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传播系统
第二章 教学媒体
第二章现代媒体技术第一节教学媒体概述一、传播、媒体和教学媒体1.传播传播的原意是通讯、传达、交换(意见)、交流等。
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又称为传播。
2.传播的分类按传播方式可分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三类。
大众传播:以全社会为传播对象的传播。
如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
人际传播: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组织传播:指社会组织团体之间和他们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3.传播包括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包括的五个基本要素是:传播者、信息、媒体、接受者和效果。
(1)传播者:是处于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一端,主要任务是提供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编码以及处理反馈信息。
提供信息:在教学传播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和收集适当的信息内容,并以一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组织和编排教学内容和材料。
信息编码:即把要传递的信息内容(知识、技能等)转换为适宜于传递的信号(如声音信号、文字信号、图像信号等),以便传递出去。
信息再反馈:即当接受者把接受信息后的反应反馈(回送)给传播者之后,传播者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译码(认识、分析),然后对信息传播效果给予再反馈(给出判断并回送给学生)。
(2)信息:是指传播的内容和事实(包括消息、资料、知识、数据等)。
但内容和事实是不能被直接传递的。
实际传递的是信息的符号。
信息的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
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符号和文字符号。
语言符号是一种具有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包括动作性符号,如表情、手势、姿势、情感等;音响符号,如音响、音乐等;图形符号,如图像(静止图像、活动图像)、图画(动画、静画、漫画);目视符号,如地图、图解等。
(3)媒体:指在传播过程中,传递、承载和控制信息的材料和工具的总称。
媒体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4)接受者:是处于传播过程中接受信息的一端,主要任务是译码,反馈信息、编码与发送。
译码:把接受到的信号转变为信息内容的过程。
反馈信息、编码与发送:把接收信息后所产生的反应、思想、行为的变化通过编码回送给传播者。
教育传播学讲义
《教育传播学》讲授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一、什么是传播(一)三个实例1.幼儿隔离2.海员打捞3.切断一个人与外界联系,看能维持多久?(二)传播对人类的意义1.传播是个体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条件,缺少这个条件个体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个体。
2.传播是维持个体正常思维和行为不可缺少的条件。
3.传播是维持社会正常思维的重要条件。
(三)传播定义模式人类借助各种载体或媒体进行交流、交往以达到各种目的意图一种活动或过程(人际间传播)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二、传播的类型(一)人对人传播(人际传播)P31.个人之间传播2.组织传播组织传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通过一定的媒体3.大众传播通过一定媒体,对一群不可预知的受众,进行信息传递交流活动。
目的:从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和认同传播着的意向4.教育传播(二)人的内在传播;分类:外刺激传播(心理学)反射性传播(生理)思维性传播:思维性传播则是没有任何干扰,是最纯粹的传播。
I<——>ME(三)传播的功能1.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其功能:美国社会学家萨皮尔认为: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织的网,传播就象血液流经心血管一样,流过社会系统,为整个社会机体服务。
传播具有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
2.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其功能:美国政治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认为传播有三个功能:(1)传播具有授予团体和个人以社会地位的功能。
(2)传播具有促进执行社会准则的功能(社会舆论)。
(3)传播具有消极的误导功能。
(从某种角度,具有精神麻醉作用)3.从传播学角度传播学家拉斯威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传播的主要功能有: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一、教育传播的概念(一)概念师生之间利用有效媒体特定内容促进学生发展(二)教育传播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3.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二、教育传播的演进(一)口语传播阶段主要特征:信息较少且零散无序。
教育传播学题库
第一章一、填空题1、传播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自然传播、动物传播、机器传播和人的传播。
人的传播又分为人对人的传播和_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2、一般来说,传播的主要功能有_沟通、协调、教育、娱乐_。
3、教育传播的四要素有教育者、_教育信息_、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4、教育传播起源于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教育传播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他们是口语阶段、文字阶段、电子阶段、网络阶段二、名词解释和简答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教育传播的特点有哪些?①明确的目的性②内容的严格规定性③受者的特定性④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3、简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
①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渗透的产物;②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③教育传播学是研究教师和学生通过传播行为来建立关系的学问。
三、论述题1、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主要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育传播价值观。
(2)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4大要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①教育者从把关人变成引导者:②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③教育媒体由单向媒体变成双向多向媒体④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3)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传播方式。
在学校教学传播中,数字化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主流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多媒体软件和网上资源进行的学习活动。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
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环境,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学生现有 认知结构 学科内容 结构
学生显示 适当的/预期的 认知结构
输入变量
输出变量
(三)客观主义学习理论
主张:世界是实在的、有结构的,而这种 结构是可以被认识的,因此存在着关于客观世 界的可靠知识。 知识是不依赖于人脑而独立存 在的具体实体,只有在知识完全“迁移”到人 的“大脑内部”后,并进入人的内心活动世界 时,人们才能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其强调 “知识灌输”
确认
正答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不考虑人们的 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把人的所有思维都 看作是由“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
10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主张: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 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加工过程。与 行为主义者不同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 信息纳入 认知结构 记忆结构 转化 调整或完善记 忆结构操作 过程变量 认知教学理论模型
共识律 使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技能与即将学习的 材料产生有意义的联结。 谐振律 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生接 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从而产生共鸣。 选择律 选择是指任何教学传播活动都需要对教 学的内容、方法和媒体等进行选择。 匹配律 教学传播活动环境中各种因素按照各自 的特性,有机和谐地对应起来。
传播: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即传播者运用一 定的媒体和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 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传播:传播用于教育目的并具有教育 相关特性的传播活动。它是一种以培养人和训 练人为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
2
信源
编码
信道 干扰
解码
信宿
反馈
香农—韦弗模式
3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教育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知识、信息和观念传递给受众,以促进其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在教育传播中,有几种基本模式被广泛应用,它们分别是一对一传播、一对多传播、多对多传播和媒体传播。
一对一传播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直接互动。
这种传播模式常见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这种模式能够满足学生个别差异的需求,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
一对多传播是指教育者向一组学习者传递信息和知识。
这种模式常见于课堂教学和讲座等场景。
教育者通过演讲、讲解和示范等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习者。
学习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与教育者进行互动。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使得大量学习者能够同时受益。
多对多传播是指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和分享信息。
这种模式常见于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等活动。
学习者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探索知识和分享经验。
这种模式能够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媒体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向广大受众传播教育信息和知识。
这种模式常见于电视、广播、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渠道。
教育者通过制作和发布各种教育资源和内容,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获取教育资源。
这种模式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育资源得以广泛传播和共享。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包括一对一传播、一对多传播、多对多传播和媒体传播。
这些模式在不同的教育场景中应用广泛,并相互补充和影响。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传播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的传递和发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课件: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P35)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首先,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其次,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作用的认识。再次,该模式也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两者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类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P41)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P43)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P44)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P56)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语言运用的适当现象: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格 式 塔 心 理 图 片
•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知理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 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
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图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学习步骤:
1. 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举兴趣的问题; 2. 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情境,在思维中产生某种程度的 不确定性,并产生探究的动机; 3. 围绕问题,向学生提供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材料或事实; 4. 协助学生对有关材料或事实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积 极思维,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假设; 5. 协助和引导学生审查假设,得出应有的结论; 6. 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实结论; 7. 使问题得以解决。
第一,动机原则。 第二,结构原则。 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儿 童对学习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那么教 即要选择适当的知识结构,和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 第三,程序原则。 师如何利用儿童的这种自然倾向,激发其参与探究 方式,才能促进学习。即教师应认识到教学内容与 即要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发展水 第四,强化原则。 活动,从而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 础
1
2 3
知识结构
教学内容 学习建议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一.知识结构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现代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理 论 基 础 现代教学理论 布鲁姆的掌握教学理论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第一章传播: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移动。
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传播的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教育传播功能:在沟通、协调、教育、娱乐的基础上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
教育传播四要素: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教育传播学(15~18)第二章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解码、噪音、反馈和效果。
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
将信息转换为符号称为信源编码,将符号转换为信号称为信道编码。
解码过程包括信道解码和接收解码。
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符号称为信道解码。
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含义的过程称为接收器解码。
教育沟通模式应遵循的原则:1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
2.现实模型应该来自现实。
现实的感应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它应该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来反映实际情况。
简明模型是现实的简化形式,应该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全面性。
4操作性构建的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
5.创新的新模式比原有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联系;一个好的榜样不仅要反映现实,还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图、评价)p32~391拉斯韦尔模式第一个模拟考试是w模式:谁、什么、什么渠道、什么样的效果(传播者-媒体-受众效应)在大众传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开创了传播模式的研究方法。
但是第一次模拟考试太简单了。
此外,1忽略了“反馈”因素2不重视“为什么”或移动研究。
3.关注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传播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2香农-韦弗模型这一传播模式能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
她系统考虑了“信号”与“信息”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
还分析了噪音等干扰因素的问题。
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
一、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二、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的关系
关系类型、关系程度、关系情景。 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次重要的是人-机关系。
第三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
1、开环结构 2、闭环结构 3、二步结构 4、交叉结构
第三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
1、教育者的传授 2、受教育者的学习 3、发展教育事业 4、促进社会进步
第四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一、教育传播控制系统 二、教育传播控制系统的特性
1、信息符号的模糊性和多义性 2、对信息接收与理解的选择性 3、人系统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
第一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
二、教育系统的特性与类型
教育系统是一个传递教育信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各 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教育功能的综合体。
教育系统的特性:教育性、整体性、开放性播 系统、教育传播管理系统。
教育系统按涉及范围划分:学校教育传播系统、社会教育 传播系统、家庭教育传播系统。
第二章 教育传播系统
第一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第一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组合要素结合而 成的,有特定的整体结构和适应环境的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性:集合性、关联性、目的性 系统可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也可分为实体系统和意 识系统。 教育系统是一种实体与意识混合的人造系统。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参考学时:32 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0 参考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教育传播学》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理论课程。
它综合运用教育学科和传播学科的有关理论,剖析教育传播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与加工过程,分析教育媒体的传播特性与功能,科学地揭示教师与学生的传播行为,以期达到优化的教育传播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结构,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体系;培养学生运用教育传播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评价教育过程,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
本课程的内容对指导教育媒体的编制与选用、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方法第一章绪论1. 教学内容传播的含义、类型、功能、教育传播的概念、演进、教育传播理论的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及学习、研究教育传播的意义。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功能、区分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阐释教育传播的起源和几个重要发展阶段;阐释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3.重点与难点重点:传播、教育传播的概念难点:传播的类型、功能、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第二章教育传播系统1. 教学内容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系统、教育传播系统、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教育传播控制系统的概念;了解教育传播系统的信息控制过程;理解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教育传播系统的整个功能。
3.重点与难点重点:系统、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的关系。
难点: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第三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1.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与模式、教育传播过程分析、教育传播过程的几种主要模式。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模式、传播过程、传播者、受播者、信息、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了解建立模式的方法,了解有代表性的几种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教学大纲
《教育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育传播学是教育与传播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性质是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式来讲明传播现象,分析教育进程,用教育理论的观点和方式来讲明传播现象,分析传播进程。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教育信息传播进程有清楚的熟悉,并能深刻明白得教育技术学的两方面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1.论述教育传播学的大体结构和大体概念及大体理论。
2.运用教育传播理论与方式,分析和评判教育、教学进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三、课时分派:课程讲课时刻72学时,期中考试4学时,期末温习考试4学时,共计80学时。
具体分派如下: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1.能说出有关传播的一系列概念并明白得其含义。
2.能陈述传播的类型、功能、进展、及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3.能区分公共传播与教育传播的异同。
(二)教学内容:1.传播2.教育传播3.教育传播学第二章:教育传播系统(一)教学目的:1.把握本章的重点概念。
2.论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和要素间的彼此联系。
3.说明不同要素的组合方式所组成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
4.分析教育传播系统的信息操纵进程。
(二)教学内容;1.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2.教育传播系统取得组成要素及其彼此关系3.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教育传播系统的操纵第三章:教育传播进程和模式(一)教学目的:1.把握部份名词、概念的含义。
2.陈述成立模式的方式及模式的功能。
3.论述传播进程的大体要素。
4.阐释、评判拉斯韦尔、香农——魏佛、宣伟伯、贝罗传播模式的内容。
5.阐释教育传播进程的六个时期。
6.陈述坂元昂、海曼、弗朗克的教育传播模式并作评判。
(二)教学内容:1.传播的进程和模式2.教育传播进程分析3.教育传播进程的几种要紧模式第四章:教育传播信息(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信息的部份重要概念。
2.分析信息的本质与特点。
3.论述教育信息的来源、类型与特性。
4.从信息产生与教育信息来源角度,说明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教育传播学2
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论中,模式方法是一种重要的 研究方法。用模式方法分析问题,可以排除事物次要的、 非本质的部分,抽出事物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进行研 究,使事物的重要因素、关系、状态、过程突出地显露 出来,使问题简化,便于较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用模式方法解决问题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
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有着以下六种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者-教育
媒体;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教育媒体; 教育信息-教育媒体。
目 录
(参见教材P9)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
2、结构
系统的“结构”:系统各要素的组合、联系方式。
发出反馈信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目 录
反馈也是体现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是现 代传播的重要特点。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
二、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传播过程
(一)系统及其特征 1、系统的定义
目 录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
----- ----- ----- -----
译码者 解释者 编码者
通过给教我师传们和播的学单教生位育双启方示的:传教播学行信为息来的实传传现播播的单同,所位样以是
目
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与
录
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通过反馈环节随时进
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传播学
4、宣伟伯模式(补充) 5、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6、贝罗模式
目 录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二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6)协作性。有效学习的协作性要求教学能够使 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并且在教学中通过学 习者的合作与协作,形成对知识更加丰富的 理解,以便学习广泛迁移。
信息技术对有效学习的促进作用
从信息加工 理论的角度
学习
信息输入阶段
阶段
强调知识信息必须通过某种方式 (媒体)、以某种表征形式(符 号、直观及其组织)引起学生的 注意,经感官进入到信息加工系 统中
3、对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用实验方法来解决教育问题。 他发展出程序教学理论。 他将教材分割成小框架、小步子,每个框架 都有其独立的行为目标。 学习者必须经过一定的学习程序,才能达成 目标。 强化连续出现可以导致行为重复发生。 “连续性”是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4、行为主义对教育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影响:
2)强调学习者主动积极的角色。注重培养学生 的自我管理技能,以激发学习时所必须的心 理状态和先前知识。
3)情景认知将目的、过程及方法视为一体, 因此,即使是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 概念,对整体知识结构的建构也有正面的 贡献。
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创建时间:20世纪50年代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有效的知识建构
教育技术在促进有效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
多媒体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
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教学信息超文本 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可以把包含不同媒 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把包含不同教学要求的各种教学 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促进有意 义学习的发生具有积极影响。
技术技术可以把课 堂和社区、校内和校外 联系在一起。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教学与课程论 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
学习理论
(一)学习理论概述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涉及对学 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主要研究人类 与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注重把心 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是课程和教 学理论的基础。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一、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三、基于网络的讨论式教育传播模式 四、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育传播模式 五、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 么渠道 对谁 产生什 么效果
Who 谁
says What 信息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接受者 媒体 效果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2-2-2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单向线性传播 香农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受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第一节 教育传播过程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整合谐调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二、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典型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教育环境
教 育 者
教 育 信 息 反馈
传播学重点 2
传播学重点第一章1传播的概念: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理解定义: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中进行;②是一个互动过程(传播者传递—受传者接收);③基本条件(传播者、受传者、信息、通道);④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相互影响,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⑤媒体丰富(语言、文字、音乐、图画、人的行为等);⑥广义传播(机器、动物、植物传播)。
2传播的类型:自然传播、动物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两类: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3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4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5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6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的变革(观念、要素、方式):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主要满足学习者需求。
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教育传播系统的四大要素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教育者由把关人变为引导者;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为数字信息;教育媒体由单向交流媒体变成双向、多向交流媒体;受教育者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由一对一或一对多变为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方式。
7教育传播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本体的研究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研究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的研究教育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研究教育传播环境的研究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教育传播的研究方法第二章1教育传播的过程(9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受教育者、噪声、反馈与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类型: 按任务分: 1、教学传播系统 2、思想品德传播系统 3、教育传播管理系统 按范围分: 1、学校教育传播系统 2、社会教育传播系统 3、家庭教育传播系统
第二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 关系
一、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关系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 (一)教育者的传授 (二)受教育者的学习 (三)发展教育事业 (四)促进社会进步
第四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一、教育传播控制系统 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信息系统,因此,
它是一个可调节的控制系统。
施控部分
控制信息 受控部分
反馈信息
参考输入 信息X
目标值 U
施控部分 教师
2、实体系统和意识系统
(三)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为更好地达到目标,而对系统 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 制机理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与类型:
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传递教育信息,实现 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各种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 综合体。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与类型: (一)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 1、教育性 2、整体性:2>1+1 3、开放性 4、动态性 5、多样性
六种关系:
教育者
环境
教育信息
受教育者
效果
教育媒体
每种关系有三种情况:
1、关系类型:和谐还是对抗?促进亦或干 扰?
2、关系的程度:亲密、一般或疏远?
3、情境的影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相互 关系。
第三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 (一)开环结构:课堂讲授 (二)闭环结构:双向互动 (三)二步结构:间接传递 (四)交叉结构:小组讨论
思考题:
请以一节课的教学为例,来分析教育传播 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输入控制信息
D干扰信息
被控部分 学生
输出信息
评价
Y
学生自反馈信息
输入偏差信息 U=X-Y
反馈信息
教育传播控制系统
第四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
二、教育传播控制系统的特性 (一)信息符号的模糊性与多义性
(二)对信息与理解的选择性
人生活在社会中,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立场、 观点和价值观,因而对信息的传送与接收,好 像是加了一道有选择的滤波器,在通道上影响 不同观点与价值观的信息通过,在接收端也会 将这些信息拒之门外,或才将它的意义作不同 的理解。这说明人对信息的接收与理解不是被 动的、消极的,而是主动的也是有选择的。
教育传播学
主讲教师:李景奇
第二章 教育传播系统
第一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 一、系统的概念 (一)系统的定义: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
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组合要素结合而 成的,是有特定的整体结构和适应环境 的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特征: 1、集合性 2、关联性 3、目的性
(二)系统的类型
1、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
(三)人系统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
自组织性是指系统或事物通过外界的偶然涨落作 用自发地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并以最初 的自组织为核心使有序不断增加,最终达到一 个有序的稳定状态。
自适应性是系统在外界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能自 行调整系统的结构,使系统在变化的环境下保 持允许的、甚至是最好的系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