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最新过华清宫教案

最新过华清宫教案

杜牧《过华清宫》(其一)教案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学对象】高中一、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1、了解诗人杜牧。

2、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感悟作者忧国伤时情怀。

【教学重点】一、诗词的思想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以及本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的具体体现。

【教学设想】一、诵读的准备指导;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三、总结本诗的艺术魅力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预习准备:1、明确朗诵要求。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3、了解杜牧诗作风格特点。

4、参照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导入课文:同学们好,打开中国历史的画卷,你们认为哪几个朝代比较繁荣呢?是的,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正确,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个朝代——唐朝。

穿越中国历史的浩渺云烟,唐朝赫然挺立。

那一个朝代延续了两百多年,那一个朝代出现了几度繁荣,那一个朝代令人无限向往。

然而,它最终也难逃陨落的命运,唐朝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呢?是杨贵妃的倾城一笑红颜祸水,还是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放荡不羁?再或者是历史不可逆转的宿命?今天我们就跟随杜牧的《过华清宫》探讨盛唐衰败的原因和感受唐诗的魅力。

一、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特点——2、2、3顿,注意重读音和感情基调。

(可以请班上朗读较好的同学起来范读)二、研习课文(一)、写作背景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

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

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5篇)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5篇)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语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

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3)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三、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华清宫》诗歌;(2)能够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特点;(3)能够解读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诗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3)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权力和欲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3)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的深层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诗歌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过华清宫》诗歌的内容、背景和相关知识;(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文献;(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过华清宫》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2)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知识;(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做好课堂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过华清宫》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

2. 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翻译;(2)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特点;(3)解读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2)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诗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诗歌中的难点问题。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自由发挥,进行诗歌表演或绘画展示;(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过华清宫讲课教案

过华清宫讲课教案
是一千扇门,而是指很多扇门。描写了骊山上
建筑群繁多,再次表明了统治者骄奢淫逸, 贪图享乐的生活。也描写了送荔枝者的道路艰 辛,表明当时封建统治下劳动人民的辛勤 劳苦。
一骑红尘妃子笑
“一骑红尘妃子笑” “笑”好在哪?
当杨贵妃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 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其他人以为所载是来传
长安回望绣成堆
思考:为什么是从长安回望骊山?诗人这样写的目的 是什么?
长安是当时的京城,明皇应在京城日理 万机,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 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 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迴望绣成堆” 的镜头。
诗人从侧面说明了皇帝终日作 乐,不理朝政,昏庸腐朽的生 活。
思考:如何理解“绣成堆”及其深层的意义?
这是首咏史七绝。借咏杨贵妃吃荔 枝之事,讽刺唐玄宗取悦杨贵妃,荒淫误 国,形象地揭示了建筑在剥削和奴役人民 的基础上的统治阶级奢侈享乐生活的残酷 本质。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 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 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 会现实,或借古讽今,或借 题发挥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杜牧诗歌小结
他的古体诗雄豪健峭,骨气 遒劲;近体诗情致俊爽,风 调清朗,七绝最为人称道。 有《樊川集》。
人到晚年,常常会回忆青春年 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一个 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 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来说,开元、天宝盛世正如 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 的怪影。于是这段史事,便成了诗人们反 复歌咏的题材。
杜牧这首《过华清宫绝句》 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首。这首咏史诗是杜牧 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 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
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 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 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 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word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过华清宫》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杜甫。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原文的阅读与解析。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探讨。

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和分析主题思想。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解析内容。

1.4 教学资源诗歌原文。

相关历史资料。

鉴赏古典诗词的参考书籍。

第二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2.1 诗歌背景介绍唐朝华清宫的历史背景。

杜甫生平简介和创作风格。

2.2 作者简介杜甫的生平事迹。

杜甫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2.3 学生讨论与思考学生分享对诗歌背景的了解。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情感表达。

2.4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华清宫的历史。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3.1 诗歌主题分析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方式。

3.2 情感表达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词汇和意象。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3 学生讨论与思考学生分享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3.4 作业布置第四章:诗歌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4.1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的美感和表达效果。

4.2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

4.3 学生讨论与思考学生分享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意象和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4.4 作业布置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活动5.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

强调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典诗词朗诵比赛。

让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5.3 作业布置第六章:诗歌的写作背景与历史环境6.1 诗歌写作背景深入解析《过华清宫》的写作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过华清宫教案1教学目标:1、同学了解中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

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怜悯的情怀2、了解杜牧的著名诗篇。

背诵《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3、诵读诗歌名句,能品尝诗歌的艺术效果。

理解古诗中的“虚实”,象征与比方的异同;了解咏古诗的一般特点,学习多角度解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杜牧在献计献策倾注的情感。

2、品尝诗歌象征、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3、背诵诗歌名句,品尝其中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人生阶段中,人最宠爱回忆的过去是晚年。

由于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而一个朝代呢?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

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消逝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悟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二、推动新课:1、走近作者: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居长安下杜樊(fán)乡,因称“杜樊川”。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杜牧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

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秀丽,不涉习俗。

不古不今,处于中间”。

(《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肤浅的历史感。

《过华清宫教案》word版

《过华清宫教案》word版

《过华清宫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华清宫》全文;(2)了解作者杜牧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唐朝盛世的赞美和对华清宫美景的描绘;(2)认识历史,珍惜当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3)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寓意;(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理解;(3)历史背景对诗歌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修辞手法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翻译和分析诗歌;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体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过华清宫》的内容,了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过华清宫》,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相关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展示华清宫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美丽景色;(2)简介作者: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导入诗歌: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回顾预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字词意思;(2)检查翻译结果,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3)总结提升: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寓意。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2)联系历史,珍惜当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3)进行诗歌朗诵,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word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过华清宫》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

分析并欣赏《过华清宫》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解读《过华清宫》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朗读与背诵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探讨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强调杜牧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历史背景简述华清宫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介绍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第三章:诗歌朗读与背诵3.1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

强调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性。

3.2 背诵练习学生自主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组织背诵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章:诗歌语言与形式分析4.1 字词解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4.2 诗歌形式讲解诗歌的结构和格式,如五言绝句的特点。

分析诗歌中的对仗和韵律运用。

第五章:主题与情感探讨5.1 主题解读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讨论诗歌对历史和人性的反思。

5.2 情感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氛围。

第六章:诗歌创作背景探究6.1 历史事件回顾详细讲述华清宫的历史,包括建筑背景、历史变迁以及与唐朝皇室的关联。

探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及这一故事在《过华清宫》中的体现。

6.2 诗歌创作动机分析杜牧创作《过华清宫》的可能动机,如对历史的反思、对唐朝衰败的感慨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批判。

第七章:诗歌意象与象征分析7.1 意象解析分析诗中的关键意象,如“霓裳羽衣”、“长生殿”等,及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深层含义。

7.2 象征意义探讨探讨诗歌中的象征元素,如华清宫的衰败象征唐朝的衰落等。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如何通过象征手法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课程背景本次教案是针对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的一篇诗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唐代文化艺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化和白居易的生平事迹;2.能够理解和领会《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意境;3.能够运用文学常识,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创作一首与《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相似的诗歌。

教学内容1.本教案所涉及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生平事迹、唐代文化艺术、唐代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联系;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背景、主旨、意象重点等诗歌鉴赏内容;3.如何运用所学语言文学知识,进行意境的表达和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教师通过讲述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和名篇佳作,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的文学成就以及唐代文化的发展状况。

教师还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载体,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化艺术。

第二步:读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师逐句讲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意象重点等鉴赏要素,帮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领会。

第三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意境的表达和创作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学习的鉴赏知识,独立完成一篇与《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相似的诗歌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意境表达、抒情手法、节奏韵律等因素。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针对课文的讨论,帮助学生梳理课堂所学知识和应用方法,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2.作业评估: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习作,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3.期中期末考试:教师在期中期末考试中,采用问答题、作文题等形式考察学生对文学鉴赏、文化艺术历史的了解程度。

教学拓展1.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其他与唐代诗歌、文化、艺术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对唐代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2.可以邀请文艺工作者或者学界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唐代文化艺术;3.可以通过拍摄短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进行创作展示。

过华清宫其一教案完整版

过华清宫其一教案完整版

过华清宫其一教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杜牧《过华清宫》(其一)教案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

2.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

3.把握本诗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诗的思想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怀古咏史诗的鉴赏【学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预习准备:1、明确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意;2、了解背景材料,包括作者信息;3、疏通全文,了解大意;课堂教学导入课文:同学们好,也许很多同学在电视剧中知道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也可能了解到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历史上很多诗人对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两位主人公——唐玄宗与杨贵妃以及他们的爱情故事有着不同看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晚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一),领悟作者通过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学会对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一、范读全诗:要求:注意听朗读时的感情,同时注意停顿二、研读课文:(一)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另称杜樊川,有《樊川诗集》。

其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

其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二)写作背景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长生殿就在此宫内,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

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七绝。

(三)诗文解读解释题目:(1)过:经过,路过华清宫:地名,故址在今陕西临潼骊山,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赏玩之地。

(2)过华清宫:经过华清宫词语解释绣成堆:指林木花卉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

高中语文8、杜牧诗三首《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8、杜牧诗三首《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二单元8、杜牧诗三首《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
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创作风格,掌握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2学情分析
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往往从小景、小事、小物切入,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作睿智思考,或作出理性判断,或发出由衷慨叹,借以表达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怀才不遇等主题。

3重点难点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二、学习《过华清宫绝句》,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过华清宫
一、学习《过华清宫绝句》,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人:唐玄宗与杨贵妃地:骊山行宫—华清宫事:进贡荔枝进宫
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鞭挞和讽刺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诗句:
山顶千门次第开。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教学设计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教学设计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们的名字是《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指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先学(一)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两遍。

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

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

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

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四、后教合作交流:1.请根据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的内容。

2.《过华清宫绝句其一》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从这首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点拨:1.注释: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

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

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

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次第:依次。

一骑(jì古代读ji,现在一般都读qi(二声)):指一人骑着一马。

红尘: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

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

妃子:指杨贵妃。

2.作品译文: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

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五、训练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小组展示背诵。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精编版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精编版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语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

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3)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三、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是唐代诗人XXX在游览华清宫时所作,这首诗描绘了华清宫的景色和历史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思考。

五、诗歌鉴赏
1)史实:诗中描绘了华清宫的景色和历史背景,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岳阳楼前古渡口,人龙辞处有孤舟”等。

2)诗人观点:诗人通过描绘华清宫的景色和历史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思考,如“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3)写作目的:诗人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4)写作技巧:诗人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描绘华清宫的景色和历史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思考。

六、课堂讨论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XXX的诗歌和人生的看法,以及如何欣赏怀古咏史诗。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和XXX的诗歌创作,掌握了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同时,我们也研究到了XXX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感悟了他忧国伤时的情怀。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

杜牧《过华清宫》(其一)教案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学对象】高中一、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的】1、了解诗人杜牧。

2、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感悟作者忧国伤时情怀。

【教学重点】一、诗词的思想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以及本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的具体体现。

【教学设想】一、诵读的准备指导;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三、总结本诗的艺术魅力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预习准备:1、明确朗诵要求。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3、了解杜牧诗作风格特点。

4、参照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导入课文:同学们好,打开中国历史的画卷,你们认为哪几个朝代比较繁荣呢?是的,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正确,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个朝代——唐朝。

穿越中国历史的浩渺云烟,唐朝赫然挺立。

那一个朝代延续了两百多年,那一个朝代出现了几度繁荣,那一个朝代令人无限向往。

然而,它最终也难逃陨落的命运,唐朝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呢?是杨贵妃的倾城一笑红颜祸水,还是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放荡不羁?再或者是历史不可逆转的宿命?今天我们就跟随杜牧的《过华清宫》探讨盛唐衰败的原因和感受唐诗的魅力。

一、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特点——2、2、3顿,注意重读音和感情基调。

(可以请班上朗读较好的同学起来范读)二、研习课文(一)、写作背景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

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

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华清宫》这首诗;(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以及艺术特色;(3)了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诗歌的、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唐朝盛衰的思考;(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尊重和热爱;(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3.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的理解;2. 诗歌意象的把握;3.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等;2. 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参考;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过华清宫》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重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历史兴亡、唐朝盛衰等现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过华清宫》,理解诗歌的字词、句式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培养爱国情怀。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八、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华清宫的诗歌,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让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教案教学设计课堂...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教案教学设计课堂...

•[阅读次数:174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杜牧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4、熟读、背诵《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 [教学?..
•[阅读次数:2148]
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中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

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2、了解杜牧的著名诗篇。

背诵《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3、诵读诗歌名句,能品味诗歌的艺术效果。

理解古诗中的“虚实”,象征与比喻的异同;了解?..
•[阅读次数:1883]
《杜牧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4、熟读、背诵《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题乌江亭》。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特点历史事件的看法?..。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华清宫》。

(2)理解诗文的背景知识,如作者、时代背景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华清宫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诗中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对诗文背景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图片展示:华清宫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华的想象。

(2)简介华清宫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过华清宫》,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查找诗文背景知识,如作者、时代背景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生分享对诗文的感悟,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过华清宫》的朗读和背诵。

2. 选择一首古诗词,运用在本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写下鉴赏心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讨论的深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个别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在课堂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 终结性评价:(1)组织一次《过华清宫》的默写测试,检验学生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2)开展一次古诗词鉴赏的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所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

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3)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
三、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

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一格。

四、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

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

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

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七绝。

五、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诵读指导:注意停顿特点——
2、2、3顿,注意重读音和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范读。

4、听录音朗读。

5、全班齐读。

6、学生译诗: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骊山顶上,众多的宫殿门依次打开了。

一名专使快马飞驰而来,身后扬起一片尘土,于是宫内的妃子笑了,没有人知道那是专使运来了荔枝。

六、合作研讨,品读诗歌。

出示问题: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3、第三句“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归纳点拨: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

这里暗用了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
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

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修辞手法——对比。

“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当时“以驿马驰递,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者甚众”;“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

“无人知”发人深思。

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

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明确: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不体恤民情,劳民伤财。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

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七、本课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

“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

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