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教程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专题检测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38张)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38张)

•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 (2017·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 图,回答(1)~(2)题。
• • • • • • •
B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B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 A.1 B.2 C.3 D.4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甲为砂岩层,乙为断层, 丙为岩浆岩。图中甲岩层下有侵蚀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 顺序为乙丙甲。第(2)题,图示地质剖面图上没有一个完整 的褶皱构造,但褶皱构造留下的痕迹——岩层倾斜比较明显。 图中甲处岩层和被乙断层错断的岩层明显倾斜,且倾角不
• (2017·江苏盐城阜宁中学5月模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将 岩石折叠如被,图1为“某地地质景观图”,图2为“地壳 物质循环简图”(甲→戊代表岩浆、三大类岩石和沉积物)。 读图,回答(1)~(2)题。
• • • •
C (1)构成图1景观的岩石,其所属类型对应于图 2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B (2)形成图1景观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 )
• 【解析】 图示地貌景观为甘肃省张掖某地区的丹霞地貌, 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据此可判断岩石类型为沉积岩; 图中所示山脉为地壳运动导致岩层隆起而形成的,部分地区 岩层发生断裂、位移,有断层存在,但主要的地质构造为褶 皱。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 2.(2016·北京文综)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 答下题。 • 平顶海山( D ) • A.为褶皱山 • B.由沉积岩构成 •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 【解析】 由图可知,平顶海山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地, 随着地壳运动,山地逐渐没入水下,在海洋表层海水运动等 外力作用下,山地的山顶被削平。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透析高考命题主题4第一板块命题主题四地壳变动规律ppt课件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透析高考命题主题4第一板块命题主题四地壳变动规律ppt课件

A.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B.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C.不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D.不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4.地层 T3、T4、T5 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
A.T3>T4>T5 C.T3>T5>T4
B.T4>T3>T5 D.T5>T4>T3
5.若地层年龄 T3>T2>T1,则该地有可能是( )
(2019·石家庄质量检测)下图示意北美洲某高原两个出露岩层的横剖面(未按比例绘 制,岩层已经编号以供识别),在某些岩层中发现了化石。证据表明,④和⑧岩层是在 同一地质时期沉积形成的。据此回答 1~2 题。
1.图中岩层中岩石作为沉积物沉积时,当地环境最有可能是( )
A.内陆沙漠
B.山间峡谷C.广阔海洋Fra bibliotekA.向斜谷
B.背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山
解析:第 3 题,读图例可知,该区域地层正常排序是 T1 至 T5,比较河流东西两岸地层 顺序可知,河流东岸缺少 T4 地层,T3 与 T5 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地壳运动情况可能如 下:当地为海洋环境,沉积形成了 T1 至 T3 地层;到 T4 地层形成时期,河流东岸地区 地壳隆起形成了陆地,沉积中断;到了 T5 地层形成时期,地壳再次下沉,形成海洋环 境,沉积形成 T5 地层,故选 C。第 4 题,图中东西两岸相同地层大致处于同一水平面, 说明没有发生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地层顺序没有颠倒,故海拔越低的地层形成时间越 早,年龄越大,故选 A。第 5 题,若地层年龄 T3>T2>T1,那么从河谷地层向两翼地层 年龄由新到老,该河谷是在向斜构造基础上形成的,故选 A。 答案:3.C 4.A 5.A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重点难点突破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PPT文档5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重点难点突破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PPT文档50页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重点难点突破专题
四地壳运动规律ຫໍສະໝຸດ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四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

核心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貌 [典题再悟]
(2019·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 片中界面 M 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 M 之下的“乙” 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 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 1~ 2 题。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2.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素养立意] 综合思维:构造运动对地质剖面形态的影响及 其动态演化的综合分析; 地理实践力: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也是野外地质考察能力的 反映。
[规范审答]
或示意图
地貌的综合分析。
[主干串联]
[知能自测] 一、岩石圈物质循环 完成岩石圈物质循环(岩石的相互转化)示意简图(写出岩浆和 三大类岩石名称,以及→所示的地质作用)。
答案:A.岩浆B.岩浆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C、D可互换) ①重熔再生作用 ②冷却凝固作用 ③外力作用 ④变质作 用(③④可互换)
高考感悟 常以景观图或剖面图的形式考查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以及地 质过程的先后顺序,如第 1、2、3、4 题。解.题.的.关.键.:结合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主要特征;根 据岩层的形态和分布,判读地质构造特征。专题Fra bibliotek 地壳的运动规律
C目录 ONTENTS
知识主干·系统联网 高频考点·融会贯通 核心素养·微专题 4 专题练
情境设置
考查内容
地质剖面图
高考 考向 区域图、景观图
或示意图
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及其特 点的分析。 流水地貌、风成地貌及其形成过 程的综合分析。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课件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课件
考向一
真题回顾
精研高考·综合提升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2018· 北京卷,4)如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思路点拨: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受岩浆高温作用影响,可能导致该处的岩 石发生变质作用,C项正确。甲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岩浆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 层,A错误;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断层—上覆沉积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因此, 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项错误;石灰岩中的溶洞是溶蚀作用形成的,D项错误。
答案:(1)A
(2)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 A.地处高海拔的高原 B.地壳的厚度较薄 C.靠近板块交界地带 D.玄武岩地层广布
)
解 析 :第(2)题,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靠近板 块交界地带,岩浆活动频繁,C项正确。干热岩绝大部分为侵入岩,高海拔的高原不是 主要成因,A项错误。地壳的厚度较厚,B项错误。玄武岩是喷出岩,不是干热岩的形 成条件,D项错误。
答案:C
2.(2018· 江苏卷,5~6)如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 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思路点拨:第(1)题,根据等高线可判断从甲至乙,海拔先升高后降低,为凸地形,C、D 错;从地层分布看,从甲至乙地层分别是C、P、C,其地层年代分布是老、新、老,属于 向斜构造,岩层应该向下弯曲,A对、B错。
答案:(2)A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ppt_地壳运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ppt_地壳运动

【 名 校 课 堂 】获奖 PPT-高 考地理 二轮复 习专题 课件: 专题四 地壳运 动(最 新版本 )推荐
3.形成山脉的岩石属于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4.山脉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征,反映该山脉 () A.海水冲刷作用强烈 B.长期受河流侵蚀 C.背斜顶部存在断层构造 D.背斜顶部存在张性裂隙
【 名 校 课 堂 】获奖 PPT-高 考地理 二轮复 习专题 课件: 专题四 地壳运 动(最 新版本 )推荐
【 名 校 课 堂 】获奖 PPT-高 考地理 二轮复 习专题 课件: 专题四 地壳运 动(最 新版本 )推荐
【核心必备】 背斜、向斜与地形
【 名 校 课 堂 】获奖 PPT-高 考地理 二轮复 习专题 课件: 专题四 地壳运 动(最 新版本 )推荐
1.片麻岩形成于( ) A.沉积环境 B.变质环境 C.冷凝环境 D.熔融环境 2.对图中地质概况的形成,推断合理的是( ) A.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 B.变质作用→岩浆活动一重熔作用 C.地壳抬升→外力作用→重熔作用 D.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答案:(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 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 跃。板块(地壳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成河流。
【 名 校 课 堂 】获奖 PPT-高 考地理 二轮复 习专题 课件: 专题四 地壳运 动(最 新版本 )推荐
【 名 校 课 堂 】获奖 PPT-高 考地理 二轮复 习专题 课件: 专题四 地壳运 动(最 新版本 )推荐
【 名 校 课 堂 】获奖 PPT-高 考地理 二轮复 习专题 课件: 专题四 地壳运 动(最 新版本 )推荐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专题突破课件自然地理专题地壳的运动规律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核心专题突破课件自然地理专题地壳的运动规律
2.平原的成因分类 平原的形成都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不同的 平原,内外力所起的作用不同。 (1)以河流(héliú)冲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平原:这类平原 多分布在河流(héliú)的中下游地区,它主要是河流(héliú) 携带大量泥沙,在流经平原地区,流速减缓泥沙沉积而成;同 时,地壳的下沉也起到一定作用。
图2
第二十九页,共36页。
(3)若岩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岩层 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 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kāishǐ)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 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 来源。(见图3)
图3
第三十页,共36页。
(4)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míngxiǎn)的侵蚀面存在, 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 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 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 直遭受外力侵蚀。(见图4)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 土堆积地貌等。洪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而成的 平原,与图示信息不符
Image
第三十六页,共36页。
答案: (1)D (2)C
第二十六页,共36页。
地质(dìzhì)剖面图的判读
构造甲:为断层,图中黑实线为断层线,断层的右侧岩 层上升,左侧岩层下降。
构造乙:为背斜,岩层向上(xiàngshàng)弯曲,地貌形态 为山地。
构造丙: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地貌形态为山地。 第二十七页,共36页。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首先要看清图例,了解图文地区出 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教程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专题检测PPT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教程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专题检测PPT课件
答案 A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P PT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P PT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P PT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P PT课件
6.根据材料推测距今 1.9 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可能是 ()
A.气候湿热,出现雨林 B.气候干热,沙漠扩张 C.气候暖湿,湿地增加 D.气候干冷,出现针叶林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距今 1.9 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地层为湖沼相, 因此当时的自然环境可能是气候暖湿,湿地增加。故选 C 项。
4.地层 T3、T4、T5 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 A.T3>T4>T5 B.T4>T3>T5 C.T3>T5>T4 D.T5>T4>T3 答案 A
解析 河谷地貌中靠近河流的地层海拔低,一般年代较老。故选 A 项。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P PT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P PT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P PT课件
8.地层剖面示意图中甲时期的大气环流特点是( ) A.受西北季风影响增强 B.受东南季风影响增强 C.受东南信风影响增强 D.受河陆风影响增强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层为河流相,说明该流域在甲时期河流发育相对 较好。可推测,影响我国的东南季风在甲时期比较强盛,影响范围较大。故 选消亡边界,乙处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丙处 位于向斜构造的顶部,丁处岩石先由外力沉积后因变质作用形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2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2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课件

作用因素
作用过程
对地貌的影响
流水 作用
侵蚀 沉积
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 加深、加宽,形成V形 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 破碎
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 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 渐沉积起来
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 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 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 水侵蚀的结果
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 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 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 海口形成三角洲
第十五页,共28页。
1.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 比较记忆常见地质(dìzhì)构造与地貌的关系:
常见 基本形 类型 态
褶皱
背斜 向斜
外力作用施 加影响前多 形成山岭
外力作用施 加影响前形 成谷地地貌
地貌
顶部受张力,岩 石破碎,常被外 力侵蚀成谷地
槽部受挤压,物 质坚实不易被侵 蚀,易形成山岭
褶皱 常形 成高 大山 脉
第二十七页,共28页。
(3)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 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 方向、分水岭所在地区、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如 没有等高线,则可以根据(gēnjù)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 点,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gēnjù)河流流 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第十四页,共28页。
答案 (1)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 成山岭。 (2)冲积扇(或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降低,河流 携带(xiédài)的物质在山前(山麓)堆积。 (3)丙地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蚀作 用而形成的。 (4)丁地区为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河网密 布,交通便利等。
(1)甲地的地质构造属于________,简述其成因。 (2) 乙 地 地 貌 类 型 为 ________ , 简 述 该 地 貌 的 形 成 过 程 (guòchéng)。 (3)简述丙地地貌的形成原因。 (4)分析丁地区聚落分布集中的原因。 解析 (1)甲地地下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因 受挤压,岩石坚实,不易被侵蚀,因而形成山岭。(2)乙地位 于山前,形态呈扇形,为冲积扇。(3)丙地为喀斯特地貌(或 岩溶地貌),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 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4)根据丁地区的海陆位置和地形 特点回答。

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辅导(课件)专题四 地 壳 运 动(共77张PPT)

202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辅导(课件)专题四  地 壳 运 动(共77张PPT)

【高考感悟】 1.命题规律:结合地貌景观图或依据岩石的表现特点, 判断岩石类型;结合地貌景观图或地质剖面图,判断地 质构造类型,分析其对应的地貌形态特点及影响;以地 质剖面图为命题背景,分析判断地质构造类型,解释某 地地表形态成因,描述地质过程等。 2.解题关键:着重把握地壳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 地质构造的判断和应用等知识。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
发现的地层是 (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审题模板·规范解答】培养良好规范的审题思路
材料信 信息❶:岩层的新老关系,为判断地质 息解读 构造提供依据
信息❷:由甲到乙,沿水平剖面线,中 图表信 间岩层为P、两翼岩层为C 息解读 信息❸:甲、乙两地和甲乙之间海拔
【知识纵横】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要点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中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 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 斜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 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的部位,仍在继续下沉;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 相对干旱,降水量少,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干旱加剧。 湖区降水量加大、入湖径流增多只能说明湖水水位暂 时有所上涨,因为在湖的西南部还有一通道口流出,如 果在湖盆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上涨的水肯定会向外排 出,这样并不能保持湖水深度一直加大。入湖泥沙增 多只能表明沉积物厚,但这样同时会抬升水位,湖水会 向外流出,不能保持湖水深度加大。
湖、滑坡阻断河流形成的堰塞湖,会由于泥沙的不断 淤积变浅,不会继续变深。第2题,湖底的变化是内、 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图可知,有河流注入贝加尔湖, 带来泥沙等物质,在湖底形成巨厚的沉积物,在有流入 和流出的情况下,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表明贝加尔湖湖 盆还在增深,有容纳沉积物和水的空间,但问题侧重于 湖水深度在加大,说明贝加尔湖处在断裂带,属于下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白龙堆雅丹地貌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区 域。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应一致,成因应是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原前 缘的东北风影响,故 B 项正确。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11.卫星从 900 千米高空拍摄到的罗布泊湖盆形似人耳,有八道耳轮线, 其形成原因是( )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5.若地层年龄 T3>T2>T1,则该地有可能是( ) A.向斜谷 B.背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山 答案 A 解析 若地层年龄 T3>T2>T1,则出现“中部岩层年龄新,越往两翼越 老”的地层年龄分布,属于向斜谷。故选 A 项。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白龙堆雅丹地貌是在河湖相沉积物基础上发育而 成,地壳抬升不利于沉积,故排除 B、D 两项;雅丹地貌是在地表龟裂的基 础上受侵蚀形成,排除 C 项;河湖抬升后,湖水干涸,地面出露,受风力、 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最终形成白龙堆雅丹地貌,故 A 项正确。
10.推测白龙堆雅丹地貌区的盛行风向主要是( ) A.西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3)概括自 1300 年至 2000 年之间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的变化趋势,推断 图示地区近百年以来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并简述判断的理由。(12 分)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专题检测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北 京 海 淀 上 学 期 期 中 )下 图 为 北 美 洲 西 部 落 基 山 脉 中 某 地 区 示 意 图。读图,回答 1~2 题。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13.(2019·武汉二月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新西兰东南部(图甲的摩拉基海滩上约有 50 个圆形巨石(图乙),最大直径 逾两米,重达数吨,散布于海滩中部百余米的地方。据研究,圆石与珍珠的 形成原因异曲同工,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围绕着核心物质(如贝壳、珊 瑚碎片等)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直径两米左右的圆石至少 需要 400 到 550 万年的时间形成,大约要覆盖 10 到 50 米厚的海泥才足以提 供充分的矿物质。某些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 甲状花纹(图丙)。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二、综合题(共 56 分) 12.(2019·北京海淀上学期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34 分) 湖泊是流域中物质迁移的重要“归宿”,湖底的沉积物像“书页”一样 记录了流域内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洱海位于我国云贵高原西北部,其西侧 的点苍山森林茂密,众多溪流发源于此,丰富的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汇聚于 山前洼地,形成了云贵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2019·汕头模拟)我国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处黄土高
原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带,蕴藏着丰富的晚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的地质信息。
下图为距今 2.3~1 万年期间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剖面示意图,其中
答案 B
解析 图示断层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乙处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丙处 位于向斜构造的顶部,丁处岩石先由外力沉积后因变质作用形成。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2019·江西八校联考)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 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 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 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完成 3~5 题。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7.沉积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沉积物厚度。根据材料分析,萨拉乌苏 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为( )
A.距今 2.34~1.93 万年 B.距今 1.93~1.9 万年 C.距今 1.9~1.45 万年 D.距今 1.45~1.0 万年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四个选项给出的时间段,结合图中剖面深度、地质年龄等数 据,观察比较分析可知,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 为距今 1.93~1.9 万年。故选 B 项。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黑垆土是发育于黄土母质上的一种土壤。读图完成 6~8 题。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6.根据材料推测距今 1.9 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可能是 ()
A.气候湿热,出现雨林 B.气候干热,沙漠扩张 C.气候暖湿,湿地增加 D.气候干冷,出现针叶林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距今 1.9 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地层为湖沼相, 因此当时的自然环境可能是气候暖湿,湿地增加。故选 C 项。
9.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下沉—岩层沉积—地壳抬升—湖水干涸—地面龟裂—风力、流 水侵蚀 B.地壳抬升—岩层沉积—地壳下沉—湖水干涸—地面龟裂—风力、流 水侵蚀 C.地壳下沉—岩层沉积—地壳抬升—风力、流水侵蚀—湖水干涸—地 面龟裂 D.地壳抬升—湖水干涸—地面龟裂—地壳下沉—风力、流水侵蚀—岩 层沉积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3.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运动情况是( ) A.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B.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C.不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D.不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河流东岸缺少岩层 T4,表明该岸地层接触关系为不 整合接触;这与该地区岩层先下降(沉积)后上升(侵蚀)有关,上升过程中遭 受侵蚀导致 T4 地层缺失。故选 D 项。
8.地层剖面示意图中甲时期的大气环流特点是( ) A.受西北季风影响增强 B.受东南季风影响增强 C.受东南信风影响增强 D.受河陆风影响增强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层为河流相,说明该流域在甲时期河流发育相对 较好。可推测,影响我国的东南季风在甲时期比较强盛,影响范围较大。故 选 B 项。
(2019·湖南四大名校联考)白龙堆雅丹地貌位于新疆罗布泊东北部的白龙 堆沙漠中,是在以灰白色沙泥岩夹石膏层为主的河湖相沉积物基础上发育而 成,高 10~20 米,长 200~500 米以上,弯曲延伸,远望就如蜷伏在大漠上 的白色巨龙。读图,完成 9~11 题。
1.图中断层①、②与岩层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 ) A.①③②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
答案 A
解析 断层①完整,没有切断其他岩层,说明断层①形成最早;断层② 切断了岩层③,说明断层②形成晚于岩层③;岩层④最完整,覆盖于断层② 和岩层③的上方,形成最晚。故 A 项正确。
2.图中( ) A.甲处断层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B.乙处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 C.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D.丁处岩石由岩浆冷却形成
(1)简述点苍山东麓河流的特征。(8 分) (2)推断图 a 中湖岸边的甲地至湖心处的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 化,并说明原因。(8 分) 历史上流域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增减,进而影 响到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因此,科学家常常利用湖底沉积物粒 径粗细的变化推断流域内过往的气候变迁。图 b 为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与其 沉积时间的对应曲线。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4.地层 T3、T4、T5 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 A.T3>T4>T5 B.T4>T3>T5 C.T3>T5>T4 D.T5>T4>T3 答案 A 解析 河谷地貌中靠近河流的地层海拔低,一般年代较老。故选 A 项。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分 教程专 题四地 壳运动 规律专 题检测 课件
(3)变化趋势一:沉积物粒径变化存在波动,但整体保持稳定。 变化趋势二:1300 年至 1500 年、1700 年至 1850 年沉积物粒径逐渐减 小;1500 年至 1700 年、1850 年至 2000 年沉积物粒径逐渐增大。 干湿状况的变化:气候逐渐变干燥。 理由: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湖底 沉积物粒径增大。 (4)沉积物的数量增多;粒径增大;成分改变。
考古证据表明,距今 2、3 千年以前洱海西岸地区就有了大量人类活动的 痕迹。当时人类活动的方式主要是砍伐森林、发展农耕和开采矿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