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评论汇集9-8(有名字)
最新《新闻周刊》观后感
最新《新闻周刊》观后感最新新闻周刊观后感《新闻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栏目。
作为周播性新闻杂志节目,自2022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持浓缩过去七天的中国历史这一理念,迅速成为国内同类型栏目中的佼佼者。
今天,我们在课上观看了新一期的《新闻周刊》,对过去七天所发生的新闻时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对这些事件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近日,公安部指挥全国21个省区市警方开展的打击拐骗操纵聋哑人犯罪团伙集中行动收网,摧毁了61个拐骗操纵聋哑人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60名,解救被拐聋哑人70名。
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等手段拐骗聋哑人,并操纵聋哑人进行扒窃及入室盗窃等犯罪行为,如果聋哑人不服从就会对他们施行殴打、虐待、体罚等行为。
看了这则新闻我感到非常痛心,聋哑人因为身体的缺陷,生活不便许多条件受到限制,甚至受到歧视,他们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却还受到犯罪分子的操控和虐待。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给与残疾人更多的关爱,加大对拐骗残疾人的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要严厉打击操纵、教唆聋哑人犯罪的犯罪分子。
团伙中的普通聋哑人受到团伙头目的严格操控,而由团伙头目一般不亲自参与犯罪,在手下人员被抓获后很难对其进行惩处,整个团伙受到的影响并不大,犯罪仍然继续,甚至于变本加厉。
所以要减少类似犯罪,必须设法严打犯罪组织甚至集团的头目。
并且要提高聋哑人的受教育水平和法律意识。
虽然现在社会上开办了不少聋哑学校,但能接受到正规教育的聋哑人还是占少数,知识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使他们在受到教唆后容易踏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即使在受教改后,重新踏上社会的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很大一部分最后仍重蹈覆辙,自暴自弃。
因此要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和建设。
还要为残疾人提供更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这样才能让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
环境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
如今PM2.5是一个热点词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高考作文精品素材:《新闻周刊》10个精选人物素材
高考作文精品素材:《新闻周刊》10个精选人物素材01郭志红:铁路“活地图”国庆假期,每天都有超千万人次的旅客乘坐四通八达的铁路出行。
而能将全国铁路示意图默画出来的北京客运段列车长郭志红也意外获得了关注。
九十分钟,八百零七个车站,站名一字不错,就连每条线路的长短、角度都与原图基本吻合。
从连图都看不懂,到熟练使用两根笔同时作图,再到死记硬背全部名称。
最开始的几年,郭志红每天至少要花五个小时来练习。
她觉得这是在铁路系统工作的一项必备技能,自己只不过画得快一点儿,准确一点儿。
未来,她更希望多用自己的这份活地图为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02朱付军:让“非遗”活起来低成本、大场面,各种用泥塑成的作品好似活了起来,不仅能说会动,还能演绎各种影视剧桥段。
这些普通的泥巴,在八零后河南浚县小伙朱付军的手里被玩出了新花样。
作为一名手工泥塑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尼姑姑的传承人朱付军发现,受今年疫情的影响,当地老手艺人制作的泥咕咕多滞留在家中而没有销路,于是决定凭借自己积攒的人气,通过网络直播帮大伙儿带起货来。
目前,朱付军并帮助了当地一百多位老手艺人销售产品十万多件,销售额达一百二十万元,成为了当地的幸福乡村带头人。
03张正红:“多心”之举每天离不开报纸的独居老人,突然连续两天都没有打开报箱,这让黑龙江哈尔滨的投递员张正红心里有些打鼓。
四十六岁的她接连三天爬上五楼敲门,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实在放心不下,张正红干脆找到社区联系老人家属,辗转要到钥匙打开了房门,而此时老人早已瘫在床上无法动弹,气息微弱。
多亏了张正红的多心之举,老人才被送往医院接受救治。
但让人遗憾的是,经过几天的治疗,老人还是不幸离世。
为此张正红忍不住自责,她总想,无论亲属、社区还是自己,如果能早点发现,或许老人还有机会转危为安。
04拉姆:逃不出的阴影淳朴乐观、笑容真切,这是三十岁的藏族姑娘拉姆在网络平台上留给大家的印象。
即使她的关注者们也不曾想到,几年时间里,这个爱笑的姑娘始终没能摆脱暴力的阴影。
8月11日《新闻周刊》评论作业
8月11日《新闻周刊》评论作业2019年8月11日《新闻周刊》评论作业柴光油盐是生活,书也是藤县第一中学高三(11)班总是听大人们回忆说,在他们读书的时候,书摊是他们最能放松的地方。
租一本书,有在墙上或着在地上打坐着静静的着书,是一供很幸福的事,也是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
某家出版社编辑朱利伟她也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她在乘坐地铁去上班的一个的小时的路途中,看到有许的不同的人在看不同类型的书。
这些爱读书的人的小习惯,让朱利伟萌发了一个念头——拍摄地铁上的读书人。
随着手机的普及与便用,大数人都用玩手机来打发时间。
有许为家长也不例外,在孩子完成作业任务之后奖励他们玩生机、看电视的时间。
前几年我看到过一则报道,是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人均阅读量比较的。
中国的人均阅读量很低,许多国家的阅读量很大,阅读人群的百分比数据远远的把中国甩在后面。
一些发达国家与地区,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习惯,提倡阅读,支持阅读。
一个年轻人在地铁上阅读经典名著;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地铁上拿着放大镜在研究现代小说;一个买菜的老人买菜的兜里还放着一本书。
书本无处不在,柴米油盐是物质生的读书人》系列相册,感动了很多人。
上班族、自发苍苍的老者等许多不同年龄段的阅读者都出现在相册里,他们有的在埋头看书,有的随身带着书,这些标志让他们成为了网红相册里的“惊鸿一瞥”。
柴米油盐是生活,书也是。
在工具理性和技木思维膨胀的现今社会,有多少人会放下手机,不刷微博和朋友圈,而捧起书本,仔细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日益加快,许多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
正因为这样,这群在地铁上的读书人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所以说,我们应该让读书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想方设法空出一点时间去读书,去翻开书页,走进迷人的世界,体味书卷的生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解忧杂货店》,会不自觉让自己进入到那个世界,为充满烦恼的人们解决疑惑;读《平凡的世界》,能体会到孙少平在艰苦的年代的奋斗历程。
《新闻周刊》观后感范文(一)
《新闻周刊》观后感范文(一)《新闻周刊》是一本知名的杂志,它以深度报道和独家故事见长。
作为一名读者,我时常关注它的最新动态。
最近,我又收到了最新一期的杂志,读后感触颇深。
首先,该杂志的版式十分简洁大方,吸引眼球。
尤其是在照片的运用上,采用大片照片突出主题,也有小图片微文配合,多方位呈现信息。
不仅如此,它的排版也很巧妙。
例如,在采访中把受访者说话的部分用引号标示出来,使读者更容易区分。
除了版式所展示的外观优势之外,杂志的针对性题材和深度报道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封面到内容的精心设计,一篇篇文章抓住了时代脉搏和读者的普遍关注点,深度挖掘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社会背景,发人深省。
它探讨了全球性的问题,也详细报道了个人的成长经历。
如当下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个人与环境,医疗与科技方面的讨论,该杂志在深度上给予读者足够的信息。
而这种深度剖析,也充分满足了读者有待了解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该杂志所用用词简练到位,准确生动。
常常通过采访受访者的实际说法,或者自己的观后感来阐述观点,不仅深化了内容概念,而且加深了内在感受。
读者在阅读时,也很容易找到答案。
在学术性较强的文章中,也不显得晦涩难懂,在信息的交流中,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该杂志通过严谨的编辑和设计,形成了一个具有网站形式和社交媒体形式的阅读平台。
如富有深度的网站文章,吸引了readers的持续阅读,而推出的卫生工具、衣服和书,不仅受众群众广泛,而且尽显了人性化的特点。
总之,在《新闻周刊》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年来的深度报道和良好的内容质量。
在下一期中,我期待该杂志能够再次带给读者新奇的体验。
新闻周刊观后感
《新闻周刊》观后感《新闻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栏目。
作为周播性新闻杂志节目,自2003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持浓缩过去七天的中国历史这一理念,迅速成为国内同类型栏目中的佼佼者。
今天,我们在课上观看了新一期的《新闻周刊》,对过去七天所发生的新闻时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对这些事件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近日,公安部指挥全国21个省区市警方开展的打击拐骗操纵聋哑人犯罪团伙集中行动收网,摧毁了61个拐骗操纵聋哑人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60名,解救被拐聋哑人70名。
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等手段拐骗聋哑人,并操纵聋哑人进行扒窃及入室盗窃等犯罪行为,如果聋哑人不服从就会对他们施行殴打、虐待、体罚等行为。
看了这则新闻我感到非常痛心,聋哑人因为身体的缺陷,生活不便许多条件受到限制,甚至受到歧视,他们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却还受到犯罪分子的操控和虐待。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给与残疾人更多的关爱,加大对拐骗残疾人的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要严厉打击操纵、教唆聋哑人犯罪的犯罪分子。
团伙中的普通聋哑人受到团伙头目的严格操控,而由团伙头目一般不亲自参与犯罪,在手下人员被抓获后很难对其进行惩处,整个团伙受到的影响并不大,犯罪仍然继续,甚至于变本加厉。
所以要减少类似犯罪,必须设法严打犯罪组织甚至集团的头目。
并且要提高聋哑人的受教育水平和法律意识。
虽然现在社会上开办了不少聋哑学校,但能接受到正规教育的聋哑人还是占少数,知识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使他们在受到教唆后容易踏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即使在受教改后,重新踏上社会的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很大一部分最后仍重蹈覆辙,自暴自弃。
因此要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和建设。
还要为残疾人提供更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这样才能让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
环境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
如今PM2.5是一个热点词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新闻周刊》评论汇集9-8(有名字)
《新闻周刊》评论汇集(9-8)1-权与法的换位思考从远古部落开始,人类对于权利的分配就有许多争议。
当汉漠拉比法典竖起时,当战乱影响了权利分配时,当人类从战争再次走向和平时,在历史长河中,法律始终贯穿其中。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法律维护着人的权利。
倘若法律失去了这一能力,就会失去大众的信任,甚至有可能被推翻。
所以法律总是被要求做到尽善尽美。
于海明和于欢的行为会有争议,大部分原因是法律对于正当防卫的规定过于模糊,知道自己的不足,法律很快进行修订。
但对于我们呢?法律在不断完善,我们是否也能拿出实际行动来践行法律?从飞机上的抖脚男再到现代摸金校尉,生而为人,却总是一次又一次触犯为我们维权的法律。
虽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律的进步,但靠这种方法进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既然人人都在对法律提要求,那为何法律提出的要求就是有人不去遵守呢?其中原因可能就是对权利印象的模糊,不是只为自己的权利着想,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倘若有一天,人人对于权利都能用心使用,那么法律也不用背那么多“黑锅”了。
既然享受着法律给予我们的义务,那么,不违法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吴慧琳2- 法理不外乎人情人情,即基本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人的思想感情。
法理,用以维护人情的手段。
倘若只依照法律标准管理社会,那么法理与人情就本末倒置了。
在现实中,将会损害更多人的利益。
“昆山案”中男子正当防卫杀死了刘某,若司法人员不能考虑到男子在受到生命威胁时的精神状态,忽视了“人情”,那么在公众心中“法理”就成了枷锁。
当公众置身于“于欢案”中时,部分人就会因顾忌“法理”甘心受辱,而泯灭了“人情”。
秦国的法律不可谓不严密,但它忽视了“人情”,二世而亡;刘邦入关,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馀悉除去秦法。
他制定的法律不可谓不松散,但他把握了“人情”,得到了民心。
所以,当我们面对类似案件时,不应先下结论,而是应该先确定它在法理与人情中的位置,再作定夺。
新闻周刊观后感
新闻周刊观后感《新闻周刊》是一本综合性的期刊,以报道国内外各类新闻事件为主,兼顾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报道。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几期《新闻周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对《新闻周刊》的全面报道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片面报道,该期刊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新闻事件,努力呈现多方面的观点和事实。
无论是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还是一些冷门的话题,都能在《新闻周刊》上找到相关报道。
这使得读者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事件的真相,避免了信息的歪曲和误导。
其次,我对《新闻周刊》对于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报道非常赞赏。
除了国内外的新闻事件,该期刊还关注到了一些热点领域的发展动态。
比如,最近的一期刊登了一篇介绍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文章,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些报道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也让我更加关注和关心国家的发展。
另外,《新闻周刊》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密切关注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合作。
对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新闻报道,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能在该期刊上找到相关内容。
这让我对各国的发展和国际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国际观。
此外,我还要赞扬《新闻周刊》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报道。
在近年来社会问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该期刊通过深入报道一些社会问题,揭示了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比如最近的一期刊登了一篇关于校园霸凌的报导,该报导详细描述了校园霸凌的形式和危害,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解决办法。
这样的报道不仅提高了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也引导了社会的正能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总之,《新闻周刊》是一本我认为非常值得阅读的期刊。
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新闻事件,拓宽了读者的知识范围,增强了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我相信,通过阅读《新闻周刊》,不仅可以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动态,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思考能力。
我将继续支持和关注这本期刊,希望它可以继续做出更多更好的报道。
新闻周刊——精选推荐
新闻周刊新闻周刊1主持⼈: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打开《新闻周刊》。
本周来⾃⼭西的⼀条新闻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共同关注。
⼭西公布了全省260名市县纪委书记、组织部长的⼿机号码,结果有145个打不通,这个消息公布之后,很多⼈在指责陕西有关⽅⾯的这个动作像是在作秀。
也许⼈们说得有道理,但另⼀个情况⼈们却往往忽略了。
为了强调政府或者党委的信息公开,就⼀定要公布负责⼈本⼈的电话号码吗?显然这是⼀个误区。
政府信息公开是要各个部门建⽴⼀个快速或者⼀个⼀天24⼩时有⼈值班的电话号码,有情况就能马上向⼀把⼿或者主管领导报告,以便定夺,⽽不是公布负责⼈的个⼈电话。
否则就像新闻说的,打电话的要么是记者看电话通不通,或者就是骚扰电话做⼴告的。
反⽽真正反映情况的却不多,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路⼀开始就⾛错了,或许真该琢磨琢磨不是⾯⼦,⽽是⾥⼦⾥⾯的事⼉了。
好了,接下来我们⾛进《本周》。
2主持⼈:从3⽉11号⽇本发⽣⼤地震到今天半个多⽉的时间过去了,这是⼏天,由地震到海啸到核电站的危机,⼤地震的副作⽤依然没能结束,神志依然让⼈担⼼。
⽽这⼏天在中国,我们似乎也经历了很多,包括情感的起伏变化,还有很多⼈参加到抢眼的风潮当中,当然之后也有很多⼈参加到推演的风潮当中。
⽽从政府的层⾯来看,⼀⽅⾯是伸出援⼿去帮助⽇本救灾,另⼀⽅⾯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热议核电发展的规划问题,并且密切监测⼤亚湾等核电站的运⾏情况。
这是⼏天,不远处的⼤地震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与进步?本期《视点》关注⽇本⼤地震带给中国的改变。
3主持⼈:在⽇本福岛核电站危机⾯前,之所以全世界太多⼈出现担⼼和恐慌与⼤多数⼈缺乏相关的知识有关。
核技术⼀直是⼀个相当神秘的领域,⼜充满着太专业的内涵,⼤家对相关的常识⼜知识甚少,⽽⼈们⼜容易对未知的事情产⽣恐慌。
其实⼜何⽌是核技术呢?⼤的⾃然灾害⾯前也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它,掌握更多的常识跟技能,⼤灾来了才有信⼼,才可以理智地求⽣。
2020年12月12日《新闻周刊》观后感汇编
2020年12月12日《新闻周刊》观后感汇编编者:规则,无处不在。
自然规则,人类需要敬畏遵守,志愿者保护候鸟,谱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交响曲;法律规则,公民敬畏遵守,姚策维护合法权益,演绎出法治正义的活剧;需要道德规则,青年需要敬畏遵守,追车少年救助行人,描绘出乐于助人的美丽画卷。
我们遵守学习规则,维护学校规则,成为文明青年。
以爱之名,创大爱社会赵浩哲爱是世间最高尚的字眼,我们要用爱来温暖人间,创造大爱社会。
以爱之名,见义勇为。
正如勇敢的高中生石梦林,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一辆三轮车,撞倒人之后,立马逃走了。
他奋力追赶,但在追赶几十米之后,便回头去扶那个受伤者。
那位市民对此表示十分感激,并在学校内找到了那位同学,学校也对他进行了表彰。
见义勇为,事无大小,滴水成河,聚沙成塔。
以爱之名,遵守做人底线。
不久前,一个名叫李宁的教授,因贪图国家课题研究项目的资金,高达三千多万元,被罚金二百多万。
他就没有遵守做人的底线,在金钱中迷失了自己,对社会和研究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以小事为轻,而后可以成大事”正要求我们以小为本,才能进一步升华。
以爱之名,助候鸟迁徙。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哈尔滨处于我国北部,比南部更加寒冷。
但由于一些人捕捉了要南迁的候鸟,使他们错过了南迁的最佳时期,导致鸟儿们不能正常生活。
对此,民警联合鸟类研究所的志愿者,在经过长达五十多小时的路途后,将鸟儿放回温暖的南方,使它们重归大自然的怀抱。
只要人人心中都有一盏照亮世界的灯,那社会将充满大爱。
爱心暖人间张颍豪荀子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正是人们为他人或动物做的一些小事逐渐堆积起来,成就了一个充满爱心的人间。
看少年,鲜衣怒马,见义勇为。
孔子云:“见义而为,勇也。
”石梦林,是一位高中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他看到有人被三轮车撞倒,就追赶三轮车二百余米,可惜车主逃车了,但他立刻回到受害者边,打电话报警。
新闻周刊读后感(精选9篇)
新闻周刊读后感(精选9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周刊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闻周刊读后感篇1《新闻周刊》本周人物小雯的遇害,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用二十万元寻找女孩小雯,小雯本来是去奶奶家吃喜宴,可没想到吃过饭后,小雯被人拐跑了,等抓到凶手时小雯以被杀害。
我想社会应该意识到发生在农村的刑事案件应嗯给予一些措施加以整治。
昆明的明通小学前段时间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导致明通小学短暂的关闭。
这几天明通小学复课,取消了午休,学生放学分时间段进行,避免再次发生事件。
云南这一年来,到目前为己经发生了几次地震,而且一次比一次强,都在六级以上。
云南的景谷,在是“十一”黄金周的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十月七日的晚上,发生了6.6级的地震。
所幸的是人员伤亡并不大,只有一人死亡,324人受伤。
各地人民都在对云南的地震频发而产生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地区的地震如此频繁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这绝对有人为因素和一些自然因素导致而成的。
可我们对如何减少地震的来袭却一点主意也没有。
地震对我们来说没有一点点的好处,它能使人家破人亡,让我们过不上平静、安稳的生活,整天的提心吊胆。
所以我们要对房子的建筑用心,即使不能保证地震时它完全不倒,但也不要让它完全倒。
新闻周刊读后感篇2这次看完,感觉这个节目衔接性很强,与上周联系紧密。
视线追着转了一圈,一方面展现了中美的友好和美好前景,另一方面也分析了中美的隐性问题,让我们看到中国这世纪头十年快速的发展,也得到了奥的赞誉,高兴之余留给我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
先说说节目吧!节目中安排完美国就说台湾,最后关注中国内陆,整体框架明确。
以后做节目也应该学习这些。
内容上涉及到了中美关系,环境问题,高科技等等····是节目有看点。
关注的侯耀华有头没尾,我感觉应该再多点东西。
2022年新闻周刊评论报告600字
2022年新闻周刊评论报告600字2022年新闻周刊评论报告600字 1时事背景:8月23日,利用年假刚从青海湖旅游归来的郭婷女士向记者抱怨,“与景区美景服务相比,近300元的各种门票收费感觉还是有些贵。
”进入8月,景点暑期旅游相继进入旺季。
部分旅游景区高票价“差体验”的矛盾再次凸显。
“中秋假期”在即,各地需谨防景区再度被“门票经济”绑架。
时事评论:景区高票价旅游“差体验”的极度不匹配,侵害了旅游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也许,旅游资源不可替代所导致的天然性垄断,导致景区经营过度依靠门票收入。
但是,随着大众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这种囿于景点、紧盯门票的思维,愈发显得目光短浅与急功近利。
正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今年5月的全域旅游建立工作现场会上所言,拆掉景区“门票经济”围墙,已成中国旅游大势所趋。
诚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景点特质,着实让景区管理者在与游客的利益博弈中占据优势,但景区的生存与发展,不能寄望于人们猎奇尝新的“一锤子买卖”,应更多有赖于良好口碑带来的二次消费。
只有将低价位的老景点与高品位的新服务有机融合,才能让人们涌起重返景区或携家旅游的休闲热情。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人们经济富足、时间充裕及观念更新,休闲娱乐旅游已成众多普通百姓的刚性需求。
人们不再只痴迷于对景区景点的流连忘返,而更在意对旅游体验的舒适感觉景区服务的人性关怀。
过度依靠门票而疏于服务品位,只会让景区成为“门票经济”的牺牲品,人们势必以“用脚投票”的方式,让差强人意的景区饱尝杀鸡取卵自断财路的苦果。
思路一变天地宽。
拆掉“门票经济”围墙,关键是要破除封闭式旅游的思维桎梏,把景点经营纳入旅游产业化的宏大格局,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模式转换,从而促进变“旅游城市”为“城市旅游”的根本性改观。
这就要求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多策并举,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介的有效结合。
关于《新闻周刊》节目的分析
关于《新闻周刊》节目的分析班级:13新闻姓名:杨莉学号:1306020131 摘要:在新闻信息过剩的时代,《新闻周刊》以其独特的选择取得了成功。
《新闻周刊》是一本电视杂志, 在45分钟内, 汇集、梳理并解读过去一周内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事件。
作为对一周新闻进行回顾,它不仅仅要告诉观众过去的七天都发生了哪些新闻,更希望和观众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视点,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
本文将会从《新闻周刊》栏目的定位和栏目结构分析、取材偏向、评论风格、主持人风格、栏目存在的问题以及栏目未来发展六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栏目定位和栏目结构分析(一)栏目定位《新闻周刊》的栏目定位是:“眼下的中国,变化剧烈,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以什么样的眼光,能将过去七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是我们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
我们经历过痛苦、困惑,我们也拥有过快乐和自信,我们追求的是希望作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而我们更期待的是,能在与您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启迪,因为这是我们一起经历的时代。
”这个栏目的功能定位是:通过节目对受众关注的一周热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与追踪,解答受众对于新闻的疑惑,并且引发受众的思考和热议。
这样的定位抓住了受众需要获得信息的需求,又那能引发受众的思考。
(二)栏目结构《新闻周刊》由5个版块组成:《一周新闻回顾》、《本周视点》、《一周人物回顾》、《本周人物》和《本周特写》。
《一周新闻回顾》是对一周重大新闻事件的梳理和重新解读,一般是三四条信息;《本周视点》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一则新闻,以全新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时长15~20分钟;《一周人物回顾》是对四个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的论述,他们之中有公众人物也有普通人物,涉及政界、商界和娱乐体育界等领域,通过他们和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新闻来反应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本周人物》是对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进行深度解读;《本周特写》更重视对社会事件的描述,其中很多都和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展现了多元化的社会现象,暴露了许多社会问题。
对《新闻周刊》节目风格和特色的简要分析
对《新闻周刊》节目风格和特色的简要分析《新闻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栏目。
本文将对《新闻周刊》节目风格和特色进行简要分析。
一、形式特色(一)统一固定的结构《新闻周刊》借鉴杂志的综合编排方法,将不同样式和内容的新闻节目板块小栏目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
《新闻周刊》由六个子栏目构成:《一周新闻回顾》对一周重大新闻事件的梳理;《本周视点》以新颖的角度对全周最具价值的一则新闻进行全面解读;《一周人物回顾》对一周中有代表性的新闻人物进行梳理与分析;《本周人物》对本周内一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进行深度解读;《本周特写》用故事性手式展现着多元化的社会现象与新闻事件;《本周声音》则是在节目开始和最后通过同期声传递出对近期相关重大问题的不同观点和争议。
(二)有张有弛的节奏《新闻周刊》的六个子栏目快节奏、慢间隔,有张有弛。
《本周新闻回顾》、《本周人物回顾》的新闻和配乐节奏较快,而《本周视点》、《本周人物》则是专题性的深度报道,节奏相对较慢。
从整体上看,长短时长的栏目交替出现,栏目内容不同,风格也由严肃逐渐过渡到轻松,整个节目有机组合后使观众感受到一张一弛的节奏变化,这种变化能有效减轻观众的收视疲劳感。
(三)表现形式多样化《新闻周刊》关注的都是一周内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在时效上逊色与其他新闻报道类节目,但通过多种表现形式的结合,使得“旧闻”也更吸引观众的目光。
《新闻周刊》首先是从强调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下手,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把报纸、网络的图像资源与固有的新闻图像重新整合,或采用特技突出重点,达到零散新闻整体化的效果。
在表现画面的同时,《新闻周刊》也着重强调声音的作用。
如引入新闻发生的同期声和相关人物的录音,或配以符合画面风格的音乐,达到了视听兼备的真实感。
此外,《新闻周刊》在报道人物时,还大量运用慢动作、闪回、特写等艺术化的手发,更好地了体现新闻人物的内心挣扎、感情起伏和命运变化。
传播学——央视《新闻周刊》
传播学——央视《新闻周刊》央视《新闻周刊》20124372 丁悠新闻1班摘要:《新闻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栏目。
2003 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持浓缩过去七天的中国历史这一理念,迅速成为国内同类型栏目中的佼佼者。
本文从形态、内容、主持人三个方面浅析该栏目的特色。
从2003 年5 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起,每周六晚上9 点10 分央视推出了一档周播性新闻杂志节目《中国周刊》。
开播4 年之后,也就是2007 年,《中国周刊》正式更名为《新闻周刊》,每周六22 点15 分播出。
作为一档浓缩过去七天中国历史的新闻杂志栏目,每一期的新闻时间约45分钟,可以说是一份“星期新闻杂志”,它把发生在一周内国内最重要的新闻,百姓关心的时事热点和有影响里的人物,经过《新闻周刊》的悉心挑选呈现在广大观众眼前。
它不仅告诉观众过去的七天都发生了哪些新闻,更与观众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视角,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
一、形态特色(一)统一固定的结构《新闻周刊》由五个子栏目构成:《本周新闻回顾》:梳理一周国内新闻重点、《本周视点》:对当周发生的国内最重要的或最值得关注新闻事件进行梳理、点评、分析、《本周人物回顾》:梳理点评一周新闻人物、《本周人物》选出最值得关注的一个新闻人物进行重点点评、《本周特写》讲述本周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新闻故事。
(二)有张有弛的节奏《新闻周刊》的五个子栏目快节奏、慢间隔,有张有弛。
《本周新闻回顾》、《本周人物回顾》的新闻和配乐节奏较快,而《本周视点》、《本周人物》则是专题性的深度报道,节奏相对较慢。
长短时长的栏目交替出现,栏目内容不同,风格也由严肃逐渐过渡到轻松,整个节目有机组合后使观众感受到一张一弛的节奏变化,这种变化能有效减轻观众的收视疲劳感,从而锁定节目。
(三)有冲击力的画面《新闻周刊》从强调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下手。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把报纸、网络的图像资源与固有的新闻图像重新整合,或配以符合画面风格的音乐,或引入字母、特技突出重点。
新闻周刊观后感
新闻周刊观后感作为一名观众,我近期看了一期新闻周刊,深深感受到了这本周刊的优秀之处。
让我从以下几点来进行评价和总结。
首先,文章结构清晰,排版整洁,语言通顺和流畅,使得读者容易理解和阅读。
整个周刊以主题为基础,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相关新闻按照不同维度条理清晰地列出来,方便读者阅读、查找和理解。
同时,周刊的排版也很注重创意性和设计感,让读者阅读起来感觉愉悦。
其次,我看了其中对一部电影的评测,电影叫做《芳华》。
这部电影是讲述中国文艺兵团的故事,电影采用了时间跨度深厚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呈现出文艺兵团从成立到解散的历史方方面面。
电影的画面非常美丽,场景的再现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
电影内容很有感染力,非常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阐述了一个干部青年的奋斗史,表现出了艰苦卓绝的精神风貌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第三,对于这部电影的理解和评价是,这是一部描写青春的电影,富有正能量,充满感动和力量。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青春的美好,让我更加珍视时间,关注当下,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当我看到电影中的主人公豪迈地唱起“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歌曲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向往。
这部电影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我,体现出了文艺作品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第四,这部电影引用了许多台词、画面和音乐元素,例如经典的《红旗飘飘》和《我们走在大路上》。
这些元素让观众与电影内容更加贴近,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体会到音乐和画面的沉浸感,使得观影效果更佳。
最后,这份新闻周刊也带给我了很多的学习和启发。
阅读周刊是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极好方法,除了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新闻和事件以外,更能够让自己拥有更加清晰的思路,成为协调能力较强的人。
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多读一些新闻周刊和杂志,不仅可以提高语文阅读水平,还能扩大视野,为自己将来的学习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很喜欢这期新闻周刊,它的文章结构清晰,排版整洁,语言通顺和流畅,让我能够轻松了解新闻内容。
同时,周刊中介绍的电影《芳华》也是一部非常感人的作品,引人深思。
新闻周刊8
新闻周刊8.26观后感《新闻周刊》是一档以新闻为主题的综合性节目,旨在通过报道国内外新闻事件,为观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在观看8月26日的《新闻周刊》之后,我对该节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新闻周刊》在报道的对象上非常广泛。
不仅关注国内外重要的时事新闻,还关注社会热点、科技进展、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这使得节目更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能够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而在这期节目中,我对其中几个报道印象深刻。
例如一位女性科学家的发现,她通过对古代文明遗址的研究,揭示了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这不仅展现了人类智慧的辉煌,也为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对于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的报道也引起了我的关注。
这反映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支持,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持续关注贫困问题并积极参与扶贫工作。
其次,《新闻周刊》在报道方式和手法上也非常独特。
节目采用了多种形式,如新闻报道、访谈、纪录片等,使得整个节目显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特别是在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节目运用了大量的实地采访和背景资料,使得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
这样的报道形式不仅能够提高观众的信息获取效率,也能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最后,《新闻周刊》在节目的策划和主持上也非常用心。
在这期节目中,主持人对每条新闻的介绍简明扼要,没有浪费观众的时间。
同时,在引导观众思考和评论时也给予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这使得观众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能够通过思考和交流来深化对事件的理解。
此外,主持人在采访中也表现得非常专业和温和,从不过多干预和引导被采访者的发言。
这体现了主持人的职业素养和节目的专业性。
总的来说,观看《新闻周刊》这档节目使我对新闻报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它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多领域的新闻信息,也为观众打开了眼界。
同时,节目的的报道方式和主持风格也使得观众更加喜欢和信任这档节目。
希望《新闻周刊》能够继续保持其专业性和多样性,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的新闻内容。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浅析央视《新闻周刊》的栏目特色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一班201101081105王雪薇摘要:从2003年5月3日开始,一档全新的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节目《中国周刊》于每周六22:15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
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周刊》更名为现在的《新闻周刊》。
作为一档周播性的新闻杂志节目,自2003 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持浓缩过去七天的中国历史这一理念,在45分钟的节目时长里,一周内国内最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都将在节目中出现。
它不仅告诉观众过去的七天都发生了哪些新闻,更与观众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视角,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带给观众别样的新闻解读。
本文将从《新闻周刊》的评论选题、评论内容、评论风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关键词:评论选题评论内容评论风格CCTV 《新闻周刊》就是一本电视杂志, 在45分钟内, 汇集、梳理并解读过去一周内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事件。
《新闻周刊》的栏目定位是:“眼下的中国,变化剧烈,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以什么样的眼光,能将过去七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是我们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
我们经历过痛苦、困惑,我们也拥有过快乐和自信,我们追求的是希望作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而我们更期待的是,能在与您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启迪,因为这是我们一起经历的时代。
”功能定位是通过节目对受众关注的一周热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与追踪,解答受众对于新闻的疑惑,并且引发受众的思考和热议。
这样的定位就抓住了受众需要获得更多信息的需求,并且满足了受众的心理期望。
所以《新闻周刊》能成为国内新闻评论栏目的佼佼者。
一、栏目结构和评论选题分析(一)栏目结构《新闻周刊》由5个版块组成:《一周新闻回顾》、《本周视点》、《一周人物回顾》、《本周人物》和《本周特写》。
《一周新闻回顾》是对一周重大新闻事件的梳理和重新解读,少则三四条,多则七八条;《本周视点》则是对最具价值的一则新闻以全新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一周人物回顾》是对有代表性的新闻人物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物,并涉及政界、商界和娱乐体育界等领域,通过他们和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新闻来展现当今中国的时代变化;《本周人物》是对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进行深度解读;《本周特写》展现了多元化的社会想象和社会事件爱你,其中很多都和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
《新闻周刊》评论汇集有名字
《新闻周刊》评论汇集(10-26)1-成长不该有缺席如乔斯坦所言,“探究万物固然重要,但人世间最值得珍惜的,莫过于跟心爱的亲人一起度过的时光。
”父母为了让家庭能有更好的条件,而将孩子留在农村,只身前往城市打工。
而这份缺席无疑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心理阴影。
现代农村既不缺食物,也不缺衣物,甚至是智能手机都是随处可见。
但由于年龄断层,青少年在离开学校后,便没有可交流的对象而逐渐感到孤独。
而为了摆脱孤独和获得归属感,青少年便沉溺在网络中,或是结交一些有同样感受的同龄人。
而本该纠正,指导孩子的父母却在这时缺席。
渐渐地,孩子陷入了迷途,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
儿童成长中,父母永远不该缺席。
无论是回乡村劳动,或是接孩子入城,都能为他照亮一条更加光明的前路。
——蔡振垚2-浅谈中国留守问题中国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说法,等孩子们都大了就可以享福。
但现今社会却出现替儿养小的尴尬状况,孩子的抚养以及教育责任都担负在老人肩上,福分反倒成了无奈。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经济情况下,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留守情况却日益严重。
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的不平衡,地区与地区间的发展的不平衡,使发展中的中国面临着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增多的问题,这就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留守儿童的重要群体,在缺失父母教育以及缺乏良好文化和精神熏陶的环境,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情况令人担忧。
首先,留守儿童大多数缺失亲情,与父母相处时间少,甚至不乏亲子情节淡化,沟通冷漠化的情况。
其次,由于成长环境中缺少父母的教育,大多数留守儿童很难规范自身行为,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容易造成心理和性格问题。
此外,由祖父母抚养孩子很难对孩子的安全提供良好保障,祖辈陈旧观念甚至影响孩子的健康。
留守儿童的问题向来就是中国的民生大计。
虽然各级政府想解决它,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解决留守问题绝非一朝一夕,是持之以恒。
关于留守儿童我在此提出几点问题。
首先,义务教育制度仍未完全公平,农村孩子很难在城市里获得求学机会。
《新闻周刊》观后感范文
《新闻周刊》观后感范文《新闻周刊》观后感【一】新一轮财税改革改革“开头炮”打响,预算开支等重大经济使用情况放在阳光下,让财政公开,并采取了地方债务,地方归还,国家无需偿等一系列新措施。
本周人物小雯的遇害,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用二十万元寻找女孩小雯,小雯本来是去奶奶家吃喜宴,可没想到吃过饭后,小雯被人拐跑了,等抓到凶手时小雯以被杀害。
我想社会应该意识到发生在农村的刑事案件应嗯给予一些措施加以整治。
云南这一年来,到目前为己经发生了几次地震,而且一次比一次强,都在六级以上。
云南的景谷,在是十.一黄金周的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十月七日的晚上,发生了6.6级的地震。
所幸的是人员伤亡并不大,只有一人死亡,324人受伤。
各地人民都在对云南的地震频发而产生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地区的地震如此频繁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这绝对有人为因素和一些自然因素导致而成的。
可我们对如何减少地震的来袭却一点主意也没有。
地震对我们来说没有一点点的好处,它能使人家破人亡,让我们过不上平静、安稳的生活,整天的提心吊胆。
所以我们要对房子的建筑用心,即使不能保证地震时它完全不倒,但也不要让它完全倒。
《新闻周刊》观后感【二】天我观看了已更名为《新闻周刊》的《中国周刊》。
节目里提到的一个重点就是春运。
春节快到了,在外的游子和背井离乡的人都要回家看看,收获温馨的感觉。
可是中国那么多人都想回家的结果是:“一票难求”。
不仅火车这样,高速路上的堵车也告诉我们,中国的春运政策尚需改良。
不过,飞机还没有满载乘客,是因为机票有些贵,而且飞机能到达的小地方少之又少。
在这种情况下二十几万的摩托大军启程了,网友的同城搭车互助的队伍也越来越大,这些新的回家方式令人感到欣慰。
不过,火车站的“黄牛票”和插队者,还有因此而来的裸奔讨票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不可否认,我国已经办好了亚运,办好了奥运,但是,等什么时候办好春运了,才是一个大国。
在众多民众心中,奥运会拿了几十枚金牌不重要,亚运会谁奖牌第一也不重要,而春节回到家乡和家人团圆是春节里最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周刊》评论汇集(9-8)1-权与法的换位思考从远古部落开始,人类对于权利的分配就有许多争议。
当汉漠拉比法典竖起时,当战乱影响了权利分配时,当人类从战争再次走向和平时,在历史长河中,法律始终贯穿其中。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法律维护着人的权利。
倘若法律失去了这一能力,就会失去大众的信任,甚至有可能被推翻。
所以法律总是被要求做到尽善尽美。
于海明和于欢的行为会有争议,大部分原因是法律对于正当防卫的规定过于模糊,知道自己的不足,法律很快进行修订。
但对于我们呢?法律在不断完善,我们是否也能拿出实际行动来践行法律?从飞机上的抖脚男再到现代摸金校尉,生而为人,却总是一次又一次触犯为我们维权的法律。
虽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律的进步,但靠这种方法进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既然人人都在对法律提要求,那为何法律提出的要求就是有人不去遵守呢?其中原因可能就是对权利印象的模糊,不是只为自己的权利着想,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倘若有一天,人人对于权利都能用心使用,那么法律也不用背那么多“黑锅”了。
既然享受着法律给予我们的义务,那么,不违法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吴慧琳2- 法理不外乎人情人情,即基本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人的思想感情。
法理,用以维护人情的手段。
倘若只依照法律标准管理社会,那么法理与人情就本末倒置了。
在现实中,将会损害更多人的利益。
“昆山案”中男子正当防卫杀死了刘某,若司法人员不能考虑到男子在受到生命威胁时的精神状态,忽视了“人情”,那么在公众心中“法理”就成了枷锁。
当公众置身于“于欢案”中时,部分人就会因顾忌“法理”甘心受辱,而泯灭了“人情”。
秦国的法律不可谓不严密,但它忽视了“人情”,二世而亡;刘邦入关,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馀悉除去秦法。
他制定的法律不可谓不松散,但他把握了“人情”,得到了民心。
所以,当我们面对类似案件时,不应先下结论,而是应该先确定它在法理与人情中的位置,再作定夺。
——刘温柏3-撤离背后近日受台风影响,一艘游轮撞上了日本机场与陆地连接的唯一桥梁,致使桥梁单侧受损,8000名游客滞留日本机场。
其中千名中国游客及台湾同胞在中国大使馆的安排下先行撤离。
但此次撤离后,台湾所谓“驻日本大使馆大使”却利用经过处理的日本机场与陆地连接的半边桥梁断裂的照片恶意污蔑中国大使馆弄虚作假,根本不可能撤离游客。
一些成功撤离的台湾游客,也叫嚣自己受大陆人逼迫,被迫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才求得上车。
此前,我国已有过叙利亚、也门两次撤侨经历。
在也门撤侨时,我国还帮助撤离了100多名外国公民,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赞扬。
然而此次撤离,台湾同胞不仅没有以祖国的行为为荣,反而发表各种污蔑谩骂言论。
从前,海峡两岸一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然而近年来,先有去中国化在先,后有台湾地震后拒绝大陆援助反而大肆报道日本“专家”指导救援……两岸冲突加剧,矛盾激化在此次日本撤离中显露出来。
深究两岸冲突的原因大致有二。
首先自然逃不过如今台湾当局希望掩饰自己的无能以及以“反中”讨好日、美等国的心理。
其次,大陆百姓与台湾人民民心的背离,有中国大陆近年来国力的攀升与两岸人民思想观念上转变的因素。
曾经的台湾GDP占中国大陆的45%以上,大陆向往台湾就像向往天堂。
台湾人在看大陆人时也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两方暂时在民众观念上达到平衡。
而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如今台湾GDP仅占大陆4%,大陆人的自尊心在树立。
如今的我们站在与台湾同胞平等的地位上,认识到台湾也并非天堂,反而时常跳电。
我们不再崇拜他们,而台湾同胞对我们的观念却未及时转换,依旧有高高在上之感,可实际上台湾经济在大陆市场强大的竞争力下倍感压力,再加上受“去中国化”教育的下一代的成长,两岸民心早已不如从前贴近。
海峡两岸在日本撤离这件事上暴露的冲突与危机远比撤离本身更值得深究。
在此也奉劝坐中国大使馆的车撤离,却在事后抨击中国大使馆“逼迫”他们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后才能上车行为的台湾同胞,车是中国大使馆租用来撤离中国人的,自觉不是中国人就不要上车,安心等待“台湾大使馆”永远不会来的援助吧。
——彭彬焱4-奇迹——感谢而不是依赖高龄产妇吴梦惊险产子且继发性肺高压经移植手术后成功治疗。
对她的家人来说,这一定是一个奇迹,避开了一尸两命的结局;对医院来说,虽是该病首例成功的例子,这“奇迹”就是压在医师陈静瑜和他的团队肩上的重重枷锁。
吴梦很幸运,但仍有很多有着“母亲梦”的肺高压患者仍被劝以避孕措施,她们若听到这一奇迹,若受其煽动重燃希望,同样直播手术过程,同样要求医生复制粘贴同一个奇迹,可能吗?之所以存在奇迹,科学上是几率的重合,宗教上是“天意”一物。
是为了给濒危无助的人一种喜出望外而转瞬即逝的侥幸。
但正因其侥幸的性质,人人依赖奇迹来过活,来治病,来祈求幸运特别的眷顾,是如此不切实际。
吴梦的故事,若引得绝望的病人重燃对医学“全能”的幻想,赌上性命,前赴后继,放弃曾经医学给予的健康,不是全社会的灾祸?我们应感谢奇迹和给予奇迹的人,但只是感谢,不是变相的盲目崇拜和神化医学。
难道你宁可怀着万分之一的希望绑架无辜的医生,也不愿接受虽然残酷,但是是一种对家人更负责的保守方法吗?奇迹,仅仅是奇迹。
——詹方亮5-权利与权利的对等从去年的于欢案,再到今年的昆山案,“正当防卫”这个词二度进入人们眼中。
在掀起舆论风波的同时,对正当防卫的判定也在向着令公众满意的方向前进——从于欢二审被判五年,到于海明的无罪释放,公民合法且正当的权益在法律的实践中逐渐得到了更完善的保障。
试想,倘若国家连公民的合法权利在受侵害时都无法给予应有的保障的话,那么当国家遭受侵害,国家想行使权利让公民来保卫国家时,公民还愿意应征吗?这不仅是国家义务与权利间的对等,更是国家权利与公民权利间的对等。
要实现这种对等,国家社会才会长治久安。
希望下次,法律能在自查中进步,而非在掀起轩然大波后“被迫”进步,这对于保持权利与权利的对等是不利的。
——王珺琪反驳:希望下次,法律能在自查中进步,而非在掀起轩然大波后“被迫”进步。
观点:法律的进步,正是建立在问题暴露出来的基础上。
单靠法律”自省“的力量不足以推动法律的进程,只有把法律放到社会中去应用,由人们一起商榷,才能显现法律的效益和弊端,从而改进。
如果没有此次”昆山案“,那也会有下一个类似的案子出现,让人们健全对”正当防卫“的认识。
为了健全法律,减少受害人数,引起”轩然大波“又何妨?——杨智淳6-在其位,当谋其事在其位,当谋其事。
一缉盗警察却帮助盗墓者盗取墓中物品,终被没收财产并判处无期徒刑。
这活生生的反例更教导着我们这个道理。
做人、做事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责任感,要是一个人连责任感都缺失了怎么能做得好事呢?更别提什么为社会作出贡献了。
我们或许不像范仲淹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没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也没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但做好我们本分以内的事,少给社会国家添麻烦,何不是奉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在当今社会,责任意识不应只对于个人,更要有作为公民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
人人都应强化责任意识,真正做到在其位而谋其事,只有这样,社会的稳步前行才有保障。
——陈泓旭7-天下有道,庶人不议“昆山反杀案”随着于海明无罪释放落下了帷幕。
在此事件中各方表现有目共睹,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网友们为正义的据理力争。
我认为,于海明被无罪释放离不开舆论对他的辩护。
原因有二,其一,警方介入后给此案定性为“故意伤害致死”。
一旦罪名成立,于海明的结局可想而知;其二,在过去的案例中,正当防卫胜诉率仅为千分之一。
法条的不清晰使得多少正义未被伸张?有关部门草率的工作态度,过早的定性让于海明多次崩溃。
在这时,网上爆发的舆论促使调查组深入取证分析。
在全民的关注下,有关部门展现出非凡的专注,给事件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昆山事件的背后,暴露出公信力的缺少。
正如孔子所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假使类似的案件再次发生,网友们不再产生激烈讨论,而是满怀期望地等待法院的判决。
在那时民心归顺,国家难道不能变得更加美好吗?反驳:第七篇:我认为对于类似事件的发生,公民应适度议论,而并非禁止议论。
公民的力量是对付该犯罪行为的有力工具,且适度议论属于言论自由,或多或少对法律的完善和国家的治理有一定帮助。
故我认为该“民意”的表达是不可完全抹杀的。
——蒋溦8-草根逆袭背后在比赛之初,由非职业篮球选手组成的麻涌队就不被他人看好,可就是这么一个队伍从广东打到全国冠军,甚至在雅加达亚运会三人男子篮球中得到了冠军。
这的确就是一个草根逆袭的故事。
在看到球员辛苦付出的同时,也别忽略了此次选人制度的功劳。
按照常理应是从国家职业队中选择球员,但篮协主席姚明意识到两种篮球比赛是存在差异的,他大胆地选择了三人篮球的全国冠军。
正因为是这种依照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变通,才换来比赛的成功。
此外,篮协主席姚明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眼光也是功不可没的。
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反观一直被人诟病的中国足球,如今面临着不懂球的人在管理着中国足球的尴尬现状。
他们思维固化,不懂怎样的措施才是适合中国足球的发展。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想这不仅是体育界,也是其他领域走向更好的必经之路。
草根球队夺冠还有更深层次含义,那就是大众人民体育的重要性。
体育人口基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体育发展。
虽然我国是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一个体育大国,相信这次草根球队的事例会激励普通大众的运动热情,国家也会更加重视基层体育的构建。
只有更多更好的体育人才的储备,国家体育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张勇9-平凡中的不凡在平凡中创造的不凡,更是令人佩服。
出身普通的莫文威与同样普通的队友在亚运篮球赛中夺得冠军,可谓“草根”冠军。
“草根”就意味着要付出诸多的努力和拥有持久的耐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这支队伍正是具备了以上通向成功的基本之力,才使得民间选手夺冠成为传奇。
“草根冠军”更是有颗热爱运动的心,同时也响应了全民健身这一政策。
这不仅让更多的人主动加入体育锻炼这一行列,而且激励着那些有天赋且怀有梦想的体育爱好者。
我认为从民间选拔运动员是明智的,俗话说“高手在民间。
”的确,在民间平凡的生活中,坚持做一件事的动机只有单纯的热爱,没有了功利之心,坚持也变得纯粹,而且没有外界的干扰,高手所达的境界也高。
“草根”冠军鼓舞着我们,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依旧能够拥有不凡。
就如陈胜是平凡的,但他发动起义推翻了强大的秦王朝,这是不凡的。
只要心中有梦想,你我都是不凡的人。
——翁晓颖9.8《新闻周刊》评论反驳第九则在平凡的生活中,坚持做一件事并不一定只源于单纯的热爱。
我们不可否认部分人因为热爱而坚持逐梦,但大多数时候,来自生活中各方面的需求与压力才是“坚持”的动力。
比方说,某公司员工坚持天天加班,你不能肯定地认为他单纯喜欢加班,你可以认为他是因为热爱家庭而努力,亦或是公司形势所迫,但简而言之,他坚持的动力并不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