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概论作业
第一章
第一题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第二题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多样化有何影响?
答: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我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都是依靠优越的农业环境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供养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人口。
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当辽阔的地域,但主要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黄河中下游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础上。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内部有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蕴藏的自然资源也丰富多彩,各不相同。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比如河北一带的燕赵文化、山东一带的齐鲁文化,湖北一带的楚文化和陕西一带的秦文化等。在边疆地区,既有东北、内蒙边陲的守卫者。又有西北部的拓荒者。还有西南部的主人。这些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有着不同的民族、宗教、语言、风俗习惯。仅以丧葬为例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回族,不用棺材而用白布包尸,实行土葬,藏族则通行天葬,又称鸟葬,即将尸体送到山间切成小块,然后放在高台上让秃鹫吃掉,他们认为这们死者可以升天,这说明,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如秦岭一带,在道路没有开辟之关,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与中原
地区的联系非常困难,而他们与西南境外的联系却很早就开通了。东南沿海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极其艰险,所以他们的海上交通比内陆地区要发达的多。
第三题简述历代疆域及行政区区域的变化情况。
疆域:
1,夏朝: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接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与夏朝基本相似。
3,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两时期,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北部。
4,春秋战国:疆域基本和周朝接近,文化空前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现象。
5,秦朝: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6,汉朝:东至南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到朝鲜半岛北部。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越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一部分。
7,唐朝: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喀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
8,元帝国: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
9,清: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大西洋,东南到台湾及其以南。
政区:
1,商周——分封制
2,秦汉——郡县制
3,东汉——州、郡、县二级制
4,元——行省制度
5,明——省、府、县
6,清——省、府、县
7,近代——省、道、县
8,现代——省、市、县
第二章
第一题经济发达与文化繁荣有何内在联系?
答:文化是经济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经济发达又会促进文化的繁荣。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①文化是经济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百家争鸣这种文化繁荣盛相是发生在各国战争的背景下,毋庸置疑,有的诸侯国经济比较发达,但是总体而言当时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同样是文化隆盛时代的唐朝,唐朝经济发达首先在于国家的统一、强盛的国力和得力的政治政策,文学艺术繁荣只是一个的必要条件。
②经济发达促进文化的繁荣。
现列举几个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化繁荣的高峰。
第一,西汉的文景之治:当时国家粮仓堆得满满的,朝廷积存在京师的钱有几百万万贯,因多年不动用,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当时宏阔的文化精神,儒学独尊,经学兴起。
第二,唐开元之治。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杜甫有诗描绘了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独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年间,物资供应十分丰富,粮价又低廉又稳定。道旁客店林立,招待过往客人食宿。此时的大唐还吸引了大批亚洲及欧洲的商人云集在长安、广州等大城市。其时“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和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是现今难以企及的。
第三,清康乾盛世。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是在什么时候奠定的?是康乾盛世。中国的人口是在什么时候突破一亿大关的?也是在康乾盛世。在康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积迅速增加,至雍正时已达到九亿多亩,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农业空前发达。同时,商品经济也有较大的发展,全国兴起了许多新的城镇。西学东渐正是在此时兴起。
由以上几个盛世我们可以看出,盛世、治世是几个高峰,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文化也随之繁荣。
第二题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何倍受挫折?
答:
原因之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①从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又不成熟的特征,制约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顺利产生。
早熟是指早在秦汉时期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主要的剥削形式是租佃式,同时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长期并存,以上各种现象比西欧国家要早得多,所以说“早熟”。所谓中国社会经济不成熟是指中国农耕经济受多元化结构的影响,始终未能走上成熟的阶段。比如:明清时期,特别是近代。许多工业和商业是官僚办的,官僚、地主与富商互相转化,官商甚多,表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是纯粹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一直没有走上成熟的道路。
原因之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①中国王朝的盛衰交替,稳定与战乱互易是周而复始的规律。这种王朝更替的变化周期又是与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兴衰周期大体同步的。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之初,政治大都比较清明,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农耕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的繁殖和生活资料的生产都有较显著的增长。但这种美景缺乏后劲,升平社会带来的是政治腐败;随着政治腐败的加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又爆发了新的动乱,社会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的破坏。
②新王朝前期清平稳定社会环境,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每当承平数十年、百余年之时,人口以数倍甚至十余倍的速度增长,人口增长率逐渐高于物质资料的增长率,造成了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的比例失调。随着政治腐败的加剧,生产日益受到破坏。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的比例失调更严重,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如土地、赋役、、边防等更加尖锐,终于使社会再次进入长达十余年、数十年的战乱时期,造成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从而自发的调节了人口与物质生产的比例。然而这种以战乱、灾荒等为手段的自发调节的社会循环,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惨重损失,周期性的破坏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③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尤为明显,明代中后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社会相比,尚无太明显的差距,但是明末清初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使明代后期繁荣的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明中叶以后开始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也受到了严重的挫折。而随着清王朝统治的巩固,小农经济得以恢复,社会经济渐次繁荣,但人口的增长却以空前的速度前进,至乾隆嘉庆间,中国人口已逾四亿。这种恶性的周期性破坏,不能不严重的扼制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难产的状态中。