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商鞅变法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通用版 选修一第2单元商鞅变法 含解析

高二历史通用版 选修一第2单元商鞅变法 含解析

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①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②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③军事:战争频繁。

④文化:百家争鸣商鞅变法的原因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商鞅变法的内容3、商鞅变法的评价(1)积极影响: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⑤它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1、商鞅变法的特点?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

在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也为体制转型设置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chuán)、楫也。

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

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

有以知其然也。

——《商君书·弱民》材料二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高一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商鞅变法

高一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商鞅变法

高一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改革,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了解,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被认为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政治理论,试图改变秦国的现状。

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和促进国家的发展。

在商鞅的变法中,他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改革,以提高秦国的实力和竞争力。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土地改革。

在战国时期,土地集中在贵族和地主手中,普通百姓生活困苦。

为了解决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商鞅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概念。

他取消了贵族和地主对土地的私有权,实行土地国有化。

这使得土地重新分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土地,改善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

除了土地改革,商鞅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

他制定了许多新的法律和制度,以提高国家的管理效率。

商鞅建立了严厉的法律体系,推行了重罪和轻罪相分离的原则。

他还引进了“见财起意”的政策,鼓励人们参与经济活动并发展商业。

这些法律改革不仅提高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商鞅变法还包括了教育改革。

他提出了“以士治国”的观念,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培养优秀的士人,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商鞅的改革中,他建立了“子弟制”,并组织了公立学校,以培养人才。

这一教育改革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战国时期的改革,也反映在秦统一的进程中。

商鞅变法为秦国提供了强大的国家力量和统治能力,使得秦国能够在战国纷争中脱颖而出,逐渐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

商鞅变法的一部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被继续推行,使得秦朝的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然而,商鞅变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时,商鞅的改革触动了当时秦国贵族和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强烈反对。

高中历史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高中历史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高中历史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对于商鞅变法,相信我们大家都知道,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大家的高中历史的学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商鞅变法的资料,供大家查看参考。

  内容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对社会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

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

由于这一切,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中国的基础。

正如汉代王充所说的:“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论衡·书解篇》)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

高中历史高二课件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高二课件商鞅变法

总之,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 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商鞅变法的评价
3、局限性:——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
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 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如:刑法严酷
(2)加重剥削与压迫:
如:连坐法
楚国吴起改革(P20)
1、内容 2、作用
魏楚等国改革的影响:
1)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 相关国家迅速崛起;
2)对其他诸侯国:起了示范作用,开启了 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
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评价与比较
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 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
【学思之窗】
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 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战国 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发 展农业和奖励军功。法家是地方阶级的改革派。 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而 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 上的理论升华。进步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 基础,指导社会变革的进程。

优势。

编制什伍组织
兵源得容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度,制定连坐法。
意义
政 实行县制,设令 治 丞,由国君任免
强化了中央集权
轻罪重罚
政治改革的作用
1)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2)什伍连坐制度
3)轻罪重刑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有效 行使政府权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商鞅变法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商鞅变法课件

思考: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原 因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 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18年 9
一、经济方面
普遍推行郡县制
政治
建立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7
文化 习俗
18年
燔诗书而明法令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变法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核心内容:农战、法治
( 1 )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 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实行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制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 (3)历时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 4 )影响最深远:不仅增强秦国实力,为秦 统一奠定了基础 ,也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
18年 18
1.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3.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18年
兵源得到 可靠保证
12
三、政治方面
1)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2)连坐制度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有效 行使政府权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商鞅变法
——(宋代)王安石
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归纳:商鞅变法的影响
一、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历史意义(积极性)
1、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
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3、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
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4、综合国力:前343年得到周天子和各诸侯的认可
总之,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 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 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二)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结合变法的措施分析其历史局限)
探究4:阅读下列两则材料,了解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前秦 国的社会状况,然后结合时代背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材料1:秦国地处西陲,据有今陕西省大部和甘肃省一部 分,与西部各族为邻,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 之邦”。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蹇叔、 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 河南三门峡东南)遭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 二国,称霸西戎。秦国从此步入了春秋强国的行列。但是,秦 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不利状况:政治、经济、文化落后;BC4世纪初秦 迫切性
国开始改革,但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有利因素: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 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
条件
民风:质朴、尚武;
其 他:三家分晋;士人游说各国;孝公雄心 机遇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内容)
求贤令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5: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5: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5)“燔诗书而明法令” ①烧毁一些宣扬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诗书。 ②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用法律形式把各项 改革内容固定下来。 (6)社会习俗改革: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 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史论要旨 1.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2.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以农战和法治为主 要特点。 3.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是一次历史性突破,影响深远。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以来逐步形成的二十等爵,是秦汉最有特 色的制度之一。它以军功为拜爵依据,打破依宗法身份获取 爵位的传统,通过细密的位阶将悬隔的贵族、平民两阶层沟 通起来,为下层民众提供了一条上升通路。
——孙闻博《二十等爵确立与秦汉爵制分层的发展》
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
早年立志 热衷于法家学说 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魏国
初投魏国 得到公孙痤的赏识 没有被魏惠王重用 秦孝公求贤若渴
弃魏从秦 商鞅提出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得到秦国的重用 因守旧势力的攻击被处以车裂之刑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商鞅原名公孙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又 称卫鞅。他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魏国之行:未受到魏惠王的重用。 3.弃魏投秦:秦孝公招揽人才,卫鞅投奔秦国,从公元前 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
中物理
中物理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巩固地 主阶级的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国力,为秦国统一奠定 了基础;但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的观念 长期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 发展的巨大障碍。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1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1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1)政治方面: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乱不断。

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2)经济方面: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

①根本原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②直接原因:私田越来越多,导致井田制逐渐被破坏。

2.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

3.主要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管仲改革。

(2)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4.历史影响
(1)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

(2)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复习 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复习 商鞅变法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前770----前476
春秋战国
战国:前475----前221
大变革: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特征 大动荡: 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
族融合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 1、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政治 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国逐渐强大,争霸和 兼并战争频繁,宗法分封制瓦解;
1、军事方面
1)废除世卿世 禄,奖励军功
2)严肃军纪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提高军队战斗力
3)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兵源得到可靠 保证
2、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
2)奖励耕织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国家实力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判断改革成败的依据和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什 么?
答:依据: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 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成败因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改革派 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改革的措施、策略、用 人等是否得当。
• ①顺应了历史潮流: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 会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 了这一趋势。
法律 实行什伍连坐法;规定轻 法律严苛 罪重罚
文化 焚烧诗书
文化专制
认识 战国最彻底的变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产生 了消极影响,积极性是主流。
• 启示: •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 只有不断改革,使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
展水平,才能促进国家的强大;
• 改革是革除社会敝症,促进国家强盛的重 要手段;
•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然有阻力,甚至充 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高中历史 第2章 秦国商鞅变法 第2节 商鞅变法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2章 秦国商鞅变法 第2节 商鞅变法教案(含解析)

第二节商鞅变法1.秦穆公时,秦国已成为一个诸侯大国,向东发展受挫后,转而向西发展。

2.秦国毕竟处于偏僻之地,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国落后。

3.秦献公即位后,实行改革,便于向东拓展。

4.秦孝公决心继承秦献公的改革,彻底改变秦国卑弱的局面。

于是发出求贤令,将商鞅招到秦国,从而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1.第一次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内容①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

②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禁止私斗。

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统治。

⑤整肃吏治,禁绝私门请托和游说求官的钻营活动。

(3)作用:使秦国社会风气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对外战争接连取得胜利。

2.第二次变法(1)时间:公元前350年。

(2)内容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从法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

②改革赋税制度,按户口征收户赋和口赋。

③统一秦国的度量衡。

④普及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⑤改革秦国风俗,实行男女别居。

(3)作用:增强了秦国实力,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对东方六国的兼并战争。

[深度点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1)农业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的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探究点商鞅变法的特点史料解读史料一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

作为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抓住“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等关键信息分析变法的特点;“不但……而且”则说明了变法的重要影响。

史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高中历史: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商鞅变法

▪ 2. 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
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 ()
A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变法的影响 学习要求:
1.探讨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历史作用。 2.理解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3.认识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 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经济: 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井田
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 思想:
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要求政 治权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 权。 “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变 法的理论武器
军事: 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巩固: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
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
自春秋以来,秦国一直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远 远落后于东方各国。比如,赋税制度改革,齐国 在公元前685年管仲就实行了“相地而衰征”, 承认了土地的私有,而在秦国,直到公元前40 8年才实行类似的“初租禾”。又如,春秋战国 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然而诸子之中 没有一个秦国人。总之,商鞅变法之前无论是在 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文化上,秦国都远远落后 于其他六国,要想在战乱中求生存必须变法,以 求发展。
上述现象说明 ( C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格的法律自食其果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规律总结】
依据: 判断改革成败依据和成败因素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 而是看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1第8课商鞅变法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嘉奖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社会经济得到进展。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21、背景(1)根本缘由: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运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加强。

(2)进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改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役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役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径直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缘由);(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表达变法性质);(2)鼓舞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3)统一度量衡。

军事:嘉奖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加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商鞅变法胜利的缘由:①根本缘由:顺应了历史进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38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38ppt

“孝公下令国中曰:‘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 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 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 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 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 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 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 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试比较两段材料对商鞅评价的异同
阅读教材23页资料卡片,思考为何 商鞅被车裂而“秦人不怜”?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 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秦民大悦与秦人不怜是否矛盾?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 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乡邑大治。”
史记中的这段话出现在商鞅第一次变法后,很有可 能是司马迁用来评价商鞅第一次变法的内容,第一 次变法最有可能让秦民大悦的当是奖励军功,废除 世卿世禄,这确实足以让平民喜悦。但就在这段话 后面,司马迁接着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2. 变法前的秦国
秦僻在雍州, 不与中国诸 侯之会盟, 夷翟(狄) 遇之。 (《史 记·秦本 纪》)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鍼虎 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 鸟》。”(《左传·文公六年》)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 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 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 的目的。
• 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公元前358年,秦军首败韩军于西山; 公允前354年,秦攻取魏国的少梁; 公元前352年,秦兵攻克魏国旧都安邑; 公元前340年,商鞅生擒魏国公子卬,夺回 西河部分土地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共61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课件(共61张PPT)


战 国

时 期




、 长






游 地



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公元前770到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群 雄纷争,强者为王,变法图强的潮流在各国激荡。 地处西部一隅的秦国,在“欲兴秦、图天下”的 秦孝公继位后,重用胸怀大志的商鞅实施变法。 商鞅力排变法阻力,循历史潮流而动,行“富国 强兵、殷民图霸”之法。其“身虽死”而“法卒 行”,为“秦王扫六合”建千秋伟业而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 阶级属性。
成败依据和成败因素
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 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成败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认识和启示
认识: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性;
进步性;局限性。
吴起(约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卫国人,曾在鲁国担任将 领。后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到了魏国。魏文侯以吴起作为将帅, 攻打秦国,拔下秦国五座城池。文侯死后吴起遭谋害,便离开魏国, 投奔楚国。楚国便拜他为相国。等到楚悼王死后,楚国旧贵族作乱, 围攻吴起,吴起最后被乱箭射杀。
商鞅(约前390-前338)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了富国强 兵,下令求贤。商鞅携带李悝《法经》入秦,取得秦孝公信任,被 任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长达21年,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秦 孝公死后,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
——《国语》
祭祀宗庙——农耕
由公田到私田
过程:铁器使用、牛耕的推广

高中历史 商鞅变法 课件

高中历史  商鞅变法  课件

东期
周 开

诸 “富国强兵”
——改革
始侯
社会国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C.221年 秦朝建立
三家分晋,战国开始 战国初期的诸侯 国
(一)商鞅所处的时代
改革成为时代的必然
(表格1)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 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秦国)。
——《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685年 公元前594年 公元前422年
一年》 )
④“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他,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 他国 于九·苏秦秦,列六传国》 为) 一,并力西乡国而攻秦,秦时必破矣。” ( 《史记·卷六十
间 后世 ⑤“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汉发展王充《论后世衡·书解篇》)
商鞅 变法
影响
社会 发展
积极 消极
政治 加强中央集 权
奖励耕织
解决策略
1.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最终目的
富国强兵
儒 生 (文 化)
“燔诗书而明法 令”,奉行法家思 想
制订秦律,强化法 治,轻罪重罚
推行小家庭政策
(赋税+兵役徭役)来源
(三)商鞅变法的措施
国贫兵弱

问题所在
旧贵 族
(政
不作而食, 不战而荣, 无爵而尊
靡事商贾, 工商业者
为技艺,
农民
皆以避农 (经济)
经济 建立小农经 济
思想 法家思想盛 行
对百姓严刑峻法
地域 空间
本国 其他诸侯国
富国强兵 造成威胁
时间 发展
当时(短时段) 富国强兵 后世(长时段) 为统一奠基
①秦王政十年·李斯《谏逐客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 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高中历史备课参考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高中历史备课参考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条件(1)秦国的落后: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远不如东方各国。

秦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他决心变法图强,广纳贤士。

商鞅到秦国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

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克服了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指施(1)强兵措施: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

商鞅设立20个等级的芋功爵制度,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

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商鞅新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②什伍组织。

商鞅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以适应战时征兵的需要。

凡是被编人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都是国家的后备兵源。

他们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

什伍组织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

(2)富国措施:①废除井田。

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阳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②奖励耕织。

新法规定,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其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全家要被罚作官奴。

商鞅还从三晋地区招徕无地的农民到秦国垦荒,给他们田宅,并免除其三世的劳役和兵役。

这些措施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

免除徭役以奖励耕织的办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直至秦汉仍继续沿用。

三.商鞅变法的评价和思考(1)收富国强兵之效: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

不但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高中历史选修1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资料

高中历史选修1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资料
• 3、改革成效的不断深化: • 春秋改革成效主要表达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兴地
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 和中央集权制度确实立奠定了根底。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1〕献策 〔2〕受到重用 主持变法
秦孝公在朝堂上召开宫廷会议, 就是否变法问题进展讨论。以甘 商鞅舌战图
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认为“圣
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商鞅为实行新法,与他们展 开了论战。经过对保守派的批判,
①改革者意志坚决
商鞅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②商鞅变法的信心
可以反映出哪些问题?
——?史记·商君列传?
•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 重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三、变法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 革变相法比核心〕:农战、法治 〔表现?〕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开展封建 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 治。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度 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仅为秦 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根底与国家治理根底,对日 后中国历史的开展也有重大影响。
范围 影响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
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根底。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商鞅变法
1〕废除井田
1、经济——以农求富
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确立 了土地私有制;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
2〕重农抑商 3〕统一度量衡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利于统一赋税和俸禄 利于消除割据势力 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根底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背景
• 1、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了发展,井田制 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 3、军事: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 4、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思想武器。 • 5、民族关系:各民族间走向融合,国家出现统一 的趋势。 • 6、秦国在各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国家,BC362年, 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
商鞅死的主要原因
• 一、触动旧贵族的利益。 • 二、秦孝公去世,失去有力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的改革: “相地而衰征” ——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鲁国的改革: 公元前594年“初税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
(1)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平籴法”、 《法经》 (2)楚国吴起变法:收爵禄、迁贵族、裁冗官、禁私门
历史意义
• 1、经济: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改变旧有 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增强了国力。 • 2、政治:打击并瓦解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使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有利于中央集 权制度形成。 3、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 秦国在兼并战争掌握了主动权。 • 4、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 次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 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因此并不完全彻底 (3)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4)严峻的刑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 消极的影响。
变法成功的原因
• 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四.取信于民。 五.统治者的支持。 六.比较安定的外部环境。(晋被三分) 七.贤士的支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 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 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 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 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 值的文化典籍。
5、习俗:改革旧的社会风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 3.历史局限性
压抑工商;弃绝文化;君主独裁; 轻罪重罚;愚民手段;
战国时期商鞅的人生结局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中期政治家,法家学派主要代表。 卫国人,与卫国国君同族,故称卫鞅或公孙鞅。后因在秦有功封于 商,又称商鞅。他曾在魏国做过小官,熟悉李悝、吴起等变法理论 及实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了富国强兵,下令求贤。商 鞅携带李悝《法经》入秦,取得秦孝公信任,被任为左庶长,主持 秦国变法长达21年,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秦孝公死后,被旧贵 族诬陷,车裂而死。 新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遭到了旧贵族的强 烈反对。太子的两个老师鼓动太子反对变法,商 鞅就处罚了那两位老师,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 在脸上刺了字。这样,大家就不敢反对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 战斗力得到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 后,商鞅被诬告谋反,结果被车裂而死。车裂是 古代的一种非常残忍的死刑,就是把人的四肢和 头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让马车向不同的方向奔 跑,撕裂人的肢体。
四、商鞅变法的影响
1、实施情况:阻力重重
2、产生影响:成效巨大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秦国生 产力的发展。
政治上,健全了国家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
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 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它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 和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后乃至中国历 史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2)严肃军纪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提高军队战斗力
3)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兵源得到可靠 保证
“虎狼之师”
“虎狼之师”名不虚传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109年, 秦国除了同若干残存的小诸侯国以及和西戎、巴、 蜀少数民族作战以外,同东方六国共作战65次,获 取全胜58次,斩首129万,拔城147座,在攻占之地共 建立了14个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的仅5次,败北 仅4次。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即位以后, 统一战争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仅用了10年时间,便 于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高度集权的专制帝国,结束了长期以来 的诸侯分裂割据局面。
正式废除了井田制,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 量衡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 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其深远影响有:
前期 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积极):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
3)轻罪重刑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有效 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 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P22-23
1、军事: 2、经济上: 3、政治: 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 2)什伍连坐制度 3)轻罪重刑
4、思想方面
焚烧诗书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青铜牛尊
2、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国家实力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3)统一秦国度量衡
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利于统一赋税和俸禄 利于消除割据势力 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商鞅方升
2、经济方面
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 承认私有,允许买卖土地。
方面。
角色体验:请阅读课本,体会秦国商鞅变法之前的
新兴地主、旧贵族、农民、军士、国君最基本的想 法是什么?
新兴地主 旧贵族
农民 军士 国君
亮出你的观点:
新兴地主阶级:以前我们虽然掌握了一部分土地,但 是不许买卖,土地是国有的。我们做官的人很少, 政治地位较低。 农民: 没有自己的土地和财产,命真苦啊! 军士:我们没有立功受赏的机会,拼死沙场毫无回报!
文化 私学兴起,文化下移,百家争鸣,各 国纷纷变法。
根本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和社 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战国七雄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 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 而听之。”
——《史记·商君列传》
公叔痤
孝公求贤令
“三晋攻夺我河西 地”……“诸侯卑秦。丑 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 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 与之分土。”
地方县吏
县令
分 管 县
县 丞







县 尉
分 管 县





县制结构图
县制的设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 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 成为新的整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 免官员则使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 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 化了中央集权。
3、政治方面
1)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2)什伍连坐制度
——《史记·秦本记》
孝公求贤 ,商鞅入秦
能出奇计强秦 者,……与之分土。
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象画) 商鞅入秦(想象画)
商鞅见秦孝公
第一次见面,商鞅大谈帝道,帝指中国历史上的五 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讲他们的治国之道。讲 了半天,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商鞅走后,秦孝公就把景 监叫过来,臭骂一顿,然后给商鞅下了一个结论,两个字: 妄人,就是只会说大话的人,所以第一次见面没谈成。隔 了几天,第二次见面,这一次商鞅给秦孝公谈的是王道。 所谓王道就是夏禹,商汤,文、武周公的治国之道,秦孝 公还是没听进去。第三次见面,讲霸道,就是春秋五霸的 称霸之道,秦孝公听得比较兴奋,但还没有完全听进去。 第四次,讲的是强国之道,秦孝公听傻了,先秦时期人们 坐的姿势就像我们今天跪的姿势一样,秦孝公听着听着, 不自觉就把他坐的垫子往前挪,靠近了商鞅。
材料一: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 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 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韩非子·定法》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
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
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富贵之门必出于兵”。 ——《商君书·赏刑》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曾受到变法打击 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发布逮捕商鞅命令。 商鞅携老母和手下外逃,在秦国境内无处投宿,最 后遭擒,被车裂而死。
车裂之刑
大局已定
然而,此时的天下形势已经出现了战国以来 的一个重大变化:秦国一国独大的局面已经初步 形成,六国之中任何一国都没有能力再与秦国单 独抗衡。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一、秦国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 展和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秦国状况:落后 3、个人因素: 秦孝公:决心改革,下达求贤令。 商鞅:热衷法家学说,到秦国实施变法。
与旧贵族的论战
变法的舆论准备
商 治世不一道,
旧贵族: 我们以前一生下来就是小贵族,吃穿不愁, 不用劳动,不用打仗,可以继承祖辈的爵 位和财产。
国君: 秦国如此落后,如果不能富国强兵,就 有被列国兼并的危机啊!
面对血雨腥风的残 酷的兼并战争,商 鞅设计了什么谋略 训练出了一支秦国 的虎狼之师?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军事方面
1)废除世卿世 禄,奖励军功
增加财 政收入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P22-23
1、军事: 2、经济上: 3、政治: 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 2)什伍连坐制度 3)轻罪重刑 4、思想:焚烧诗书 5、习俗:改革旧的社会风俗
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变法的核心
农战(耕战) 法治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 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 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是实行 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公元前338年的一天,有一个人从 秦国的商地逃到秦国的边关,他想住旅 店。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史记·商君列传》
“作法自毙”
“嗟乎,为法之弊, 一至此哉。”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 强兵的道路,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开辟了道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落得一个五马分尸 的结局。
后期 1、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消极):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原 因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中央集权,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P22-23
1、军事: 1)废除世卿世禄,设立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 2)严肃军纪 3)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 2、经济上: 1)废除井田制, 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3)统一度量衡 4)强制分家(P24阅读与思考)
那么,商鞅提出的变法措施是什么呢?为什 么他的变法使秦国强盛,而自己最终却是惨死的 结局?还是让我们回到当时的背景中去了解整个 事情的来龙去脉吧。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封建制度 政治 逐渐形成,“士”阶层兴起。
经济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 崩溃,封建经济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