;怕学生不明白,不理解,不 知如何下手。
第三:课堂语言不简洁,用语时有 不准确现象,或课堂语言不够典雅。
总体评价
这是一节非常好的常态课。课堂教 学目标明确,重点落实明晰 ,难 点突破有方,教学流程自然顺畅; 而学生课堂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讨 论,重点难点理解的解决渠成水 到……
授课教师知识丰富,从某一个小的知识 点都可以带出很多文学、文化知识;启 发性强,探讨问题一环扣一环,由浅入 深,依循学生此年龄段的思维特征,又 对他们有能力提升; 讲解、挖掘透彻,到位。
课堂容量厚实,拓展延伸很广。教师 善于利用语文课程,抓住课堂中的有 效契机,随时引入自然知识、社会和 生活常识;借助相关的知识图片、类 似的诗歌作品等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 解意象的深刻意蕴,帮助学生真正读 懂戴望舒笔下的“丁香般的姑娘”, 读懂了抒情主人公“我”彷徨雨巷的 惆怅情怀。
3、有效利用课程资源,课堂内 容丰富而有内蕴。
总而言之,这堂课是一堂真正具有语文 味的诗歌赏析课,这些都来源于教师对 新课标的深刻理解,对文本独到的探究, 对作家作品的风格以及对当时社会背景 的准确把握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老师需 要认真体会并悉心学习的地方。
语文课到底怎么上,田老师给出了答案。 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有积极的行动, 有思考,有收获,在被尊重中愉快地学 习,这样的语文课谁不喜欢。 上一节好课不难,难的是天天这样上课。 田老师的这节课不是公开课,所以找不 到录像。她的课堂几乎每节课都是这样, 往往下课了,学生意犹未尽,经常追到 办公室继续探讨。这就是成就,一个语 文老师的成就,一个语文老师的魅力。
1、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内容重 点突出。
《雨巷》教学评价
《雨巷》教学评价松原市宁江区实验高级中学语文组长丛奉公听了王国昌老师讲戴望舒《雨巷》,很有感触,新课标推动的语文课改的确有效。
总的来看,这节课设计得非常好。
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首先,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以往常见的满堂灌的做法,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课一开始老师先朗读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印象;随后又由学生朗读两遍,一遍是个人读,一遍是集体朗读,每读一遍老师都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感受;接着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的印象,较多的是“凄清”“迷惘”“寂寥”等,大都是摘诗中某个词语来表达;然后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感受逐步往诗作的基调与氛围上引导。
这些引导很自然,因为紧密结合学生的第一阅读印象,并非高头讲章,也不是一味灌输。
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到诗歌氛围之中,阅读、感受和理解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这堂课还有一点比较成功,就是既放得开,又不面面俱到,要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整体安排干净利落,井井有条。
课堂前半部分反复阅读课文,从中穿插引导学生感受诗作氛围,然后顺势提出探讨"美的原因";接下来用细读的方法,重点分析油纸伞、丁香等意象,讲得很深入,又能结合学生的体会,把学生的想象力与感受力引发出来了;最后则提升一步,重点解说形成诗作美的主要原因一一意境之美,并说明意境在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作用,这就把《雨巷》的艺术特色勾勒出来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诗歌中意境之美的重要。
但如果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这节课也存在一些可商榷或者说应当改进的地方。
我这里结合自己对戴望舒《雨巷》以及现代诗歌的理解,同时考虑到在高中一年级应如何讲现代诗,谈一点意见。
一是应当重视阅读的第一印象。
讲诗歌一定要非常重视阅读,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沉浸到作品的氛围中,获得自己的感受。
这一点王老师已经做得不错,课开始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来引导朗读,效果不错。
但对于第一印象的强调还不够。
王老师只是一再提醒学生阅读时要把握思想情感,这当然没有错。
《雨巷》课例及观察评析
032I教学案例I《雨巷》课例及观察评析◎苏胜全史柳青【执教者:苏胜全】【教学设想】鉴于《雨巷》特殊的文体,本课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们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力求给学生更多的真切感、参与感、获得感。
【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意象,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歌情感,探究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实录】一、还原雨巷置身诗境是指读者借助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还原,想象的,获得更真切感受的审美过程。
对景的高还原是对情的准把握的与U文的标题是雨巷,雨巷是的生是巷,,U生的感,的。
乍,的得,的的,U生巷的是的,雨滴。
雨巷的“形”体了。
生得是的,给人的感觉。
,,,意境的U二、想象邂逅诗景是情,想象雨巷于的,人。
的想象体的象,的接受、分析诗人和丁香姑娘,变主的参与、对比,进准把握诗人与丁香姑娘的象。
如果你雨巷里,你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人人体外象甚至是精神气质。
生想遇见穿旗袍的,撑着油纸伞的婉约的江南女子U生:我希望遇到一个穿着一身白色长衫的一个儒雅的男人。
生:不行,白色太刺眼。
环境下是灰色。
生,对,灰色。
戴副圆框眼镜,儒雅的样子。
是瘦的民国知识分子。
的形象 体了。
生:我希望遇的是穿着学生装的民国女学生。
生得会遇群背帆布的书包带红领巾的一群刚刚放学的学生,一阵喧闹跑过。
想象画面感。
不错。
生想的是披蓑衣带斗笠手里拎着鱼的渔翁。
生:采茶归来背背篓的少女也可以啊。
想象符合江南的特质。
同学们大想的不多也是。
让们进文本诗人希望遇怎的人,读文U诗人希望怎的女生:穿着旗袍撑油纸伞的江南女子U希望遇女的男是怎的象生:民书生O,,诗人和诗的女同学们的想象。
们想象,后发分析的原来和的想象一致的时候,理解会更深刻。
三、意象分析丁香姑娘的形象易过想象和分析还原,.本诗的于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丁香姑娘',也是理解诗歌意象的U可以,过师生准理解丁香姑娘的意义将对高中诗歌教学产生的U诗人希望逢着的是“丁香姑娘”而不是“满天星姑娘姑娘d?生得给人、的感,不太适合雨巷景U生:丁香特别短,稍纵即逝,与诗人的U也,过,与过不是更(学生不上来了。
《雨巷》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雨巷》诗歌;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能够解读诗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培养情感共鸣的能力;理解诗歌中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1.2 教学内容诗歌原文阅读与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诗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介绍;诗歌的欣赏与创作。
1.3 教学步骤(1)导入:引入诗歌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2)诗歌原文阅读与解析: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诗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介绍:介绍诗歌作者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文化和历史元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对诗歌意义的影响。
(4)诗歌的欣赏与创作: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1.4 教学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学生对诗歌背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明显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学生对诗歌背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有所加深。
2.2 教学改进在诗歌解析环节,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诗歌欣赏与创作环节,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相关文学作品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2.3 教学收获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诗歌的魅力和价值,更加坚定了我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我也从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中得到了很多启示和鼓舞,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教案编辑专员的责任和使命感。
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
教案:雨巷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巷》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3)能够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2. 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2. 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雨巷》;2. 相关资料: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朗读《雨巷》;(2)提问: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初步的感受?2. 诗歌解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雨巷”、“油纸伞”、“篱笆”等;(2)探讨这些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3)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 诗人介绍:(1)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心境。
4. 诗歌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回顾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2)强调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 作业布置:(1)背诵《雨巷》;(2)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雨巷》这首诗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感悟。
在诗歌解析环节,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并理解诗人的情感。
在诗人介绍环节,学生对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诗歌拓展环节,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诗歌的启示。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诗歌解析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意象的分析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在作业布置环节,可以更加丰富作业形式,如让学生绘制《雨巷》的意象插图,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雨巷》教案及反思
《雨巷》教案及反思引言:《雨巷》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雨巷》教案及反思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教学设想】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掌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内在情感【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3.积极引导学生如何面对青春的迷茫【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一、导入: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二、作者简介“雨巷诗人”: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三、诗歌赏析:步骤一:【感悟诗歌整体把握】师: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教师示范配乐朗诵全班集体朗诵(教师点评)师:读完之后你对这首诗最强烈感情呢??请同学们从文本中找出能表达本诗情感的词生1:生2:……【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好基本上都能准确地把握住诗歌的感情基调我们可以归纳为:忧愁、苦闷步骤二:【解读文本理解意象把握情感】师:同学们在心情忧愁、苦闷的时候选择样的宣泄方式呢?生1:……生2:……师:那么诗人在这样忧愁、苦闷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呢?可不可以从诗中找到相应的诗句呢?生1:……【教师总结】:同学们了解一下诗歌的创作背景:《导与练》材料P6明确: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又寂寥的雨巷这句话交代了什么?生:交代了诗人所处的地点、环境等师:这个环境的特点?有些来组成?生:环境特点:凄凉哀愁有油纸伞、雨、巷三个景物师:很好在诗歌中我们把这些景物称作是“意象”诗歌通过一定的意象营造一定的氛围、环境从而为诗人抒发感情提供了空间我们来研读一下戴望舒所选取的这些意象比如大家学过的《天净沙.秋思》就通过10个孤独、寂寞的景物来营造一副游子的羁旅愁思情景师:油纸伞给你的感觉呢?生:……【明确】:(美)复古怀旧神秘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但是伞却又突出了一个自我的天地外面是笼罩天地的榆木耳边是雨的滴答是自己寂寥心灵的声音这时的我是孤独的深深地沉入了自我内心的苦闷天地的当然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师:大家想一想这里的雨样的雨?生:小雨细雨淅淅沥沥像绵长的倾诉师: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为了营造一个符合自我内心与“姑娘”相逢的场所诗人可谓是用心良苦选择在小巷撑着油纸伞在雨天为什么选择在小巷呢?生:……师:小巷的特征:狭窄宁静隔离了喧嚣的人群;青石板带着一种不染纤尘的唯美我们用一组语言来形容一下这个环境: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嚣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为浪漫的遐思做好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的准备这样的意象充满着孤独的暗示师:这样的雨巷与我的心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明确:从色彩的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阴沉的雨巷:黑暗而沉闷社会现实的特征【小结】诗人选取油纸伞、纷飞细雨、狭长小巷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诗人在雨巷中独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诗人在独行同时抒发了内心的独白:希望逢着一个姑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教学评价
松原市宁江区实验高级中学语文组长丛奉公
听了王国昌老师讲戴望舒《雨巷》,很有感触,新课标推动的语文课改的确有效。
总的来看,这节课设计得非常好。
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首先,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以往常见的满堂灌的做法,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课一开始老师先朗读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印象;随后又由学生朗读两遍,一遍是个人读,一遍是集体朗读,每读一遍老师都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感受;接着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的印象,较多的是“凄清”“迷惘”“寂寥”等,大都是摘诗中某个词语来表达;然后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感受逐步往诗作的基调与氛围上引导。
这些引导很自然,因为紧密结合学生的第一阅读印象,并非高头讲章,也不是一味灌输。
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到诗歌氛围之中,阅读、感受和理解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这堂课还有一点比较成功,就是既放得开,又不面面俱到,要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整体安排干净利落,井井有条。
课堂前半部分反复阅读课文,从中穿插引导学生感受诗作氛围,然后顺势提出探讨"美的原因";接下来用细读的方法,重点分析油纸伞、丁香等意象,讲得很深入,又能结合学生的体会,把学生的想象力与感受力引发出来了;最后则提升一步,重点解说形成诗作美的主要原因一一意境之美,并说明意境在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作用,这就把《雨巷》的艺术特色勾勒出来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诗歌中意境之美的重要。
但如果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这节课也存在一些可商榷或者说应当改进的地方。
我这里结合自己对戴望舒《雨巷》以及现代诗歌的理解,同时考虑到在高中一年级应如何讲现代诗,谈一点意见。
一是应当重视阅读的第一印象。
讲诗歌一定要非常重视阅读,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沉浸到作品的氛围中,获得自己的感受。
这一点王老师已经做得不错,课开始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来引导朗读,效果不错。
但对于第一印象的强调还不够。
王老师只是一再提醒学生阅读时要把握思想情感,这当然没有错。
但是“思想情感”这个词用得太多了,学生可能已经有“固定反应”,不利于引发兴趣。
如果改动一下,不用“思想情感”,而要求学生把握并说出各自读诗后的第一印象,大家可能会更有兴趣。
第一印象也就是直观感受,对于诗歌欣赏来说,这是
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其实张老师也有一处提到了直观感觉,可惜未能突出,也未能帮助学生了解怎样去获取这种直观感觉。
二是应当给学生提示:诗的欣赏不宜直解。
王老师大约会同意我的建议,因为他也不止一次说到诗的多义性。
也许是教学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在强调多义性时,是否还要像传统讲法那样,介绍一下创作背景和思想,这时王老师就显得有些犹疑了。
当第二遍朗读完时,王老师问大家感受如何,同学们几乎都说很美。
这时老师简要介绍戴望舒的创作前后变化以及《雨巷》写作的时代背景,其中特别谈及《雨巷》和1927年大革命是失败的时代背景关系。
类似介绍,据我所知是很常见的,当然,对于理解《雨巷》来说,这也可以提供一种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