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ppt 15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别概述了“宏观地域结构”和“微观地域结构”。他认为,宏观地域结构是“研究层 次上的一
▪ 种非严格划分。在现代地理学看来,通常指某种具有‘背景式’、‘基础性’的地域 空间组
▪ 合。把具有这类性质的称之为宏观空间地域组合,如地理地带性规律、地球运动所引
▪ 起的效应等,大都是具有全球特性的地域结构”。牛文元又认为微观地域结构是“与 宏观
互作用与相互联系达到整合状态时 所产生的一种新的空间构造系统融系统。
▪
灰色区域一般具有六个特征:发达型的农业基础、增长型的非农产业、过密的人口空间、网络
型的空间经济、开放型的经济环境以及多元型的土地利用。
2.3.3微观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农村空间结构
▪ 1、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
▪
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 济受唯一的城市区支配,企业家、知识分子和资金等大规模流向核心地域。
▪ 这就打上了二元结构的印记。即一个“核心”地区急速集约型地发展,其它 “外
▪ 围”地区与核心地区存在不十分完善的关系,而且不是停滞就是走向衰退。
2、核心——外围结构的分区
▪
弗里德曼认为核心区被定义为地域上有组织的一级社会系统,并能产生和吸收创新变化;而
活
动 商业贸易地 多为较发达的自由贸易区和商业金融中心,空间范围小;核心城市的第三
功域
产业对外围地区辐射强烈;交通通讯相当发达。
能
划
旅游资源富集和疗养休闲环境好;节点规模小而分散;节点功能以旅游服
分 旅游地域 务业为主;交通线网与旅游线相一致。
高科技产业 高智能密集地区,交通通讯条件相当发达;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优越。 地域
2.2.1 基底分散的空间结构
结构类型
内容和设定条件概要
点 基 底线 分 散型 的 空 间 结 构
网络结构
河流网络——典型的树枝型结 构;网络中点和线有明显的 功能等级;为无环网的连接 图。
界限网络——类似栅栏型结构 ,交界处存在“界面效应” 和交错、过渡性特征;从边 界到区内节点中心可能存在 经济梯度。
▪ 地域结构相对应的一种非严格划分。其体系通常指某种具有‘式’的、‘直感式’的 地域空
▪ 间组合,在规模上和尺度上均比宏观地域结构组合小得多。地域结构的研究中,通常
▪ 是在简化或省略宏观地域结构的情况下,对各种成分或要素间的地域格局或 模式进行
▪ 直接探讨”。
以上是对“宏观和微观地域结构”所给予的较为规范的注释。
道路网络——形成环网型结构 ;网络中点和线存在功能等 级;不同节点及外围地区的 可能性存在空间差异。
点 面 韦伯结构 型
点对点离散形式的空间 地域结构——市场点、原料 点和企业点都是离散点;若 设定有M个地域构成一个市 场资源体系,现有N个企业 或服务设施将定位于这个地
பைடு நூலகம்
2.2.2 基底连续的空间结构
▪ 2、向上转换(或“上升”)地带。
▪ 核心增长区的繁荣大大刺激了相邻地区的发展,投资不断增加,资源利用和农业发展的集约化 程度不断提高,人口迁移量不断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外围地区相比,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 区显示出经济上升趋势。
▪ 3、向下转换(或“下降”)地带。这种外围型地带多为边远的农村地区, ▪ 还包括原料枯竭、老工业向衰退方向变动在内的区域。经济向下转换带 ▪ 的运行是区内赖以生存的农业呈停滞状态,甚至下降,整个产业结构老 ▪ 化,效率降低,粗放型经营生产方式为主,人口向外迁移。 ▪ 4、资源边际区。这类地区富有待开发的资源。这类资源对区域发展具 ▪ 有极大的潜在价值,它可能位于向上带与向下带之间。随着资源开发和 ▪ 人口集聚,使它与外界尤其是与核心区有较多于毗邻地区的联系,因此 ▪ 变革可能以较快的形式到达这类地区,而本区的变革也会以自己的人口 ▪ 和经济优势而产生链锁反应。
▪ 边缘区域是由核心区机构决定其发展途径的次级系统,并与核心区处于一种坚实的依存关系。核
▪ 心区与边缘区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
弗里德曼还较为深入地刻划了外围结构,并从一般意义上把它分解为4 个部分:
▪ 1、 核心增长区。这是创新变革的源地,资本、技术和政策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发展那
▪ 些受原料区位变化影响较小的第三、四产业,且政治机构集中,因而处于稳定发展和支配地位。
▪
▪ 1、总体上开始形成城——镇——乡三元结构。
▪
近10年来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改变的主要标志是介于城乡之间产生了一个新的结构层—
—小城镇的大规模崛起。中国的小城镇是农村在全国进入城市化推进型经济发展新阶段下的逐步
城市化的结果,而不是象少数发达国家那样,为城市过度膨胀后再从城市分散出来的产物。 中国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ppt 15页)
主要划分类型
▪ 2.1 按空间经济活动区位和功能划分的空 间结构类型。
▪ 2.2 按空间经济活动的分布特性划分的空 间结构类型。
▪ 2.3 按空间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尺度划分的 空间结构类型
2.1 按空间经济活动区位和功能划分的空间结构类型
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陈才教授,从空间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功能出发,比较系统地论 述了空间结构类型
2.2 按空间经济活动的分布特性划 分的空间结构类型
▪ 这种分类是中国科学院青年地理学家王铮博 士的研究成果。
▪ 在系统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王铮博 士借用景观生态学的专业术语,把空间结构分成 两大类:基底连续的空间结构和基底分散的空间 结构。在空间结构模式的假定条件方面,把市场 和资源的分布理解为相对均一性和空间离散型, 即认为是基底连续的空间结构,与此相对应的是 基底分散的空间结构。
多为矿产和森林资源富集区;规模不等的节点散布在资源开发点上;核心
按 资源型
节点的外围地域为服务型经济;网络系统构成复杂;资源开发条件和规模制约
空 地域
空间结构形态和水平。
间
经
农业具有区际开发意义;城镇和交通线路分布均一;节点等级体系的层次
济 农业地域 性强;农业开发条件和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制约空间结构形态和水平。
▪
在城乡空间结构由二元向三元形态转换的总体格局中,中国局部地区的城乡空间结构的有机
化程度更加趋于完善,即开始形成乡村城镇化的区域新格局。它是城乡各种要素在一定地域上相
互渗透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空间形态,是城乡各种要素在一定地理区位上统一运行而形成的一种新
的社会经济空间层面,是城市侵入乡村和乡村向城市转变的空间模式。 “灰色区域”是在城乡相
勒施结构
(或“勒施景观” )
由一系列市场区和竞争点环绕一个大城市而形成的空间 经济景观——生产和消费均在市场区进行,其生产域和 市场域并不一定重合,可能沿不同方向发展。
2.3 按空间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尺
度划分的空间结构类型
▪
▪
富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是从空间尺度上考察空间结构类型,具体而论是从宏观、
▪ 中观和微观角度解析空间结构类型。中国科学院地理学家牛文元从理论地理学角度分
2.3.2中观的“城市乡村”结构
▪
▪
在改革开放前的20 多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相当滞缓。不仅如此,由于条块分割和城乡分
割的经济管理体制,使得城市的中心作用不能发挥,乡村的基础作用难以施展,城市和乡村本是
同一轨迹上运转的系统,却分裂为两个相互离异的独立系统在各自的道路上蹒跚,形成了超稳态 的城乡二元结构。近多年来,这种格局趋向缓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按照这种理解,可把空间经济结构划分为三大类型:宏观的“核心 一外围” 结构、中观的“城市一乡村”结构、以及微观的“ 城市地域”和“ 乡村地域”结构。
2.3.1宏观的“核心 一外围”结构
▪ 1、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观点:
▪
▪
这位学者认为,任何区域的空间系统都可以看作是由核心与外围两个空间
▪ 子系统所组成。在成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空间子系统的边界将发生改变,
的大中城市和乡村恰是生产经营集中方式高度集中与分散的两极。小城镇则是集中与分散两极之
间的“中间形态的空间经济实体”。它可以满足现代生产力配置的多层次结构的要求,可以满足
大中城市无法满足的、基于乡村的分散和差异性而产生的极其多样性的要求。它还有利于把城市 的影响反射到乡村。
▪ 2、部分地区开始形成乡村城镇化区域(或“灰色区域”)
▪ 中心的存在,外围地区的集聚发展受到了抑制,其发展相对滞后而不得不依
▪ 赖于它的中心。中心之间的空间竞争的存在又形成了外围腹地的空间划分。
▪ 核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就是这样形成的。这种核心外围结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 最显著。由于某种外部力量,使得一个国家的现代工业在一个或两个地区集
▪ 中发展,而余下的国土空间则成为区位上不发育的边缘。因此,整个空间经
地处两国陆路交通要道;在开放格局下各类活动频繁;口岸两侧 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制约城镇体系;交通网络形式单一、密度低。
远离经济重心,经济欠发达;节点中心规模偏小,经济网络简单, 空间经济活动松散。
结构类型
结构要素与特点
加工业 地域
交通区位条件好,核心城市皆为加工业中心;外围城镇的加工业与核心城 市相关联;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域有较强的空间相互作用。
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随着城市空间经济形态的演化和不同学科研究的参入,形
成了不少理论和观点,不少学者还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空间结构模式:
▪ (1)同心圆结构模式 ▪ (2)扇形结构模式 ▪ (3)多核心结构模式 ▪ (4)三元交错结构模式
以上模式是对城市空间经济活动的结构所进行的概括性 描述,多为世界大城市发展早期阶段的研究成果。二次大战后, 世界各地大城市迅速发展,大城市空间结构日趋复杂,主要反 映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心区的扩大和土地立体利用的普遍化, 使得市中心的中央商务区的边界模糊化;第二,各种空间经济 活动表现为多中心马赛克式的结构。
结构类型
基
点
底
连
续
面
的
空
间
型
结
构
内容和设定条件概要
杜能结构 (或“杜能环”)
围绕市场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式的农业空间结 构——外围是纯农业用地,生产者在均质空间内呈连续 状态分布;各圈层农业经营和企业形式的集约化程度与 到消费地的距离成反比。
克里斯泰勒结构
(或“中心地结构 ”)
在一定均衡态的区域中,由多中心的市场竞争而成的中 心地结构——由于空间均质,运价相等,中心城市力图 最大范围地控制自己的市场区,故而市场呈圆形,圆形 域相交点的弦两侧分属不同城市的市场域。这是理想状 态下最有效率的、多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正六边形空间 结构。
第四产业是指以高智力活动为其特征的智能开发、信息生 产和传播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在相当完备的现代交通通讯条件 下,作为第四产业生产对象的人脑资源,其分布将逐步趋向决 定于地表居住和环境条件的分异。
蔡渝平博士认为,以第四产业为基础,第一、第三和新兴 的第二产业集合而成的科学城,在信息社会里,它是空间经济结构的基本细胞(如图)。
该图是这位学者描绘的理想型的科学城内部结构。该图所示,第1区是为生活服务的 设施集中区;2区为居住区; 3a、3b和3c 为 第四产业和新兴的第二产业分 布区;第4 区 和第5区为通过遗传工程改造后的生地带态农业地带。与现代大都市相比较,这种理想型 的科学城空间结构的最大特色是尤为重视人的生产和生活。
结构类型
主要枢纽
地域
按
空
港口地域
间
经
济
过境地域
活
动
区
陆地口岸
位
地域
划
分
偏远地域
结构要素与特点
较明显的环状空间结构;规模较大的核心城市;内容复杂和半径过 大的空间经济活动;放射状的网络系统;具有较发达的相邻地域。
以港口城市为节点核心;构成扇面状的网络系统;港口腹地条件 与港口城市互为影响。
介于较高层次的行政区或异质空间地域(山区与平原)之间;交通 通讯设施易构成网状系统;在网络发育的同时构成多核心空间结构。
2、农村空间结构
▪
农村是相对城市而言的区域。在整个区域空间层次上,农村可视为域面的概念。
实际上,从广义的空间经济活动来看,农村并非均质性。有关学者认为,农村空间经
济是指农村经济内部各部门经济所占比重及相互关系在空间上的反映。换言之,农村
空间结构也可理解为农村地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态及其关系。
▪ 并且使空间关系重新组合。这种过程将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直到实现完全
▪ 的全国空间经济一体化。现实世界的资源、市场和环境,客观上存在着空间
▪ 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某些地方的人口和资源利用优先形成空间集聚态势。随
▪ 着空间集聚的累积性发展,这类地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会比其外围地
▪ 区强大而带有竞争优势,即构成一定地域经济空间上的“制高点”或中心。 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