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方法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0e227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e.png)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方法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方法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其以简练、含蕴、意境深远的特点而著名,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诗歌中,描写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事物的认识。
本文将介绍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方法,包括形象描写、比喻描写、拟人描写、抒情描写、怀古描写、咏物描写。
一、形象描写形象描写是古诗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描写方法之一。
它通过生动的形象语言,将景物、人物、情感等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描写方式,使读者能够在心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画面,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景物的美感。
形象描写是古代诗歌中最具有感染力的描写方式之一。
二、比喻描写比喻描写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来描写一个事物的,可以使比喻变得更加形象、深入人心。
比如在《长恨歌》中,王昭君的美貌被比作“芙蓉出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的美丽动人。
比喻描写有时也会采用对比、夸张等手法,以强调或者突出某种特点,从而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三、拟人描写拟人描写是将生物的特征、行为、情感等移植到非生物的事物中,使其具有人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以达到表现作者情感的目的。
比如《登高》中的“我心似双鹤,常随青云去”,将作者的心比喻为鸟,具有飞翔的意象,使诗歌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感染力。
四、抒情描写抒情描写是表现作者自身情感的一种描写方式,可以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的感慨,以及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等不同情感的体验。
比如在《离思》中,辛弃疾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得山间常见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描写方式,极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感受。
五、怀古描写怀古描写是通过对于历史、传统文化的回溯,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怀古描写可以是对于古人、古代文化的赞颂,也可以是对于古代历史的悲痛和怀念。
比如《长恨歌》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作者对于昔日事情的回忆和哀思。
古诗常见描写手法
![古诗常见描写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495d219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1.png)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1)对比,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灵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2)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3)烘托,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4)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3897724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7.png)
(一)动静结合。
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或有动有静,或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1.《山居秋暝》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场大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中传出洗衣姑娘的谈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任凭春天的芳草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尚可自由自在地留连观光。
此诗选择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既有动态的清泉、青莲、渔舟,又有静态的明月、青松、翠竹、山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景物和人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
文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很多人取名为“松月泉石图”,视觉、听觉、触觉,一应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辉映。
山泉清澈,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啊!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发出拔刺的响声的情景,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二)点面结合。
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有点有面,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江雪》柳宗元(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人的踪影。
只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独自垂钓。
这首诗像电影的摄像头一样先从万里高空采摘“千山鸟飞绝”的雪景,从千山万壑遍查“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再从万里高空将镜头推向山上的小径,又从一个小径“摇”、“晃”飞掠过所有的小径,再将镜头锁定在寒江的波流,悄悄地聚焦在寒江之上的一叶孤舟,再缓缓推向孤舟中垂钓的蓑笠渔翁,然后镜头从俯视的角度调整为平视,再慢慢推进特写钓者的身形和神态,直到特写出钓者平和从容的身态,直到刻画出钓者恬淡怡然的心态,直到展现出诗人广阔畅达而丰富细腻的襟怀。
古代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cd02ab7cf705cc1754270953.png)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 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依据(阐运用)
3、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 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析效果)
8、渲染
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 描绘,以突出形象。
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从形态、声音的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 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 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 的情趣。
9、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 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指用最简洁的笔 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柳宗元《江雪》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 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 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 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 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 ”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 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绘声绘色)、 听觉(摹声)、嗅觉、触觉等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虚实结合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 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 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 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 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 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古诗 写作手法
![古诗 写作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af79cd7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d.png)
古诗写作手法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辞藻、深刻的寓意和精湛的写作手法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词写作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文学手法,它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2. 拟人:拟人是指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类的特征和行为。
这种手法可以让作品更具有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3. 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大、扩大,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夸张可以使情感更加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4. 用典:用典是指在诗歌中引用古代典籍、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等。
用典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底蕴,使其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 双关:双关是指一句词句同时具有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
这种手法可以增加作品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品味词句时获得更多乐趣。
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6.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所传达的情感。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7. 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与借景抒情相反的一种手法,指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这些写作手法在古诗词中常常结合使用,共同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寓意。
通过对这些手法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古诗词之美,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表达技巧之描写(写景)手法1718
![古诗表达技巧之描写(写景)手法1718](https://img.taocdn.com/s3/m/e862ea6dfe4733687e21aa9a.png)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 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 象。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 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 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 去蕊花,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 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 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 的幸福欢乐。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 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 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 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 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衬托出人物 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2、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指眼 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 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 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 某种思想感情。
虚实结合
实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写: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 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的神怪世界和梦境 2、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的过去情景 4、由此及彼的联想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中调动了哪些感觉?
七.全景与特写景: 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结合 (点面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诗人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 体物,还写周围的联系物、背景, 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 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 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 里长。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1c7b263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7.png)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1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
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借代可使表达具体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
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2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总结归纳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169c59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e.png)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总结归纳一、诗歌的修辞手法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包含:比喻、夸张、双关、借代、拟人、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通感、比兴、顶针、互文、用典等。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拟人: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使……之情跃然纸上。
3.夸张:更突出、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4.双关: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的情感。
①《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②《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情胜有情”。
5.借代:用……代……,使被借代的事物更加具体,含蓄生动表达了……感情。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6.对偶:句式更整齐、节奏更明快,富于音乐美,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7.排比:增强语势,更更突出了xx的特点,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8.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9.反问:使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10.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ca8b53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75.png)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内容,它们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达技巧:
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借代、双关、
用典、反问、设问、反复、互文、通感等。
2. 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描写、抒情。
其中,描写包括动静
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象征、衬托 (正衬、反衬)、借古讽今 (用典)、虚实相生、先抑后扬、以动衬静、想象、渲染、
烘托等。
4. 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简练生动、婉约缠绵、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等。
5. 古诗中的情怀: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离别愁绪、伤春悲秋、怀才不遇、隐逸志趣、山水之情、吊古伤今等。
在诗歌鉴赏中,了解这些表达技巧和诗歌语言风格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帮助诗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f6b7873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0.png)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描写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描写,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代诗歌中,有六种常见的描写手法,它们分别是形象描写、象征描写、比喻描写、拟人描写、排比描写和夸张描写。
下面将逐一分析这些描写手法。
第一种,形象描写。
形象描写是诗歌中最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描写方式,通过对事物的外在形态、色彩、质感、声音、气味等方面的描写,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事物的真实面貌。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通过对雨的形态、时间、气质等方面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春雨的清新和神韵。
第二种,象征描写。
象征描写是通过对某个形象的象征意义的描写,传递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通过对高楼、远山、大海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豁达胸怀。
第三种,比喻描写。
比喻描写是通过将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做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通过将草比作人生的经历,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四种,拟人描写。
拟人描写是将人类的行为和感觉赋予给物象,从而使读者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刻、更感人。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池鱼跃不同,此时皆化为。
苍茫云海间,寒日背山来。
”将鸥鸟的飞翔赋予给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受。
第五种,排比描写。
排比描写是将同类事物列举出来,使其彼此呼应,从而加强描写的效果。
例如元代诗人郑思肖的《寒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通过列举西岭秋雪和东吴万里船这两个富有意象的事物,使诗中的情感更加饱满、深厚。
第六种,夸张描写。
夸张描写是通过夸大、夸张事物的某个方面,以博取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69dfe1e66294dd88d0d26b1c.png)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手法解析】1、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公子家聂夷中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注释] ①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
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
③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
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
④恶草:杂草。
[翻译] 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园,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
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
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古代诗歌写景手法
![古代诗歌写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4d70f5eba300a6c30d229f15.png)
古代诗歌写景手法一、描写顺序:1.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
(例: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2.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二、多感官写景: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
(例: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三、色彩运用: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的色彩感。
1.色彩的组合:将接种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副色彩绚丽的画面,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色彩组合的目的是为了让画面的色彩更绚丽,一般描写的是乐景。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色彩对比:把两种在色彩上具有强烈反差的景物放在一起,使其在色彩上形成对比,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色彩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其所选取的色彩往往是一冷(冷色调)一暖(暖色调),两者相互映衬,以表达感情。
(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动静处理:即描写具体静态特点又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得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副画面中。
1.化静为动,以静写动:使整个画面变成静态表现环境的静谧安适。
(例:遥看瀑布挂前川。
)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动衬静,更能突出环境的清幽。
(例:三五银蛇,原驰蜡象。
)3.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既生机勃勃,又宁静安适。
(例: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五、虚实结合1.实景:眼前之景。
2.虚景: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等。
六、正侧面描写: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侧面景物写起。
(例: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六、对比:色彩、动静、虚实、大小、多少、远近、乐哀、衰荣等。
(例: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八、白描:用朴素平实文字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
(例: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古诗词手法技巧
![古诗词手法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33ee95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d.png)
古诗词手法技巧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精妙的手法技巧,这些手法就像魔法师的魔法棒,让古诗词充满了魅力。
一、比喻手法。
比喻在古诗词里就像一个超级好用的“形象制造机”。
比如说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把瀑布比作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哇塞,一下子就把瀑布那种雄伟壮观、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展现出来了。
我们一读就仿佛能看到那高高的瀑布像一条闪闪发光的银河一样,从九天之上飞奔而下,这可比直接说瀑布很高、水流很大有意思多了。
通过这个比喻,李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画面,让我们对庐山瀑布的印象深刻得不得了。
二、拟人手法。
拟人呢,就像是给大自然或者事物赋予了生命和情感。
像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水会“护”着田,山能“排闼”(推开门)送青来,这就把水和山当成了有感情、会动作的人。
水就像一个忠诚的守护者,环绕着农田;山呢,就像热情的朋友,推门而入送来满眼的青翠。
这样写不仅让诗句变得生动有趣,还让我们感觉到山水都像是有灵性的伙伴,和我们人类有着亲密的关系。
三、夸张手法。
夸张就像是一个放大镜,把事物的特点放大好多好多倍。
还是李白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谁的头发能有三千丈啊,这明显是夸张嘛。
但是呢,这样一写就把诗人内心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好像他的忧愁多得像那三千丈的白发一样,怎么都理不清,这种夸张的手法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忧愁的程度,简直是愁到了极点。
四、借景抒情手法。
这可是古诗词里的“情感隐藏小能手”。
诗人常常不直接说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描写景色来表达。
比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面几句全是在写景,什么枯藤啊、老树啊、昏鸦啊,这些萧瑟的景色组合在一起,就营造出了一种很凄凉的氛围。
然后最后才点出“断肠人在天涯”,原来前面的景色都是为了烘托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就像我们有时候心情不好,看到阴天都会觉得更郁闷了,诗人就是利用景色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诗词的写作手法
![诗词的写作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68da1b20bed5b9f3f90f1ce5.png)
诗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兴、比喻、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烘托、衬托、渲染、铺垫、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远近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用典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与它相对应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间接抒情)
2、工笔(细节描写):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3、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4、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
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
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
5、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6、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由此联想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某种精神、品质或者思想感情(它有一个由具体——抽象的过程)
7、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从中寄寓(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抱负或志趣。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8、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9、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评论现实。
诗论古典诗词描写手法鉴赏
![诗论古典诗词描写手法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8d9cbe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1.png)
诗论古典诗词描写手法鉴赏常用描写手法:一、正面侧面二、虚实相生三、动静结合四、渲染烘托五、细节白描六、视角变化七、色彩对照主要手法讲解:一、侧面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
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形象突出。
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1、《陌上桑》:对秦罗敷美貌的描写2、《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诗词中的“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空灵境界中的虚物、虚象、虚景、虚境,也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诗词中的“实”,是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1、觉见虚景:纯粹想象之景,此是虚景之根本。
后三者也均从想象出发,但相对特殊。
2、鬼怪世界,仙府梦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往昔未来: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从对方写: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动静结合:1、以动(声)衬静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
”《山居秋暝》2、动静结合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弯,月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3、以静写动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4、化静为动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摩天。
古代诗歌表现的手法介绍
![古代诗歌表现的手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b3589d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7.png)
【导语】诗歌的表现⼿法很多,我国最早流⾏⽽⾄今仍常使⽤的传统表现⼿法有“赋、⽐、兴”。
《⽑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风,⼆⽈赋,三⽈⽐,四⽈兴,五⽈雅,六⽈颂。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古代诗歌表现的⼿法,欢迎阅读! ⼀、抒情⽅式 叙事抒情:通过记叙⼈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感受。
如“楼船夜雪⽠洲渡,铁马秋风⼤散关”(陆游《书愤》)⽤叙述的⽅式写⾃⼰亲临抗⾦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南宋⼈民有⼒量保卫⾃⼰的国家,表达抗⾦复国的决⼼。
直抒胸臆:表达诗⼈⾯对⼈、事、物所产⽣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依⼭尽,黄河⼊海流。
欲穷千⾥⽬,更上⼀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产⽣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的⽓象与诗⼈在这景象⾯前产⽣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起。
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抒发了对菊花历尽风霜⽽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如陈⼦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失意和苦闷之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不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然景象之中,借⾃然景物抒发感情。
李⽩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故⼈西辞黄鹤楼,烟花三⽉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字说惜别,没有⼀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尽,随⽔长流,滚滚江⽔有如对友⼈的不断思念。
可谓“不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青花欲燃。
今春看⼜过,何⽇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前两句诗⼈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唐朝李华的《春⾏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东流复向西。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ea104ba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16.png)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 借景抒情呀!你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不就是通过描写这些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嘛!这就像我们看到美丽的风景会心情愉悦一样。
2. 托物言志呢!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不就寄托了作者高洁的志向嘛,就如同我们通过一件喜欢的物品来表达自己的个性。
3. 夸张多有意思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哇,那瀑布得有多长呀,这就是夸张的魅力呀,好像把我们的想象一下子拉到了极致。
4. 对比也常见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贫富的对比多强烈呀,就好像把两个极端摆在我们面前。
5. 象征也很妙呢!“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不就象征着坚韧不拔嘛,跟我们追求梦想时的坚定很像呀。
6. 烘托也不错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广阔的沙漠和孤单的烟不就烘托出一种寂寥的氛围嘛,就像我们身处一个特别的环境会有特别的感受一样。
7. 用典也很厉害呢!“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用周瑜的故事,多有深度呀,就像我们讲一个有内涵的典故来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
8. 白描很简洁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简简单单的几个词就描绘出一幅画面,这多神奇呀,跟我们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场景似的。
9. 动静结合超棒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静有动,多生动呀,就好像我们的生活有安静的时候也有热闹的时候。
10. 虚实结合也很独特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多有意境呀,就像我们做梦和现实交织一样。
我觉得这些表现手法让古诗变得丰富多彩,就像我们的生活因为各种不同的方式而变得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
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开展。
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
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突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比照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
衬托
分映托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
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托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
正之置酒小ft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
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致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大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鹤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替代该事物,如部分替代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比照的区别(比照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构造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构造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构造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穿插运用。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ft居秋暝》:空ft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
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ft泉清冽,流泻
ft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ft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
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ft中的宁静。
诗人描写景物非
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互相映托,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比如李白
的《望庐ft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ft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比如王维的《鸟
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ft空。
月出惊ft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ft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ft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射金银台”、“霓为衣兮
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妙
的仙境。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ft,行人更在春ft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
中的景物。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
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
是为实服务的。
(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
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
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
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
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ft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
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ft翠绿,
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心旷神怡,却是为写下文勾
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
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
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
掌拨清波。
”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比照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
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
真可谓
状物如在目前。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ft行》:远上寒ft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
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ft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ft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ft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ft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光彩夺目,清新刚毅,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苏轼的《习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
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比较简单,这里不作研究)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色彩的渲染、点面结合、虚实相生、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织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色彩的比照也可以是反衬。
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到达这一表现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