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症状简介及治疗方案

合集下载

婴幼儿肠套叠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原则

婴幼儿肠套叠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原则

婴幼儿肠套叠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原则婴幼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主要发生在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身上。

这种疾病在临床上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不及时诊治,可能会导致肠坏死和穿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婴幼儿肠套叠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原则对于医务人员和家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婴幼儿肠套叠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腹痛、呕吐、便血和肠梗阻等症状。

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婴幼儿会表现出持续性的剧烈腹痛,常伴有哭闹和拒食。

呕吐也是常见的症状,呕吐物一般为胃内容物,但随着肠坏死的发展,呕吐物中可能会有黄绿色的胆汁。

便血是婴幼儿肠套叠的典型表现,便血的颜色一般为暗红色,伴有粘液和脓血,但并不是所有患儿都会出现便血。

肠梗阻是婴幼儿肠套叠的严重症状,患儿会出现腹胀、排气减少或无气,以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症状。

对于婴幼儿肠套叠的治疗,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进行初步的判断。

如果怀疑婴幼儿患有肠套叠,应立即进行B超或X线检查以确认诊断。

一旦确诊,应立即安排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婴幼儿肠套叠的主要治疗方法,常采用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

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肠套叠,恢复肠道通畅。

除了手术治疗外,还需要对患儿进行支持性治疗。

首先是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其次是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此外,还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腹痛、呕吐、便血和肠梗阻等症状的变化。

如果患儿出现腹痛加剧、呕吐增多、便血加重或肠梗阻症状加重等情况,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采取其他措施。

总之,婴幼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治。

了解婴幼儿肠套叠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原则对于医务人员和家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并及时进行B超或X 线检查以确认诊断。

一旦确诊,应立即安排手术治疗,并进行支持性治疗。

此外,还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婴幼儿腹泻并发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

婴幼儿腹泻并发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

婴幼儿腹泻并发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对于婴幼儿来说,腹泻是一种常见病,然而腹泻并发肠套叠的情况却并不那么常见。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幼儿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我将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婴幼儿腹泻并发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

一、临床表现婴幼儿腹泻并发肠套叠时,常见的症状包括持续性腹痛、呕吐、腹泻和腹部包块。

其中,腹痛和呕吐是最常见的症状,腹泻多为水样便,有时可伴有黏液或血便。

腹部包块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部,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可伴有压痛。

二、诊断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病情况、病程、伴随症状等,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体格检查:全面体检,注意观察腹部形态、压痛部位、包块大小等。

3.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等,可以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是否存在感染。

4.影像学检查:B超、X线腹平片、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其中,B超是首选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肠套叠的部位、程度和周围液体积聚情况。

三、治疗1.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

主要包括:①禁食、补液:腹泻严重者应暂时禁食,通过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②药物治疗: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应用止泻药物缓解腹泻;③饮食调整:腹泻缓解后,逐渐恢复饮食,以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

2.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者,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①空气灌肠复位:通过肛门注入空气,使肠套叠复位;②手术切除:对于无法复位的肠套叠,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四、护理与预防1.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红臀等皮肤损伤。

合理喂养,加强营养,提高抵抗力。

2.预防:加强婴幼儿保健工作,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

及时添加辅食,防止消化不良。

对于反复发作的腹泻,应查找原因,积极治疗。

婴幼儿腹泻并发肠套叠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作为一名幼儿工作者,我们要密切关注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提高诊疗水平,为患儿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肠套叠症状

肠套叠症状

肠套叠症状
一、肠套叠症状1. 肠套叠症状有哪些2. 什么是肠套叠3. 肠套叠是什么原因二、肠套叠有什么危害三、怎样防治肠套叠
肠套叠症状
1、肠套叠症状有哪些1.1、腹痛、哭闹
宝宝肚子痛时最初表现出症状,在出现这个症状时,宝宝会有阵发性地哭闹,有时候宝宝还会缩住双腿,或者用手抓腹部位置,脸色发白;呕吐--宝宝在哭闹时伴有呕吐;消化系统失调,是肠道叠套带来的恶果,呕吐现象会在孩子身上呈现。

起初呕吐物为进食的东西,可能伴有胆汁,病情加剧时,可出现奇臭的粪便类液状物。

1.2、便秘
肠套叠时,宝宝的肠子堵住了,就会发生便秘的情况。

所以,肚子痛,特别是没有大便的宝宝,父母应提高警惕。

1.3、腹部包块医生可以可以在宝宝的右肋缘下面或肋上摸到包块,父母也可以试试;部分肠道会因为叠套出现隆起,初期,肿块很容易在孩子腹部被摸到,后期肿块变得不明显。

1.4、血便
在8~12小时后,宝宝就会出现便血症状,会拉带血的便便,此时父母应及时送孩子就医。

血便是肠道感染的表现,肠道出现叠套6个小时后,绝大部分小儿会排便,此时粪便会有血,稀薄,呈现胶冻样,如果酱的颜色,少部分患儿没有,只是肛门处会有血渍。

肠叠套导致了肠粘膜受损,因其嵌入致使供血不足,所以宝宝会出现出血、水肿等症状,其分泌的液体与肠液混合就造成了大便的异常。

儿童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儿童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儿童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摘要】目的讨论儿童肠套叠的诊疗。

方法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急性肠套叠复位是一个紧急的过程,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

【关键词】儿童肠套叠诊断治疗肠套叠系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3个月~6岁期间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

常伴发于中耳炎、胃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诊断】(一)症状1.急性肠套叠(1)腹痛:既往健康的孩子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拒食、出汗,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后,腹痛缓解,安静或入睡,间歇10~20分钟又反复发作。

阵发性腹痛系由于肠系膜受牵拉和套叠鞘部强烈收缩所致。

(2)呕吐:初为乳汁、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说明有肠管梗阻。

(3)血便:为重要症状。

出现症状的最初几小时大便可正常,以后大便少或无便。

约85%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或做直肠指检时发现血便。

(4)腹部包块:多数病例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有轻微触痛的套叠肿块,呈腊肠样,光滑不太软,稍可移动。

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水、腹肌紧张和压痛,不易扪及肿块,有时腹部扪诊和直肠指检双合检查可触及肿块。

(5)全身情况:患儿在早期一般情况尚好,体温正常,无全身中毒症状。

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2.慢性肠套叠年龄愈大,发病过程愈缓慢。

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痛时上腹或脐周可触及肿块,不痛时腹部平坦柔软无包块,病程有时长达十余日。

由于年长儿肠腔较宽阔可无梗阻现象,肠管亦不易坏死。

呕吐少见,便血发生也较晚。

(二)体征(1)注意发作时间表现,是否四肢乱动、阵发性剧烈哭闹,发作后有无精神萎靡、哭闹无力、呻吟、由烦躁转为嗜睡。

在发作后进行腹部触诊,腹部柔软。

可在右上腹或右中腹扪及腊肠样肿块,长4~5 cm,光滑有弹性,可活动,边界不清楚,有轻压痛。

肠套叠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肠套叠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肠套叠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肠套叠,也称肠套叠症,是指肠道内部的一段肠管向另一段肠管滑动,导致肠腔内相邻的两段肠管相互套叠,从而引起肠道梗阻、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肠套叠是儿童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也可见于成人。

本文将从肠套叠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肠套叠的原因:
1. 异物刺激,肠道内的异物,如食物残渣、肠道息肉等,会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蠕动异常,从而导致肠套叠的发生。

2. 肠道疾病,如肠道炎症、肠道肿瘤等疾病,会引起肠道蠕动不畅,增加肠套叠的发生几率。

3. 肠道解剖异常,一些先天性的肠道解剖结构异常,如肠道发育不良、肠系膜血管异常等,也是肠套叠发生的原因之一。

肠套叠的解决方法:
1. 腹部按摩,对于婴幼儿肠套叠,可以尝试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腹部按摩,帮助肠道蠕动,促进肠套叠的自行纠正。

2. 药物治疗,对于早期发现的肠套叠,可以尝试使用肠道解痉药物,如山莨菪碱等,帮助缓解肠道痉挛,减轻梗阻症状。

3. 内镜治疗,对于部分患者,可以尝试内镜下的治疗手段,如经内镜下的气囊复位术,可以帮助纠正肠套叠,避免手术风险。

4. 外科手术,对于严重的肠套叠病例,尤其是伴有肠道坏死、穿孔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外科手术,纠正肠套叠,清除坏死组织,恢复肠道通畅。

总结:
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对于儿童患者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肠套叠的发生,避免食用过多高纤维食物、及时治疗肠道疾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一旦出现肠套叠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肠套叠的治疗

肠套叠的治疗

肠套叠的治疗肠套叠是指肠道中的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而引起肠梗阻的一种情况。

肠套叠在婴幼儿时期较为常见,但在成人中也可能发生。

一旦发作,肠套叠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需要及时治疗。

诊断方法诊断肠套叠通常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临床症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呕吐、便血等症状。

2.医学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扫描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认诊断。

3.确认性治疗: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进行肠镜检查以帮助确认诊断。

肠套叠的治疗肠套叠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保守治疗对于一些早期、轻度的肠套叠病例,医生可能首先会选择保守治疗方法,包括:1.输液:通过静脉输液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2.药物治疗:如止痛药、抗生素等用于缓解症状或预防感染。

保守治疗一般适用于轻度肠套叠,并且需要定期检查病情的进展情况。

如果症状加重或保守治疗无效,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严重的肠套叠病例,包括:1.腹腔镜手术:通过腹腔镜进行手术治疗,可以减少创伤和恢复时间。

2.开腹手术: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开腹手术来处理肠套叠。

手术治疗通常可以取出套叠的肠道,并修复受损的组织,以恢复肠道功能。

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并进行恰当的康复护理。

预防肠套叠预防肠套叠的关键是保持肠道健康,避免慢性便秘、过量进食、快速进食等可能导致肠套叠的行为。

定期体检、饮食调理、运动等也有助于预防肠套叠的发生。

综上所述,肠套叠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肠道疾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整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恢复健康。

肠套叠治疗方案

肠套叠治疗方案

肠套叠治疗方案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症,也可发生于成人。

它是指肠道中的一段肠管向另一段肠管滑动,导致肠道蠕动受阻,血液供应受限并可能引起肠坏死。

肠套叠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肠套叠的治疗方案,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措施。

一、非手术治疗1. 液体复苏:对于早期肠套叠,液体复苏是治疗的首要步骤。

通过静脉输液补充体液,纠正失水和电解质紊乱。

2. 小儿肠道减压:对于儿童患者,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肠道减压。

通过肛管插入导管,将套叠部分的气体或液体排出,减轻肠道压力。

3. X线引导下的气囊反套法:这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在X线引导下将气囊通过肛门插入,然后通过充气和收紧来推动套叠部分回复到正常位置。

4. 其他辅助治疗:疼痛管理、抗生素治疗、抗炎药等可以作为辅助治疗,帮助缓解症状并预防感染。

二、手术治疗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患者合并特殊情况时,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

1. 切除坏死组织:在手术中,医生会切除坏死的肠管组织,并将正常的肠管重建连接。

这种方法适用于肠坏死的患者。

2. 套叠的解开:如果套叠部分没有坏死,医生可以通过手术将套叠的肠管部分解开并恢复其正常的位置。

3. 其他手术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选择其他手术方法,如胃肠吻合术或造口术等。

三、术后护理和预防1. 术后护理:患者在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包括监测体温、呼吸、尿液和粪便等情况。

必要时还需要维持静脉输液、疼痛控制和抗生素治疗。

2. 饮食调理:术后患者需要从液体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3. 定期随访: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进行身体检查和相关检查,以确保康复进展顺利。

对于肠套叠的治疗方案,早期确诊和积极干预是关键。

患者和家属应该密切关注肠套叠的相关症状,如剧烈腹痛、呕吐、便血等,如果怀疑患有肠套叠,应尽早就医。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并促进康复。

肠套叠,肠套叠的症状,肠套叠治疗【专业知识】

肠套叠,肠套叠的症状,肠套叠治疗【专业知识】

肠套叠,肠套叠的症状,肠套叠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

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

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疾病病因一、病因成年人肠套叠一般均有明显原因。

多数在肠壁长有息肉、乳头状腺瘤或粘膜下脂肪瘤等。

当蠕动波将肠壁肿块推向远端时,牵拉该段肠管一起套入远侧肠腔内而形成肠套叠。

美克耳憩室亦可内翻入肠腔而引起肠套叠。

成人肠套叠一般多发生在空肠或回肠。

常见的为6~12月幼儿的小儿肠套叠。

一般无明显原因,因而称为自发生肠套叠。

6~12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

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粘膜下Peyer 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

幼儿肠套叠大多发生在末段50cm回肠,该处Peyer斑也最多。

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壁为鞘部,套入部又由最内壁和反折壁组成。

套入部的最前端为顶部,鞘部的开口处为颈部。

套入部系膜血管为鞘部挤压而使套入肠管充血、水肿以至坏死。

肠套叠发生后,只要肠系膜够长且肠管可活动,套入部的顶部可继续向前推进到左侧结肠。

按套入肠的顶部和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

按照Perin和Lindsay的统计,最多见的为回盲型,占39%,其次为回结型,31.5%,回回型、6.7%和结结型,4.7%,其余为少见类型。

二、发病原因按肠套叠发生部位、有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将其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

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肿瘤、创伤及手术后和肠道的炎症性病变等。

1.原发性发生套叠的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出明显的器质性因素,占小儿肠套叠数的75%~90%,成人仅10%~15%为原发性。

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下,5~9个月乳儿的发病率最高,2岁以上逐渐减少,多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特别多见于春秋季节。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肠套叠是指肠管内相对移位发生,导致一段肠道朝向另一段肠道移动并嵌入其中。

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小肠和十二指肠之间,常见于婴幼儿和幼儿,是一种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1. 腹痛腹痛是肠套叠的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常表现为阵发性绞痛样疼痛,可能伴随着呕吐和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腹痛往往在发作时剧烈,休息或采取特定体位能够缓解疼痛。

2. 呕吐呕吐是肠套叠的常见伴随症状之一,患者往往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出现呕吐。

呕吐的频率和程度可因人而异,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大量呕吐甚至干呕。

3. 血便肠套叠引起的肠道梗阻可能导致血液在消化道内停留时间较长,造成消化道黏膜受损,引起血便。

血便的颜色可能为暗红色或鲜红色,伴随有时有粪便中带血。

4. 腹部肿块在肠套叠病变较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在腹部触摸到明显的肿块,这是由肠道相互移位形成的。

腹部肿块伴随其他症状时应引起警惕。

5. 腹泻或便秘肠套叠引起的肠道梗阻或病变可导致肠蠕动异常,引起腹泻或便秘。

患者可能会交替出现腹泻和便秘,伴随腹部不适感。

6. 发热在肠套叠引起的不完全肠梗阻情况下,局部肠道组织可能受到细菌感染,导致发热。

发热往往伴随着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

7. 恶心患者在肠套叠发作期间往往伴有恶心的感觉,可能是腹部疼痛、呕吐等症状导致的,也可能与肠道内的炎症或损害有关。

综上所述,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包括腹痛、呕吐、血便、腹部肿块、腹泻或便秘、发热以及恶心等症状。

患者在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尽早就医,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以避免病情恶化。

肠套叠治疗方法

肠套叠治疗方法

肠套叠治疗方法肠套叠,又称肠套叠症,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多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身上。

肠套叠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肠道内的肠管相互套叠,导致肠道血液循环受阻,引起肠道组织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

因此,对于肠套叠的治疗,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治疗肠套叠的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早期发现、病情不严重的患者,而手术治疗则适用于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治疗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非手术治疗。

1. 气灌注法。

气灌注法是一种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早期发现、患者病情不严重的情况。

通过肛门插入导管,向肠道内注入气体,使肠道内的套叠部位得以扩张,从而使肠套叠得以解除。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对患者的恢复也较快。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止痛药、抗炎药等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和减轻炎症反应。

这种方法适用于早期发现、病情不严重的患者,可以在非手术治疗的同时,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手术治疗。

1. 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适用于肠套叠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

通过腹腔镜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肠道内的情况,并进行精细的操作,将套叠的肠道进行解除。

这种手术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对患者的伤害较小。

2. 开腹手术。

开腹手术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法,适用于肠套叠病情非常严重的患者。

通过切开患者的腹部,医生可以直接对肠道进行操作,将套叠的肠道进行解除。

这种手术方法对医生的要求较高,但可以有效地解除肠套叠,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

综上所述,肠套叠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对于早期发现、病情不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气灌注法和药物治疗;而对于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则需要考虑进行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肠套叠治疗方法

肠套叠治疗方法

肠套叠治疗方法肠套叠,又称肠套叠症,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特别是在婴幼儿中更为常见。

肠套叠是指肠道的一段在另一段肠道内滑脱,造成肠腔梗阻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

临床上,肠套叠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非手术治疗方法:1. 气钡双重造影,这是一种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在患者肛门插入气体和造影剂,使肠道充气并进行X光检查,从而观察肠套叠的位置和程度。

对于早期发现的肠套叠,可以通过气钡双重造影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2. 腹部按摩,对于婴幼儿肠套叠症患者,腹部按摩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通过轻柔的按摩可以帮助肠道排气和排便,缓解肠套叠引起的症状。

3. 药物治疗,在肠套叠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止痛药、抗生素和消炎药等,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和预防感染。

手术治疗方法:1. 腹腔镜手术,对于复杂的肠套叠症患者,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腹腔镜可以在不开放腹腔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恢复时间。

2. 传统开放手术,对于严重的肠套叠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传统的开放手术。

在手术中,医生会重新定位肠道,修复肠道损伤,并清除坏死组织,以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

3. 放射介入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肠套叠症患者,放射介入治疗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通过介入治疗可以在不进行手术的情况下,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治疗,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总结:肠套叠症的治疗方法多样,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当的饮食和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同时,定期复查和随访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了解肠套叠症的治疗方法,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恢复健康。

肠套叠的诊断与处理方法

肠套叠的诊断与处理方法

肠套叠的诊断与处理方法肠套叠(intestinal intussusception)是指肠管的一段向内套入另一段肠管,形成一个肠壁嵌入肠腔内的病变。

肠套叠常见于婴幼儿和幼儿,但也可发生于成人。

本文将介绍肠套叠的诊断与处理方法。

一、诊断方法1.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患者的症状、起病情况以及有无腹痛、呕吐等症状。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会检查腹部是否有明显压痛、包块或充气肠管听诊音。

2.影像学检查:超声波检查是最常用的初级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超声波可以诊断肠套叠,并确定套叠部位、肠管壁的厚度和充血情况。

对于疑难复杂的病例,CT扫描是一种高度敏感和特异的辅助检查方法。

CT扫描可以显示肠套叠的详细情况,包括套叠的大小、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

3.其他检查:小儿肠套叠中,造影检查是肠腔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给患儿灌服透视剂,可以实时观察套叠部位和腹部肠段的状态。

二、处理方法1.非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诊断、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

这包括经肛门给气或药物治疗。

经肛门给气是通过将一根直径较小的软管插入肛门向肠套叠处送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肠套叠脱套。

这种方法适用于肠套叠程度较轻的患者。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镇痛药、抗炎药和抗生素来减轻症状,并促进肠套叠的脱套。

然而,非手术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存在争议,且有可能出现复发。

2.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有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方式。

开腹手术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法,通过切开患者的腹腔,找到肠套叠的位置,并进行脱套或切除。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在腹壁上插入腹腔镜,观察肠套叠的情况,并进行脱套或切除。

相比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时间更短。

无论是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手术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切除坏死肠段,并在必要时进行吻合。

三、后续护理与康复肠套叠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后续护理与康复。

肠套叠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肠套叠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肠套叠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肠套叠是指肠道的一段被另一段肠道嵌套进去的情况,常见于婴幼儿和幼童。

肠套叠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肠道肌肉活动异常:肠道肌肉的异常收缩或放松可能导致肠套叠发生。

2. 肠道异物:肠道中存在的异物(如食物残渣或其他异物)可以引发肠套叠。

3. 肠道肿瘤或息肉:肠道内肿瘤或息肉的存在可以增加肠套叠的发生几率。

解决肠套叠问题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通过X线和超声波检查确定诊断:医生会借助影像学检查
来确定肠套叠的位置和严重程度。

2. 气囊复位法:将气囊插入肠道,通过给气囊充气的方式把套叠段分离开来,解决肠套叠问题。

3. 手术治疗:对于复杂或无法通过气囊复位法解决的肠套叠,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可以将套叠部分切除或重新定位。

4. 病因治疗:对于引起肠套叠的潜在原因,如肠道肌肉活动异常或肠道肿瘤,需要针对性的病因治疗来预防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婴幼儿和幼童,肠套叠属于紧急情况,应尽早就医并接受治疗,以避免引发严重并发症。

肠套叠的症状

肠套叠的症状

肠套叠的症状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发生在婴儿和幼儿,表现为肠道中的一段肠管突然滑入另一段,形成肠道的堆积。

肠套叠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腹痛、呕吐、腹泻、便血等。

1.腹痛:腹痛是肠套叠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腹痛通常出现在肠套叠的部位,可以是脐周或者腹股沟区域。

疼痛呈阵发性,每隔一段时间即发作一次,疼痛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人疼痛严重,有的人则疼痛轻微。

在腹痛发作时,患者多会表现出疼痛难忍的表情,甚至在呻吟或哭闹。

2.呕吐:呕吐是肠套叠的另一个常见症状。

呕吐通常伴随腹痛发作,患者常在疼痛发作后不久出现呕吐的症状。

呕吐可能是由于肠套叠导致肠道蠕动障碍,造成胃内容物的返流和噬菌现象。

呕吐的频率和量会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而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只会偶尔呕吐一两次,而有些人则会频繁呕吐。

3.腹泻:腹泻是肠套叠症状之一。

腹泻的发生通常与肠套叠导致肠道积液和肠黏液增多有关。

腹泻的特点是大便次数增多,且呈现黏液样或水样便。

有时候腹泻可能伴有脓血便,这是因为肠套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导致的。

腹泻频繁,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给予补液治疗。

4.便血:便血是肠套叠的严重症状之一。

便血的发生是由于肠套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导致肠道出血。

便血的特点是大便中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的血液,有时伴有黏液。

便血的发生频率和量可因患者情况而异,有些人可能只有轻微的便血,而有些人则可能有大量出血。

严重的便血可能引起贫血,需要进行相关的治疗。

5.其他症状:除了上述主要症状外,肠套叠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食欲不振、腹部肿块、腹部压痛等。

食欲不振主要是因为患者腹痛和呕吐等症状导致食欲减退。

腹部肿块是由于肠套叠引起的肠道突起,可通过触诊或B超检查进行诊断。

腹部压痛也是由于肠道堆积引起的,常见于肠套叠发作时。

肠套叠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上述只是常见的几种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肠套叠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肠套叠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针对肠套叠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如肠坏死、腹膜炎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未来研究方向探讨
发病机制研究
个体化治疗方案研究
新技术应用研究
跨学科合作研究
尽管肠套叠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已得到深入研究,但其发病机 制尚未完全明确。未来可进一 步探讨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和机 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 路。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肠套叠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2岁以下的儿 童。
性别差异
男性患儿略多于女性。
季节性
春季和夏季是肠套叠的高发季节。
临床表现及分型
01
02
03
04
腹痛
患儿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屈腿 弯腰,面色苍白,可伴有呕吐

腹部包块
在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质 地中等,表面光滑,稍可移动

血便
发病初期可有1-2次正常大便 ,随后排出含血和黏液的粪便
据。
04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措施
空气灌肠
通过肛门注入气体,利用气体的压力 将套入的肠管推出,恢复肠道的正常 位置。此方法适用于病程较短、套叠 不严重的患者。
钡剂灌肠
在X线监视下,通过肛门注入钡剂, 利用钡剂的重力作用将套入的肠管复 位。此方法适用于空气灌肠复位失败 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手术治疗原则及术式选择

分型
根据肠套叠的部位和程度可分 为回盲型、回结型、小肠型和
结肠型等。
02
肠套叠症状
腹痛
突发性剧烈腹痛
肠套叠患者通常会突然出现剧烈的腹 痛,疼痛程度可能非常严重,难以忍 受。
间歇性发作

肠套叠的名词解释

肠套叠的名词解释

肠套叠的名词解释肠套叠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也称为肠套叠症或肠梗阻。

其发生原因是由于肠道内部的一段肠管突然向前套入另一段肠管内部,导致肠道闭塞。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小儿,但在成人中也有报道。

肠套叠的症状包括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

腹痛常常呈间歇性发作,疼痛程度从轻微到剧烈不等。

呕吐是因为肠道被堵塞,无法顺利排空内容物。

便血是由于肠道的黏膜受到挤压或损伤,导致出血。

腹部肿块是由于套叠部位肠管的肿胀造成的。

肠套叠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肠套叠和获得性肠套叠。

先天性肠套叠发生在出生时,这可能是由于胎儿发育不良或其他异常引起的。

获得性肠套叠则是在生活中出现的,可能与肠道肿瘤、肠道结构异常或肠道感染有关。

对于诊断肠套叠,医生通常会使用多种方法。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超声检查,它可以观察到肠道套叠的情况。

此外,X射线和CT扫描也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套叠的位置和程度。

一旦诊断出肠套叠,治疗应该尽早进行以避免并发症。

治疗的方法包括非手术和手术。

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注射液体或气体来解除肠道闭塞。

在某些情况下,手术可能是必需的,尤其是对于严重套叠或复发套叠的情况。

不处理肠套叠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肠坏死和穿孔。

因此,在治疗上的及时干预非常重要。

预防肠套叠的方法包括饮食调整和避免滥用某些药物。

饮食上,应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和水的摄入,以保持正常的肠道功能。

此外,应避免滥用含有麻黄素、抗酸剂和非处方的止痛药等可能导致肠道异常收缩的药物。

总之,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其症状包括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

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先天性因素和获得性因素。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恢复患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同时,通过饮食调整和避免滥用某些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肠套叠的发生。

肠套叠中医治疗方案

肠套叠中医治疗方案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中医学将肠套叠归属于“腹痛”、“肠结”等范畴,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肠套叠以调和脾胃、理气活血、消食导滞为原则,以下为具体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案1. 食滞型症状:腹痛剧烈,阵发性发作,拒按,呕吐,腹胀,大便不通,或便质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方药:(1)常用方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苍术、厚朴、枳实、炒莱菔子。

(2)中成药: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2. 气滞型症状:腹痛阵作,腹胀,嗳气,呕吐,大便不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活血,行滞止痛。

方药:(1)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合四逆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甘草、白术、茯苓。

(2)中成药:木香顺气丸、逍遥丸。

3. 脾虚型症状: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面色萎黄,纳呆,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温中止痛。

(1)常用方剂:健脾丸合四君子汤加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莲子肉、扁豆、薏苡仁、砂仁、肉豆蔻。

(2)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健脾丸。

4. 瘀血型症状:腹痛剧烈,痛有定处,拒按,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1)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皮、延胡索、没药、五灵脂。

(2)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血府逐瘀胶囊。

三、中医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1)体针: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等,采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耳针:取穴小肠、大肠、交感、神门、皮质下等,采用埋针法,每隔3日更换1次。

2. 推拿治疗(1)按摩腹部: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以掌根或拇指指腹按摩患者腹部,顺时针方向,每次5-10分钟。

婴幼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婴幼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婴幼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有什么婴幼儿肠套叠,又称为肠扭转,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

它是指小肠或大肠的一段因某些原因而突然扭曲并使肠道内无法顺利通畅的疾病。

婴幼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具体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婴幼儿的病情和疾病严重程度来确定。

1. 非手术治疗1.1 腹部按摩在婴幼儿肠套叠的早期,可以尝试用温和的腹部按摩来帮助肠道恢复正常。

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摩婴儿的腹部,以促进肠道蠕动和排气。

按摩时需要轻柔地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直到婴儿出现放屁或排便。

1.2 药物治疗对于初期轻度的婴幼儿肠套叠,可以尝试用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解痉药和水解酶。

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解痉药可以缓解肠道痉挛,水解酶有助于消化食物,减轻肠道负担。

但是,药物治疗只适合肠套叠不严重的患儿,一旦出现严重症状,还是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2. 手术治疗2.1 穿刺引流术对于一部分临床症状严重而又不能耐受手术干预的患儿,穿刺引流术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这种治疗方法通过穿刺,并向肠腔内引流,以缓解肠道内的扩张压力。

但是,穿刺引流术只能作为暂时的措施,不能实现彻底治愈,很快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2.2 穿孔修复术对于婴幼儿肠套叠的严重病例,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有效选择。

穿孔修复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其主要步骤包括切除套叠肠段、修复肠道穿孔,并排除其他肠道任何异常情况。

手术后,医生通常会留置胃肠减压管,以缓解胃肠蠕动和排气。

2.3 再灌注术如果套叠的肠道严重壞死,可能需要行再灌注术。

此时,医生会将缺血坏死的肠段切除,并进行肠道再连接。

3. 术后护理和康复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婴幼儿,术后的护理和康复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术后护理和康复的注意事项:•监测婴儿的体温、呼吸和心率,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婴儿的饮食适当并易于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确保婴儿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并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监测伤口愈合情况和肠道功能;•家长在术后应密切关注婴儿的变化,如精神状态、食欲等,并及时报告相关情况给医生。

小儿肠套叠的推拿治疗手法

小儿肠套叠的推拿治疗手法

小儿肠套叠的推拿治疗手法【定义】肠套叠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造成的肠腔梗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

多发于2岁以下的儿童,男比女多2-3倍,是婴儿急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

【临床表现】(1)早期可出现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小儿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双臂摇动或用手抓按腹部。

(2)反复发作,腹痛后不久就发生呕吐,果酱样血便,血便多在4-12小寸出现。

(3)右上腹肋缘下或脐上多可触及肿物。

(4)常伴精神萎、嗜睡,食欲缺乏等。

晚期肿块可横贯下腹部,并可伴有高热脱水、腹胀发硬、腹膜刺激征和体克等严重征象5)X线检查显示:诊断性空气灌肠,结肠内可见气柱前端呈杯口状,螺……【治疗手法】(1)运内八卦:患儿仰卧位,术者站在患儿的侧方,一手扶住患儿的四指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以示指、中指二指夹住患儿拇指,并以拇指端自患儿掌根处顺时针方向做环形推动,称为“运内八卦”,反复操作100次。

操作时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

(2)揉板门:患儿仰卧位,术者站在患儿的侧方,一手扶住患儿的前臂,另一手以拇指罗纹面按揉患儿手掌大鱼际处为“揉板门”,反复操作约300。

(3)分推腹阴阳:患儿仰卧位,术者站于患儿一侧,行分推腹阴阳5分钟。

施术时双手拇指桡侧缘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称“分推腹阴阳”。

注意着力部位应紧贴皮肤,压力适中,做到轻而不浮,重图1-142运内八。

(4)拿肚角:患儿仰卧位,术者站在患儿的侧方,以拇指、示指,中指三指在肚角穴(脐下2寸,旁开2寸)处拿5-8次(图-149)(5)摩腹:患儿仰卧位,术者站在患儿的侧方将手掌轻放于患儿腹部,沉肩垂肘,以前臂带动腕,按照左上腹、右上腹、右下腹、左下腹的顺序做环形面有节律的抚摩约5分钟。

用力宜轻不宜重,速度宜缓不宜急。

在摩腹之前可以在患儿腹部涂适量滑石粉,以免摩腹过程中损伤患儿皮。

(6)揉足三里:患儿仰卧位,术者站在患儿的侧方,以一手拇指于患儿足三里(小腿前外侧,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施以点揉法3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套叠
一、手术适应证、禁忌证
1、手术适应证:有灌肠禁忌症者;灌肠复位失败者;肠套叠复发达3次以上,疑有器质性病变者,疑为小肠套叠者。

2、首选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复位法)
2.1.适应症:病程不超过48小时,便血不超过24小时;全身状况好,无明显脱水、酸中毒及休克表现,无高热及呼吸困难者;腹不胀,无压痛及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象。

2.2.禁忌症:病程超过48小时,便血超过24小时;全身情况不良,有高热、脱水、精神萎靡及休克等中毒症状者;腹胀明显,腹部有明显压痛、肌紧张,疑有腹膜炎或疑有肠坏死者;反复套叠,高度怀疑或已确诊为继发性肠套叠;小肠套叠;空气灌肠时,逐步加压至1
3.3 KPa,套叠影不移动,形态不改变者,应放弃加压注气。

二、诊断、鉴别诊断需要完善的检查检验
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腹部CT、血常规、生化全项。

三、术前评估需完善的检查检验
血尿便常规、生化全项、凝血五项、术前四项、血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入院前查血常规,肺部平扫CT,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

术前评估:营养评估、心理评估、伴发病评估、依从性评估、并发症
评估、医者能力评估。

四、治疗方案
肠套叠治疗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复位法成功率90%以上
1.1.诊断性空气灌肠压力为6.6-8KPa,复位治疗压力为12-13.3 KPa。

灌肠复位征象:X线透视下见肿块逐渐变小消失,气体突然进入回肠,继之中腹部小肠迅速充气;拔出气囊肛管,大量气体和
暗红色粘液血便排出;患儿安然入睡,不再哭闹,腹胀减轻,
肿块消失;口服1g活性碳,约6h后由肛门排出黑色炭末。

1.2.空气灌肠治疗主要的并发症是肠穿孔。

复位过程中,肿物消失,荧光屏上突然出现闪光改变,随即见膈下游离气体,表明
出现肠穿孔,即刻停止注气,用注射器针头刺入剑突和脐之间
部位,让大量进入腹腔内的气体迅速排出。

准备急诊手术。

2、手术治疗:就诊较晚的患儿,尤其是全身情况差或空气灌肠
失败者应行手术治疗。

2.1.开腹或腹腔镜辅助肠套叠复位术切忌强行牵拉套叠近端肠

2.2.肠切除肠吻合术术中见鞘部已有白色斑块样动脉性坏死或
套入部静脉性坏死
2.3.肠外置或肠造口术患儿病情危重,或肠套叠复位后局部血液供应情况判断有困难时
五、术后需重点观察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予吸氧、多功能监护。

需关注鼻胃管、腹腔引流管、尿管引流是否通畅,引流液颜色及数量。

注意观察患儿腹部体征变化。

六、术后病情观察需要完善及关注检查检验项目(包括时间、频次)。

术后三天每天、第五天、第七天查血常规,生化全项。

术后根据病情或出现异常腹部体征等情况,行腹部X线片/彩超等检查。

七、术后可能出现主要并发症:
1、肠套叠复发
临床表现
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暗红色血便。

需关注的检查检验指标
血常规、生化全项,超声检查、腹部X线平片、腹部CT
处理原则
先试行空气灌肠复位,复位失败或多次复发者,应考虑再次手术。

再次手术可行回肠升结肠固定术。

2、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临床表现及体征
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胃管引流液增多,为黄绿色或粪水样。

需关注的检查检验指标
血常规、生化全项、影像学检查(B超、腹部立位X线片、腹部
CT)
处理原则
术后早期炎性粘连性梗阻多可保守治疗。

晚期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行手术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