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
乳腺癌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临床分析
![乳腺癌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8baee3700abb68a982fbac.png)
乳腺癌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结果;结论应重视对一侧原发性乳腺癌术后尤其是年轻和绝经前女性患者的随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经及时、积极、合理的治疗。
【关键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双侧转移性乳腺癌综合治疗预后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技术和方法的改进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逐年提高,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
由于乳腺癌治疗技术及药物治疗的进展,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逐渐延长。
我院2006年2月至2010年11月共收治43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占同期收治乳腺癌总数的1.37%。
现将其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4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2例。
第一癌(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第一癌”指肿块较大的一侧)确诊时年龄36—55岁,平均年龄(43.7±11.3)岁。
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发病时间间隔6一13年,平均(9.5±4.5)年。
第一癌绝经前4例,绝经后2例;第二癌绝经前5例,绝经后1例。
12例患者均已婚已育。
均无恶性肿瘤及乳腺癌家族史。
1.2 临床分期(tnm分期):4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2例一侧为iia期,一侧为i期, 2例为iv期; 2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第一癌2例分期均为ii期,第二癌一例为iia期,一例为iib期。
1.3 手术方式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 l例未行手术治疗给予解救化疗, 2例同时行双侧改良根治术,1例行双侧保乳改良根治术。
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第一癌均行根治术;第二癌2例均行改良根治术;其中1例异时性乳腺癌在第一癌术后行卵巢切除去势术。
1.4 辅助治疗本组1例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予ptf 方案密集化疗4周期,术后继续pdf方案4周期。
4例患者术后均予以静脉化疗,1例行解救化疗。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942例荟萃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942例荟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ca5e395a8102d276a22fb3.png)
无痛性肿块多位于外上象限、 腋淋巴结转移率高、 浸润性导管癌及单纯癌多见 、 术后复发转移率高 、 及时手术根治预后较好。 影
响肿瘤预后的主要因素是 间隔时间长短 、 肿瘤大小 、 临床分期 、 腋淋巴结转移与否及雌激素受体 、 癌基因 n 和 P m 5 状况 。
[ 关键词】 双侧原发 I 生 乳腺癌 ; 诊断 ; 预后 因素 ; 文献分析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f9e2866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a.png)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是指乳腺癌在两侧乳房同时或分离出现的情况。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对患者来说危害仍然很大。
本文将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一、诊断方法对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估。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1. 临床检查:包括乳房体格检查和乳房纤维镜检查,可以初步发现乳腺异常情况。
2. 影像学检查:乳房超声检查和乳腺磁共振成像是常用的乳腺癌筛查和诊断手段,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双侧侵犯情况。
3.乳腺穿刺活检:通过乳腺细针吸出细胞或者乳腺穿刺活检可以明确乳腺肿块的性质,进一步确认是否为乳腺癌。
4.遗传基因检测: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可以进行遗传基因检测,以评估患者的乳腺癌患病风险。
二、治疗方法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辅助治疗以及术后综合治疗。
1.手术切除:对于较小的肿瘤,采取乳腺保护手术,如乳腺癌根治术、乳腺部分切除术等。
对于乳腺癌较大或累及淋巴结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乳腺切除并进行淋巴结清扫术。
2. 辅助治疗:辅助治疗主要包括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放疗可以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化疗通过使用抗癌药物杀灭肿瘤细胞;内分泌治疗根据患者的雌激素受体状态进行选择,通过抑制激素对肿瘤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3. 术后综合治疗:术后综合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放疗等,目的是杀灭残留癌细胞,预防复发和转移。
三、治疗效果和预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与其他乳腺癌类型相似,但需考虑两侧乳房的治疗安全性和保留乳腺的可能性。
目前的治疗进展使得双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显著提高。
但是,如果晚期诊断和治疗推迟,可能会导致预后不佳。
因此,及早发现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结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评估,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遗传基因检测等。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辅助治疗和术后综合治疗。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f433e6f680203d8cf2f248f.png)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摘要】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所占乳腺恶性肿瘤的比例并不高,但随着近年来乳腺癌诊治水平的提高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延长,BPBC发生率在逐年增加,所以很有必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本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BPBC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及影响预后因素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因素1 定义、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乳腺癌(Breast Cancer, BC)可分为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 BBC)和多中心性乳腺癌(Multicentric Breast Cancer,MBC);双侧乳腺癌又可分为双侧转移性乳腺癌(Bilateral Swerve Breast Cancer, BSBC)和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re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BPBC)。
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独立的原发性乳腺癌,根据间隔时间长短又可分为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sBPBC)和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mBPBC)。
BPBC诊断标准很多,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①双侧乳腺癌是原位癌;②双侧病理不同;③双侧病理相同但分级不同;④先发乳腺癌肯定没有局部和区域复发,没有远处转移。
sBPBC诊断标准:①两侧癌灶大小相似,②两侧均未经治疗,③两侧临床检查均无淋巴结肿大,④两侧均能手术,无皮下淋巴管侵犯。
mBPBC诊断标准: ①第一侧肯定是乳腺癌已经治疗。
②第一侧手术后2年无复发。
③除第二乳房肿块外无其他远处转移征象,④双侧治疗后均无局部复发征象。
乳腺癌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
![乳腺癌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2f74f05ef7ba0d4a733bde.png)
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关键词]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 bpbc)是指两侧乳房同时或是先后发生原发性乳腺癌。
临床上多以6个月发病间隔时间分为同时性和异时性。
我院1997年10月-2010年1月共收治乳腺癌980例,其中双乳原发性乳腺癌20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我院于1997年10月-2010年1月收治的20例双乳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女19例,男1例。
同时性6例,异时性14例。
1.2 诊断及鉴别标准根据阚秀[1]归纳的bpbc诊断标准:①部位:原发性癌多位于外上象限和如下实质内,而转移癌多位于乳腺内侧近中线的脂肪组织中。
②组织学类型:双侧癌组织学分类完全不同或核分解程度明显差异。
③原位性病变:原位癌或原位癌演变成浸润性癌状态,是原位癌最为可靠的证据。
④生长方式:原位癌多为单发,浸润性生长;转移癌多为单发,膨胀性生长。
首发乳腺癌术后5年以上,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证据。
本组病例均符合上述标准。
1.3 临床资料①同时性和异时性乳腺癌:本组病例以6个月间隔时间为界,同时性6例,异时性14例。
②发病年龄:35-73岁,平均49.3岁。
③间隔时间:6例同时性乳腺癌患者为首次住院同时发现确诊治疗。
异时性患者间隔时间3-5年。
其中3-4年2例,5年8例,5年以上4例。
④治疗:所有病例均遵循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则。
同时性乳腺癌患者6例,根据病情不同特点,手术方式不同:4例行双侧改良根治术;1例行一侧改良根治术;1例行保乳术;1例行一侧改良根治术,一侧单纯乳房切除术。
异时性患者第一次均行患侧改良根治术;第二次行改良根治术10例,乳房单纯切除术家腋窝淋巴结清扫3例,保乳术1例。
所有患者均行术后辅助治疗。
根据淋巴结,受体,herb-2的情况予以相应方案的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
1.4 病理分期表一同时性和异时性双乳癌的病理特点上表显示:同时性乳腺癌患者,第一癌和第二癌病理学分期基本不相同,受体情况也不一致。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30例临床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30例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bd971bf78a6529647d5352.png)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30例临床分析作者:姜丽娜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30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9例(观察A组),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1例(观察B组);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57例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
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观察组发病年龄、月经初潮年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第一原发癌确诊时的绝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乳腺癌家族史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第一原发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A组与对照组术后放疗治疗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A组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在同一镜影象限阳性率显著低于观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单侧原发性乳腺癌相比,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年龄更低、乳腺癌家族史更明显,雌激素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着某种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单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危险因素DOI:10.14163/ki.11-5547/r.2015.04.030乳腺癌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与宫颈癌合称为影响女性健康的“两大杀手”。
随着对乳腺癌的研究深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乳腺癌在临床上成为可能,从而使得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双侧乳腺癌的发生率却逐年上升,这为临床诊疗乳腺癌带来了新的课题[1, 2]。
为积累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疗经验,本研究回顾分析30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以及57例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均符合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3],且均为女性,其中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9例,两原发癌间隔时间1~11年,平均(3.7±1.8)年,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1例。
双侧乳腺癌的诊断及其临床病理特点
![双侧乳腺癌的诊断及其临床病理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7ee5ecc52d380eb63946d67.png)
双侧乳腺癌的诊断及其临床病理特点目的:针对双侧乳腺癌具有的临床病理和诊断特点进行了研究。
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确诊的93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
结果:本文选择的患者人数在同期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总人数中占3.6%,其中有81.7%的患者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18.3%的患者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
此外,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双侧乳腺癌里第一癌的临床分期显著差于第二癌,并且异时双侧和同时双侧乳腺癌患者具有明显不同的生存率,该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双侧乳腺癌不仅危害女性的身體健康,且其并发症具有很高的危险性,因此应做好早发现早治疗,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治疗。
标签:双侧乳腺癌;诊断;病理特点人体之所以能够正常工作,就是因为具有很多共同作用的器官,其中乳腺就是一对器官,但在近几年大中型城市女性群体中,乳腺癌居于所有肿瘤的首位。
在乳腺癌中出现双侧乳腺癌的概率虽仅有2%到11%,但具有不能忽视的数量,必须加以重视[1]。
而目前医学界对单侧乳腺癌的研究较多,极少是研究双侧乳腺癌,因此如果能科学、合理的了解双侧乳腺癌,对日后治疗和诊断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鉴于此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确诊的93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便于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我院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共诊治了256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有3.6%共93例患者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1.2诊断与鉴别标准[2]诊断标准为参考1964年Robbins第一个提出并在1993年由阙秀补充的双侧乳腺癌诊断依据:(1)诊断位置:原发性乳腺癌主要在对侧乳腺外部的象限实质内。
(2)原位性病变:由先前的原位癌逐渐转变为浸润性导管癌。
(3)组织学类型:两种类型的癌组织具有明显不同的组织结构或是癌细胞分化程度显著不同。
(4)滋生类型:原发癌主要是浸润性类型,且单发存在。
双侧原发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状况
![双侧原发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33f8956c763231126edb119f.png)
发 转 移 。同 时性 乳腺 癌 指 间隔 12个 月 以 内 ,异 时 性 乳 腺 癌指 间 隔 l2个 月 以上 ]。 l-3 方 法 收集 双 侧 乳 腺 癌 和单 侧 乳腺 癌 患 者 的 临 床 资料 ,包 括 年 龄 、肿 瘤 大 小 、间隔 类 型 、TNM 分 期 、肿瘤 部 位 、病 理 类 型 、乳 腺 病 史 、乳 腺 癌 家族 史 、 雌 激 素 受 体 (estrogen receptors,ER)、孕 激 素 受 体 (progesterone receptors,PR)、人 表 皮 生长 因子 受 体 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 手 术 方式 、淋 巴结 转 移 、辅 助 化 疗 、辅 助 放疗 等 。记 录两 组 患者 的 5年 总生 存 率 和 无病 生 存 率 ,统 计 复 发 转移 。 1.4 统计 学 处理 采用 SPSS 19.0软件 ,计 数资 料 比较 采用 x 检验 ,采 用 Kaplan Meier法 进 行 生存 分 析 ,P<0.05表示 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 义 。 2 结 果 2.1 临 床病 理 特 点 双 侧乳 腺 癌 患 者 的 TNM 分 期 主要 为 Ⅱ~Ⅲ期 ,导管 癌 比例 显 著低 于 单侧 乳 腺 癌 患
I摘要 】探讨双侧原发乳腺癌妇女的 临床病理特点 及生存状况 。选 取 2008年 4月一 201 1年 4月收治的 双侧原发性乳 腺癌 47例 ,按照 1:2的比例选取 同期单侧乳腺癌患者 94例 ,明确双侧原发性 乳腺癌的临 床病理特点和生存状况。双侧乳腺癌患者的 TNM分期主要为 lI—m期,导管癌比例显著低于单侧乳腺 癌患 者 ,乳腺病史和乳腺癌家族史比例明显 高于单侧乳腺癌患 者 ,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双侧 乳腺 癌 患者 5年 总 生存 率为 87.23% ,无 病 生 存 率 为 63.83% ;单侧 乳 腺癌 患者 5年 总 生 存 率 为 88.30%,无病生存率为 79.79%。双侧乳腺癌 47例,术后发生淋巴结转移 7例 ,骨转移 3例,脑转移 1 例,肝转移 2例 ,复发 7例 ,总发生率为 42.55%;单侧乳腺癌 94例,术后发生淋巴结转移 15例 ,骨转移 4例,脑转移 0例,肝转移 1例 ;复发 7例 ,总发生率为 28.72%。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 TNM分期较 晚,乳腺病史和乳腺癌家族史比例较高 ,较单侧乳腺癌患者更易复发转移 ,远期生存状况不佳。 【关键词 】双侧原发乳腺癌 ·临床病 理特点·生存状况 ·复发 【中圈分类 号】R737.9 【文献标识码 】B doi:1 0.3969/j.issn.们09—9905。201 8.01 020 【文章 编 号 】1009—9905(20t8)01—0058—03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9例临床分析(精)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9例临床分析(精)](https://img.taocdn.com/s3/m/a6e363f30975f46527d3e190.png)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9例临床分析[ 11-01-26 09:41:00 ] 编辑:studa20作者:崔嵘嵘,林晓燕,胡赟宏,王铮元,许诚【摘要】目的探讨双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高危因素。
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9年12月间至本院就诊且确诊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19例,分别回顾分析了肿瘤分期、腋淋巴结状况、月经情况、病理类型、受体情况等资料。
结果双侧乳腺癌中早期病理较多,同一患者双侧乳腺癌病理类型符合度较高,首发病例年龄较轻,则第二侧发病年龄亦较早。
结论对侧乳腺癌发生间隔时间不定,一旦一侧发生后宜积极预防以早期检出对侧病变。
双侧乳腺癌有较早的临床分期,为乳腺癌保乳手术提供了条件,但也不能忽视双侧乳腺癌潜在较高的恶性程度。
【关键词】双侧乳腺癌;同时性;异时性【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gate the pathology characterize and risk factors.Methods Medical records of patients diagnosed as primary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were reviewed at the Yangpu Central Hospital during Jan,2001 to Dec,2009.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ocusing on the clinical stage,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the conditions of axillary lymph nodes, menopause or not,the condition of receptions,etc.Results There is majority in early stage of bilitary breast cancer,and the pathology style of one patient was greatly the same.One who occurs breast cancer,then the age of secondary occurance wasearly.Conclusion The time for the contralatal breast cancer occurance was indefinite,so once the primary occur,we must prevent actively for another breast.The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have relatively early stage,which have the good opportunity for conserveoperation.However,we should not ignore the potential highly malignant degree for bilateral breast cancer.【Key word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simutaneous;metachronous乳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在大中城市逐渐高居女性恶性肿瘤榜首,乳腺是人体中的成对器官,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虽然比例不高(2%~11%)[1~3],绝对数量却不少,同样不可忽视。
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1例
![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1例](https://img.taocdn.com/s3/m/ba3374a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c.png)
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1例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类型,指的是同时发生于两侧乳腺的乳腺癌病变。
本文报道一例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患者。
患者为女性,45岁,因发现左侧乳房肿块就诊。
经B超、CT等检查,左侧乳腺确诊为乳腺癌。
进一步检查发现右侧乳腺也存在乳腺癌病变。
经病理学检查,左侧乳腺肿瘤为浸润性导管癌,右侧乳腺肿瘤为浸润性小叶癌。
根据患者的家族病史和BRCA1/2基因检测结果,确定其为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
患者在完善术前评估后接受了手术治疗。
术前经合理准备和术前治疗降低术后乳头脱落率。
手术方案为左侧保乳术+左侧腋窝清扫+右侧乳切除术+右侧腋窝清扫。
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护乳房及周边组织完整,取材规范,术后恢复顺利。
根据患者的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左侧乳腺为ER(+)、PR(+)、HER-2(-)型,右侧乳腺为ER(-)、PR(-)、HER-2(+)型。
基于这个结果,患者接受了左侧乳腺放射治疗和HER-2阳性的治疗。
治疗方案为左侧乳腺半乳腺放疗+HER2靶向治疗。
术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并定期进行随访。
半年后,随访结果显示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疾病没有复发,身体状态较好。
总结:原发性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类型,对于这种癌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和术后恢复至关重要。
对于这类患者,应该针对不同的乳腺癌病变予以不同的治疗,并采取合理准备和术前治疗降低术后乳头脱落率,拓展了保乳手术的范围。
同时,结合家族史和基因检测等多项优势,将来可为该患群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7b5c5ccf84b9d528ea7a7e.png)
表 " )!%例 &’&( 患者的预后分析
例数 ,! 0. ), !., %% 0! $1 中位生存时间 . 年生存率 (月) (*) )2 " , )% " # 0# " $ )% " 1 0! " # !% " 2 0% " 0 ). " , )1 " , )! " ) )2 " . 0# " # )) " ! 00 " , !# 年生存率 (*) !. " $ )# " # 1". 1"$ .", 0"% !% " 2
资料与方法 我院 ! / 研究对象: !>38 年 4 月至 #""4 年 = 月, 手术治疗 5657 患者 #!8 例, 均为女性。其中同时 性双 侧 原 发 性 乳 腺 癌 ( :HC,B.+C+J: G()’-@.’) A.(&’.H 占 #< / !9 ; 异时性双侧原 G.@’:- ,’C,@., :5657) 3! 例, 发 性 乳 腺 癌( &@-’,B.+C+J: G()’-@.’) A.(&’.H G.@’:占 8! / >9 。 ,’C,@., &5657) !=3 例, 全组随访 !< T ;4# 个月, 中 # / 随访和统计分析: 位随访时间 8# / 8 个月, 随访率为 >4 / !9 。生存率应 用 U’A)’C%N(@.@ 法计算, 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 V+E .’CS 检验。统计分析均应用统计软件 W6WW !" / " 完
表 ! )!%例 &’&( 患者的 345 分期
乳腺癌的诊治现状
![乳腺癌的诊治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62dae04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21.png)
跨学科团队协作
加强科研与临床相结合,推动乳 腺癌诊治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放射性损伤防护建议
01
精确放疗
采用精确的放疗技术,减少对周围 正常组织的损伤。
口腔护理
放疗期间加强口腔卫生,使用漱口 水等预防口腔感染。
03
02
皮肤保护
放疗期间注意保护照射区域皮肤, 避免摩擦、抓挠和暴晒。
定期检查
放疗结束后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 现并处理放射性损伤。
04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管理
预处理
放射治疗原则及实施方法
放射治疗原则
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放疗剂量和照射范围需根据患者 病情和身体状况确定。
实施方法
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外照射为主要方式,采用高能X线或电子线照射;内 照射适用于局部晚期或复发性乳腺癌。
化疗药物选择与联合应用
化疗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病理类型和分子分型 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如蒽环类药物、 紫杉类药物等。
肿块性质。
空心针活检
02
在超声或X线引导下,用空心针穿刺乳腺肿块,获取组织条进行
病理学检查。
切除活检
03
对于影像学检查高度怀疑恶性的乳腺肿块,因表达谱分析
通过检测乳腺组织中的基因表达谱,可以预 测乳腺癌的预后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基因突变检测
检测与乳腺癌发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如TP53、 PIK3CA等,有助于评估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和制定靶 向治疗方案。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我 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双侧同时原发性乳腺癌3例临床分析
![双侧同时原发性乳腺癌3例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e7abc1fc4ffe473268ab6f.png)
双侧同时原发性乳腺癌3例临床分析摘要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06年10月期间经过病理组织学证实双侧同时原发性乳腺癌3例,均实施双侧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行辅助化疗。
复习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讨其诊治特点。
关键词原发性乳腺癌化疗病例介绍例1:患者,女,48岁。
发现左乳包块1年,明显增大2个月。
查体:左乳外上象限可触及3cm×3cm×3cm肿物,质硬。
经钼钯检查左乳内外象限分别可见2.9cm×2.3cm和2.2cm×2.6cm不规则团块影,境界不清。
右乳腺外上象限局部结构不良,分界不清,有3枚粗钙化。
术后病理左侧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3/21。
右侧为导管内癌伴早期浸润,淋巴结转移0/27,无转移。
该患者化疗已结束,在随访中。
例2:患者,女,53岁。
发现右乳肿物1个月。
查体:平右乳头外侧约1.5cm 可触及3.5cm×3.5cm×3.5cm的肿物,质硬。
钼钯检查平右乳头外侧可见粗细不均的钙化,集中分布。
左乳外上象限可见2.0cm×1.7cm不规则团块影,境界不清,密度高于周围腺体。
术后病理左侧为导管内癌,淋巴结转移0/27。
右侧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0/30。
双侧均无淋巴结转移。
正在化疗中。
例3:患者,女,57岁。
发现右乳肿物20天。
查体: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2.0cm×2.0cm×1.5cm肿物,质硬。
钼钯检查发现右乳外上象限深部可见1.0cm×1.5cm不规则团块影,境界不清,边缘毛糙,其内可见散在细钙化。
左乳外上象限可见20余枚粗细不等的钙化,成簇分布,范围0.7cm×0.5cm。
双侧散在分布多枚粗钙化。
术后病理双侧均为浸润性导管癌。
左侧淋巴结转移为0/15,右侧淋巴结转移为0/27,无转移。
已开始化疗。
上述3例术前乳房均对未触及肿物的经乳腺钼钯细针穿刺定位。
术中切除经确切定位的乳腺组织,做术中快速冰冻,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7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7例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5ca128f61fb7360a4c657c.png)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7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
方法回顾了我院1997年1月~2012年1月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7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发病率、病因及危险因素、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讨论。
结果7例均符合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同时性1例,异时性6例,3例(42.85%)有家族史,第一癌发病年龄较轻,绝经前5例(71.42%),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和特殊类型为主,有2例(28.57%)ER、HER2、p53基因表达水平有差异,首发侧病期亦较早,经综合治疗后目前生存情况良好。
结论应重视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单侧乳腺癌发生后应积极随访以早期发现对侧病变,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标签:双侧乳腺癌;原发性;诊断;治疗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cancer,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独立的原发癌灶,双侧乳腺癌发生时间间隔小于6个月者称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synchronousbreast cancer,BSBC);发生间隔大于6个月者称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bilatral asynchronous breastcancer,BABC)。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提高和术后生存期的延长,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
我院199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BPBC 7例,占同期乳癌住院手术患者1.166%,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7例BPBC均为女性。
年龄(首发侧诊断时年龄):27~81岁,中位年龄44岁。
绝经前5例(71.42%),绝经后2例。
BSBC1例,BABC6例,BABC中,两个原发癌的间隔时间最短8个月,最长15年。
7例均已婚已育。
有乳癌家族史者3例(42.85%)。
1.2 临床分期(TNM分期):1例BSBC患者中,一侧Ⅰ期,一侧为0期;BABC患者6例中,第一癌Ⅰ期2例(33.33%),Ⅱ期4例(66.66%),第二癌Ⅰ期1例(16.66%),Ⅱ期4例(66.66%),Ⅲ期1例(16.66%)。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附41例报告)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附41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44f31e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7.png)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附41例报告)
魏汝玉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6(032)022
【摘要】目的:分析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探讨其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和预后。
结果:41例双侧乳腺癌中异时性28例,同时性13例,其发病年龄40岁以下22例。
经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达72.41%,10年生存率达53.84%。
结论:双侧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与单侧乳腺癌基本相同,对于单侧乳腺癌患者,特别是导管浸润癌患者,应重视对侧乳腺的检查。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魏汝玉
【作者单位】252000聊城市东昌府医疗保健集团普外一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附三例报告) [J], 吉亚君;郑义同;杨成喜;卞保祥
2.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附11例分析) [J], 孙晗
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附5例报告) [J], 崔丰民;刘治滨;邹树红;李旭日;张旭
4.双侧同时性原发性乳腺癌(附4例报告) [J], 吴晔明;蒋建龙;季珊维
5.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附19例报告) [J], 周文学;徐屹歌;苏君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0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临床治疗分析
![40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临床治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29b8b3f46527d3250ce089.png)
40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双侧乳腺癌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治疗。
方法对2008年6月~2012年6月被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双侧乳腺癌4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40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同时性发生有22例,占55%,异时性发生有18例,占45%。
绝经前发生有12例,占30%。
对本组患者进行3~48个月的随访,有5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第二原发癌Ⅲ期患者死亡,死因肺转移,生存时间是3年,另外35例患者均健在,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结论应该重视对双侧乳腺癌的治疗,及时对单侧乳腺癌进行随访,早期发现双侧病变,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才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原发性双侧乳腺癌临床治疗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PBC)是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独立原发癌灶,发生双侧乳腺癌的时间间隔不超过半年的就是同时性双侧乳腺癌( BSBC);超过半年的就是异时性双侧乳腺癌(BABC)[1]。
这几年来,由于乳腺癌的发病率增多及术后生存期变长,双侧乳腺癌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
本文就2008年6月~2012年6月被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双侧乳腺癌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均是女性。
首发侧诊断年龄是25~76岁,中位年龄是46.5岁,同时性发生有22例,占55%,异时性发生有18例,占45%。
绝经前发生有12例,占30%。
所有患者均已婚已育,5例患者有乳癌家族史,占12.5%。
1.2TNM分期本组40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同时性发生有22例,其中0期3例,Ⅰ期7例,Ⅱ期10例,Ⅲ期2例。
异时性发生有18例,其中0期3例,Ⅰ期5例,Ⅱ期9例,Ⅲ期1例。
分期是一例双侧乳腺癌分别以2例乳腺癌进行。
1.3方法22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均采取双侧改良根治术。
18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第一癌8例患者采取改良根治术, 3例采取根治术,第二癌9例采取改良根治术,1例采取根治术。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67例临床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67例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bf15d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c.png)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67例临床分析董赟;吴毓东;熊萍;戈卓【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67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第一侧为浸润性小叶癌为双侧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占同期手术治疗乳腺癌的约4%,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占18%,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占82%.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均应遵循普通乳腺癌的治疗原则.异时性双乳癌的总生存率(OS)高于同时性双乳癌.结论单侧乳腺癌患者,对侧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度逐年增加,应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第二癌,提高双侧乳腺癌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3(028)006【总页数】3页(P654-655,658)【关键词】乳腺肿瘤;原发性双乳癌【作者】董赟;吴毓东;熊萍;戈卓【作者单位】330029,江西省肿瘤医院乳腺中心;330029,江西省肿瘤医院乳腺中心;330029,江西省肿瘤医院乳腺中心;330029,江西省肿瘤医院乳腺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癌现在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首,近年随着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提高和患者生存率的延长,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是指两侧乳房同时或先后发生独立的原发性乳腺癌,多数学者认为两侧乳腺癌发生间隔≤6个月者称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synchronous breast cancer,BSBC),发生间隔>6个月者称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asynchronous breast cancer,BABC)。
现将我中心200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67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如下。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36例临床诊治分析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36例临床诊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72461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9.png)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36例临床诊治分析
崔殿龙;解百宜;胡蒙;包传恩;陈玉强
【期刊名称】《临床军医杂志》
【年(卷),期】2013(0)7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2000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36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例失访,
健在并无瘤生存21例,非肿瘤死亡5例,乳癌复发死亡7例,其他肿瘤死亡1例,第2癌术后生存10年以上2例,5~10年17例,3~5年7例,1~3年8例。
结论对具有双侧乳腺癌发病易感因素的患者应建立有效的随访制度和健康教育;第2癌应当按照单侧乳腺癌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ER阳性患者都应积极行内分泌治疗。
【总页数】3页(P670-672)
【关键词】双侧乳腺癌;易感因素;内分泌治疗
【作者】崔殿龙;解百宜;胡蒙;包传恩;陈玉强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解放军第174医院)肿瘤外科;厦门大学附属
成功医院(解放军第174医院)肿瘤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32例诊治分析 [J], 张君丞;郑新宇
2.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 [J], 韦常宏; 韦薇; 林思彤; 陈肖瑜; 陈军
3.33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诊治分析 [J], 范苑林;徐泰;张思明;丘冬琴;李小苑;宋君凤
4.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J], 董晓寅;张琦;黄桂林
5.原发性双侧乳腺癌诊治及预后35例分析 [J], 尤俊;许林;张志明;洪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20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79645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5.png)
20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分析师贞宗;王玉明;汪令成;朱德强;杜正文【期刊名称】《吉林医学》【年(卷),期】2011(032)027【摘要】目的: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的诊疗和预后评价进行总结为以后诊疗提供信息参考。
方法:对1990年~1994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20例双侧乳腺癌患者和1989年~1994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40例单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20例行双侧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出院后继续随访5年以上,存活17例,失访2例,死亡1例,转移到其他脏器者有1例,局部复发2例,绝经后存活7例,存活率为100%,绝经前存活10例。
结论: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术后,对侧乳腺癌的5年发病率为3.2%~4.1%。
现常用国外的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①病灶双侧等大,淋巴结都没有区域性转移;②双侧以前都没经过治疗;③双侧无皮下淋巴组织侵犯形式的病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双侧乳腺癌发生间隔的时间长短和患者的年龄是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预后情况影响的主要因素。
【总页数】1页(P5750-5750)【作者】师贞宗;王玉明;汪令成;朱德强;杜正文【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血管外科,湖北十堰44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原发性双侧乳腺癌33例临床分析 [J], 钱倩2.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5例临床分析 [J], 陈培勤3.25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PBC)临床分析 [J], 徐晓玥;杨为戈;朱玮;邵芳;胡光富;张宏伟4.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7例临床分析 [J], 郑光辉;刘宏;闫建强;张靖悦5.双侧原发性乳腺癌30例临床分析 [J], 姜丽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8例临床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8例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a8a5d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7.png)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8例临床分析
刘命文;汝涛;张洪武;李理
【期刊名称】《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3(031)001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68例经病
理组织学证实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治疗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绝经前妇女更易患双侧乳腺癌,主要预后因素与临床分期、最初的正确治疗和两侧乳腺癌的间距时间有关.2、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2.4%(56/68)、48.3%(28/58)、22.2%(8/36).结论45岁前未绝经女性乳腺癌术后随诊极为重要,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第二原发癌是提高生存率
的关键.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刘命文;汝涛;张洪武;李理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湘潭,411101;天津市肿瘤医院;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湘潭,411101;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湘
潭,411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67例临床分析 [J], 董赟;吴毓东;熊萍;戈卓
2.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术后放疗临床分析 [J], 顾科;胡群超;冀胜军;刘政操;李颖;陈杰;吴锦昌
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3例临床分析 [J], 于晶晶
4.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5例临床分析 [J], 陈培勤
5.不同分子亚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 [J], 谢小红;赵虹;顾锡冬;胡袁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
【摘要】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所占乳腺恶性肿瘤的比例并不高,但随着近年来乳腺癌诊治水平的提高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延长,BPBC发生率在逐年增加,所以很有必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本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BPBC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及影响预后因素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因素
1 定义、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乳腺癌(Breast Cancer, BC)可分为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 BBC)和多中心性乳腺癌(Multicentric Breast Cancer,MBC);双侧乳腺癌又可分为双侧转移性乳腺癌(Bilateral Swerve Breast Cancer, BSBC)和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re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BPBC)。
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独立的原发性乳腺癌,根据间隔时间长短又可分为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sBPBC)和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mBPBC)。
BPBC诊断标准很多,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①双侧乳腺癌是原位癌;②双侧病理不同;③双侧病理相同但分级不同;④先发乳腺癌肯定没有局部和区域复发,没有远处转移。
sBPBC诊断标准:①两侧癌灶大小相似,②两侧均未经治疗,③两侧临床检查均无淋巴结肿大,④两侧
均能手术,无皮下淋巴管侵犯。
mBPBC诊断标准: ①第一侧肯定是乳腺癌已经治疗。
②第一侧手术后2年无复发。
③除第二乳房肿块外无其他远处转移征象, ④双侧治疗后均无局部复发征象。
BSBC与BPBC的鉴别诊断标准为:①部位: 原发癌多位于外上象限固有乳腺组织内,而转移癌从一侧转移至另一侧多通过淋巴道,因此经常位于乳腺周围或近胸正中线处的脂肪组织中。
②生长方式: 原发癌多为单发,呈浸润性生长,边缘呈毛刺状;而转移癌常是多发,呈膨胀性生长,周边界限较清楚。
③原位性病变:可以在癌周,癌旁找到导管癌等非侵润性癌的病变或原位癌演变成浸润癌的状态,并且认为这是原发癌最可靠证据。
④组织类型:两侧乳腺癌组织类型完全不同,可作为原发癌的诊断条件,但是由于两侧原发癌类型相同者居多,因此不能由此否定双侧原发癌。
仅凭临床病理因素很难区别约23.4%的BBC是原发性还是转移性,分子和基因水平的比较将更为准确。
Stenmark Askmalm等[1]研究比较了BBC中P53的突变率,并结合其他病理生物学变量评估双侧克隆性联系,结果发现双侧P53、PR、DNA倍数不一致。
Janschek等[2]用PCR技术对33个BBC进行P53基因分析,若两侧癌仅一侧发生P53突变,或两侧均存在P53突变但突变不同,或一侧表现P53多态性,另一侧无P53多态性,说明两侧癌克隆性不同,故均为原发癌;若两侧癌P53突变类型相同,则表明有相同的克隆性,一侧癌为另一侧癌的转移,对其中39%(13/33)做出了正确鉴别,仅2例与以往组织学标准相符。
先后发生的BPBC,间隔时间划分3~24月不等。
何建军[3]综合
文献报告绝大多数研究以6月为界,sBPBC占26.3%,mBPBC占73.7%,mBPBC平均间隔时间62.7月(7-480月)。
不管哪种分法,mBPBC 多于sBPBC。
从肿瘤生物学特性看,乳腺癌在有临床表现前已经存在一段时间,如果界定标准太短,有可能部份mBPBC实际上是sBPBC。
乳腺癌从1个癌细胞生长至直径为1cm大的肿瘤需2.5~3年,根据肿瘤倍增理论推测,间隔时间定义为12月仍偏短。
这种时间上的区分难以准确反映其真实生物学特性,同时性和异时性只是相对而言。
2 流行病学
BPBC占BC总数的比例各家报道差别很大,吕明丽等[4]报告为2.09%,其中sBPBC占35.04%,mBPBC占64.96%。
何建军[3]综合报告为1.96%,其中sBPBC占26.26%,mBPBC占73.46%,女性发病占99.6%,男性平均发病年龄65.3岁明显大于女性44.5岁,一癌平均发病年龄42.5岁少于二癌49.2岁,sBPBC平均发病年龄49.2岁与mBPBC48.4岁几乎相等。
BPBC绝经前发病63.7%明显高于绝经后发病36.3%,一癌绝经前发病61.3%明显高于绝经后发病38.7%,二癌绝经前发病32.3%明显低于绝经后发病67.7%,sBPBC绝经前发病81.2%明显高于绝经后发病18.8%,mBPBC绝经前发病39.5%明显低于绝经后发病60.5%。
有BC家族史占11.7%,有BPBC家族史占5.6%,有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占10.1%。
3 病因
和UBC一样,目前BPBC病因尚不清楚,一些非遗传因素报道认为: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未生育、生育第一胎年龄较晚、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