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养生论

合集下载

刘逢军养生论

刘逢军养生论

刘逢军养生论刘逢军养生论静下心来,从头看到尾,一定可以找到对你有帮助的东西。

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 ︰00~早3 ︰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正确的理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理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优质的睡眠(晚天黑后~午夜1:40,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

《养生论》

《养生论》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随文注释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 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壽百二十, 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 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 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 必矣。似特受異氣,禀之自然, 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 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 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
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 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 故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 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 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 务:通“瞀”。 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 鬻:同“煮”, 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 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 伤害。 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 蕞尔:小的样子。 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 涂:通“途”。 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即使听说些养生的事情,却凭自己的见识去判断, 认为这不对;其次是怀疑虽然很少,却几乎不懂得 从何处入手;再其次是自己尽力服药,服一年半载, 劳苦又无效验,养生的志趣就已厌倦衰减,于是又 中途停止。有的人用涓涓细流似的补益保养身体, 用奔腾洪流似的消耗损耗正气,却想要坐待明显报 酬;有的人抑制感情隐忍欲望,割弃了荣华富贵的 念头,但爱好的事物时时在耳目之前,所希冀的又 在几十年以后,既担心失掉眼前的利益,又恐怕失 去长远的好处,内心犹豫不决,思想在内部交争, 物质在外边诱惑,物质享受的眼前利益和养生延年 的长远好处互相排挤,如此,终又导致失败。
内容 提要 全文 朗诵 随文 注释 整篇 翻译 重点 提示 参考 文献 自测 练习


嵇 康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嵇康(223-263),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 贤”之一。早年丧父,家境贫 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 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 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 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 为多,占一半以上。如:“人 生譬朝露。世变多百罗。茍必 有终极。彭聃不足多。”

养生论

养生论

养生论翻译: 那种自以为是,只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的人,是很难听进别人的正确意见的。

有的人饮食不加节制,是以会患上多种疾病;有的人贪恋女色而无休止,是以造成肾精乏缺。

如果这些人再被风寒等邪气侵袭,或再被各种毒物伤害,往往会半途夭折,死于各种灾难。

世上的人皆知嘲笑他不善养生,而又哀悼其短命,说他太不会爱惜自己的生命了。

至于保养身体,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在细微的地方疏忽,即便是微小的毛病也会造成对身体的损害,多次累积成的损害就会造成一个人的正气衰惫,因为正气衰惫就会引起头发变白,从头发变白就会发展到衰老,从衰老走向死亡,他也没有明白这过早死亡的原因。

智力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会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

即使稍有察觉,也都是在发病之初哀叹悔恨,却不知道在各种危险未显露苗头时就加以戒慎防备。

这就象齐桓侯身染死的隐患,却责怪扁鹊高明的预见一样(见文末注释),因为他把自已感觉到病痛的时候,当作患病的开端。

其实,疾病的损害在隐匿的时候已经酿成,却要在发展到十分显著,也就是非常严重的阶段才进行救治,所以就造成没有功效的治疗。

一个人一直生活在普通人中间,所以就只会有普通人的寿命。

仰观宇宙天地,俯视万事万物,没有不是这个样子的。

用大多数人的情况来证实自己的看法,用自己和大多数人的情况进行自我安慰,说什么天地之间的道理,也不过都是这样罢了。

即使听说些养生的事情,却凭自己的见识去判断,认为这不对;其次是犹豫不决,虽稍有养生的想法,却不懂得从何处入手;再其次是自己尽力服一些养生的药物,但服了一年半载,劳苦又无效验,养生的志趣就已厌倦衰减起来,于是便中途停止了。

分析其中原因,有的人因为身体的补益很少而消耗很大,就如同用小水沟进益养分,而用出海口宣泄消耗,却想要坐待长生的效果;有的人抑制感情,隐忍欲望,割弃了荣华富贵的念头,但爱好的事物时时在耳目之前,所希冀的又在几十年以后,既担心失掉眼前的利益,又恐怕失去长远的好处,内心犹豫不决,思想在内部交争,环境在外边诱惑,物质享受的眼前利益和养生延年的长远好处互相排挤,如此,终又导致失败。

苏轼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苏轼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苏轼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散步逍遥,务令腹空。

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

常自念言:“今我此身,若少动摇,如毫发许,便堕地狱。

如商君法,如孙武令,事在必行,有犯无恕。

”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

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息俱入。

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

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

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感到饥饿时才进食,还未吃饱就先停止。

然后悠闲地去散步,务必让肚子保持空的状态。

当肚子空了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室内(进行养生的静修),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坐着或者躺着随自己的方便,但关键在于收敛身心,让自己像木偶一样(静止不动)。

常常暗自告诫自己:“现在我的这个身体,如果稍有一点动摇,哪怕像毫发那样细微,就会堕入地狱。

(对待养生的规则)就像商鞅的法令,像孙武的军规,事情必须执行,有违反的绝不宽恕。

”又引用佛教的话语以及老子的话语,观看鼻尖的白气(这是一种静修时的观想方法),计算呼吸的出入次数,气息悠长细微好像若有若无,不要刻意用力。

数到几百次的时候,内心就会安静下来,身体也会静止不动,和虚空一样(平静),不需要刻意约束禁止(自己的身心),自然就不会动了。

数到几千次的时候,或者如果不能数了,那么有一个方法,它的名字叫做“随”:跟随着气息一同呼出,又跟随着气息一同吸入。

有时会感觉到这气息,从全身八万四千个毛孔中,像云气蒸发雾气消散一样(出入)。

自从开天辟地(这里表示从久远的时间以来),各种疾病自然就消除了,各种障碍也逐渐消灭,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开悟。

就好像盲人,忽然有了眼睛,这个时候哪里还用得着求人来指路呢?所以老人(我)的话就说到这里了。

(三国)嵇康《养生论》

(三国)嵇康《养生论》

(三国)嵇康《养生论》《养生论》是嵇康所著的一部养生书,全文分为八个章节,主要介绍了“养生之道”的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主旨是强调了活动和平衡的重要性,介绍关于饮食、情志和运动等的养生知识,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第一章饮食篇作者在本章中探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饮食习惯。

他说:“食物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并介绍了如何选择健康食物的方法。

他强调了饮食应该有节制,并引用了《黄帝内经》的有名语句“物之不知足,则不足以养生”的观点,提醒人们应该适当地控制自己的饮食。

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食物的功效,比如大米、鱼、蔬菜、水果和芝麻等的食用方法。

第二章居住篇在这一章中,作者探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居住环境,包括居住的房屋和周围的环境。

他建议人们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避免在火源旁边居住。

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养生知识,比如如何使用香料来改善空气质量,如何利用光线的能量来促进身体健康。

第三章运动篇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进行运动来保持健康。

作者强调了养生要有动,要养成运动的习惯。

他就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场所和运动时间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作者还介绍了一些有益健康的运动,比如散步、慢跑、跳绳和太极拳等。

第四章睡眠篇作者在本章中探讨了健康的睡眠习惯。

他提醒人们应该适当控制自己的睡眠时间,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作者还介绍了一些有益健康的睡眠方法,比如使用香料、熏蒸法和音乐疗法等。

第五章饮酒篇作者在本章中探讨了人们在饮酒方面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

他对于饮酒的量、频率和品种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他认为饮酒可以带来一定的益处,但是要注意适度饮用,并避免饮酒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六章情志篇这一章节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也是最为深入的一章。

作者强调了情志方面的重要性,认为情志的调适关乎养生。

他详细探讨了一些情志方面的问题,比如如何避免心情低落、如何调节情绪、如何避免烦恼和怨气。

浅论嵇康《养生论》

浅论嵇康《养生论》

浅论嵇康《养生论》
《养生论》是晋代嵇康所著的一部养生之书,全书分为六篇,内容系统全面,思想深刻,是中国古代养生类著作中的重要代表。

首篇为《论形势》,主要讲述人体各种形势的优劣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坐、卧、立、行等,强调坐姿、卧姿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休息、睡眠、清洁等方面的养生要点。

第二篇为《论食饮》,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即顺应自然规律,按照四季变化食用不同的食物,以保持身体平衡。

嵇康还对各类食物的性味、烹饪方式、食用禁忌等作了全面介绍,阐述了饮食调养身体的重要性。

第三篇为《论起居》,主要介绍如何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保持身体健康,包括规律起居、适度运动和舒缓心情等方面。

第四篇为《论精神》,介绍了调节心理的方法,包括心情开朗、保持愉悦状态、避免过度劳累等。

嵇康认为精神健康对整个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第五篇为《论疾病》,这篇内容是讲述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要点。

嵇康提出了“统观全局,标本兼治”的观点,并强调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应注重预防与整体调养。

第六篇为《论长寿》,这篇是全书的总结,提出了保健长寿的方法和原则,包括“医术不足,养生相辅”、“寡欲、戒邪、恬虚、守正”等。

嵇康在《养生论》中,强调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养生观念,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段、地域和生理状况下,需遵循不同的养生方法。

他的养生理念具有很强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更符合人体自身养生规律。

总之,嵇康的《养生论》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刻的养生之书,对古代的养生理论,乃至后世的养生之道,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古代医药学术之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养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一部关乎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养生经典。

养生论

养生论

养生论王骧陆居士著谈养生之道凡使身体失去健康的总原因,在终日心神不安,不外乎患得患失。

凡人精力有限,应适当支配,实行三八制,八小时睡眠,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能如是正常,断无多病之理。

今因身体或经济关系,于八小时工作时,不感兴趣,或工作紧张,这八小时吃力,过于十二小时,所以心难维持,日多思虑,夜梦多惊,失眠开始,胃纳不良,便秘肝旺,肺气不宣,于是诸病引起,正气日耗。

所以要恢复健康,根本先要使思想正常,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这是气功疗养法的本意。

血气本来可以自然流通,却不可作意去使它流通。

当排除其阻碍物,使得天然发展。

而那阻碍者,正是自己的妄念颠倒作祟,所以要静坐法,先放下了身,暂停动作一小时。

坐的姿势另条说明。

坐稳了,再调气,使呼吸平匀,再次调心,这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要调心,先须要识心,认识心是什么。

心有了主宰,方可以心制心,能以心制心,则妄念自息。

人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有了工具,眼对于色,耳对于声等等,遂启发下一个影子,把那影子转辗分别,影上立影,妄上加妄,是名识心,即是妄心。

那妄心作用,在好的方面,宇宙间一切人事进化,靠它建立;坏的方面,一切烦恼颠倒,损人不利己的种种恶事,也由它造作。

所以人在世上,总以自觉为第一。

真觉悟的人,决不贪嗔颠倒,妄作妄为,也不消极断灭,做个冷血动物,视社会事业与我无关,归根害了自己。

又那妄心对于身体上呢?好的方面可以调和血气,益寿延年;坏的方面,心可以生火,肝可以引风,火克金,肺即受伤。

所以心过劳的人,心虚肝旺,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

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

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而扰之者乃在妄心。

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充补,已足可以增长。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养生论是三国时期嵇康所写的一篇论著,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

文章指出,养生应该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

同时,要求养生须持之以恒,通达明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养生途径。

以下是养生论的原文和译文:原文:养生论养生论者,谓摄生之道也。

余生于阴阳之和,死于阴阳之乖。

故养生者,必据阴阳之和,以养其身;悖阴阳之和,则生害也。

阴阳之道,圣人之所以先知也。

古之至人,假道于阴阳,调于四时,感于物,而知命。

审乎命,然后可以养也。

译文:养生论养生是一种关于保养生命的方法。

人类生于阴阳之气的和谐之中,又死于阴阳之气的乖离。

因此,想要养生,必须把握阴阳之气的和谐,以养护身体;违反阴阳之气的和谐,就会带来危害。

阴阳之道是圣人必须先了解的。

古代的至人,借助阴阳之道,调整四时变化,有感于外物,从而得知命运。

明了命运,然后才能养护身体。

正文: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

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之浇浮,其于道也,亦犹此矣。

自汉以后,皆倍加珍羞,冗食盈堂,而胃气日损,此亦老者之弊也。

拓展:养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中国古代,养生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涵盖了许多领域,如道教、佛教、儒家等。

在这些传统文化中,养生被视为一种提高生命质量、保持健康和长寿的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养生论注释

养生论注释

养生论世上有人认为:神仙能凭修炼学到,不死能凭努力得到。

又有人说,最长的寿命只能达到一百二十岁,从古到今都同样的,超过这个岁数再往上,就没有不是虚假荒谬的了。

这两种说法都不合客观情理。

请允许我尝试着粗略地论述这个问题。

神仙,我们虽然不曾凭眼看到过,但典籍记载,旧史的传闻,都清清楚楚地论述过,神仙存在是一定的了。

似乎是特别禀受了什么奇异之气,禀承天然,并不是通过长期的学习所能达到的。

至于养生得法,从而享尽天年,上等的可达到千余岁,下等的大约几百年,这种情况可以会有的呀。

可是世上一般人都不能精通养生之道,所以,没有什么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寿。

根据什么这样说呢?人们服药发汗,有时不能达到目的;可是惭愧内疚之情一旦涌集到心头,就大汗淋漓;整个早晨不进食,就饥肠漉漉地想吃东西;可是曾参心怀丧亲的悲哀,七天都没有饥饿的感觉。

半夜时分如果还坐着,就会迷迷糊糊地想睡觉;但如果内心怀有深沉的忧愁,那么,就通宵达旦地不能合眼。

结实的梳子理顺鬓发,浓烈的酒浆使颜面红润,也仅仅能得到这样的结果;但壮士如果大发雷霆,他的脸色就会迥异平常,头发竖起,顶起帽子。

从这些事例说来,精神对于形体的关系,就像一个国家要有君主一样。

精神在内部躁乱不安,形体在外部就会受到损害,就像国君在上面昏庸无道,国内的人民就会在下作乱一样。

在商汤大旱的年头里种庄稼,单独得到过一次灌溉之利的禾苗,虽然最终难免于枯死,但必定是灌溉过一次的禾苗,枯死得晚一点。

既然如此,那么,灌溉过一次的好处实在不能轻视啊!可是世上人常说,发怒一次不足以伤害性命,悲哀一次不足以危害身体,因而轻视并且放纵自己的情志,这就像不能认识灌溉一次的好处,却盼望上好的谷子能从干旱的禾苗上结出来一样。

因此有知识有修养的人懂得,形体依靠精神而立身,精神要借助形体而存在。

明白生机容易丧失,知道一次过失也能损害生命。

所以修炼性情来保养精神,安定心志来健全体魄。

爱怜和憎恶不寄寓在感情之内,忧愁和喜悦不留存在意念之中,恬静淡泊没有任何欲念,就能身体健康,气血调和;又加上呼吸吐纳的锻炼,服食丹药保养身体,使形体和精神紧密结合,表里之间互相协调。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

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

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

“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

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养生论

养生论

养生论谈养生之道凡使身体失去健康的总原因,在终日心神不安,不外乎患得患失。

凡人精力有限,应适当支配,实行三八制,八小时睡眠,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能如是正常,断无多病之理。

今因身体或经济关系,于八小时工作时,不感兴趣,或工作紧张,这八小时吃力,过于十二小时,所以心难维持,日多思虑,夜梦多惊,失眠开始,胃纳不良,便秘肝旺,肺气不宣,于是诸病引起,正气日耗。

所以要恢复健康,根本先要使思想正常,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这是气功疗养法的本意。

血气本来可以自然流通,却不可作意去使它流通。

当排除其阻碍物,使得天然发展。

而那阻碍者,正是自己的妄念颠倒作祟,所以要静坐法,先放下了身,暂停动作一小时。

坐的姿势另条说明,坐稳了,再调气,使呼吸平匀,再次调心,这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要调心,先须要识心,认识心是什么,心有了主宰,方可以心制心,能以心制心,则妄念自息。

人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有了工具,眼对于色,耳对于声等等,遂启发了一个影子,把那影子转辗分别,影上立影,妄上加妄,是名识心,即是妄心,那妄心作用,在好的方面,宇宙间一切人事进化,靠它建立。

坏的方面,一切烦恼颠倒,损人不利己的种种恶事,也由它造作。

所以人在世上,总以自觉为第一。

真觉悟的人,决不贪嗔颠倒,妄作妄为,也不消极断灭,做个冷血动物,视社会事业与我无关,归根害了自己。

又那妄心对于身体上呢,好的方面可以调和血气,益寿延年;坏的方面,心可以生火,肝可以引风,火克金,肺即受伤,所以心过劳的人,心虚肝旺,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

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

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

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

养生论 [养生论集萃(论)]

养生论 [养生论集萃(论)]

养生论[养生论集萃(论)]养生论 [养生论集萃(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己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馀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抱朴子养生论

抱朴子养生论

《抱朴子养生论》【原文】: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

胸腹之设,犹宫室也;支体之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

神犹君也,血犹臣也,炁犹民也;故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国。

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全其身。

民弊国亡,气衰身谢。

是以至人上士乃施药于未病之前,不追修于既败之后。

故知生难保而易散,气难清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金性命。

【注释】:抱朴子:东晋名道士葛洪之号。

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

早以儒学知名,后入道,师事郑隐及鲍玄。

精医药及炼丹,善文章,好神仙导养之术。

著有《抱朴子》内、外篇、《金匮药方》、《肘后要集方》等数十种,史称「著述篇章,富于班马」。

腠理:中医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和皮肤、肌肉的纹理。

四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炁:同「气」,指元气。

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此处指深谙养生方术的人。

保金:当为「保全」之误。

【易解】:抱朴子说,一个人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国家。

胸腹好像是皇帝所居的宫殿;四肢躯干像是边境;骨骼和关节,好像是国家委派的各级官吏;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肌肉的众多纹理,像是全国四通八达的道路。

精神,就像是君主,血液则像一国的群臣,身中的元气似一国的老百姓;所以,深明养生方法的人,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就像一个英明的君主,能治理好他的国家。

爱护百姓,可以让国家安定;爱护自己的元气,可以健全自己的身体。

百姓疲困了,国家就必然灭亡;元气衰竭了,身体就会死亡。

所以高明的人,在未病之前,就会先采用药物调和,绝不等到身体已经衰败之后才来补救。

由此可知,生命难保而易逝,元气难以清明而易浊;如果能够明白这些道理,知道轻重,那么就会节制嗜欲,保全性命了。

【原文】: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

何者是耶?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

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盖缘未见其益。

养生论(三申道长)

养生论(三申道长)

养生论(三申道长)
疲勞憂患,不可巨食;大汗阳散,猶忌風冷;疾血气浮,牛飲屯陰。

食畏燥火,已忌驟動;度力而為,不要過量。

起居有常:
是指以'日月相應’為基礎,案人體的生物鐘,經驗中形成的很規律。

古代人说:
春、安卯酉(六時起、十九点休),夏、應卯戌(六点起八点休),秋、歸卯酉(六点起十九点休),冬、養辰酉(七点多起十九点休)。

食飲有則,
早餐五穀釀造的食物,來調合氣機;中午吃主食,以充给身體能量發挥;晚上用果蔬煮制的汤液,以其清龢的休養致臟腑的恊調。

保持心態的平龢,不迷戀外物之欲,若能達到這種良好的境界,身體终能矯捷,神氣就致力與建康了。

飬於衛,生不頹。

會不會?作息時在陰陽對。

食與胃,要相配,慰不慰?早早飯饱晚要虧。

食當規,午卯貴,萃不萃?酉食若小走走睡。

养生论

养生论

养生论
展开全文
养生保健的内容非常宽泛,中国从古至今对养生保健也在不断的探索发展。

养生保健大致包括四季中的生活起居、饮食调养、身体锻炼、精神养护、克服不良习惯、注意生活节制等方方面面。

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寿命普遍延长,目前我国人均寿命是76岁。

寿命虽延长了,但健康状况却令人堪忧,没有病却又不健康。

长寿而不健康,是现代人的状态。

如何实现健康,怎样才能长寿?笔者根据《黄帝内经》“淳德全道,寿敝天地”,悟出养生的核心要义在于
“全”字,因而提出“全养生”的理念,即养生应注重生命全周期,追寻理论全包容,涵盖生活全方位,健康应从全养生开始。

“笑一笑,十年少”!笑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脸上经常有笑容的人,心态都会比较好一些,他们的笑容也会感染他人据统计,每笑一声,从脸部到腹部约有80块肌肉参加体育运动。

大笑100次,相当于骑15分钟的自行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日本医学家渡边在健康调查中发现,长寿的人大多具有超过一般人的心理优势,其中一项就是笑口常开.
《史记·华佗传》载华佗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之不朽也。

”意思是:人体应当多劳作运动,但不能太过度。

适度的劳作运动后,体内的饮食水谷之气就会被消化吸收,血脉流转也更加通畅,从而不易生病。

就好比门轴,经常转动,便不会腐朽上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论[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

2.领会本文“导养得理”可获长寿的观点,了解修性保神和服食养生结合的养生方法。

[教授方法]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教授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生僻字蠲悖蕞畎浍赊豚醇二、繁体字識靈憂傷術幾專難僅敵獲遠懷驗喪處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1、较()而论之。

2、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

3、虽终归于燋()烂。

4、爱憎不棲()于情。

1、蝨()处头而黑。

2、声色是躭()。

3、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4、劳而未验,志以()厌衰。

9、攻之者非一塗()。

10、绥以五絃()。

四、重点词词1、目(见)2、较(而)3、涣然4、流离5、嚣(然)6、衔(哀)7、殷(忧)8、醇醴9、赫然 10、植(发) 11、偏(有) 12、(不可)诬 13、(不)棲 14、(神)须 15、(相)亲 16、(之)价 17、蠲(忿) 18、(声色是)躭 19、玄黄 20、蕞尔 21、(一)塗 22、自用 23、持生 24、闷若 25、(无)端 26、一切 27、自力 28、畎浍 29、尾闾 30、交(赊) 31、(交)赊 32、应(远) 33、悠悠 34、累心 35、醇泊 36、旷(然) 37、寂(然) 38、晞(以) 39、绥(以) 40、遗生五、指出语法现象1、夫神仙虽不目见。

2、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六、今译1、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躭,目惑玄黄,耳务淫哇。

2、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

身非木石,其能久乎?3、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

4、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

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

七、阅读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爲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故養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故夫子曰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此則道德之祜也豈假服餌而祈遐年哉聖人所以藥餌者以救過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纏屙沒齒終無悔心此其所以岐和長逝彭跗永歸良有以也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爲一難喜怒不除爲二難聲色不去爲三難滋味不絕爲四難神慮精散爲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迥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然或有服膺仁義無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亞歟(節選自《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要求:1、给上文标点2、注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3、今译文中加横线的句【正文译文】【原文】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今译】社会上有人认为长生能通过学习获得,不老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

有人说:最长的寿命是一百二十岁,从古到今一样,超过这个岁数,没有不是虚假的。

这两种说法都是违背实情,让我粗略论述一下这个问题。

神仙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但文献的记载,古代史书中的传述,明白地记述了这件事,神仙的存在是肯定的了。

似乎他们接受到异常的天赋,禀承于自然,并不是通过长期学习能达到的。

至于养生得法,而享有性命的极限,最长能达到一千多岁,短则几百年,这是可能达到的。

而社会上的人都不明白,所以没有人达到这个极限的。

【原文】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

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焦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棲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今译】根据什么这么说呢?吃药发汗,有时发不出来;而惭愧之情一旦聚集,就大汗淋漓。

一个人早晨没吃饭,腹中空虚饿得想吃;而曾子因丧母内心哀痛,七天不感到饥饿。

半夜坐着,就昏迷欲睡;内怀有深忧,就一宿不睡。

用坚硬的梳子来整理头发,浓烈的酒仅能使面部红润,只不过刚刚达到这个效果;勇士发怒,就完全不同了,能竖起头发顶起帽子。

根据这个来说,精神对于身体,象国家有君主一样。

精神在体内躁动不安,在外部就受到伤害,象君主在上面昏庸无道,下面国家就会发生乱子。

在商汤时代种庄稼,那些灌溉过一次的庄稼苗,即使最后还要枯死,一定是经过一次灌溉的庄稼苗最后枯死。

这样看来一次灌溉的好处确实不能轻视。

而社会上经常有人说一次发怒不会伤害生机,一次哀痛不会影响健康,轻视而糟踏自己,这象不认识一次灌溉的好处,而企望从干旱的禾苗中获得好收成。

所以有见识的君子懂得形体依靠精神而挺立,精神凭依形体而存在,明白人的生机容易受到破坏,知道一次过失能损害健康。

所以修养性情用来保养元神,安定心志用来健全体魄,爱憎不在感情上久留,忧喜不在意念中长存,宁静淡泊没有感情冲动,身体气血和谐平衡;又坚持呼吸吐纳,服丹药养身,使形体精神紧密结合,身体表里都健康。

【原文】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余斛。

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效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

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

身非木石,其能久乎?【今译】普通的种田法,一亩地收获十斛,就把它叫良田,这是社会上一致的看法。

不知区种法能有一百余斛的收成。

土地、种子相同,由于种植管理不同,收成相差悬殊。

说经商没有十倍的利钱,农夫没有收百斛的希望,这是墨守常规不通变化的看法。

常吃黑大豆会使人体沉重,吃白榆使人爱睡,合欢花使人消除忿怒,萱草使人忘记忧愁,这是人们都知道的事情。

荤辛会伤害人的眼睛,河豚鱼不能作营养品,是一般世人都懂得的。

虱生在头发中而变黑,麝吃柏叶产麝香,山里人的颈部易长瘿病,牙齿处在山西而变黄。

由此推论,大凡吃进的东西,薰陶情志,浸染身体,产生的效果没有不与食品的气味相关联的。

难道食物的蒸染只会使身体加重,而不能使身体变得轻健,只会伤害眼睛而不能使它明亮,食物薰染牙齿,只会使它变黄而不能使牙齿坚固,柏树芬芳之气,只会使动物产生香味而不能使人延年益寿吗?所以神农说:“上品药延长寿命,中品药调养情志”,确实懂得生命的维护调理,要依靠后天辅助滋养而达到目的。

而社会上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眼里只见五谷,一味迷恋声色,两眼被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弄得昏眩迷惑,耳朵偏爱听那靡靡之音。

美味煎熬他们的脏腑,烈酒侵蚀他们的肠胃,芳香的气味腐朽他们的骨髓,喜怒伤害他们的正气,思虑消耗他们的精神,哀痛损害他们的纯和。

对于渺小的身躯,伤害的途径不只一个,容易衰竭的身体,而从内外受到攻击。

人的身体不是木石,难道能长久存在下去吗?【原文】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

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

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

中智以下,谓之自然。

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

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

仰观俯察,莫不皆然。

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

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

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

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

今以躁竞之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

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

【今译】那些特别刚愎自用的人,饮食不能节制,而发生各种疾病;贪恋女色不知厌倦,而精力衰竭;受到风寒侵袭,遭到各种毒邪伤害,在各种因素的摧残下活了半辈子就死亡。

人们都知道嘲笑惋惜,说他们不善于养生。

至于养生失当,对产生疾病的细微因素不留神,累积起来形成损伤,累积损伤造成正气衰惫,从衰惫到头发变白,从变白到身体衰老,从衰老到命终,浑浑噩噩世代相沿而没有尽头。

中等才智以下的人,把这称作自然规律。

即使稍微觉醒,却都在得病时感叹悔恨,而不知道在病没发生之前预防各种险情。

这象齐桓侯抱着将要致死的疾病,而恼怒扁鹊的先见之明,把感觉病痛的时候,当成患病的开始。

病害在隐微中形成,而在显著时才抢救,所以有徒劳无功的治疗;在芸芸众生中随波逐流,所以只有短暂的寿命。

仰观王侯卿相,俯察士农工商,无不是这样。

拿多数人都一样来自我辩解,用所有人都相同来自我安慰,就说天地间的事理,全都这样罢了。

即使听说养生的方法,却凭个人经验去判断,认为没有那么回事;其次,又将信将疑,做做停停,虽然多少有点效果,却没人懂得养生的道理和方法;又其次,自己花钱服用药物,半年一年之后,感到麻烦又不见效果,思想上已经厌倦衰退,半途而废。

有的人养生受益微小,如田间的涓涓细水,而伤身致害大得象河流入海处的滔滔洪流,却要想坐等养生的明显效果;有的人压抑感情,强忍欲望,割舍荣华富贵的愿望,而嗜好的东西经常在眼前引诱,希望达到的长寿却在几十年以后,又唯恐眼前的享受和未来的长寿两个都失掉,内心怀有犹豫,矛盾交争,物质利欲在外引诱,眼前利益和长远养生效应相互矛盾,就这样又导致了养生的失败。

最高级的微妙事物,只能通过理性来掌握,很难通过直观识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