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藤野先生 鲁迅
初二语文上册第六课笔记
语文八上初二第六课《藤野先生》课堂笔记一、作者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二、课文背景《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创作于1926年,最早发表在1926年12月10日的《莽原》半月刊上。
这篇小说描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关心和帮助,后因不满日本人的侵略行为而离开仙台,但藤野先生的形象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
三、问题归纳1. 为什么藤野先生叫鲁迅为小友?答:藤野先生叫鲁迅为小友,是因为鲁迅虽然是一个外国留学生,但他的学习态度和成绩都非常出色,让藤野先生非常欣赏。
此外,当时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隔阂,藤野先生希望通过和鲁迅的交往,打破这种隔阂。
2. 鲁迅为什么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答: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是因为他对东京的学习环境感到不满,认为这里缺乏真正的学术氛围。
此外,他对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外国列强的侵略行为感到愤怒和不满,希望通过学习医学来救国救民。
3.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是什么?答: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非常大。
在鲁迅的留学生涯中,藤野先生不仅关心他的学习,还关心他的生活和思想。
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勤奋进取的精神和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让鲁迅受益匪浅。
同时,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尊重和理解也让他感到非常感动。
四、重点句子理解“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和敬爱之情。
虽然鲁迅离开了仙台,但藤野先生的形象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
这句话也表明了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的重要地位。
五、课文主题《藤野先生》这篇小说以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离开仙台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笔记一、文章主题和背景介绍《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写于1926年,最早发表在《莽原》上。
文章讲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从东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的经历,以及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
文章通过回忆藤野先生与作者交往的生活片段,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
二、段落梳理文章开头,鲁迅先生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境和童年时期的生活,为后面的故事铺垫背景。
接着,他讲述了自己到东京求学的经历,以及在东京所见所闻所感。
这一段中,鲁迅通过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描写,表现了对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失望和不满。
接下来,鲁迅先生讲述了自己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的经历。
在仙台,他遇到了藤野先生,并与藤野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和教导,使鲁迅感受到了异国他乡的温暖。
这一段中,鲁迅通过对藤野先生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尊敬。
最后,鲁迅先生讲述了自己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与藤野先生的分别经过。
这一段中,鲁迅通过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的表达,强调了藤野先生对他的影响和启示。
三、重要语句分析1.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东京的失望和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当时中国留学生的失望和不满。
2. “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句话中的“花下”指樱花树下,“清国留学生”指清朝时期的留学生,“速成班”指为了快速学习而组成的班级。
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当时中国留学生不求上进、只顾玩乐的态度的不满和批评。
3. “这回希望他成功,我才受了一回明明白白的欺骗”: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自己在东京学习的失望和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评。
4.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尊敬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藤野先生人格魅力的赞美。
5. “每当夜间疲倦……怪像多起来了”: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自己当时学习状态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藤野先生鲁迅(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修辞手法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5.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鲁迅先生关爱他人、尊重师长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章主题与情感: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把握《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以及鲁迅所表达的民族自尊心和家国情怀。
-叙述结构与事件:分析课文的叙述顺序,掌握文章通过典型事件展现藤野先生品质的写作方法,如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及离别等关键情节。
-语言表达与修辞:学习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人物形象分析:深入剖析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理解鲁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令人敬佩的师长形象。
举例:课文中的“他的一双眼睛,明亮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一切”一句,通Leabharlann 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藤野先生的智慧与敏锐。
2.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鲁迅在文中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情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文本分析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 藤野先生》鲁迅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PPT课件
悲 伤 惋 惜
作者离开仙台后,是如何怀念藤野先生的?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
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怀 念
通过以上学习, 我们可以找出文章的一条叙事线索:
鲁 迅
《朝花夕拾》
原名《旧事重提》,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 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 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 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 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 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
藤 野 先 生
鲁迅赴日留学时期,恰值列强侵略中国之际。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被列强瓜分, 许多有志青年抱着救国的目的留学海外。1902年2月鲁迅 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 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上学期间发生的几件事促使鲁迅 的思想发生转变,决定“弃医从文”。
一位严谨、 朴素、古板 的老师
典型事例表现思想品质
文中具体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 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关心解剖实习
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
了解裹脚
认真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告知藤野先生后,藤野 先生的态度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第6课《藤野先生》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自主学习
03 夯基础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挟( xié ) 匿名( nì ) 樱花( yīng ) qī然( 凄 ) 油光可jiàn( 鉴 )
绯红( fēi ) 诘责( jié ) 宛如( wǎn ) 教huì( 诲 ) 深wù痛疾( 恶 )
重点探究
6.“学医”和“从文”包含的共同情感是什么? 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浸透
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 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重点探究
7.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手法表现藤野先生的品质?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通过 写藤野先生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 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 套”等,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
重点探究
5.作者为何要弃医从文?
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 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 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 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 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
形象。
重点探究
③“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藤野先⽣》是现代⽂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学时所写的⼀篇回忆性散⽂。
作者在⽂中回忆了在⽇本东北⼤学的留学⽣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东京也⽆⾮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辫⼦,顶得学⽣制帽的顶上⾼⾼耸起,形成⼀座富⼠⼭。
也有解散辫⼦,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姑娘的发髻⼀般,还要将脖⼦扭⼏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会馆的门房⾥有⼏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转;倘在上午,⾥⾯的⼏间洋房⾥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乱;问问精通时事的⼈,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 到别的地⽅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处驿站,写道:⽇暮⾥。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
其次却只记得⽔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先⽣客死的地⽅。
仙台是⼀个市镇,并不⼤;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
⼤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北京的⽩菜运往浙江,便⽤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着的芦荟,⼀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龙⾆兰”。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个职员还为我的⾷宿操⼼。
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个客店⾥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却还多,后来⽤被盖了全⾝,⽤⾐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孔出⽓。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蚊⼦竟⽆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饭⾷也不坏。
但⼀位先⽣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的饭⾷,我住在那⾥不相宜,⼏次三番,⼏次三番地说。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的饭⾷和我不相⼲,然⽽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于是搬到别⼀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的先⽣,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
最初是⾻学。
其时进来的是⼀个⿊瘦的先⽣,⼋字须,戴着眼镜,挟着⼀叠⼤⼤⼩⼩的书。
初二语文上册第5课
初二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学习指导一、课文简介《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回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故事,表达了对这位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语言艺术,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二、文章结构《藤野先生》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鲁迅到日本留学写起,一直写到离开日本回国之后。
文章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背景和原因,为下文做铺垫。
主要内容部分:详细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经过,以及藤野先生对他的帮助和影响。
结尾部分:通过回忆藤野先生的话语,表达了对他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主题思想《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通过回忆藤野先生的言传身教,鲁迅表达了对这位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为人正直的学者。
他对鲁迅非常关心,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和指导。
此外,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也很突出,他温和、谦虚、有耐心,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
五、写作手法《藤野先生》在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回忆录的形式,通过鲁迅的叙述和回忆,展现了藤野先生的形象和他对鲁迅的影响。
文章语言优美,表达细腻,让人感受到了鲁迅深深的怀念之情。
六、语言特色《藤野先生》的语言特色非常鲜明,鲁迅采用了简洁明快、生动有力的语言,使得文章读起来非常流畅。
此外,鲁迅在文中还运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使得文章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七、课文重点本课学习的重点是理解《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了解藤野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学习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同时,也要理解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和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二语文上册第六课
初二语文上册第六课《藤野先生》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6 年10 月12 日。
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
作者在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时,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课文解析1. 段落结构-第一部分(1-3 段):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
-第二部分(4-35 段):写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部分(36-38 段):写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
2. 内容分析-(1)在东京-作者看到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感到失望和厌恶。
他们盘着大辫子,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学跳舞,不思进取,实在令人痛心。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后文去仙台埋下伏笔。
-(2)在仙台-作者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藤野先生认真负责,对作者的学习严格要求;他没有民族偏见,关心作者的生活和思想。
-作者通过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例如,“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这段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藤野先生的形象。
-作者还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例如,藤野先生为作者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作者的解剖实习等。
-(3)离开仙台-作者因为看电影事件和匿名信事件,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这两件事让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医学只能拯救人的身体,而不能拯救人的灵魂。
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必须唤起民众的觉醒。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藤野先生 》课件(53张ppt)
鲁迅对此深表痛恨,民族自尊心也受到严重挫 伤。
【杂谈】看客心态--中国人的劣根性
提到看客,我们必然会想到鲁迅先生笔下 众看客们。阿Q是我们最熟悉的鲁迅先生笔下的 人物,当阿Q被送到断头台时,断头旁边站着一 群跟蚂蚁似的张着嘴的看客。鲁迅先生笔下的另 一个人物单四嫂同样也遭到看客们的冷遇。当单 四嫂的儿子宝儿死的时候,巡警绑了白背心,来 到街上示众,围观之人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几 堵人墙,密不透风。鲁迅先生在《药》里曾经这 样形容看客--“领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
藤野教授的课程: 解剖学
藤野的外貌等显著特征: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外貌)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举止) 声调抑扬顿挫
穿衣服太模糊,有时忘 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 旧外套,寒颤颤的
学识渊博、生活简朴
2、记叙了与藤野先相处的哪几件事?表 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事情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烂 熳:通常写作烂漫。绚丽多彩。
记 宛 如:好像。 一 流 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记 驿 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途中换马,
休息,住宿的地方。 畸 形:不正常的形状。
瞥 见 :很快地看一下。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 的名字叫。
杳: 远的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 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
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 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 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 为豫才。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
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第6课《藤野先生》-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 ②看电影事件
——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通过文学创作救治国人的灵魂。
医术再高,只能医病,不能医治人心。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 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 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 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 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 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 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 艺运动了。
piē
jīpōuຫໍສະໝຸດ 瞥见 畸形 解剖xùn jié
pá
不逊 诘责 扒手
jì
发髻
wù
深恶痛疾
yǎo
杳无消息
jiàn
油光可鉴
dùn cuò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 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研读去仙台学医途中的见闻感受
1.作者去仙台途中,为什么会特别提到“日暮里”和“ 水户”这个地名,反映了什么?
“水户”,是由于这里是 “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 地方”,“朱舜水反抗满清, 百折不挠……鲁迅一向崇拜他 的人格”(许寿裳语)。沿途只 记得这两个地方,反映了作者 忧国忧民的思想。
“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1.“我”与藤野先生相识:
初识藤野先生: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2.“我”与藤野先生相处:
①添改讲义——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 ②纠正解剖图——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 ③关心解剖实习——热心诚恳的师者风范 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形——求实的精神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藤野先生
鲁迅
第一课时
课程导入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 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 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 之交往的藤野先生,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 所说的那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 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今天 就让我们来学习《藤野先生》
二 作者简介
板书设计
在东京的见 “我”——失望厌恶,心生离开 闻与感受
初到仙台 装订、添改讲义
藤 野
交往经过 在仙台与藤野先
生交往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裹脚 匿名信事件
先
弃医从文的原因——
看电影事件
生
离别 收藏讲义
离开仙台后怀念先生 悬挂照片
多写文章
明暗 线线 :: 与爱 藤国 野之 先情 生 的 交 往
研读课文
在东京
研读课文
1.研读第一部分: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外乎”的意思,“这样”是 指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不 满,引出下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为下文鲁迅离开 东京埋下伏笔。
研读课文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 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主旨提炼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 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 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 情以及深深的爱国之情。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 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 是什么意思?
藤野 先生
鲁迅
小时候,三味书屋中的 寿镜吾先生“极方正、质朴、 博学”,令鲁迅信服、敬畏。
藤野严九郎
留学日本时,遇到了“在我所认 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 我鼓励的一个”。这位老师是谁?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典型事件,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 特点。 2.透过相关事件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特征。 3.品析描写藤野先生的细节,学习刻画人物的 方法。
合作探究
1.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 那里?请找出文中表明时间和地点转换 的语句。
1.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仙台
北京
பைடு நூலகம்相识 相处 离别
2、课文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形象的? 白描
写文章
怀念之情 化为斗争 的力量和 勇气
爱国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 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品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 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朝”是早晨的意思,“夕”是傍晚的意思, “朝花夕拾”即早晨的花傍晚来捡,就是成年是 回忆往事。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 的求学历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 情,作品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抨击和嘲讽。
初二上册《藤野先生》课文教案参考【五篇】
初二上册《藤野先生》课文教案参考【五篇】初二上册《藤野先生》课文教案参考【五篇】《藤野先生》文章一开头就写目击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激起自己想“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二上册《藤野先生》课文教案参考五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初二上册《藤野先生》课文教案篇1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教学程序设计: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出示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1.作家作品(显示鲁迅青年和中年时的照片)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显示绍兴河埠及学过的五篇课文的图片。
)2.《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
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先生以笔为戈,战斗一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二、故事背景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
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三、文学常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四、理解词义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摸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标致:漂亮。
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斗乱:飞腾杂乱。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模胡: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
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名。
匿,隐藏。
犹言:如同说。
诘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适值:正好遇到。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疾,痛恨。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3):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
第6课《藤野先生》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文中作者的回忆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相应地点并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 序来组织材料的。
东京
“我”地点的转换 仙台
北京
相识
相处
离别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双 线结 构
明线: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1909年8月
鲁迅由日本回国。
1926年8月
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就是在其任教期间写的。
文体知识
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 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的一种散文。
回忆性散文一般有以下特点: ①以片段式呈现,不追求完整性; ②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 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即文中既有“当时 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的感受。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 》。这部文集中以记人为主的文章有三篇 ,即《 藤野先生 》记师恩,《 范爱农 》记友情,《阿长与<山海经>》记作者儿 时的保姆。
3.下列语句中运用了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A )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扭几扭。实在标致极 了。 B.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 C.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D.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比较下面两个句,体会不同。
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 增加,订正
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修改(订正)过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6 藤野先生
自我研学
1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自第一篇白话 文小说《狂人日记》 开始用鲁迅做笔名。
代表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 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 《坟》等。
《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于1926 年2月至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性散 文。这些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 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是 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 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 长与〈山海经〉》都选自这一本集子。
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 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
•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达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 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
• 日本人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下结论,侮辱人格的做 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 格受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 产生的悲哀。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 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 具现实意义。
总结课文
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 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
走进《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 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点击喇叭,播放课文
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叙事线索,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 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册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2、展示学习目标(1)解决字词(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分析第一部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绯红(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3、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
”“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1、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2.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无非,只不过。
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
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
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
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1、课堂小结: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厌恶。
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
写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以及在仙台的艰苦生活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
第二课时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欣赏歌曲《北国之春》。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2、展示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研读第二部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写人要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6.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7.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8.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9.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10.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是因为什么?11.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这句话应怎么理解?12.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1、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
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
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
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
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1)添改讲义对教学认真负责(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3)关心解剖实习对学生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对学术严谨求实5、(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6、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7、(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8、(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9、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10、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11、“那时那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
“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12、“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理解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2、推荐作业:(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三课时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欣赏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藤野先生>的第二部分,认识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道了鲁迅对他的敬爱之情。
之后,由于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的强烈刺激以及他追求救国之道的崇高理想,他又弃医从文,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离开仙台后情况如何呢?今后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2、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1.(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因为“中国”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4.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
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有力。
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
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
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5.(1)明线: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
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
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