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家萨克斯
科学家发现
物理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
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
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高二生物3.3 光合作用教案 人教版
高中生物3.3 光合作用教案人教版一、知识结构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的意义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光合作用的发现(A:知道)。
2.叶绿中色素(C:理解)。
3.光合作用的过程和重要意义(D:应用)。
(二)能力训练 1.运用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光合作用过程、重要意义。
(2)叶绿体中色素。
2.难点(1)光合作用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2)光反应与暗反应区别与联系。
3.疑点和解决办法 [疑点](1)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为什么C 3转变成C 6H 12O 6是还原反应? [解决办法](1)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化学能。
动物和人那么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假设没有光合作用,生物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都无法进行。
(2)因氧为氧化剂,而氢那么为还原剂,所以物质去氧或加氢那么是发生了还原反应,由C3转变成C6H12O6是一个得到氢的过程。
所以称之发生了还原反应。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列表对比分析基粒、基质的关系,光反应、暗反应的关系,问话式启发同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共同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1.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
2.光合作用过程图解。
七、学生活动1.学生回忆初中植物学中学习过的叶绿体在光下制造氧气和淀粉等知识。
2.学生阅读课文及文中彩图,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问题。
如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等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比单纯教师讲效果好、课堂气氛热烈、同学情绪高涨。
八、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光合作用相关历程科学家资料
约瑟夫·普利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doc/1339721.html基本简介约瑟夫·普利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1733年3月13日-1804年2月6日),英国化学家、牧师、教育家。
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对气体特别是氧气的早期研究。
他生于英国利兹,1794年移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但是没有加入美国国籍。
1774年,他写了一部名为《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on Different Kinds of Air)的三卷本的书,于1777年出版。
在这部书里他首次详细叙述了氧气的各种性质,但他是从燃素说的角度出发对氧气进行研究的,称它为“脱燃素气体”(dephlogisticated air)。
1804年2月6日普利斯特列去世,终年71岁。
普利斯特列一生主要靠自学成为一位化学大师。
其刻苦奋勉精神,堪称今人之典范。
早期经历约瑟夫·普利斯特列(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
他1733年3月13日生于英格兰约克郡利兹市郊区的一个名叫菲尔德海德的农庄里编著出版过《基础英语语法》和《语言学原理》写过《口才学和辩论学讲义》。
1764年,爱丁堡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
从此,他开始了科学生涯,著有《电学史》一书,1766年他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科研生涯内盛啤酒的大桶里。
因此,他怀疑是不是存在着好多种空气。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普利斯特列进行了多种有趣的实验。
例如,他点燃一根蜡烛,把它放到预先放有小老鼠的玻璃容器中,然后盖紧容器。
他发现:蜡烛燃了一阵之后就熄灭了,而小老鼠也很快死了。
这一现象使普利斯特列想到,空气中大概存在着一种东西,当它燃烧时空气就会被污染,因而成为不能供动物呼吸,也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的“受污染的空气”。
为了证明这一想法的正确与否,他设想,能否把受污染的空气加以净化,使它又成为可供呼吸的空气呢?他为此做了一个新的实验。
【高中生物】萨克斯,J.von
【高中生物】萨克斯,J.von德国植物学家。
1832年10月2日生于布雷斯劳(现波兰弗罗茨瓦夫),1897年5月29日卒于维尔茨堡。
少年时聪慧过人,爱采集植物标本,自己分类制图。
青年时曾在布拉格大学任生理学家j.e.普尔基涅的助手,自己读书和研究,185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57年首创讲授植物生理学课,1859~1867年在德累斯顿及波恩附近的农学院任教,1867年在弗赖堡任教授,1868年即转为维尔茨堡教授,除短期出国访问外,一直在该校工作。
1871年起被选为该校校长,1877年任枢密顾问,直至去世。
萨克斯可以说是现代植物生理学的创始人,他的研究工作几乎涉及到植物生理的各个方面。
如对种子发芽时贮存物质的转化,植物在纯营养液中的培养和对矿物质的吸收,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及冻害,光的效应及植物的黄化,花、茎、根系的形成,根的生长,以及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均有过研究。
主要成果有:证明叶绿素仅存在于叶绿体中,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并形成淀粉;发现植物生长主要是由于细胞的增大而不是由于分裂等。
主要的理论观点有:环境对各种植物的生理活动均显示有最低、最适和最高3个基点;推论花、茎、根的分化是由“专性器官形成的物质”所控制等等。
对他未能解决的问题,亦提出了些思路和手段。
他在实验技术上也很存有技术创新,例如用碘染色测量淀粉,用数气泡法测定光合作用等,至今还在实验室内应用领域。
他还编定了一些仪器,例如自动记录的生长计、观测根生长的玻璃箱、方便快捷的分光镜、研究向地性的调头器以及离心机、恒温箱等。
萨克斯一生发表过许多科学论文,已被汇成2卷专集。
他的主要著作有:《植物的实验生理学手册》(1865)《植物学教科书》(1868)、《植物学史》(1875)及《植物生理学讲义》(1882)等。
他在维尔茨堡大学创建了植物生理学的专业实验室,培育了很多人才,其中w.f.p.菲福、g.a.克莱布斯、f.达尔文、k.格贝尔等人,后来都变成了植物生理学的知名学者。
英格豪斯的实验故事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范文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范文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确定
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确定例1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
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萨克斯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具体体现在A.没有对照实验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疑问答案到底是D还是C?例2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
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①实验组②对照组③黑暗中培养④在光下培养⑤生长育好⑥生长不良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⑥疑问答案是B。
C为什么不对?2 究竟谁是实验组2.1 知识背景[广东省汕头市新溪第一中学(515041)王雪梅]中学阶段,最开始接触“对照实验”这个名词,是在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中“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探究实验中,课文是这样描述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高中阶段,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这样描述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1号试管就是对照组,2号、3号和4号试管是实验组”。
此实验的1号不做任何处理,而2号、3号和4号做了处理,所以这属于对照实验中的“空白对照”,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判断出哪个是对照组,哪些是实验组。
2.2 有关看法粟洋[四川岳池一中(638300)]在实验设计中,设置对照组,主要目的是通过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以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
例2应选C。
这样容易接受些。
德国卡尔沃兹萨克斯(Julius
德国卡尔沃兹萨克斯(Julius Keilwerth Saxophone)及型号简介来⾃世界三⼤萨克斯名⼚之⼀的Julius Keilwerth。
Julius Keilwerth是与SELMER巴黎,⽇本柳泽并驾齐驱的中⾼档乐器制造⼚。
其乐器独特的声⾳,键型设计。
让很多⽼师,学⽣爱不释⼿。
Julius Keilwerth是德国最具知名度的管乐制造公司,不但规模较⼤,历史也较悠久。
许多知名的爵⼠艺⼈像 Ernie Watts、Kirk Whalum、Grover Washington Jr 等,都使⽤此⼚牌的萨克斯。
J.KEILWERTH 德国“Julius Keilwerth 祖尼斯. 卡尔沃兹”乐器公司是⼀家有⼋⼗年专业⽣产萨克斯经验的乐器公司。
创办⼈Julius Keilwerth 先⽣于1925年在德国创办了⼀家⼩型的⽊管乐器制作公司,在短短的⼗年⾥⾯,公司所⽣产的Keilwerth萨克斯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萨克斯品牌。
第⼆次世界⼤战以后,Keilwerth公司因为当时的德国分裂为东西德,所以把公司迁往西德法兰克福附近NAUHEIM市。
1962年,Julius把公司交给了他的⼉⼦Josef经营。
Josef把公司的资源集中在开发和⽣产萨克斯⽅⾯。
从此,Keilwerth成为世界⾸屈⼀指的萨克斯专业⽣产公司,其⽣产的萨克斯现今已成为爵⼠类萨克斯中的佼佼者,声⾳狂放嘹亮,极富冲击⼒,是演奏流⾏⾳乐,爵⼠⾳乐的极佳选择。
卡尔沃兹最主要的特⾊,就在于其散漫迷离且稍显清亮的⾳⾊了,⼗分适合爵⼠或者流⾏曲⽬的演奏,不少全球知名的爵⼠演奏⼤师,都⾮常钟情于jk的迷⼈⾳质,这也正是卡尔沃兹所⼀直标榜与崇尚的,做世界上最好的爵⼠萨克斯。
卡尔沃斯ST-90漆⾦中⾳萨克斯创办⼈祖尼斯·卡尔沃斯⾃1925年⽣产萨克斯⾄今,⼀直秉承“⼀流专业⾼质量⾼标准”的制作理念,不断改进产品⼯艺和质量,为⾳乐爱好者提供物超所值的精美萨克斯。
生物科学发展史
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一.细胞学说的建立◆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指出,器官是由第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学说”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意义:它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分离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得出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水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推测蛋白质是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1970年,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人和小鼠的细胞,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的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同的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648年海尔蒙脱,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提供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6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kg,指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以题目形式梳理)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史的总结与练习必修一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请配对)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请配对)练习:1、从Larry Frye的小鼠荧光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细胞膜()A、含有蛋白质和脂质B、含有磷脂双分子层C、有流动性D、容易染色而发光2、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家是()A、欧文顿B、罗伯特森C、桑格和尼克森D、施旺和施莱登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请配对)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涉及的科学家(请配对)练习:在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几位科学家做了几个著名的实验,关于这些实验设计在逻辑上的严密性和意义,不正确的是()A、普里斯特利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收CO2,放出O2,从而更新了空气。
B、萨克斯把绿色叶片曝光,遮光部分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C、恩吉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以极细光束照射,曝光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分别标记CO2和H2O,供绿色植物利用,分析各自放出的氧——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H2O。
必修二一、遗传方面的科学家(请配对)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请配对)练习: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三、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请配对)四、生物进化(请配对)必修三一、内环境与稳态(请准确配对)二、促胰液素的发现:(最先发现的激素)(请配对)三、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请配对)四、种群与生态系统(请配对)练习题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正确的说法个数是()①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列文·虎克②细胞学说的创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③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差异性④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A.1个 B.2个 C.3个 D.4个2、下列是有关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是()A. 虎克(R.Hooke)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蜂窝状“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B. 坎农(W.B.Cannon)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提出了内环境稳态概念C. 摩尔根(T.H.Morgan)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 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4、有关生物科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学说是罗伯特·虎克和施旺共同提出的B.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萨顿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5、格里菲思(F. 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6、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小鼠+注射R型活菌②小鼠+注射S型活菌③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活菌④小鼠+注射R型活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活菌混合物。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一、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了细胞学说。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6、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
材料:水绵、好氧细菌
操作:
A组:把载有水绵和好氧 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 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 用极细光束照射
B组:把载有水绵和好氧
细菌的临时装片暴露在没
有空气的光下
A组
B组
【思考】恩格尔曼想观察什么?
观察到什么?
此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
10
【讨论】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
→光照一段时间 →脱绿→滴加碘液 →结果
尝试分析:为什么要暗处理?为什么要将叶片部分遮光部
分曝光?要不要再另外设置对照组?自变量、因变量、观
察指标分别是什么?
6
尝试分析:为什么要暗处理?为什么要将叶片部分 遮光部分曝光?要不要再另外设置对照组? 该试验的自变量、因变量、观察指标分别是什么?
1. 暗处理的目的是消耗掉叶片内的营养物质。 2. 遮光部分和曝光部分形成对照。 3. 不用,遮光部分和曝光部分相互对照。 4. 自变量:有无光照;
4、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
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 化学能储存起来。
【理论依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 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 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 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5
5、1864年德国的植物学家萨克斯
暗处理24小时 → 叶片部分遮光部分曝光
③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实验, 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④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吸收 了CO2,放出O2,从而更新了空气。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反馈性练习】
初三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试题答案及解析1.水中绿色植物金鱼藻{一种水草}在阳光照射下放出了气泡,这气泡是A.吸收作用产生的水蒸气B.蒸腾作用产生的水蒸气C.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D.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答案】D【解析】金鱼藻是绿色植物,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因此金鱼藻在阳光下不断产生的气泡是氧气.故选:D.【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2.家庭中养鱼可以增加生活情趣、陶冶情操,养鱼时,人们喜欢在鱼缸中放一些新鲜绿色水草,主要目的是()A.增加水中氧的含量B.能美化环境C.清洁鱼缸里的水D.起到杀菌作用【答案】A【解析】把新鲜水草放在金鱼缸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由分析可知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因此能增加鱼缸中氧气的含量,为金鱼提供充足的氧气以促进其长时间的存活.因此在金鱼缸中放一些新鲜绿色水草,主要目的是增加水中氧的含量,可以延长换水的时间.故选:A.【考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3.以下日常食品与绿色植物之间存在间接关系的是A.黄豆B.蔬菜C.水果D.牛奶【答案】D【解析】A、黄豆是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A正确;B、蔬菜是通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B正确;C、水果是通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C正确;C、牛奶是动物(牛)生产的,与绿色植物之间无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间的关系。
4.科学家萨克斯天竺葵的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后,再将此部分叶片用锡箔遮住.经过一段时间光照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该实验可以证明()①光合作用需要水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答案】B【解析】萨克斯将叶片的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这样形成一组对照组,既叶片的一部分见光,另一部分不见光,光是惟一的变量.又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见光的部分变蓝说明有淀粉存在,遮光的部分没有变蓝而呈现碘蒸汽的颜色,说明未制造淀粉.因此通过此实验我们可以证明:见光的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未见光的绿叶不能制造淀粉.因此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故选B【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5.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现象如下图,该实验说明①光合作用需要水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④光合作用产生淀粉A.②B.②④C.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黑纸片不透光,图中叶片的一部分用黑纸片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样处理可起到对照作用,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被遮光的部分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色还是棕色;未被遮光的部分能接受光照,能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该实验说明: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④光合作用产生淀粉.【考点】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6.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叶面积指数二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指数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农作物高产。
德国科学家萨克斯
光反应过程
NADPH
两个光系统的分工:
光系统Ⅱ :
2H2O
光解
4H+ + 4e- + O2
酶
ADP + Pi + 能量
酶
ATP
NADPH
ATP和NADPH 是碳反应中 将CO2还原 为糖的能源 物质
光系统Ⅰ:
H+ + 2e- +
NADP+
PSⅡ
H2 O
光
PSⅠ
光
NADP+
NADPH + H+
1/2O2+2H+
光合作用的场所究 竟在什么地方呢?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科学家恩吉尔 曼就以水绵和好氧细菌为实验材 料,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 水绵是常见的淡水藻类 • 每条水绵由许多个结构相同的 长筒状细胞连接而成。 • 水绵很明显的特点是:叶绿体 呈带状,螺旋排列在细胞里。
恩 吉 尔 曼 实 验
排除环境中光和氧的影响 为什么要将临时装片放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
(橙黄色) (黄色)
吸收蓝紫光
(蓝绿色) (黄绿色)
吸收红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紫光
再做恩吉尔曼实验
由于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 与蓝紫光,几乎不吸收绿光。所以好 氧细菌集中在红光区和蓝紫光区。
3、作用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a、吸收、传递光能: 全部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b、 大部分叶绿素a
b、转化光能
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例题:为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 的原料”,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 该实验方案有几项明显错误,请指出错误并改正。 (1)实验目的(略)(2)实验材料和用具(略) (3)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 用一适当大小的玻璃罩罩住一株生长正常的盆栽 绿色植物和一杯NaOH溶液,密封不漏气。 ② 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消耗掉叶片 内贮藏的有机物。暗室内装有红色安全灯。 ③ 饥饿一定时间后,自暗室中取出,照光若干小时, 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④ 取一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 使叶绿素溶于酒精中。 ⑤ 将已脱绿的叶片取出,平铺在一个培养皿内,用碘 -碘化钾溶液,检测有无葡萄糖的特异颜色反应出现
萨克斯知识点总结
萨克斯知识点总结一、萨克斯的历史萨克斯的发明者阿德奥尔夫·萨克斯是一位拥有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和乐器制造商。
他于1814年出生在比利时的Dinant市,是一名优秀的乐器制造师。
在19世纪初期,萨克斯开始致力于改进现有的木管乐器,并于1840年获得了他的第一个萨克斯专利。
之后,他陆续发明了萨克斯家族的各种不同音域的乐器,如萨克斯号、萨克斯中音号、萨克斯低音号等。
萨克斯的问世给了音乐家们更多的音色选择,因此迅速引起了音乐界的广泛关注。
很快,萨克斯就成了各地音乐家们的新宠,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军乐队和室内乐队等不同的场合。
到了20世纪,萨克斯更是成为了流行音乐和爵士乐的主要乐器之一,被视为“吹管乐器之王”。
二、萨克斯的种类根据不同的音域和音色需求,萨克斯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多个不同的种类和型号。
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萨克斯号、萨克斯中音号、萨克斯低音号和萨克斯次中音号。
每种萨克斯都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特点,因此在不同的音乐曲目中会有不同的应用场景。
1. 萨克斯号(Soprano Saxophone)萨克斯号是萨克斯家族中最高音域的乐器,通常采用B♭调制。
它有着明亮尖锐的音色,音域广阔,常被用于独奏和高音段的配乐中。
2. 萨克斯中音号(Alto Saxophone)萨克斯中音号是最常见的萨克斯乐器之一,通常采用E♭调制。
它的音色柔和、清亮,音域广泛,常用于管弦乐队和室内乐队中扮演重要角色。
3. 萨克斯次中音号(Tenor Saxophone)萨克斯次中音号的音色介于中音号和低音号之间,通常采用B♭调制。
它的音域较宽广,常用于爵士乐队和流行乐队中负责主旋律演奏。
4. 萨克斯低音号(Baritone Saxophone)萨克斯低音号是萨克斯家族中音域最低的一种乐器,通常采用E♭调制。
它的音色浑厚、沉稳,常用于低音段的配乐和合奏中。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不常见的萨克斯种类,如萨克斯上低音号(Soprillo Saxophone)、萨克斯超低音号(Tubax)、萨克斯底音号(Contrabass Saxophone)等,它们都有着独特的音色和演奏特点。
萨克斯实验的原理和结论
萨克斯实验的原理和结论
萨克斯实验的原理和结论
萨克斯实验是一个用来证明光以前到运动的物理实验。
该实验的背景是在1887年,波斯特和尼尔森发现光波分裂为两条,这可以被称为前到运动。
这一实验由德国物理学家威廉·萨克斯于1905年完成。
实验的原理是建立一个带有激光和镜子的实验室,其中激光会反射发送出来的光波,而激光源的方向也可以被调整。
当更改激光源的方向时,光波会被反射回实验室的另一边,但实验发现,光线在反射之前,就已经被分割成了两条,一条仍旧保持原来的频率,另一条则发生了频率降低的变化。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光线在经过改变激光源方向之前,已经分裂为两条,其中一条满足了传统物理规律,而另一条则出现了频率降低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前到运动。
整个实验展示了光线的特殊性质,并且支持了物理理论上的发现。
- 1 -。
萨克斯运用实验法的成就
萨克斯运用实验法的成就萨克斯做了好多实验,他就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探险家,在科学的大森林里到处乱钻。
他的那些实验呀,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小窗户。
就说他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吧。
他像一个超级魔法师,巧妙地设计了实验。
他把植物的叶片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就这么简单又巧妙的设置,就像是给植物叶片穿上了不同的衣服。
然后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各种小测试,他发现了在光照下植物能产生淀粉这个超级大秘密。
这就好像他发现了植物在偷偷藏着小糖果一样,这个发现可是对我们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巨大的意义呢。
他做实验的时候呀,肯定是充满了期待和惊喜的。
就像我们拆盲盒一样,每一次打开实验结果的那一刻,不知道会是怎样的惊喜或者惊吓。
他肯定也会有失败的时候,但是他可没有垂头丧气。
就像我们玩游戏打输了,他会拍拍自己的脑袋,然后重新调整策略,再来一次。
萨克斯的实验法还特别注重细节。
他就像一个细心的小工匠,一点点地雕琢着他的实验。
每一个小变量他都不放过,就像在做一个超级精致的手工艺品。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他的实验结果更加可靠,也让他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他的成就可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补充,还对后来的科学家们有着巨大的启发。
他就像一个在黑暗中点亮小蜡烛的人,后面的科学家们顺着他照亮的路,又走得更远。
他的实验法就像是一个宝藏,后来的人不断地从这个宝藏里挖掘出更多的宝贝。
萨克斯在运用实验法方面的成就,就像是一首欢快的小曲,在科学的长河里不断奏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科学的魅力。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好奇心,只要有像他一样做实验的那种热情和执着,我们也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发现大大的奇迹呢。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定方法
怎样判断探究试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实验是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才出现的一个环节,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判断要在第二步骤作出假设的基础上来判断,根据假设提出的变量,符合假设的条件的就是实验组,控制条件的就是对照组,所以我感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确定是根据假设的前提来确立的而不是固定的,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乃是最正确的方法。
比如我们提出问题:光合作用是不是不要光?那么就会有两种假设:需要光或者是不需要光。
如果我们提出的假设是:光合作用需要光,那么设计实验中,有光的就是实验组,遮光的就是对照组;如果提出的假设是:光合作用不需要光,那么无光就是实验组,有光就是对照组。
所以我的观点应该是视题的假设而定,符合假设预期的就是实验组,另一种控制变量的就是对照组。
又比如,研究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如果你是为了证明酶在80 ℃条件下的催化特性,那么37 ℃的是对照。
如果你为了证明酶在37 ℃条件下的催化特性,其他任何温度的实验都是对照。
从物理学上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只是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或者是互相作为参照物,从严格意义上讲各组都是实验组,而各组之间则是相互对比参照,互为对照组或实验组。
因而“条件对照”的实验结果则是不明确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出。
单组单变量对照实验:施加变量的为实验组,不施加变量的是对照组;多组多变量对照实验:所有组都既是实验组也是其它组的对照组。
下面我们结合几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如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都知道滴加清水的(也就是不包含研究对象“唾液淀粉酶”)为对照组,而滴加唾液的为实验组。
例1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
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萨克斯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具体体现在()A.没有对照实验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答案:D,但有人认为应选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 吉 尔 曼 实 验
为什么要将排临除时环装境片中放光没和有氧空的气影的响黑暗环境中?
鲁宾和卡门实验
CO2
18O2
C18O2
绿色植物
(如小球 藻)
H218O
O2 H2O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事件
1771年: 英国普里斯特利实验: 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64年: 德国萨克斯实验 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能量变化:
光能
酶
→
ATP、NADPH中活跃
的化学能
光反应过程
NADPH
两个光系统的分工:
光系统Ⅱ :
2H2O 光解 4H+ + 4e- + O2
酶
ADP + Pi + 能量
ATP
ATP和NADPH
是碳反应中
将CO2还原 为糖的能源
物质
光系统Ⅰ: H+ + 2e- + NADP+ 酶 NADPH
光
C.重复题干中的步骤③、④。 D.重复改正后的题干中的步骤⑤。
四、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 场所: 类囊体膜 (光系统Ⅰ、光系统Ⅱ)
条件: 光、酶、色素
酶
a:ADP + Pi + 能量
ATP
碳反应
物质变化: b:2H2O 光解 4H+ + 4e- + O2 c:H+ + 2e- + NADP+ 酶 NADPH
NADPH和能量ATP、NADPH
a: ATP
ADP + Pi + 能量
总方程式:
6CO2+ 12H2O*
C6H12O6+6H2O+6O2*
三、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一)、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色素
酶
类囊体(光合膜)
外膜
内膜
基质
基粒
二)、叶绿体的色素 1、种类
(橙黄色) (黄色)
(含镁有机分子)
(蓝绿色) (黄绿色)
思考:叶绿素为什么呈绿色?
可见光谱
紫 靛 蓝 绿 黄 橙
3全部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b、 大部分叶绿素a
b、转化光能 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例题:为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 的原料”,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 该实验方案有几项明显错误,请指出错误并改正。 (1)实验目的(略)(2)实验材料和用具(略) (3)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 用一适当大小的玻璃罩罩住一株生长正常的盆栽 绿色植物和一杯NaOH溶液,密封不漏气。 ② 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消耗掉叶片 内贮藏的有机物。暗室内装有红色安全灯。 ③ 饥饿一定时间后,自暗室中取出,照光若干小时, 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④ 取一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 使叶绿素溶于酒精中。 ⑤ 将已脱绿的叶片取出,平铺在一个培养皿内,用碘 -碘化钾溶液,检测有无葡萄糖的特异颜色反应出现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二、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方程式
三、光合作用的场所 四、光合作用的过程 五、光合作用的意义 六、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82.5Kg
水分是建造植物体的唯一原料
土壤 99.9 Kg
2.5Kg
土壤 100Kg
5年 这说明了什么?
(1) (3)
(2)
1771年,英国科学家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 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 变得污浊的空气。
3.这个实验的说明什么问题?
答:结果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
光合作用的场所究 竟在什么地方呢?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科学家恩吉尔 曼就以水绵和好氧细菌为实验材 料,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 水绵是常见的淡水藻类 • 每条水绵由许多个结构相同的
长筒状细胞连接而成。 • 水绵很明显的特点是:叶绿体
呈带状,螺旋排列在细胞里。
答案: (1)实验步骤②中暗室内用红色安全灯是错误的, 应改为绿色安全灯。 (2)实验步骤⑤的“葡萄糖”是错误的,应改为淀 粉 (3)未设对照。对照的做法是:
A.装置同题干中的步骤①,但玻璃罩内用同一 种生长状况相同的另一株植物代替题干中的植物;用 一杯清水代替NaOH溶液。
B.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消耗掉 叶片内贮藏的有机物。暗室内装有绿色安全灯。
光
PSⅡ
PSⅠ
NADPH + H+
H2O
1/2O2+2H+
NADP+
e的运动情况:H2O→PSⅡ→PSⅠ→NADPH
碳反应/暗反应(卡尔文循环):
• 卡尔文是怎样揭示出卡尔文循环的?
卡尔文在一个装置中放入进行光合作用的小球 藻悬浮液,注入普通的二氧化碳,然后按照预先设 定的时间长度向装置中注入14C标记的二氧化碳, 在每个时间长度结束时,杀死小球藻,使酶反应终 止,提取产物进行分析。他通过色谱分析法发现当 把光照时间缩短为几分之一秒时,3-磷酸甘油酸 (C3)占全部放射性的90%,这就证明了3-磷酸甘油 酸(C3)是光合作用中由二氧化碳转化的第一个产物。 在5秒钟的光合作用后,卡尔文找到了含有放射性 的C3、C5和C6。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 Sashs)利用碘液 检验淀粉的方法研究光合作用产物。
强光下照射
黑暗中放置24h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 Sachs)
1.为什么对天竺葵先进行暗处理? 答:为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为什么让叶片的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呢? 答:为了进行对照。
1880年: 德国恩吉尔曼实验: 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世纪 美国鲁宾和卡门实验 30年代: 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二、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方程式
• 概念: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 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 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红
不同种色素的作用是否相同呢?
2、吸收光谱
实验表明:叶绿素a和b在蓝紫光和红光部分 都有很高的吸收峰,而几乎不吸收绿光。
(橙黄色) 吸收蓝紫光 (黄色)
(蓝绿色) 吸收红光、蓝紫光 (黄绿色)
再做恩吉尔曼实验
由于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 与蓝紫光,几乎不吸收绿光。所以好
氧细菌集中在红光区和蓝紫光区。
在实验中,卡尔文发现在光照下
C3和C5很快达到饱和并保持稳定。但 当把灯关掉后,C3的浓度急速升高, 同时C5的浓度急速降低。如果在光照 下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C5就 积累起来,C3就消失。
碳反应的过程
卡 尔 文 循 环 示 意 图
五碳糖
3 3
6
5 1
场所: 叶绿体基质
条件: 多种酶,光反应阶段提供的还原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