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海绵城市规划的原理有哪些
海绵城市规划的原理有哪些海绵城市规划是一种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旨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等问题。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河流和湿地保育:海绵城市规划强调恢复水系的自然功能,保护城市内外的河流和湿地。
通过修复河道、拓宽河岸绿地、创造湿地等措施,可以增加水体的存储和调节能力,提高抵御水灾的能力。
2. 防洪和蓄水:海绵城市规划注重雨水的蓄存和合理利用。
在城市中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池塘等设施,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减轻城市雨水排放负荷,降低洪水风险。
此外,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如合理设置水库、调整排水系统等,能够更好地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绿色屋顶和地下空间利用:海绵城市规划推崇绿色屋顶和地下空间的利用。
绿色屋顶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同时能够有效减少雨水径流和提高雨水的保水能力。
地下空间利用可以用于雨水的蓄存和污水的处理,减少了雨水的排放和污水的处理压力。
4. 城市景观设计和气候调控:海绵城市规划强调对城市景观的合理设计,通过营造绿地、水体和公共空间等景观,提高城市的生态性和环境质量。
此外,利用植被和水体的调节作用,改善城市气候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噪音的传播。
5. 节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海绵城市规划鼓励城市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实施节水措施,如推广水-saving家电、加强用水管理和监测,提高用水效率。
同时,海绵城市规划倡导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水的再利用、回用和资源化,降低了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
6. 社会参与和科学管理:海绵城市规划提倡社会参与和科学管理。
它强调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市民的共同参与和协同管理,促进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推动城市管理的科学与规范化。
海绵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是以自然为师,利用自然系统原理进行城市的设计和规划,建立起城市和自然的良性互动模式。
通过实施海绵城市规划,可以达到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等多重目标,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海绵城市概念是近年来兴起的城市规划理念。
它强调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自然系统,使城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下面,我们将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一、城市防洪能力的提高城市防洪能力的提高是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关键应用。
通过植被覆盖、绿化覆盖、构建雨水花园等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例如,将城市中的大草坪、花园、公园、广场等地改建为雨水花园,利用自然地形和人工设置的降雨花园吸收雨水,使城市的排水系统得到缓解和升级,从而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二、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还要体现对城市水资源的利用。
例如,利用水源地周边的自然湿地、沼泽地进行景观规划,将其改造为城市的景观水体,例如城市湖泊、水景园等,既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娱乐需求,还可以利用水资源进行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是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核心应用之一。
通过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通过植被种植、水景建设、建筑屋顶绿化等措施,恢复绿地覆盖率,增加植被面积,提高全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
四、城市规划的创新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创新,例子包括:采用3D数字技术进行城市规划、构建城市地下空间系统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城市建设、环境改善等各种途径,促进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还能够促进城市规划的创新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于城市规划工作而言,应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理念在规划中应用的问题,加强绿化建设、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等多方面的建设,从而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目标。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海绵城市建设可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同时通过雨水资源的二次回收利用,缓解城市水资源缺乏现状,促进城市持续稳定发展。
然而,我国海绵城市设计发展较晚,很多技术尚不成熟,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海绵城市设计理论以及相关技术,提升市政工程排水规划设计水平。
为此,本文就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首先分析了海绵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其次探讨了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设计,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规划设计引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日新月异,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城市各项设施亟需与时俱进以满足时代发展要求。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引入,既有助于提升给排水管网工作效率,也可以实现水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促进城市的稳定健康发展。
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给排水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并全方面考察城市环境,结合具体实际制订科学方案,促进城市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设计部门要充分研究海绵城市理论,并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等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真正用好海绵城市理念。
1海绵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海绵城市主要围绕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以及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
1)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其主要作用在于解决城市“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现状。
2)海绵城市是通过建设海绵设施对道路、广场、水系、绿地统筹规划,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来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从而使雨水在降落到地表时,雨水得到有效的吸收,同时通过侧石开孔、植草沟等传输设施将雨水汇集到附近的储存式海绵设施之中,同时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
3)海绵城市设计主要的是城市海绵体的构建,从传输、渗透、储蓄、回收利用缺一不可。
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分析
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分析“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通过自然化的方式,增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的储存和稳定性,减缓城市水资源的过度利用,改善水环境质量和城市微气候,同时提升城市美观性、生态性和适宜性。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然化的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中,首先需要将景观设计自然化。
城市的绿化、水体等自然因素能够有效地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使城市更加美观。
在景观设计时,可以加入自然的元素,比如花草、树木、小溪等,使城市景观丰富、生态、自然化。
同时,针对不同地形条件、土壤性质、降雨特征等,进行不同的景观设计,增加地面透水面积,使大量降雨能够被自然系统处理,降低地表径流和洪涝风险。
二、选择适宜材料和绿植品种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选择适宜的材料和绿植品种。
合理选择的材料能够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地图透水面积,减轻雨水径流对城市的影响。
同时,合理选择的绿植品种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有效的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提高空气质量。
因此,科学地选择适宜的材料和绿植品种,能够更好地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
三、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在“海绵城市”中,除了景观设计之外,综合治理也很重要。
城市的排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问题,都需要得到综合治理。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配合使用,确保城市各项设施的完善,如:城市绿化、雨水收集利用、生态防护等等。
只有将综合治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才能在城市建设中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
四、强化公众教育意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最后一个重要体现是强化公众教育意识。
城市建设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景观设计的水平,在于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同。
城市的生态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需要市民能够从自身做起,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
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需要注重公众教育意识的培养,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合理利用公共资源,并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共建“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设计原理
海绵城市设计原理
海绵城市设计原理是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性和功能,将城市转变为一个具有高效排水和水资源管理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海绵城市的设计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是基于水循环优先的理念。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使得雨水能够在城市内部得到充分的收集、利用和排放。
例如,可以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引导到湖泊、河流或地下水,以充分利用和储存水资源。
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是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湿地、绿地、河流和湖泊等自然景观,它们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雨水,并通过植物的蒸散作用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通过合理规划和保护绿色基础设施,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还包括建设适应性强的建筑和道路。
建筑物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或设置雨水花园等措施,以减少雨水径流的产生,并提供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
道路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或设置雨水收集设施,以减少雨水的积聚和洪水的发生。
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还包括加强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监控能力。
通过建立智能监测系统和远程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城市的水资源
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还可以建立水资源管理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和协调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总的来说,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是基于水循环优先、绿色基础设施、适应性建筑和道路以及水资源管理和监控的理念。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可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设计原理的应用将有助于建设更加可持续和宜居的城市。
海绵城市公园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公园设计理念海绵城市公园设计理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压力,例如洪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许多城市开始探索海绵城市的概念,即通过建设具有自持能力的水管理系统,将自然水循环与城市建设、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在这一背景下,设计一个海绵城市公园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还能提供绿地休闲、环境教育等多种功能,给人们提供一个与自然共生的空间。
首先,公园的设计应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可以通过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在下雨时将雨水引导到这些设施中进行储存,再利用这些雨水进行植物浇灌、公共厕所冲水等,减少对城市自来水的依赖。
同时,公园的绿地也应具备良好的排水功能,通过设置透水铺装、雨水花坛等措施,将雨水迅速渗入地下,减少洪涝风险。
其次,公园的植被设计要注重生态功能。
可以采用天然的湿地植被,如芦苇、香蒲等,以提供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环境。
湿地植被不仅能提供鸟类的栖息地,还能净化水质,提高水环境质量。
此外,可以结合水面上的植物,如荷花、睡莲等,增加园区的观赏性和美感,吸引更多市民前来游玩。
再次,公园的景观设计要注重环保性。
可以选择城市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如耐旱、耐盐的多肉植物、灌木等,减少对景观维护的需求。
此外,可以通过设置太阳能灯具、太阳能充电设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实现公园建设的可持续性。
最后,公园还应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等功能。
可以设置多功能广场、运动设施、儿童游乐区等,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需求。
同时,在公园中设置休息亭、茶座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场所。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公园是一个集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功能发挥、环境保护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空间。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将公园打造成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方,以提高城市的自然环境质量、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示范和倡导。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1. 引言1.1 海绵城市理念概述海绵城市理念是指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机理,构建起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海绵”网络,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净化和利用再循环,以达到减轻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目的。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旨在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水环境问题,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传统雨水管理方式,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的构建主要包括多种手段,如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通过这些手段,将城市变成一个具备自净能力、自我生态调节功能的海绵体系。
海绵城市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雨水径流的压力,还可以提高城市绿色空间和生态景观的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和美好的自然环境。
海绵城市理念旨在打造一个具有更高生态、更高舒适性和更高可持续性的城市环境,是未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也将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为城市公园的功能和质量提升带来新的可能性。
1.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意义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和休闲场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美化城市环境,更是承担着吸纳雨水、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城市生态功能。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公园是人们休闲放松的重要场所,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体育健身设施等,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公园中的绿色植被和自然景观也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促进植被生长,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公园中的湖泊、湿地等水体也可以起到调节城市水文循环的作用。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在设计城市公园时,需要充分考虑景观设计的多重意义,不断探索创新的设计理念,使城市公园成为城市发展的亮丽名片。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水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呢?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城市在应对水问题时更加灵活和可持续。
其核心理念之一是“自然积存”。
这意味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为雨水的积存创造条件。
比如,在城市中保留和建设一些低洼地、湿地、池塘等自然水体,让雨水能够自然地汇聚和储存。
而不是一味地填平这些区域,进行大规模的硬化建设。
通过自然积存,能够有效地减少雨水的径流量,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
“自然渗透”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
城市的地面硬化比例过高,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而是形成地表径流,加重了排水系统的负担。
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推广使用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
这样,雨水能够更快地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地下水位的稳定。
“自然净化”理念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同样不可或缺。
雨水在流经城市地表的过程中,往往会携带大量的污染物,如果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中,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自然净化设施,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去除其中的污染物,使雨水变得更加清澈干净,从而减轻对水环境的压力。
海绵城市建设还强调“统筹规划”。
这要求将城市的水系统与其他基础设施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协同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不能仅仅关注排水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水资源的利用、水生态的保护等多个方面。
同时,要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包括建筑设计、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等,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其中,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措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个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案。
一、规划目标本次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具体目标包括: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 75%以上,即通过自然和人工措施,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雨水外排总量不超过开发前的 75%。
2、雨水资源利用率达到 20%以上,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补水等。
3、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 50%以上,通过雨水的净化处理,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
4、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到 50 年一遇,有效降低内涝发生的频率和危害。
二、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生态本底,保护和修复城市原有水生态系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和生态措施解决雨水排放和利用问题。
2、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状况等因素,制定适合本地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避免生搬硬套。
3、统筹规划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园林绿地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
4、安全为重在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避免因过度追求雨水的资源化利用而影响城市的防洪安全。
三、规划区域概况本次规划的区域位于_____市_____区,总面积约为_____平方公里。
该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地形起伏较小,土壤类型以壤土和黏土为主,年平均降雨量为_____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摘要: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对城市滨河绿道的低影响规划开发和综合管理成为了绿色城市建设的主流。
本文立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简略分析了我国城市滨河绿道建设现存的问题及缺陷,提出了海绵型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的要求以及应采取的策略,并援引北京莲花河滨河绿道建设实践,分析其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进行滨河绿道规划的实现方式,期望能为我国滨河绿道建设理论的完善添砖加瓦。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近年来,城镇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绿地不断退化,不透水区域急剧增加,匮乏的水资源和严重污染的水生态不断破坏着自然环境中的水文机制和条件。
同时,逐年下降的地下水位,捉襟见肘的暴雨泄洪能力等问题也使人们深陷城市水文生态问题的困扰。
基于此,“海绵城市”的概念应势而生。
这种新型的建设理念能够减少城市暴雨洪涝,削减雨水径流污染,集约循环利用水资源,改进城市水文生态系统。
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滨河生态系统进行良好干预,使城市和自然和谐共生。
积极推进城市滨河绿道景观的合理规划设计和低影响开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一条新的出路。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其内容“海绵”是用来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1]。
海绵城市则是指城市在面对剧烈的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时如同海绵,将下雨时储存的水净化后,在需要时调动利用,具有良好的调节力和反应力。
从而提高城市的生态回复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应在低影响开发的基础上,建设可持续性的基础措施、循环性的给排水系统、水敏性的城市设计和合理的雨水收集等机制。
并将这种科学理念与我国建设绿色城市的实践相结合,立足于我国的水情特征和水文现状,从生态系统保护、河流水系恢复方面切入,建立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
2.城市滨河绿道及其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城市滨河绿道的概念滨河绿道是一种沿河开发的多功能滨水廊道,涵盖了河道、漫滩,堤岸及周边人文环境等地区,是一种综合价值很高的绿道形式[2],平衡了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符合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水问题,如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强调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将详细阐述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及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原则1、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排水防涝规划等相衔接,统筹考虑城市的水系、绿地、道路、建筑等要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
2、生态优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和生态空间,减少人工干预,保护和修复城市原有的生态本底。
3、安全为重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有效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地理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特征、水资源状况等,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措施,避免生搬硬套。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一)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种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净化雨水,并使之逐渐渗入地下。
雨水花园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水径流,增加雨水的入渗量,同时还能美化环境。
(二)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是低于周边地面一定深度的绿地,能够接纳周边地面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的过滤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将雨水净化并储存。
下沉式绿地可以与道路、广场等相结合,形成连续的雨水收集和渗透系统。
(三)绿色屋顶在建筑物屋顶种植植物,形成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可以滞留雨水,减少屋顶径流,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同时还能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四)透水铺装在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地面采用透水材料进行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使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
浅谈海绵城市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浅谈海绵城市与景观设计的结合发布时间:2021-10-14T09:12:02.401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7期作者:万弯[导读] 海绵城市作为生态环保的城市设计理念,是通过建立景观化生态城市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而城市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万弯武汉英拓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61摘要:海绵城市作为生态环保的城市设计理念,是通过建立景观化生态城市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而城市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将海绵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可有效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并对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融入道路景观、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等方法进行分析,以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适宜性,景观设计,整合设计引言国继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统筹全局制订了科学的计划,使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但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覆盖过程中,发展的弊端逐渐涌现。
许多城市出现了水生态环境问题,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健康性和持续性的角度来看,这些弊端所带来的发展阻碍是不容忽视的。
从人口数量上来看,中国无疑属于世界中的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尤其在水质污染和降水时空不均性等问题的影响下,国内区域性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
多年来,中国许多城市都遭遇了“看海”问题,使得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城市水危机问题,并对传统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进行了全面反思。
海绵城市的理念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也是中国目前全力推进落实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
设计和建设生态景观的目的在于维护和保障城市生态系统设立,但在理论匮乏、技术不成熟等问题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城市生态景观基础设施中,大多存在功能单一化问题,使其难以发挥维护生态的作用。
本文基于此背景和生态景观的专业角度,探讨了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
浅析海绵城市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海绵城市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海绵城市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参照,通过改变城市设计和管理策略,提供城市自然水文功能的新型生态城市模式。
在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方面体现:一、雨水利用和管理海绵城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雨水的利用和管理。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例如雨水花园、雨水池塘和水草过滤带等,用于收集和利用降雨水量。
引入可持续的排水系统,如雨水回收和再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雨水径流量,减轻城市洪涝压力。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海绵城市注重保护和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通过增加植物种植面积和种植多样性,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吸引和保护各种野生动植物。
景观设计还可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
三、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引入绿色基础设施来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态系统。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绿地、城市森林、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
这些绿色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提供城市居民休闲活动和公共空间,还能够吸收大量的雨水,改善城市气候和空气质量。
四、可持续交通海绵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可以考虑可持续交通方式的应用,如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
通过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网络,提供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设置,鼓励市民使用可持续交通方式,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五、社区参与和教育海绵城市的成功实施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景观设计中可以设置公共休闲设施和社区农园等,提供社区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机会。
通过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市民对海绵城市理念和设计原则的认知,增强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城市环境和特点来进行。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充分发挥景观设计的作用,可以使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可持续和环保。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海绵城市(Sponge City)是指利用新兴技术和理念,通过人工手段模拟海绵的吸水蓄水、净化径流和减缓径流峰值的能力,以减缓城市排水系统压力并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的城市建设方案。
下面将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方案。
首先,建设海绵城市需要改变城市规划理念,采用“自然而然”的设计原则。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内部的绿地,增加景观水体、湿地和绿色屋顶等自然要素,提高城市的吸水蓄水能力。
此外,要避免城市过度密集,合理分布建筑和道路,减少地面排水的压力。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
传统排水系统以速度为主,把降雨径流迅速引导入水体,容易造成城市内涝和水体污染。
海绵城市建设中,可以采用分布式排水系统,即将降雨径流分散收集在城市不同区域的绿地、湿地和雨水花园等处。
通过带有透水层的铺装材料,以及利用植物根系和土壤的水分吸附能力,实现雨水在地表的保持和自然渗透。
将雨水分散处理后,可以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减缓径流峰值。
其三,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改善城市水资源管理。
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可以缓解城市的用水压力。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储存后用于景观灌溉、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此外,可以采用植物过滤和湿地处理技术,将雨水和废水经过自然的净化过程后,用于灌溉或回收利用。
最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加强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合理利用雨水和水资源,减少排放和浪费。
同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绿化和环保活动,如参与绿地的建设和维护,参与废水处理和分散式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等。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包括改变城市规划理念、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改善城市水资源管理以及加强居民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
通过这些技术方案的实施,可以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轻排水系统负荷,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旨在应对城市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的新型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最大程度地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减少城市面临的洪涝、干旱、水质污染等风险,并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基本概念:1.雨水管理:海绵城市通过采用雨水收集、蓄存和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效率。
例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河岸带和湿地公园等生态设施来收集和储存雨水。
2.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将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通过建设湿地、绿地、景观河道等生态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补给能力,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3.多模态交通:海绵城市鼓励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如步行和自行车),并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汽车使用量。
同时,建设支持可持续交通的基础设施,如自行车道、步行街、电动车充电桩等。
4.生态水利工程: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水岸景观、生态廊道等,提高城市内涝和洪水风险管理能力,减少城市污水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技术措施:1.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桶、雨水花园等),将雨水储存和利用于家庭、酒店、商业和公共场所的冲洗、冷却和灌溉等用途,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2.湿地处理系统: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等,提高城市的雨水滞留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通过在建筑物屋顶和周围空地上种植植物,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雨水的渗透和蓄存能力。
4.雨水渗透系统:通过建设透水铺装、植被格栅和雨水花园等,促进雨水的地下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的上升。
5.绿色交通系统:通过建设自行车道、步行街、轨道交通等,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减少汽车使用量,改善交通环境。
6.抗洪设施:通过建设河岸带、防洪墙、堤坝等,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策略分析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策略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升城市的滨水景观,海绵城市理念被引入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
本文旨在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建设,避免过度水泥化,创造自然水域和湿地等海绵型环境。
采用生态修复手段,如绿化植被、构建雨水花园等,提高城市对洪水的抵御能力。
建立科学的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收集与利用、地下蓄水和慢性排水等,最大程度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合力,确保海绵城市理念的顺利实施。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工程和管理等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海绵城市;应用策略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洪水排涝问题并提升城市的滨水景观质量,海绵城市理念逐渐被引入城市设计领域。
本文旨在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首先,探讨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创造自然水域和湿地等海绵型环境的重要性。
其次,研究生态修复手段如绿化植被和雨水花园的应用。
然后,强调科学的排水系统对城市内涝预防的意义。
最后,强调加强公众参与和提高环保意识,促进海绵城市理念的顺利实施。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策略,我们可以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海绵城市应用提供指导和启示。
1.介绍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城市内涝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愈发突出。
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土地开发、水泥化道路和建筑物的迅速增加,导致了城市雨水的排水系统不足以应对降雨的冲击。
减少自然地表的渗透性和水流的堵塞,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排泄,造成城市内部积水和洪水。
城市内涝给市民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甚至影响到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此外,城市内涝还会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震等。
城市内涝不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不便,而且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也带来不利影响。
海绵城市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1. 引言1.1 海绵城市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概述海绵城市是一种结合了生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模拟自然系统的功能来实现城市的生态恢复和永续发展。
在园林绿化领域,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海绵城市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廊道等,以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二是注重水资源管理的综合利用,采用雨水收集、蓄存、净化等技术手段,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修复。
三是推动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生态链、生态网等手段,促进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原力。
海绵城市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为城市绿化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结合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的措施,海绵城市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将有助于实现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理念对园林绿化的影响海绵城市理念对园林绿化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强调了城市发展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人们更加关注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作用。
通过将自然生态系统融入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了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通过构建雨水收集系统、绿地蓄水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城市雨水,减缓城市内涝问题。
在园林绿化中,这种水资源管理方式也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水平,促进园林植被的健康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还强调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通过增加绿地覆盖率、建设生态廊道等方式,可以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促进动植物的栖息繁衍。
园林绿化中也需要遵循这一理念,注重保护和恢复植物群落,营造更加生态友好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理念对园林绿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通过倡导生态环境、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保护,可以促进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面临着一系列与城市发展相关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又该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呢?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是硬化地面过多,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和存储,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走。
这不仅容易导致内涝,还使得宝贵的雨水资源白白流失。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减少对人工排水系统的依赖。
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通过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吸纳和存储能力,减少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集造成的积水和洪涝灾害,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活秩序。
其次,能够有效补充地下水资源。
雨水的自然渗透可以补充地下水,改善地下水水位下降的状况,维持水资源的平衡。
再者,海绵城市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增加绿地、湿地等自然景观,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为居民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它也能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呢?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
规划引领是关键。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合理布局城市的绿地、水系、道路等基础设施,预留足够的雨水吸纳和存储空间。
比如,规划建设更多的公园、湿地和雨水花园,让城市有更多的“海绵体”。
加强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水体,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这些自然水体本身就是重要的雨水调蓄设施,能够有效地减轻城市的排水压力。
推广绿色建筑也是重要的举措。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中,采用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让建筑物能够吸纳和利用雨水。
海绵城市设计基本理念是什么
海绵城市设计基本理念是什么海绵城市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自然为师,建设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保护能力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优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强调生态优先原则,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城市打造成均衡、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
这意味着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要注重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 多功能性:海绵城市的设计要求将城市空间用地的多功能性最大化,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将城市用地既能充分利用,又能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
例如,在建筑的屋顶和立面种植绿化植物,既可以增加城市绿化率,改善空气质量,又可以减少雨水径流和风速,提高城市的耐旱性和防风性能。
3. 储水调蓄:海绵城市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城市雨水的储存和调蓄,以应对极端天气和不可预测的气候变化。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置城市的湿地、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储存和调蓄起来,以供景观浇灌、地下补给水、河道和湖泊补给等多种用途。
4. 渗透过滤:海绵城市的设计力求将城市表面的径流率提高,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使城市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透水性的城市,实现雨水自然渗透和过滤。
通过建设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设施,将雨水引导到地下水体,提高城市地下水位,减少洪水和干旱的影响。
5. 人水和谐:海绵城市的设计要求实现城市与水资源的和谐发展,注重人水关系的协调。
通过合理设计城市的绿地、水域和水景等,打造优美的水景环境,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水资源,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良好状态。
总之,海绵城市的设计基本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城市打造成均衡、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城市的灾害风险、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同时提升城市的适应能力和韧性,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综合公园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综合公园中的应用1. 引言1.1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综合公园中的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综合公园中的应用,是指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城市综合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通过“源头控制、在地蓄滞、分散处理、节约利用”的原则,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循环和净化,减少城市水灾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而城市综合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生态保障、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具有绿地景观、水系设施、休闲活动区等多样化的特点。
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综合公园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公园的功能和价值,同时也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在城市综合公园中融入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提升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
在城市综合公园中设置海绵设施建设,可以改善城市地表径流的状况,减少城市洪涝风险,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
海绵城市理念结合城市综合公园的应用效果逐渐显现,已经在一些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得到了较好的实践。
未来城市的发展应更多地借鉴海绵城市理念,并在城市综合公园中加强应用,共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理念的基本概念海绵城市理念是指一种以海绵为概念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海绵功能,实现城市内雨水的收集、储存、净化和延迟排放,以降低城市洪涝风险,改善水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理念是“绿色基础设施”,通过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自然生态设施来替代传统的城市防洪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过程化处理。
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可以有效减缓城市的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环境。
海绵城市理念的实现需要对城市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将雨水管理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考虑范围。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利用城市绿地、道路、建筑等各类场所,设置各种类型的海绵设施,包括雨水花园、湿地、蓄水池等,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净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当前我国城镇化速度的稳步提升,规模化的城镇建设一定程度上使城区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而随着“海绵城市”理念为主的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被提出和应用,已经成为当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促进生态城市发展的主要前提条件。
标签:海绵城市;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当前我国对城市建设的要求逐渐提高,建设高标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海绵城市对解决城市降水分流,满足城市水资源条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来对城市绿地做系统规划也是城市品质能够得以提升的关键。
1、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般,在面临环境变化和雨水产生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使城市能够做到一定的“吸水”、“渗水”、“蓄水”、“净水”等功效。
对水资源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做到对城市地下水的补充和整体水循环上的调节作用。
海绵城市对在解决我国城市雨洪问题方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向,其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前提之下,能够最大限度将雨水在城市区域内存储、渗透、精华以达到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因此以海绵城市理念,来对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建设时,应把握好其理念的整体性原则,将绿地根据更能统一规划布局,做到功能上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2、城市景观绿地系统布局
2.1确定绿地结构布局主要考虑因素
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前提的城市景观绿地系统布局:(1)先要做好对河流水系的掌握,河流水系是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资源和空间依托,其是沟通城市内外的重要生态廊道。
(2)对大型公园绿地的建设,使大型公园绿地成为城市内部较为重要的生态板块。
(3)对绿地布局结构的科学合理性。
(4)做好对应的绿地系统分类。
2.2公园绿地规划
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及居住区、公共设施用地分布状況,最好对均匀地布局各级公园绿地的规划,使公园绿地能达到五百米服务半径全覆盖,提高城市景观同时做到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并且使海绵城市的功能能够发挥至最大化。
以不同规模、功能特征进行分级配置,在规划各级公园定位、功能、内容同时,重点确定综合公园与专类公园的相关配置,中小型公园绿地建设应通过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来加强其整体的观赏性,对数量较多的街旁公园、社区公园以及带状公园等公园绿地做好合理的配置。
通过海绵
城市理念,城市发展定位做好因地制宜、结合现状绿地条件,对不同类型绿地提出个性化规划布局策略与对应的建设标准要求[1]。
2.3公园绿地分区布局
城市景观绿地系统下的公园绿地分区布局思路,应按照城市总规确定的公园绿地,分类分级布设各类公园、满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的需求。
(1)结合相关控制规定对绿地做好一定的分区分类落实工作,控制城市构建及沿路建设带状公园,满足公园,对大型公园的数量,控制在合理区间内。
(2)如在进行过程中与已有相关规划有联系对接作业,应在原有规划基础上做好适当的局部调整工作。
通过合理的布置使城市排水系统得以完全发挥其功效,在保障城市景观规划美观的前提下,达成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2.4公园绿地布局指标
确保公园在建设时本地植物指数达到相应参数标准,公园中铺装透水面积比重应大于百分之六十,植物品种应以常绿乔木为主,使植物群落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生长模式,其中除过公园绿化面积达到陆地面积百分之七十以上外,乔、灌木的覆盖面积也应达到绿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乔木覆盖率应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充分做到绿化的同时,提升防风防涝的作用,是海绵城市的理念得以展现。
2.5综合公园规划
对公园内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进行一定的规划工作,综合公园规模和设施水平,完成其为居民服务同时,提升绿地的设施完善度,使其具备自然“吸水性”同时,也使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
2.6对绿地系统中防护绿地的规划
防护绿地在绿地系统中所体现出的多元化功能特性,对以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整体生态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1)防护绿地布局规划主要根据城市道路网、大型交通、工业区布局和河流水系布局来进行对应的防护绿地布局,再结合相关用地和基础设施布局的调整,使其形成完善的防护绿地建设体系,达到海绵城市的标准要求。
(2)防护绿地种植结构,以道路两侧防护绿地为例,其主要是以景观要素为前提进行一定的种植形式和树种选择,使城市道路景观风貌有一定的观赏协调性;一般以降低汽车道路噪音为目的的防护绿带在距车道中央15-24米以内,宽度为20-30米,林带中央高度一般不低于23米;在城市街道的降噪绿化种植区则离路中心3-15米,栽植宽度3-15米,高度2-2.5米的矮树为主,再其后方再进行4-6米高树的栽植;树种选择主要以常绿乔木为主,其也充分符合海绵城市理念的“吸附性”,即对城市环境中各污染源的改进和防治[2]。
2.7绿地系统中附属绿地规划
附属绿地规划主要是最大限度提升道路绿化水平,注重道路绿地与城市用地,以绿地的过度和衔接形成完整有序的城市绿地系统。
附属绿地主要以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道路绿化为骨架,加强对重要节点的绿化建设,拓展城市街绿色空间,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的绿地绿化率。
郊野绿地主要是指城市建设用地之外,但有处于城市规划区以内的重要生态绿地,其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直接影响。
以海绵城市理念为首要目标,在对其进行规划管理时,应先从其自身特点出发,比如其主要以大型连绵成片的生态型绿地组成,像林地、园地、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植物园等,郊野绿地应依托郊区公路绿化防护带和大面积林网来形成市区域内的绿地网络,与过百分之三十,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前提,在这个过程中做好对植物配植应具有的排列层次性,加强路侧履带建设,路侧履带应与沿路用地性质主要是防护绿地和带状公园相结合,尤其以局部价款以公园标准建设的防护绿地。
在次干道的绿化定位,要在兼顾交通功能的同时,注重景观塑造与路侧带状公园建设结合程度,绿地率根据不同道路情况一般控制在不低于百分之二十。
在城市主要出入口、立体交叉口、停车场绿化规划控制过程中,对绿化景观和绿化广场的调整以及利用停车场的停车间隔带种植较高的乔木类植物,在保证不影响车辆停放前提下,改善停车场环境与景观,使城市绿地系统能够得到全面提升的同时也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理念标准。
2.8郊野绿地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区内绿地做有机结合,使整个城市的水资源环境得以充分完善同时,加速城市生态链形成,以此达到海绵城市的理念贯彻。
(1)做好构建城市大型绿化隔离工作,避免城市的连绵发展和无序扩张,加强对雨洪管理规划的措施落实。
(2)利用河湖湿地、区域绿地进行城市外围的景观建设。
(3)丰富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对降水及自然蓄洪的功能开发进行管理划分。
以此来完成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的全面建设。
3、结束语
通过上文,我们对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所进行的分析探讨,可以看出其对城市陆地系统的全面性提升作用是极为明显的,对城市建设的后续发展意义重大,其对加强和促进我国城市整体生态化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街道生态绿地景观设计分析[J].现代园艺,2017(2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