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高考改革:新课改5大问题解答

合集下载

考方案我省2024年开始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

考方案我省2024年开始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

3 , . s, , ,我省2024年起先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经教化部和省政府批准,2024年我省起先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

4月16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新课改高考方案。

据省教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新课改高考方案一是适应中学新课改的须要,我省于2024年起先实行中学新课改试点,这是这次高考改革的最干脆缘由;二是适应高等教化大众化、中学教化普及化的须要,这是中学新课改和高考改革的深层次背景。

据悉,新课改高考方案是在调研和论证基础上,经过广泛征求看法和充分酝酿,历时三年而形成的。

一、新课改高考方案在现行方案的基础上作了五个方面的改革新课改高考方案的目标是: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选拔模式,逐步建立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养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考试评价体系。

新课改高考方案以现行的高考方案为基础,主要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改革:1、改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为学业水平测试(中学会考)、综合素养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

新课改高考方案提出,在对现行的中学会考制度作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强化会考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在高校招生中的作用:一是把会考作为统一选拔考试的基础,确保学生各科都完成教化支配规定的目标;二是采集学生会考成果进入综合素养评价表,供应应全部招生院校,作为录用的重要依据;三是由招生院校依据培育目标自主确定是否对相应学科的会考成果提出等第要求,在招生章程中予以明确;四是更好地发挥会考在自主招生、保送生选拔中的作用,把会考成果作为其前置条件,由招生院校自主确定等第要求。

为推动素养教化,中学新课改对学生实施综合素养评价。

新课改高考方案也把综合素养评价引入高考,作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重要依据。

把综合素养评价引入高考,是高考改革体现新课改理念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单一考试科目为分类设置考试科目。

结合新课改,谈谈你对新高考的看法

结合新课改,谈谈你对新高考的看法

结合新课改,谈谈你对新高考的看法
新高考改革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结合新课改,我对新高考的看法如下:
1. 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高考改革强调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新高考还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考试科目,使学生能够更加关注自己的优势领域,提高学习效果。

2.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新高考改革将原来的一次性考试改为分阶段考试,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和准备,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此外,新高考还将部分课程的考试形式由闭卷改为开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新高考改革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还关注学生的德育、体育、艺术等方面的表现。

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 提高教育公平:新高考改革取消了原有的“一考定终身”制度,实行“多次考试、多次录取”的模式,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等教育阶段。

同时,新高考还加强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关爱和支持,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5. 有利于选拔人才:新高考改革将选拔人才的标准从单一的考试成绩转向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助于选拔出真正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人才。

这对于提高国家整体人才素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高考和旧高考知识点有区别吗

新高考和旧高考知识点有区别吗

新高考和旧高考知识点有区别吗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高考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完善。

最新的改革成果之一是新高考制度的推出。

这一新制度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好奇新高考与旧高考在知识点上是否有区别。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新高考与旧高考相较之下,知识点确实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旧高考以“三位一体”为基础,即政治、历史和地理三门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作为辅助。

而新高考则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新高考在知识点上会更加广泛和综合。

除了传统的语、数、英、理、化、生等科目外,还增加了技术类、艺术类、体育类等选修科目。

这些新科目不仅扩大了高中生的知识面,也使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其次,虽然新高考的知识点相对于旧高考更加宽泛,但在核心知识点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毕竟,高考仍然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测试,其目的仍然是选拔优秀人才。

因此,核心知识点不会有太大变动。

例如,在语文科目中,词汇、句法、阅读理解等基本要素仍然是重点,只是题型和要求上可能有所不同。

同样,在数学科目中,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仍然是重中之重。

虽然在新高考中,可能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核心知识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此外,新高考与旧高考相比,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旧高考主要以文化课程为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并不是很高。

而新高考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也导致了新高考的知识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强调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

因此,新高考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他们具备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新高考与旧高考在知识点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

新高考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因此知识点更加广泛和综合。

但核心知识点并没有太大变动,仍然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考察。

因此,无论是新高考还是旧高考,掌握基础知识和强化核心能力都是学生成功的关键。

广东新高考改革政策及选科、生涯规划学生会议ppt课件

广东新高考改革政策及选科、生涯规划学生会议ppt课件
方案分为四个部分:“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加 强管理”和“保障措施”。其中,重点内容在第二部分。
概括来说,与现有高考相比,新高考有五大变化——
1、高考分两次:春季高考(1月,专科为主、本五科为辅) 夏季高考(6月,本科为主、专科为辅)将分
2、考试科目组合变化:夏季高考“3+1+2”
3、计分方式变化:“3+1+2”的“2”采取等级分
2)“3+1+2”中,“1+2” 为选择考科目, “1+2”共有12种组合提供给考生选择。
二、主要任务
组合 "1"
"2"
组合 "1"
"2"
12
1 物理 化学、生物
7
历史 地理、政治
种 组
2 物理 化学、地理
8
历史 地理、生物

3 物理 化学、政治
9
历史 地理、化学

4 物理 生物、地理 10 历史 政治、生物
4、招生录取方式变化:招生按“物理生”和“历史生”分数线 录取志愿按“院校专业组”
5、学业水平考试变化:考试分合格考和选择考两种
一、总体目标
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合理成才作为改 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学生成长、 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
2.到2021年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 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初步 构建起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 长“立交桥”,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 才、监督有力的高校考试招生管理体制 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4、一些关键解读 1)考试范围:合格性考试范围为必修内容,选择性考试范围为 必修和限定性选修内容。(注:2018年、2019年入学的高一级学生使用

一线教师对新高考政策的了解和看法

一线教师对新高考政策的了解和看法

一线教师对新高考政策的了解和看法一、政策背景与目的新高考政策是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出台的,旨在通过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新政策旨在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政策内容与变化新高考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考试科目:由传统的文理分科变为“3+3”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加三门自选科目。

2. 考试形式:由传统的笔试为主变为笔试与面试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包括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方面。

与旧政策相比,新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考试科目的设置更加灵活,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2. 考试形式更加多样,更加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综合素质评价的纳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政策实施与困难新高考政策的实施面临以下困难:1. 实施时间紧迫,政策制定和宣传时间不足,导致一些家长和学生存在疑虑和误解。

2. 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存在难度,评价标准和操作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

3. 学生对于新的考试形式和内容需要适应,对于一些缺乏自主选择权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挑战。

四、政策影响与评估新高考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 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提高教育质量。

3. 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五、政策建议与展望针对新高考政策的实施,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消除家长和学生的疑虑和误解。

2.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和操作方法,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 加强对学生适应新政策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考改革的推进,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也面临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新高考改革的背景入手,探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希望能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项目之一,旨在推动素质教育、综合素质评价、多样化录取模式等新理念的深入实施。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而不是单纯强调考试成绩。

新高考改革对考生的要求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弱化了对知识的记忆和应试能力的考查。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调整好心态,注重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

1. 调整心态,提高综合素质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考生要调整好心态,不再过分追求分数,而是注重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要从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入手,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重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全面发展自己的人格和能力。

2. 注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考生要注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要善于总结归纳,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考点,理清知识的逻辑和内在关系。

要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要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要注重实践和实验的锻炼,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究,培养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新高考改革弱化了对考试成绩的侧重,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考生要注重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要参加各类竞赛和考试,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创新项目。

要注重个性化发展,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做好个人自传和学科竞赛报告,展示自己的学术能力和个人成就。

广东赋分规则

广东赋分规则

广东赋分规则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各省市纷纷探索更加公平、科学的高考制度。

广东赋分规则作为其中一种尝试,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对广东赋分规则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参考。

二、广东赋分规则简介1.赋分制度背景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考改革的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广东省于2016年开始实施新高一(2019年高考)改革,引入赋分制度。

这一制度是对学生选课、学习、评价等方面的一次尝试。

2.广东赋分规则的特点广东赋分规则以学生选课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与传统高考评分制度相比,赋分规则有以下特点:(1)分数划分更细致,更具可操作性;(2)加分政策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关注综合素质;(3)分数转换更加公平,降低偶然性。

三、广东赋分规则的具体内容1.分数划分广东赋分规则将分数划分为四个层次:A、B、C、D,每个层次再细分为两个等级:+和-。

以此鼓励学生在各个层次上追求更高的水平。

2.加分政策广东赋分规则设有加分政策,对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体育、艺术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加分。

加分政策旨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关注综合素质。

3.分数转换分数转换是广东赋分规则的核心环节。

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将其分数按照一定比例转换为等级分,再进行排序。

这种转换方式降低了偶然性,使评价更加公平。

四、广东赋分规则的实施与影响1.高中教育改革广东赋分规则的实施推动了高中教育的改革。

学校积极调整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学生选课更加理性,学习积极性提高。

2.学生选课策略广东赋分规则使学生选课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课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3.高考录取方式改革赋分制度改变了高考录取方式,高校在选拔人才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有利于选拔出更适合专业的人才。

五、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1.挑战(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教育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2)应试教育现象:部分学生和家长过于关注分数,导致应试教育现象依然存在;(3)学生心理压力增大:赋分制度使学生面临更多竞争压力,心理压力增大。

新课程改革知识问答

新课程改革知识问答

新课程改革知识问答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3、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4、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5、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6、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7、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8、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9、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10.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11.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⑴、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①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

②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

③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⑵、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⑷、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⑸、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⑹、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12.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⑴、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⑵、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⑶、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⑷、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⑸、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⑹、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13. 学习方式的几种特点:⑴、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019年整理各新课改省份高考改革方案比较资料

2019年整理各新课改省份高考改革方案比较资料
综观已经出台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天津、浙江、辽宁、福建与安徽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我们不难看出,各地都在紧密结合当地教育实际,力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这些方案既有共同点,又各具地域特色。
● 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的共同点
共同点之一: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为复杂。其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统考科目(语文、数学每科160分,外语120分,总分440分。包括语文、数学各设附加题40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选修测试科目两科与必修测试科目5科。
浙江省2009年高考则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第一层次招生院校、专业为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高校等),统考科目在“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基础上,加试自选模块;第二层次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统考科目维持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第三层次为高职高专院校,统考科目只测试“语文+数学+外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考生自主选择报名和参加考试的相应类别,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
共同点之三: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多元评价的特点,海南、江苏、天津、浙江、辽宁、安徽与福建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无一例外地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了高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体系,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依据。如安徽省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评价,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实证材料进入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关于新高考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改革的思考随着全国高考试点改革的推进,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省份相继开始实行新高考政策,那么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新高考改革的思考最新,欢迎阅读!新高考改革的思考一、新高考改革给高中带来的优势和挑战。

1、优势:高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根据自己喜欢的高校和专业的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三门选考科目。

2、挑战:以浙江省为例,3门选考科目,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科目中任意选择组合。

这样的组合排列达到了35种,这么多的选择给学生选课和高中安排课程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导致某些高中只限定了几种选择,开设几种课程,学生只能在这几种选择中选课,否则无法开课。

35种选择形式,造成学生选课并非从兴趣和爱好的角度出发而选择,他们会从科目的难易程度出发。

浙江省2017年公布的高考选科科目发现,物理是满足高校专业选科要求覆盖率最高的科目,达到了91%的覆盖率。

但是学生在选择的时候,都避开了物理。

从杭州市2016年10月公布的选考数据发现,选考最多的是化学,然后依次是地理、历史、政治、物理、生物、技术,物理列倒数第三位。

从志愿填报的角度来说,一个学生要填报80个专业志愿,由于批次合并后增加了区分高校层次的难度,对于家长和考生来说,如果对高校没有深刻的研究和调查,志愿填报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出现“一本分数,填报三本专业”的现象,这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二、新高考改革给搞高校带来的优势和挑战。

1、优势:高校可以根据自己设定的选科要求选拔学生,更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另外,会促进高校深化专业结构改革,增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吸引力,整体提高学校实力。

2、挑战:首先是确定+1的录取科目很麻烦。

从2017年录取的情况来看,一般高校均确定“三门选考科目,一门符合即可”的专业对口方案。

结果却出现了选考专业与录取专业“错位”的情况。

如高校物理学专业要求是必须学习物理和化学,而学生只要三门选课中只要有化学就可以录取,那物理怎么学呢?这会给高校教学造成很大的麻烦和挑战。

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乐 、 术等 科 目的专 用教 室还存 在 一些 缺 口, 美 学校 运 动场
地及 配套教学 设施有 待进一 步完善 。 课程对 生物 学科教 新 学实验 提 出更 高的要求 , 修课程 的开设 也需要 足够 的仪 选 器 , 目前许 多县 域地 区 财政 和各学 校 的财 力来 看 , 难 就 都
经 验 出发 , 惯性 比较 大。现在 突然改 变 了 , 又没 有现 成 的 、
的理念 、 目的 、 认识不 清 , 意义 不能准 确把握 新课程 的基 本 二年 级就 结束 了初 中课 程 , 物理 、 化学 知识初 高 中梯 度大 , 学 生对 知识 的遗 忘率 相 当高 。学 习时 间 的脱 节和 知识 深
实 。另外 , 中新 课程模 块考试 、 生学业 水平 测试 、 合 高 学 综
素 质评价 与高考 的关系 和具体操作 还有 待于进一 步 明确 。 3 资源适宜 和有效 的问题 。新课 程实验 中存 在资 源 . 紧 缺 、 完善 、 不 不配套 等 问题 。 目前 , 通用 技术专 业教 室 , 音
课 前 教 学 改 沿
高【 新课程实 施【 的 几个问题 , l 】 l 】
■ 永吉县 教 育局 杜 晓波
我们 地 区高 中新 课 程实施 近 两年 , 在学 生 、 师 以及 教 课堂教 学等方 面都发 生 了明显 变化 。但伴 随这些 变化 , 同 样也带 来 了一 些新 的不 容忽视 的问题 , 待解 决 。现 将问 亟
决。
学生兀 法适应 , 需要 教师 花时 间去补充 , 能较好 地理 解 , 才 无 形 中增 加 了教师 的备课量 和学生 课堂 的学习量 。 四是新 教 材 的内容 比原教材增 加 了 ,对能力 的要求 也增 大 了 . 但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制度的改革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制度的改革

新课改高考的改革趋向
• 1.改革高考形式与内容,注重能力考试。
• 新课程确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高考应在 知识考试的基础上更注重能力考试,重点放在对知识的独立分析、综 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上。 • 2.体现地区特色和差异,逐步下放高考权利。 • 3.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考试选拔制度。 • 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考试选拔制度,变高考“独木桥”为“立交 桥”,应该成为高考改革的有益尝试。在考试层次上,可以考虑将一 般本科、重点本科和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分开进行, 每个层次的考试 采用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内容。或者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各 高校依据自己的培养需求,通过统一高考、自主招考、毕业会考、综 合素质评价等方式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方式的组合对学生进行考查并 择优录取。
高考改革与新课改的关系
1.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问题。 • 理论上高考是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却 在一定程度上“指挥着”新课程改革。 •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问题。 •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发 展,因此人们担心考生单凭个人爱好、兴趣去选课, 而忽视了高中本该掌握的基础课程。与此相反,还 有部分教师和家长担心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将隐性加 重考生的学业负担。虽然为扩大考生的自主权, 高 考新方案增加了许多选考模块和科目,评价标准也 从单一迈向了多元,但同时也扩大了考试范围,拉 长了考试战线。由于高考仍然是选拔性考试,为了 争取多次机会、提高竞争筹码、保证高考成绩,考 生容易陷入新的备考误区,形成新的应试学习现象, 继而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 主要内容
• 1.新的课程观 •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 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 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 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 2.新的学生观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相关的教育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特别是自2017年新高考改革实施以来,高中信息技术作为选考科目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在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一、问题分析1.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新高考教学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现本科专业特色”和“体现产业界需求”,但现实中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过于繁琐、耗时,难以突出强化本科专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也难以聚焦产业界的热点技术。

2.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在很多中小学校,大部分班级的高中信息技术老师都是非本专业,或者跨学科转岗而来,教学能力和教学思路发生了很大变化,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程序设计和常规实践训练需要加强。

3.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不感冒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传统教材和教学模式过多追求人机交互、代码编程等理论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参与感,缺乏针对性,难以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求。

二、对策建议1.重构教材体系,突出人才培养针对性强的新高考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以市场需求和上升的热点技术为基石,重构教材体系和内容规划,切实聚焦产业界的热点技术和领域,推动本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为了在这种变革中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增加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的投入和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针对教师不同问题,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实现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提升教学能力的双重目标。

3.增加课程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增加实践性实验环节,培养类似于校内软件设计比赛、编程尝试、网页制作等面向本科专业和产业界的实践能力实践课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参与感。

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的高考改革思考

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的高考改革思考
0 ・ @ 0 o
新课 程 改 革条件 下 的高考 改革思 考
毛竞飞 盛兰芳 梁 鑫
[ 摘
要]在新课程 改革条件 下,各省 高考方案呈现 多元性 演变,考试 内容从统 一转变为多元 .综
合 素质 评 价 改 革被 推 向 前 台。 要 深 化 新 课 改 条 件 下的 高考 改 革 。需 重 视 和 处理 好 考 试 体 制 改 革 与 录取
体 制改革的关 系、优 应 以基
本公平 为原则 ,确立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各 自改革主体 ;开发考试平 台,建立评价 “ 市” 超 ;取 消统一
录取 划 线 模 式 , 实行 一 档 多投 。
[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考改革
评价 机制 ,打破 了过去全 国高度统一 的高考评价 体系 .使
高 考 的多样 性 以 区域形 式 在全 国展 开 。 同时 。在 1 个 省 6


新 课程 改革 条件 下 高考改 革 凸显 的变化
( 直辖 市 、自治区 )开展的高考分省命题 ,不但打破 了高考

张试卷 一统天下 的格局 ,也 使新课改 高考设计更 加贴 近
23
0 ・ 0 0 o
综 合 素 质 的 改 革 要 求 。 这 样 , 高考 选 拔 对 象 也 同 步 变 为 面 对 有 着 不 同学 习背 景 和 学 习 经 历 的学 生
现 了 改革 的意 愿 和决 心 。
因应 高中课程安 排的变化 .新课 改高考 的各学 科考 试
内容 从 过 去 统 一 版 式 变 为 有 选 做 内 容 或 附 加 内容 ,甚 至 不 同 办 学 层 次 的 高 校 、不 同 招 生 专 业 的 考 试 科 目也 不 相 同 , 考 试 内 容 从 统 一 转 变 为 多 元 。 如 广 东 、海 南 、宁 夏 、江 苏 卷 的 多 题 选 一 的 设 计 , 浙 江 的 分 类 考 试 、 自选 模 块 考 试 、 多 次 考 试 的可 选 性 设 计 ,江 苏 的 学 业 水 平 测 试 科 目可 选 性 安 排 等 等 ,都 刻 意 安 排 了高 考 改 革 的 选 择 性架 构 。

明年粤高考实施新方案X科调整为“3+综合”

明年粤高考实施新方案X科调整为“3+综合”

■记者陈红艳实习⽣韩碧英钟丽婷江春容 昨⽇,⼴东⾼考画上句号,全省逾55万名普通类考⽣参加了X科考试。

这意味着,在全国有着范本意义、在⼴东⾼考改⾰⾥程上举⾜轻重的X科结束了长达11年的历史使命。

明年,⼴东⾼考将实⾏新⽅案,⾼考科⽬拟调整为“3+综合”,向来争议的“X科”被取消;同时,⾼中学业⽔平考试(下称会考)将以极其重要的⾝份登上舞台,成为⾼考招⽣录取的必要门槛。

能参加这最后⼀次X科考试,有考⽣认为⾃⼰很幸运。

华附的苏同学表⽰,⼴东⾼考⼀直⾯临X科分数难以平衡的问题,⽐如今年的X科考试,物理较为简单,化学相对较难,这样⼀来,分数⾼低便会有出⼊,取消X科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也有学⽣认为不取消X科考试较好,因为X科可以发挥个⼈特长。

记者在考场外随机采访了多名⽼师,他们均赞成取消X科。

来⾃东圃中学的陈⽼师认为,取消X科有利于学⽣的整体发展、提⾼考⽣的综合素质,还能减轻学⽣的负担——可少学三门课程。

同样来⾃东圃中学的杨⽼师表⽰,取消X科可以使考试更公平,避免因X科试题难度不⼀,导致出现“学习能⼒相对较强的考⽣上不了线,学习能⼒相对较弱的考⽣反⽽能上线”的情况。

⾼考新政 涉考科少三门会考可考两次 明年⾼考将出现三⼤变化 明年⾼考,⼴东将按照2008年11⽉通过的《⼴东省普通⾼校招⽣考试改⾰调整⽅案》(下简称《调整⽅案》)实施。

与现⾏⾼考相⽐,明年的⾼考将有三⼤变化,包括取消“X科”、⽤“3+⽂科/理科综合”⽅式代替;考⽣在统⼀⾼考中不考的课程将放到新增加的会考中完成考核;在会考中,⽂科类、艺术类考⽣的科⽬指定为物理、化学、⽣物三门学科,理科类、体育类考⽣的科⽬指定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

变化⼀取消X科同类别考⽣所考科⽬再⽆区别 根据《调整⽅案》,明年的普通⾼考科⽬设置为:“3+⽂科/理科综合”。

其中,“3”为语⽂、数学、外语三科,数学分为⽂科数学和理科数学;⽂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物三个科⽬。

数学新课程高考问答50题

数学新课程高考问答50题

数学新课程高考问答50题第一部分、数学新课程高考的宏观认识.涉及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课程标准、现行教材、考试大纲的关系,以及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等9个具体问题.问题1 如何认识数学新课程理念.我们仅从教育和数学两个维度谈些初步的看法.(1)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新世纪开始的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探究性学习,多元化评价;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强调情景、过程、探索、发现;倡导:●教学目标应是多元的;●课程内容应是整合的;●知识学习应是建构的;●学生个体应是发展的;●教师应是反思型的;●教学过程应是互动的;●学生学习应是主动的;●教学手段应是多媒体的;●教学评价应是综合的.(2)对于数学,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强调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强调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于挑战性的;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这些教学理念正在得到贯彻,数学教学的活动化取向、生活化取向、个性化取向正在热情地展开,同时,出现的问题与争议也不少.(人本主义、大众数学、建构主义)在高中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10条基本理念:●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有利于形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双基”;●返璞归真,注意适度的形式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这些理念对高考有宏观指导的作用.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课程改革改到哪里,高考改革就改到哪里.问题2 如何认识课程标准、现行教材、考试大纲的关系.教育部课程编制的程序是这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高中数学教科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由此可见,课标、考纲、教材有明显的上下位关系,分述于下.(1)国家课程标准(实验)(2003,4).①课程标准的内涵.《纲要》第7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标准的描述是分层次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可理解的.●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不是对内容的具体规定,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某一学习阶段的最低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②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纲领性).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③课程标准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材编写、教与学、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高考也一样!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④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各学科课程标准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4+1)等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⑤新课改对高考的指导意见.《纲要》第15条中指出: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如上所说,“课程改革改到哪里,高考改革就改到哪里”.(2)现行教材.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材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具体落实.《纲要》第7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第12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②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③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在教材内容选择、难度及印制质量等方面要符合当地的水平.对于地方和学校而言,只有符合当地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④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一方面,教材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检验完善教材和课程标准.(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对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的规定与说明.考试大纲的制定有利于克服考试工作中的盲目性,实现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也有利于考生复习备考,克服盲目性,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可以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去认识.①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②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文科必考内容:共20个模块,约260课时、180个知识点.●理科必考内容:共21个模块,约290课时、210个知识点.③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试卷包括Ⅰ卷和Ⅱ卷.Ⅰ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总体难度要求适当,并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可以说,考试大纲把考什么、怎么考都回答了.问题3 数学新课程高考考什么.新课程实施不仅带来了考试内容的变化,而且教育理念、课程目标、人才规格等也都发生了变化,这对命题提出新的挑战,特别是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如何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考查?选考内容的平衡性如何保证等都是全新的课题.情况表明,各地基本上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干,兼顾“过程与方法”,努力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考知识模块.①文科必考内容:共20个模块,约260课时、180个知识点.●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②理科必考内容:共21个模块,约290课时、210个知识点.●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与概率.③选考内容主要有:●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也有考矩阵与变换的.通常,一套试卷通常每一模块都会考到,一二百个知识点有不低于60%的覆盖面.教师在复习中,常常将考试内容合并为15块:集合,函数,立体几何,数列,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算法初步,三角,逻辑与推理,向量,不等式,导数与定积分,复数,计数原理,选修.(文科略有区别)附:2010年新课程卷题型、题量、分值、自选模块统计表(13套)注:2011年还将有山西、江西、河南、新疆、新疆建设兵团进入新课程高考.(2)考数学能力高考以能力立意,全面考查体现数学学科特点的七个能力.①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②抽象概括能力:对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用其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③推理论证能力: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的初步的推理能力.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论证方法既包括按形式划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包括按思考方法划分的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一般运用合情推理进行猜想,再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证明.④运算求解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⑤数据处理能力: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断.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⑥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能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应用的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⑦创新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越强.(3)考思想方法试题关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主要考查七个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①基本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的基本数学思想.(通过函数题)●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通过函数题,解析几何综合题,构造图形等)●分类与整合的基本数学思想.(通过综合题,排列组合题,参数讨论题)●化归与转化的基本数学思想.(通过综合题)●特殊与一般的基本数学思想.(通过综合题)●有限与无限的基本数学思想.(通过极限、微积分函数题)●或然与必然的基本数学思想.(通过概率、统计题)其中,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得最为突出.②主要解题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代入法.●消元法.●数学归纳法.(4)考个性品质.如何考查个性品质有难度,需要探索,但不要回避.有三个方面可供努力:①体现数学视野.②体现数学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理性思维、数学美)③体现人文关怀.问题4 数学新课程高考怎么考.数学新课程高考“怎么考”主要体现在七条命题原则上.(1)依纲靠本.命题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要求,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说明》,而《考试说明》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因此高考命题最具体、最方便的依据是教材.一般说来,本省命题以本省教材为主,多版本教材并存的地方常说“依钢不靠本”、不要“以本代纲”,但这不是说高考命题要远离教材与教学,而是为了公平,要平等地对待各个版本,不刻意向某一版本倾斜.(2)两个有利.既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3)体现三维目标.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十个理念.试题的解答能反映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突出基础性、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试题设计力求突出基础性、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经验,又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全面覆盖又重点突出.重点知识重点考察.(5)体现公平性.试题素材和解答要求对所有考生公平,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题目. (6)注重科学性.注重试卷整体设计,力求题型结构、内容比例、知识覆盖面等构成科学、合理,试题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试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7)注重考试的可操作性.命题要有利于考试的组织和评卷的实施.问题5 数学新课程高考如何考创新.主要通过创新试题来考创新意识.数学创新试题是指在试题背景、试题形式、试题内容或解答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与独特性的数学试题,其基本目的在于培养或诊断考生的数学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除了传统的计算题、证明题外,主要有 (1)开放探索题.(包括数学多选题) (2)信息给予题. (3)情景应用题. (4)过程呈现题. (5)归纳概括题. (6)类比猜想题.(7)学生提出题(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例1 ((2010广东理科21题12分)设11(,)A x y ,22(,)B x y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上的两点,现定义由点A 到点B 的一种折线距离),(B A ρ为||||),(1212y y x x B A -+-=ρ.对于平面xOy 上给定的不同的两点11(,)A x y ,22(,)B x y .(Ⅰ)若点(, )C x y 是平面xOy 上的点,试证明:),(),(),(B A B C C A ρρρ≥+; (Ⅱ)在平面xOy 上是否存在点),(y x C ,同时满足: ①),(),(),(B A B C C A ρρρ=+; ②),(),(B C C A ρρ=.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若不存在,请予以证明. 例2 (2010北京理科20题13分)已知集合12{|(,,),{0,1},1,2,,},(2)n n i S X X x x x x i n n ==∈=≥…,…对于12(,,,)n A a a a =…,12(,,,)n n B b b b S =∈…,定义A 与B 的差为1122(||,||,||);n n A B a b a b a b -=---…A 与B 之间的距离为1(,)||ni i i d A B a b ==-∑.(Ⅰ)证明:,,,n n A B C S A B S ∀∈-∈有,且(,)(,)d A C B C d A B --=; (Ⅱ)证明:,,,(,),(,),(,)n A B C S d A B d A C d B C ∀∈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Ⅲ) 设n P S ⊆,P 中有()2m m ≥个元素,记P 中所有两元素间距离的平均值为()d P . 证明:()()21mnd P m ≤-.例3 (2010安徽理科21题13分) 品酒师需定期接受酒味鉴别功能测试,一种通常采用的测试方法如下:拿出n 瓶外观相同但品质不同的酒让其品尝,要求其按品质优劣为它们排序;经过一段时间,等其记忆淡忘之后,再让其品尝这n 瓶酒,并重新按品质优劣为它们排序,这称为一轮测试.根据一轮测试中的两次排序的偏离程度的高低为其评分. 现设4n =,分别以1234,,,a a a a 表示第一次排序时被排为1,2,3,4的四种酒在第二次排序时的序号,并令12341234X a a a a =-+-+-+-,则X 是对两次排序的偏离程度的一种描述. (Ⅰ)写出X 的可能值集合;(Ⅱ)假设1234,,,a a a a 等可能地为1,2,3,4的各种排列,求X 的分布列; (Ⅲ)某品酒师在相继进行的三轮测试中,都有2X ≤,(i)试按(Ⅱ)中的结果,计算出现这种现象的概率(假定各轮测试相互独立); (ii)你认为该品酒师的酒味鉴别功能如何?说明理由. (第一次出现概率题压轴)例4 (2010福建理科19题13分)某港口O 要将一件重要物品用小艇送到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上.在小艇出发时,轮船位于港口O 北偏西30且与该港口相距20海里的A 处,并以30海里/小时的航行速度沿正东方向匀速行驶.假设该小船沿直线方向以v 海里/小时的航行速度匀速行驶,经过t 小时与轮船相遇.(Ⅰ) 若希望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则小艇航行速度的大小应为多少? (Ⅱ)假设小艇的最高航行速度只能达到30海里/小时,试设计航行方案(即确定航行方向与航行速度的大小),使得小艇能以最短时间与轮船相遇,并说明理由.(应用、设计)例5 (2010陕西理科12题5分)观察下列等式:332123+=,33321236++=,33332123410+++=,…,根据上述规律,第五个等式.....为 .(猜想题) 例 6 (2010宁夏理科13题5分)设()y f x =为区间[0,1]上的连续函数,且恒有0()1f x ≤≤,可以用随机模拟方法近似计算积分1()f x dx ⎰,先产生两组(每组N 个)区间[0,1]上的均匀随机数12,,N x x x …和12,,N y y y …,由此得到N 个点(,)(1,2,)i i x y i N =…,,再数出其中满足()(1,2,)i i y f x i N ≤=…,的点数1N ,那么由随机模拟方案可得积分1()f x dx ⎰的近似值为 .例7 (2010宁夏理科14题5分)正视图为一个三角形的几何体可以是______(写出三种)(开放题)例8 (2010福建理科9题5分)对于复数,,,a b c d ,若集合{,,,}S a b c d =具有性质“对任意,x y S ∈,必有xy S ∈”,则当2211a b c b =⎧⎪=⎨⎪=⎩时,b c d ++等于A .1B .1-C .0D .i问题6 如何认识数学高考与平时教学的关系. (1)高考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是一致的. “是教什么就考什么,而不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所以有高考命题以教材为依据的提法.如上所说,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而《考试大纲》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和具体化,因此高考命题最具体、最方便的依据是教材.(2)教学与考试是教育的两个不同过程.平时教学是学生从不知到知(或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的一个学习过程,而高考只检验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对结果的一个评估过程.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情.(3)平时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按教学规律进行,如果平常教学按高考水平来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那是应试教育,不对的;而高考的基本任务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必须在全体考生的成绩中“拉开距离”,高考试题的难度是由成绩前50%左右考生的水平决定的,所以高考复习要按考试规律进行,“考什么就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没错.做个比喻,如图1,课本是整个瓶子,其结构易、重、难(由下而上)大致为6:3:1或7:2:1;高考试题内容就是瓶内的装物(空白部分),其结构易、中、难(由下而上)大致为5:3:2.不抓瓶子就抓不住高考,但抓住瓶子却倒不出里面的装物,就是没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就是拿着书看不出里面的数学实质,就是“睁眼瞎”.因此,高考研讨的中心,应是如何用好教材;高考复习的难度,在于如何用好教材;高考复习的成功,在于真正用好教材.图1问题7高考试题是怎样命制的高考试题的命制包括命制单题和组拼试卷两项工作.具体的工作步骤是:确定试卷结构,编制命题双向细目表,单题命制,拼题组卷和卷面设计,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设计.(1)熟悉大纲、教材、确定学科命题指导思想和命题原则;(2)设计命题双向细目表;(3)分配编题任务;(4)编制试题;(基本的是课本背景、高等背景,还会有竞赛背景;往年背景;名题背景;生活背景)(5)反复研磨试题;(题型、知识点覆盖、难度估计、能力要求、分值、作答时间)(6)组卷;(7)调整试卷;(8)确定评分参考;(9)预估试题的难度;(10)定稿完成;附录:双向细目表知识模块/知识点/课时题号/分值难度/得分解题步骤考查内容总分百分比知识点能力思想方法1集合知识点/课时2函数知识点/课时3立体几何知识点/课时4数列知识点/课时。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目录一、新高考改革概述 (2)1. 新高考改革背景 (3)2. 新高考改革目标 (4)二、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 (4)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6)2. 考试科目设置与高中课程衔接问题 (7)3. 高考评价体系不完善 (9)4. 考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 (10)5. 政策执行力度与教师培训问题 (11)三、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策略 (12)1. 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14)2. 完善考试科目设置与高中课程的衔接 (15)3. 构建科学的高考评价体系 (16)4.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 (17)5. 提高政策执行力度与加强教师培训 (18)四、案例分析 (19)1. 成功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地区或学校案例 (21)2. 新高考改革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经验教训 (21)五、结论与展望 (23)1. 新高考改革的成效与影响 (24)2. 对未来新高考改革的建议与展望 (25)一、新高考改革概述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公平。

该改革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对高考制度进行全面调整和优化,主要涉及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内容的改革、考试方式的创新以及招生录取机制的完善等方面。

新高考改革旨在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更加科学、公正的机制。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新高考改革也面临一些实际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新高考改革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调整考试科目的设置以更好地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革考试内容以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新考试方式以更加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水平,以及完善招生录取机制以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促进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高考改革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教我思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囊_/『惑瓣市患髑一紫南势学姚秀强林最飞2004年秋,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全面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规模之宏大.是历次教学改革中绝无仅有的。

回首新课改走过的历程,开始时声势浩大,但几经周折,雷声过去了,雨点也小了,不少的尝试遭遇“水土不服”,昙花一现之后偃旗息鼓。

因此,新课改如何向纵深推进.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探讨。

下面笔者就几个问题,谈一些浅薄的看法,供专家、学者、同仁批评斧正。

一、课改理念有待明确专家们对新课改的理解众说纷纭。

意见并不一致。

2004年秋,笔者参加广东省新课改教育管理者培训,听完专家对新课改的介绍,觉得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很新鲜、有创意,认为一定要进行新课改,还购买了不少专业书籍学习。

同年国庆.笔者又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新课改研讨会.听取了不少专家的报告。

至于新课改理念的真谛.专家报告是听得越多越复杂,书是看得越多越模糊.不知哪一位专家的观点才是“正宗”。

最后新课改究竟是什么东西,如何有效开展,又回到了模棱两可的境地。

此外.新课改理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不明。

目前,提出新课改理论的大多是学者、教授,他们对基层的情况缺少深入了解。

即使有些专家也在中学兼职.但他们所了解的只是城市中少数重点中学的情况,而对大多数普通中学的现实状况并不知晓.农村边远地区中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他们的指导规划.不少脱离了实际.在理论上显得102简单易行,但实际操作却并非易事,诸如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等。

二、教师素质亟待提高首先,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

目前教师的理论素质与新课改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从2004年起。

各级教育指导部门都组织教师暑假培训,要求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这是要求教师“知而行”.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操作方法。

不可否认新课改的理念是好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品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品格。

但短短3天的培训时间,教师实在无法吃透新课改理念的精神.按新课改的要求指导教学更是一句空口白话。

课改后高考怎么考

课改后高考怎么考

高中课改实验区第一批:2004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第二批:2005年江苏第三批:2006年:天津、福建、浙江、安徽、辽宁探讨:五省高考方案,你有何看法?几位高一学生聊到课改的问题,很是茫然。

一位同学甚至不知道“通用技术课”是什么,因为老师压根没有认真讲过这门课,更不用说什么动手实践了。

一位同学说,我们都课改了,为什么从来没有感觉减负过?每天加上早读要上11节课,新教材例题很少,看不懂书,只好买了无数的参考书,重死了……还有一位高一老师反映,虽然都经过新课改培训,但新课标定义模糊,有的教材有四五个版本,一些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生怕漏掉任何一个高考中可能出现的知识点,备课的时候只好把四五本教材都备一遍,课堂上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一遍,经常课时不够只好加班加点补。

这位老师坦言,少了高考方向标,上课有些茫然,如今这个状况,连“摸着石头过河”都算不上,只能叫“涉深水过河”。

现在,老师们最盼望的是新课改的考试方案能尽早公布,并且同步出台可操作的考试说明,好让学生老师都能提前适应。

师生的话都让人感觉无奈,但都反映出大家对高考改革的高度关注。

福建、天津等省、市今年秋季被纳入全国高中新课改实验区,目前共有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高中课改实验。

近日教育部2007年新课程高考大纲及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个省、自治区高考方案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今后高考的走向。

据了解,教育部日前针对新课标出台的2007年高考大纲,增加了选考内容。

以前考试大纲要求所有题目都是必做题,现在新大纲增加了选考内容,考生可以选做部分题目,只要必考与选考的分值总和达到规定即可。

针对此,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课题组的有关成员指出,2006年高考作文题三选一,事实上就体现了这一走向。

新大纲不超过新课标范围,各省、市的考试说明以及考生选考的科目,不超过新大纲范围。

另外,新大纲吸收了新课程的能力要求,要求学生不但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更需具有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广东高考改革:新课改5大问题解答
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发布的《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高中课程
教材实施工作的通知》规定,2020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起实
施新课程方案,使用新教材。

按照高考改革时间推动表,广东省从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通知提到,各地应做好新课程新教材全员培训工作。

要在2020年8月
底前完成高一年级各学科教师新教材培训工作,2021年秋季开学前完
成高二、高三年级各学科教师新教材培训工作。

通知强调,各地要积极探索适合选课走班需要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指导学校从2018级学生开始有序推动选课走班,加快建立完善选
课走班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各地要督促学校严格规范课程管理,科
学安排每学年授课科目,特别是严格控制高一学年必修课程及并行开
设的学科数。

要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深入展开研究性学习。

据悉,2018年、2019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继续使用教
育部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使用现行国家
课程教材。

2020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方案,使
用新教材。

关于《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教材实施工作的通知》,广东省教育厅也做了解答!
一、我省高考综合改革推动情况如何,方案何时公布?
为稳妥推动我省高考综合改革,从2016年开始,我省即着手高
考综合改革方案的研制工作。

经过前期的广泛调研、座谈、研究、论证,参照先行试点省份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并结合我省实际,省教育
厅起草了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同时抓紧研制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文件和
措施。

高考综合改革涉及“教、考、招、培”各个环节,是复杂的系统
工程,又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公共政策。

所以,方案的研制要缜密严谨,改革推动要稳妥有序,既符合国家要求又体现广东特色,既合理引导
高中教育教学又适合高校人才选拔需要。

改革方案正式出台后,我们
将展开教育系统的全员、全方位培训,同时增大宣传和解读力度,让
广大师生和社会全面了解掌握改革方案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步骤。

当前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正在按程序报批,正式公布时间要按照国
家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实行。

二、课程教材实施的背景是什么?
根据《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当前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编写修订
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简称新教材);要求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
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并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工作
目标、实施步骤、重点任务和工作机制等,其中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
改革的省份,能够于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为保障我省普通高中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顺利推动
高考综合改革及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我省出台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
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教材实施工作的通知》。

三、课程实施步骤是什么?
2018年、2019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继续使用教育部
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使用现行国家课程
教材。

2020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方案,使用新教材。

四、为什么从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一)尽量减轻多项改革交替叠加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影响。

不同时
间实施新课程新教材,面临的高考与课程教材组合的模式复杂水准不
同。

如在201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使用新课程新教材,会面临三种
组合模式,即高一为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高二为旧课程旧教材、
新高考,高三为旧课程旧教材、旧高考。

如在2020年使用新课程新教材,会面临两种组合模式,即高一为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高二、
高三均为旧课程旧教材、新高考。

若2019年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三种
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并存将会对普通高中教学组织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和挑战。

所以,从2020年起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更具操作性。

(二)为改革稳步推动预留充足的准备时间。

根据教育部部署,要
在使用新课程新教材当年8月底前完成高一年级各学科教师培训工作,次年秋季开学前完成高二、高三年级各学科教师培训工作。

如果我省
选择在2019年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必须于2019年8月底完成高一年
级新教材教师培训,培训涉及我省数万名高中教师。

考虑到我省正在
展开新修订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地市级培训和校本研修,新教材培训尚
未展开;且教材修订属国家事权,当前新教材还在编写过程中,若新教
材发布时间较晚则有可能出现因为时间紧迫对社会的宣传引导不到位,教师培训不充分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影响教师课程执行力和教育教学
质量。

(三)确保课程标准与教材配套实施、课程教学与考试命题内在一致,有序衔接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

教材源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编写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教
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

在实施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基础和前提下,使用新教材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有利于贯彻课程实施的内在
要求。

《指导意见》文件中将新课程实施与新教材使用并列表述,明
确新课程实施与新教材使用应同步实行。

同时,根据《指导意见》相
关要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校内评价或考试要以课程方案和课
程标准为依据,确保考试命题与课程标准要求一致,课程教材与考试
改革联动推动、有机衔接。

五、如何展开选课走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