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的紧迫性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流动儿童指的是那些由于家庭迁移、工作变动等原因而频繁更换居住地的儿童。
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相对复杂,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当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家长教育理念和方法、家庭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接着,本文将深入剖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家长教育水平不高、家庭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环境不稳定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家长教育、优化家庭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等。
本文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离开原有的居住环境,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家庭教育现状引起了广泛关注。
家庭环境的多元性与不稳定性:流动儿童家庭往往面临着频繁的居住地变更,这种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对儿童的成长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造成了挑战。
由于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许多流动儿童家庭居住环境简陋,生活节奏紧张,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流动儿童家庭往往难以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
一方面,他们可能面临入学难、转学频繁等问题,导致教育过程的不连贯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辅导和课外活动机会。
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教育观念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些家长可能更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社交等能力的培养另一些家长则可能因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流动儿童这一群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他们跟随父母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面临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诸多挑战。
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流动儿童通常指的是那些在义务教育阶段,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由于生活的变动,他们在心理上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流动儿童面临的首要心理问题之一是环境适应困难。
从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都可能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同学,也可能给他们带来压力和不安。
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这些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缺乏稳定的社交关系也是流动儿童常见的心理困扰。
在流动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不断地失去原来的朋友,而在新的环境中又难以迅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这种社交关系的断裂和不稳定,容易让他们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没有可以倾诉和依靠的朋友,他们的内心世界可能会变得更加封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流动儿童在教育方面也常常面临困境,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到与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在入学、升学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也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同时,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往往相对较差,可能无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课外辅导,导致他们在学习上与其他同学产生差距,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也是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流动家庭的父母通常工作较为繁忙,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而且,流动家庭在经济上可能面临较大的压力,父母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这些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此外,由于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观念的限制,可能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心理辅导及行为指导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心理辅导及行为指导摘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孩子由于受生活环境影响和家庭条件制约,往往缺乏正规的学前教育,见识少,阅历不够丰富,思维不够开阔,自身还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多给予他们一些关心,对他们加强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并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能够在身心上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的缩小孩子之间的差距。
提高这个特殊群体的素质,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健康成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持续增大,城镇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不断增多。
本地区的经济支柱是胶合板产业,不需要有知识技能的工作人员。
外来务工人员多是文化层次较低或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工,他们从事比较低层的工作,地位低,收入低。
外来务工子女随同父母一起流入城镇,其中有不少孩子还是在流入地出生的,也有的孩子被父母留在家乡,由祖辈、亲戚或邻居代管养育、隔代养育,这些孩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这个特殊群体中的孩子和自小生活在本地的孩子相比,有着他们自身的优势:肯吃苦耐劳,独立自主,不娇气,自理能力强……他们正处于接受教育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受生活环境影响和家庭条件制约,往往缺乏正规的学前教育,见识少,阅历不够丰富,思维不够开阔,自身还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多给予他们一些关心,对他们加强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并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孩子之间的差距。
使他们能够在身心上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提高这个特殊群体的素质,也将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随着本地胶合板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城区开发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外来人口越来越多。
我校积极响应2006年6月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剖析及对策
[ 键 词 ]流 动 人 口子 女 ;心 理 关
健康 ;对 策
随着 经 济 的快 速 发展 ,进 城经 商 主 要 精 力 一般 都 花 在 了养 家 糊 口 上 ,
务工 的外来 人 员逐 年 增 多 ,其 子 女进
在 孩 子 的教 育与管 理 上所 花 的 时 间 出生 在偏 僻 的乡 村 ,不 仅 见识 少 ,与
■ 一线快递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剖析及对策
口 穆 康 莉
1 . } 于大 多数 外 来 流动 人 口子 女 的 生 r卑 的心理 . I {
父 母 尤 定 I 作单 位 ,他 f 把 时 间 和 l ' J
( )孤僻 、压抑 三 流 动 人 【 女 中 ,有 相 当一 部分 _子
城就 读率 也 在 逐 年提 高 .就 本 人 现 在 相 对 就 少 了 :在家 里 ,孩 子 经 常 在无 他 人 交 往也 少 ,再 加 上 他 们 中 的许 多 的 工 作 单 位 ( 所 公 办 初 中 )而 言 , 人看 管 的状 态 下生 活 与学 习 ,长期 下 人 存 在 自 卑感 ,因 而 到 城 里 上 学 后 , 一 外 来流 动人 员 子女 占全 校学 _ 的 比 去 往 往 会逐 步 养 成 自由散 漫 、随 心所 似乎 与城 里 孩 子之 间总 存在 着 一 种 隔 乍数 例 由 20 0 2年 的 2 %左 右 增 加 到 现 在 欲 的 行 为 习惯 , f 我 控 制 能 力 较 差 , 阂,如与其他同学 一起聊天时,他们 0 1 的 将 近 6 %。 本 人 在 教 育 教 学 实 践 在 学 校 里常 常 突 出地 表 现 为不 遵 守 纪 0
;平 时
不愿参加如运动会 、文 艺演出等集体
浅谈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检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良, 借宿村民家时, 打扫卫生、 礼貌待人、 惜民爱民、 公平交易 ,
损坏 东西照价赔偿 , 不 拿群众一针 一线 , 在 甘南人 民的心是开展法纪教育最好
的史料和最生动 的事例 。其能激 发游客树立法治观念 , 遵纪守
法。
及改善对策 . 生态经济 , 2 0 0 9 ( 2 ) : 3 7 7 .
1 . 2 流动 人 口 子女
来 的事业 , 需要 一代 又一代青年人持续奋斗 。全党都要关 注青
年、 关心青年 、 关爱青年 ……” 【 l 】 。梁启超 在《 少年中国说 》 中有这 样一段话 : “ 今 日之责任 , 不在他人 ,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
智, 少年富则 国富 , 少 年强则 国强 , 少年独 立则 国独立 , 少年自
由则 国 自由, 少 年进 步则国进 步 , 少 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
少年雄于地球则 国雄于地球 。” 田 流动人 口子女是现实社会 中一
个特殊 的群体 , 是我 国青 少年群体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流动 人 口子女是否拥有健康 的身体是其学 习和建设 祖国的基础 , 正 视他们 的健康检查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 , 对于促使相关部 门做好 流动人 口子女体检工作 , 使流动人 口子女及 时了解 自己的身体
以下 1 0 余种: 流动人 口、 外来人 口、 流人人 口、 外 流流动人 口、
外流务工经 商人员 、 自发迁移人 口、 自流人 口、 暂住 人 口、 短期 迁移人 口、 暂时性迁 移人 口、 民工 、 农 民工 、 民工潮 、 盲流 、 人户 分离人 口、 超生游击队等 。 目前 学术界对 流动人 口概念 的界定 , 大致从 户籍 、 流 出地 、 流入地与流 出地相结合 、 劳动 就业 和计划 生育等多角度分别进 行了表述 。 对流动人 口概念 界定 的差 异主要表 现在对 时间 限定 和空 间界定上的不一致 , 而本文所界定 的流动人 口即为离 开常住地 进入城市务工 的人员 。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
流动儿童是指那些随父母或监护人离开户籍所在地,在流入地生活和学习的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尤为突出。
流动儿童常常面临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从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周围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同学、新的生活习惯,这些都需要他们去适应。
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孩子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
他们离开了曾经的朋友和熟悉的社交圈子,在新的环境中难以迅速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这种社交上的断裂和重建,对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考验。
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也可能存在不稳定因素。
父母为了生计可能会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
有些家庭甚至可能因为经济压力而频繁搬家,导致孩子无法获得稳定的生活空间。
同时,父母自身可能也面临着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这些压力有时会不自觉地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流动儿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流入地,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到与本地儿童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可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从而产生挫败感和自卑心理。
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还可能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扰。
他们既不属于家乡,又不完全融入流入地,这种“夹心”的状态容易让他们产生迷茫和失落感。
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城市的陌生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在心理上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
为了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当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同时,父母也要注意自身情绪的调节,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学校也应该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老师要了解流动儿童的特殊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摘要】本文以综述中国各地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作为切入点,客观的分析了流动儿童生存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求为解决流动儿童学业成就及身心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一、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流动儿童离开了家乡来到城市,由于城乡户籍因素,城市的教育体系不能完全容纳他们,正当的教育权利受到缺失和损害,他们成了都市新边缘人群。
然而,从农村到城市,从一个自己从小长大的熟悉环境到一个自己一无所知的陌生环境,这对于小孩来说,从行为方式到内心都要经历一个起落的过程。
流动人口是一个弱势群体,家长大多数都忙于工作,没有闲暇时间来照顾子女,家庭环境不好。
相对来说,流动儿童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通常住在简陋的环境里,面临的是家庭住所不确定,家长工作不稳定、家庭收入不均衡,因此,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前途也觉得模糊渺茫且不确定。
这些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常呈现出以下特点:自卑、缺乏自信、孤独自闭、焦虑恐惧、叛逆反抗。
从多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来看,流动儿童对学校的老师及城市持有好印象的比例并不高,大概只占有20%左右,而有一大部分的流动儿童对城市及新学校教师印象持有差的印象,这表明了他们并没有真正完全融入到这个城市中来,他们与整个城市及所处的初级群体之间存在着隔阂。
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将近1/4的流动儿童因感觉受歧视而自卑,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相当多的儿童竟然患有“城市恐惧症”,不敢和班级的城市儿童交谈,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或者班干部竞选,个别儿童竟因为无法适应城市压抑的就读环境而选择辍学。
而对流动儿童家长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中,有96.8%的家长承认自己孩子与城市儿童有太大差距,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环境,87%的家长反映孩子进入公立学校后不够自信,有胆怯心理,56%的家长觉得孩子离开原来农村环境来到城市中有自卑感,不愿与陌生人交谈,15%的家长认为孩子已经存在心理障碍。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流动儿童进入到城市以后,由于其自身成长的特殊背景及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他们已经从各个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思考与对策[论文]
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摘要: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民工潮”。
我校地处定西市农民集散中心,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我校成为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中心。
如何抓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便成为了我校教育工作的中心。
关键词: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思考与对策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45-0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市场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民工潮”。
我校地处定西市农民集散中心,附近有全市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我校成为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中心。
如何抓好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便成为了我校教育工作的中心。
因此,我校特申报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个案研究》课题,着重解决这些流动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教育需要,引领他们走向更宽阔,更美好的人生之旅。
一、当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问题第一、学生家庭教育水平低下,进城务工者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总体偏低,进城务工者的家庭教育意识,尤其是现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缺少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观。
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外出打工,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的责任就是将孩子抚养成人,能否成才全靠学校老师和孩子自己。
家庭教育没有明确目的,多数持有“树大自然直”观念。
作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交流很少,教育的合力不足。
第二、家庭教育方法简单,存在着严而无格、宽而无度的偏颇,农村家长打骂体罚孩子现象十分普遍。
他们不理解、不尊重子女,对子女实行高压政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甚至实行棍棒教育,亲子之间沟通较少,因而关系不甚融洽。
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平时也不太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他们都普遍承认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教育中,未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更没有顾及孩子的自尊和内心感受,处理问题—般都是独断专行,绝对权威。
第三、学生成长环境混乱复杂,隔代家庭教育现象日益突出,隔代监护人素质不高且教育方式简单,隔代监护人抚养态度上很无奈,在农民工子女身上,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方面深深的体现着隔代家庭教育的烙印。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流动人口数量增加。
据统计,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2亿,而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发展和未来,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质量,已成为了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子女面临的教育问题1.学校难题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经常迁徙,他们需要不断换学校,因此,学校切换成为了一个普遍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数量众多,学校席位不足,导致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难度和转学难度较大。
在城市的一些基层学校,流动人口学生甚至难以进入。
有一些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在劳动力市场和民办学校中接受教育。
由于他们转学频繁,教育水平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2.文化差异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本地孩子的文化差异很大,这给他们的学习和适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快,流动人口的文化进步相对缓慢。
城市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知识文化水平都比较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文化储备显得格外不足。
在校园中,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常常不被人注意因而失去了自信,而自卑感和异化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成长。
3.家庭难题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普遍不太稳定,父母往往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累。
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心智,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指导和鼓励力度不够,这给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父母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也因此失去了家庭安全感与归属感。
4.体育锻炼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生活也面临着缺乏体育活动的困难。
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业和生计压力下,无法参加学校体育活动。
缺乏体育运动,孩子们身体素质下降,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
二、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研究1.学校问题解决减少流动人口的不安定因素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首要任务。
学校需要制定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方案,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
2024年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2024年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其中包括大量的家庭携带子女的农民工。
这些流动人口小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以期为改善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提供参考。
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流动人口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往往面临着资源匮乏、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
很多农民工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难以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
同时,由于工作性质的限制,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学习,导致孩子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1. 家庭教育资源的不足流动人口家庭往往经济条件有限,难以负担起昂贵的教育费用,导致孩子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由于居住环境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接触到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先进的教育设备,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
2. 家长教育意识的欠缺许多流动人口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在学校,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教育观念,无法有效地指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3. 家庭教育方法的失当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许多流动人口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如体罚、责骂等,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4. 社会融入的困境流动人口小学生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身份认同和社交融入的问题。
他们可能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导致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诸多困难。
应对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挑战的策略1. 加强家庭教育资源的投入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投入,提供经济实惠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例如,可以建立流动儿童教育基金,为流动人口家庭提供教育补贴;同时,还可以设立公共图书馆、社区教育中心等场所,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先进的教育设备。
浅析“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018年第4期教育广角浅析“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王莹摘要: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流动儿童,由于其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流动儿童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为主要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我校去年招收流动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7%,对比往年呈上升趋势。
面对如此庞大而独特的受教育群体,以及流动儿童日益显现出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流动儿童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一、流动儿童心理困惑及表现(一)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流动儿童随父母离开原先的生活圈子,离开亲戚朋友和老师同学,脱离了已经熟悉、习惯的生活学习环境,面临陌生的、不稳定的新环境,自然容易产生很多社会适应性问题,明显感受到较大的生活和习惯差异,内心自然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流动儿童的父母多为城市打工者,由于工作忙碌辛苦,难以给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照顾,更顾不上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消极、自卑情绪导致偏差行为显现流动儿童学习、生存环境的改变,致使他们普遍幸福感降低;与新学校教师、同学的适应缓慢、沟通不畅,也很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孤独、自卑等消极情绪,这也导致他们比城市儿童更易产生偏差行为。
流动儿童的偏差行为主要有违犯纪律、打架逃学、吸烟酗酒,甚至攻击性行为,或极度内向、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退缩性行为。
这些都容易导致流动儿童学习无目标,成绩进步慢,还会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和问题。
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我校一直高度关注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致力于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创建,初步探索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对策。
(一)学校、教师要重视流动儿童的全方位教育学校教育是流动儿童感受安全、归属的重要方面,我们不仅要教会流动儿童书本知识,也要帮助他们处理心理健康问题。
1.加强交流,增进了解。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现状、挑战与对策建议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现状、挑战与对策建议1.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现状生活环境适应困难:流动儿童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面临着生活环境巨大变化的问题。
他们可能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语言和文化背景,这对于他们及其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城市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流动儿童在入学、升学过程中可能遭遇困难。
很多公立学校学位紧张,而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往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他们可能面临家庭压力、适应新环境的困扰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这些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融入感不强:由于文化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流动儿童在城市的融入感普遍不强。
他们可能面临社交障碍,难以与城市的孩子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权益保护有待加强: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流动儿童的权益,但仍有部分儿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别是在居住、安全、健康等方面。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在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
1.1 城市流动儿童定义与范围城市流动儿童是指那些在城市化进程中,因为各种原因离开户籍所在地,来到城市生活或工作的儿童。
这些儿童包括但不限于农村留守儿童、城市边缘地区的儿童以及因其他原因在城市之间迁移的儿童。
他们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在城市中稳定居住,面临着教育、医疗、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档主要关注城市流动儿童的关爱保护问题,分析其现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2 城市流动儿童数量与分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流动儿童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这些流动儿童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杭州、南京、武汉等二线城市。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好 成 绩 时 也 唠 叨 ,认 为 孩 子 要 不 断 提 醒 才 能 成 长 : 二 是 溺 爱 。对 子 女 百 依 百 顺 , 求 必 应 , 于 溺 爱 ; 是 专 制 。 母 有 近 三 父 从 安 全 角 度 出 发 , 子 女 的行 为 进 行 限 制 。 使 孩 子 的 自由 对 致 活 动 空 间 很 小 , 缺 少 深 入 沟 通 , 使 偶 尔 谈 话 , 难 实 现 且 即 也 心灵交 流 。 3教 育部 门 因素 . 由 于流 动 人 口子 女 随父 母 进 城 . 市 学校 并 没 有 增 多 . 城 导 致 城 市 教 育 资 源 严 重 短 缺 。 每个 班 都 有 很 多 学 生 ,对 老 师 来 说 , 做 到 因 材 施 教 是 很 困难 的 , 不 要 说 关 注 学 生 成 绩 之 外 要 更 的事 情 。 了解 决 流 动人 口子 女 的就 学 问题 , 育 部 门颁 布 了 为 教 《 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流 ,该 办 法 虽 然 解 决 了流 动 人 口 子 女 有 书 读 的 问题 , 无 意 识 地 把 流 动 人 口子 女列 入 “ 册 ” 却 另 , 而一 些 地 方 教 育 行 政 部 门 的 相应 政 策 让 流 动 人 口子 女 成 为 实 实 在 在 的 “ 类 ” 流 动 人 口子 女 不 能 享 受 与 城 市 孩 子 一 样 的 另 . 待遇 。 三 、 流 动 人 口子 女心 理 健 康 的 建 议 与 对 策 对 流 动 人 口子 女心 理健 康 教育 比书本 知识 教 育更 重 要 . 因 为 书 本 知 识 通 过 努 力 学 习 可 获 得 . 而 心 理 不 健 康 则 是 对 流 动 人 口 子 女 的 心 灵 摧 残 。 培 养 流 动 人 口 子 女 形 成 良好 的 心 理 素 质 , 他 们 保 持 健 康 的 心 理 是 十 分 重 要 的 。 是 要 预 使 一 防 流 动 人 I 子 女 心 理 疾 病 的 产 生 .减 少 他 们 产 生 心 理 问 题 S l 的潜 在 可 能 性 : 是 要 培 养 流 动 人 V子 女 健 全 的 个 性 . 助 二 I 帮 他 们 自立 、 自强 , 他 们 正 确 认 识 现 实 和 自我 , 环 境 和 自 使 在 身 条 件 许 可 的 范 围 内 , 节 好 心 态 . 好 的 方 法 来 解 决 心 理 调 用 问题 , 证 心 理 健 康 , 而 让 流 动 人 口 子 女 和 城 市 孩 子 一 样 保 从 茁壮 成长 。
2024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计划
2024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计划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规模逐年扩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水平,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1.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意识,促进流动人口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2.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共享,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3.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4.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提高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度,实现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共同发展。
二、工作重点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计划生育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宣传手段,广泛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规政策的宣传,使流动人口了解自身权益和义务,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2.完善服务管理机制,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共享。
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的投入,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3.加强执法监管,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行为。
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管理,保障流动人口享有合法权益。
4.促进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实现共同发展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度。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培训和引导,提高流动人口的综合素质,促进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共同发展。
三、工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制度保障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支持力度。
流动人口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流动人口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流动人口,这个词汇本身就蕴含着无数的故事与挑战。
他们在城市间穿梭,为了生活,为了梦想,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流动人口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问题分析1.就业问题流动人口来到城市,面临的就是就业问题。
由于他们往往缺乏专业技能,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在低端产业中徘徊。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2.住房问题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合适的住房。
一方面,房价高昂让他们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公租房、限价房等政策福利。
这使得他们只能选择群租、地下室等恶劣的居住环境。
3.子女教育问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样令人担忧。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无法在城市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不仅影响了子女的成长,还可能加剧社会不公。
4.社会保障问题流动人口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的社会保障。
他们没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一旦生病或失业,生活将陷入困境。
5.融入问题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面临着融入的难题。
他们往往因为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原因,难以融入当地社区,产生孤独感。
二、解决方案1.提高流动人口就业能力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同时,鼓励企业招聘流动人口,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
2.改善流动人口住房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公租房、限价房等政策住房的建设力度,让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到住房保障。
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建设员工宿舍,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
3.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益政府应改革户籍制度,让流动人口子女能够在城市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教育公平。
4.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将流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给予他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
还可以通过设立流动人口救助基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5.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政府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文化关怀,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社区。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城市工作。
其中很大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是携带着他们的子女一起来到城市。
这些随迁子女常常会面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的第一个心理问题是家庭分离造成的焦虑和孤独感。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工作,子女通常留在农村老家或是由亲戚照顾。
这种长期的分离会导致子女产生焦虑和孤独感,因为他们无法与父母保持密切的亲密关系和陪伴。
这种分离也会给子女带来无法言说的痛苦。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还面临着适应城市生活的压力。
由于他们往往是农村出身,对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熟悉,很难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
他们可能会在学校或社区遇到歧视和排斥,感到自卑和不安。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还可能面临学业困难。
由于他们来自农村,学术追求和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他们在城市学校可能会面临与同龄人的差距,导致自卑和挫折感。
由于父母长期忙于工作,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学习和辅导,他们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困难。
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帮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以提高随迁子女的学习水平。
学校应该加强对随迁子女的心理辅导和关注,帮助他们克服适应困难和心理问题。
学校还应该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和课外辅导,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父母也应该积极参与子女的生活,尽可能多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父母还应该关注子女的学习进展和心理状态,及时与学校和辅导老师合作,解决学业和心理问题。
社会也应该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支持力度。
社区应该加强对随迁子女的关注和照顾,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和文化活动,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媒体和公众也应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宣传和关注,提高社会对他们的认知和理解。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帮助。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流动人口指的是那些在不同地区之间迁移居住的人群。
由于就业、生活或其他因素,许多人选择在异地定居或频繁迁移。
他们的子女常被称为流动人口子女,他们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首先,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研,全球超过1.5亿儿童在生活中至少经历过一次迁徙,其中大部分是流动人口子女。
这个庞大的人口群体需要特殊的教育支持和资源。
然而,流动人口子女面临许多教育问题。
首先是流动性带来的学校转换率高和学校之间差异的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的迁移性,他们常常不得不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这会导致学校转换率的增加。
每次学校转换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和适应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也存在差异,这使得流动人口子女可能难以获得一致的教育资源和质量。
其次,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家庭背景和文化差异,可能面临适应问题。
他们的父母可能不具备充分的教育背景和资源,无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指导。
同时,流动人口子女可能经历不同地区和社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这对他们的社交和情感发展造成了挑战。
这些因素可能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自尊心和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许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并寻求解决方案。
一方面,他们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和数据收集工作,以了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真实情况。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制定政策和项目,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另一方面,一些教育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提供了特殊的教育服务,如暑期学校、教育咨询和心理支持等,以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需求。
未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趋势将朝着更加综合、深入的方向发展。
首先,研究将进一步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个体问题,它也与社会经济、教育公平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何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措施
如何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措施流动人口是指因种种原因而在不同地区之间居住、工作、生活的人群。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的推进,流动人口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群体。
为了促进流动人口的融入和社会稳定,我们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措施。
一、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制度流动人口信息登记是实施管理措施的基础。
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制度,要求流动人口在到达新地区后进行登记,提供相关身份证明和居住证明。
同时,要加强信息共享与联网,确保各地之间的流动人口信息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传递和核实。
二、加强流动人口就业服务就业是流动人口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各地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咨询、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服务。
同时,要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创业就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创业资金支持。
三、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条件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投入,改善其学校设施和教学质量,确保流动人口子女和本地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同时,要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联动机制,加强各地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
四、加强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日俱增。
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机制,为其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基本医疗服务,并推行异地就医结算制度。
同时,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工作,提高其健康素养和疾病防控意识。
五、强化流动人口社区管理流动人口在新地区的社区生活是他们融入社会的重要环节。
各地政府应加强流动人口社区管理,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志愿者队伍,为流动人口提供居住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同时,要加大对流动人口社区治安的管理力度,确保社区的安宁和稳定。
六、加强流动人口法律保护流动人口在新地区的法律权益得到保护是管理措施的重要任务。
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法律援助制度,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加强对其合法权益的维护。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国外研究现状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国外研究现状引言流动人口子女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等原因,被迫与父母常年分离,生活在他乡的儿童。
他们面临了许多心理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研究国外相关文献,探讨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国外研究现状。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这些孩子面临的挑战包括家庭分离,文化冲突,教育问题等。
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家庭分离的影响由于与父母分离,流动人口子女常常感到孤独和失落。
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受到了影响,缺乏家庭温暖和支持。
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
文化冲突的挑战流动人口子女通常被迫迁徙到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生活。
他们可能面临新的语言、价值观和习惯的冲击,导致心理上的困惑和失落。
教育问题的困境流动人口子女常常面临教育问题。
他们需要适应不同的学校和教学环境,可能面临学业困难、冷落等问题。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国外许多学者对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研究成果的概述。
研究一:家庭分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父母分离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孩子们表现出更多的焦虑、抑郁和逆反心理。
长期的家庭分离会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世界观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研究二:文化冲突对心理健康的挑战流动人口子女面对新的文化环境时,可能出现身份认同的困惑。
研究发现,他们常常感到不被接纳和理解,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些学者建议加强跨文化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研究三: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针对流动人口子女面临的教育问题,学者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加强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建立专门的支持机构来提供心理辅导和教育帮助。
结论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研究领域。
国外研究表明,家庭分离、文化冲突和教育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应对策略,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和支持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的紧迫性
“ 靳丹丹离家出走了”当班长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的心不禁再次收缩起来。
靳丹丹是流动人口子女且是单亲家庭,家中只有母亲和年过七旬的奶奶。
母亲无固定职业只靠打零工艰难度日。
或许是受家境影响,靳丹丹是一位少言、文静且比较内向的女孩。
在初一上半学期时学习态度还比较端正,思想也比较单纯。
但自从过了寒假到了下半学期,整个人似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就体现在仪容仪表上,发型怪异且染色、脸上化妆戴耳钉,其次反映在课堂上,上课发呆、不交作业,经常无故旷课。
这一系列变化引起我的高度重视,通过向班里其他同学调查得知她正与某社会青年”谈恋爱”于是在一个适当场合下我与她进行了一次交流,她默默无语只是流着眼泪听我说了许多之后对我说”老师我没有谈恋爱,我只是觉的特别孤独,回到家妈妈又不在,和奶奶又没有什么话说,那个大哥哥对我很好,带我出去玩,还给我卖吃的,我有什么伤心事都和他说------”当我听完这断话后凭着多年的带班经验我立刻意识到这决不是”谈恋爱”这么简单的问题。
于是我改变了话题,对她的仪容仪表,课堂上的表现作了几点要求,而她也给我作了保证。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她的表现确实有所进步,但是我确深知好景不长。
果然也就维持了两星期左右,她再一次出现旷课并且涂脂抹粉。
于是我又严肃的和她谈了一次话。
我详细了解了那个青年的情况,得知那个青年其实也就比她大3、4岁,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而流入社会的无业青年。
我问靳丹丹你到底为什么喜欢和他在一起,她哭着对我说”和他在一起有安全感,觉的心里踏实”我的心不禁震颤了一下,这么小的孩子就缺乏安全感。
我敏感的意识到这是她的家庭环境造成的,一家人都是女性,长期这样的环境使她严重缺乏父爱,而这位男青年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补偿了她内心的渴求,但是她又无形中学到了很多的不良习气。
可这一切给这个13岁的女孩去讲她能听懂吗。
语言不如行动,想到这我不禁把这个小女孩揽入怀中,真诚的对她说”我的年龄做你的父亲也够了,如果你相信我,今后有什么不愉快说给我听好吗”她显然先楞了一下,随即就紧紧的抱着我大哭起来,我的眼睛也不禁湿润。
当晚我就送她回到她家,与她母亲做了一次长谈,得知她家是两年前来乌市,父母早年前就以离婚,母亲靠给别人洗头来维持家用。
言谈中母亲多埋怨女儿不认真学习,不听她的话。
抱怨学习花费太高,家中负担不起及有心想让女儿学一门手艺等等。
望着家徒四壁,看到奶奶苍老的面容和无助的眼神,我深深的体会到家庭的艰辛,我顿时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
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一碰即碎的家庭中,孩子那脆弱的心灵又怎堪负重。
我告诉自己今后要给她更多的父爱
在之后的时间里,我经常找她聊天,帮她辅导功课,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自信心并且反复告诫她要与那男青年保持距离。
在我的关爱中,她的学习态度、仪容仪表都有了很大的好转,这使我也倍感欣慰正当形势在往好的方面发展,怎会”五一”刚回来第一天就离家出走了呢?我立即拨通她母亲的电话,从电话中得知,靳丹丹其实在两天前就以离家出走,此时她母亲正在四处寻找。
为了解更详细情况,我晚上又去她家。
其母见我如获救星,泪水涟涟、泣不成声。
从她又急又恨的表情及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中,方知整个事情的经过。
原来”五一”期间,那位男青年又来约她,她欲出门,其母不允许,于是她强行出门,其母打了她一巴掌且怒叱,不允许出门,怎奈女儿推开母亲,夺门而出,自此再没回来。
面对
此情此景我只得耐心安抚家长,并且说了许多如何与孩子沟通及怎样正面教育孩子的话,见家长情绪平静下来,我才离开
第二天,我发动全班学生寻找,几经周折终于在两天后的中午靳丹丹站在了我的面前。
看着她凌乱的头发、深黑的眼圈、疲惫的身体,纵有千般训斥,瞬间也化为无言。
我带她先吃饱饭,随后带她回到她家。
在车上她告诉了我这五天的经过。
其实当天她挨母亲一巴掌,赌气摔门而出,并没有找那个男青年,而是开始了”流浪”生活。
白天就逛商场,晚上就蹲在某楼梯过道,一蹲就是一晚上,仅靠口袋里不足15元维持了5天。
我问她”为何不回家,晚上不怕吗?”她说”每天上课很累,晚上还要听妈妈唠叨,并且经常还无端骂我,有时还打我,我不愿意回家”看着她漠然的表情,我尽然无言以对
到了她家,她显然是太累了,尽然顾不得她母亲以举起了要打她的双手,径自往床上一躺睡了过去。
我赶紧拦住她母亲,和她母亲做了近三个小时的思想工作终于使她母亲同意明天送她来上学。
当我看到她母亲给她盖上了被子时,我才放心的离开她家
第二天我等到放学也没见靳丹丹来上学,我心中略有不安,赶紧打电话,关机。
第三天靳丹丹仍然没来上学,电话依旧关机,我有些紧张。
第四天靳丹丹还是没来上学,我终于坐不住了,赶紧去了她家,房东告诉我她们家以与昨晚退房离开了,去了哪里,不知道
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近几年来流动人口子女大量增加。
我校是一所流动人口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我班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占到全班的60%,所以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迫在眉睫。
通过以上案例,透过靳丹丹同学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一、生存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造成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水平普遍偏低,心理压力过大
靳丹丹母亲自两年前带着一家三口来乌市打工,至今无固定工作,只靠打零工赚取微薄收入,勉强糊口,又何谈能给女儿以正常的生活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呢?而靳丹丹同学本身就是学习、思想均落后的后进生,长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就会出现感情淡漠,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思想差异使得流动人口子女心理严重失衡
流动人口子女初到城市,都市的繁华以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给他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很快的时间里他们的思想、行为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他们这些本身就处于身心发展的学生无法控制的。
此时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就有可能沾染许多恶习,比如男生抽烟、打架、甚至劫钱。
女生则留怪异发型、描眉涂粉等。
还有少数学生会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但是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因此会严重地造成心理上的失衡。
那么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教师、学校又应该做哪些工作呢
一、多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个性心理,构建爱心网络,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学校的温暖
由于流动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相对艰苦,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不够,容易使他们形成孤僻、执拗甚至自卑的性格。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在关注着他们,并且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形成”一帮一”互助小
组,在生活上关心、日常行为上指导、学习上帮助。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体验到教师一视同仁的关爱,激励他们积极进取,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开办心理健康课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教师经常以谈心、故事暗示、书信、主题班会等形式及时做好个别学生的疏导工作。
并且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开办心理健康课堂等手段,进行有关心理问题的诊治与疏通,经常与流动学生的家庭取得联系,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减少流动学生中”问题学生”产生的机率,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总之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希望作为教师、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为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开创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